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說卷七
關燈
小
中
大
有之。
」飯糗,乾糒也。
袗,畫也。
「若将終身焉,若固有之」,可謂善形容舜者矣。
舜于窮通之際,果何有哉?其飯糗茹草,則若将終身焉;其為天子,則若固有之。
蓋所欲不存,樂天而安土。
窮而在下,初無一毫之虧;達而在上,亦無一毫之加。
故無适而不得也。
玩此二語,則所謂無為而治者,蓋可見矣。
孟子曰:「吾今而後知殺人親之重也。
殺人之父,人亦殺其父;殺人之兄,人亦殺其兄。
然則非自殺之也,一間耳。
」書曰:「天有顯道,厥類惟彰。
」感應之理,未有不以類者,人事則然。
蓋天之顯道也,殺人之親,則人亦思殺其親矣。
此其以類也。
出乎爾者,必反乎爾也。
非惟報複之必至,抑其理之當然。
方其殺人之親也,孰知人之殺吾親,其機固已在此乎?孟子斯言,可謂痛切。
欲使當時之君,無動于忿欲,寡怨息争,以保其宗廟親族,是仁術也。
噫!人孰無愛親之心哉?于此亦可以動矣。
觀魏晉南北朝之君,至于互相屠戮,自今觀之,屠戮他人者,實自絕滅而已矣,其相去誠一間耳。
孟子曰:「古之為關也,将以禦暴;今之為關也,将以為暴。
」禦暴者,譏非常以待暴客也;為暴者,察出入而為苛征也。
然則失之遠矣。
蓋古者以理義為國,後世則徇利。
以理義為國,其創法立制,與天下公共,凡以為民耳。
以利為國,則惟已私之徇,雖古法之尚存者,亦皆轉而為一己之計矣。
孟子特因為關之暴,略舉此一端耳。
豈特是哉?本原不正,無往而不失先王之意矣,可勝歎哉!孟子曰:「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
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道行于身,則行于妻子矣。
莫近于妻子也,由是則無往而不行矣。
若身自不行道,則何以行于妻子乎?不行于妻子,則他可知矣。
不以道,謂拂其理也。
順理之事,則人易從。
若不以道,則雖妻子亦不能使之必從也。
前言不躬行,則無以化之,後言使之非其道,則不得而強之。
然使之雖以道,而躬行有未至,則彼亦不信從,均于不行而已。
是知以行道為本也。
然在行道者言之,使人以道,亦行道也。
古人謂進德者,必考之于妻子,其是之謂欤? 孟子曰:「周于利者,兇年不能殺;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亂。
」周者,盡其道之謂。
周于利,則備具有素,雖兇年烏能殺之?周于德,則在我者全盡,雖邪世豈能亂之?蓋不獨至于變易其守而後謂之亂也,一毫有動于中,則是為其所亂矣。
易曰:幽人貞吉,中不自亂也。
其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而後為至欤?曰「周于利」、「周于德」,立言與「喻于利」、「喻于義」者相似。
今夫為利者,非專精積久則不能周也。
進德者,盍亦皇皇而勿舍乎?有所未盡,則不得為周,而世變猶得以亂之也,故君子務周其德而已。
小雅曰:「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 孟子曰:「好名之人,能讓千乘之國。
苟非其人,箪食豆羹見于色。
」孟子此章言人之度量相越,有如是其遠者。
夫均是人也,而有讓千乘之國者焉,而有與人箪食豆羹則德見于色者焉,何其不侔也!蓋其所存有厚薄,而所見有廣狹故也。
故能讓千乘之國,亦可謂高矣。
而孟子謂之「好名之人」者,何哉?蓋未能循乎理之實然者,則亦未免為徇其名而已,如季劄之徒是也。
季子之父兄所以眷眷于季子之立者,為其賢也,此公理而非私意也。
而季子三辭焉,是未究夫當立之義,非為季子之私也。
就隘俗論之,可謂超然獨出矣,而揆之以道,蓋亦好名而蔽其實故也。
人有江海之量,有鬥筲之量。
江海之量比于鬥筲之量,其相去固甚有間矣,亦未免于有限也。
好名之人,雖能讓千乘之國,然固限于名矣。
若夫大賢而上,循乎天理,雖以舜禹受天下,受其所當受,而不為泰;以泰伯之讓、夷齊之讓,讓其所當讓,而不為好名。
故孔子稱舜禹,則曰「有天下而不與焉」;稱泰伯,則曰「民無得而稱焉」;稱夷齊,則曰「求仁而得仁」。
聖人之意,蓋可見矣。
故夫能讓千乘之國,亦非所以稱聖賢也。
孟子立言,其嚴矣哉! 孟子曰:「不信仁賢,則國空虛;無禮義,則上下亂;無政事,則财用不足。
」 信仁賢,則君有所輔,民有所庇,社稷有所托,奸宄有所憚,國本植立而堅固矣。
不然,其國謂之空虛可也。
有禮義,則自身以及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上下序,所以為治也。
故無禮義,則上下亂;有政事,則先後綱目粲然具舉,百姓足而君無不足焉,故無政事則财用不足。
此三者,為國之大要,然信、仁賢其本也。
信仁賢而後禮義興,禮義興而後政事修,雖三王之所以治,亦不越是矣。
然而無政事則财用不足,後世治财者每借斯言,其說不過嚴苛取之法,為聚斂之計,以為是乃政事也,夫豈知先王之所謂政事者哉? 孟子曰:「不仁而得國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未之有也。
」此章蓋見夫當時之君不知有仁義,惟務富強以為兼并之計,故歎息焉。
謂不仁而可以得一國之土地則有之,然欲以得天下,則無是理也。
雖然,不仁而得國,亦得其土地而已,顧豈得其民人之心哉?然則是終可保乎?孟子之言,所當深味,而不可執辭以害意也。
後之取天下而立國差久者,考其始所行,亦必庶幾有合于仁者。
不然,則雖得土地于一時,而亂亡亦相踵而至。
是其得也,适以速其滅亡之禍,烏乎得哉?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
諸侯危社稷,則變置。
犧牲既成,粢盛既潔,祭祀以時,然而旱乾水溢,則變置社稷。
」 孟子斯言,為國者聞之,亦可以悚然知懼矣。
得者,得其心也。
丘民,丘井之民也。
得乎丘民,則是百姓之心畢歸之,斯能繼天而為子矣。
不然,雖居其位,是虛器耳,庸可保乎?故為大夫者,以得乎諸侯,為諸侯者,以得乎天子;而為天子者,乃以得乎丘民耳,則民不已貴乎?諸侯有危社稷之行,則天子得而變置之,為社稷故耳,以此見社稷之重于君也。
社稷非可易也,然而有水旱之災,則變置社稷。
變置者,撤而更新之,以此見社稷之輕于民也。
反複而言,皆以發明民為貴之意耳。
夫自其勢而言,則人君據崇高之位,宜莫重矣。
然公天下之理而觀之,則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人君惟恃崇高之勢,而忽下民之微,故肆其私欲,輕失人心,以危其社稷。
若使其知民之為貴,社稷次之,而己不與焉,則必兢兢業業,不敢自恃,惟懼其失之也,則民心得而社稷可保矣。
是以三王畏其民,而暗主使民畏已。
畏其民者,知夫得失所系在于民也;使民畏已者,驕亢自居,民雖迫于勢與威而憚之,然其心日離。
民心離之,是天命去之也。
嗚呼!可不畏哉! 孟子曰:「聖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
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鄙夫寬。
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
非聖人而能若是乎?而況于親炙之者乎?」 夷、惠之所以稱聖人者,以其聖于清、聖于和而得名也。
清之所被,可使頑廉而懦立;和之所被,可使薄敦而鄙寬。
至于百世之下,聞風者莫不有所興起焉,非聖人莫能然也。
風化有大小,至于聖,則所被者為無窮,蓋有不言而信,不約而從者。
雖然,夷、惠之聖,聖于清和而已,故其感化之所以為無窮者,亦獨在于清和也。
比于伊尹,則亦有間矣,而況于堯、舜、文王、孔子者乎?聞風者猶若此,則親炙之者可知矣。
所謂興起者,特一時興起耳,未能使之涵泳成就也,故比夫親炙者則有間焉。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
合而言之,道也。
仁者,人也。
」仁謂仁之理,人謂人之身。
仁字本自人身上得名,合而言之,則人而仁矣,是乃人之道也。
故伊川曰:「仁固是道,道卻是總名。
」蓋人之生,其愛之理具其性,是乃所以為人之道者。
惟其私意日以蔽隔,故其理雖存,而人不能合之,則人道亦幾乎息矣。
惟君子以克己為務,己私既克,無所蔽隔,而天理睟然,則人與仁合,而為人之道矣。
孟子曰:「孔子之去魯,曰遲遲吾行也,去父母國之道也。
去齊,接淅而行,去他國之道也。
」 當其可即是道。
蓋事事物物之間,道無往而不存極,無适而不為中也。
孔子之去魯,遲遲其行,是去父母國之道也。
去齊,接淅而行,是去他國之道也。
雖或遲或速之不同,而其為道則一。
苟執一以為道,則有所不能貫通,而非道矣。
故師冕之見夫子,所以待之者,乃相師之道也。
凡一飲食、一起居之間,莫不有其道焉。
賢者随時而循理,在聖人則如影之随形,道固不離乎聖人也。
孔子,魯人也,道不行于宗國,去而他之,亦不得已焉耳。
故其去父母之邦也,有不忍遽之意焉。
至于他國,可留則留,不可則去,非吾宗國比矣。
蓋當去魯之時,則遲遲其行,為道;當去齊之時,則接淅而行,為道。
其所以為道者,乃天之理,而非人之所為也。
雖然,孟子學孔子者也,其去齊也,非父母國而有三宿出晝之濡滞,何邪?孟子于宣王蓋有望焉,故于其去也,亦有眷眷不能以已者。
夫其不能以已者,是固道之所存,時異事異,則其道亦異。
若使孟子執夫子去他國之義,而于去齊之際無所動其心,是亦為舉一而廢百,非聖人之所以為道者矣。
孟子曰:「君子之戹于陳、蔡之間,無上下之交也。
」 無上下之交者,其君臣皆莫知敬聖人也。
孔子在當時,諸國之君雖莫能行其道,然其臣下亦有知敬而願交者矣,如蘧伯玉、葉公之徒是也。
至陳、蔡而無上下之交,則二國之人才可知矣。
聖人盡顯比之道,親己與否,則在其人。
無上下之交,至戹于陳、蔡,是亦天也。
聖人樂天而已。
故于是時,子路問:「君子亦有窮乎?」則應之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貉稽曰:「稽大不理于口。
」理,治也。
孟子曰:無傷也。
士憎茲多口。
憎,益也。
詩雲:「憂心悄悄。
悄悄,憂貌。
愠于群小。
愠,怒也,孔子也。
肆不殄厥愠,肆,猶言遂也,承上起下之辭。
亦不隕厥問,文王也。
」 貉稽意亦欲為善士者,而不勝于流俗之讪毀,故有此問。
孟子告之以無傷也。
蓋君子修其在我者,審己而已,浮議豈為傷乎?常情于衆人固有置而不問者,至于有欲自修之人,則衆口必萃之,故曰:士憎茲多口。
然自為士者觀之,使其讪毀而是,則可以增修己之德;使其非也,吾果何所傷乎?所謂無傷也之言,辭氣不迫,而意則盡矣。
又言文王、孔子之事,以為文王、孔子之聖也,而猶不免焉,況于其他哉?孔子亦愠于群小矣,然其所為愠者,憂其害正道而禍斯民耳,在孔子何有乎?文王亦愠于昆夷矣,而不遽絕之,以增修吾德,不墜令問為先耳。
學者存心乎聖人,擴之以公理,則不理于口,何足病哉?雖然,聖人亦有愠乎?喜怒憂患,聖人與衆人同有,而所以喜怒憂患則異矣。
知是數者,聖人不能無,又知其所以異,則亦可以窺聖人之心矣。
孟子曰:「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賢者自明其德,以其明德而以明人。
成己成物,一道也。
不賢者在己之不明,而責人之明,難矣。
故賢者之教,人樂從之,以其身先之故也。
不然,則無以孚信于人,将憪然而不服,雖欲使之然,其可得哉?」孟子謂高子曰:「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
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
今茅塞子之心矣。
」 此章言學者初聞善道,其心不無欣慕而開明,猶山徑之有蹊間介然也。
由是而體認擴充,朝夕于斯,則德進而業廣矣,猶用之而成路也。
苟惟若有若無而不用其力,則内為氣習所蔽,外為物欲所誘,向之開明者,幾何不至複窒塞邪?是不用而茅塞之,故曰:「今茅塞子之心矣。
」然山徑之蹊間,在夫用與不用。
士之于學,亦系思與不思而已。
思則通,不思則窒矣。
高子曰:「禹之聲尚文王之聲。
」孟子曰:「何以言之?」曰:「以追蠡。
」尚,貴尚也。
追,鐘鈕也。
蠡,欲絕之貌,摩齧之深也。
曰:「是奚足哉?城門之軌,兩馬之力與?」 趙氏曰:「先代之樂器,後王皆用之。
」禹在文王之前千有餘歲,用鐘日久,故追欲絕耳。
辟如城門之軌,齧其限切深者,用力之多耳,豈兩馬之力使之然乎?觀高子之問,則抑可見其茅塞之心矣。
故記者列于前章之後。
齊饑。
陳臻曰:「國人皆以夫子将複為發棠,殆不可複扶又反。
」孟子曰:「是為馮婦也。
晉人有馮婦者,善搏虎,卒為善士。
則之野,有衆逐虎。
虎負嵎,莫之敢撄。
望見馮婦,趨而迎之。
馮婦攘臂下車,衆皆悅之,其為士者笑之。
」 君子之動惟其時而已。
前日之饑,勸之使發棠,時乎可言也;今日之饑,而不之勸,時乎不可言也。
苟徒慕乎言發棠之為美,而不度其時之可否,則為徇乎血氣,而不中義理之節,非君子之道矣。
故陳臻以複發棠為問,而以馮婦應之。
馮婦始以搏虎聞,其後為善士矣。
乘車而之野,見虎負嵎,衆莫敢撄,狃夫前日之搏,而忘夫今日之不可搏也,于是攘臂下車焉,是為習氣所動,而不能勝矣。
故衆雖悅之,而為士者則笑之,以其非所宜施也。
發棠之事,言于前日,時也。
若于今不當言而必欲言之,是蔽于事為而昧乎時義,與馮婦之攘臂下車何異哉?世固有勇于為善事者,不察夫義理之當然與否,而必為之,蓋亦足以悅于流俗。
然發不中節,有害于君子之道,是皆馮婦之類耳。
學者其無惑于衆之悅而有動哉,審諸己而已矣。
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聲也,鼻之于臭也,四肢監本作「枝」。
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
仁之于父子也,義之于君臣也,禮之于賓主也,知之于賢者也,聖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
口之于味,目之于色,耳之于聲,鼻之于臭,四肢之于安佚,人之所同然。
有是形則有是性,謂之性可也。
然而是皆有定分而不可以越,此非人之所得為,實天所制也,故曰有命焉。
若徒以此為性,而不知夫命之所存,則縱欲而莫知所止,反賊夫性之理矣。
故君子不謂性,所以遏人欲之流,而保其天性者也。
父子之有仁,君臣之有義,賓主之有禮,此其出于自然者。
以賢者之知異于衆人,而天道備于聖人之身,亦由其禀質之異也,故謂之命可也。
然人均有是性,仁義禮智之體,無不完具于一性之内,天道初亦無所虧欠也。
故充夫父子之仁,而可極于仁之至;充夫君臣之義,而可至于義之盡;充夫賓主之禮,而禮無所不備。
以至于賢者之知,聖人之天道,皆可學而及焉。
蓋人皆可以為聖人,而不為聖人者,是其充之未至,不能盡其性耳,故曰「有性焉」。
若徒以此為命,而不知其性之所有,則委之自然,而莫之進德,反隳其命之正矣。
故君子不謂命,所以存天理之公,而立其正命者也。
一則不謂性,而性之理所以明;一則不謂命,而命之理所以著。
性命之理,互相發明,其義蓋精微矣。
浩生不害問曰:「樂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
」「何謂善?何謂信?」曰:「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樂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
」 此凡六等。
二之中,謂善與信之中也。
四之下者,美之下也。
可欲者,動之端也。
蓋人具天地之性,仁義禮智之所存,其發見則為恻隐、羞惡、辭遜、是非,所謂可欲也。
以其淵源純粹,故謂之善,蓋于此無惡之可萌也。
至于為不善者,是則知誘物化,動于血氣,有以使之而失其正,非其所可欲者矣。
故信者,信此而已;美者,美此而已;大則充此而有光輝也;化則為聖,而其不可知,則神也。
至于聖與神,其體亦不外此而已。
人雖本有是善,而為氣習所蔽,莫之能有,惟其存之久,而後能實有之。
未有之,如他人之物,有諸己,而後為己物也。
自是而不已焉,則進乎充實之地。
充實者,充盛笃實也。
美者,美在其中,成章之謂也。
美之所積者厚,則光輝之所發者,充塞而不可揜矣,故謂之大。
然猶有大之可名也,至于大而化,則大不足以名之。
程子謂:未化者如操尺度量物,用之尚不免于有差,至于化則已,即是尺度,尺度即已,蓋成乎天者也。
若夫所謂神,則是聖人之妙,人不可得而測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是也。
非聖人之外,複有所謂神,神即聖人之不可知者也。
雖然,可欲之善,聖神之事備焉。
人生而靜,皆具此體也。
惟夫有以斲喪之,故必貴于學以複其初。
學而後能有,由是而進,則所謂美且大,可以馴緻,至于化而聖,然後為全盡純于此者也。
若夫生知之聖,則初無喪失,即其體而無不至焉。
故程子曰:「乾,聖人之事也,可欲之善屬焉。
坤,學者之事也,有諸己之信屬焉。
」此章言進學之序甚明,在學者當以聖人為标的,循其序以進,有常而不息,終吾身焉可也。
若有要成之意,臆度而躐等,則非學之道矣。
稱樂正子而曰善人、信人者,蓋能存所謂善,而進于有諸己者也。
孟子曰:「逃墨必歸于楊,逃楊必歸于儒。
」歸,斯受之而已矣。
今之與楊、墨辯者,如追放豚,既入其苙,苙,闌也。
又從而招之。
兼愛者,棄本而外馳者也。
兼愛而行之有弊,則必思所以逃,逃則反諸其身,而從夫為我。
為我則有狹隘私勝之患,行
」飯糗,乾糒也。
袗,畫也。
「若将終身焉,若固有之」,可謂善形容舜者矣。
舜于窮通之際,果何有哉?其飯糗茹草,則若将終身焉;其為天子,則若固有之。
蓋所欲不存,樂天而安土。
窮而在下,初無一毫之虧;達而在上,亦無一毫之加。
故無适而不得也。
玩此二語,則所謂無為而治者,蓋可見矣。
孟子曰:「吾今而後知殺人親之重也。
殺人之父,人亦殺其父;殺人之兄,人亦殺其兄。
然則非自殺之也,一間耳。
」書曰:「天有顯道,厥類惟彰。
」感應之理,未有不以類者,人事則然。
蓋天之顯道也,殺人之親,則人亦思殺其親矣。
此其以類也。
出乎爾者,必反乎爾也。
非惟報複之必至,抑其理之當然。
方其殺人之親也,孰知人之殺吾親,其機固已在此乎?孟子斯言,可謂痛切。
欲使當時之君,無動于忿欲,寡怨息争,以保其宗廟親族,是仁術也。
噫!人孰無愛親之心哉?于此亦可以動矣。
觀魏晉南北朝之君,至于互相屠戮,自今觀之,屠戮他人者,實自絕滅而已矣,其相去誠一間耳。
孟子曰:「古之為關也,将以禦暴;今之為關也,将以為暴。
」禦暴者,譏非常以待暴客也;為暴者,察出入而為苛征也。
然則失之遠矣。
蓋古者以理義為國,後世則徇利。
以理義為國,其創法立制,與天下公共,凡以為民耳。
以利為國,則惟已私之徇,雖古法之尚存者,亦皆轉而為一己之計矣。
孟子特因為關之暴,略舉此一端耳。
豈特是哉?本原不正,無往而不失先王之意矣,可勝歎哉!孟子曰:「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
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道行于身,則行于妻子矣。
莫近于妻子也,由是則無往而不行矣。
若身自不行道,則何以行于妻子乎?不行于妻子,則他可知矣。
不以道,謂拂其理也。
順理之事,則人易從。
若不以道,則雖妻子亦不能使之必從也。
前言不躬行,則無以化之,後言使之非其道,則不得而強之。
然使之雖以道,而躬行有未至,則彼亦不信從,均于不行而已。
是知以行道為本也。
然在行道者言之,使人以道,亦行道也。
古人謂進德者,必考之于妻子,其是之謂欤? 孟子曰:「周于利者,兇年不能殺;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亂。
」周者,盡其道之謂。
周于利,則備具有素,雖兇年烏能殺之?周于德,則在我者全盡,雖邪世豈能亂之?蓋不獨至于變易其守而後謂之亂也,一毫有動于中,則是為其所亂矣。
易曰:幽人貞吉,中不自亂也。
其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而後為至欤?曰「周于利」、「周于德」,立言與「喻于利」、「喻于義」者相似。
今夫為利者,非專精積久則不能周也。
進德者,盍亦皇皇而勿舍乎?有所未盡,則不得為周,而世變猶得以亂之也,故君子務周其德而已。
小雅曰:「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 孟子曰:「好名之人,能讓千乘之國。
苟非其人,箪食豆羹見于色。
」孟子此章言人之度量相越,有如是其遠者。
夫均是人也,而有讓千乘之國者焉,而有與人箪食豆羹則德見于色者焉,何其不侔也!蓋其所存有厚薄,而所見有廣狹故也。
故能讓千乘之國,亦可謂高矣。
而孟子謂之「好名之人」者,何哉?蓋未能循乎理之實然者,則亦未免為徇其名而已,如季劄之徒是也。
季子之父兄所以眷眷于季子之立者,為其賢也,此公理而非私意也。
而季子三辭焉,是未究夫當立之義,非為季子之私也。
就隘俗論之,可謂超然獨出矣,而揆之以道,蓋亦好名而蔽其實故也。
人有江海之量,有鬥筲之量。
江海之量比于鬥筲之量,其相去固甚有間矣,亦未免于有限也。
好名之人,雖能讓千乘之國,然固限于名矣。
若夫大賢而上,循乎天理,雖以舜禹受天下,受其所當受,而不為泰;以泰伯之讓、夷齊之讓,讓其所當讓,而不為好名。
故孔子稱舜禹,則曰「有天下而不與焉」;稱泰伯,則曰「民無得而稱焉」;稱夷齊,則曰「求仁而得仁」。
聖人之意,蓋可見矣。
故夫能讓千乘之國,亦非所以稱聖賢也。
孟子立言,其嚴矣哉! 孟子曰:「不信仁賢,則國空虛;無禮義,則上下亂;無政事,則财用不足。
」 信仁賢,則君有所輔,民有所庇,社稷有所托,奸宄有所憚,國本植立而堅固矣。
不然,其國謂之空虛可也。
有禮義,則自身以及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上下序,所以為治也。
故無禮義,則上下亂;有政事,則先後綱目粲然具舉,百姓足而君無不足焉,故無政事則财用不足。
此三者,為國之大要,然信、仁賢其本也。
信仁賢而後禮義興,禮義興而後政事修,雖三王之所以治,亦不越是矣。
然而無政事則财用不足,後世治财者每借斯言,其說不過嚴苛取之法,為聚斂之計,以為是乃政事也,夫豈知先王之所謂政事者哉? 孟子曰:「不仁而得國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未之有也。
」此章蓋見夫當時之君不知有仁義,惟務富強以為兼并之計,故歎息焉。
謂不仁而可以得一國之土地則有之,然欲以得天下,則無是理也。
雖然,不仁而得國,亦得其土地而已,顧豈得其民人之心哉?然則是終可保乎?孟子之言,所當深味,而不可執辭以害意也。
後之取天下而立國差久者,考其始所行,亦必庶幾有合于仁者。
不然,則雖得土地于一時,而亂亡亦相踵而至。
是其得也,适以速其滅亡之禍,烏乎得哉?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
諸侯危社稷,則變置。
犧牲既成,粢盛既潔,祭祀以時,然而旱乾水溢,則變置社稷。
」 孟子斯言,為國者聞之,亦可以悚然知懼矣。
得者,得其心也。
丘民,丘井之民也。
得乎丘民,則是百姓之心畢歸之,斯能繼天而為子矣。
不然,雖居其位,是虛器耳,庸可保乎?故為大夫者,以得乎諸侯,為諸侯者,以得乎天子;而為天子者,乃以得乎丘民耳,則民不已貴乎?諸侯有危社稷之行,則天子得而變置之,為社稷故耳,以此見社稷之重于君也。
社稷非可易也,然而有水旱之災,則變置社稷。
變置者,撤而更新之,以此見社稷之輕于民也。
反複而言,皆以發明民為貴之意耳。
夫自其勢而言,則人君據崇高之位,宜莫重矣。
然公天下之理而觀之,則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人君惟恃崇高之勢,而忽下民之微,故肆其私欲,輕失人心,以危其社稷。
若使其知民之為貴,社稷次之,而己不與焉,則必兢兢業業,不敢自恃,惟懼其失之也,則民心得而社稷可保矣。
是以三王畏其民,而暗主使民畏已。
畏其民者,知夫得失所系在于民也;使民畏已者,驕亢自居,民雖迫于勢與威而憚之,然其心日離。
民心離之,是天命去之也。
嗚呼!可不畏哉! 孟子曰:「聖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
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鄙夫寬。
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
非聖人而能若是乎?而況于親炙之者乎?」 夷、惠之所以稱聖人者,以其聖于清、聖于和而得名也。
清之所被,可使頑廉而懦立;和之所被,可使薄敦而鄙寬。
至于百世之下,聞風者莫不有所興起焉,非聖人莫能然也。
風化有大小,至于聖,則所被者為無窮,蓋有不言而信,不約而從者。
雖然,夷、惠之聖,聖于清和而已,故其感化之所以為無窮者,亦獨在于清和也。
比于伊尹,則亦有間矣,而況于堯、舜、文王、孔子者乎?聞風者猶若此,則親炙之者可知矣。
所謂興起者,特一時興起耳,未能使之涵泳成就也,故比夫親炙者則有間焉。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
合而言之,道也。
仁者,人也。
」仁謂仁之理,人謂人之身。
仁字本自人身上得名,合而言之,則人而仁矣,是乃人之道也。
故伊川曰:「仁固是道,道卻是總名。
」蓋人之生,其愛之理具其性,是乃所以為人之道者。
惟其私意日以蔽隔,故其理雖存,而人不能合之,則人道亦幾乎息矣。
惟君子以克己為務,己私既克,無所蔽隔,而天理睟然,則人與仁合,而為人之道矣。
孟子曰:「孔子之去魯,曰遲遲吾行也,去父母國之道也。
去齊,接淅而行,去他國之道也。
」 當其可即是道。
蓋事事物物之間,道無往而不存極,無适而不為中也。
孔子之去魯,遲遲其行,是去父母國之道也。
去齊,接淅而行,是去他國之道也。
雖或遲或速之不同,而其為道則一。
苟執一以為道,則有所不能貫通,而非道矣。
故師冕之見夫子,所以待之者,乃相師之道也。
凡一飲食、一起居之間,莫不有其道焉。
賢者随時而循理,在聖人則如影之随形,道固不離乎聖人也。
孔子,魯人也,道不行于宗國,去而他之,亦不得已焉耳。
故其去父母之邦也,有不忍遽之意焉。
至于他國,可留則留,不可則去,非吾宗國比矣。
蓋當去魯之時,則遲遲其行,為道;當去齊之時,則接淅而行,為道。
其所以為道者,乃天之理,而非人之所為也。
雖然,孟子學孔子者也,其去齊也,非父母國而有三宿出晝之濡滞,何邪?孟子于宣王蓋有望焉,故于其去也,亦有眷眷不能以已者。
夫其不能以已者,是固道之所存,時異事異,則其道亦異。
若使孟子執夫子去他國之義,而于去齊之際無所動其心,是亦為舉一而廢百,非聖人之所以為道者矣。
孟子曰:「君子之戹于陳、蔡之間,無上下之交也。
」 無上下之交者,其君臣皆莫知敬聖人也。
孔子在當時,諸國之君雖莫能行其道,然其臣下亦有知敬而願交者矣,如蘧伯玉、葉公之徒是也。
至陳、蔡而無上下之交,則二國之人才可知矣。
聖人盡顯比之道,親己與否,則在其人。
無上下之交,至戹于陳、蔡,是亦天也。
聖人樂天而已。
故于是時,子路問:「君子亦有窮乎?」則應之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貉稽曰:「稽大不理于口。
」理,治也。
孟子曰:無傷也。
士憎茲多口。
憎,益也。
詩雲:「憂心悄悄。
悄悄,憂貌。
愠于群小。
愠,怒也,孔子也。
肆不殄厥愠,肆,猶言遂也,承上起下之辭。
亦不隕厥問,文王也。
」 貉稽意亦欲為善士者,而不勝于流俗之讪毀,故有此問。
孟子告之以無傷也。
蓋君子修其在我者,審己而已,浮議豈為傷乎?常情于衆人固有置而不問者,至于有欲自修之人,則衆口必萃之,故曰:士憎茲多口。
然自為士者觀之,使其讪毀而是,則可以增修己之德;使其非也,吾果何所傷乎?所謂無傷也之言,辭氣不迫,而意則盡矣。
又言文王、孔子之事,以為文王、孔子之聖也,而猶不免焉,況于其他哉?孔子亦愠于群小矣,然其所為愠者,憂其害正道而禍斯民耳,在孔子何有乎?文王亦愠于昆夷矣,而不遽絕之,以增修吾德,不墜令問為先耳。
學者存心乎聖人,擴之以公理,則不理于口,何足病哉?雖然,聖人亦有愠乎?喜怒憂患,聖人與衆人同有,而所以喜怒憂患則異矣。
知是數者,聖人不能無,又知其所以異,則亦可以窺聖人之心矣。
孟子曰:「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賢者自明其德,以其明德而以明人。
成己成物,一道也。
不賢者在己之不明,而責人之明,難矣。
故賢者之教,人樂從之,以其身先之故也。
不然,則無以孚信于人,将憪然而不服,雖欲使之然,其可得哉?」孟子謂高子曰:「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
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
今茅塞子之心矣。
」 此章言學者初聞善道,其心不無欣慕而開明,猶山徑之有蹊間介然也。
由是而體認擴充,朝夕于斯,則德進而業廣矣,猶用之而成路也。
苟惟若有若無而不用其力,則内為氣習所蔽,外為物欲所誘,向之開明者,幾何不至複窒塞邪?是不用而茅塞之,故曰:「今茅塞子之心矣。
」然山徑之蹊間,在夫用與不用。
士之于學,亦系思與不思而已。
思則通,不思則窒矣。
高子曰:「禹之聲尚文王之聲。
」孟子曰:「何以言之?」曰:「以追蠡。
」尚,貴尚也。
追,鐘鈕也。
蠡,欲絕之貌,摩齧之深也。
曰:「是奚足哉?城門之軌,兩馬之力與?」 趙氏曰:「先代之樂器,後王皆用之。
」禹在文王之前千有餘歲,用鐘日久,故追欲絕耳。
辟如城門之軌,齧其限切深者,用力之多耳,豈兩馬之力使之然乎?觀高子之問,則抑可見其茅塞之心矣。
故記者列于前章之後。
齊饑。
陳臻曰:「國人皆以夫子将複為發棠,殆不可複扶又反。
」孟子曰:「是為馮婦也。
晉人有馮婦者,善搏虎,卒為善士。
則之野,有衆逐虎。
虎負嵎,莫之敢撄。
望見馮婦,趨而迎之。
馮婦攘臂下車,衆皆悅之,其為士者笑之。
」 君子之動惟其時而已。
前日之饑,勸之使發棠,時乎可言也;今日之饑,而不之勸,時乎不可言也。
苟徒慕乎言發棠之為美,而不度其時之可否,則為徇乎血氣,而不中義理之節,非君子之道矣。
故陳臻以複發棠為問,而以馮婦應之。
馮婦始以搏虎聞,其後為善士矣。
乘車而之野,見虎負嵎,衆莫敢撄,狃夫前日之搏,而忘夫今日之不可搏也,于是攘臂下車焉,是為習氣所動,而不能勝矣。
故衆雖悅之,而為士者則笑之,以其非所宜施也。
發棠之事,言于前日,時也。
若于今不當言而必欲言之,是蔽于事為而昧乎時義,與馮婦之攘臂下車何異哉?世固有勇于為善事者,不察夫義理之當然與否,而必為之,蓋亦足以悅于流俗。
然發不中節,有害于君子之道,是皆馮婦之類耳。
學者其無惑于衆之悅而有動哉,審諸己而已矣。
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聲也,鼻之于臭也,四肢監本作「枝」。
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
仁之于父子也,義之于君臣也,禮之于賓主也,知之于賢者也,聖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
口之于味,目之于色,耳之于聲,鼻之于臭,四肢之于安佚,人之所同然。
有是形則有是性,謂之性可也。
然而是皆有定分而不可以越,此非人之所得為,實天所制也,故曰有命焉。
若徒以此為性,而不知夫命之所存,則縱欲而莫知所止,反賊夫性之理矣。
故君子不謂性,所以遏人欲之流,而保其天性者也。
父子之有仁,君臣之有義,賓主之有禮,此其出于自然者。
以賢者之知異于衆人,而天道備于聖人之身,亦由其禀質之異也,故謂之命可也。
然人均有是性,仁義禮智之體,無不完具于一性之内,天道初亦無所虧欠也。
故充夫父子之仁,而可極于仁之至;充夫君臣之義,而可至于義之盡;充夫賓主之禮,而禮無所不備。
以至于賢者之知,聖人之天道,皆可學而及焉。
蓋人皆可以為聖人,而不為聖人者,是其充之未至,不能盡其性耳,故曰「有性焉」。
若徒以此為命,而不知其性之所有,則委之自然,而莫之進德,反隳其命之正矣。
故君子不謂命,所以存天理之公,而立其正命者也。
一則不謂性,而性之理所以明;一則不謂命,而命之理所以著。
性命之理,互相發明,其義蓋精微矣。
浩生不害問曰:「樂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
」「何謂善?何謂信?」曰:「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樂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
」 此凡六等。
二之中,謂善與信之中也。
四之下者,美之下也。
可欲者,動之端也。
蓋人具天地之性,仁義禮智之所存,其發見則為恻隐、羞惡、辭遜、是非,所謂可欲也。
以其淵源純粹,故謂之善,蓋于此無惡之可萌也。
至于為不善者,是則知誘物化,動于血氣,有以使之而失其正,非其所可欲者矣。
故信者,信此而已;美者,美此而已;大則充此而有光輝也;化則為聖,而其不可知,則神也。
至于聖與神,其體亦不外此而已。
人雖本有是善,而為氣習所蔽,莫之能有,惟其存之久,而後能實有之。
未有之,如他人之物,有諸己,而後為己物也。
自是而不已焉,則進乎充實之地。
充實者,充盛笃實也。
美者,美在其中,成章之謂也。
美之所積者厚,則光輝之所發者,充塞而不可揜矣,故謂之大。
然猶有大之可名也,至于大而化,則大不足以名之。
程子謂:未化者如操尺度量物,用之尚不免于有差,至于化則已,即是尺度,尺度即已,蓋成乎天者也。
若夫所謂神,則是聖人之妙,人不可得而測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是也。
非聖人之外,複有所謂神,神即聖人之不可知者也。
雖然,可欲之善,聖神之事備焉。
人生而靜,皆具此體也。
惟夫有以斲喪之,故必貴于學以複其初。
學而後能有,由是而進,則所謂美且大,可以馴緻,至于化而聖,然後為全盡純于此者也。
若夫生知之聖,則初無喪失,即其體而無不至焉。
故程子曰:「乾,聖人之事也,可欲之善屬焉。
坤,學者之事也,有諸己之信屬焉。
」此章言進學之序甚明,在學者當以聖人為标的,循其序以進,有常而不息,終吾身焉可也。
若有要成之意,臆度而躐等,則非學之道矣。
稱樂正子而曰善人、信人者,蓋能存所謂善,而進于有諸己者也。
孟子曰:「逃墨必歸于楊,逃楊必歸于儒。
」歸,斯受之而已矣。
今之與楊、墨辯者,如追放豚,既入其苙,苙,闌也。
又從而招之。
兼愛者,棄本而外馳者也。
兼愛而行之有弊,則必思所以逃,逃則反諸其身,而從夫為我。
為我則有狹隘私勝之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