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 程頤
關燈
小
中
大
也,以收其心而不放也。
可見格物不是放我心去随着物,乃是限制在物上窮其理,而此理則仍不外于在我之德性。
故他又說: 觀物理以察己。
如何叫“觀物理以察己”呢? 問:“觀物察己,還因見物反求諸身否?”曰:“不必如此說,物我一理,才明彼,即曉此,合内外之道也。
” 可見格物窮理,乃窮此物我、内外合一之理,并非離去我而外窮物理。
問:“鸢飛戾天,魚躍于淵,莫是上下一理否?”曰:“到這裡隻是點頭。
” 鸢飛戾天,魚躍于淵,渾是率性。
颢嘗說:“周茂叔窗前草不除去,問之,雲與自家意思一般。
”這便是才明彼,即曉此,便是格物。
颢又雲:“子厚觀驢鳴,亦謂如此。
”這亦是格物。
觀驢鳴可悟驢之生氣與生理,此是驢之性。
因于驢性,可悟己性。
颢又說:“觀雛雞可以識仁。
”這也是格物。
雛雞一片生趣,便知人心也如是。
颢又觀池盆中小魚,說:“欲觀萬物自得意。
”池盆中小魚如何般自得,即如自己心氣自得時意味。
如是觀物,便觀到“鸢飛戾天,魚躍于淵”,盈天地間,生趣洋溢,活潑潑地,一片天機。
所謂“靜觀萬物皆自得”,這即是天理。
到此便已是天理由自家體貼到了,便知道自己也是活潑潑地,如是便豁然貫通,便是自得,便是明天理。
如上所說,可見頤之所謂“格物窮理”者,并不如近代人觀念,認為所窮在物理。
他之所窮,則仍是颢之所謂“天理”,隻是欲窮性之理。
所以說: 性即理也。
由此看去,颢主敬,頤格物,在學脈上仍是一事,并無二緻。
隻頤把颢說的再補充了其向外的一面。
所以說: 敬以直内,義以方外,合内外之道也。
我們也可說,性之理即義理。
若用近代人術語說,頤所欲窮者,仍是人文世界之理,即性理,或義理;而非自然世界之理,即專限于物理。
我們明白了這一層,便可說明為何二程兄弟早年從學于周敦頤,并受其極深之影響,而他們自述學問淵源,隻肯說是自家體貼出未,卻從不承認,并從不提到周敦頤。
因敦頤《太極圖說》,乃遠從自然界推演到人文界。
而張載《正蒙》,二程也屢屢批評,總說其是“考索所得,非明睿所照”。
換言之,則此等仍是“見聞之知”,而非“德性之知”。
後人誤認頤所謂格物窮理者,也如他自己所看不起的所謂考索般,那就錯了。
二程與邵雍交遊最密,但雍學問途徑,二程也不喜歡。
相傳有一段故事: 一日雷起,(邵雍)謂伊川曰:“子知雷起處乎?”伊川曰:“某知之,堯夫不知也。
”先生愕然,曰:“何謂也?”曰:“既知之,安用數推之?以其不知,故待推而知。
”先生曰:“子雲知,以為何處起?”曰:“起于起處。
”先生咥然。
可見頤對物理研窮,認為是身外事,殊不感興趣。
他之所謂格物窮理,所謂“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積習既多,然後脫然有貫通處”,并非貫通在物理世界上,并非貫通在如周、邵、張三家之宇宙論之上,而仍是貫通在吾之心,貫通在性理上。
所以他說: 心欲窮四方上下所至,且以無窮置卻,則得。
若要真得,直是體會。
“體會”即是體貼,須以吾心作主,須是“鞭辟近裡”,并不是要窮索四方上下。
若要去窮這四方上下,實在也無窮,窮不盡,窮不透,故說:“置卻即得”。
但我們也莫疑心二程學問門徑規模太狹了。
當知當時老、釋,也各有他們一套廣大玄深的宇宙論,周、邵、張諸人想另來一套,所争異同還是差不遠。
現在是要排釋、老,複儒學,兩者間所争,一則以人文界為主,一則以自然界為主。
人文界之所異于自然界者,在其有生氣,有生理,有生命。
心是有生氣生理生命之心,性也是有生氣生理生命之性。
二程再不從宇宙無生命界轉入生命界,來纡回這一條漫長而無準的路。
他們主張直從生命界教人當下認取。
他們隻想從生命界再推擴到無生命界。
窗前草,池盆中魚,驢之鳴,雛雞之啄,鸢之飛,何一非生命?何一非活潑天機?何一非性?又何一非宇宙之神與化?由此大自然中一切生命真理,體貼出吾心吾性中所禀所具之生命真理。
這一層,卻是儒釋真疆界。
這還是颢所謂“鞭辟近裡”,并不是把學問規模範圍縮小了,弄狹了。
隻因頤天性較嚴肅,但他講學宗旨,還是和颢差不多。
可見格物不是放我心去随着物,乃是限制在物上窮其理,而此理則仍不外于在我之德性。
故他又說: 觀物理以察己。
如何叫“觀物理以察己”呢? 問:“觀物察己,還因見物反求諸身否?”曰:“不必如此說,物我一理,才明彼,即曉此,合内外之道也。
” 可見格物窮理,乃窮此物我、内外合一之理,并非離去我而外窮物理。
問:“鸢飛戾天,魚躍于淵,莫是上下一理否?”曰:“到這裡隻是點頭。
” 鸢飛戾天,魚躍于淵,渾是率性。
颢嘗說:“周茂叔窗前草不除去,問之,雲與自家意思一般。
”這便是才明彼,即曉此,便是格物。
颢又雲:“子厚觀驢鳴,亦謂如此。
”這亦是格物。
觀驢鳴可悟驢之生氣與生理,此是驢之性。
因于驢性,可悟己性。
颢又說:“觀雛雞可以識仁。
”這也是格物。
雛雞一片生趣,便知人心也如是。
颢又觀池盆中小魚,說:“欲觀萬物自得意。
”池盆中小魚如何般自得,即如自己心氣自得時意味。
如是觀物,便觀到“鸢飛戾天,魚躍于淵”,盈天地間,生趣洋溢,活潑潑地,一片天機。
所謂“靜觀萬物皆自得”,這即是天理。
到此便已是天理由自家體貼到了,便知道自己也是活潑潑地,如是便豁然貫通,便是自得,便是明天理。
如上所說,可見頤之所謂“格物窮理”者,并不如近代人觀念,認為所窮在物理。
他之所窮,則仍是颢之所謂“天理”,隻是欲窮性之理。
所以說: 性即理也。
由此看去,颢主敬,頤格物,在學脈上仍是一事,并無二緻。
隻頤把颢說的再補充了其向外的一面。
所以說: 敬以直内,義以方外,合内外之道也。
我們也可說,性之理即義理。
若用近代人術語說,頤所欲窮者,仍是人文世界之理,即性理,或義理;而非自然世界之理,即專限于物理。
我們明白了這一層,便可說明為何二程兄弟早年從學于周敦頤,并受其極深之影響,而他們自述學問淵源,隻肯說是自家體貼出未,卻從不承認,并從不提到周敦頤。
因敦頤《太極圖說》,乃遠從自然界推演到人文界。
而張載《正蒙》,二程也屢屢批評,總說其是“考索所得,非明睿所照”。
換言之,則此等仍是“見聞之知”,而非“德性之知”。
後人誤認頤所謂格物窮理者,也如他自己所看不起的所謂考索般,那就錯了。
二程與邵雍交遊最密,但雍學問途徑,二程也不喜歡。
相傳有一段故事: 一日雷起,(邵雍)謂伊川曰:“子知雷起處乎?”伊川曰:“某知之,堯夫不知也。
”先生愕然,曰:“何謂也?”曰:“既知之,安用數推之?以其不知,故待推而知。
”先生曰:“子雲知,以為何處起?”曰:“起于起處。
”先生咥然。
可見頤對物理研窮,認為是身外事,殊不感興趣。
他之所謂格物窮理,所謂“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積習既多,然後脫然有貫通處”,并非貫通在物理世界上,并非貫通在如周、邵、張三家之宇宙論之上,而仍是貫通在吾之心,貫通在性理上。
所以他說: 心欲窮四方上下所至,且以無窮置卻,則得。
若要真得,直是體會。
“體會”即是體貼,須以吾心作主,須是“鞭辟近裡”,并不是要窮索四方上下。
若要去窮這四方上下,實在也無窮,窮不盡,窮不透,故說:“置卻即得”。
但我們也莫疑心二程學問門徑規模太狹了。
當知當時老、釋,也各有他們一套廣大玄深的宇宙論,周、邵、張諸人想另來一套,所争異同還是差不遠。
現在是要排釋、老,複儒學,兩者間所争,一則以人文界為主,一則以自然界為主。
人文界之所異于自然界者,在其有生氣,有生理,有生命。
心是有生氣生理生命之心,性也是有生氣生理生命之性。
二程再不從宇宙無生命界轉入生命界,來纡回這一條漫長而無準的路。
他們主張直從生命界教人當下認取。
他們隻想從生命界再推擴到無生命界。
窗前草,池盆中魚,驢之鳴,雛雞之啄,鸢之飛,何一非生命?何一非活潑天機?何一非性?又何一非宇宙之神與化?由此大自然中一切生命真理,體貼出吾心吾性中所禀所具之生命真理。
這一層,卻是儒釋真疆界。
這還是颢所謂“鞭辟近裡”,并不是把學問規模範圍縮小了,弄狹了。
隻因頤天性較嚴肅,但他講學宗旨,還是和颢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