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命論
關燈
小
中
大
乎命。
或以鬼神害盈,皇天輔德。
故宋公一言,法星三徙,殷帝自翦,千裡來雲。
若使善惡無征,未洽斯義。
且于公高門以待封,嚴母掃墓以望喪,此君子所以自強不息也。
如使仁而無報,奚為修善立名乎?斯徑廷之辭也。
夫聖人之言,顯而晦,微而婉,幽遠而難聞,河漢而不測。
或立教以進庸怠,或言命以窮性靈,積善馀慶,立教也;鳳鳥不至,言命也。
今以其片言辯其要趣,何異乎夕死之類而論春秋之變哉?且荊昭德音,丹雲不卷;周宣祈雨,珪璧斯罄。
于叟種德,不逮勳華之高;延年殘犷,未甚東陵之酷。
為善一,為惡均,而禍福異其流,廢興殊其迹,蕩蕩上帝,豈如是乎?《詩》雲:“風雨如晦,雞鳴不已。
”故善人為善,焉有息哉? 夫食稻粱,進刍豢,衣狐貉,襲冰纨,觀窈眇之奇舞,聽雲和之琴瑟,此生人之所急,非有求而為也。
修道德,習仁義,敦孝悌,立忠貞,漸禮樂之腴潤,蹈先王之盛則,此君子之所急,非有求而為也。
然則君子居正體道,樂天知命,明其無可奈何,識其不由智力,逝而不召,來而不距,生而不喜,死而不戚。
瑤台夏屋,不能悅其神;土室編蓬,未足憂其慮。
不充诎于富貴,不遑遑于所欲。
豈有史公、董相《不遇》之文乎? 注釋 1仲任:範晔《後漢書》曰:王充,字仲任。
鄭玄《論語注》曰:蔽,塞也。
《論衡》曰:凡人有生死壽夭之命,亦有貴賤貧富之命。
命當貧賤,雖富貴之,猶涉患禍,失其富貴。
命當富貴,雖貧賤之,猶逢福善,離其貧賤。
今言随操行而至,此命在末不在本也。
2子長:司馬遷,字子長。
《蒼颉篇》曰:闡,開也。
《史記》或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而餓死。
七十子之徒,仲尼獨薦顔淵為好學,然蚤夭。
盜跖日殺不辜,肝人之肉,竟以壽終。
此其大較者也,餘甚惑焉。
3《七略》鹖冠子者,蓋楚人也。
常居深山,以鹖為冠,故曰鹖冠。
《禮記》孔子曰:儒者蓬戶甕牖。
《論衡》曰:夫命懸於天,吉兇在乎時。
《吳都賦》曰:高門鼎貴。
《漢書》賈捐之曰:石顯方鼎貴。
又于公曰:少高大門,令容驷馬高蓋車。
《左傳》闵子骞曰:禍福無門,惟人所召。
4李蕭遠(李康)作《運命論》,言治亂在天,故曰論其本。
郭子玄(郭象)作《緻命由己論》,言吉兇由己,故曰語其流。
5《傅子》曰:周文王子公旦有聖德,谥曰文。
《毛詩》曰:狼跋,美周公也。
狼跋其胡,載疐其尾。
毛苌曰:疐,跲也。
《漢書·平紀》曰:追谥孔子曰宣尼公。
《論語》曰:子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
6《家語》曰:顔回年二十九而發白,三十二而早死。
《文子》曰:日月欲明,浮雲蓋之。
叢蘭欲茂,秋風敗之。
《家語》曰:冉耕,魯人,字伯牛,以德行著名,有惡疾。
《韓詩》曰:采苡,傷夫有惡疾也。
《詩》曰:采采芣苡,薄言采之。
薛君曰:芣苡,澤寫也。
芣苡,臭惡之菜。
詩人傷其君子有惡疾,人道不通,求已不得,發憤而作。
以事興芣苡,雖臭惡乎?我猶采采而不已者,以興君子雖有惡疾,我猶守而不離去也。
7崔玮《七蠲》曰:三王行化,夷叔隐己。
《古史考》曰:伯夷、叔齊者,殷之末世孤竹君之二子也。
隐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之。
野有婦人謂之曰:子義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
於是餓死。
曹植《與楊脩書》曰: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論於淑媛。
《傅子》曰:昔仲尼既殁,仲弓之徒追論夫子言,謂之《論語》。
其後鄒之君子孟子輿拟其體,著七篇,謂之《孟子》。
然子輿,孟子之字也。
《孟子》曰:魯平公将出,嬖人臧倉曰:有司未知所之,敢請。
公曰:将見孟子曰:何哉?孟子之後喪逾前喪,君無見。
公曰:諾,樂正子春見孟子曰:克告於君,君将來見也。
嬖人有臧倉者沮君,君是以不果來。
孟子曰:吾之不遇魯侯,天也。
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8《史記》曰:子胥自刭死,王乃取子胥屍,盛以鸱夷之革,浮之於江中。
《楚辭》漁父見屈原曰:子非三闾大夫與?《漢書》曰:賈誼渡湘水,為賦以吊屈原。
楊雄《反騷》曰:欽吊楚之湘累。
《音義》曰:諸不以罪死曰累。
屈原赴湘死,故曰累也。
9《漢書》曰:賈誼為長沙王太傅,誼既以谪去,意不自得。
又曰:馮唐以孝著,為郎中署長,事文帝。
帝辇過問曰:父老何自為郎? 10《東觀漢記》曰:桓譚,字君山,少好學,遍治五經。
光武即位,拜議郎,诏會議雲台。
上問譚曰:吾以谶決之何如?譚不應,良久對曰:臣生不讀谶。
問其故,譚頗有所非是。
上怒曰:桓譚非法,将去斬之。
譚叩頭流血,乃贳。
由是失旨,遂不複轉遷。
出補六安太守丞,之官,意不樂,道病卒。
《周易》曰: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
許慎《淮南子注》曰:铩羽,殘羽也。
應璩《與從弟書》曰:弋下高雲之鳥。
《東觀漢記》曰:馮敬通,少有俶傥之志,明帝以為衍材過其實,抑而不用,遂埳壈失志,以壽終於家。
《淮南子》曰:鳳皇之翔至德也,濯羽弱水,暮宿風穴。
許慎曰:風穴,風所從出。
《韓詩外傳》曰:子路謂孔子曰:夫子尚有遺行乎?奚居之隐也。
或以鬼神害盈,皇天輔德。
故宋公一言,法星三徙,殷帝自翦,千裡來雲。
若使善惡無征,未洽斯義。
且于公高門以待封,嚴母掃墓以望喪,此君子所以自強不息也。
如使仁而無報,奚為修善立名乎?斯徑廷之辭也。
夫聖人之言,顯而晦,微而婉,幽遠而難聞,河漢而不測。
或立教以進庸怠,或言命以窮性靈,積善馀慶,立教也;鳳鳥不至,言命也。
今以其片言辯其要趣,何異乎夕死之類而論春秋之變哉?且荊昭德音,丹雲不卷;周宣祈雨,珪璧斯罄。
于叟種德,不逮勳華之高;延年殘犷,未甚東陵之酷。
為善一,為惡均,而禍福異其流,廢興殊其迹,蕩蕩上帝,豈如是乎?《詩》雲:“風雨如晦,雞鳴不已。
”故善人為善,焉有息哉? 夫食稻粱,進刍豢,衣狐貉,襲冰纨,觀窈眇之奇舞,聽雲和之琴瑟,此生人之所急,非有求而為也。
修道德,習仁義,敦孝悌,立忠貞,漸禮樂之腴潤,蹈先王之盛則,此君子之所急,非有求而為也。
然則君子居正體道,樂天知命,明其無可奈何,識其不由智力,逝而不召,來而不距,生而不喜,死而不戚。
瑤台夏屋,不能悅其神;土室編蓬,未足憂其慮。
不充诎于富貴,不遑遑于所欲。
豈有史公、董相《不遇》之文乎? 注釋 1仲任:範晔《後漢書》曰:王充,字仲任。
鄭玄《論語注》曰:蔽,塞也。
《論衡》曰:凡人有生死壽夭之命,亦有貴賤貧富之命。
命當貧賤,雖富貴之,猶涉患禍,失其富貴。
命當富貴,雖貧賤之,猶逢福善,離其貧賤。
今言随操行而至,此命在末不在本也。
2子長:司馬遷,字子長。
《蒼颉篇》曰:闡,開也。
《史記》或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而餓死。
七十子之徒,仲尼獨薦顔淵為好學,然蚤夭。
盜跖日殺不辜,肝人之肉,竟以壽終。
此其大較者也,餘甚惑焉。
3《七略》鹖冠子者,蓋楚人也。
常居深山,以鹖為冠,故曰鹖冠。
《禮記》孔子曰:儒者蓬戶甕牖。
《論衡》曰:夫命懸於天,吉兇在乎時。
《吳都賦》曰:高門鼎貴。
《漢書》賈捐之曰:石顯方鼎貴。
又于公曰:少高大門,令容驷馬高蓋車。
《左傳》闵子骞曰:禍福無門,惟人所召。
4李蕭遠(李康)作《運命論》,言治亂在天,故曰論其本。
郭子玄(郭象)作《緻命由己論》,言吉兇由己,故曰語其流。
5《傅子》曰:周文王子公旦有聖德,谥曰文。
《毛詩》曰:狼跋,美周公也。
狼跋其胡,載疐其尾。
毛苌曰:疐,跲也。
《漢書·平紀》曰:追谥孔子曰宣尼公。
《論語》曰:子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
6《家語》曰:顔回年二十九而發白,三十二而早死。
《文子》曰:日月欲明,浮雲蓋之。
叢蘭欲茂,秋風敗之。
《家語》曰:冉耕,魯人,字伯牛,以德行著名,有惡疾。
《韓詩》曰:采苡,傷夫有惡疾也。
《詩》曰:采采芣苡,薄言采之。
薛君曰:芣苡,澤寫也。
芣苡,臭惡之菜。
詩人傷其君子有惡疾,人道不通,求已不得,發憤而作。
以事興芣苡,雖臭惡乎?我猶采采而不已者,以興君子雖有惡疾,我猶守而不離去也。
7崔玮《七蠲》曰:三王行化,夷叔隐己。
《古史考》曰:伯夷、叔齊者,殷之末世孤竹君之二子也。
隐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之。
野有婦人謂之曰:子義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
於是餓死。
曹植《與楊脩書》曰: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論於淑媛。
《傅子》曰:昔仲尼既殁,仲弓之徒追論夫子言,謂之《論語》。
其後鄒之君子孟子輿拟其體,著七篇,謂之《孟子》。
然子輿,孟子之字也。
《孟子》曰:魯平公将出,嬖人臧倉曰:有司未知所之,敢請。
公曰:将見孟子曰:何哉?孟子之後喪逾前喪,君無見。
公曰:諾,樂正子春見孟子曰:克告於君,君将來見也。
嬖人有臧倉者沮君,君是以不果來。
孟子曰:吾之不遇魯侯,天也。
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8《史記》曰:子胥自刭死,王乃取子胥屍,盛以鸱夷之革,浮之於江中。
《楚辭》漁父見屈原曰:子非三闾大夫與?《漢書》曰:賈誼渡湘水,為賦以吊屈原。
楊雄《反騷》曰:欽吊楚之湘累。
《音義》曰:諸不以罪死曰累。
屈原赴湘死,故曰累也。
9《漢書》曰:賈誼為長沙王太傅,誼既以谪去,意不自得。
又曰:馮唐以孝著,為郎中署長,事文帝。
帝辇過問曰:父老何自為郎? 10《東觀漢記》曰:桓譚,字君山,少好學,遍治五經。
光武即位,拜議郎,诏會議雲台。
上問譚曰:吾以谶決之何如?譚不應,良久對曰:臣生不讀谶。
問其故,譚頗有所非是。
上怒曰:桓譚非法,将去斬之。
譚叩頭流血,乃贳。
由是失旨,遂不複轉遷。
出補六安太守丞,之官,意不樂,道病卒。
《周易》曰: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
許慎《淮南子注》曰:铩羽,殘羽也。
應璩《與從弟書》曰:弋下高雲之鳥。
《東觀漢記》曰:馮敬通,少有俶傥之志,明帝以為衍材過其實,抑而不用,遂埳壈失志,以壽終於家。
《淮南子》曰:鳳皇之翔至德也,濯羽弱水,暮宿風穴。
許慎曰:風穴,風所從出。
《韓詩外傳》曰:子路謂孔子曰:夫子尚有遺行乎?奚居之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