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 程颢
關燈
小
中
大
字。
用近代俗語講,敬隻如當心。
寫字時便該當心在寫字,但不要另分一心要字寫得好。
若要字寫得好,嚴格說,這便是私欲。
如想字寫好了,得名或得利。
再退一步講,存心要字好,便成了學寫字。
學寫字,隻是學的一技一藝了。
現在是要解決指導人生的最高真理呀!所學的目标,不在技藝上,在真理上。
此指導人生的最高真理,他稱之曰“天理”。
寫字應該當心在寫字上,那是寫字時的天理呀!所以寫字時甚敬便是學,學的什麼呢?學的是天理。
他也隻在如此等處的日常生活中,來體貼出天理。
他曾說: 在澶州日,修橋少一長梁,曾博求之民間。
後因出入見林木之佳者,必起計度之心。
因語以戒學者,心不可有一事。
因修橋而訪求一根好木材,那是應該的。
但此事若在心上生着根,換言之,成了心習了,以後遇見好樹木,便會想起那木料好作如何用。
其實那時本不需用木材,那些計度之心是多餘的。
人若積累了這樣許多的心習,他的心每向熟處走,将會永遠束縛在這些心習上。
所以他又說: 人心常要活,則周流無窮,而不滞于一隅。
他又說: 昔在長安倉中閑坐,見長廊柱,以意數之。
先尚不疑,再數之,不合,不免令人一一聲言而數之,乃與初數者無差。
則知越着心把捉越不定。
這種心理經驗,也是人人可以遇到的。
我們若把來和上條講寫字的合看,正寫字,應該當心在寫字上。
但若一心要字好,便是着心了。
往往任意揮灑,反而寫得好。
刻意求工,轉而不佳了。
這也是越着心把捉越不定。
他又說: 大凡把捉不定,皆是不仁。
這句話,涵義卻深了。
他把自己日常生活裡的内心經驗來解釋仁。
你如太着心在一事上,或另着心在别事上,都會使你心把捉不定,如是會對外面事情物理應付不到恰當處。
心本來能應付一切事情物理得一恰當處,此恰當處即天理,應付到恰當處的此心則是仁。
着心,是心之私,心因有私,反而把捉不定,得不到恰當處,陷入于不仁。
那些都是他把自己日常親經驗,來發揮他自己的新見解。
這一切,總在講人生,不在講書本,講古訓。
因此他說: 人心不得有所系。
他又說: 學者須敬守此心,不可急迫,當栽培深厚,涵泳于其間,然後可以自得。
但急迫求之,終是私己,終不足以達道。
自得便是此心得天理,方法則在敬。
敬不是急迫,凡急迫都是私,非天理。
這些話,全扣緊在心上說,即所謂“鞭辟近裡”。
所以他又說: 大抵學,不言而自得者,乃自得也。
有安排布置者,皆非自得。
性靜者可以為學。
一切文字言說理論,也都是安排。
他教人離開這許多安排,求心之自得,要在自心上覺到這一境。
所以說: 若不能存養,隻是說話。
他并不注重在探索與研尋,隻注重在存養。
存養此心,便可體貼出天理。
存養的工夫便是敬。
他又說: 百官萬務金革百萬之衆,飲水曲肱,樂在其中。
萬變俱在人,其實無一事。
孔子隻說到飲水曲肱之樂,他卻把這一種心境,轉移到政務叢脞軍情倥偬的場合下。
他認為飲水曲肱之樂即便是天理,我們該使此心無往而不得此天理。
雖是百官萬務金革百萬之衆,依然是此一天理,因此吾心好像無一事,隻如飲水曲肱般。
于是他說: 太山為高矣,然太山頂上已不屬太山。
雖堯舜事業,亦隻是如太虛中一點浮雲過目。
孔子隻說到“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雲”。
他卻說治國平天下,聖功王道,也隻如浮雲。
事到臨頭,因物付物,隻像無事般。
事過了,功程圓滿,過了還便是過了。
心上沒事,如浮雲之過目。
可見一切事,隻如沒有事,所争在此心。
他又說: 目畏尖物,此事不得放過,須與放下。
室中率置尖物,須以理勝他,尖不必刺人也。
何畏之有?除了身,隻是理。
百官萬務金革百萬之衆,心上沒事便沒事。
堯舜事業,心上不留便不留。
若你心怕尖物,依他說,卻不是件小事。
他教你不要把此事放過了。
“放過”是把此事放一旁,假裝不理會,其事實還在,你心上還是怕。
“放下”便不同,“放下”是真個沒事了。
如何放下呢?你心怕尖物,便索性滿屋都放着尖物,好叫你心真明白,尖物并不刺人呀!你心真明白了,便自不怕了。
他為何把這小事看得這樣重?他認為你心怕尖物,便是你心不合理。
心失卻了天理,到處會出事,到處會有問題。
須教盡力改正,使你心合天理了,一切事都沒有。
萬事萬變,其間隻是一
用近代俗語講,敬隻如當心。
寫字時便該當心在寫字,但不要另分一心要字寫得好。
若要字寫得好,嚴格說,這便是私欲。
如想字寫好了,得名或得利。
再退一步講,存心要字好,便成了學寫字。
學寫字,隻是學的一技一藝了。
現在是要解決指導人生的最高真理呀!所學的目标,不在技藝上,在真理上。
此指導人生的最高真理,他稱之曰“天理”。
寫字應該當心在寫字上,那是寫字時的天理呀!所以寫字時甚敬便是學,學的什麼呢?學的是天理。
他也隻在如此等處的日常生活中,來體貼出天理。
他曾說: 在澶州日,修橋少一長梁,曾博求之民間。
後因出入見林木之佳者,必起計度之心。
因語以戒學者,心不可有一事。
因修橋而訪求一根好木材,那是應該的。
但此事若在心上生着根,換言之,成了心習了,以後遇見好樹木,便會想起那木料好作如何用。
其實那時本不需用木材,那些計度之心是多餘的。
人若積累了這樣許多的心習,他的心每向熟處走,将會永遠束縛在這些心習上。
所以他又說: 人心常要活,則周流無窮,而不滞于一隅。
他又說: 昔在長安倉中閑坐,見長廊柱,以意數之。
先尚不疑,再數之,不合,不免令人一一聲言而數之,乃與初數者無差。
則知越着心把捉越不定。
這種心理經驗,也是人人可以遇到的。
我們若把來和上條講寫字的合看,正寫字,應該當心在寫字上。
但若一心要字好,便是着心了。
往往任意揮灑,反而寫得好。
刻意求工,轉而不佳了。
這也是越着心把捉越不定。
他又說: 大凡把捉不定,皆是不仁。
這句話,涵義卻深了。
他把自己日常生活裡的内心經驗來解釋仁。
你如太着心在一事上,或另着心在别事上,都會使你心把捉不定,如是會對外面事情物理應付不到恰當處。
心本來能應付一切事情物理得一恰當處,此恰當處即天理,應付到恰當處的此心則是仁。
着心,是心之私,心因有私,反而把捉不定,得不到恰當處,陷入于不仁。
那些都是他把自己日常親經驗,來發揮他自己的新見解。
這一切,總在講人生,不在講書本,講古訓。
因此他說: 人心不得有所系。
他又說: 學者須敬守此心,不可急迫,當栽培深厚,涵泳于其間,然後可以自得。
但急迫求之,終是私己,終不足以達道。
自得便是此心得天理,方法則在敬。
敬不是急迫,凡急迫都是私,非天理。
這些話,全扣緊在心上說,即所謂“鞭辟近裡”。
所以他又說: 大抵學,不言而自得者,乃自得也。
有安排布置者,皆非自得。
性靜者可以為學。
一切文字言說理論,也都是安排。
他教人離開這許多安排,求心之自得,要在自心上覺到這一境。
所以說: 若不能存養,隻是說話。
他并不注重在探索與研尋,隻注重在存養。
存養此心,便可體貼出天理。
存養的工夫便是敬。
他又說: 百官萬務金革百萬之衆,飲水曲肱,樂在其中。
萬變俱在人,其實無一事。
孔子隻說到飲水曲肱之樂,他卻把這一種心境,轉移到政務叢脞軍情倥偬的場合下。
他認為飲水曲肱之樂即便是天理,我們該使此心無往而不得此天理。
雖是百官萬務金革百萬之衆,依然是此一天理,因此吾心好像無一事,隻如飲水曲肱般。
于是他說: 太山為高矣,然太山頂上已不屬太山。
雖堯舜事業,亦隻是如太虛中一點浮雲過目。
孔子隻說到“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雲”。
他卻說治國平天下,聖功王道,也隻如浮雲。
事到臨頭,因物付物,隻像無事般。
事過了,功程圓滿,過了還便是過了。
心上沒事,如浮雲之過目。
可見一切事,隻如沒有事,所争在此心。
他又說: 目畏尖物,此事不得放過,須與放下。
室中率置尖物,須以理勝他,尖不必刺人也。
何畏之有?除了身,隻是理。
百官萬務金革百萬之衆,心上沒事便沒事。
堯舜事業,心上不留便不留。
若你心怕尖物,依他說,卻不是件小事。
他教你不要把此事放過了。
“放過”是把此事放一旁,假裝不理會,其事實還在,你心上還是怕。
“放下”便不同,“放下”是真個沒事了。
如何放下呢?你心怕尖物,便索性滿屋都放着尖物,好叫你心真明白,尖物并不刺人呀!你心真明白了,便自不怕了。
他為何把這小事看得這樣重?他認為你心怕尖物,便是你心不合理。
心失卻了天理,到處會出事,到處會有問題。
須教盡力改正,使你心合天理了,一切事都沒有。
萬事萬變,其間隻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