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黨篇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食物不嫌做得精,生脍不嫌切得細。
食物放久變味,魚臭肉爛,不食用;顔色難看,不食用;氣味難聞,不食用;烹調不當,不食用;不合時令,不食用;切割不方正,不食用;沒有該用的醬,不食用。
肉即使很多,食用時不使它超過飯食。
唯有酒不限量,但不喝到醉。
打來的酒、買來的熟幹肉,不食用。
每次進食時必有姜,但不多吃。
【原文】 席①不正,不坐。
【注釋】 ①席:席子。
古代沒有椅子和凳子,都是在地面鋪上席子,席地而坐。
【譯文】 坐席不端正,不坐。
【原文】 鄉人飲酒①,杖者②出,斯出矣。
【注釋】 ①鄉人飲酒:指古時的鄉裡飲酒之禮,即鄉人在一起飲酒聚會。
②杖者:拄拐杖的人,即老年人。
【譯文】 與鄉裡人飲酒,拄杖的老人退出後,才退出來。
【原文】 鄉人傩①,朝服而立于阼階②。
【注釋】 ①傩:迎神驅逐疫鬼的一種宗教儀式。
②阼階:大堂前東面的台階,是主人站立迎客的地方。
【譯文】 本地方的人迎神驅鬼,便穿着朝服站在東面的台階上。
貴黍賤桃 孔子認為小米是五谷之長,可供祭祀,而桃為衆菜之末,不得祭祀。
故在魯哀公賜他二者時,他先吃小米飯後吃桃。
【原文】 問人于他邦①,再拜而送之②。
【注釋】 ①問人于他邦:謂托人給在國外的朋友問好送禮。
問,問候、問訊。
②‘再拜’句:謂向受托者拜兩次以送行。
【譯文】 托人向他國人士問候,再次拜謝後送别。
【原文】 君賜食①,必正席先嘗之;君賜腥②,必熟而薦③之;君賜生④,必畜⑤之。
侍食于君⑥,君祭⑦,先飯⑧。
【注釋】 ①食:熟食。
②腥:指尚未烹調的食物,如生肉。
③薦:供奉。
意即供奉祖先。
④生:指活物。
⑤畜:畜養。
⑥侍食于君:陪君主用飯。
⑦祭:指食時的祭,即祭食。
⑧先飯:在君主舉行飯前祭祀時,搶先替君主嘗飯。
舊注:“飯,食也。
所以然者,亦為君先嘗食,先知調和之是非也。
” 【譯文】 國君賜給食物,必定端正了坐席先嘗一點;國君賜給生肉,必定煮熟了才上供;國君賜給活物,必定畜養起來。
陪同國君進食,國君在飯前向先祖獻祭,就先替君主嘗飯。
【原文】 入太廟,每事問。
【譯文】 進了太廟,每件事情都詢問。
【原文】 朋友死,無所歸①,曰:“于我殡②。
” 【注釋】 ①無所歸:指無人負責殡葬。
②殡:停放靈柩叫“殡”,埋葬也可以叫“殡”。
這裡指一切喪葬事務。
【譯文】 朋友去世,沒有人來安葬,就說:“讓我來辦理喪事吧。
” 【原文】 見齊衰①者,雖狎②,必變③。
見冕者④與瞽者⑤,雖亵⑥,必以貌⑦。
兇服者式之⑧,式負版者⑨。
有盛馔⑩,必變色而作?。
迅雷風烈,必變?。
【注釋】 ①齊衰:孝服。
②狎:親近,親熱。
③必變:必定改變态度。
④冕者:戴禮帽的人,指有身份的人。
⑤瞽者:盲人。
⑥亵:常見、熟悉。
⑦貌:禮貌相待。
⑧兇服者式之:穿喪服的人扶着轼敬禮。
兇服,喪服。
式,通“轼”,車前供扶手用的橫木。
古代在車上表示敬意時,身子向前微俯,伏在橫木上,叫作“轼”。
⑨式負版者:式,通“轼”。
版,方形木版,指國家圖籍。
當時無紙,用木版書寫。
負版者,背着國家圖籍的人。
⑩盛馔:盛大的筵席。
馔,飲食。
?作:站起來,表示敬意。
?變:改變顔色,表示對上天的敬畏。
【譯文】 見到服喪的人,即使是親近者,也必定改變神色。
見到戴冠冕的人、盲人,即使是熟人,也必定禮貌相待。
乘車遇上穿喪服的人就扶着轼緻禮,為傳送文書的人扶轼。
有豐盛的菜肴,必定改變神色站起身來。
遇上雷霆、大風,必定改變神色。
【原文】 色斯舉矣①,翔②而後集③。
曰:“山梁雌雉④,時哉時哉⑤!”子路共⑥之,三嗅⑦而作。
【注釋】 ①色斯舉矣:謂野雞看到人的顔色不善就飛起來。
色,臉色。
舉,鳥飛起來。
②翔:飛翔。
③集:鳥群停在樹上。
④山梁雌雉:集聚在山梁上的母野雞。
⑤時哉時哉:得其時,得其時。
⑥共:通“拱”,拱手。
⑦嗅:通“臭”,這裡指鳥張開翅膀。
【譯文】 鳥見到人神色不善就飛了起來,盤旋飛翔後才落下來。
孔子說:“這山岡上的鳥兒,真是動靜得時啊!”子路向它們拱拱手,它們叫了三聲飛去了。
食物放久變味,魚臭肉爛,不食用;顔色難看,不食用;氣味難聞,不食用;烹調不當,不食用;不合時令,不食用;切割不方正,不食用;沒有該用的醬,不食用。
肉即使很多,食用時不使它超過飯食。
唯有酒不限量,但不喝到醉。
打來的酒、買來的熟幹肉,不食用。
每次進食時必有姜,但不多吃。
【原文】 席①不正,不坐。
【注釋】 ①席:席子。
古代沒有椅子和凳子,都是在地面鋪上席子,席地而坐。
【譯文】 坐席不端正,不坐。
【原文】 鄉人飲酒①,杖者②出,斯出矣。
【注釋】 ①鄉人飲酒:指古時的鄉裡飲酒之禮,即鄉人在一起飲酒聚會。
②杖者:拄拐杖的人,即老年人。
【譯文】 與鄉裡人飲酒,拄杖的老人退出後,才退出來。
【原文】 鄉人傩①,朝服而立于阼階②。
【注釋】 ①傩:迎神驅逐疫鬼的一種宗教儀式。
②阼階:大堂前東面的台階,是主人站立迎客的地方。
【譯文】 本地方的人迎神驅鬼,便穿着朝服站在東面的台階上。
貴黍賤桃 孔子認為小米是五谷之長,可供祭祀,而桃為衆菜之末,不得祭祀。
故在魯哀公賜他二者時,他先吃小米飯後吃桃。
【原文】 問人于他邦①,再拜而送之②。
【注釋】 ①問人于他邦:謂托人給在國外的朋友問好送禮。
問,問候、問訊。
②‘再拜’句:謂向受托者拜兩次以送行。
【譯文】 托人向他國人士問候,再次拜謝後送别。
【原文】 君賜食①,必正席先嘗之;君賜腥②,必熟而薦③之;君賜生④,必畜⑤之。
侍食于君⑥,君祭⑦,先飯⑧。
【注釋】 ①食:熟食。
②腥:指尚未烹調的食物,如生肉。
③薦:供奉。
意即供奉祖先。
④生:指活物。
⑤畜:畜養。
⑥侍食于君:陪君主用飯。
⑦祭:指食時的祭,即祭食。
⑧先飯:在君主舉行飯前祭祀時,搶先替君主嘗飯。
舊注:“飯,食也。
所以然者,亦為君先嘗食,先知調和之是非也。
” 【譯文】 國君賜給食物,必定端正了坐席先嘗一點;國君賜給生肉,必定煮熟了才上供;國君賜給活物,必定畜養起來。
陪同國君進食,國君在飯前向先祖獻祭,就先替君主嘗飯。
【原文】 入太廟,每事問。
【譯文】 進了太廟,每件事情都詢問。
【原文】 朋友死,無所歸①,曰:“于我殡②。
” 【注釋】 ①無所歸:指無人負責殡葬。
②殡:停放靈柩叫“殡”,埋葬也可以叫“殡”。
這裡指一切喪葬事務。
【譯文】 朋友去世,沒有人來安葬,就說:“讓我來辦理喪事吧。
” 【原文】 見齊衰①者,雖狎②,必變③。
見冕者④與瞽者⑤,雖亵⑥,必以貌⑦。
兇服者式之⑧,式負版者⑨。
有盛馔⑩,必變色而作?。
迅雷風烈,必變?。
【注釋】 ①齊衰:孝服。
②狎:親近,親熱。
③必變:必定改變态度。
④冕者:戴禮帽的人,指有身份的人。
⑤瞽者:盲人。
⑥亵:常見、熟悉。
⑦貌:禮貌相待。
⑧兇服者式之:穿喪服的人扶着轼敬禮。
兇服,喪服。
式,通“轼”,車前供扶手用的橫木。
古代在車上表示敬意時,身子向前微俯,伏在橫木上,叫作“轼”。
⑨式負版者:式,通“轼”。
版,方形木版,指國家圖籍。
當時無紙,用木版書寫。
負版者,背着國家圖籍的人。
⑩盛馔:盛大的筵席。
馔,飲食。
?作:站起來,表示敬意。
?變:改變顔色,表示對上天的敬畏。
【譯文】 見到服喪的人,即使是親近者,也必定改變神色。
見到戴冠冕的人、盲人,即使是熟人,也必定禮貌相待。
乘車遇上穿喪服的人就扶着轼緻禮,為傳送文書的人扶轼。
有豐盛的菜肴,必定改變神色站起身來。
遇上雷霆、大風,必定改變神色。
【原文】 色斯舉矣①,翔②而後集③。
曰:“山梁雌雉④,時哉時哉⑤!”子路共⑥之,三嗅⑦而作。
【注釋】 ①色斯舉矣:謂野雞看到人的顔色不善就飛起來。
色,臉色。
舉,鳥飛起來。
②翔:飛翔。
③集:鳥群停在樹上。
④山梁雌雉:集聚在山梁上的母野雞。
⑤時哉時哉:得其時,得其時。
⑥共:通“拱”,拱手。
⑦嗅:通“臭”,這裡指鳥張開翅膀。
【譯文】 鳥見到人神色不善就飛了起來,盤旋飛翔後才落下來。
孔子說:“這山岡上的鳥兒,真是動靜得時啊!”子路向它們拱拱手,它們叫了三聲飛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