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關燈
小
中
大
,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大道,謂所由行孝悌仁義之大道也。
言此孝悌仁義,必由行忠信以得之,由身驕泰以失之也。
【譯文】惟有有仁德的君主,能夠流放蔽賢的小人,把他們驅逐出境,不讓他們和大家同住在中原境内。
這就是說,隻有有仁德的君主,能夠做到親愛有德的賢人,厭惡蔽賢的小人。
見到有賢德的人才不能夠推舉,推舉了,又不能使他居在自己的前列,這就是輕慢于所舉的賢德之人。
見到不善的人不能夠把他貶退下去,貶退了,又不能貶退得很遠,這就是過失。
喜愛大家所讨厭的,讨厭大家所喜愛的,這就叫悖逆人性,這樣做,災禍一定會降臨到他的身上。
因此,君子能夠行孝、悌、仁、義的治國大道,一定是從忠信誠敬得來的,君子違背孝、悌、仁、義的治國大道,一定是從傲慢和貪圖享受開始的。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衆,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财恒足矣[1]。
仁者以财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财[2]。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3];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4];未有府庫财,非其财者也[5]。
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于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甯有盜臣[6]。
”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7]。
長國家而務财用者,必自小人矣[8];彼為善之[9]。
小人之使為國家,菑害并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10]。
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注釋】 [1]生财至足矣:上文“大道”,謂孝悌仁義之道,此言人君生殖其财,有大道之理,則下之所雲者是也。
“生之者衆”者,謂為農桑多也。
“食之者寡”者,謂減省無用之費也。
“為之者疾”者,謂百姓急營農桑事業也。
“用之者舒”者,謂君上緩於營造費用也。
“則财恒足矣”者,言人君能如此,則國用恒足。
[2]仁者以财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财:“仁者以财發身”者,謂仁德之君,以财散施發起身之令名也。
“不仁者以身發财”者,言不仁之人,唯在吝啬,務於積聚,勞役其身,發起其财。
此在治家、治國、天下之科,皆謂人君也。
發,猶起也。
[3]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言在上人君好以仁道接下,其下感君仁恩,無有不愛好于義,使事皆得其宜也。
[4]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言下好義,必能忠于上,所執之事,必有始有終也。
[5]未有府庫财,非其财者也:又為人君作譬也。
君若行仁,民必報義,義必終事。
譬如人君有府庫之财,必還為所用也,故雲“未有府庫财非其财者也”。
[6]孟獻子曰一句:孟獻子,魯之賢大夫仲孫蔑。
畜馬乘,具備車馬。
指士之處試為大夫者。
畜,具備。
乘,一車四馬。
伐冰之家,謂卿、大夫以上,喪祭用冰者。
伐,鑿。
百乘之家,謂卿大夫有采地者也。
聚斂之臣,言善于搜刮之臣。
盜臣,盜取公家财貨之臣。
以盜臣但害财,聚斂之臣則害義也。
[7]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言若能如上所言,是國家之利,但以義事為國家利也。
[8]長國家而務财用者,必自小人矣:朱熹:“自,由也。
言由小人道之也。
”俞樾:“必自小人,必用小人也。
”言治理國家者,猶緻力于聚斂财貨,必由小人導之也。
[9]彼為善之:俞樾《群經平議》:“彼,當以小人言。
申說上文必用小人之故。
言長國家而務财用,所以必用小人者,以務财用之事,惟彼為善之也。
” [10]小人之使為國家,菑害并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菑害并至,言天災人禍并至也。
善者,賢能者。
【譯文】君主要生養财富,也有個重要的法則:從事生産的人衆多,坐食俸祿的人少,從事生産積極而又快速,在用度上能夠節制和舒緩,這樣國家的财富便不會匮乏。
有仁德的君主散财使人民富足,以發揚己身的德譽;沒有仁德的君主犧牲自己的德譽,來增加自己的财富。
沒有聽說過在上位的君主有仁德,而在下位的臣子會違背道義的,沒有聽說過遵從道義,辦事不盡職盡責的;沒有府庫裡的财貨,不屬于君主所有的。
孟獻子說:“家裡能自備車駕的官員,不會計較養雞養豬的小利;家裡鑿有冰窖供祭祀用的官員,不會去計較養牛養羊的生息;擁有百輛兵車的官員,不會任用專事搜刮的家臣;與其有專事搜刮的家臣,甯可有盜竊公家财物的家臣。
”這就是所說的,國家不要以貨财之利為利益,要以道德仁義為國家之利。
作為一國之長的君主,隻注重貨财之利,一定是從任用聚斂财物的小人開始,因為這些人是善于斂财的。
讓小人來治理國家,天災人禍必然同時降臨,雖然有賢能的人出來挽救,也沒有什麼辦法了。
這就是說“國家不能以貨财之利為利益,要以道德仁義為利益”的道理啊。
言此孝悌仁義,必由行忠信以得之,由身驕泰以失之也。
【譯文】惟有有仁德的君主,能夠流放蔽賢的小人,把他們驅逐出境,不讓他們和大家同住在中原境内。
這就是說,隻有有仁德的君主,能夠做到親愛有德的賢人,厭惡蔽賢的小人。
見到有賢德的人才不能夠推舉,推舉了,又不能使他居在自己的前列,這就是輕慢于所舉的賢德之人。
見到不善的人不能夠把他貶退下去,貶退了,又不能貶退得很遠,這就是過失。
喜愛大家所讨厭的,讨厭大家所喜愛的,這就叫悖逆人性,這樣做,災禍一定會降臨到他的身上。
因此,君子能夠行孝、悌、仁、義的治國大道,一定是從忠信誠敬得來的,君子違背孝、悌、仁、義的治國大道,一定是從傲慢和貪圖享受開始的。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衆,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财恒足矣[1]。
仁者以财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财[2]。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3];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4];未有府庫财,非其财者也[5]。
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于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甯有盜臣[6]。
”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7]。
長國家而務财用者,必自小人矣[8];彼為善之[9]。
小人之使為國家,菑害并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10]。
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注釋】 [1]生财至足矣:上文“大道”,謂孝悌仁義之道,此言人君生殖其财,有大道之理,則下之所雲者是也。
“生之者衆”者,謂為農桑多也。
“食之者寡”者,謂減省無用之費也。
“為之者疾”者,謂百姓急營農桑事業也。
“用之者舒”者,謂君上緩於營造費用也。
“則财恒足矣”者,言人君能如此,則國用恒足。
[2]仁者以财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财:“仁者以财發身”者,謂仁德之君,以财散施發起身之令名也。
“不仁者以身發财”者,言不仁之人,唯在吝啬,務於積聚,勞役其身,發起其财。
此在治家、治國、天下之科,皆謂人君也。
發,猶起也。
[3]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言在上人君好以仁道接下,其下感君仁恩,無有不愛好于義,使事皆得其宜也。
[4]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言下好義,必能忠于上,所執之事,必有始有終也。
[5]未有府庫财,非其财者也:又為人君作譬也。
君若行仁,民必報義,義必終事。
譬如人君有府庫之财,必還為所用也,故雲“未有府庫财非其财者也”。
[6]孟獻子曰一句:孟獻子,魯之賢大夫仲孫蔑。
畜馬乘,具備車馬。
指士之處試為大夫者。
畜,具備。
乘,一車四馬。
伐冰之家,謂卿、大夫以上,喪祭用冰者。
伐,鑿。
百乘之家,謂卿大夫有采地者也。
聚斂之臣,言善于搜刮之臣。
盜臣,盜取公家财貨之臣。
以盜臣但害财,聚斂之臣則害義也。
[7]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言若能如上所言,是國家之利,但以義事為國家利也。
[8]長國家而務财用者,必自小人矣:朱熹:“自,由也。
言由小人道之也。
”俞樾:“必自小人,必用小人也。
”言治理國家者,猶緻力于聚斂财貨,必由小人導之也。
[9]彼為善之:俞樾《群經平議》:“彼,當以小人言。
申說上文必用小人之故。
言長國家而務财用,所以必用小人者,以務财用之事,惟彼為善之也。
” [10]小人之使為國家,菑害并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菑害并至,言天災人禍并至也。
善者,賢能者。
【譯文】君主要生養财富,也有個重要的法則:從事生産的人衆多,坐食俸祿的人少,從事生産積極而又快速,在用度上能夠節制和舒緩,這樣國家的财富便不會匮乏。
有仁德的君主散财使人民富足,以發揚己身的德譽;沒有仁德的君主犧牲自己的德譽,來增加自己的财富。
沒有聽說過在上位的君主有仁德,而在下位的臣子會違背道義的,沒有聽說過遵從道義,辦事不盡職盡責的;沒有府庫裡的财貨,不屬于君主所有的。
孟獻子說:“家裡能自備車駕的官員,不會計較養雞養豬的小利;家裡鑿有冰窖供祭祀用的官員,不會去計較養牛養羊的生息;擁有百輛兵車的官員,不會任用專事搜刮的家臣;與其有專事搜刮的家臣,甯可有盜竊公家财物的家臣。
”這就是所說的,國家不要以貨财之利為利益,要以道德仁義為國家之利。
作為一國之長的君主,隻注重貨财之利,一定是從任用聚斂财物的小人開始,因為這些人是善于斂财的。
讓小人來治理國家,天災人禍必然同時降臨,雖然有賢能的人出來挽救,也沒有什麼辦法了。
這就是說“國家不能以貨财之利為利益,要以道德仁義為利益”的道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