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集語卷上

關燈
宋薛據輯。

     易者第一 子曰:易者,易也,變易也,不易也。

    管三成為道徳包籥。

    〈:見先秦古書易乾鑿度。

    〉: 子曰:易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

    太易者,未見氣。

    太初者,氣之始。

    太始者,形之始。

    太素者,質之始。

    氣形質具而未離,故曰渾淪。

    渾淪者,言萬物渾淪而未相離,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

    易無形畔,易變而為一,〈太初也。

    〉一變而為七,〈太始也。

    〉七變而為九,〈太素也。

    〉九者,氣變之究也。

    乃復變而為一。

    一者,形變之始。

    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

    物有始有壯有究,故三畫而成乾。

    乾坤相並俱生,物有陰陽,因而重之,故六畫而成卦。

    子曰:上古之時,人民無别,群物無殊,未有衣食器用之利。

    於是伏羲乃仰觀象於天,俯觀法於地,中觀萬物之宜,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徳,類萬物之情。

    故易者,所以繼天地,理人倫,而明王道。

    是故八卦以建,五氣以立,五常以之行象。

    法乾坤,順陰陽,以正君臣父子之義。

    度時制宜,作網罟,以畋以漁,以贍人用。

    於是人民乃治,君親以尊,臣子以順,群生和洽,各安其性。

     子曰:文王因陰陽消息,立乾坤,統天地。

    夫有形者生於無形,則乾坤安從生? 子曰:八卦之序成立,則五氣變形。

    故人生而應八卦之體,得五氣以為五常,仁義禮智信是也。

     子曰:陽三陰四,位之正也。

    夫易卦六十四,分而上下,象陰陽也。

    陽道純而竒,故上篇三十,所以象陽也。

    陰道不純而偶,故下篇三十四,所以法陰也。

    乾坤者,陰陽之根本,萬物之祖宗,故為上篇始而尊之也。

    離為日,坎為月,日月之道,陰陽之經,所以始終萬物,故以坎離為上篇終。

    鹹者,男女之始,夫婦之道也。

    人道之興,必由夫婦,所以奉承祖宗,為天地生,故為下篇始而貴之也。

    既濟、未濟為最終者,所以明戒謹而全王道也。

    〈以上並見易乾鑿度〉子曰:昔紂有臣曰王子須,務為諂,使其君樂須?之樂,而忘終身之憂。

     子曰:商,汝知君之為君乎?子夏曰:魚失水則死,水失魚猶為水也。

     子曰:惡人者,人惡之;知得之己者,亦知得之人。

    所謂不出環堵之室而知天下者,知及之己者也。

    〈,並見屍子〉。

     子張見魯哀公,七日不見禮,託僕夫而去,曰:臣聞君好士,日舍重趼〈魚見切足健也〉來見君,七日而不禮。

    君之好士也,有似葉公子髙之好龍也。

    葉公子髙好龍,居室雕文以象龍,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拖尾於堂。

    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

    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

    今臣聞君好士,不逺千裡而見君,七日不禮,君非好士也。

    子張以告夫子。

    子曰:彼好夫士而非士者也。

    子曰:某少而好學,晩而聞道,此以博矣。

    〈並申子〉。

     子貢第二 子貢問曰:昔黃帝四面,信乎。

    孔子曰:黃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計而耦,不約而成,此之謂四面也。

    〈屍子〉季子治單父三年,巫馬期往觀化焉,見夜漁所得小魚,釋之。

    巫馬期以報孔子,子曰:季子之徳至矣,使人闇行,若有嚴刑在其側,季子何以至此。

    某嘗聞之,誠於此者形於彼,季子必行此術也。

     哀公問於仲尼曰:吾欲小則守,大則攻,其道若何?仲尼曰:若朝廷上下,皆君之親附也,君誰與攻?朝廷無禮,上下無親,其衆皆君之讐也,君誰與守?哀公於是廢梁澤之禁,弛關市之征,以惠民。

     子曰:善為吏者立徳,不善為吏者立怨。

    〈。

    並見韓非子。

    〉。

     孔子為魯相,七日而誅少正夘。

    門人進問曰:夫少正夘,魯之聞人也。

    夫子為政而始誅之,得毋太甚乎。

    子曰:居,吾語汝。

    人而惡者五,而盜不與焉。

    一曰心逆而險,二曰行僻而堅,三曰言偽而辯,四曰記醜而博,五曰順非而澤。

    此五者有一於人,則不免於君子之誅,而少正夘兼之,不可不誅也。

    〈尹文子〉。

     荊有佽非者,得寶劔於幹〈,音寒,〉隊反。

    渡江中流,兩蛟俠繞其船。

    佽非謂枻船者曰:嘗有如此而得活者乎?對曰:未嘗見也。

    於是佽非攘臂拔劔曰:武士可以仁義説也,不可刧而奪也。

    此江之腐肉朽骨,棄劔而已,餘奚有焉。

    赴江刺蛟,遂?其頭,風波畢除。

    荊爵為執圭。

    孔子聞之曰:夫善除腐肉朽骨棄劔者,佽非之謂乎。

     夫子見禾之三變滔滔然,曰:狐首丘而死,鳥飛反鄉,兎走歸窟,我其首禾乎?穗垂而向根,不忘本也。

     子曰:小辯破言,小利破義,小義破道,小見不達,大禮必簡。

    河以委蛇故能逺,山以陵遲故能髙,陰陽無為故能和,道以優?故能化。

    〈:並見淮南子。

    〉: 子讀易至損益,未嘗不喟然歎曰:或欲利之,適足以害之;或欲害之,適足以利之。

    利害禍福之門,不可以不察。

    子曰:有虞氏不賞不罰,夏後氏賞而已,殷人罰而不賞。

    罰,禁也。

    賞,使也。

    〈並見慎子〉。

     子曰:誦詩讀書,與古人居;讀書誦詩,與古人期。

    〈金樓子〉。

     孔子禦第三 孔子禦坐於魯哀公,公賜之桃與黍。

    子先飯黍而後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