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名家
關燈
小
中
大
為然。
一般人以為不然者,他們偏以為然。
此所謂“以反人為實”。
既為辯而辯,其辯期于必勝。
此所謂“以勝人為名”。
這種為辯而辯底辯,往往能使與之辯者一時無話可說。
它能使與之辯者往往自己陷于混亂,自己也弄不清楚自己的确切意思之所在,自己也不知自己前後是否矛盾。
此所謂“飾人之心,易人之意”。
此所謂“苛察繳繞”,“使人不得反其意”。
但這種辯論,往往隻是“一時”使人無話可說,未必能使人心悅誠服。
此所謂“能勝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
此是“辯者之囿”。
辯者的立論,大概都是破壞底。
别人說東,他偏說西;别人說南,他偏說北。
他的立論是“與衆不适”。
但他所希望得到底,也就是“與衆不适”。
他是有意立異。
他雖未必自己有一套對于事物底見解,但他可以為辯而辯,特意破壞一般人對于事物底見解。
其辯亦或能使人一時無話可說。
他的立論,未必能使人心服,亦未必是真理,不過他的辯論,可使與之辯者對于其自己的見解,作一種反省。
這對于與之辯者未嘗不是一種很大底好處。
一般人所知,大概都限于形象之内,辯者對于一般人的見解大概都是不以為然底。
他向來“然不然,可不可”。
他總是批評一般人的對于事物底見解。
《莊子·天下篇》所載辯者二十一事,都是辯者對于一般人的對于事物底見解底批評。
照一般的見解,火是熱底,飛鳥之影是動底,白狗是白底,犬是犬,羊是羊。
辯者偏說:“火不熱。
”“飛鳥之影未嘗動也。
”“白狗黑。
”“犬可以為羊。
” 這種批評,也可以說是對于形象世界底批評。
假使有人拉着辯者的手,放在火上,叫他試試火是不是熱底,他雖也感覺火是熱底,但他還可以立論,說:“火不熱。
”假使有人拉辯者去看白狗是不是黑底,他雖然也感覺到白狗是白底,但他還可以立論說:“白狗黑。
”他對于一般人的對于事物底見解底批評,可以發展為對于形象世界底批評。
他不但可以對于一般人的見解,有意立異,他簡直可以對于形象世界有意立異。
《天下篇》所載辯者二十一事,亦可以作如是底解釋。
火是熱底,飛鳥之影是動底,白狗是白底,犬是犬,羊是羊。
辯者偏說:“火不熱。
”“飛鳥之影未嘗動也。
”“白狗黑。
”“犬可以為羊。
” 與形象世界立異,對于形象世界作批評,如不是為辯而辯底批評,則批評者,需有對于超乎形象者底知識,以為批評的标準;須知有超乎形象者,以為批評的觀點。
他如有此種知識,則他的立論,即不止是破壞底。
一般的辯者的,對于一般人的對于事物底知識底批評,以及對于形象世界的批評,大概都是為辯而辯底批評,他們的批評大都是破壞底。
但名家的大師,惠施、公孫龍,則已進步到有對于超乎形象者底知識。
他們的立論不隻是破壞底。
道家是反對他們的。
但他們實則是為道家哲學,立下了不可少底基礎。
《莊子·天下篇》記惠施的學說十點,所謂惠施十事。
第一事雲:“至大無外,謂之大一。
至小無内,謂之小一。
”這是惠施所發現底一個标準,也可以說是一個觀點。
用這個标準,從這個觀點,他可以批評形象世界,或一般人對于事物底見解。
這兩個命題,都是我們所謂形式命題,對于實際,都無所肯定。
這兩個命題并沒有說,實際上什麼東西是最大底,什麼東西是最小底。
這兩個命題所肯定底,是超乎形象底。
欲充分了解這兩個命題的意義,我們可以參看《莊子·秋水篇》。
《莊子·秋水篇》說,河伯問海若曰:“然則吾大天地而小毫末可乎?”海若說:“計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時,不若未生之時……又何以知毫未之足以定至細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窮至大之域?”此所謂天地,大概是說,物質底天與地,不是宇宙或大一。
說天與地是至大,毫末是至小,都是對于實際有所肯定。
這兩個命題都是我們所謂積極底命題,都可以是不真底。
因為專靠經驗,我們無法可以完全決定,天與地是最大底東西,毫末是最小底東西。
形象世界中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對底。
“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
因其所小而小之,則萬物莫不小。
”(《莊子·秋水篇》)凡物都比比它小的物大,也都比比它大的物小。
因此我們不能完全決定“毫末足以定至細之倪,天地之足以窮至大之域”。
我們不能專靠經驗斷定在形象世界中,什麼東西是最大底,什麼東西是最小底。
但我們可以離開經驗說:怎樣是最大,怎樣是最小。
“至大無外,謂之大一。
至小無内,謂之小一。
”這兩個命題就是這一種底形式命題。
至大無外底是絕對地大,至小無内
一般人以為不然者,他們偏以為然。
此所謂“以反人為實”。
既為辯而辯,其辯期于必勝。
此所謂“以勝人為名”。
這種為辯而辯底辯,往往能使與之辯者一時無話可說。
它能使與之辯者往往自己陷于混亂,自己也弄不清楚自己的确切意思之所在,自己也不知自己前後是否矛盾。
此所謂“飾人之心,易人之意”。
此所謂“苛察繳繞”,“使人不得反其意”。
但這種辯論,往往隻是“一時”使人無話可說,未必能使人心悅誠服。
此所謂“能勝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
此是“辯者之囿”。
辯者的立論,大概都是破壞底。
别人說東,他偏說西;别人說南,他偏說北。
他的立論是“與衆不适”。
但他所希望得到底,也就是“與衆不适”。
他是有意立異。
他雖未必自己有一套對于事物底見解,但他可以為辯而辯,特意破壞一般人對于事物底見解。
其辯亦或能使人一時無話可說。
他的立論,未必能使人心服,亦未必是真理,不過他的辯論,可使與之辯者對于其自己的見解,作一種反省。
這對于與之辯者未嘗不是一種很大底好處。
一般人所知,大概都限于形象之内,辯者對于一般人的見解大概都是不以為然底。
他向來“然不然,可不可”。
他總是批評一般人的對于事物底見解。
《莊子·天下篇》所載辯者二十一事,都是辯者對于一般人的對于事物底見解底批評。
照一般的見解,火是熱底,飛鳥之影是動底,白狗是白底,犬是犬,羊是羊。
辯者偏說:“火不熱。
”“飛鳥之影未嘗動也。
”“白狗黑。
”“犬可以為羊。
” 這種批評,也可以說是對于形象世界底批評。
假使有人拉着辯者的手,放在火上,叫他試試火是不是熱底,他雖也感覺火是熱底,但他還可以立論,說:“火不熱。
”假使有人拉辯者去看白狗是不是黑底,他雖然也感覺到白狗是白底,但他還可以立論說:“白狗黑。
”他對于一般人的對于事物底見解底批評,可以發展為對于形象世界底批評。
他不但可以對于一般人的見解,有意立異,他簡直可以對于形象世界有意立異。
《天下篇》所載辯者二十一事,亦可以作如是底解釋。
火是熱底,飛鳥之影是動底,白狗是白底,犬是犬,羊是羊。
辯者偏說:“火不熱。
”“飛鳥之影未嘗動也。
”“白狗黑。
”“犬可以為羊。
” 與形象世界立異,對于形象世界作批評,如不是為辯而辯底批評,則批評者,需有對于超乎形象者底知識,以為批評的标準;須知有超乎形象者,以為批評的觀點。
他如有此種知識,則他的立論,即不止是破壞底。
一般的辯者的,對于一般人的對于事物底知識底批評,以及對于形象世界的批評,大概都是為辯而辯底批評,他們的批評大都是破壞底。
但名家的大師,惠施、公孫龍,則已進步到有對于超乎形象者底知識。
他們的立論不隻是破壞底。
道家是反對他們的。
但他們實則是為道家哲學,立下了不可少底基礎。
《莊子·天下篇》記惠施的學說十點,所謂惠施十事。
第一事雲:“至大無外,謂之大一。
至小無内,謂之小一。
”這是惠施所發現底一個标準,也可以說是一個觀點。
用這個标準,從這個觀點,他可以批評形象世界,或一般人對于事物底見解。
這兩個命題,都是我們所謂形式命題,對于實際,都無所肯定。
這兩個命題并沒有說,實際上什麼東西是最大底,什麼東西是最小底。
這兩個命題所肯定底,是超乎形象底。
欲充分了解這兩個命題的意義,我們可以參看《莊子·秋水篇》。
《莊子·秋水篇》說,河伯問海若曰:“然則吾大天地而小毫末可乎?”海若說:“計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時,不若未生之時……又何以知毫未之足以定至細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窮至大之域?”此所謂天地,大概是說,物質底天與地,不是宇宙或大一。
說天與地是至大,毫末是至小,都是對于實際有所肯定。
這兩個命題都是我們所謂積極底命題,都可以是不真底。
因為專靠經驗,我們無法可以完全決定,天與地是最大底東西,毫末是最小底東西。
形象世界中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對底。
“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
因其所小而小之,則萬物莫不小。
”(《莊子·秋水篇》)凡物都比比它小的物大,也都比比它大的物小。
因此我們不能完全決定“毫末足以定至細之倪,天地之足以窮至大之域”。
我們不能專靠經驗斷定在形象世界中,什麼東西是最大底,什麼東西是最小底。
但我們可以離開經驗說:怎樣是最大,怎樣是最小。
“至大無外,謂之大一。
至小無内,謂之小一。
”這兩個命題就是這一種底形式命題。
至大無外底是絕對地大,至小無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