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關燈
前歲作《體用論》,原拟成其卒章,曰《明心》。

    适心髒病加劇,不堪提筆,逐缺卒章而付印。

    戊戌,病稍減,餘仍欲續成之。

    顧不便與前書合訂,前書,謂《體用論》。

    函詢老友林北雲,請錫以名。

    北雲曰:“此書寫就,宜名曰《明心篇》,既可獨行,又與前書相關聯。

    且書之以篇命名者,周有《史籀篇》,漢有《蒼颉篇》,司馬相如作《凡将篇》,揚雄作《訓纂篇》,清人毛奇齡作《論語稽求篇》,其例不一矣。

    ”餘遂從北譬之言。

    篇分上下,曰《通義》,為篇上;曰《要略》,為篇下。

    《通義》者,承前書《體用論》。

    首申三大義:猶雲三種原理。

    一日宇宙實體具有複雜性,非單純性;單者,單獨。

    純者,純一。

    實體的性質非單純也。

    哲學家或以為實體唯是單純的精神性,或以為實體唯是單純的物質性,皆逞臆成說,與實體不相應也。

    二日體用不二;體者,實體之簡稱。

    用者,功用之簡稱。

    實體變動,成為功用。

    而實體即是功用的自體,不可求實體于功用之外。

    譬如大海水變動成為衆漚,而大海水即是衆漚的自身,不可求大海水于衆漚之外,故說體用不二。

    俗雲現象乃功用之别稱。

    詳在《體用論》。

    三曰心、物不可分割。

    心、物為功用的兩方面,非異體故,不可分割。

    此三原理原本《大易》,今玆闡明心理,根據在斯。

    複次,文雖承前而義與前别,故雲複次。

    但此與中譯佛家諸論用複次之例稍變。

    哲學的心理學,非必以研究與解釋精神現象為能事而已。

    其所努力不敢稍懈者,唯在返己察識内部生活之淵海,是否有知是知非之明幾炯然常在,第一問。

    淵海,形容内部生活豐富無窮、深邃無極也。

    王陽明曰:“知是知非是良知。

    ”良知發于靈性,所謂明幾是也。

    是否有千條萬緒之雜染闇然叢集。

    第二問。

    雜染一詞,借用佛籍。

    雜者,雜亂。

    染者,染污。

    謂不善的習氣潛伏而成壞種子,常能乘機出現于意識界也。

    習氣本有善和不善兩類,今于此處特舉不善者言之耳。

    于此二問,皆得明白正确解決,各明來曆。

    《易經》言“成性”,《孟子》言“知性”與“養性”,必如是方知明幾之來曆也。

    《論語》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雲雲,其言甚簡而義蘊無窮盡。

    從來讀《論語》者,鮮求真解,辜負聖言,可為浩歎。

    學者必于性與習真有體會,方知雜染之來曆也。

    存養本明,明機發于靈性,是本有故,亦雲本明。

    轉化後起之染垢,習氣之染污者,乃因小己之私欲而起,非人性所本有,故雲後起。

    人能造善習,以增長本性之善端,則一切染垢皆可轉化為善。

    人生便上下與天地同流,不至蔽于小己,以失其真性也。

    不至二字,一氣貫下。

    《孟子》言“上下與天地同流”雲雲,即是不為小己之私欲私見所锢蔽,而通天地萬物為一體也。

    通天地萬物為一體,是乃人生真性。

    殉小己之私,便失其真性。

    夫明幾發于靈性,此乃本心。

    明者,照然靈明之謂。

    幾者,動之微。

    靈明之動,曰明幾。

    良知發動,即此明幾,可返己體驗也。

    他處未及注者,皆仿此。

    人生而含靈禀氣,已成獨立體,所謂小體。

    便能以自力造作一切善行與不善行。

    行字,作名詞。

    自意念乍發,以至見諸言動,或驚天動地之大事,通名曰行。

    但行之善者,曰善行;其不善者,曰染行,亦曰惡行。

    凡行,從一方言,自其始發,以至終了,中經長劫,劫,猶時也。

    常在變化密移中,未有暫時停住;從另一方言,行雖不暫住,而其前後密移,要皆有餘勢發生,退藏于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