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關燈
小
中
大
何矣?’王孫圉對曰:‘未嘗為寶。
楚之所寶者,曰觀射父,能作訓辭,以行事于諸侯,使無以寡君為口實。
’”又《新序》雲:“秦欲伐楚,使者觀楚之寶器。
楚王召昭奚恤而問焉,對曰:‘寶器在賢臣。
’王遂使昭奚恤應之。
昭奚恤發精兵三百人,陳於西門之内,為東面之壇一,南面之壇四,西面之壇一。
秦使者至,昭奚恤曰:‘君客也,請就上居東面之壇。
’令尹子西南面,太宗子牧次之,葉公子高次之,司馬子發次之。
昭奚恤自居西面之壇,稱曰:‘客欲觀楚之寶器乎?楚之所寶者,即賢臣也。
唯大國之所觀!’秦使無以對也。
使歸,告秦王曰:‘楚多賢臣,無可以圖之。
’”何知有?觀射父、昭奚恤者。
案《戰國義》雲:“楚王築壇,昭奚恤等立於壇上。
楚王指之,謂秦使曰:‘此寡人之寶。
’故知有昭奚恤等也。
謂賢為寶者,案《史記》雲:“理百姓,實府庫,使黎甿得所者,有令尹子西而能也。
執法令,奉圭璋,使諸侯不怨,兵車不起者,有大宗子牧能也。
守封疆,固城郭,使鄰國不侵,亦不侵鄰國者,有葉公子高能也。
整師旅,治兵戈,使蹈白刃,赴湯蹈火,萬死不顧一生者,有司馬子發能也。
坐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懷霸王之業,撥理亂之風,有大夫昭奚恤能也。
是皆為寶也。
”引之者,證為君長能保愛善人為寶也。
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此舅犯勸重耳之辭。
于時重耳逃亡在翟,秦穆公欲納之反國,而勸重耳不受秦命,對秦使雲:“奔亡之人,無以貨财為寶,唯親愛仁道以為寶也。
”舅犯,晉文公重耳的母舅狐偃。
[4]秦誓曰至殆哉:《秦誓》,《尚書》篇名。
秦穆公伐鄭,為晉敗於殽,還歸誓群臣而作此篇,是秦穆公悔過自誓之辭。
記者引之,以明好賢去惡也。
一介臣,或作一個臣。
斷斷,誠一之貌。
兮是語辭。
《古文尚書》“兮”為“猗”。
休休,好善寬容貌。
彥,大也。
不啻,猶言何止也。
寔,是也。
黎,衆也。
尚,庶幾也。
媢,妒也。
俾,使也,使其善功不通達于君。
《尚書》“通”為“達”字也。
殆,危殆也。
【譯文】《康诰》上說:“天命是不會固定不變的啊!”你的治國之道是善的、符合天道,則能得到天命;如果是不善的,違背天道的,就會失去天命。
《楚書》上說:“楚國沒有值得稱為寶貝的物品,惟有有仁德的善人是楚國的國寶。
”狐偃對流亡的重耳說:“流亡的人,沒有什麼珍貴的寶物,唯以親愛仁道為寶。
”《秦誓》上說:“若是有這樣一個耿介的臣子,他的心非常地誠懇專一,沒有别的什麼特殊技能,然而他的心非常地良善,又寬宏大量。
别人有什麼學問和能力,他沒有絲毫的嫉妒心,就像自己擁有一樣,看到别人有道德學問,他就心向往之,不隻是口頭上稱贊對方,而且心裡所喜好的,還要超過口頭的贊美。
真正有如此容人的雅量,用這樣的賢德之人,才能夠保佑我的子孫和黎民百姓。
不但是對我有利,而且對我的子孫、我的百姓都有利啊!他人有學問和能力,則掩藏嫉妒,憎惡人家,見到他人的道德學問都好的,處處嫉妒人家,給對方設置障礙,讓人辦事辦不成功。
如果有一個臣子,心量狹小,不能夠容納賢德的人才,這樣的人就不能保護我的子孫,也保護不了天下百姓,不僅保護不了,如果用這樣一個人,我們的子孫和百姓已經處在危亡之中了。
” 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1]。
此謂惟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2]。
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3];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4]。
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5],菑必逮夫身[6]。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7]。
【注釋】 [1]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言唯仁人之君,能放而天下鹹服是也。
迸,逐也。
[2]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既放此蔽賢之人遠在四夷,是仁人能愛善人,惡不善之人。
[3]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命,怠慢,輕慢。
此謂凡庸小人,見此賢人而不能舉進于君。
假設舉之,又不能使在其己之先,是為慢也。
謂輕慢于舉人也。
[4]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此謂小人見不善之人而不能抑退之。
假令抑退之,而不能使遠退之。
過者,言是愆過之人也。
[5]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拂,違逆,悖逆。
孔穎達疏:“若如此者,是謂拂戾善人之性。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拂,逆也。
好善而惡惡,人之性也。
至于拂人之性,則不仁之甚者也。
” [6]菑必逮夫身:菑,通“災”。
逮,到來。
夫,指示形容詞,彼、此。
孔穎達疏:“逮,及也。
如此,災必及夫身矣。
《左傳·隐公元年》:‘多行不義,必自斃。
’” [7]是故君子有大道
楚之所寶者,曰觀射父,能作訓辭,以行事于諸侯,使無以寡君為口實。
’”又《新序》雲:“秦欲伐楚,使者觀楚之寶器。
楚王召昭奚恤而問焉,對曰:‘寶器在賢臣。
’王遂使昭奚恤應之。
昭奚恤發精兵三百人,陳於西門之内,為東面之壇一,南面之壇四,西面之壇一。
秦使者至,昭奚恤曰:‘君客也,請就上居東面之壇。
’令尹子西南面,太宗子牧次之,葉公子高次之,司馬子發次之。
昭奚恤自居西面之壇,稱曰:‘客欲觀楚之寶器乎?楚之所寶者,即賢臣也。
唯大國之所觀!’秦使無以對也。
使歸,告秦王曰:‘楚多賢臣,無可以圖之。
’”何知有?觀射父、昭奚恤者。
案《戰國義》雲:“楚王築壇,昭奚恤等立於壇上。
楚王指之,謂秦使曰:‘此寡人之寶。
’故知有昭奚恤等也。
謂賢為寶者,案《史記》雲:“理百姓,實府庫,使黎甿得所者,有令尹子西而能也。
執法令,奉圭璋,使諸侯不怨,兵車不起者,有大宗子牧能也。
守封疆,固城郭,使鄰國不侵,亦不侵鄰國者,有葉公子高能也。
整師旅,治兵戈,使蹈白刃,赴湯蹈火,萬死不顧一生者,有司馬子發能也。
坐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懷霸王之業,撥理亂之風,有大夫昭奚恤能也。
是皆為寶也。
”引之者,證為君長能保愛善人為寶也。
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此舅犯勸重耳之辭。
于時重耳逃亡在翟,秦穆公欲納之反國,而勸重耳不受秦命,對秦使雲:“奔亡之人,無以貨财為寶,唯親愛仁道以為寶也。
”舅犯,晉文公重耳的母舅狐偃。
[4]秦誓曰至殆哉:《秦誓》,《尚書》篇名。
秦穆公伐鄭,為晉敗於殽,還歸誓群臣而作此篇,是秦穆公悔過自誓之辭。
記者引之,以明好賢去惡也。
一介臣,或作一個臣。
斷斷,誠一之貌。
兮是語辭。
《古文尚書》“兮”為“猗”。
休休,好善寬容貌。
彥,大也。
不啻,猶言何止也。
寔,是也。
黎,衆也。
尚,庶幾也。
媢,妒也。
俾,使也,使其善功不通達于君。
《尚書》“通”為“達”字也。
殆,危殆也。
【譯文】《康诰》上說:“天命是不會固定不變的啊!”你的治國之道是善的、符合天道,則能得到天命;如果是不善的,違背天道的,就會失去天命。
《楚書》上說:“楚國沒有值得稱為寶貝的物品,惟有有仁德的善人是楚國的國寶。
”狐偃對流亡的重耳說:“流亡的人,沒有什麼珍貴的寶物,唯以親愛仁道為寶。
”《秦誓》上說:“若是有這樣一個耿介的臣子,他的心非常地誠懇專一,沒有别的什麼特殊技能,然而他的心非常地良善,又寬宏大量。
别人有什麼學問和能力,他沒有絲毫的嫉妒心,就像自己擁有一樣,看到别人有道德學問,他就心向往之,不隻是口頭上稱贊對方,而且心裡所喜好的,還要超過口頭的贊美。
真正有如此容人的雅量,用這樣的賢德之人,才能夠保佑我的子孫和黎民百姓。
不但是對我有利,而且對我的子孫、我的百姓都有利啊!他人有學問和能力,則掩藏嫉妒,憎惡人家,見到他人的道德學問都好的,處處嫉妒人家,給對方設置障礙,讓人辦事辦不成功。
如果有一個臣子,心量狹小,不能夠容納賢德的人才,這樣的人就不能保護我的子孫,也保護不了天下百姓,不僅保護不了,如果用這樣一個人,我們的子孫和百姓已經處在危亡之中了。
” 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1]。
此謂惟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2]。
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3];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4]。
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5],菑必逮夫身[6]。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7]。
【注釋】 [1]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言唯仁人之君,能放而天下鹹服是也。
迸,逐也。
[2]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既放此蔽賢之人遠在四夷,是仁人能愛善人,惡不善之人。
[3]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命,怠慢,輕慢。
此謂凡庸小人,見此賢人而不能舉進于君。
假設舉之,又不能使在其己之先,是為慢也。
謂輕慢于舉人也。
[4]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此謂小人見不善之人而不能抑退之。
假令抑退之,而不能使遠退之。
過者,言是愆過之人也。
[5]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拂,違逆,悖逆。
孔穎達疏:“若如此者,是謂拂戾善人之性。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拂,逆也。
好善而惡惡,人之性也。
至于拂人之性,則不仁之甚者也。
” [6]菑必逮夫身:菑,通“災”。
逮,到來。
夫,指示形容詞,彼、此。
孔穎達疏:“逮,及也。
如此,災必及夫身矣。
《左傳·隐公元年》:‘多行不義,必自斃。
’” [7]是故君子有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