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新統

關燈
題是:存在是一流行。

    凡存在都是事物的存在。

    事物的存在,是其氣實現某理或某某理的流行。

    實際的存在是無極實現太極的流行。

    總所有底流行,謂之道體。

    一切流行涵蘊動。

    一切流行所涵蘊底動,謂之乾元。

    借用中國舊日哲學家的話說:“無極而太極。

    ”又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

    ” 這一組命題,都是從對于實際底事物,作形式底解釋得來者。

    所以我們可以斷定其為實際底事物所不可逃。

    存在是一流行。

    因為存在是一動,是一建立。

    動必繼續動,然後才不至于不動。

    存在必繼續存在,然後才不至于不存在。

    繼續就是流行。

    事實上沒有僅隻存在底存在。

    所以凡存在都是事物的存在。

    存在者是事物,是事物者必是某種事物,或某某種事物。

    是某種事物或某某種事物,即是實現某理或某某理。

    實現某理或某某理者是氣。

    氣實現某理或某某理,即成為屬于某種或某某種底某事物。

    沒有不存在底事物。

    亦沒有存在而不是事物者,亦沒有是事物而不是某種事物者。

    所以凡事物的存在都是其氣實現某理或某某理的流行。

     實際就是事物的全體。

    太極就是理的全體,所以實際的存在就是無極實現太極的流行。

    總一切底流行謂之道體。

    道體就是無極而太極的程序。

     一切流行涵蘊動。

    因為流行就是動。

    就邏輯方面說,于實現其餘底理之先,氣必實現動之理;氣必先實現動之理,然後方能有流行。

    但就事實方面說,隻是流行底流行,事實上是沒有底。

    事實上,所有底流行,總是實現某種事物的理的流行。

    猶之實際上所有底動物,都是某種動物。

    無論是何種動物,都涵蘊是動物。

    就邏輯方面說,一個某種動物,必先是動物,然後方能是某種動物。

    但就事實方面說,不是任何種動物,而隻是動物底動物,事實上是沒有底。

    隻是動物底動物,雖為事實上所沒有,而卻為任何種動物所涵蘊。

    在邏輯上說,它是先于任何種動物。

    在圖畫式底思想中,所謂先後,都是時間底先後,如此看,則先于任何種動物底動物,即是動物之祖。

    但上所謂先後,不是時間底。

    所謂動物,不是動物之祖,而隻是“動物”。

    事實上雖沒有隻是流行底流行,但隻是流行底流行卻為任何流行所涵蘊。

    在邏輯上說,它是先于任何流行。

    它是第一動者。

    在圖畫式底思想中“第一動者”創造一切,就是所謂上帝。

    但它不是上帝,亦不是創造者,隻是一切流行所涵蘊底動。

    此動既已是動,則是氣已實現動之理。

    在《新理學》中,我們稱之為“氣之動者”。

    後來又說:“氣之動者”可稱為乾元。

    (《新理學答問》)可稱為乾元者,言其有似于圖畫式底思想中,所謂創造者。

    我們所謂乾元,可以說是氣的純活動。

    所謂純活動者,言其隻實現動之理,而尚未實現别底理。

    我們說“尚未”,隻是就邏輯說,不是就實際或時間說。

    說有乾元,亦隻是對于實際,作形式底解釋,不是作積極底解釋。

    所以說有乾元,對于實際并無所肯定。

    說有上帝或創造者,則對于實際有所肯定。

     在新理學的形上學的系統中,第四組主要命題是:總一切底有,謂之大全。

    大全就是一切底有。

    借用中國舊日哲學家的話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 大全就是一切底有的别名,所以說大全是一切底有,是一重複叙述底命題。

    一切事物均屬于大全。

    但屬于大全者不僅隻一切事物。

    形上學的工作,是對于一切事實作形式底解釋。

    既作此等解釋,乃有理世界的發現。

    形上學的對象,就是一切。

    于其工作開始之時,形上學見所謂一切,是實際中底一切。

    于其工作将近完成之際,形上學見所謂一切,不隻是實際中底一切,而且是真際中底一切(真際包括實際)。

    有有實際底有者。

    有隻有真際底有者。

    總一切底有,謂之大全。

    因其是一切底有,故謂之全,此全非一部分底全,非如所謂全中國全人類之全,所以謂之大全。

     大全亦稱宇宙。

    此所謂宇宙,并不是物理學或天文學中所謂宇宙。

    物理學或天文學中所謂宇宙,是物質底宇宙。

    物質底宇宙,亦可以說是全,但隻是部分底全,不是大全。

    此所謂宇宙不是物質底宇宙,是大全。

     大全亦可名為一。

    中國先秦哲學家,佛家,及西洋哲學家,亦常說一。

    為表示其所說底一,不是普通所謂一,先秦哲學家說太一或大一。

    佛家常說妙一。

    西洋哲學家常将其所謂一的第一字母作大寫。

    新理學亦借用佛家的話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 我們雖借用佛家的話,說我們的意思,但我們的意思與佛家不同。

    新理學雖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并不肯定,一切事物之間,有内部底關聯或内在底關系。

    新理學所謂一,隻肯定一形式底統一。

    一隻是一切的總名。

    所以雖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對于實際并無所肯定。

     以上四組命題,都是分析命題,亦可說是形式命題。

    此四組形式命題,予人以四個形式底觀念,即理之觀念、氣之觀念、道體之觀念、大全之觀念。

    新理學以為,真正底形上學底任務,就在于提出這幾個觀念并說明這幾個觀念。

     理及氣是人對于事物作理智底分析,所得底觀念。

    道體及大全是人對于事物作理智底總括,所得底觀念。

    于上文第五章中,我們說,《易傳》所謂道,是我們所謂理的不清楚底觀念;道家所謂道,是我們所謂氣的不清楚底觀念。

    我們說它們是不清楚底,因為《易傳》所謂道的觀念,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