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良好習慣,才是合于『自然』的生活
關燈
小
中
大
好的習慣千頭萬緒,“勿以善小而不為”。
習慣養成之後,便毫無勉強,臨事心平氣和,順理成章。
充滿良好習慣的生活,才是合于“自然”的生活。
謙讓 利之所在,使人忘形,謙讓不容易 謙讓仿佛是一種美德,若想在眼前的實際生活裡尋一個具體的例證,卻不容易。
類似謙讓的事情近來似很難得發生一次。
就我個人的經驗說,在一般宴會裡,客人入席之際,我們最容易看見類似謙讓的事情。
一群客人擠在客廳裡,誰也不肯先坐,誰也不肯坐首座,好像“常常登上座,漸漸入祠堂”的道理是人人所不能忘的。
于是你推我讓,人聲鼎沸。
輩分小的,官職低的,垂着手遠遠地立在屋角,聽候調遣。
自以為有占首座或次座資格的人,無不攘臂而前,拉拉扯扯,不肯放過他們表現謙讓的美德的機會。
有的說:“我們叙齒,你年長!”有的說:“我常來,你是稀客!”有的說:“今天非你上座不可!”事實固然是為讓座,但是當時的聲浪和唾沫星子卻都表示像在争座。
主人觍着一張笑臉,偶然插一兩句嘴,作鹭鸶笑。
這場紛擾,要直到大家的興緻均已低落,該說的話差不多都已說完,然後急轉直下,突然平息,本就該坐上座的人便去就了上座,并無苦惱之相,而往往是顯着躊躇滿志顧盼自雄的樣子。
我每次遇到這樣謙讓的場合,便首先想起聊齋上的一個故事:一夥人在熱烈地讓座,有一位扯着另一位的袖子,硬往上拉,被拉的人硬往後躲,雙方勢均力敵,突然間拉着袖子的手一松,被拉的那隻胳臂猛然向後一縮,胳臂肘尖正撞在後面站着的一位駝背朋友的兩隻特别凸出的大門牙上,咔嚓一聲,雙牙落地!我每憶起這個樂極生悲的故事,為明哲保身起見,在讓座時我總躲得遠遠的。
等風波過後,剩下的位置是我的,首座也可以,坐上去并不頭暈,末座亦無妨,我也并不因此少吃一嘴。
我不謙讓。
考讓座之風之所以如此地盛行,其故有二:第一,讓來讓去,每人總有一個位置,所以一面謙讓,一面穩有把握。
假如主人宣布,位置隻有十二個,客人卻十四位,那便沒有讓座之事了。
第二,所讓者是個虛榮,本來無關宏旨,凡是半徑都是一般長,所以坐在任何位置(假如是圓桌)都可以享受同樣的利益。
假如明文規定,凡坐過首席若幹次者,在铨叙上特别有利,我想讓座的事情也就少了。
我從不曾看見,在長途公共汽車車站售票的地方,如果沒有木制的長栅欄,而還能夠保留一點謙讓之風!因此我發現了一般人處世的一條道理,那便是:可以無須讓的時候,則無妨謙讓一番,于人無利,于己無損;在該讓的時候,則不謙讓,以免損己;在應該不讓的時候,則必定謙讓,于己有利,于人無損。
小時候讀到孔融讓梨的故事,覺得實在難能可貴,自愧弗如。
一隻梨的大小,雖然是微不足道,但對于一個四五歲的孩子,其重要或者并不下于一個公務員之心理盤算簡、薦、委。
有人猜想,孔融那幾天也許肚皮不好,怕吃生冷,樂得謙讓一番。
我不敢這樣妄加揣測。
不過我們要承認,利之所在,可以使人忘形,謙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孔融讓梨的故事,發揚光大起來,确有教育價值,可惜并未發生多少實際的效果:今之孔融,并不多見。
謙讓作為一種儀式,并不是壞事,像天主教會選任主教時所舉行的儀式就蠻有趣。
就職的主教照例地當衆謙遜三回,口說“noloepiscopari”意即“我不要當主教”,然後照例地敦促三回終于勉為其難了。
我覺得這樣的儀式比宣誓就職之後再打通電話聲明固辭不獲要好得多。
謙讓的儀式行久了之後,也許對于人心有潛移默化之功,使人在争權奪利奮不顧身之際,不知不覺地也舉行起謙讓的儀式。
可惜我們人類的文明史尚短,潛移默化尚未能奏大效,露出原始人的猙獰面目的時候要比雍雍穆穆地舉行謙讓儀式的時候多些。
我每次從公共汽車售票處殺進殺出,心裡就想先王以禮治天下,實在有理。
怒 一個人在發怒的時候,最難看 一個人在發怒的時候,最難看。
縱然他平素面似蓮花,一旦怒而變青變白,甚至面色如土,再加上滿臉的筋肉扭曲,眦裂發指,那副面目實在不僅是可憎而已。
俗語說,“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怒是心理的也是生理的一種變化。
人逢不如意事,很少不勃然變色的。
年少氣盛,一言不合,怒氣相加,但是許多年事已長的人,往往一樣的火發暴躁。
我有一位姻長,已到杖朝之年,并且半身癱瘓,每晨必閱報紙,戴上老花鏡,打開報紙,不久就要把桌子拍得山響,吹胡瞪眼,破口大罵。
報上的記載,他看不順眼。
不看不行,看了嘔氣。
這時候大家躲他遠遠的,誰也不願逢彼之怒。
過一陣雨過天晴,他的怒氣消了。
詩雲:“君子如怒,亂庶遄沮;君子如祉,亂庶遄已。
”這是說有地位的人,赫然震怒,就可以收撥亂反正之效。
一般人還是以少發脾氣少惹麻煩為上。
盛怒之下,體内血球不知道要傷損多少,血壓不知道要升高幾許,總之是不衛生。
而且血氣沸騰之際,理智不大清醒,言行容易逾分,于人于己都不相宜。
希臘哲學家哀皮克蒂特斯說:“計算一下你有多少天不曾生氣。
在從前,我每天生氣;有時每隔一天生氣一次;後來每隔三四天生氣一次;如果你一連三十天沒有生氣,就應該向上帝獻祭表示感謝。
”減少生氣的次數便是修養的結果。
修養的方法,說起來好難。
另一位同屬于斯多亞派的哲學家羅馬的瑪可斯奧瑞利阿斯這樣說:“你因為一個人的無恥而憤怒的時候,要這樣地問你自己:‘那個無恥的人能不在這世界存在嗎?’那是不能的。
不可能的事不必要求。
”壞人不是不需要制裁,隻是我們不必憤怒。
如果非憤怒不可,也要控制那憤怒,使發而中節。
佛家把“嗔”列為三毒之一,“嗔心甚于猛火”,克服嗔恚是修持的基本功夫之一。
燕丹子說:“血勇之人,怒而面赤;脈勇之人,怒而面青;骨勇之人,怒而面白;神勇之人,怒而色不變。
”我想那神勇是從苦行修煉中得來的。
生而喜怒不形于色,那天賦實在太厚了。
清朝初葉有一位李绂,著《穆堂類稿》,内有一篇《無怒軒記》,他說:“吾年逾四十,無涵養性情之學,無變化氣質之功,因怒得過,旋悔旋犯,懼終于忿戾而已,因以‘無怒’名軒。
”是一篇好文章,而其戒謹恐懼之情溢于言表,不失讀書人的本色。
減少生氣的次數便是修養的結果。
“嗔心甚于猛火”,克服嗔恚是修持的基本功夫之一。
說儉 儉是美德,生活方式宜力持儉約 儉是我們中國的一項傳統的美德。
老子說他有三寶,其中之一就是“儉”,“儉故能廣”。
《易·否》:“君子以儉德辟難。
”《書·太甲上》:“慎乃儉德,唯懷永圖。
”《墨子·辭過》:“儉節則昌,淫逸則亡。
”都是說儉才能使人有遠大的前途,長久的打算,安穩的生活,古訓昭然,不需辭費。
讀書人尤其喜歡以儉約自持,縱然顯達,亦不欲稍涉驕溢,極端的例如正考父為上卿,粥以糊口,公孫弘位在三公,猶為布被,曆史上都傳為美談。
大概讀書知禮之人,富在内心,應不以處境不同而改易其操守。
佛家說法,七情六欲都要斬盡殺絕,儉更不成其為問題。
所以,無論從哪一種倫理學說來看,儉都是極重要的一宗美德,所謂“儉,德
習慣養成之後,便毫無勉強,臨事心平氣和,順理成章。
充滿良好習慣的生活,才是合于“自然”的生活。
謙讓 利之所在,使人忘形,謙讓不容易 謙讓仿佛是一種美德,若想在眼前的實際生活裡尋一個具體的例證,卻不容易。
類似謙讓的事情近來似很難得發生一次。
就我個人的經驗說,在一般宴會裡,客人入席之際,我們最容易看見類似謙讓的事情。
一群客人擠在客廳裡,誰也不肯先坐,誰也不肯坐首座,好像“常常登上座,漸漸入祠堂”的道理是人人所不能忘的。
于是你推我讓,人聲鼎沸。
輩分小的,官職低的,垂着手遠遠地立在屋角,聽候調遣。
自以為有占首座或次座資格的人,無不攘臂而前,拉拉扯扯,不肯放過他們表現謙讓的美德的機會。
有的說:“我們叙齒,你年長!”有的說:“我常來,你是稀客!”有的說:“今天非你上座不可!”事實固然是為讓座,但是當時的聲浪和唾沫星子卻都表示像在争座。
主人觍着一張笑臉,偶然插一兩句嘴,作鹭鸶笑。
這場紛擾,要直到大家的興緻均已低落,該說的話差不多都已說完,然後急轉直下,突然平息,本就該坐上座的人便去就了上座,并無苦惱之相,而往往是顯着躊躇滿志顧盼自雄的樣子。
我每次遇到這樣謙讓的場合,便首先想起聊齋上的一個故事:一夥人在熱烈地讓座,有一位扯着另一位的袖子,硬往上拉,被拉的人硬往後躲,雙方勢均力敵,突然間拉着袖子的手一松,被拉的那隻胳臂猛然向後一縮,胳臂肘尖正撞在後面站着的一位駝背朋友的兩隻特别凸出的大門牙上,咔嚓一聲,雙牙落地!我每憶起這個樂極生悲的故事,為明哲保身起見,在讓座時我總躲得遠遠的。
等風波過後,剩下的位置是我的,首座也可以,坐上去并不頭暈,末座亦無妨,我也并不因此少吃一嘴。
我不謙讓。
考讓座之風之所以如此地盛行,其故有二:第一,讓來讓去,每人總有一個位置,所以一面謙讓,一面穩有把握。
假如主人宣布,位置隻有十二個,客人卻十四位,那便沒有讓座之事了。
第二,所讓者是個虛榮,本來無關宏旨,凡是半徑都是一般長,所以坐在任何位置(假如是圓桌)都可以享受同樣的利益。
假如明文規定,凡坐過首席若幹次者,在铨叙上特别有利,我想讓座的事情也就少了。
我從不曾看見,在長途公共汽車車站售票的地方,如果沒有木制的長栅欄,而還能夠保留一點謙讓之風!因此我發現了一般人處世的一條道理,那便是:可以無須讓的時候,則無妨謙讓一番,于人無利,于己無損;在該讓的時候,則不謙讓,以免損己;在應該不讓的時候,則必定謙讓,于己有利,于人無損。
小時候讀到孔融讓梨的故事,覺得實在難能可貴,自愧弗如。
一隻梨的大小,雖然是微不足道,但對于一個四五歲的孩子,其重要或者并不下于一個公務員之心理盤算簡、薦、委。
有人猜想,孔融那幾天也許肚皮不好,怕吃生冷,樂得謙讓一番。
我不敢這樣妄加揣測。
不過我們要承認,利之所在,可以使人忘形,謙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孔融讓梨的故事,發揚光大起來,确有教育價值,可惜并未發生多少實際的效果:今之孔融,并不多見。
謙讓作為一種儀式,并不是壞事,像天主教會選任主教時所舉行的儀式就蠻有趣。
就職的主教照例地當衆謙遜三回,口說“noloepiscopari”意即“我不要當主教”,然後照例地敦促三回終于勉為其難了。
我覺得這樣的儀式比宣誓就職之後再打通電話聲明固辭不獲要好得多。
謙讓的儀式行久了之後,也許對于人心有潛移默化之功,使人在争權奪利奮不顧身之際,不知不覺地也舉行起謙讓的儀式。
可惜我們人類的文明史尚短,潛移默化尚未能奏大效,露出原始人的猙獰面目的時候要比雍雍穆穆地舉行謙讓儀式的時候多些。
我每次從公共汽車售票處殺進殺出,心裡就想先王以禮治天下,實在有理。
怒 一個人在發怒的時候,最難看 一個人在發怒的時候,最難看。
縱然他平素面似蓮花,一旦怒而變青變白,甚至面色如土,再加上滿臉的筋肉扭曲,眦裂發指,那副面目實在不僅是可憎而已。
俗語說,“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怒是心理的也是生理的一種變化。
人逢不如意事,很少不勃然變色的。
年少氣盛,一言不合,怒氣相加,但是許多年事已長的人,往往一樣的火發暴躁。
我有一位姻長,已到杖朝之年,并且半身癱瘓,每晨必閱報紙,戴上老花鏡,打開報紙,不久就要把桌子拍得山響,吹胡瞪眼,破口大罵。
報上的記載,他看不順眼。
不看不行,看了嘔氣。
這時候大家躲他遠遠的,誰也不願逢彼之怒。
過一陣雨過天晴,他的怒氣消了。
詩雲:“君子如怒,亂庶遄沮;君子如祉,亂庶遄已。
”這是說有地位的人,赫然震怒,就可以收撥亂反正之效。
一般人還是以少發脾氣少惹麻煩為上。
盛怒之下,體内血球不知道要傷損多少,血壓不知道要升高幾許,總之是不衛生。
而且血氣沸騰之際,理智不大清醒,言行容易逾分,于人于己都不相宜。
希臘哲學家哀皮克蒂特斯說:“計算一下你有多少天不曾生氣。
在從前,我每天生氣;有時每隔一天生氣一次;後來每隔三四天生氣一次;如果你一連三十天沒有生氣,就應該向上帝獻祭表示感謝。
”減少生氣的次數便是修養的結果。
修養的方法,說起來好難。
另一位同屬于斯多亞派的哲學家羅馬的瑪可斯奧瑞利阿斯這樣說:“你因為一個人的無恥而憤怒的時候,要這樣地問你自己:‘那個無恥的人能不在這世界存在嗎?’那是不能的。
不可能的事不必要求。
”壞人不是不需要制裁,隻是我們不必憤怒。
如果非憤怒不可,也要控制那憤怒,使發而中節。
佛家把“嗔”列為三毒之一,“嗔心甚于猛火”,克服嗔恚是修持的基本功夫之一。
燕丹子說:“血勇之人,怒而面赤;脈勇之人,怒而面青;骨勇之人,怒而面白;神勇之人,怒而色不變。
”我想那神勇是從苦行修煉中得來的。
生而喜怒不形于色,那天賦實在太厚了。
清朝初葉有一位李绂,著《穆堂類稿》,内有一篇《無怒軒記》,他說:“吾年逾四十,無涵養性情之學,無變化氣質之功,因怒得過,旋悔旋犯,懼終于忿戾而已,因以‘無怒’名軒。
”是一篇好文章,而其戒謹恐懼之情溢于言表,不失讀書人的本色。
減少生氣的次數便是修養的結果。
“嗔心甚于猛火”,克服嗔恚是修持的基本功夫之一。
說儉 儉是美德,生活方式宜力持儉約 儉是我們中國的一項傳統的美德。
老子說他有三寶,其中之一就是“儉”,“儉故能廣”。
《易·否》:“君子以儉德辟難。
”《書·太甲上》:“慎乃儉德,唯懷永圖。
”《墨子·辭過》:“儉節則昌,淫逸則亡。
”都是說儉才能使人有遠大的前途,長久的打算,安穩的生活,古訓昭然,不需辭費。
讀書人尤其喜歡以儉約自持,縱然顯達,亦不欲稍涉驕溢,極端的例如正考父為上卿,粥以糊口,公孫弘位在三公,猶為布被,曆史上都傳為美談。
大概讀書知禮之人,富在内心,應不以處境不同而改易其操守。
佛家說法,七情六欲都要斬盡殺絕,儉更不成其為問題。
所以,無論從哪一種倫理學說來看,儉都是極重要的一宗美德,所謂“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