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佛法下

關燈
其三義,以緣生明萬法無實自體,即是空。

    萬法,謂心、物諸行。

    此是般若家談空之第一義據。

    此中第一,非以數言,如一義、二義等也。

    般若家談空之義據,實以緣生為主要。

    主者,猶俗雲主腦所在。

    要者,要領。

    故形容之曰第一。

    萬法待衆緣交會而始生,可見萬法無實自體,應說萬法本空,前文已言之矣。

    餘以為緣生之論,祇從萬物互相依緣處,以說明萬物所由起。

    此僅注目于現象界之聯系。

    雖在哲學上可成一家言,要非窮源之論也。

    譬如臨大海岸睹無量衆漚,欲尋其生因,則有說者曰,衆漚互相推動而生。

    互相推動,即是互相為緣。

    謂此說為不究于事理,固不得。

    謂此說果有當欤,而問題并未解決。

    須知,衆漚各各以大海水為其本身,非離大海水别有獨立的自身在。

    若無大海水即無衆漚相,相者,相狀。

    故可說大海水是衆漚所從生之因。

    易言之,大海水是衆漚之源。

    今說者之所知,僅限于衆漚互相關系之間,不複進而深究其源。

    是何足解決衆漚之生因一大問題乎?餘舉此譬,以明緣生論者,尚難語于徹法源底之學。

    非苛論也。

    徹者,通達。

    法,猶言物。

    源者,本源。

    底者,底裡。

    如高而深之器,探至其底,則盡悉其含缊也。

    佛氏《勝鬘經》雲“徹法源底”,言通達萬物之真源,而悉其幽深無窮之經,是為哲學之極詣。

    然有不可無辨者,般若家談緣生,其旨趣特殊,與小有持緣生說者截然不可同日語。

    小有,謂小乘之談有者。

    曾見前。

    小乘誠有不窮源之失。

    般若家則以緣生明萬法無實自體,即法相本空,将令人由此得悟入實相。

    是彼緣生之論,正為求源者資以智炬。

    彼者,指大空諸師。

    源,謂萬法實體。

    倘謂其不求源,何可服彼之心乎? 《中論》《觀四谛品》雲:品,猶類也。

    佛典談義,分品,與百家書之分篇章略同。

    “衆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

    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此一偈是《中論》宗趣所在。

    偈者,略當于中文之頌。

    古代印度人著論,先為偈總括大旨,而後依偈詳釋,謂之論。

    宗,猶主也。

    趣者,旨趣。

    《中論》廣明無量義。

    而此一偈,是其無量義之所依據與彙通。

    故曰此一偈是其全書之主旨也。

    今略釋于左: 衆因緣生法者。

    □□因緣二名,可互通而亦有分。

    可互通者,緣亦得名因,因亦得名緣,諸經論中随在可考。

    亦有分者,因,則對于所生法其關系最親近;緣,則對于所生法其關系較疏遠。

    今此以因緣二名并舉,實則但舉衆緣即亦攝因。

    如四緣即其例也。

    四緣中,首因緣,是亦因亦緣。

    基師《成論述記》可考。

    讀者善會通之,勿泥。

    衆因緣可省稱衆緣。

    緣字下,生字上,伏有“所”字。

    吉藏疏雲,因緣所生法是也。

    衆因緣生法句,若易為衆緣所生法,亦無不可。

    所生法,謂心物諸行。

    行字,說見《明變章》首節。

    可覆看。

    宇宙萬象不外心物兩方面。

    心不因神我生,物不由天帝造,都是衆緣會聚之所生起。

    佛氏以緣生論攻破大自在天,此其卓絕處也。

    及般若家崛興,始以緣生弘闡空義。

    雖亦祖述釋迦而《中論》深遠矣。

     我說即是空者。

    □□論主說衆緣所生法,即是空也。

    空者,空無。

    論主者,中論一書之著者,稱以論主,即龍樹菩薩是也。

    雲何說是空?諸法衆緣所生法。

    自此以下,省稱諸法。

    皆待衆緣會聚而生。

    則其生也,本無實自體,以是衆緣所成故。

    無實自體者,謂衆緣所生法,如物與心都無有獨立的自體。

    羅什法師門下譯作無自性。

    此性字,作體字釋。

    猶言無自體也。

    唐賢亦承用此詞。

    《大智論》作無決定相。

    此相字,亦作體字釋。

    決定,猶固定也。

    諸法從衆緣生,所以無固定的自體。

    中譯佛典多以性字或相字代體字,不甚通俗。

    餘每改用無實自體一詞,而義則仍舊。

    諸法既無實自體,論主故斷言其即是空也。

     亦為是假名者。

    □□論主意雲,我說衆緣所生法即是空者,為破迷人堅執諸法有實自體,故說諸法畢竟空,所以解其執也。

    若聞我說空,複起空見,妄計一切皆空,又成大過。

    須知空之一言,亦是假名。

    假名,猶假說也。

    倘聞空言而深悟諸法無實自體,同時亦複不住于空。

    不住,猶雲不陷于空見。

    是猶久病得良藥,脫然除病,更無餘患。

    世間妄見諸法,都是一一固定的實物。

    (即是執諸法有實自體。

    )此名執有之見,省稱有見。

    若或妄計一切都空,此名執空之見,亦省稱空見。

    空有二見皆惑也,妄也。

    二見皆去,方是正觀,契會真理。

    設若惶然舍有,還複堕空。

    迷人聞空之一言,将惶然舍去有見,轉堕于空見。

    堕,猶陷也。

    惶然者,惑貌。

    則其過失,尤甚于執有。

    是故龍樹說諸法無自性即是空,以破有執。

    有執者,堅執諸法實有之見而不能舍,謂之有執。

    複說空亦假名,以防聞者轉持空見。

    據此可見龍樹自明本旨,元非一切皆空之論。

    而其後學竟有惡取空之譏,何耶?惡者,責斥詞。

    取,猶執也。

    執持一切皆空之見,而不自悟其非。

    故責以惡取空。

     亦是中道義者。

    □□說空,為破有執。

    為字,讀衛。

    此申明偈首二句“衆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也。

    世人迷惑,橫執諸法為實有,曰有執。

    有執已破,應知空之一言,亦是假名,不可說一切俱無。

    此申明第三句,亦為是假名也。

    離有無二邊故,名為中道。

    執實有者,是執一邊;執空無者,亦是執一邊。

    今既破有,即不偏向有的一邊;複說空是假名,即不偏向無的一邊。

    今遠離有無二邊,所以名為中道。

     此偈,吉藏疏,徒亂人意。

    據《釋論》雲:“衆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

    ”舊說此是龍樹引《華首經》。

    餘謂此乃龍樹說也。

    大乘經皆僞托,不可以《華首》有此文,遂證為佛說。

    何以故?設問也。

    衆緣具足和合而物生。

    是物屬衆因緣,故無自性。

    是物,指上衆緣和合所生之物。

    既由衆緣和合所生,故當以是物屬于衆因緣,而不可說是物有實自體。

    無自性,故空。

    以上解偈首語。

    空亦複空。

    雖說因緣所生法是空無,而亦不可橫執諸法定是空無,故曰空亦複空。

    但為引導衆生故,以假名說。

    以上解亦為是假名。

    離有無二邊故,名為中道。

    注意。

    是法無性故,是法,謂衆緣所生法。

    無性,省文,應雲無自性。

    不得言有。

    無自性故,即是空。

    何可說為有?亦無空故,空亦假名耳。

    不得言無。

    空亦複空,故不得言無。

    綜前所說,蓋于衆緣所生法而得正觀,不堕有無二種邊見,所以為中道。

    若法有性相,則不待衆緣而有。

    此中性相二字,是複詞,并作體字釋。

    有性相,猶雲有實自體。

    諸法若有實自體,即是各各獨立,各各固定的物,何至待衆緣而生乎?若不待衆緣,則無法。

    若求有不待衆緣而生之法,則無有此法。

    易言之,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者。

    是故無有不空法。

    既無有一法不從因緣生,而因緣所生法即是空。

    故曰無有不空法。

    以上皆引《釋論》《觀四谛品》之文。

    據上引論文,初釋因緣所生法即是空。

    次釋空亦複空,但以假名說。

    後釋離有無二邊,名為中道。

    最後斷言,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無有不空法。

    則其結論仍歸本偈首,因緣所生法即是空而已。

     《中論》一書,龍樹宗《大般若經》而作。

    雖以《大經》為宗主,而大經六百卷廣博至極,不可測其涯際。

    龍樹會通無量義,裁斷由己,确是偉大創作。

    大空學派之主要經典,蓋以《中論》為最。

    其立說之體系弘大嚴密,實以空義為靈樞。

    處中而握内外交通之機要,曰樞。

    靈者,靈活,贊詞。

    《論》雲:“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

    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

    此中切字下、則字上,伏一“法”字。

    以有空義故,一切世間、出世間法,皆悉成就。

    若無空義,則皆不成就。

    ”以上見《中論》《觀四谛品》。

    據上所引文,可見空義是大空學說之樞要。

    空義,為一切法所待之而成,故曰樞要。

    而學者每興難,雲何一切法待空義始成乎?餘據《論》酬之曰:汝若不信空義,即是不信因緣法;《論》雲:“因緣所生法即是空。

    ”故空義是在因緣法上說。

    若不信空義,即是不信因緣法。

    汝若不信因緣法,将計諸法有定性乎?計,猶猜度也。

    定性之性字,作體字釋。

    有定性者,謂諸法是各各獨立、各各固定的實物。

    龍樹有言:“若諸法有定性,則世間種種相,相者,相狀。

    天、人、畜生、萬物,皆應不生不滅、常住不壞。

    何以故?有實性不可變異故。

    而現見萬物各有變異相,相字,同上。

    生滅變易,是故不應有定性。

    ”見《中論》《觀四谛品》。

    龍樹此段話說得明明白白,汝若不信空義即是不信因緣法。

    不信因緣法,将臆想萬物各有定性,都是不生不滅、常住不壞,而事實上确不是如此。

    現見萬物各有變異相,生滅變易。

    故知萬物從衆緣生,所以無定性,應說是空。

    惟以空義故,乃有一切法。

    若無空義,則宇宙恒是不生不滅,一切法何由成?中論之旨,揭然昭明。

    汝複何疑。

     複次,論複有言:“若人見一切法從衆緣生,是人則能見佛、法身。

    ”此亦《觀四谛品》文也。

    見佛、法身,是兩義。

    學佛者期于真正了解佛氏之道,故曰見佛。

    法身,俟後解。

    雲何見緣生法則見法身?衆緣所生法,省雲緣生法。

    因緣所生法,省雲因緣法。

    二辭稍異,其義實同。

    餘以為,龍樹集《大般若經》,《大般若》六百卷,決非出自一人或少數人之手,更非一時之作。

    蓋龍樹集成之。

    複括綜《大經》綱要,成《中觀》論。

    綱者,綱領。

    要者,精要。

    《中觀論》省稱《中論》。

    闵小有之莫悟,小有謂小乘中談有者。

    救小空之未宏。

    小空謂小乘中談空者。

    其創開大乘學,唯以發明實相為宗主。

    所以超小宗、冠百家,而深窮萬法源底。

    源底,見《勝鬘經》,解在前文。

    此其獨到處也。

    小有諸師談緣生,祇明一切法相之互相依緣而有,法相,猶雲現象。

    而不複窮源。

    譬如小孩祇見衆漚相,而不知有大海水為衆漚之源,已說在前。

    此小有之學失于淺也。

    龍樹之論則不然,其言見一切法從衆緣生,則見法身。

    是其本旨,在乎觀緣生而徹了諸法實性,實性,猶雲實體。

    故無不窮源之過。

     問“雲何見一切法從衆緣生則見法身?願聞其義。

    ”答:欲解汝疑,且先釋名。

    此中一切法者,乃心物諸行之總稱。

    他處言諸法或萬法,皆仿此。

    行者,遷流義。

    心物都是遷流不住,故名為行。

    諸行都無實自體,故亦名法相。

    法相之相字,是相狀義。

    法相,猶雲現象。

    法相之名,是對法性而立。

     有問:“法相一名,是心物之通稱。

    考諸經籍,誠然。

    但我有疑者,物固有相狀,心豈有相狀乎?”答:汝心炯然自明自覺,明覺即其相狀也。

    汝若執定一類型,專以可目睹手摸者為有相狀,則汝所得察于萬有者不亦太少乎? 法身,亦名法性,身,猶體也。

    此中性字,亦作體字釋。

    猶雲萬法實體。

    《中論》《觀涅槃品》曰:諸法實相此相字,作體字釋。

    與法相之相字不同。

    亦名如、如者,常如其性故,即不變之謂。

    譬如金遇火煉,其性終不改。

    玄奘始譯曰真如,不單用一如字。

    古譯亦間用如如二字。

    法性、見上。

    實際、猶雲真實。

    涅槃,涅槃者,寂滅義。

    此據《中論》而言也。

    《涅槃經》則後來大有之徒當有增益。

    其取義稍别,不似中論特彰寂滅。

    《觀涅槃品》僅舉此五名。

    如至涅槃為四,合實相一名計之,則有五。

    而實不止五名,其别名尚多也。

    法身一名,《觀涅槃品》未列。

    (法身對法相而言,則亦名法性。

    ) 佛典名詞太繁。

    讀者若于一切名詞不求确解,不辨其有異名而同實者,将無往不混亂,而其學說之條理、體系與義蘊,皆無從尋究矣。

     釋名已竟。

    今應說,雲何見一切法從衆緣生,則見法性?餘初以為,此中有一根本義,即性相可分而實不二是也。

    性者,法性之省稱,謂一切法實體。

    相者,法相之省稱,即一切法之大共名。

    易言之,一切法通名法相。

    性、相不得不分說,而不可破作兩重世界。

    從來哲學家談實體與現象,恒破析為二。

    實體,猶此言法性。

    現象,猶此言法相。

    實體是真實,現象是變異;實體是無對,現象是有對。

    如此破析,截然不可會合。

    其實,真實自身即是變異,譬如大海水完全變成起滅不住的衆漚。

    變異自身即是真實。

    譬如每一個漚相其自身都是大海水。

    有對即是無對,譬如于萬漚而見一水,則有對即無對也。

    無對即是有對。

    不可離有對而求無對。

    宇宙渾然太一。

    渾然者,不可分之貌。

    太一之一,是大全義,非算數之一。

    學者各以意計破析,餘未知其可也。

    意識猜度曰意計,此詞本佛籍。

    餘初研佛學,從大有之唯識論入手。

    核其性、相之論,則真如是法性,而說為不生不滅法;現行是法相,而說為生滅法。

    現行即諸識之别名。

    唯識論,以識統一切物,燦然萬象顯現。

    故識亦名現行。

    現行一詞雖有多釋,今取顯現一義。

    生滅法與不生不滅法,截然分作兩重世界互不相涉。

    餘深不謂然,返而自由參究,忽悟體用不二,猶未敢遽持此意以立論。

    中間上探大空之學,留意乎《中論》,讀至《觀四谛品》雲“見一切法從衆緣生則見法身”,乃喟然曰:性相不二之理,龍樹其早發之欤。

    否則,何能見一切法便見法性乎?性,猶體也。

    相,猶用也。

    餘初自信頗得龍樹意,未幾,詳玩《中論》,乃知生滅法與不生不滅法之分别,大空學派早已如此。

    蓋沿小乘分别有為法與無為法之遺說,而承之不改。

    大空本未變易出世法根柢,其所趣求者自是不生不滅的實性,決不會有性相不二之解悟。

    餘初讀《中論》時,蓋以自己所見曲解《中論》。

    後乃自知錯誤,重玩《中論》,始得其破相之密意。

    《論》雲“見一切法從衆緣生則見法身”,引在前文。

    其吃緊處,在“從衆緣生”四字。

    緣生者,空義也。

    《中論》發明空義深遠至極。

    今略舉三義,用綜其要。

     一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