一七 程頤
關燈
小
中
大
他所欲窮之理,既然是性理,是一種有生命有生氣之理,則自然會注意到人心之一切喜怒哀樂,注意到人之情。
問:“喜怒哀樂出于性否?”曰:“固是。
才有生識,便有性,有性便有情,無性安得情。
”又問:“喜怒哀樂出于外,如何?”曰:“非出于外,感于外而發于中也。
”問:“性之有喜怒,猶水之有波否?”曰:“然。
湛然平靜如鏡者,水之性也。
及遇沙石或地勢不平,便有湍激。
或風行其上,便有波濤洶湧。
此豈水之性哉!人性中隻有四端,又豈有許多不善的事。
然無水安得波浪,無性安得情也。
” 他又說: 論性不論氣不備,論氣不論性不明。
我們若把這兩條合看,氣隻如湍激和波濤,性便是那平靜之水。
求水之平靜,便該養。
蘇季明問:“中之道與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同否?”曰:“非也。
喜怒哀樂未發,是言在中之義,隻一個中字,但用不同。
”或曰:“喜怒哀樂未發之前求中,可乎?”曰:“不可。
既思于喜怒哀樂未發之前求之,又卻是思也。
既思,即是已發,便謂之和,不可謂之中也。
”又問:“呂學士言:當求于喜怒哀樂未發之前。
信斯言也,恐無着摸,如之何而可?”曰:“看此語如何地下。
若言存養于喜怒哀樂未發之時則可,若言求中于喜怒哀樂未發之時則不可。
”又問:“學者于喜怒哀樂發時,固當勉強裁抑。
于未發之前,當如何用功?”曰:“于喜怒哀樂未發之前,怎生求?隻平日涵養便是。
涵養久,則喜怒哀樂自中節。
”或曰:“有未發之中,有既發之中?”曰:“非也。
既發時,便是和矣。
發而中節,固是得中,隻是将中和來分說,便是和也。
” 窗前之草,池盆中之魚,驢之鳴,雛雞之啄,鸢之飛,一切莫非活潑天機。
但人為萬物之靈,有時卻轉失了天機。
高級生命有時似乎轉不如低級生命般能自然而中節。
喜怒哀樂,鸢魚雞驢不見時常有,有亦不為害。
人則多為喜怒哀樂困了。
失卻天地之和,即已違背了天地間生理與生趣。
但人不該抹殺喜怒哀樂,或仇視喜怒哀樂,不該認為性善而情惡,不該因怕情,連帶怕性,要求無生,趨向寂滅。
人該在喜怒哀樂上求其不失和之理與和之氣,便該求喜怒哀樂之發而皆中節。
但喜怒哀樂一發,便早見是和或不和了,在這上無從下工夫。
若僅從失和了要它和,總不如在其未發時下工夫,使之發而皆中節,發而無不和。
但喜怒哀樂未發時,尚不見有喜怒哀樂,又如何下工夫呢?程頤說:“喜怒哀樂未發時,心上渾無喜怒哀樂,但喜怒哀樂卻渾然全在裡。
”所以說: 沖漠無朕,萬象森然已具。
未應不是先,已應不是後。
如百尺之木,自根本至枝葉,皆是一貫。
不可道上面一段是無形無兆,卻待人旋安排引出來,教入塗轍。
既是塗轍,卻隻是一個塗轍。
這一段陳義甚精湛。
他的意思,教人在此沖漠無朕上涵養,但不要安排。
安排上的是“聞見之知”,涵養出來的是“德性之知”。
人若能在喜怒哀樂未發時,好好地存養,便自能發而皆中節。
他又說: 君子莊敬日強,安肆日偷。
常人之情,才放肆則日就曠蕩,才檢束則日就規矩。
莊敬是存養時體段。
他的話,說來說去,在其大本大原上,還是和其兄一般。
隻在“涵養須用敬”之外,再添上“進學在緻知”。
又在“涵養須用敬”之上,再添入“未發之中”一節。
這些處,都見他說得比颢更精密。
所以他見人靜坐,便歎其善學。
靜坐也隻是無事時,喜怒哀樂未發時一種莊敬存養。
他又說: 人之于儀形,有是持養者,有是修飾者。
修飾是安排,教入一塗轍,持養才是體會到真體段,真氣象。
總之,二程兄弟,都在人的實際生活上,内心真經驗上來指點人,教人在修養上自己尋向前。
他們的精神,已脫離了書本經典,言語注釋,玄思冥想,理論安排。
他們主張心與道一緻,身與道一緻。
他們可以說是兩位大心理學家。
他們是以心教心,以身教身,以生活教生活,這真是人生之大導師。
因此後人才推奉他們為宋學之正統,推奉他們為道學先生理學家标準的代表。
他們都不注重在著作上,程颢隻留些語錄和短文,頤稍擴充,又頗側重到“緻知”一面去,他著有一部《易傳》,這是他畢生精心結撰的唯一著作了。
他們對人心修養上種種指點的話還很多,可惜這裡不便再詳述。
問:“喜怒哀樂出于性否?”曰:“固是。
才有生識,便有性,有性便有情,無性安得情。
”又問:“喜怒哀樂出于外,如何?”曰:“非出于外,感于外而發于中也。
”問:“性之有喜怒,猶水之有波否?”曰:“然。
湛然平靜如鏡者,水之性也。
及遇沙石或地勢不平,便有湍激。
或風行其上,便有波濤洶湧。
此豈水之性哉!人性中隻有四端,又豈有許多不善的事。
然無水安得波浪,無性安得情也。
” 他又說: 論性不論氣不備,論氣不論性不明。
我們若把這兩條合看,氣隻如湍激和波濤,性便是那平靜之水。
求水之平靜,便該養。
蘇季明問:“中之道與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同否?”曰:“非也。
喜怒哀樂未發,是言在中之義,隻一個中字,但用不同。
”或曰:“喜怒哀樂未發之前求中,可乎?”曰:“不可。
既思于喜怒哀樂未發之前求之,又卻是思也。
既思,即是已發,便謂之和,不可謂之中也。
”又問:“呂學士言:當求于喜怒哀樂未發之前。
信斯言也,恐無着摸,如之何而可?”曰:“看此語如何地下。
若言存養于喜怒哀樂未發之時則可,若言求中于喜怒哀樂未發之時則不可。
”又問:“學者于喜怒哀樂發時,固當勉強裁抑。
于未發之前,當如何用功?”曰:“于喜怒哀樂未發之前,怎生求?隻平日涵養便是。
涵養久,則喜怒哀樂自中節。
”或曰:“有未發之中,有既發之中?”曰:“非也。
既發時,便是和矣。
發而中節,固是得中,隻是将中和來分說,便是和也。
” 窗前之草,池盆中之魚,驢之鳴,雛雞之啄,鸢之飛,一切莫非活潑天機。
但人為萬物之靈,有時卻轉失了天機。
高級生命有時似乎轉不如低級生命般能自然而中節。
喜怒哀樂,鸢魚雞驢不見時常有,有亦不為害。
人則多為喜怒哀樂困了。
失卻天地之和,即已違背了天地間生理與生趣。
但人不該抹殺喜怒哀樂,或仇視喜怒哀樂,不該認為性善而情惡,不該因怕情,連帶怕性,要求無生,趨向寂滅。
人該在喜怒哀樂上求其不失和之理與和之氣,便該求喜怒哀樂之發而皆中節。
但喜怒哀樂一發,便早見是和或不和了,在這上無從下工夫。
若僅從失和了要它和,總不如在其未發時下工夫,使之發而皆中節,發而無不和。
但喜怒哀樂未發時,尚不見有喜怒哀樂,又如何下工夫呢?程頤說:“喜怒哀樂未發時,心上渾無喜怒哀樂,但喜怒哀樂卻渾然全在裡。
”所以說: 沖漠無朕,萬象森然已具。
未應不是先,已應不是後。
如百尺之木,自根本至枝葉,皆是一貫。
不可道上面一段是無形無兆,卻待人旋安排引出來,教入塗轍。
既是塗轍,卻隻是一個塗轍。
這一段陳義甚精湛。
他的意思,教人在此沖漠無朕上涵養,但不要安排。
安排上的是“聞見之知”,涵養出來的是“德性之知”。
人若能在喜怒哀樂未發時,好好地存養,便自能發而皆中節。
他又說: 君子莊敬日強,安肆日偷。
常人之情,才放肆則日就曠蕩,才檢束則日就規矩。
莊敬是存養時體段。
他的話,說來說去,在其大本大原上,還是和其兄一般。
隻在“涵養須用敬”之外,再添上“進學在緻知”。
又在“涵養須用敬”之上,再添入“未發之中”一節。
這些處,都見他說得比颢更精密。
所以他見人靜坐,便歎其善學。
靜坐也隻是無事時,喜怒哀樂未發時一種莊敬存養。
他又說: 人之于儀形,有是持養者,有是修飾者。
修飾是安排,教入一塗轍,持養才是體會到真體段,真氣象。
總之,二程兄弟,都在人的實際生活上,内心真經驗上來指點人,教人在修養上自己尋向前。
他們的精神,已脫離了書本經典,言語注釋,玄思冥想,理論安排。
他們主張心與道一緻,身與道一緻。
他們可以說是兩位大心理學家。
他們是以心教心,以身教身,以生活教生活,這真是人生之大導師。
因此後人才推奉他們為宋學之正統,推奉他們為道學先生理學家标準的代表。
他們都不注重在著作上,程颢隻留些語錄和短文,頤稍擴充,又頗側重到“緻知”一面去,他著有一部《易傳》,這是他畢生精心結撰的唯一著作了。
他們對人心修養上種種指點的話還很多,可惜這裡不便再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