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 程颢
關燈
小
中
大
天理,其實則隻是我心之恰到妥當處。
所以說: 須是大其心使開辟。
譬如為九層之台,須大做腳始得。
如何大其心?便是叫心合理。
世界之大,隻是這一理,因此稱天理。
心合理,便是心合天,那還不大嗎?離了理,便隻見身。
身屬私,理屬公。
心隻顧着身,便會怕尖物,像要來刺我。
心在理上,便知尖物決不刺我身。
所以說: 學者須先識仁,仁者渾然與物同體。
如何渾然與物同體呢?隻同在理上。
你先把己身與物分開着,便怕尖物或許會刺我身。
你把物與身平鋪着,尖物隻是尖物,何嘗定要來刺我身? 其實天理也不難明,他說: 人心莫不有知,惟蔽于人欲,則亡天德。
人欲太重,便會提防外面的一切,如怕尖物或會刺我身。
我們看了他這些話,卻不要想我心并不怕尖物呀!當知怕尖物隻是偶舉之一例,你心若太着重在己身上,自會把捉不定,自會遇事怕。
怕這樣,怕那樣,自會心中充塞了一切事,把對事的應有天理都昧失了。
所以說: 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非在外也。
照他說,自不必像上舉周、邵、張三家般,遠從宇宙論講起,來證明人與天地萬物之合一。
此理隻要在心上求。
所以說: 天人本無二,不必言合。
人心着私,易生怕,又易生怒。
他又說: 人之情,易發而難制者,惟怒為甚。
第能于怒時遽忘其怒,而觀理之是非,亦可見外誘之不足惡,而于道亦思過半矣。
他又說: 敬須和樂,隻是中心沒事也。
你心中是怕是怒,是和是樂,是有事,是沒事,人人可以自己體貼到。
總之他種種話,永遠從心上指點你。
所以說: 學者識得仁體,實有諸己,隻要義理栽培。
如求經義,皆是栽培之義。
六經古訓,孔孟嘉言,在他看,隻如泥土肥料般,重要是我此心。
肥料隻栽培,生長是我心。
所以說: 悟則句句皆是這個,道理已明後,無不是此事。
如何求悟呢?還是從自己實生活上,由自己的心去悟。
所以說: 學者不必遠求,近取諸身,隻明人理,敬而已矣,便是約處。
所以說: 學者今日無可添,隻有可減,減盡便沒事。
從宋學初興,直到他當時,學問上添得很多了。
添到周、邵、張三家,由他看來,更不該再添了。
他主張減,減到隻有此心此理,便一切沒事了。
所以他又說: 不得以天下萬物撓己。
己立後,自能了當得天下萬物。
我們看他許多話,在宋學中,實在可算是一種最新穎,而又最笃實,且是最主要的話。
他不講聖人古經典與大道理,又不講治國平天下大事業,更不講宇宙神化大玄妙,隻講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心。
教人把自己的心如何來應付外面一切事,讓自己的心獲到一恰當處,外面的事也獲到一恰當處。
那便是他所稱由他自己體貼出來的“天理”,也便是他所要學者須先識得的“仁”。
我們看他這些話,或許會懷疑,這些話很像禅宗祖師們的話。
明儒高攀龍曾說: 先儒惟明道先生看得禅書透,識得禅弊真。
不錯!禅宗祖師們,也教我們心上無一事,但他們卻隻教我們心上無一事。
程颢則教我們把自己的心體貼出一個天理來,識得一個仁,這樣才始是真個心上無一事。
因此在他心上,雖若無一事,而一切事卻全都了當了。
這是和禅學的究竟不同處。
我們看他這些話,又許會懷疑,他隻在講個人的私生活,隻在自己心上下工夫,怕隻成一自了漢,擔當不了人群社會治國平天下的大事業。
但他早已說過了,己立後,自能了當得天下萬物。
所以他講學,隻着重在這一面。
他在政治上,雖隻做幾任小官,但有很多事,處理得給當時和後世之贊美。
他有《上神宗陳治法十事疏》,後人說:“案其時勢,悉中肯綮。
”有許多意見,卻和王安石相似。
他所講王霸之辨,也同安石的見解。
據說,安石新政中的“保甲法”,還是根據他做留城令時之“保伍法”。
他曾參加安石新法之推行見《朱子語類》,他曾充安石遣使考察新法的八人中之一。
張載曾說過: 昔嘗謂伯淳優于正叔,今見之果然。
其救世之志甚誠,而亦于今日天下之事盡記得熟。
當時人對他的薦章,說他“志節慷慨”。
朱熹說: 明道豈是循常蹈故,塊然自守底人? 想是他經曆世故多,見得事勢不可行。
後來安石新政失敗了,連宋朝也垮了。
後人才更覺得程颢說的話中有真理,因此更要推尊他。
所以說: 須是大其心使開辟。
譬如為九層之台,須大做腳始得。
如何大其心?便是叫心合理。
世界之大,隻是這一理,因此稱天理。
心合理,便是心合天,那還不大嗎?離了理,便隻見身。
身屬私,理屬公。
心隻顧着身,便會怕尖物,像要來刺我。
心在理上,便知尖物決不刺我身。
所以說: 學者須先識仁,仁者渾然與物同體。
如何渾然與物同體呢?隻同在理上。
你先把己身與物分開着,便怕尖物或許會刺我身。
你把物與身平鋪着,尖物隻是尖物,何嘗定要來刺我身? 其實天理也不難明,他說: 人心莫不有知,惟蔽于人欲,則亡天德。
人欲太重,便會提防外面的一切,如怕尖物或會刺我身。
我們看了他這些話,卻不要想我心并不怕尖物呀!當知怕尖物隻是偶舉之一例,你心若太着重在己身上,自會把捉不定,自會遇事怕。
怕這樣,怕那樣,自會心中充塞了一切事,把對事的應有天理都昧失了。
所以說: 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非在外也。
照他說,自不必像上舉周、邵、張三家般,遠從宇宙論講起,來證明人與天地萬物之合一。
此理隻要在心上求。
所以說: 天人本無二,不必言合。
人心着私,易生怕,又易生怒。
他又說: 人之情,易發而難制者,惟怒為甚。
第能于怒時遽忘其怒,而觀理之是非,亦可見外誘之不足惡,而于道亦思過半矣。
他又說: 敬須和樂,隻是中心沒事也。
你心中是怕是怒,是和是樂,是有事,是沒事,人人可以自己體貼到。
總之他種種話,永遠從心上指點你。
所以說: 學者識得仁體,實有諸己,隻要義理栽培。
如求經義,皆是栽培之義。
六經古訓,孔孟嘉言,在他看,隻如泥土肥料般,重要是我此心。
肥料隻栽培,生長是我心。
所以說: 悟則句句皆是這個,道理已明後,無不是此事。
如何求悟呢?還是從自己實生活上,由自己的心去悟。
所以說: 學者不必遠求,近取諸身,隻明人理,敬而已矣,便是約處。
所以說: 學者今日無可添,隻有可減,減盡便沒事。
從宋學初興,直到他當時,學問上添得很多了。
添到周、邵、張三家,由他看來,更不該再添了。
他主張減,減到隻有此心此理,便一切沒事了。
所以他又說: 不得以天下萬物撓己。
己立後,自能了當得天下萬物。
我們看他許多話,在宋學中,實在可算是一種最新穎,而又最笃實,且是最主要的話。
他不講聖人古經典與大道理,又不講治國平天下大事業,更不講宇宙神化大玄妙,隻講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心。
教人把自己的心如何來應付外面一切事,讓自己的心獲到一恰當處,外面的事也獲到一恰當處。
那便是他所稱由他自己體貼出來的“天理”,也便是他所要學者須先識得的“仁”。
我們看他這些話,或許會懷疑,這些話很像禅宗祖師們的話。
明儒高攀龍曾說: 先儒惟明道先生看得禅書透,識得禅弊真。
不錯!禅宗祖師們,也教我們心上無一事,但他們卻隻教我們心上無一事。
程颢則教我們把自己的心體貼出一個天理來,識得一個仁,這樣才始是真個心上無一事。
因此在他心上,雖若無一事,而一切事卻全都了當了。
這是和禅學的究竟不同處。
我們看他這些話,又許會懷疑,他隻在講個人的私生活,隻在自己心上下工夫,怕隻成一自了漢,擔當不了人群社會治國平天下的大事業。
但他早已說過了,己立後,自能了當得天下萬物。
所以他講學,隻着重在這一面。
他在政治上,雖隻做幾任小官,但有很多事,處理得給當時和後世之贊美。
他有《上神宗陳治法十事疏》,後人說:“案其時勢,悉中肯綮。
”有許多意見,卻和王安石相似。
他所講王霸之辨,也同安石的見解。
據說,安石新政中的“保甲法”,還是根據他做留城令時之“保伍法”。
他曾參加安石新法之推行見《朱子語類》,他曾充安石遣使考察新法的八人中之一。
張載曾說過: 昔嘗謂伯淳優于正叔,今見之果然。
其救世之志甚誠,而亦于今日天下之事盡記得熟。
當時人對他的薦章,說他“志節慷慨”。
朱熹說: 明道豈是循常蹈故,塊然自守底人? 想是他經曆世故多,見得事勢不可行。
後來安石新政失敗了,連宋朝也垮了。
後人才更覺得程颢說的話中有真理,因此更要推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