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篇第七

關燈
加:此處同“假”,給與。

     ②《易》:《易經》,我國古代一部用來占筮的書,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

    相傳系周人所作,故也稱《周易》。

     ③大過:大錯誤。

     【譯文】 孔子說:“讓我多活幾年,到五十歲時學習《易經》,就可以沒有大錯了。

    ” 【原文】 子不語怪①、力②、亂③、神④。

     【注釋】 ①怪:怪異。

     ②力:暴力。

     ③亂:叛亂。

     ④神:神鬼。

     【譯文】 孔子不談論怪異、暴力、叛亂和鬼神。

     【原文】 子曰:“三人①行,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注釋】 ①三人:幾個人,“三”并非實指。

     【譯文】 孔子說:“幾個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有在某方面可以做我的老師的人。

    我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不好的地方便改正。

    ” 【原文】 子曰:“天生德①于予②,桓魋③其如予何?” 【注釋】 ①德:品德。

     ②予:我。

     ③桓魋:宋國司馬向魋,宋恒公後代,故又稱桓魋。

    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一次,孔子到曹國去,路過宋國,與弟子習禮大樹下。

    桓魋欲殺孔子,拔其樹。

    孔子去。

    弟子曰:可以速矣。

    孔子遂說了這句話:上天把德賦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麼樣? 【譯文】 孔子說:“老天在我身上賦予了這些品德,桓魋能把我怎麼樣呢?” 【原文】 子曰:“二三子①以我為隐②乎?吾無隐乎爾③!吾無行而不與④二三子者,是丘⑤也。

    ” 【注釋】 ①二三子:學生們。

     ②隐:隐瞞。

     ③爾:你們。

     ④與:猶示也。

    朱熹《論語集注》:“諸弟子以夫子之道高深不可幾及,故疑其有隐,而不知聖人作、止、語、默無非教也,故夫子以此言曉之。

    ” ⑤丘:孔子的名字。

     【譯文】 孔子說:“你們這些學生以為我有什麼對你們隐瞞嗎?我對你們沒什麼隐瞞的。

     我沒有什麼不對你們公開的,這就是我孔丘的為人。

    ” 【原文】 子以四教①:文②、行③、忠④、信⑤。

     【注釋】 ①四教:指四種教育内容。

     ②文:古代文獻。

     ③行:躬行,引申為社會實踐。

     ④忠:忠誠。

     ⑤信:守信,誠實不欺。

     【譯文】 孔子用四種東西教育學生:典籍文獻、道德實踐、對别人的忠誠以及信實。

     【原文】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①可矣。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恒者②斯可矣。

    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③而為泰④,難乎有恒矣。

    ” 【注釋】 ①斯:就、那麼。

     ②有恒者:有恒心、有操守的人。

     ③約:窮困、貧乏。

     ④泰:富有。

     【譯文】 孔子說:“聖人我是看不到了,能夠看到君子也就可以了。

    ”孔子又說:“善人,我是看不見的了,能看得到有一定操守的人就不錯了。

    沒有能裝成有,空虛能裝成充實,本來窮困也要裝成寬裕,這樣的人就難以保持一定的操守了。

    ” 【原文】 子曰:“蓋有不①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

    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②之,知之次③也。

    ” 【注釋】 ①不:此處指無知卻裝作有知識。

     ②識:此處指多見,擇善者記于心。

     ③知之次:指多聞、多見為“學而知之”,次于“生而知之”。

     【譯文】 孔子說:“大概有不懂裝懂的人吧,我沒有這等事。

    多多地聽,選擇其中好的加以接受;多多地看,然後記在心裡,這樣的知是僅次于‘生而知之’的。

    ” 【原文】 子曰:“君子坦蕩蕩①,小人長戚戚②。

    ” 【注釋】 ①坦蕩蕩:襟懷坦白的樣子。

    坦,平坦。

    蕩蕩,寬廣貌。

     ②長戚戚:經常憂愁不安的樣子。

    戚戚,憂懼貌。

     【譯文】 孔子說:“君子通常心氣坦蕩寬廣,小人的心氣則一般局促憂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