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楊墨
關燈
小
中
大
人亦能愛其子女。
你至少不應該妨礙别人愛其父母,别人愛其子女。
這就是孟子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善推其所為”。
孟子說:“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
”(《孟子·滕文公上》)從“老吾老”推其所為,以及人之老;從“幼吾幼”推其所為,以及人之幼。
這就是從一本推出。
這也就是行忠恕之道。
忠恕之道是“為仁之方”,是行仁的方法。
充分行忠恕之道就是行仁。
行仁也不是矯揉造作。
因為人本來有“恻隐之心”,有“不忍人之心”。
行忠恕之道、行仁,就是此心的充分底擴充。
儒家亦主張“兼相愛”,不過以為愛應有差等。
“愛有差等”并不是不愛别人,不過是更愛其親。
孔子說:仁是“愛人”。
這是墨家所贊成底。
但仁者更愛其親,這是墨家所不贊成底。
墨家的愛無差等的辦法,是愛别人等于愛其親,或愛其親等于愛别人。
這種辦法,可以是将愛别人底愛加多,也可是将其愛其親底愛減少。
無論如何,一個人愛别人與愛其親中間底差别,是沒有了。
如此,則不足以見其親之為其親。
所以孟子說:“墨氏兼愛,是無父也。
”這也就是孟子所謂“二本”。
嚴格地說,愛無差等,是愛每一個人均相同。
如此,則每一個人是一本。
朱子說:“愛無差等,何止二本?蓋千萬本也。
”(《孟子纂疏》引) 墨子可以說:我們雖主張“愛無差等”,但亦主張“施由親始”。
儒家可以問:為什麼施由親始?如果因為在原則上,你本來應該先愛你的親,這就是你視你的親,重于别人,這就不是愛無差等了。
如果因為在事實上,你的親在你附近,所以你應該先愛他,這個應該就是有條件底了。
假如你的親不在你的附近,你就可以不必“施由親始”。
如此說,則“施由親始”救不了“愛無差等”的毛病。
墨家講兼愛與儒家講仁,有如此底不同。
這是孟子所已指出,并且是前人所常講底。
此外尚有一點更重要底不同,雖孟子亦未指出,前人亦未講到。
我們于下文論之。
仁是“愛人”,這是孔子說底,也是墨家所贊成底。
但是如果我們問:仁者為什麼愛人?對于這個問題,儒墨的答案就有不同。
儒家的答案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今人乍見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孟子·公孫醜上》)将仁之端“擴而充之”,即是仁人。
仁人本其恻隐之心,不忍見一人不得其所,所以他愛人利人。
墨家的答案是:兼愛之道,“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
他們說:“仁人之事者,必務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然當今之時,天下之害孰為大?曰:‘若大國之攻小國也,大家之亂小家也,強之劫弱,衆之暴寡,詐之謀愚,貴之傲賤:此天下之害也。
’”“姑嘗本原若衆害之所自生”,“兼與?别與?即必曰:别也。
然則之交别者,果生天下之大害者與?是故别非也”。
“非人者必有以易之”,“是故子墨子曰:‘兼以易别。
’”(《墨子·兼愛下》)。
這就是墨子教人兼愛的理論底根據。
他的理論,是功利主義底。
功利主義,正是儒家所反對底。
墨家所有底主張的理論底根據,都是功利主義底。
例如墨家主張薄葬短喪,其理論底根據是:“計厚葬為多埋賦财者也。
計久喪為久禁從事者也。
财已成者,挾而埋之。
後得生者,而久禁之。
以此求富,此譬猶禁耕而求獲也。
”“以此求衆,譬猶使人負創而求其壽也。
”(《墨子·節葬下》)儒家主張厚葬的理論底根據,與此完全不是一類底。
孟子告訴墨者夷之說:“蓋上世嘗有不葬其親者。
其親死,則舉而委之于壑。
他日過之,狐狸食之,蠅蚋姑嘬之。
其颡有泚,睨而不視。
夫泚也,非為人泚,中心達于面目。
蓋歸反虆梩而掩之。
掩之誠是也,則孝子仁人之掩其親,亦必有道矣。
”(《孟子·滕文公上》)厚葬隻是求人心之所安,猶如久喪是求人心之所安。
(《論語·陽貨》孔子告宰我說)并不是考慮計算如是有利,所以才厚葬久喪。
墨家論國家社會之起源,亦是用功利主義底說法,他們說:“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時,蓋其
你至少不應該妨礙别人愛其父母,别人愛其子女。
這就是孟子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善推其所為”。
孟子說:“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
”(《孟子·滕文公上》)從“老吾老”推其所為,以及人之老;從“幼吾幼”推其所為,以及人之幼。
這就是從一本推出。
這也就是行忠恕之道。
忠恕之道是“為仁之方”,是行仁的方法。
充分行忠恕之道就是行仁。
行仁也不是矯揉造作。
因為人本來有“恻隐之心”,有“不忍人之心”。
行忠恕之道、行仁,就是此心的充分底擴充。
儒家亦主張“兼相愛”,不過以為愛應有差等。
“愛有差等”并不是不愛别人,不過是更愛其親。
孔子說:仁是“愛人”。
這是墨家所贊成底。
但仁者更愛其親,這是墨家所不贊成底。
墨家的愛無差等的辦法,是愛别人等于愛其親,或愛其親等于愛别人。
這種辦法,可以是将愛别人底愛加多,也可是将其愛其親底愛減少。
無論如何,一個人愛别人與愛其親中間底差别,是沒有了。
如此,則不足以見其親之為其親。
所以孟子說:“墨氏兼愛,是無父也。
”這也就是孟子所謂“二本”。
嚴格地說,愛無差等,是愛每一個人均相同。
如此,則每一個人是一本。
朱子說:“愛無差等,何止二本?蓋千萬本也。
”(《孟子纂疏》引) 墨子可以說:我們雖主張“愛無差等”,但亦主張“施由親始”。
儒家可以問:為什麼施由親始?如果因為在原則上,你本來應該先愛你的親,這就是你視你的親,重于别人,這就不是愛無差等了。
如果因為在事實上,你的親在你附近,所以你應該先愛他,這個應該就是有條件底了。
假如你的親不在你的附近,你就可以不必“施由親始”。
如此說,則“施由親始”救不了“愛無差等”的毛病。
墨家講兼愛與儒家講仁,有如此底不同。
這是孟子所已指出,并且是前人所常講底。
此外尚有一點更重要底不同,雖孟子亦未指出,前人亦未講到。
我們于下文論之。
仁是“愛人”,這是孔子說底,也是墨家所贊成底。
但是如果我們問:仁者為什麼愛人?對于這個問題,儒墨的答案就有不同。
儒家的答案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今人乍見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孟子·公孫醜上》)将仁之端“擴而充之”,即是仁人。
仁人本其恻隐之心,不忍見一人不得其所,所以他愛人利人。
墨家的答案是:兼愛之道,“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
他們說:“仁人之事者,必務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然當今之時,天下之害孰為大?曰:‘若大國之攻小國也,大家之亂小家也,強之劫弱,衆之暴寡,詐之謀愚,貴之傲賤:此天下之害也。
’”“姑嘗本原若衆害之所自生”,“兼與?别與?即必曰:别也。
然則之交别者,果生天下之大害者與?是故别非也”。
“非人者必有以易之”,“是故子墨子曰:‘兼以易别。
’”(《墨子·兼愛下》)。
這就是墨子教人兼愛的理論底根據。
他的理論,是功利主義底。
功利主義,正是儒家所反對底。
墨家所有底主張的理論底根據,都是功利主義底。
例如墨家主張薄葬短喪,其理論底根據是:“計厚葬為多埋賦财者也。
計久喪為久禁從事者也。
财已成者,挾而埋之。
後得生者,而久禁之。
以此求富,此譬猶禁耕而求獲也。
”“以此求衆,譬猶使人負創而求其壽也。
”(《墨子·節葬下》)儒家主張厚葬的理論底根據,與此完全不是一類底。
孟子告訴墨者夷之說:“蓋上世嘗有不葬其親者。
其親死,則舉而委之于壑。
他日過之,狐狸食之,蠅蚋姑嘬之。
其颡有泚,睨而不視。
夫泚也,非為人泚,中心達于面目。
蓋歸反虆梩而掩之。
掩之誠是也,則孝子仁人之掩其親,亦必有道矣。
”(《孟子·滕文公上》)厚葬隻是求人心之所安,猶如久喪是求人心之所安。
(《論語·陽貨》孔子告宰我說)并不是考慮計算如是有利,所以才厚葬久喪。
墨家論國家社會之起源,亦是用功利主義底說法,他們說:“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時,蓋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