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快樂度日,發現生活的詩意

關燈
有時候,隻要把心胸敞開,快樂也會逼人而來。

    這個世界,這個人生,有其醜惡的一面,也有其光明的一面。

    良辰美景,賞心樂事,随處皆是。

     中年 中年妙趣在于相當地認識人生,認識自己 鐘表上的時針是在慢慢地移動着的,移動得如此之慢,使你幾乎不感覺到它的移動,人的年紀也是這樣的,一年又一年,總有一天會蓦然一驚,已經到了中年,到這時候大概有兩件事使你不能不注意。

    訃聞不斷地來,有些性急的朋友已經先走一步,很煞風景,同時又會忽然覺得一大批一大批的青年小夥子在眼前出現,從前也不知是在什麼地方藏着的,如今一齊在你眼前搖晃,磕頭碰腦的盡是些昂然闊步滿面春風的角色,都像是要去吃喜酒的樣子。

    自己的夥伴一個個地都入蟄了,把世界交給了青年人。

    所謂“耳畔頻聞故人死,眼前但見少年多”,正是一般人中年的寫照。

     從前雜志背面常有“韋廉士紅色補丸”的廣告,畫着一個憔悴的人,弓着身子,手拊在腰上,旁邊注着“圖中寓意”四字。

    那寓意對于青年人是相當深奧的。

    可是這幅圖畫卻常在一般中年人的腦裡湧現,雖然他不一定想吃“紅色補丸”,那點寓意他是明白的了。

    一根黃松的柱子,都有彎曲傾斜的時候,何況是二十六塊碎骨頭拼湊成的一條脊椎?年輕人沒有不好照鏡子的,在店鋪的大玻璃窗前照一下都是好的,總覺得大緻上還有幾分姿色。

    這顧影自憐的習慣逐漸消失,以至于有一天偶然攬鏡,突然發現額上刻了橫紋,那線條是顯明而有力的,像是吳道子的“莼菜描”,心想那是擡頭紋,可是低頭也還是那樣。

    再一細看頭頂上的頭發有搬家到腮旁颔下的趨勢,而最令人怵目驚心的是,鬓角上發現幾根白發,這一驚非同小可,平素一毛不拔的人到這時候也不免要狠心地把它拔去,拔毛連茹,頭發根上還許帶着一顆鮮亮的肉珠。

    但是沒有用,歲月不饒人! 一般的女人到了中年,更着急。

    哪個年輕女子不是飽滿豐潤得像一顆牛奶葡萄,一彈就破的樣子?哪個年輕女子不是玲珑矯健得像一隻燕子,跳動得那麼輕靈?到了中年,全變了。

    曲線都還存在,但滿不是那麼回事,該凹入的部分變成了凸出,該凸出的部分變成了凹入,牛奶葡萄要變成金絲蜜棗,燕子要變鹌鹑。

    最暴露在外面的是一張臉,從“魚尾”起皺紋撒出一面網,縱橫輻轉,疏而不漏,把臉逐漸織成一幅鐵路線最發達的地圖,臉上的皺紋已經不是熨鬥所能燙得平的,同時也不知怎麼在皺紋之外還常常加上那麼多的蒼蠅屎。

    所以脂粉不可少。

    除非糞土之牆,沒有不可圬的道理。

    在原有的一張臉上再罩上一張臉,本是最簡便的事。

    不過在上妝之前下妝之後,容易令人聯想起《聊齋志異》的那一篇《畫皮》而已。

    女人的肉好像最禁不起地心的吸力,一到中年便一齊松懈下來往下堆攤,成堆的肉挂在臉上,挂在腰邊,挂在踝際。

    聽說有許多西洋女子用擀面杖似的一根棒子早晚渾身亂搓,希望把浮腫的肉壓得結實一點,又有些人幹脆忌食脂肪忌食澱粉,紮緊褲帶,活生生地把自己“餓”回青春去。

    有多少效果,我不知道。

     别以為人到中年,就算完事。

    不,譬如登臨,人到中年像是攀跻到了最高峰。

    回頭看看,一串串的小夥子正在“頭也不回呀汗也不揩”地往上爬。

    再仔細看看,路上有好多塊絆腳石,曾把自己磕碰得鼻青臉腫,有好多處陷阱,使自己做了若幹年的井底蛙。

    回想從前,自己做過撲燈蛾,惹火焚身,自己做過撞窗戶紙的蒼蠅,一心想奔光明,結果落在粘蒼蠅的膠紙上!這種種景象的觀察,隻有站在最高峰上才有可能。

    向前看,前面是下坡路,好走得多。

     施耐庵《水浒傳》序雲:“人生三十未娶,不應再娶;四十未仕,不應再仕。

    ”其實“娶”“仕”都是小事,不娶不仕也罷,隻是這種說法有點中途棄權的意味,西諺雲:“人的生活在四十才開始。

    ”好像四十以前,不過是幾出配戲,好戲都在後面。

    我想這與健康有關。

    吃窩頭、米糕長大的人,拖到中年就算不易,生命力已經蒸發殆盡。

    這樣的人焉能再娶?何必再仕?服“維他賜保命”都嫌來不及了。

    我看見過一些得天獨厚的男男女女,年輕的時候愣頭愣腦的,濃眉大眼,生僵挺硬,像是一些又青又澀的毛桃子,上面還帶着挺長的一層毛。

    他們是未經琢磨過的璞石。

    可是到了中年,他們變得潤澤了,容光煥發,腳底下像是有了彈簧,一看就知道是内容充實的。

    他們的生活像是在飲窖藏多年的陳釀,濃而芳洌!對于他們,中年沒有悲哀。

     四十開始生活,不算晚,問題在“生活”二字如何诠釋。

    如果年屆不惑,再學習溜冰、踢毽子、放風筝,“偷閑學少年”,那自然有如秋行春令,有點勉強。

    半老徐娘,留着“劉海”,躲在茅房裡穿高跟鞋當作踩高跷般地練習走路,那也是慘事。

    中年的妙趣,在于相當地認識人生,認識自己,從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

    科班的童伶宜于唱全本的大武戲,中年的演員才能擔得起大出的軸子戲,隻因他到中年才能真懂得戲的内容。

     中年的妙趣,在于相當地認識人生,認識自己, 從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

     老年 别自尋煩惱,别礙人事,别讨人嫌 時間走得很均勻,說快不快,說慢不慢。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在宴會中總是有人簇擁着你登上座,你自然明白這是離入祠堂之日已不太遠。

    上下台階的時候常有人在你肘腋處狠狠地攙扶一把,這是提醒你,你已到達了杖鄉杖國的高齡,怕你一跤跌下去,摔成好幾截。

    黃口小兒一晃的工夫就蹿高好多,在你眼前跌跌跖跖地跑來跑去,喊着阿公阿婆,這顯然是在催你老。

     其實人之老也,不需人家提示。

    自己照照鏡子,也就應該心裡有數。

    烏溜溜毛毵毵的頭發哪裡去了?由黑而黃,而灰,而斑,而耄耄然,而稀稀落落,而牛山濯濯,活像一隻秃鹫。

    瓠犀一般的牙齒哪裡去了?不是熏得焦黃,就是咧着罅隙,再不就是露出七零八落的豁口。

    臉上的肉七棱八瓣,而且平添無數雀斑,有時排列有序如星座,這個像大熊,那個像天蠍。

    下巴颏兒底下的垂肉變成了空口袋,捏着一揪,兩層松皮久久不能恢複原狀。

    兩道濃眉之間有毫毛秀出,像是麥芒,又像是兔須。

    眼睛無端淌淚,有時眼角上還會分泌出一堆堆的桃膠凝聚在那裡。

    總之,老與醜是不可分的。

    《爾雅》:“黃發、齒、鲐背、耈老、壽也。

    ”壽自管壽,醜還是醜。

     老的征象還多得是。

    還沒有喝忘川水,就先善忘。

    文字過目不旋踵就飛到九霄雲外,再翻尋有如海底撈針。

    老友幾年不見,觌面說不出他的姓名,隻覺得他好生面善。

    要辦事超過三件以上,需要結繩,又怕忘了哪一個結代表哪一樁事,如果筆之于書,又可能忘記備忘錄放在何處。

    大概是腦髓用得太久,難免漫漶,印象當然模糊。

    目視茫茫,眼鏡整天價戴上又摘下,摘下又戴上。

    兩耳聾聩,無以與乎鐘鼓之聲,倒也罷了,最難堪是人家說東你說西。

    牙動搖,咀嚼的時候像反刍,而且有時候還需要戴圍嘴。

    至于登高腿軟,久坐腰疫,睡一夜渾身關節滞澀,而且睜着大眼睛等天亮,種種現象不一而足。

     老不必歎,更不必諱。

    花有開有謝,樹有榮有枯。

    桓溫看到他“種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條,泫然流淚”。

    桓公是一個豪邁的人,似乎不該如此。

    人吃到老,活到老,經過多少狂風暴雨驚濤駭浪,還能雙肩承一喙,俯仰天地間,應該算是幸事。

    榮啟期說:“人生有不見日月不免襁褓者。

    ”所以他行年九十,認為是人生一樂。

    歎也無用,樂也無妨,生、老、病、死,原是一回事。

    有人諱言老,算起歲數來斤斤計較按外國算法還是按中國算法,好像從中可以讨到一年便宜。

    更有人老不歇心,怕以皤皤華首見人,偏要染成黑頭。

    半老徐娘,駐顔無術,乃乞靈于整容郎中化妝師,隆鼻隼,抽脂肪,掃青黛眉,眼睚塗成兩個黑窟窿。

    “物老為妖,人老成精”。

    人老也就罷了,何苦成精? 老年人該做老年事,冬行春令實是不祥。

    西塞羅說:“人無論怎樣老,總是以為自己還可以再活一年。

    ”是的,這願望不算太奢。

    種種方面的人欠欠人,正好及時做個了結。

    賢者識其大,不賢者識其小,各有各的算盤,大主意自己拿。

    最低限度,别自尋煩惱,别礙人事,别讨人嫌。

    “有人問莎孚克利斯,年老之後還有沒有戀愛的事,他回答得好,‘上天不準!我好容易逃開了那種事,如逃開兇惡的主人一般。

    ’”這是說,老年人不再追求那花前月下的旖旎風光,并不是說老年人就一定如槁木死灰一般的枯寂。

    人生如遊山。

    年輕的男男女女攜着手兒陟彼高岡,沿途有無限的賞心樂事,興會淋漓,也可能遇到一些挫沮,歧路彷徨,不過等到日雲暮矣,互相扶持着走下山岡,卻正别有一番情趣。

    白居易睡覺詩:“老眠早覺常殘夜,病力先衰不待年;五欲已銷諸念息,世間無境可勾牽。

    ”話是很灑脫,未免凄涼一些。

    五欲指财、色、名、飲食、睡眠。

    五欲全銷,并非易事,人生總還有可留戀的在。

    江州司馬淚濕青衫之後,不是也還未能忘情于詩酒嗎? 樹 樹擔心的是外在的險厄,人煩慮的是内心的風波 北平的人家,差不多家家都有幾棵相當大的樹。

    前院一棵大槐樹是很平常的。

    槐蔭滿庭,槐影臨窗,到了六七月間槐黃滿樹使得家像一個家,雖然樹上不時地由一根細絲吊下一條綠顔色的肉蟲子,不當心就要粘得滿頭滿臉。

    槐樹壽命很長,有人說唐槐到現在還有生存在世上的,這種樹的樹幹就有一種糾繞蟠屈的姿态,自有一股老醜而并不自嫌的神氣,有這樣一棵矗立在前庭,至少可以把“樹小牆新畫不古”的譏诮免除三分之一。

    後院照例應該有一棵榆樹,“榆”與“餘”同音,示有餘之意,否則榆樹沒有什麼特别值得令人喜愛的地方,成年地往下灑落五顔六色的毛毛蟲,榆錢做糕也并不好吃。

    至于邊旁跨院裡,則隻有棗樹的份,“葉小如鼠耳”,到處生些怪模怪樣的能刺傷人的小毛蟲。

    棗實隻合做棗泥餡子,生吃在肚裡就要拉棗醬,所以左鄰右舍的孩子老妪任意撲打也就算了。

    院子中央的四盆石榴樹,那是給天棚魚缸做陪襯的。

     我家裡還有些别的樹。

    東院裡有一棵柿子樹,每年結一二百個高莊柿子,還有一棵黑棗。

    垂花門前有四棵西府海棠,豔麗到極點。

    西院有四棵紫丁香,占了半個院子。

    後院有一棵香椿和一棵胡椒,椿芽、椒芽成了燒黃魚和拌豆腐的最好的作料。

    榆樹底下有一個葡萄架,年年在樹根左近要埋一隻死貓(如果有死貓可得)。

    在從前的一處家園裡,還有更多的樹,桃、李、胡桃、杏、梨、藤蘿、松、柳,無不俱備。

    因此,我從小就對于樹存有偏愛。

    我嘗面對着樹生出許多非非之想,覺得樹雖不能言,不解語,可是它也有生老病死,它也有榮枯,它也曉得傳宗接代,它也應該算是“有情”。

     樹是活的,隻是不會走路, 根紮在那裡便住在那裡,永遠沒有颠沛流離之苦。

     樹的姿态各個不同。

    亭亭玉立者有之;矮墩墩的有之;有張牙舞爪者;有佝偻其背者;有戟劍森森者;有搖曳生姿者,各極其緻。

    我想樹沐浴在熏風之中,抽芽放蕊,它必有一番愉快的心情。

    等到花簇簇,錦簇簇,滿枝頭紅紅綠綠的時候,招蜂引蝶,自又有一番得意。

    落英缤紛的時候可能有一點傷感,結實累累的時候又會有一點遲暮之思。

    我又揣想,螞蟻在樹幹上爬,可能會覺得癢癢出溜的;蟬在枝葉間高歌,也可能會覺得聒噪不堪。

    總之,樹是活的,隻是不會走路,根紮在那裡便住在那裡,永遠沒有颠沛流離之苦。

     小時候聽“名人演講”,有一次是一位什麼“都督”之類的角色講演“人生哲學”,我隻記得其中一點點,他說:“植物的根是向下伸,獸畜的頭是和身軀平的,人是立起來的,他的頭是在最上端。

    ”我當時覺得這是一大發現,也許是生物進化論的又一嶄新的說法。

    怪不得人為萬物之靈,原來他和樹比較起來是本來倒置的。

    人的頭高高在上,所以“清氣上升,濁氣下降”。

    有道行的人,有坐禅,有立禅,不肯倒頭大睡,最後還要講究坐化。

     可是曆來有不少詩人并不這樣想,他們一點也不鄙視樹。

    美國的佛洛斯特有一首詩,名《我的窗前樹》,他說他看出樹與人早晚是同一命運的,都要倒下去,隻有一點不同,樹擔心的是外在的險厄,人煩慮的是内心的風波。

    又有一位詩人名Kilmer,他有一首著名的小詩—《樹》,有人批評說那首詩是“壞詩”,我倒不覺得怎樣壞,相反地,“詩是像我這樣的傻瓜作的,隻有上帝才能造出一棵樹”,這兩行詩頗有一點意思。

    人沒有什麼了不起,侈言創造,你能造出一棵樹來嗎?樹和人,都是上帝的創造。

    最近我到阿裡山去遊玩,路邊見到那株“神木”,據說有三千年了,比起莊子所說的“以八千歲為春,以八千歲為秋”的上古大椿還差一大截子,總算有一把年紀,可是看那一副形容枯槁的樣子,隻是一具枯骸,何神之有!我不相信“枯樹生華”那一套。

    我隻能生出“樹猶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想。

     我看見阿裡山上的原始森林,一片片,黑壓壓,全是參天大樹,郁郁蔥蔥。

    但與我從前在别處所見的樹木氣象不同。

    北平公園大廟裡的柏,以及梓橦道上的所謂張飛柏,号稱“翠雲廊”,都沒有這裡的樹那麼直那麼高。

    像黃山的迎客松,屈鐵交柯,就更不用提,那簡直是放大了的盆景。

    這裡的樹大部分是桧木,全是筆直的,上好的電線杆子材料。

    姿态是談不到,可是自有一種榛莽來除入眼荒寒的原始山林的意境。

    局促在城市裡的人走到原始森林裡來,可以嗅到“高貴的野蠻人”的味道,令人精神上得到解放。

     臉譜 人心不同,各有其面 我要說的臉譜不是舊劇裡的所謂“整臉”“碎臉”“三塊瓦”之類,也不是麻衣相法裡所謂觀人八法“威、厚、清、古、孤、薄、惡、俗”之類。

    我要談的臉譜乃是每天都要映入我們眼簾的形形色色的活人的臉。

    舊戲臉譜和麻衣相法的臉譜,那乃是一些聰明人從無數活人臉中歸納出來的幾個類型公式,都是第二手的資料,可以不管。

     古人雲“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那意思承認人面不同是不成問題的。

    我們不能不歎服人類創造者的技巧的神奇,差不多的五官七竅,但是部位配合,變化無窮,比七巧闆複雜多了。

    對于什麼事都講究“統一”“标準化”的人,看見人的臉如此複雜離奇,恐怕也無法訓練改造,隻好由它自然發展吧?假使每一個人的臉都像是從一個模子裡翻出來的,一律的濃眉大眼,一律的虎額龍隼,在排起隊來檢閱的時候固然甚為壯觀整齊,但不便之處必定太多,那是不可想象的。

     人的臉究竟是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