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良好習慣,才是合于『自然』的生活
關燈
小
中
大
還要揪着公雞的尾巴就起來,來照顧她自己的“婦容”。
頭要梳,臉要洗,腳要裹。
所以朝晖未上就花朵盛開的牽牛花,别稱為“勤娘子”,懶婆娘沒有欣賞的份,大概她隻能觀賞昙花。
時到如今,情形當然不同,我們放眼觀察,所謂前進的新女性,哪一個不是生龍活虎一般,主内兼主外,集家事與職業于一身?世上如果真有所謂懶婆娘,我想其數目不會多于好吃懶做的男子漢。
北平從前有一個流行的兒歌:“頭不梳,臉不洗,拿起尿盆兒就舀米”是誇張的諷刺。
懶字從女,有一點冤枉。
凡是自安于懶的人,大抵有他或她的一套想法。
可以推給别人做的事,何必自己做?可以拖到明天做的事,何必今天做?一推一拖,懶之能事盡矣。
自以為偶然偷懶,無傷大雅。
而且世事多變,往往變則通,在推拖之際,情勢起了變化,可能一些棘手的問題會自然解決。
“不需計較苦勞心,萬事元來有命!”好像有時候餡餅是會從天上掉下來似的。
這種打算隻有一失,因為人生無常,如石火風燈,今天之後有明天,明天之後還有明天,可是誰也不知道自己還有沒有明天。
即使命不該絕,明天還有明天的事,事越積越多,越多越懶得去做。
“虱多不癢,債多不愁”,那是自我解嘲!懶人做事,拖拖拉拉,到頭來沒有不丢三落四狼狽慌張的。
你懶,别人也懶,一推再推,推來推去,其結果隻有誤事。
懶不是不可醫,但須下手早,而且須從小處着手。
這事需勞做父母的幫一把手。
有一家三個孩子都貪睡懶覺,遇到假日還理直氣壯地大睡,到時候母親拿起曬衣服用的竹竿在三張小床上橫掃,三個小把戲像鯉魚打挺似的翻身而起。
此後他們養成了早起的習慣,一直到大。
父親房裡有份報紙,歡迎閱覽,但是他有一個怪毛病,任誰看完報紙之後,必須折好疊好放還原處,否則他就大吼大叫。
于是三個小把戲觸類旁通,不但看完報紙立即還原,對于其他家中日用品也不敢随手亂放,小處不懶,大事也就容易勤快。
我自己是一個相當的懶的人,常走抵抗最小的路,虛擲不少光陰。
“架上非無書,眼慵不能看”(白香山句)。
等到知道用功的時候,徒驚歲晚而已。
英國十八世紀的綏夫特,偕仆遠行,路途泥濘,翌晨呼仆擦洗他的皮靴,仆有難色,他說:“今天擦洗幹淨,明天還是要泥污。
”綏夫特說:“好,你今天不要吃早餐了。
今天吃了,明天還是要吃。
”唐朝的高僧百丈禅師,以“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自勵,每天都要勞動做農事,至老不休,有一天他的弟子們看不過,故意把他的農具藏了起來,使他無法工作,他于是真個的餓了自己一天沒有進食,得道的方外的人都知道刻苦自律,清代畫家石溪和尚在他一幅《溪山無盡圖》上題了這樣一段話,特别令人警惕: 大凡天地生人,宜清勤自持,不可懶惰。
若當得個懶字,便是懶漢,終無用處。
……殘衲住牛首山房,朝夕焚誦,稍餘一刻,必登山選勝,一有所得,随筆作山水數幅或字一段,總之不放閑過。
所謂靜生動,動必做出一番事業。
端教一個人立于天地間無愧。
若忽忽不知,懶而不覺,何異草木! 一株小小的含羞草,尚且不是完全的“忽忽不知,懶而不覺”!若是人而不如小草,羞!羞!羞! 勤 凡是勤奮不怠者必定有所成就,出人頭地 勤,勞也。
無論勞心勞力,竭盡所能黾勉從事,就叫作勤。
各行各業,凡是勤奮不怠者必定有所成就,出人頭地。
即使是出家和尚,息迹岩穴,徜徉于山水之間,勘破紅塵,與世無争,他們也自有一番精進的功夫要做,于讀經禮拜之外還要勤行善法不自放逸。
且舉兩個實例: 一個是唐朝開元間的百丈懷海禅師,親近馬祖時得傳心印,精勤不休。
他制定了“百丈清規”,他自己笃實奉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一面修行,一面勞作。
“出坡”的時候,他躬先領導以為表率。
他到了暮年仍然照常操作,弟子們于心不忍,偷偷地把他的農作工具藏匿起來。
禅師找不到工具,那一天沒有工作,但是那一天他也就真個的沒有吃東西。
他的刻苦的精神感動了不少的人。
另一個是清初的以山水畫著名的石溪和尚。
請看他自題“溪山無盡圖”,“大凡天地生人,宜清勤自持,不可懶惰。
若當得個懶字,便是懶漢,終無用處。
……殘衲住牛首山房,朝夕焚誦,稍餘一刻,必登山選勝,一有所得,随筆作山水數幅或字一段,總之不放閑過。
所謂靜生動,動必做出一番事業。
端教一個人立于天地間無愧。
若忽忽不知,懶而不覺,何異草木?”人而不勤,無異草木,這句話沉痛極了。
過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生活,英文叫作vegetate,意為過植物的生活。
中外的想法不謀而合。
勤的反面是懶。
早晨躺在床上睡懶覺,起得床來仍是懶洋洋的不事整潔,能拖到明天做的事今天不做,能推給别人做的事自己不做,不懂的事情不想懂,不會做的事不想學,無意把事情做得更好,無意把成果擴展得更多,耽好逸樂,四體不勤,念念不忘的是如何過周末如何度假期。
這是一個标準懶漢的寫照。
惡勞好逸,人之常情。
就因為這就是人之常情,人才需要鞭策自己。
勤能補拙,勤能損欲,這還是消極的說法,勤的積極意義是要人進德修業,不但不同于草木,也有異于禽獸,成為名副其實的萬物之靈。
談禮 禮隻是人的行為規範 禮不是一件可怕的東西,不會“吃人”。
禮隻是人的行為的規範。
人人如果都自由行動,社會上的秩序必定要大亂,法律是維持秩序的一套方法,但是關于法律的力量不及的地方,為了使人能更像是一個人,使人的生活更像是人的生活,禮便應運而生。
禮是一套法則,可能有官方制定的成分在内,亦可能有世代沿襲的成分在内,在基本精神上還是約定俗成的性質,行之既久,便成為大家公認共守的一套規則。
一套禮法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事實上是随時在變,不過可能變得很慢,可能趕不上時代環境之變遷得那樣快,因此至少在形式上可能有一部分變成不合時宜的東西。
禮,除非是太不合理,總是比沒有禮好。
這道理有一點像“壞政府勝于無政府”。
有些人以為禮是陳腐的有害的東西,這看法是不對的。
我們中國是禮義之邦,一向是重禮法的。
見于書本的古代的祭禮、喪禮、婚禮、士相見禮等,那是一套,事實上社會上流行的又是一套,現行的一套即是古禮之逐漸的個别的修正,雖然各地情形不同,大體上尚有規模存在,等到中西文化接觸之後便比較有紊亂的現象了。
紊亂盡管紊亂,禮還是有的,制禮定樂之事也許不是當前急務,事實上吾人之生活中未曾一日無禮的活動。
問題是我們是否認真地嚴肅地遵循着禮。
孔門哲學以“克己複禮”為做人的大道理。
意即為吾人行事應處處約束自己使合于禮的規範。
怎樣才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那是值得我們随時思考警惕的。
讀書人應該知道禮,但是有些人偏不講禮,即所謂名士。
六朝時這種名士最多,《世說新語》載阮籍的一句話最有趣:“禮豈為我輩設也?”好像禮是專為俗人而設。
又載這樣的一段: 阮步兵喪母,裴令公往吊之。
阮方醉,散發坐床,箕踞不哭。
裴至,下席于地,哭諺畢,便去。
或問裴曰:“凡吊,主人哭,客乃為禮,阮既不哭,何為哭?”裴曰:“阮方外之人,故不崇禮制,我輩俗中人,故以
頭要梳,臉要洗,腳要裹。
所以朝晖未上就花朵盛開的牽牛花,别稱為“勤娘子”,懶婆娘沒有欣賞的份,大概她隻能觀賞昙花。
時到如今,情形當然不同,我們放眼觀察,所謂前進的新女性,哪一個不是生龍活虎一般,主内兼主外,集家事與職業于一身?世上如果真有所謂懶婆娘,我想其數目不會多于好吃懶做的男子漢。
北平從前有一個流行的兒歌:“頭不梳,臉不洗,拿起尿盆兒就舀米”是誇張的諷刺。
懶字從女,有一點冤枉。
凡是自安于懶的人,大抵有他或她的一套想法。
可以推給别人做的事,何必自己做?可以拖到明天做的事,何必今天做?一推一拖,懶之能事盡矣。
自以為偶然偷懶,無傷大雅。
而且世事多變,往往變則通,在推拖之際,情勢起了變化,可能一些棘手的問題會自然解決。
“不需計較苦勞心,萬事元來有命!”好像有時候餡餅是會從天上掉下來似的。
這種打算隻有一失,因為人生無常,如石火風燈,今天之後有明天,明天之後還有明天,可是誰也不知道自己還有沒有明天。
即使命不該絕,明天還有明天的事,事越積越多,越多越懶得去做。
“虱多不癢,債多不愁”,那是自我解嘲!懶人做事,拖拖拉拉,到頭來沒有不丢三落四狼狽慌張的。
你懶,别人也懶,一推再推,推來推去,其結果隻有誤事。
懶不是不可醫,但須下手早,而且須從小處着手。
這事需勞做父母的幫一把手。
有一家三個孩子都貪睡懶覺,遇到假日還理直氣壯地大睡,到時候母親拿起曬衣服用的竹竿在三張小床上橫掃,三個小把戲像鯉魚打挺似的翻身而起。
此後他們養成了早起的習慣,一直到大。
父親房裡有份報紙,歡迎閱覽,但是他有一個怪毛病,任誰看完報紙之後,必須折好疊好放還原處,否則他就大吼大叫。
于是三個小把戲觸類旁通,不但看完報紙立即還原,對于其他家中日用品也不敢随手亂放,小處不懶,大事也就容易勤快。
我自己是一個相當的懶的人,常走抵抗最小的路,虛擲不少光陰。
“架上非無書,眼慵不能看”(白香山句)。
等到知道用功的時候,徒驚歲晚而已。
英國十八世紀的綏夫特,偕仆遠行,路途泥濘,翌晨呼仆擦洗他的皮靴,仆有難色,他說:“今天擦洗幹淨,明天還是要泥污。
”綏夫特說:“好,你今天不要吃早餐了。
今天吃了,明天還是要吃。
”唐朝的高僧百丈禅師,以“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自勵,每天都要勞動做農事,至老不休,有一天他的弟子們看不過,故意把他的農具藏了起來,使他無法工作,他于是真個的餓了自己一天沒有進食,得道的方外的人都知道刻苦自律,清代畫家石溪和尚在他一幅《溪山無盡圖》上題了這樣一段話,特别令人警惕: 大凡天地生人,宜清勤自持,不可懶惰。
若當得個懶字,便是懶漢,終無用處。
……殘衲住牛首山房,朝夕焚誦,稍餘一刻,必登山選勝,一有所得,随筆作山水數幅或字一段,總之不放閑過。
所謂靜生動,動必做出一番事業。
端教一個人立于天地間無愧。
若忽忽不知,懶而不覺,何異草木! 一株小小的含羞草,尚且不是完全的“忽忽不知,懶而不覺”!若是人而不如小草,羞!羞!羞! 勤 凡是勤奮不怠者必定有所成就,出人頭地 勤,勞也。
無論勞心勞力,竭盡所能黾勉從事,就叫作勤。
各行各業,凡是勤奮不怠者必定有所成就,出人頭地。
即使是出家和尚,息迹岩穴,徜徉于山水之間,勘破紅塵,與世無争,他們也自有一番精進的功夫要做,于讀經禮拜之外還要勤行善法不自放逸。
且舉兩個實例: 一個是唐朝開元間的百丈懷海禅師,親近馬祖時得傳心印,精勤不休。
他制定了“百丈清規”,他自己笃實奉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一面修行,一面勞作。
“出坡”的時候,他躬先領導以為表率。
他到了暮年仍然照常操作,弟子們于心不忍,偷偷地把他的農作工具藏匿起來。
禅師找不到工具,那一天沒有工作,但是那一天他也就真個的沒有吃東西。
他的刻苦的精神感動了不少的人。
另一個是清初的以山水畫著名的石溪和尚。
請看他自題“溪山無盡圖”,“大凡天地生人,宜清勤自持,不可懶惰。
若當得個懶字,便是懶漢,終無用處。
……殘衲住牛首山房,朝夕焚誦,稍餘一刻,必登山選勝,一有所得,随筆作山水數幅或字一段,總之不放閑過。
所謂靜生動,動必做出一番事業。
端教一個人立于天地間無愧。
若忽忽不知,懶而不覺,何異草木?”人而不勤,無異草木,這句話沉痛極了。
過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生活,英文叫作vegetate,意為過植物的生活。
中外的想法不謀而合。
勤的反面是懶。
早晨躺在床上睡懶覺,起得床來仍是懶洋洋的不事整潔,能拖到明天做的事今天不做,能推給别人做的事自己不做,不懂的事情不想懂,不會做的事不想學,無意把事情做得更好,無意把成果擴展得更多,耽好逸樂,四體不勤,念念不忘的是如何過周末如何度假期。
這是一個标準懶漢的寫照。
惡勞好逸,人之常情。
就因為這就是人之常情,人才需要鞭策自己。
勤能補拙,勤能損欲,這還是消極的說法,勤的積極意義是要人進德修業,不但不同于草木,也有異于禽獸,成為名副其實的萬物之靈。
談禮 禮隻是人的行為規範 禮不是一件可怕的東西,不會“吃人”。
禮隻是人的行為的規範。
人人如果都自由行動,社會上的秩序必定要大亂,法律是維持秩序的一套方法,但是關于法律的力量不及的地方,為了使人能更像是一個人,使人的生活更像是人的生活,禮便應運而生。
禮是一套法則,可能有官方制定的成分在内,亦可能有世代沿襲的成分在内,在基本精神上還是約定俗成的性質,行之既久,便成為大家公認共守的一套規則。
一套禮法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事實上是随時在變,不過可能變得很慢,可能趕不上時代環境之變遷得那樣快,因此至少在形式上可能有一部分變成不合時宜的東西。
禮,除非是太不合理,總是比沒有禮好。
這道理有一點像“壞政府勝于無政府”。
有些人以為禮是陳腐的有害的東西,這看法是不對的。
我們中國是禮義之邦,一向是重禮法的。
見于書本的古代的祭禮、喪禮、婚禮、士相見禮等,那是一套,事實上社會上流行的又是一套,現行的一套即是古禮之逐漸的個别的修正,雖然各地情形不同,大體上尚有規模存在,等到中西文化接觸之後便比較有紊亂的現象了。
紊亂盡管紊亂,禮還是有的,制禮定樂之事也許不是當前急務,事實上吾人之生活中未曾一日無禮的活動。
問題是我們是否認真地嚴肅地遵循着禮。
孔門哲學以“克己複禮”為做人的大道理。
意即為吾人行事應處處約束自己使合于禮的規範。
怎樣才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那是值得我們随時思考警惕的。
讀書人應該知道禮,但是有些人偏不講禮,即所謂名士。
六朝時這種名士最多,《世說新語》載阮籍的一句話最有趣:“禮豈為我輩設也?”好像禮是專為俗人而設。
又載這樣的一段: 阮步兵喪母,裴令公往吊之。
阮方醉,散發坐床,箕踞不哭。
裴至,下席于地,哭諺畢,便去。
或問裴曰:“凡吊,主人哭,客乃為禮,阮既不哭,何為哭?”裴曰:“阮方外之人,故不崇禮制,我輩俗中人,故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