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世相百态,看透人世冷暖酸辛
關燈
小
中
大
的令人不快的刺毛使得彼此厭惡。
他們最後發現的使彼此可以相安的那個距離,便是那一套禮貌;凡違犯禮貌者便要受嚴詞警告—用英語來說—請保持相當距離。
用這方法,彼此取暖的需要隻是相當的滿足了;可是彼此可以不至互刺。
自己有些暖氣的人情願走得遠遠的,既不刺人,又可不受人刺。
逃避不是辦法。
我們隻是希望人形的豪豬時常地提醒自己:這世界上除了自己還有别人,人形的豪豬既不止我一個,最好是把自己的大大小小的刺毛收斂一下,不必像孔雀開屏似的把自己的刺毛都盡量地伸張。
幸災樂禍 不一定是品性缺點,而是人性某方面的通性 有人問“幸災樂禍”一語,如何英譯。
英語中好像沒有現成的字辭可用,隻好累贅一些譯其大意。
德文裡有一個字,schaden-freud,似尚妥切,schaden,是災禍,freud是樂,看到别人的災禍而引以為樂。
“幸災樂禍”一語出自《左傳·僖公十四年》:“背施無親,幸災不仁。
”及莊公二十:“歌舞不倦,是樂禍也。
”原說的是國與國之間的關系,現在人與人之間也常使用這個成語,表示同情心之缺乏,甚至冷酷自私的态度。
其實,幸災樂禍不一定是某個人品行上的缺點,實在是人性某方面的通性之一。
人在内心上很少不幸災樂禍的。
有人明白地表示了出來,有人把它藏在心裡,秘而不宣,有人很快地消除這種心理,進而表示出悲天憫人慷慨大方的态度。
最近報上有這樣一段新聞: ……違建戶大火,烈焰映紅了半邊天,也映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态。
在火場鄰近的屋頂上,擠滿了人。
左邊的消防人員手拿送水帶,賣力地想要将火盡速撲滅。
一名隊員還從屋頂上摔下來,幸而隻受輕傷。
右邊的一群人卻“隔岸觀火”,有幾個還悠閑地蹲坐下來。
别人的災難竟被他們當成熱鬧好戲。
旁邊附刊了照片,可惜模糊了一點,沒有顯示出那幾位“悠閑地蹲坐下來”的先生們的面目。
助桀為虐,照例有人看熱鬧,除非那一火起自或燒到你自己的家宅,那時候那一場熱鬧就隻好留給别人看。
不過我有一點疑問:假使離府上相當遠的地方發生火警,不論是違章建築還是高樓大廈,濃煙直冒,火舌四伸,消防隊的救火車紛紛到來施救,居民忙着搶搬家私,現場一片混亂,這時節,你怎麼辦?當然你不會去趁火打劫。
你也不會若無其事地閉門家中坐。
你是否要提着一鉛鐵桶水前去幫着施救呢?你不會這樣做,人家也不準你這樣做,這樣做隻有越幫越忙,而且無濟于事。
遇到此等事,隻好交給消防隊去處理,閑雜人等請站開。
站開了看是可以,爬到屋頂上看也可以,如果你不怕摔下來。
千萬不可站累了蹲下來坐着看,因為蹲坐表示“悠閑”,人家有災難,你怎麼可以悠閑看熱鬧?悠閑地看熱鬧便至少有隔岸觀火之嫌。
如果你心裡想“這火勢怎麼這樣小”,或“這場火怎麼這樣就撲滅了”,那你就是十足的幸災樂禍了。
我看過幾場大火。
第一次是在民元,北京兵變火燒東安市場。
市場離我家不遠,隔一條大街,火勢映紅了半邊天,那時候我還小,童子何知,躬逢巨劫。
我當時隻覺得恐怖,隻覺得那麼多好吃好玩的物資付之一炬,太可惜了。
第二次看到大火是在重慶遭遇“五四”大轟炸,我逃難到海棠溪沙洲上,坐卧在沙灘上仰觀重慶鬧區火光沖天,還聽得一陣陣爆竹響(因為房屋多為竹制),真個的是隔岸觀火,心裡充滿了悲憤。
又一次觀火是在北碚的一個夏天,晚飯後照例搬出兩張沙發放在門前平台上,啜茗乘涼。
忽然看見對面半山腰上有房屋起火,先是一縷炊煙似的慢慢升起,俄而變成黑黑的一股烽燧狼煙,終乃演成焰焰大火。
我坐下來,一面品茗,一面隔着一個山谷觀火。
非觀不可,難道閉起眼睛非禮勿視?而且非悠閑不可,難道要頓足太息,或是雙手合十,口呼:“善哉!善哉!” 有時候聽說舟車飛機發生意外,多人殉亡,而自己陰差陽錯偏偏臨時因故改變行程,沒有參加那一班要命的行旅,不免私下慶幸。
這不是幸災樂禍。
對于那些在劫難逃的人,縱不恫傷,至少總有一些同情。
對于自己的僥幸,當然大為高興,但是這一團高興并非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法國十七世紀的作家拉饒施福谷(LaRochefoucauh)的《箴言集》裡有這樣的一句名言:“在我們的至交的災難中,我們會發現一點點并不使我們不高興的東西。
”(DamsI'adversitedenosmeilleursamisnoustrouvonsquelquechose,quinenousdeplaistpas.)。
這一點點并不使我們不高興的東西,就是我們才說到的那種僥幸心理吧? 災難如果發生在我們的敵人頭上,我們很難不幸災樂禍。
民國三十四年兩顆原子彈投落在廣島、長崎,造成很大的傷害,當時飽嘗日寇荼毒的我國民衆幾乎沒有不歡欣鼓舞的,認為那是天公地道的膺懲。
想想日軍在南京的大屠殺,在珍珠港的偷襲,他們不該付出一點代價嗎?此之謂自作孽,不可活。
也許有人以為我們應該如曾子所說的“哀矜而勿喜”,可是那種修養是很難得的。
觀光 江山秀麗是“天開圖畫”,而文化都是人為的 一位外國教授休假旅行,道出台灣,事前輾轉托人來信要我予以照料,導遊非我副業,但情不可卻。
事實證明“馬路翻譯”亦不易為,因為這一對老夫婦要我帶他們到一條名為HagglersAlley的地方去觀光一番,我當時就躊躇起來,不知是哪一條街能有獨享這樣的一個名稱的光榮。
所謂haggler,就是“讨價還價的人”。
他們沒有見過這種場面,想見識一下,亦人情之常。
我們在漢朝就有一位韓康,賣藥長安,言不二價,名列青史,傳為美談。
他若是和我談起這段故事,我當然會比較地覺得面上有光,我再一想,韓康是一位逸士,在曆史上并不多見,到如今當然更難找到。
不提他也罷。
一條街以“讨價還價”為名,足以證明其他的街道之上均不讨價還價,這也還是相當體面之事。
好,就帶他們到城裡去走一遭。
來客看出我有一點躊躇,便從箱箧中尋出一個導遊小冊,指給我看,台北八景之一的“讨價還價之街”赫然在焉。
幸好其中沒有說明中文街名,也沒有說明在什麼地方。
在幾乎任何一條街上都可以進行讨價還價之令人興奮的經驗。
按照導遊小冊,他們還要看山胞跳舞。
講到跳舞,我們古已有之,可惜“舞雩歸詠”的情形隻能在書卷裡依稀體會之,就是什麼霓裳羽衣劍器渾脫之類,我們也隻有其名。
觀光客要看的是更古老的原始的遺留!越簡陋的越好!“祝發文身錯臂左衽”,都是有趣的。
我告訴他們這種山胞跳舞需要到山地方能看到,這使他們非常失望。
(我心裡明白,雖然他們口裡沒有說出,他們也一定很想看看“出草”的盛況哩。
讀過Swift的《一個低調的建議》的人,誰不想參觀一下福爾摩薩的生吃活人肉的風俗習慣?)後來他們在出賣“手工藝”的地方看到袖珍型的“國劇臉譜”,大喜過望,以為這必定是幾千年幾萬年前的古老風俗的遺留。
我雖然極力解釋這隻是“國劇”的“臉譜”,不同于他們在非洲内地或南海島嶼上所看到的土人的模型,但是他們仍很固執地表示衷心喜悅,嘴角上露出了所謂aserendipicsmile(如獲至寶的微笑),慷慨解囊,買了幾份,預備回國去分贈親友,表示他們看到一些值得一看的東西。
我有一個朋友,他家裡曾經招待過一位觀光女客。
她飽餐了我們的世界馳名的佳肴之後,忽然心血來潮想要投桃報李,堅持要下廚房親手做一頓她們本國的飯食,以娛主人。
并且表示非親自到市場采辦不可。
到我們的菜市場去觀光!我們的市場裡的物資充斥,可以表示出我們的生活的優裕,不需要配給券,人人都可以滿載而歸,個個菜筐都可以“青出于藍”,而且當場殺雞宰魚,表演精彩不另收費。
市場裡雖然顧客摩肩接踵,依然可以撐着雨傘,任由雨水滴到别人的頭上,依然可以推着腳踏車在人叢中橫沖直撞,把泥水擦在别人的身上,因為彼此互惠之故,亦能相安。
薄施脂粉的一位太太順手把額外的一條五花三層的肉塞進她的竹籃裡,眼明手快的屠商很迅速地就把那條肉又抽了出來,起初是兩造怒目而視,随後不知怎的又相視而笑,适可而止,不傷和氣。
市場裡的形形色色實在是大有可觀,直把我們的觀光客看得不僅目瞪口呆,而且心蕩神怡。
主人很天真,事後問她我們的菜市與她們國家的菜市有何分别,她很扼要地回答說:“敝國的菜市地面上沒有泥水。
” 樹與人早晚都是同一命運,都要倒下去,隻有一點不同,樹擔心的是外在的險厄,人煩慮的是内心的風波。
這位觀光客又被招待到日月潭,下榻于落成不久的一座大廈中之貴賓室,一切都很順利,即使拖人的船夫和釘人的照相師都沒有使她喪膽,但是到了深更半夜一隻賊光溜亮的大型蟑螂舞着兩根長須爬上被單,她便大叫一聲驚動了全樓的旅客。
事情查明之後,同情似乎都在蟑螂那一方面。
蟑螂遍布全世界,它的曆史比人類的還要久遠,這種讨厭的東西酷愛和平,打它殺它,永不抵抗,它唯一的武器是反對節育,努力生産。
外國女人看見一隻老鼠都會暈倒,見蟑螂而失聲大叫又何足奇?舞龍舞獅可以娛樂嘉賓,小小一隻蟑螂不成敬意。
來台觀光而不去看故宮古物,豈不等于是探龍颔而遺骊珠?可是我真希望觀光客不要遇到那大排長隊的背着水壺拿着豆沙面包的小學生,否則他們會要誤會我們的小學生已經惡補收效到能欣賞周彜漢鼎的程度了。
江山無論多麼秀美壯麗,那是“天開圖畫”,與人無關,講到文化,那都是人為的。
我們中國文化,在故宮古物中間可以找到實證。
也可以說中國文化幾盡萃于是。
這樣的文物展覽,當然傲視全球,唯一遺憾的是,祖先的光榮無助于孝子賢孫之飄蓬斷梗!而且縱然我知道奮發,也不能再制“武丁甗”來炊飯,仍須乞靈于電鍋。
音樂 “音樂的耳朵”不是人人都有 一個朋友來信說:“……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煩惱過。
住在我的隔壁的是一群在×××服務的女孩子,一回到家便大聲歌唱,所唱的無非是些××歌曲,但是她們唱的腔調證明她們從來沒有考慮過原制曲者所要産生的效果。
我不能請她們閉嘴,也不能喊‘通’!隻得像在理發館洗頭時無可奈何地用棉花塞起耳朵來……” 我同情這位朋友,但是他的煩惱不是他一個人有的。
我嘗想,音樂這樣東西,在所有的藝術裡,是最富于侵略性的。
别種藝術,如圖畫雕刻,都是固定的,你不高興欣賞便可以不必寓目,各不相擾;唯獨音樂,聲音一響,随着空氣波蕩而來,照直侵入你的耳朵,而耳朵平常都是不設防的,隻得毫無抵禦地任它震蕩刺激。
自以為能書善畫的人,誠然也有令人不舒服的時候;據說有人拿着素扇跪在一位書畫家面前,并非敬求墨寶,而是求他高擡貴手,别糟蹋他的扇子。
這究竟是例外情形。
書家畫家并不強迫人家瞻仰他的作品,而所謂音樂也者,則對于凡是在音波所及的範圍以内的人,一律強迫接受,也不管其效果是沁人肺腑,抑是令人作嘔。
我的朋友對隔壁音樂表示不滿,那情形還不算嚴重。
我曾經領略過一次四人合唱,使我以後對于音樂會一類的集會輕易不敢問津。
一陣彩聲把四位歌者送上演台,鋼琴聲響動,四位歌者同時張口,我登時感覺到有五種高低疾徐全然不同的調子亂擂我的耳鼓,四位歌者唱出四個調子,第五個聲音是從鋼琴裡發出來的!五縷聲音攪作一團,全不和諧。
當時我就覺得心旌戰動,飄飄然如失卻重心,又覺得身臨歧路,彷徨無主的樣子。
我回顧四座,大家都面面相觑,好像都各自準備逃生,一種分崩離析的空氣彌漫于全室。
像這樣的音樂是極傷人的。
“音樂的耳朵”不是人人有的,這一點我承認,也許我就是缺乏這種耳朵。
也許是我的環境不好,使我的這種耳朵,沒有适當地發育。
我記得在學校宿舍裡住的時候,對面樓上住着一位音樂家,還是“國樂”,每當夕陽下山,他就臨窗獻技,引吭高歌,配着胡琴他唱“我好比……”,在這時節我便按捺不住,頗想走到窗前去大聲地告訴他,他好比是什麼。
我頂怕聽胡琴,北平最好的名手××我也聽過多少次數,無論他技巧怎樣純熟,總覺得唧唧的聲音像是指甲在玻璃上抓。
别種樂器,我都不讨厭,曾聽古琴彈奏一段“梧桐雨”,琵琶亂彈一段“十面埋伏”,都覺得那确是音樂,唯獨胡琴與我無緣。
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裡曾說起有人一聽見蘇格蘭人的風笛便要小便,那隻是個人的怪癖。
我對胡琴的反感亦隻是一種怪癖吧?皮黃戲裡的青衣花旦之類,在戲院廣場裡令人毛發倒豎,若是清唱則尤不可當,嘤然一叫,我本能地要擡起我的腳來,生怕是腳底下踩了誰的脖子!近聽漢戲,黑頭花臉亦唧唧銳叫,令人坐立不安;秦腔尤為激昂,常令聽者随之手忙腳亂,不能自已。
我可以聽音樂,但若聲音發自人類的喉嚨,我便看不得粗了脖子紅了臉的樣子。
我看着危險!我着急。
真正聽京戲的内行人懷裡揣着兩包茶葉,踱到邊廂一坐,聽到妙處,搖頭擺尾,随聲擊節,閉着眼睛體味聲調的妙處,這心情我能了解,但是他付了多大的代價!他聽了多少不願意聽的聲音才能換取這一點音樂的陶醉!到如今,聽戲的少,看戲的多。
唱戲的亦竟以肺壯氣長取勝,而不複重韻味,惟簡單節奏尚是多數人所能體會,铿锵的鑼鼓,油滑的管弦,都是最簡單不過的,所以缺乏藝術教養的人,如一般大腹賈、大人先生、大學教授、大家閨秀、大名士、大豪紳,都趨之若鹜,自以為是在欣賞音樂! 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我們的音樂(戲劇除外)也在蛻變,從“毛毛雨”起以至于現在流行×××之類,都是中國小調與西洋某一級音樂的混合,時而中菜西吃,時而西菜中吃,将來成為怎樣的定型,我不知道。
我對音樂既不能作絲毫貢獻,所以也很坦然地甘心放棄欣賞音樂的權利,除非為了某種機緣必須“共襄盛舉”不得不到場備員。
至于像我的朋友所抱怨的那種隔壁歌聲,在我則認為是一種不可避免的自然現象,恰如我們住在屠宰場的附近便不能不聽見豬叫一樣,初聽非常凄絕,久後亦就安之。
夜深人靜,荒涼的路上往往有人高唱“一馬離了西涼界……”我原諒他,他怕鬼,用歌聲來壯膽,其行可惡,其情可憫。
但是在天微明時練習吹喇叭,則是我所不解。
“打—答—大—滴—”一聲比一聲高,高到聲嘶力竭,吹喇叭的人顯然是很吃苦,可是把多少人的睡眠給毀了,為什麼不在另一個時候練習呢? 在原則上,凡是人為的音樂,都應該甯缺毋濫。
因為沒有人為的音樂,頂多是落個寂寞。
而按其實,人是不會寂寞的。
小孩的哭聲、笑聲、小販的吆喝聲、鄰人的打架聲、市裡的喧豗聲,到處“吃飯了嗎?”“吃飯了嗎?”的原是應酬而現在變成性命交關的問答聲—實在寂寞極了,還有村裡的雞犬聲!最令人難忘的還有所謂天籁。
秋風起時,樹葉飒飒的聲音,一陣陣襲來,如潮湧;如急雨;如萬馬奔騰;如銜枚疾走;風定之後,細聽還有枯幹的樹葉一聲聲地打在階上。
秋雨落時,初起如蠶食桑葉,窸窸窣窣,繼而淅淅瀝瀝,打在蕉葉上清脆可聽。
風聲雨聲,再加上蟲聲鳥聲,都是自然的音樂,都能使我發生好感,都能驅除我的寂寞,何貴乎聽那“我好比……我好比……”之類的歌聲?然而此中情趣,不足為外人道也。
鼾 鼾聲擾人,究竟不是好事
他們最後發現的使彼此可以相安的那個距離,便是那一套禮貌;凡違犯禮貌者便要受嚴詞警告—用英語來說—請保持相當距離。
用這方法,彼此取暖的需要隻是相當的滿足了;可是彼此可以不至互刺。
自己有些暖氣的人情願走得遠遠的,既不刺人,又可不受人刺。
逃避不是辦法。
我們隻是希望人形的豪豬時常地提醒自己:這世界上除了自己還有别人,人形的豪豬既不止我一個,最好是把自己的大大小小的刺毛收斂一下,不必像孔雀開屏似的把自己的刺毛都盡量地伸張。
幸災樂禍 不一定是品性缺點,而是人性某方面的通性 有人問“幸災樂禍”一語,如何英譯。
英語中好像沒有現成的字辭可用,隻好累贅一些譯其大意。
德文裡有一個字,schaden-freud,似尚妥切,schaden,是災禍,freud是樂,看到别人的災禍而引以為樂。
“幸災樂禍”一語出自《左傳·僖公十四年》:“背施無親,幸災不仁。
”及莊公二十:“歌舞不倦,是樂禍也。
”原說的是國與國之間的關系,現在人與人之間也常使用這個成語,表示同情心之缺乏,甚至冷酷自私的态度。
其實,幸災樂禍不一定是某個人品行上的缺點,實在是人性某方面的通性之一。
人在内心上很少不幸災樂禍的。
有人明白地表示了出來,有人把它藏在心裡,秘而不宣,有人很快地消除這種心理,進而表示出悲天憫人慷慨大方的态度。
最近報上有這樣一段新聞: ……違建戶大火,烈焰映紅了半邊天,也映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态。
在火場鄰近的屋頂上,擠滿了人。
左邊的消防人員手拿送水帶,賣力地想要将火盡速撲滅。
一名隊員還從屋頂上摔下來,幸而隻受輕傷。
右邊的一群人卻“隔岸觀火”,有幾個還悠閑地蹲坐下來。
别人的災難竟被他們當成熱鬧好戲。
旁邊附刊了照片,可惜模糊了一點,沒有顯示出那幾位“悠閑地蹲坐下來”的先生們的面目。
助桀為虐,照例有人看熱鬧,除非那一火起自或燒到你自己的家宅,那時候那一場熱鬧就隻好留給别人看。
不過我有一點疑問:假使離府上相當遠的地方發生火警,不論是違章建築還是高樓大廈,濃煙直冒,火舌四伸,消防隊的救火車紛紛到來施救,居民忙着搶搬家私,現場一片混亂,這時節,你怎麼辦?當然你不會去趁火打劫。
你也不會若無其事地閉門家中坐。
你是否要提着一鉛鐵桶水前去幫着施救呢?你不會這樣做,人家也不準你這樣做,這樣做隻有越幫越忙,而且無濟于事。
遇到此等事,隻好交給消防隊去處理,閑雜人等請站開。
站開了看是可以,爬到屋頂上看也可以,如果你不怕摔下來。
千萬不可站累了蹲下來坐着看,因為蹲坐表示“悠閑”,人家有災難,你怎麼可以悠閑看熱鬧?悠閑地看熱鬧便至少有隔岸觀火之嫌。
如果你心裡想“這火勢怎麼這樣小”,或“這場火怎麼這樣就撲滅了”,那你就是十足的幸災樂禍了。
我看過幾場大火。
第一次是在民元,北京兵變火燒東安市場。
市場離我家不遠,隔一條大街,火勢映紅了半邊天,那時候我還小,童子何知,躬逢巨劫。
我當時隻覺得恐怖,隻覺得那麼多好吃好玩的物資付之一炬,太可惜了。
第二次看到大火是在重慶遭遇“五四”大轟炸,我逃難到海棠溪沙洲上,坐卧在沙灘上仰觀重慶鬧區火光沖天,還聽得一陣陣爆竹響(因為房屋多為竹制),真個的是隔岸觀火,心裡充滿了悲憤。
又一次觀火是在北碚的一個夏天,晚飯後照例搬出兩張沙發放在門前平台上,啜茗乘涼。
忽然看見對面半山腰上有房屋起火,先是一縷炊煙似的慢慢升起,俄而變成黑黑的一股烽燧狼煙,終乃演成焰焰大火。
我坐下來,一面品茗,一面隔着一個山谷觀火。
非觀不可,難道閉起眼睛非禮勿視?而且非悠閑不可,難道要頓足太息,或是雙手合十,口呼:“善哉!善哉!” 有時候聽說舟車飛機發生意外,多人殉亡,而自己陰差陽錯偏偏臨時因故改變行程,沒有參加那一班要命的行旅,不免私下慶幸。
這不是幸災樂禍。
對于那些在劫難逃的人,縱不恫傷,至少總有一些同情。
對于自己的僥幸,當然大為高興,但是這一團高興并非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法國十七世紀的作家拉饒施福谷(LaRochefoucauh)的《箴言集》裡有這樣的一句名言:“在我們的至交的災難中,我們會發現一點點并不使我們不高興的東西。
”(DamsI'adversitedenosmeilleursamisnoustrouvonsquelquechose,quinenousdeplaistpas.)。
這一點點并不使我們不高興的東西,就是我們才說到的那種僥幸心理吧? 災難如果發生在我們的敵人頭上,我們很難不幸災樂禍。
民國三十四年兩顆原子彈投落在廣島、長崎,造成很大的傷害,當時飽嘗日寇荼毒的我國民衆幾乎沒有不歡欣鼓舞的,認為那是天公地道的膺懲。
想想日軍在南京的大屠殺,在珍珠港的偷襲,他們不該付出一點代價嗎?此之謂自作孽,不可活。
也許有人以為我們應該如曾子所說的“哀矜而勿喜”,可是那種修養是很難得的。
觀光 江山秀麗是“天開圖畫”,而文化都是人為的 一位外國教授休假旅行,道出台灣,事前輾轉托人來信要我予以照料,導遊非我副業,但情不可卻。
事實證明“馬路翻譯”亦不易為,因為這一對老夫婦要我帶他們到一條名為HagglersAlley的地方去觀光一番,我當時就躊躇起來,不知是哪一條街能有獨享這樣的一個名稱的光榮。
所謂haggler,就是“讨價還價的人”。
他們沒有見過這種場面,想見識一下,亦人情之常。
我們在漢朝就有一位韓康,賣藥長安,言不二價,名列青史,傳為美談。
他若是和我談起這段故事,我當然會比較地覺得面上有光,我再一想,韓康是一位逸士,在曆史上并不多見,到如今當然更難找到。
不提他也罷。
一條街以“讨價還價”為名,足以證明其他的街道之上均不讨價還價,這也還是相當體面之事。
好,就帶他們到城裡去走一遭。
來客看出我有一點躊躇,便從箱箧中尋出一個導遊小冊,指給我看,台北八景之一的“讨價還價之街”赫然在焉。
幸好其中沒有說明中文街名,也沒有說明在什麼地方。
在幾乎任何一條街上都可以進行讨價還價之令人興奮的經驗。
按照導遊小冊,他們還要看山胞跳舞。
講到跳舞,我們古已有之,可惜“舞雩歸詠”的情形隻能在書卷裡依稀體會之,就是什麼霓裳羽衣劍器渾脫之類,我們也隻有其名。
觀光客要看的是更古老的原始的遺留!越簡陋的越好!“祝發文身錯臂左衽”,都是有趣的。
我告訴他們這種山胞跳舞需要到山地方能看到,這使他們非常失望。
(我心裡明白,雖然他們口裡沒有說出,他們也一定很想看看“出草”的盛況哩。
讀過Swift的《一個低調的建議》的人,誰不想參觀一下福爾摩薩的生吃活人肉的風俗習慣?)後來他們在出賣“手工藝”的地方看到袖珍型的“國劇臉譜”,大喜過望,以為這必定是幾千年幾萬年前的古老風俗的遺留。
我雖然極力解釋這隻是“國劇”的“臉譜”,不同于他們在非洲内地或南海島嶼上所看到的土人的模型,但是他們仍很固執地表示衷心喜悅,嘴角上露出了所謂aserendipicsmile(如獲至寶的微笑),慷慨解囊,買了幾份,預備回國去分贈親友,表示他們看到一些值得一看的東西。
我有一個朋友,他家裡曾經招待過一位觀光女客。
她飽餐了我們的世界馳名的佳肴之後,忽然心血來潮想要投桃報李,堅持要下廚房親手做一頓她們本國的飯食,以娛主人。
并且表示非親自到市場采辦不可。
到我們的菜市場去觀光!我們的市場裡的物資充斥,可以表示出我們的生活的優裕,不需要配給券,人人都可以滿載而歸,個個菜筐都可以“青出于藍”,而且當場殺雞宰魚,表演精彩不另收費。
市場裡雖然顧客摩肩接踵,依然可以撐着雨傘,任由雨水滴到别人的頭上,依然可以推着腳踏車在人叢中橫沖直撞,把泥水擦在别人的身上,因為彼此互惠之故,亦能相安。
薄施脂粉的一位太太順手把額外的一條五花三層的肉塞進她的竹籃裡,眼明手快的屠商很迅速地就把那條肉又抽了出來,起初是兩造怒目而視,随後不知怎的又相視而笑,适可而止,不傷和氣。
市場裡的形形色色實在是大有可觀,直把我們的觀光客看得不僅目瞪口呆,而且心蕩神怡。
主人很天真,事後問她我們的菜市與她們國家的菜市有何分别,她很扼要地回答說:“敝國的菜市地面上沒有泥水。
” 樹與人早晚都是同一命運,都要倒下去,隻有一點不同,樹擔心的是外在的險厄,人煩慮的是内心的風波。
這位觀光客又被招待到日月潭,下榻于落成不久的一座大廈中之貴賓室,一切都很順利,即使拖人的船夫和釘人的照相師都沒有使她喪膽,但是到了深更半夜一隻賊光溜亮的大型蟑螂舞着兩根長須爬上被單,她便大叫一聲驚動了全樓的旅客。
事情查明之後,同情似乎都在蟑螂那一方面。
蟑螂遍布全世界,它的曆史比人類的還要久遠,這種讨厭的東西酷愛和平,打它殺它,永不抵抗,它唯一的武器是反對節育,努力生産。
外國女人看見一隻老鼠都會暈倒,見蟑螂而失聲大叫又何足奇?舞龍舞獅可以娛樂嘉賓,小小一隻蟑螂不成敬意。
來台觀光而不去看故宮古物,豈不等于是探龍颔而遺骊珠?可是我真希望觀光客不要遇到那大排長隊的背着水壺拿着豆沙面包的小學生,否則他們會要誤會我們的小學生已經惡補收效到能欣賞周彜漢鼎的程度了。
江山無論多麼秀美壯麗,那是“天開圖畫”,與人無關,講到文化,那都是人為的。
我們中國文化,在故宮古物中間可以找到實證。
也可以說中國文化幾盡萃于是。
這樣的文物展覽,當然傲視全球,唯一遺憾的是,祖先的光榮無助于孝子賢孫之飄蓬斷梗!而且縱然我知道奮發,也不能再制“武丁甗”來炊飯,仍須乞靈于電鍋。
音樂 “音樂的耳朵”不是人人都有 一個朋友來信說:“……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煩惱過。
住在我的隔壁的是一群在×××服務的女孩子,一回到家便大聲歌唱,所唱的無非是些××歌曲,但是她們唱的腔調證明她們從來沒有考慮過原制曲者所要産生的效果。
我不能請她們閉嘴,也不能喊‘通’!隻得像在理發館洗頭時無可奈何地用棉花塞起耳朵來……” 我同情這位朋友,但是他的煩惱不是他一個人有的。
我嘗想,音樂這樣東西,在所有的藝術裡,是最富于侵略性的。
别種藝術,如圖畫雕刻,都是固定的,你不高興欣賞便可以不必寓目,各不相擾;唯獨音樂,聲音一響,随着空氣波蕩而來,照直侵入你的耳朵,而耳朵平常都是不設防的,隻得毫無抵禦地任它震蕩刺激。
自以為能書善畫的人,誠然也有令人不舒服的時候;據說有人拿着素扇跪在一位書畫家面前,并非敬求墨寶,而是求他高擡貴手,别糟蹋他的扇子。
這究竟是例外情形。
書家畫家并不強迫人家瞻仰他的作品,而所謂音樂也者,則對于凡是在音波所及的範圍以内的人,一律強迫接受,也不管其效果是沁人肺腑,抑是令人作嘔。
我的朋友對隔壁音樂表示不滿,那情形還不算嚴重。
我曾經領略過一次四人合唱,使我以後對于音樂會一類的集會輕易不敢問津。
一陣彩聲把四位歌者送上演台,鋼琴聲響動,四位歌者同時張口,我登時感覺到有五種高低疾徐全然不同的調子亂擂我的耳鼓,四位歌者唱出四個調子,第五個聲音是從鋼琴裡發出來的!五縷聲音攪作一團,全不和諧。
當時我就覺得心旌戰動,飄飄然如失卻重心,又覺得身臨歧路,彷徨無主的樣子。
我回顧四座,大家都面面相觑,好像都各自準備逃生,一種分崩離析的空氣彌漫于全室。
像這樣的音樂是極傷人的。
“音樂的耳朵”不是人人有的,這一點我承認,也許我就是缺乏這種耳朵。
也許是我的環境不好,使我的這種耳朵,沒有适當地發育。
我記得在學校宿舍裡住的時候,對面樓上住着一位音樂家,還是“國樂”,每當夕陽下山,他就臨窗獻技,引吭高歌,配着胡琴他唱“我好比……”,在這時節我便按捺不住,頗想走到窗前去大聲地告訴他,他好比是什麼。
我頂怕聽胡琴,北平最好的名手××我也聽過多少次數,無論他技巧怎樣純熟,總覺得唧唧的聲音像是指甲在玻璃上抓。
别種樂器,我都不讨厭,曾聽古琴彈奏一段“梧桐雨”,琵琶亂彈一段“十面埋伏”,都覺得那确是音樂,唯獨胡琴與我無緣。
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裡曾說起有人一聽見蘇格蘭人的風笛便要小便,那隻是個人的怪癖。
我對胡琴的反感亦隻是一種怪癖吧?皮黃戲裡的青衣花旦之類,在戲院廣場裡令人毛發倒豎,若是清唱則尤不可當,嘤然一叫,我本能地要擡起我的腳來,生怕是腳底下踩了誰的脖子!近聽漢戲,黑頭花臉亦唧唧銳叫,令人坐立不安;秦腔尤為激昂,常令聽者随之手忙腳亂,不能自已。
我可以聽音樂,但若聲音發自人類的喉嚨,我便看不得粗了脖子紅了臉的樣子。
我看着危險!我着急。
真正聽京戲的内行人懷裡揣着兩包茶葉,踱到邊廂一坐,聽到妙處,搖頭擺尾,随聲擊節,閉着眼睛體味聲調的妙處,這心情我能了解,但是他付了多大的代價!他聽了多少不願意聽的聲音才能換取這一點音樂的陶醉!到如今,聽戲的少,看戲的多。
唱戲的亦竟以肺壯氣長取勝,而不複重韻味,惟簡單節奏尚是多數人所能體會,铿锵的鑼鼓,油滑的管弦,都是最簡單不過的,所以缺乏藝術教養的人,如一般大腹賈、大人先生、大學教授、大家閨秀、大名士、大豪紳,都趨之若鹜,自以為是在欣賞音樂! 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我們的音樂(戲劇除外)也在蛻變,從“毛毛雨”起以至于現在流行×××之類,都是中國小調與西洋某一級音樂的混合,時而中菜西吃,時而西菜中吃,将來成為怎樣的定型,我不知道。
我對音樂既不能作絲毫貢獻,所以也很坦然地甘心放棄欣賞音樂的權利,除非為了某種機緣必須“共襄盛舉”不得不到場備員。
至于像我的朋友所抱怨的那種隔壁歌聲,在我則認為是一種不可避免的自然現象,恰如我們住在屠宰場的附近便不能不聽見豬叫一樣,初聽非常凄絕,久後亦就安之。
夜深人靜,荒涼的路上往往有人高唱“一馬離了西涼界……”我原諒他,他怕鬼,用歌聲來壯膽,其行可惡,其情可憫。
但是在天微明時練習吹喇叭,則是我所不解。
“打—答—大—滴—”一聲比一聲高,高到聲嘶力竭,吹喇叭的人顯然是很吃苦,可是把多少人的睡眠給毀了,為什麼不在另一個時候練習呢? 在原則上,凡是人為的音樂,都應該甯缺毋濫。
因為沒有人為的音樂,頂多是落個寂寞。
而按其實,人是不會寂寞的。
小孩的哭聲、笑聲、小販的吆喝聲、鄰人的打架聲、市裡的喧豗聲,到處“吃飯了嗎?”“吃飯了嗎?”的原是應酬而現在變成性命交關的問答聲—實在寂寞極了,還有村裡的雞犬聲!最令人難忘的還有所謂天籁。
秋風起時,樹葉飒飒的聲音,一陣陣襲來,如潮湧;如急雨;如萬馬奔騰;如銜枚疾走;風定之後,細聽還有枯幹的樹葉一聲聲地打在階上。
秋雨落時,初起如蠶食桑葉,窸窸窣窣,繼而淅淅瀝瀝,打在蕉葉上清脆可聽。
風聲雨聲,再加上蟲聲鳥聲,都是自然的音樂,都能使我發生好感,都能驅除我的寂寞,何貴乎聽那“我好比……我好比……”之類的歌聲?然而此中情趣,不足為外人道也。
鼾 鼾聲擾人,究竟不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