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仁篇第四

關燈
可以知道他有沒有仁德了。

    ” 【原文】 子曰:“能以禮讓①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②?” 【注釋】 ①禮讓:禮儀、謙讓。

    舊注:“讓者禮之實,禮者讓之文。

    ”《左傳·襄公十三年傳》:“讓,禮之主也。

    ”讓是禮的一端,所以禮讓連言。

     ②如禮何:怎麼對待禮。

     【譯文】 孔子說:“能夠用禮讓來治理國家,那還有什麼困難呢?不拿禮來治國,空談禮儀又有什麼意義呢?” 【原文】 子曰:“君子喻①于義,小人喻于利。

    ” 【注釋】 ①喻:明白、懂得。

     【譯文】 孔子說:“君子懂得的是義,小人明白的是利。

    ” 【原文】 子曰:“見賢思齊①焉,見不賢而内②自省③也。

    ” 【注釋】 ①思齊:考慮向他看齊。

    齊,平等。

    包鹹《論語章句》:“思與賢者等。

    ”意謂向賢者看齊。

     ②内:内心。

     ③省:鄭玄《論語注》:“省:察也,察己得無然也。

    ”内自省,意謂内心自我反省。

     【譯文】 孔子說:“看見賢人,應該想着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就應該自己反省,看有沒有跟他一樣的毛病。

    ” 【原文】 子曰:“事父母,幾谏①,見志②不從,又敬不違③,勞④而不怨。

    ” 【注釋】 ①幾谏:婉轉地勸谏。

     ②志:觀點、意見。

     ③違:觸忤、冒犯、違反。

     ④勞:擔憂。

    清王引之《經義述聞》:勞,憂也;勞而不怨亦謂憂而不怨也。

     【譯文】 孔子說:“子女侍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對的地方,應當婉轉地勸谏,把自己的意見表達出來,父母沒有聽取的意思,應當照常恭敬,不要觸犯他們,雖然憂心,但對父母卻不怨恨。

    ” 【原文】 子曰:“父母在①,不遠遊②。

    遊必有方③。

    ” 【注釋】 ①在:在世、活着。

     ②遊:指到外地去遊學、遊宦。

    亦即去遠方從師或謀職。

     ③方:去的方向。

    含安頓父母之意。

     【譯文】 孔子說:“父母在世時,孩子不出門遠行。

    若不得已要遠行,也該有一定的方向,安頓好父母再走。

    ” 【原文】 子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①,可謂孝矣。

    ” 【注釋】 ①道:準則、原則。

     【譯文】 父親死了,就要考察他的行為;如果他能長期地遵守父親生前的行為準則而不加改變的話,就可以說是做到孝了。

    ” 【原文】 子曰:“以約①失②之者鮮矣。

    ” 【注釋】 ①約:約束。

    此處指謹言慎行。

     ②失:指錯誤、過失。

     【譯文】 孔子說:“經常用禮對自己進行約束還犯過失的人是很少有的。

    ” 南宮适 南宮适,姓南宮,名适。

    孔子贊他為“君子”,并将侄女嫁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