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
關燈
小
中
大
前3。
注釋 1 王氏《顧命考》雲:“以下記陳宗器。
”越,通粵,語詞。
王國維《陳寶說》以為:非一玉,故曰重。
蓋陳寶、赤刀為一重,大訓、弘璧為一重,琬、琰為一重,大玉、夷玉為一重,天球、河圖為一重,合為五重。
陳寶,玉器名。
《陳寶說》以為其質在玉石之間。
赤刀,蓋塗朱之玉刀。
大訓,蓋玉上刻有先王訓誡之辭者。
弘璧,大璧。
琬,圓頂圭。
琰,尖頂圭。
鄭玄謂(見《正義》):大玉,華山之球;夷玉,東北所産之美玉;天球,雍州所貢之玉如天色者;河圖,疑自然成文之玉石,出于黃河者。
2 胤,及下文之兌、和、垂,皆人名:鄭玄說(見《周禮·天府》疏)。
胤之舞衣,胤所制之舞衣。
大貝,大如車輪之貝:鄭玄引《書傳》說(見《周禮·天府》疏)。
鼖,大鼓。
房,室兩旁之房。
3 辂,車。
大辂,即玉辂;以玉為飾之車。
賓階,賓所升之階,即西階。
面,前。
綴辂,即金辂;以金為飾之車。
阼階,主人所升之階,即東階。
先辂,即象辂;以象骨為飾之車。
塾,門側之堂。
左塾之前,謂畢門内之西。
先辂北向。
次辂,即木辂;木質無飾之車。
右塾之前,謂畢門内之東。
次辂亦北向。
譯文 (陳設的)玉器有五組:陳寶、赤刀,大訓、大璧,琬、琰,陳設在西廂房;大玉、夷玉,天球、河圖,陳設在東廂房。
胤所作的舞衣,大貝殼、大鼓,陳設在西邊房中,兌所作的戈、和所作的弓、垂所作的竹箭,陳設在東邊房中。
大辂車安放在賓客所用的台階之前,綴辂車安放在主人所用的台階之前,先辂車安放在左塾前面,次辂車安放在右塾前面。
二人雀弁執惠,立于畢門之内1;四人綦弁,執戈、上刃,夾兩階戺2;一人冕執劉,立于東堂3;一人冕執钺,立于西堂4;一人冕執戣,立于東垂5;一人冕執瞿,立于西垂6;一人冕執銳,立于側階7。
注釋 1 《顧命考》雲:“以下記設兵衛。
”弁,似冕而無藻旒之冠。
雀弁,赤黑色之弁。
此下凡言弁者,皆指士言。
惠,斜刃宜芟刈之兵器。
畢門,廟之内門;即祭門:《尚書故》引姚鼐說。
2 綦,青黑色。
上刃,刃外向:蔡《傳》說。
夾,謂夾階戺而立。
戺,夾階之斜石:本程瑤田說。
3 此下凡言冕者,皆指大夫言。
劉,尖銳之斧。
東堂,堂東側。
4 钺,大斧。
5 戣(kuí),鄭玄雲(見《正義》):“三鋒矛也”。
垂,邊;謂東西序之外旁。
6 瞿,亦三鋒矛:鄭玄說(見《正義》)。
7 銳,當作鈗,兵器名:說見成壦所著《箬園日劄》卷二。
側階,東房後北向之階。
譯文 兩個人戴着紅黑色的弁,拿着惠(兵器),站在畢門裡面;四個人戴着青黑色的弁,拿着戈,戈刃向外,夾着兩個台階的斜石站着;一個人戴着冕,拿着劉,站在堂的東邊;一個人戴着冕,拿着钺,站在堂的西邊;一個人戴着冕,拿着戣,站在東廂房的外邊;一個人戴着冕,拿着瞿,站在西廂房的外邊;還有一個人戴着冕,拿着鈗,站在東房後朝北的台階上。
王麻冕黼裳,由賓階1。
卿士邦君,麻冕蟻裳,入即位2。
太保、太史、太宗,皆麻冕彤裳3。
太保承介圭,上宗奉同、瑁,由阼階4。
太史秉書,由賓階,禦王冊命5。
曰:“皇後憑玉幾,道揚末命,命汝嗣訓,臨君周邦,率循大卞,燮和天下,用答揚文武之光訓6。
”王再拜,興。
答曰:“眇眇予末小子,其能而亂四方,以敬忌天威7?”乃受同、瑁,王三宿,三祭,三咤8。
上宗曰:“飨。
”太保受同,降。
盥,以異同,秉璋以酢9。
授宗人同;拜,王答拜10。
太保受同,祭、哜、宅11。
授宗人同;拜,王答拜。
太保降。
收12。
諸侯出廟門俟13。
注釋 1 《顧命考》雲:“以下記冊命事。
”麻冕,以最細之布所做之冕。
裳,下衣。
黼裳,繡有形花紋之裳。
此非喪服,亦非純吉之服。
,與跻同;升也。
由賓階者,因康王尚未受冊命,不敢以主人自居。
2 卿士,指公卿大夫言。
邦君,諸侯。
蟻裳,玄色裳。
即位,各就其位。
卿士等皆侍于中廷,故不言升階:孫《疏》說。
3 太宗,即大宗伯;司禮之官。
彤裳,绛色裳。
此純吉之服。
4 承,奉。
介圭,大圭。
上宗,即太宗。
同,酒杯。
瑁,杯蓋。
太保攝主(代理主人),故自阼階升:《顧命考》說。
5 秉,持。
書,冊書;命辭之書于冊者:《顧命考》說。
禦,迓也;迎也。
6 曰,謂冊命之辭。
皇,大。
後,君。
此指成王言。
道,猶言也。
揚,謂揚聲。
道揚,猶言稱說。
末,終。
嗣訓,嗣守其訓也:《便讀》說。
率,用。
循,遵循。
卞,法。
燮,和。
答,對。
答揚,謂遵從之而又顯揚之。
光,顯。
7 興,起。
眇眇,微小。
末,微末。
其,豈也:《尚書故》引戴鈞衡說。
而,猶以也:《釋詞》說。
亂,治。
敬忌,猶言敬畏。
以上為王答命書之詞。
8 乃受同,謂王受同于太宗。
蓋太保獻王酒,而由太宗授王。
瑁,當為衍文。
以上皆本《顧命考》說。
宿,讀為“肅”,進也:義見《爾雅》。
此謂徐行而前。
鄭玄雲(見《正義》):“卻行曰咤。
” 9 飨,飲食也;此勸王飲酒。
受同,接受王飨酒之同。
降,謂下堂(下堂反同于篚)。
盥,洗手(謂太保洗手)。
異同,另一杯。
秉,持。
璋,半圭;此指瓒(即同)柄而言。
主人獻酒于賓曰獻,賓酌酒回敬主人曰酢。
唯主人獻尊者酒,則不敢受尊者之酢,乃酌以自酢;故此言太保酌酒自酢。
以上本《顧命考》說。
10 宗人,佐大宗伯者。
授宗人同,言太保以酢酒之同授予宗人。
拜,謂拜王。
11 太保受同,謂接受宗人所予之同。
哜(jì),嘗也:義見《禮記·雜記》鄭注。
宅,咤之假。
降,謂下堂。
12 收,撤去;謂撤去各種陳設。
13 諸侯,謂諸侯卿士等。
俟,謂俟後命(僞古文本《顧命》止此)。
譯文 王戴着麻冕、穿着繡有形花紋的下裳,從賓階(西邊的台階)上來。
卿士和各國的國君們,戴着麻冕、穿着青黑色的下裳,進入(庭院)就了各人的位次。
太保、太史、大宗都戴着麻冕,穿着绛色的下裳。
太保捧着大圭,上宗捧着酒杯、蓋着杯蓋,從主人的台階走上來。
太史拿着冊命天子的書冊,從賓階(西邊的台階)走上來,迎着(康)王宣讀冊命的文辭。
說:“偉大的君主,倚靠着嵌着玉的幾子,宣布他最後的遺囑,命令你繼承先王的訓教,來做周國的君主;(你要)遵循着這偉大的法度,使天下的民衆都與政府和洽,以報答發揚文王、武王那光顯的教訓。
”王拜了又拜,然後起來。
回答說:“渺小的我、這微末的青年人,我怎能治理天下,來敬畏老天(可能給)的懲罰呢?”他于是接受了酒杯(準備用酒祭神),王前進了三次,祭了三次,退回來三次。
上宗喊道:“請王喝酒。
”(王喝酒後)太保就把酒杯接過來,走下堂去。
洗過手,用另外一個酒杯,自己斟了酒拿着杯柄喝了。
(太保)把酒杯交給宗人,對王拜了一拜,王也就回了一拜。
太保(又從宗人手中)接受了酒杯,就去祭祀、嘗了酒,然後退回來。
把酒杯給了宗人,拜了王,王再回了他一拜。
太保就走下堂來。
(這時)所有的陳設就都撤去了。
諸侯卿士們都走出了廟門等待着。
王出在應門之内1。
太保率西方諸侯,入應門左;畢公率東方諸侯,入應門右。
皆布乘黃朱2。
賓稱奉圭兼币,曰:“一二臣衛,敢執壤奠3。
”皆再拜稽首。
王義嗣德,答拜4。
太保暨芮伯,鹹進,相揖,皆再拜稽首5。
曰:“敢敬告天子,皇天改大邦殷之命,惟周文武,誕受羑若,克恤西土6。
惟新陟王,畢協賞罰,戡定厥功,用敷遺後人休7。
今王敬之哉!張皇六師,無壞我高祖寡命8。
” 注釋 1 僞古文本,自此以下為《康王之诰》。
出,出廟門:《尚書故》說。
應門,即朝門;在路門之外。
《尚書故》雲:“諸侯出廟,在應門外;王出廟,在應門内。
”蓋廟與寝并列,寝廟間有闱門可以相通。
以上行事在廟,以下行事在朝。
2 入應門左,謂立于朝之應門内西側。
布,陳列。
乘(shèng),四馬。
黃朱,朱鬣之黃馬。
此皆諸侯所獻。
3 賓,指諸侯言。
稱奉,猶言舉獻。
圭,應從《說文》作介圭。
币,謂玉、馬、皮、帛等物。
《尚書故》謂:壤奠,猶言土貢。
4 義,宜。
義嗣德,謂康王宜嗣前人之德:蔡《傳》說。
5 鹹,皆。
進,前進。
相揖,二人對揖。
皆再拜稽首,言二人拜王。
6 大邦,周初以之稱殷。
文武,文王武王。
誕、若,皆語詞。
羑,牖之古字:說見《淮南子·氾論》篇注,義如誘導之牖。
恤,憂慮。
7 天子崩曰陟。
新陟王,指成王言。
畢,盡。
協,和;意謂得宜。
戡,克;能。
敷,溥。
休,同庥;福祥。
8 張皇,張大。
六師,六軍。
高祖,指文王言:孫《疏》說。
寡,讀為“宣”,顯也:《尚書故》有說。
馬鄭等本,自此以上為《顧命》。
譯文 王走出廟,來到了朝堂的應門裡邊。
太保領導着西方諸侯進入朝堂的應門左邊;畢公領導着東方諸侯,進入朝堂的應門右邊。
他們都陳列着四匹紅鬃的黃馬。
賓客們奉獻了大圭和币帛等禮品,說:“我們一兩個王朝的護衛之臣,大膽地奉獻一點土産。
”都對王拜了又叩了頭。
由于王應當繼承先王的美德(理當為王),因此就回拜了。
太保及芮伯都走向前來,互相作了揖,于是都對王拜了兩拜又叩了頭。
說:“我們鬥膽敬謹地報告天子,偉大的老天改革了殷這大國的命運,于是我們周的文王、武王,受了老天的誘導,能憂慮我們西方(周國)。
而新崩的(成)王,對于賞罰都能公平恰當,能夠安定了他們(文武)的功業,以至普遍地遺留下幸福給後代。
現在你這君王要謹慎呀!要振興國家的六軍,不要毀壞了我們高祖光顯的命令。
” 王若曰:“庶邦侯、甸、男、衛!惟予一人钊報诰1:昔君文武,丕平富,不務咎,厎至齊信,用昭明于天下2。
則亦有熊罴之士、不二心之臣,保乂王家,用端命于上帝;皇天用訓厥道,付畀四方。
乃命建侯樹屏,在我後之人3。
今予一二伯父,尚胥暨顧,綏爾先公之臣服于先王4。
雖爾身在外,乃心罔不在王室。
用奉恤厥若,無遺鞠子羞5。
” 注釋 1 馬鄭諸本,自“王若曰”以下為《康王之诰》。
報,答。
2 丕,語詞。
平,成也:義見《爾雅·釋诂》。
咎,過;意謂責罰。
厎,緻。
齊,共同。
3 《平議》謂:端,始也。
訓,告教。
厥,語詞。
四方,猶言天下。
建侯,封建諸侯。
樹屏,樹立屏藩。
在,相顧在也:《述聞》說。
4 天子稱同姓諸侯曰伯父。
胥,相。
暨,與。
顧,顧念。
綏,讀為“”,繼也:《述聞》說。
5 外,謂王畿之外。
乃,汝。
奉,行。
恤,慎。
厥,語詞。
若,善。
鞠子,稚子;康王自謙之辭。
譯文 王如此說:“諸位侯、甸、男、衛之國(的君主們)!我個人钊來答複你們:以前的君主像文王、武王,能造成(民衆的)富裕,不專意去責罰他們,以至于受到民衆的共同信仰,因而(他們)能夠昭明顯著于天下。
也是有熊罴似的武官,以及忠貞不貳的官員們,來保護國家,因而就開始接受了上帝所給的國運,偉大的上天因而告教我們大道理,就把天下給了我們。
于是(先王)就命令封建諸侯、樹立屏藩,來照顧我們這後來的人。
現在我的一兩位伯父們,希望你們照顧我,繼承你們祖先臣服于先王(那樣臣服于我)。
雖然你們的身體都在外地,可是你們的心沒有不在王朝的。
(你們)要謹慎地實行美德,不要留給我這青年人羞辱(的事情)。
” 群公既皆聽命,相揖趨出。
王釋冕,反喪服1。
注釋 1 釋,解去。
反,回複。
譯文 諸侯既都聽從了王的命令,互相作了一個揖,就快步走出去了。
王于是脫下了冕服,回複了喪服。
費誓 費,或作鮮、盻、粊;地名,在今山東費縣境。
本篇乃魯僖公将伐淮夷、誓師于費而作,故名《費誓》。
《書序》及《史記·魯世家》,皆謂本篇乃伯禽伐淮夷時之誓辭。
由文體及史事證之,知其非是。
說詳餘永梁《粊誓的時代考》,及楊氏《尚書核诂》。
今按:以《魯頌》《左傳》,及曾伯簠考之,此事當在魯僖公十六年十二月。
公曰:“嗟!人無嘩,聽命!徂茲淮夷、徐戎并興,善敹乃甲胄,敿乃幹,無敢不吊1。
備乃弓矢,鍛乃戈矛,砺乃鋒刃,無敢不善2。
注釋 1 徂,即金文習見之虘或?,語詞:于省吾說。
淮夷,淮水下遊一帶之夷人。
徐戎,古徐州一帶之戎人。
興,起;意謂作亂。
敹(liáo),選擇:義見《說文》。
乃,汝。
胄,首铠;即盔。
敿(jiǎo),系。
幹,盾;擋箭牌。
無,勿。
吊,善。
2 鍛,鍛煉。
砺,磨。
譯文 (魯僖)公說:“唉!你們這些人不要吵鬧,來聽從我的命令!現在淮夷和徐戎通通起來作亂了,妥善地選擇你們身上披的甲和頭上戴的盔,用繩索把你們的擋箭牌系起來,不要做得不好。
準備你們的弓箭,鍛煉你們的戈和矛,把它們的鋒刃磨好,不要做得不妥當。
“今惟淫舍牿牛馬,杜乃擭,敜乃阱,無敢傷牿。
牿之傷,汝則有常刑1。
注釋 1 淫,大也:義見《爾雅》。
舍,放置。
牿(gù),牛馬牢。
杜,《說文》作,閉也。
擭(huò),捕野獸之機械。
敜(niè。
《廣韻》:奴協切),塞。
阱,陷阱。
無,勿。
常刑,經常之刑。
譯文 “現在要大大地把牢中的牛馬放出來(到田野吃草),要關閉起你們捕獸的機械,堵塞了你們的陷阱,不要傷害了這些從牢中放出來的牛馬。
從牢中放出來的牛馬若是被傷害了,那麼你們就會經常受到刑罰。
“馬牛其風,臣妾逋逃,無敢越逐;祇複之,我商赉汝1。
乃越逐不複,汝則有常刑。
注釋 1 鄭玄謂(見《史記集解》):風,走逸也。
臣,男仆之賤者;妾,女仆之賤者。
逋,逃。
無,勿。
越,逾;謂離其部伍。
逐,追趕。
複,白;報告:《尚書故》說。
商,《便讀》訓為賞。
赉,賜。
譯文 “若是馬和牛走失了,男女奴隸逃跑了,你們不要離開崗位去追趕他們,隻要來報告這事(就好了),我就會賞賜你們。
假若你們離開崗位去追趕而不報告的話,你們就會受到經常的刑罰。
“無敢寇攘1:逾垣牆,竊馬牛,誘臣妾,汝則有常刑。
注釋 1 寇,劫掠。
攘,因其來而竊之;即俗所謂順手牽羊。
譯文 “你們不要搶劫或順手偷竊:像越過了人家的牆壁,偷竊人家的馬和牛,引誘人家的男女奴隸,那就有經常的刑罰加在你們身上。
“甲戌,我惟征徐戎。
峙乃糗糧,無敢不逮;汝則有大刑1。
注釋 1 以曆法推之,甲戌當為魯僖公十六年十二月二日。
孫《疏》謂:峙,當作歭;具也。
糗,煮熟後并經暴幹之米麥,以為旅行時之食物。
糧,出行所攜之糧。
不逮,意謂不能及時供應。
譯文 “甲戌這天,我要征伐徐戎。
要準備你們出行用的幹糧,要及時準備好,(如果不及時準備好,)那就有嚴重的刑罰加在你們身上。
“魯人三郊三遂,峙乃桢榦;甲戌,我惟築1。
無敢不供;汝則有無餘刑,非殺2。
注釋 1 邑外謂之郊:義見《爾雅》。
遠郊之外曰遂:義見《禮記·王制》鄭注。
三郊三遂,當指魯東西南三面之郊遂言;魯北地遠故不供。
峙,見前。
桢榦,皆築牆所用木闆;桢在兩端,榦在兩邊。
築,謂修築壁壘。
2 供,供給。
無餘刑、非殺,謂除殺之外,無不用之刑也:《尚書故》引金履祥說。
譯文 “在魯國三方面近郊和遠郊的人們,準備好你們築牆用的木闆,甲戌這天,我就要修築堡壘了。
要供給這些東西,(如果不供給,)除被殺之外,你們就會受到所有的刑罰。
“魯人三郊三遂,峙乃刍茭1,無敢不多;汝則有大刑。
” 注釋 1 刍,刈草。
茭,幹刍。
二者皆牛馬之飼料。
譯文 “在魯國三方面近郊和遠郊的人們,準備好你們剛割下的草和幹草,(數量)要豐富,(如果不豐富,)那就有嚴重的刑罰加給你們。
” 呂刑 呂,他書或作甫(《便讀》雲:“呂甫同音通字。
”);國名,故地在今河南南陽縣西。
舊謂本篇為周穆王诰呂侯之辭。
鄭玄謂甫(呂)侯為穆王相,僞孔《傳》則謂呂侯為穆王司寇,兩說均未詳所本。
傅孟真先生疑本篇為呂王之書(見所著《中國古代文學史》);錢穆先生則謂此為晚出之書(見所著《周官著作時代考》),二說均甚有理緻。
唯二說皆尚有待于論定,茲姑仍舊說。
惟呂命1。
王享國百年,耄荒;度作刑以诘四方2。
注釋 1 惟呂命,謂王命呂侯。
2 享國,謂在位。
參《無逸》注。
此指周享國言,謂周興以來至穆王已百年也:《尚書故》說。
耄,老。
荒,亦耄老也:義見《禮記·樂記》鄭注。
度,謂度量時宜。
诘,猶禁也:義見《周禮·天官冢宰》鄭注。
譯文 (現在)命令呂侯。
君王(繼續着先王)享有國運已經一百年,王老了;就斟酌着(情勢)制作刑法來禁止天下(不守法的人)。
王曰:“若古有訓,蚩尤惟始作亂,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賊,鸱義奸宄,奪攘矯虔1。
苗民弗用靈,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殺戮無辜2。
爰始淫為劓、刵、椓、黥,越茲麗刑并制,罔差有辭3。
注釋 1 若,與越通;語詞。
訓,教訓。
蚩尤,相傳乃黃帝所戮之九黎國君。
延及,牽連及之。
平民,一般民衆。
鸱,輕也:馬融說(見《釋文》);謂怠慢無禮。
義,讀為“俄”,邪也:《述聞》說。
矯虔,謂撓擾:鄭玄說(見《周禮·司刑》疏引)。
2 苗民,鄭玄謂九黎之君(見《正義》);君,疑民之誤。
靈,《禮記·缁衣》引作命。
按:靈,古與令通。
令,古與命通。
弗用靈,謂不聽命。
制,管制之。
五虐之刑,意謂嚴峻之刑法。
曰,與越通,與也:《核诂》說。
3 淫,過。
劓,割鼻。
刵,截耳。
椓,宮刑。
黥,墨刑。
越,語詞。
麗,刑法。
制,管制。
差,擇。
有辭,謂有罪狀者。
譯文 王說:“古代有這樣的教訓,蚩尤開始作亂,牽連到一般民衆;沒有人不攻擊别人、殺害别人,傲慢、邪惡、作亂,以緻搶奪偷竊紛擾不安。
九黎的苗民不服從政府的命令,(蚩尤)就用刑罰來管制他們,作了五種嚴厲的刑罰與法律,來屠殺無罪的人。
于是他開始過度地制定了劓邢、刵刑、宮刑、墨刑,用這些刑罰管制人民,他并不選擇有罪的人(而加以懲罰)。
“民興胥漸,泯泯棼棼,罔中于信,以覆詛盟1。
虐威庶戮,方告無辜于上2。
上帝監民,罔有馨香德,刑發聞惟腥。
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報虐以威,遏絕苗民,無世在下3。
乃命重黎,絕地天通,罔有降格4。
群後之逮在下,明明棐常,鳏寡無蓋5。
皇帝清問下民,鳏寡有辭于苗。
德威惟畏,德明惟明6。
注釋 1 民,指苗民言。
興,起。
胥,相。
漸,猶詐也:孫《疏》說。
泯泯棼棼,紛亂貌。
中,猶合也。
覆,反;背。
詛,禱于神靈。
2 威,懲罰。
庶戮,衆受戮者。
孫《疏》謂:方,與旁通;溥也。
上,謂上天。
3 監,視。
民,指苗民言。
馨香德,意謂美德善行。
發,舉;升。
皇帝,謂上帝。
哀矜,憐憫。
不辜,無罪。
報虐以威,謂用懲罰報複暴虐者。
遏,《便讀》讀為“竭”;盡也。
世,嗣也:義見《國語·晉語》注。
下,謂人間。
4 重、黎,二人名,相傳為颛顼時分司天地之官。
降格,神降臨。
5 群後,衆諸侯。
逮,待遇。
在下,謂民衆。
明明,黾勉。
棐,與非通;《墨子·尚賢中》引作不。
蓋,《便讀》讀為“害”。
6 清,明審也:義見《荀子》楊注。
此下民,指苗民以外之民衆而言。
《墨子·尚賢中》引此節,“皇帝清問”以下十二字,在“罔有降格”之下;“群後”以下十四字,在“有辭于苗”之下。
德威,謂行為殘暴。
畏,與威通;懲罰。
德明,謂行為光明。
惟明之明,顯揚也。
譯文 “于是苗民都起來互相欺詐,紛紛擾擾,沒有合乎誠信之道的,以至于背叛了在神前禱告所訂立的盟約。
蚩尤殘暴地懲罰受殺害的民衆,人們都報告上天聲明他們沒有罪過(而受到懲罰)。
上帝看了這些苗民,都沒有芳香的美德,而(蚩尤的)刑罰氣味上升(被天)所聞到的隻是腥氣。
偉大的上帝憐憫這些無罪被殺害的民衆,于是他來懲罰殘暴的人,便絕滅了苗人(指苗民的君主言),使他們在人間沒有後代。
于是命令重和黎二人,斷絕人間和天上的交通,天神就不再降臨。
因而衆諸侯待遇百姓,就非常勉力,以緻孤苦無依的人也沒有災害了。
偉大的上帝問百姓,孤苦無依的人都認為苗人有罪。
(上帝)于是對行為殘酷的就加以懲罰,對行為光明的就加以顯揚。
“乃命三後,恤功于民:伯夷降典,折民惟刑;禹平水土,主名山川;稷降播種,農殖嘉谷。
三後成功,惟殷于民1。
士制百姓于刑之中,以教祗德2。
穆穆在上,明明在下,灼于四方,罔不惟德之勤。
故乃明于刑之中,率乂于民棐彜3。
典獄非訖于威,惟訖于富。
敬忌,罔有擇言在身4。
惟克天德,自作元命,配享在下5。
” 注釋 1 三後,謂伯夷、禹及稷。
恤,慎。
功,事功。
降,謂發布。
典,法。
折,制;裁判。
主名山川,謂主管為山川命名之事。
稷,後稷。
殖,種。
嘉,美。
殷,正。
《便讀》謂:此言使民正而不邪。
2 士,官名;司訟獄。
制,裁判。
百姓,民衆。
中,适當;意謂公正。
祗,敬謹。
3 穆穆,美好。
在上,指君長言。
明明,黾勉。
在下,指臣民言。
灼,明著。
之,是。
勤,奮勉。
明,勉。
率,用。
乂,治。
棐彜,謂非法者。
4 典,掌管。
訖,竟也;終也:《述聞》說。
按:意謂最後之目的。
威,懲罰。
富,《述聞》讀為“福”。
敬忌,敬畏。
擇,讀為“斁”,敗也:《述聞》說。
5 惟,猶乃也。
克,肩也:義見《說文》。
按:即負荷意。
作,成就。
元命,大命;意謂王業。
配享,謂配合天命而享有天下。
下,指人間言。
譯文 “于是命令三位君主,慎重于治民的事業:伯夷發布了法典,判斷民衆(的案件)就依照刑法;禹平定了水土,主管為山川取名的任務;後稷發布下播種(的方法),農民都種植了優良的谷物。
三後成功之後,民衆就都正直不邪了。
獄官們判決犯人能用公正的刑罰,用以教導百姓謹慎于德行,于是在上的君主就能穆然美好,在下的官員和民衆們都能非常奮勉。
因而功業顯著在天下,沒有不奮勉地遵守美德的。
所以他們都能勉力地使刑罰做得公正,用以治理那些不守法的民衆。
掌管審判的最終目的,并不是為了懲罰民衆,而是造福民衆。
要敬畏(天命),沒有不合理的話語從自己本身發出。
隻是負荷着老天的美德(依照天意),自己造就了偉大的命運,配合天意而在人間享有國運。
” 王曰:“嗟!四方司政典獄。
非爾惟作天牧?今爾何監,非時伯夷播刑之迪1?其今爾何懲?惟時苗民,匪察于獄之麗;罔擇吉人,觀于五刑之中;惟時庶威奪貨,斷制五刑,以亂無辜2。
上帝不蠲,降咎于苗;苗民無辭于罰,乃絕厥世3。
” 注釋 1 司,管理。
典,主持。
天牧,為天治理民衆者;此指諸侯言。
監,意謂取法。
時,是。
播,傳布。
迪,道。
2 懲,戒。
麗,法。
吉人,善人。
觀,谛視也:義見《說文》。
五刑,見後文。
中,适當;公正。
庶威,衆威虐者。
奪貨,掠奪财物者。
3 蠲,猶赦也:《尚書故》說。
無辭于罰,意謂罪有應得,無辭以自解。
譯文 王說:“唉!你們四方管理政治的人和主持刑獄的官員們。
不是替老天管理民衆的嗎?現在你們要何所取法呢?那不就是伯夷所傳布下來的刑法的道理嗎?現在你們要以什麼作為懲戒呢?就是這些苗民(指苗民之君言),不能詳察于判案子的刑法;不能選擇善良的人,(讓他們)仔細觀察五刑的适當辦法;他們隻是(任用)一些暴虐的人以及掠奪财物的人,照着五刑去審判案子,因而擾亂了無罪的人。
上帝不能再赦免他們了,就降下了災殃給苗民(苗民之君);苗民對上帝的懲罰也無話可說,所以就斷絕了他們的後代。
” 王曰:“嗚呼!念之哉!伯父、伯兄、仲叔季弟、幼子、童孫,皆聽朕言,庶有格命1。
今爾罔不由慰日勤,爾罔或戒不勤2。
天齊于民,俾我一日;非終惟終,在人3。
爾尚敬逆天命,以奉我一人。
雖畏勿畏,雖休勿休;惟敬五刑,以成三德4。
一人有慶,兆民賴之,其甯惟永5。
” 注釋 1 格命,謂神降臨而命令之。
2 由,用。
慰,勉。
日,《釋文》雲:“一音曰。
”按:曰,與聿通,語詞。
勤,奮勉。
戒,讀為“誡”;勸勉。
3 齊,資之假;助也。
俾,一作假,給予。
非終惟終,謂不當終而終。
4 逆,迎。
休,喜。
敬,謹慎。
三德,其義未詳;似非《洪範》之剛、柔、正直三德。
5 慶,福祥。
甯,安。
惟,猶乃也。
譯文 王說:“唉!你們要考慮考慮呀!伯父、伯兄、仲叔季弟、年輕的兒子、幼稚的孫子,你們這些人都要聽從我的話,那麼,神靈才可能降臨而命令我們。
現在你們沒有不互相勉勵着奮勉(做事)的,你們沒有人鼓勵着不奮勉的。
老天扶助百姓,給了我們一個時間,國運若還不應終了時而竟然終了了,這完全在于人為(的因素)。
你們可要謹慎地迎接天的命令,來擁護我個人。
雖然遇到可怕的事你們也不要害怕,雖然遇到可喜的事你們也不要喜悅,隻是謹慎于五刑,用以成就了三種美德。
天子一個人若有幸福,天下所有的人都靠着他(而有了幸福),那麼,國家的安甯就可以長久了。
” 王曰:“籲!來!有邦有土,告爾祥刑1。
在今爾安百姓,何擇、非人?何敬、非刑?何度、非及2?兩造具備,師聽五辭;五辭簡孚,正于五刑;五刑不簡,正于五罰;五罰不服,正于五過;五過之疵,惟官、惟反、惟内、惟貨、惟來,其罪惟鈞,其審克之3。
五刑之疑有赦,五罰之疑有赦,其審克之4。
簡孚有衆,惟貌有稽;無簡不聽,具嚴天威5。
注釋 1 有邦有土,指諸侯言。
祥,善。
2 安,安定。
人,謂官吏。
敬,謹慎。
度,猶謀也。
及,《史記》作宜。
3 造,一作遭。
兩造,猶言兩曹:《尚書故》引錢大昕說。
《說文》段注,謂兩曹,即原告被告。
具,俱。
師,士師;即獄官。
五辭,五刑之辭。
《便讀》謂:辭,即俗所謂口供。
簡,核。
《尚書故》謂:孚,驗也。
正,定也:《便讀》說。
不簡,意謂不能核實。
五罰,謂五等罰金。
五過,審判者之五種過失;即下文所言者。
疵,病。
官,謂挾威勢。
反,謂報恩怨。
貨,謂行賄。
來,謂請托。
以上皆孫《疏》說。
内,女谒:《便讀》說(即私下拜見)。
鈞,等。
克,《漢書·刑法志》引作核。
4 疑,謂有可疑處。
5 貌,《史記》作訊。
有稽之有,以也。
聽,受理。
具,共。
嚴,謹。
天威,天之懲罰。
譯文 王說:“唉!過來!你們這些有國家有土地的人,(我來)告訴你們良善的刑法。
現在你們來安定民衆,要選擇什麼呢,不是(好的)官員嗎?要謹慎什麼呢,不是刑法嗎?要計劃什麼呢,不是适宜(的事情)嗎?原告和被告兩方都齊全了,法官依照五刑來審問口供;(合乎)五刑的口供都考核證實了,就按照五等刑法來定罪;如果依照五刑所定的罪并不能核實,那就按照五等罰金的法律來處罰罪犯;如果依照五罰所定的罪還不能使罪犯心服,那就要從(官員的)五種過失方面去定罪;五種過失的毛病,就是倚仗官的權勢、報複恩怨、走内線、行賄賂、拜托,這五種過失的罪是相等的,可要仔細考核它呀。
依照五刑所判的罪如有可疑的則有赦免的辦法,依照五罰辦法所判的罪如有可疑的也有赦免的辦法,可要仔細地考核清楚。
要核驗罪犯,隻有用審問的方法來考核;假如沒辦法可以核實,那就不受理這案子,(我們)要共同謹慎于老天的懲罰。
“墨辟疑赦,其罰百锾,閱實其罪1。
劓辟疑赦,其罰惟倍,閱實其罪2。
剕辟疑赦,其罰倍差,閱實其罪3。
宮辟疑赦,其罰六百锾,閱實其罪4。
大辟疑赦,其罰千锾,閱實其罪5。
墨罰之屬千,劓罰之屬千,剕罰之屬五百,宮罰之屬三百,大辟之罰,其屬二百,五刑之屬三千6。
注釋 1 墨,黥。
辟,罪。
疑赦,謂其罪有可疑時,則赦其肉刑,而易之以罰。
锾(huán),古圓形貨币(王獻唐先生《〈漢書·食貨志〉訂議》說),通用于周代。
閱實,猶言核實。
2 惟倍,謂倍于墨罰。
3 剕,刖足。
倍差,謂不及劓罰之倍;意謂三百锾。
4 宮刑:男子割勢,女子幽閉宮中。
六百,《史記》一本作五百。
5 大辟,死刑。
6 墨罰之屬千,意謂應判墨罰之罪者,其類凡千種。
譯文 “犯了墨刑之罪而有可疑時,就赦免他,而罰款一百個錢,但是要核實他的罪過。
犯了劓刑之罪而有可疑時,就赦免他,那罰款比墨罰要加倍,也要核實他的罪過。
犯了剕刑之罪而有可疑時,就赦免他,那罰款比劓罰要加一倍還差些,也要核實他的罪過。
犯了宮刑之罪而有可疑時,就赦免他,那罰款是六百個銅錢,也要核實他的罪過。
犯了死刑之罪而有可疑時,也赦免他,那罰款是一千個銅錢,也要核實他的罪過。
墨罰的種類共有一千條,劓罰的種類也有一千條,剕罰的種類有五百條,宮罰的種類有三百條,死刑罰款的種類有二百條,總計五刑的種類共有三千條。
“上下比罪,勿僭亂辭,勿用不行;惟察惟法,其審克之1。
上刑适輕下服,下刑适重上服,輕重諸罰有權2。
刑罰世輕世重,惟齊非齊,有倫有要。
罰懲非死,人極于病3。
非佞折獄,惟良折獄,罔非在中4。
察辭于差,非從惟從。
哀敬折獄,明啟刑書胥占,鹹庶中正5。
其刑其罰,其審克之。
獄成而孚,輸而孚;其刑上備,有并兩刑6。
” 注釋 1 比,例也。
罪無正律則以上下為比例:《大義》說。
僭,差。
辭,謂囚犯口供及審判之辭。
孫《疏》謂:不行,指已廢之法言。
察,詳審。
法,謂依法律。
2 上刑,謂重刑。
适,宜。
下服,謂服減等之刑。
上服,謂服加等之刑。
權,衡量。
3 世,《後漢書·應劭傳》引作時。
倫,理。
要,猶中也:《便讀》說。
中,謂中正。
極,困阨(厄)。
4 佞,謂佞人。
折獄,審判。
良,謂善人。
中,公正。
5 孫《疏》謂:差,不齊一也。
從,服從。
惟,乃。
哀敬,即哀矜。
啟,打開。
胥,相。
占,揣度。
鹹,皆。
庶,庶幾。
6 成,定。
孚,謂得其實情。
輸,《述聞》讀為“渝”,變也;謂改變原判。
上備,謂列具文書奏上。
有并兩刑,意謂二罪以上,并科一刑。
本孫《疏》說。
譯文 “(如遇法律上沒有明文規定的罪,)就照着上下的比例來定罪,不要使犯人的口供及判詞錯亂了,不要用已經不通行的法律;審判時要仔細審查要依照法理,要仔細考核清楚。
假若判了重刑而宜于減輕一點,那就減輕他的刑罰;假若判了輕刑而宜于加重一點,那就加重他的刑罰;刑罰的輕重,都要加以衡量。
刑罰有時輕有時重,隻是為了使不整齊(不合法)的人趨向于整齊。
(審判)一定要有道理而且公正。
懲罰雖然不是置犯人于死地,但是受刑的人都會為痛苦所困阨。
不要用谄佞的人審判案子,隻要用善良的人審判案子,目的無非在于求得到公正。
要詳細地考察口供的不一緻,那麼,不服從的人才會服從。
要懷着憐憫的心情去審判案子,要明白地打開刑書來斟酌(條文),那麼,幾乎所判的案子都可以得到公正的判決了。
對于刑或罰,要考核清楚。
案子要判定必須得到實情,如要改變判決,也要得到實情;判定了刑罰要把案情報告朝廷,有時要把兩種罪刑合并為一種刑罰來執行。
” 王曰:“嗚呼!敬之哉!官伯族姓1。
朕言多懼。
朕敬于刑,有德惟刑2。
今天相民,作配在下,明清于單辭3。
民之亂,罔不中聽獄之兩辭;無或私家于獄之兩辭4。
獄貨非寶,惟府辜功,報以庶尤5。
永畏惟罰;非天不中,惟人在命。
天罰不極庶民,罔有令政在于天下6。
” 注釋 1 官伯,刑官之長;族姓,同姓之臣:《便讀》說。
2 敬,謹。
有德,謂有德者。
惟,猶乃。
惟刑,謂乃能主持刑罰。
3 相,助。
作配,謂配合天意。
下,謂人間。
清,明審。
單辭,一面之詞。
4 亂,治。
中聽,以中正之态度聽之。
兩辭,雙方之辭。
無,勿。
家,當作圂。
因金文“家”“圂”二字形近而誤。
圂,亂也。
5 獄貨,訊獄時所受之财物。
非寶,意謂不足貴。
府,取也:義見《廣雅》。
辜功,犯罪之事。
報,報複。
庶尤,衆怨。
6 畏,敬畏。
罰,刑罰。
中,公正。
在,察。
命,謂天命。
極,至。
令,善。
譯文 王說:“唉!要謹慎呀!衆刑官和同姓的官員們。
我所說的話多半是恐懼之言。
我是慎重刑罰的,隻有有德行的人才能主持刑罰。
現在老天扶助民衆,我們在人間要配合上帝的意旨,要明晰單方面的口供。
人民之所以能平安,沒有不是由于(審判官)公正地聽取訟案兩方面的口供的,可不要私自混亂了訟案兩方面的口供。
審判案子時所受的賄賂不是可貴的,那隻是取得犯罪的事,所得的報複是衆人的怨恨。
永遠可敬畏的事就是刑罰,并非老天不公正,隻是人們應察看老天的命令。
天定的刑罰若不能到達(加在)民衆身上,就沒有優良的政治在天下了。
” 王曰:“嗚呼!嗣孫。
今往何監、非德1?于民之中,尚明聽之哉2!哲人惟刑,無疆之辭,屬于五極,鹹中、有慶3。
受王嘉師,監于茲祥刑4。
” 注釋 1 嗣孫,謂諸侯繼嗣之孫;此指呂侯言。
今往,自今以往。
2 中,案情:義見《周禮》“小司寇之職”。
尚,庶幾。
聽,謂聽獄。
3 無疆,無窮。
屬,猶合也:義見《禮記·經解》注。
極,中正。
《述聞》謂:五極,謂五刑之中也。
慶,福祥。
4 嘉,善。
師,衆;指衆民言。
監,視。
祥,善。
譯文 王說:“唉!你這繼承先公的孫子。
從今以後你取法于什麼,難道不是美德嗎?因此對于民衆的案件,你要明明白白地審判呀!隻有明智的人才能主持刑法,審判無窮無盡的口供,要合乎五刑的公正之道,如果都能公正,那就有幸福了。
(你)接受了王朝的善良民衆,要正視這良善的刑法。
” 文侯之命 幽王被弑于骊山之下,晉文侯、鄭武公助平王平定亂事,平王因得即位于東都。
此平王念晉文侯之功,而錫命之之辭也。
《史記》以本篇為周襄王錫晉文公之辭,誤。
說見拙著《〈尚書·文侯之命〉著成的時代》一文。
王若曰:“父義和1!丕顯文武,克慎明德,昭升于上,敷聞在下;惟時上帝集厥命于文王2。
亦惟先正,克左右昭事厥辟;越小大謀猷,罔不率從。
肆先祖懷在位3。
注釋 1 王,周平王。
父,謂父輩也;天子稱同姓諸侯如此。
義和,晉文侯名仇,字義和。
2 文武,文王、武王。
敷,溥。
下,謂人間。
惟時,于是。
集,降落。
3 先正,謂先王之諸臣。
左右,與佐佑同義,即輔佐。
昭,相導。
辟,君。
越,與粵通,發語詞。
猷,謀。
率從,遵從。
肆,故。
懷,安。
譯文 王如此說:“義和尊長!顯赫的文王和武王,都能謹慎于光明的美德,(他們的美德)明顯地升到天上,廣泛地被人間所聞知,于是上帝就把國運降落在文王身上。
也因為過去的官長們,都能輔佐、相導、侍奉他們的君王,凡是(君王的)大小計劃,(他們)沒有不遵從的,所以先祖們能安然地在君王的職位。
“嗚呼!闵予小子嗣,造天丕愆;殄資澤于下民,侵戎,我國家純1。
即我禦事,罔或耆壽俊在厥服,予則罔克2。
曰惟祖惟父,其伊恤朕躬。
嗚呼!有績,予一人永綏在位3。
注釋 1 闵,猶言可憐。
嗣,謂繼承王位。
造,遭。
丕,語詞。
愆,罪。
殄,絕。
資,财。
澤,祿;亦謂财産。
下民,民衆。
侵戎,為犬戎所侵。
純,與屯通,困難。
2 即,今。
耆壽,謂老成人。
俊,當讀為金文習見之“畯”;語詞。
服,職位。
克,勝;意謂成功。
3 曰,與聿通;語詞。
祖、父,皆指同姓諸侯言。
伊,維。
恤,憂。
績,功。
綏,安。
譯文 “唉!可憐我這青年人繼承了先王的帝業,就遭逢了老天所給的罪過。
民衆的财産通通沒有了,又被犬戎侵略,我們國家遭到了困難。
現在我們的官員們,(如果)沒有老成人守着他們的崗位,我就不能擔負起(這個任務)。
因此祖父父輩們,(你們)要憂慮我本人。
唉!你們有了功勞,我個人才能永遠安然地在天子的職位。
“父義和!汝克昭乃顯祖;汝肇刑文武,用會紹乃辟,追孝于前文人1。
汝多修,扞我于艱;若汝,予嘉2。
” 注釋 1 昭,同紹:《尚書故》說。
紹,繼也。
乃,汝。
肇,語詞。
刑,法。
《尚書故》謂:會,期。
紹,昭;顯。
乃,汝。
辟,君。
追,補也。
已亡故之祖先,不克面盡孝道,故曰追孝。
前文人,祖先。
2 戰功曰多。
修,美。
扞,衛。
艱,謂艱難之際。
嘉,美。
譯文 “義和尊長!你能夠繼承你那顯赫的祖先;你能效法文王、武王,期望顯揚你的君主,追補孝道于你的祖先。
你的戰功很好,在我困難的時期來保衛我;像你這樣的人,是我所贊美的。
” 王曰:“父義和!其歸視爾師,甯爾邦1。
用赉爾秬鬯一卣;彤弓一,彤矢百;盧弓一,盧矢百;馬四匹2。
父往哉!柔遠能迩,惠康小民,無荒甯,簡恤爾都,用成爾顯德3。
” 注釋 1 視,意謂照顧。
師,指民衆言。
甯,安定。
2 赉,賞賜。
秬鬯一卣,參《雒诰》注。
彤,赤色。
天子以弓矢賜有大功之諸侯,使專征伐。
盧,黑色。
金文及他書盧字或作旅,或作玈。
僖公二十八年《左傳》所載周襄王賜晉文公之物,與本篇所載者不同;即此亦可知本篇非襄王命晉文公之書。
3 柔遠能迩,參《堯典》注。
惠,愛。
康,安。
《逸周書·谥法》篇:“壹德不解(懈)曰簡。
”恤,憂念;顧慮。
爾都,意謂晉國。
顯德,光顯之德。
譯文 王說:“義和尊長!你要回去照顧你的民衆,安定你的國家。
我來賞賜你黑黍酒一壺;紅色弓一支,紅色箭一百支;黑色弓一支,黑色箭一百支,以及四匹馬。
去吧長輩!要使遠方和近處一樣安定,要愛護安定小百姓,不要過度享樂,一心一意地顧慮着你的國家,來成就你那光明顯耀的德行。
” 秦誓 秦穆公三十三年,命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伐鄭;蹇叔谏,不聽。
因鄭人有備,秦師未至鄭,滅滑而還。
師歸至崤,為晉襄公所敗。
事見僖公三十二及三十三年《左傳》。
本篇乃因殽之役,秦穆公悔恨之誓辭也。
公曰:“嗟!我士!聽無嘩!予誓告汝群言之首1。
注釋 1 公,秦穆公。
士,謂臣。
首,本也:義見《禮記·曾子問》鄭注。
猶今語所謂要旨、要點。
譯文 公說:“唉!我的官員們!你們聽着,不要喧嘩!我現在來告訴你們許多話的要點。
“古人有言曰:‘民訖自若是多盤。
責人斯無難;惟受責俾如流,是惟艱哉1。
’我心之憂:日月逾邁,若弗雲來2。
惟古之謀人,則曰未就予忌;惟今之謀人,姑将以為親3。
雖則雲然,尚猷詢茲黃發,則罔所愆4。
番番良士,旅力既愆,我尚有之5。
仡仡勇夫,射禦不違,我尚不欲。
惟截截善谝言,俾君子易辭,我皇多有之6! 注釋 1 《正義》謂:訖,盡也。
盤,樂。
俾,使。
2 逾,過。
邁,行。
若,乃也:義見《小爾雅》。
雲,語詞。
3 就,接近。
《骈枝》謂:忌,語詞。
姑将,姑且。
4 猷,與猶通。
黃發,老者。
愆,過失。
5 番,孫《疏》讀為“皤”;雲:皤皤,老人白發貌。
旅,讀為“膂”。
“有之”之有,親也:《述聞》有說。
6 仡(yì)仡,勇壯貌。
違,失;差錯。
截截,《公羊傳》引作;巧言貌。
谝,巧言。
君子,指君主言。
易辭,《公羊傳》引作易怠;輕惰也。
皇,暇。
譯文 “古人有句話說:‘人們都是自己這樣地多多享樂。
斥責别人沒有什麼困難;可是受人指責而自己能像流水一般(順暢地接受),就困難了。
’我心中的憂愁,是日子一天天地過去了,再也不會回來。
古代有謀略的人,就不能接近我了;對于現今的謀士,姑且将他們當作親近的人。
雖如此說,我尚且要詢問那老年人,就不會有過錯了。
白發皤皤的優良之士,他的體力已經差了,我尚且親近他。
那英勇強壯的武人,射箭和駕車的技術都不錯,我尚且不喜歡他們。
像然善于花言巧語的人,使君主怠慢松懈,我哪裡有工夫多多親近他們呢! “昧昧我思之:如有一介臣,斷斷猗,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1。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如自其口出:是能容之。
以保我子孫黎民,亦職有利哉2。
人之有技,冒疾以惡之;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達:是不能容。
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3。
注釋 1 昧昧,猶默默也:《便讀》說。
介,《大學》引作個。
介,即個也:孫《疏》有說。
斷斷,誠笃專一貌。
猗,與兮通;語詞。
《大學》引作兮。
休休,寬容貌。
如,猶乃也:《釋詞》說。
2 彥,美士;猶賢也。
聖,明哲。
不啻,不但。
是,實。
亦,語詞,無承上啟下之義。
職,猶實也。
3 冒,與媢通,妒也。
疾,嫉。
違,戾;意謂牽制。
俾,使。
達,顯。
殆,危。
譯文 “我默默地在想:假如有一個官員,非常誠實專一(忠貞),而沒有其他的技能;他的胸懷寬大,能夠容人。
别人若有技能,就好像他自己具有能力一般;别人若賢良明智,他由衷地喜愛他,不但是像他口中所說的那樣,而是能真誠地寬容他。
(這種人)用來保護我的子孫民衆,那實在是有利啊。
别人若有才能,他就妒忌他、讨厭他;别人若賢良明智,他就牽制他、使他不能顯達,(這種人)實在不能寬容人。
用這種人就不能保護我的子孫民衆,那就危險了。
“邦之杌陧,曰由一人;邦之榮懷,亦尚一人之慶1。
” 注釋 1 杌(wù)陧(niè),不安。
一人,穆公自謂。
《國語·晉語》韋注謂:榮,樂也。
懷,安。
尚,庶幾。
慶,幸福。
譯文 “國家若危險不安,是由于我個人(的關系);國家若繁榮安甯,那幾乎是我個人的幸福。
”
注釋 1 王氏《顧命考》雲:“以下記陳宗器。
”越,通粵,語詞。
王國維《陳寶說》以為:非一玉,故曰重。
蓋陳寶、赤刀為一重,大訓、弘璧為一重,琬、琰為一重,大玉、夷玉為一重,天球、河圖為一重,合為五重。
陳寶,玉器名。
《陳寶說》以為其質在玉石之間。
赤刀,蓋塗朱之玉刀。
大訓,蓋玉上刻有先王訓誡之辭者。
弘璧,大璧。
琬,圓頂圭。
琰,尖頂圭。
鄭玄謂(見《正義》):大玉,華山之球;夷玉,東北所産之美玉;天球,雍州所貢之玉如天色者;河圖,疑自然成文之玉石,出于黃河者。
2 胤,及下文之兌、和、垂,皆人名:鄭玄說(見《周禮·天府》疏)。
胤之舞衣,胤所制之舞衣。
大貝,大如車輪之貝:鄭玄引《書傳》說(見《周禮·天府》疏)。
鼖,大鼓。
房,室兩旁之房。
3 辂,車。
大辂,即玉辂;以玉為飾之車。
賓階,賓所升之階,即西階。
面,前。
綴辂,即金辂;以金為飾之車。
阼階,主人所升之階,即東階。
先辂,即象辂;以象骨為飾之車。
塾,門側之堂。
左塾之前,謂畢門内之西。
先辂北向。
次辂,即木辂;木質無飾之車。
右塾之前,謂畢門内之東。
次辂亦北向。
譯文 (陳設的)玉器有五組:陳寶、赤刀,大訓、大璧,琬、琰,陳設在西廂房;大玉、夷玉,天球、河圖,陳設在東廂房。
胤所作的舞衣,大貝殼、大鼓,陳設在西邊房中,兌所作的戈、和所作的弓、垂所作的竹箭,陳設在東邊房中。
大辂車安放在賓客所用的台階之前,綴辂車安放在主人所用的台階之前,先辂車安放在左塾前面,次辂車安放在右塾前面。
二人雀弁執惠,立于畢門之内1;四人綦弁,執戈、上刃,夾兩階戺2;一人冕執劉,立于東堂3;一人冕執钺,立于西堂4;一人冕執戣,立于東垂5;一人冕執瞿,立于西垂6;一人冕執銳,立于側階7。
注釋 1 《顧命考》雲:“以下記設兵衛。
”弁,似冕而無藻旒之冠。
雀弁,赤黑色之弁。
此下凡言弁者,皆指士言。
惠,斜刃宜芟刈之兵器。
畢門,廟之内門;即祭門:《尚書故》引姚鼐說。
2 綦,青黑色。
上刃,刃外向:蔡《傳》說。
夾,謂夾階戺而立。
戺,夾階之斜石:本程瑤田說。
3 此下凡言冕者,皆指大夫言。
劉,尖銳之斧。
東堂,堂東側。
4 钺,大斧。
5 戣(kuí),鄭玄雲(見《正義》):“三鋒矛也”。
垂,邊;謂東西序之外旁。
6 瞿,亦三鋒矛:鄭玄說(見《正義》)。
7 銳,當作鈗,兵器名:說見成壦所著《箬園日劄》卷二。
側階,東房後北向之階。
譯文 兩個人戴着紅黑色的弁,拿着惠(兵器),站在畢門裡面;四個人戴着青黑色的弁,拿着戈,戈刃向外,夾着兩個台階的斜石站着;一個人戴着冕,拿着劉,站在堂的東邊;一個人戴着冕,拿着钺,站在堂的西邊;一個人戴着冕,拿着戣,站在東廂房的外邊;一個人戴着冕,拿着瞿,站在西廂房的外邊;還有一個人戴着冕,拿着鈗,站在東房後朝北的台階上。
王麻冕黼裳,由賓階1。
卿士邦君,麻冕蟻裳,入即位2。
太保、太史、太宗,皆麻冕彤裳3。
太保承介圭,上宗奉同、瑁,由阼階4。
太史秉書,由賓階,禦王冊命5。
曰:“皇後憑玉幾,道揚末命,命汝嗣訓,臨君周邦,率循大卞,燮和天下,用答揚文武之光訓6。
”王再拜,興。
答曰:“眇眇予末小子,其能而亂四方,以敬忌天威7?”乃受同、瑁,王三宿,三祭,三咤8。
上宗曰:“飨。
”太保受同,降。
盥,以異同,秉璋以酢9。
授宗人同;拜,王答拜10。
太保受同,祭、哜、宅11。
授宗人同;拜,王答拜。
太保降。
收12。
諸侯出廟門俟13。
注釋 1 《顧命考》雲:“以下記冊命事。
”麻冕,以最細之布所做之冕。
裳,下衣。
黼裳,繡有形花紋之裳。
此非喪服,亦非純吉之服。
,與跻同;升也。
由賓階者,因康王尚未受冊命,不敢以主人自居。
2 卿士,指公卿大夫言。
邦君,諸侯。
蟻裳,玄色裳。
即位,各就其位。
卿士等皆侍于中廷,故不言升階:孫《疏》說。
3 太宗,即大宗伯;司禮之官。
彤裳,绛色裳。
此純吉之服。
4 承,奉。
介圭,大圭。
上宗,即太宗。
同,酒杯。
瑁,杯蓋。
太保攝主(代理主人),故自阼階升:《顧命考》說。
5 秉,持。
書,冊書;命辭之書于冊者:《顧命考》說。
禦,迓也;迎也。
6 曰,謂冊命之辭。
皇,大。
後,君。
此指成王言。
道,猶言也。
揚,謂揚聲。
道揚,猶言稱說。
末,終。
嗣訓,嗣守其訓也:《便讀》說。
率,用。
循,遵循。
卞,法。
燮,和。
答,對。
答揚,謂遵從之而又顯揚之。
光,顯。
7 興,起。
眇眇,微小。
末,微末。
其,豈也:《尚書故》引戴鈞衡說。
而,猶以也:《釋詞》說。
亂,治。
敬忌,猶言敬畏。
以上為王答命書之詞。
8 乃受同,謂王受同于太宗。
蓋太保獻王酒,而由太宗授王。
瑁,當為衍文。
以上皆本《顧命考》說。
宿,讀為“肅”,進也:義見《爾雅》。
此謂徐行而前。
鄭玄雲(見《正義》):“卻行曰咤。
” 9 飨,飲食也;此勸王飲酒。
受同,接受王飨酒之同。
降,謂下堂(下堂反同于篚)。
盥,洗手(謂太保洗手)。
異同,另一杯。
秉,持。
璋,半圭;此指瓒(即同)柄而言。
主人獻酒于賓曰獻,賓酌酒回敬主人曰酢。
唯主人獻尊者酒,則不敢受尊者之酢,乃酌以自酢;故此言太保酌酒自酢。
以上本《顧命考》說。
10 宗人,佐大宗伯者。
授宗人同,言太保以酢酒之同授予宗人。
拜,謂拜王。
11 太保受同,謂接受宗人所予之同。
哜(jì),嘗也:義見《禮記·雜記》鄭注。
宅,咤之假。
降,謂下堂。
12 收,撤去;謂撤去各種陳設。
13 諸侯,謂諸侯卿士等。
俟,謂俟後命(僞古文本《顧命》止此)。
譯文 王戴着麻冕、穿着繡有形花紋的下裳,從賓階(西邊的台階)上來。
卿士和各國的國君們,戴着麻冕、穿着青黑色的下裳,進入(庭院)就了各人的位次。
太保、太史、大宗都戴着麻冕,穿着绛色的下裳。
太保捧着大圭,上宗捧着酒杯、蓋着杯蓋,從主人的台階走上來。
太史拿着冊命天子的書冊,從賓階(西邊的台階)走上來,迎着(康)王宣讀冊命的文辭。
說:“偉大的君主,倚靠着嵌着玉的幾子,宣布他最後的遺囑,命令你繼承先王的訓教,來做周國的君主;(你要)遵循着這偉大的法度,使天下的民衆都與政府和洽,以報答發揚文王、武王那光顯的教訓。
”王拜了又拜,然後起來。
回答說:“渺小的我、這微末的青年人,我怎能治理天下,來敬畏老天(可能給)的懲罰呢?”他于是接受了酒杯(準備用酒祭神),王前進了三次,祭了三次,退回來三次。
上宗喊道:“請王喝酒。
”(王喝酒後)太保就把酒杯接過來,走下堂去。
洗過手,用另外一個酒杯,自己斟了酒拿着杯柄喝了。
(太保)把酒杯交給宗人,對王拜了一拜,王也就回了一拜。
太保(又從宗人手中)接受了酒杯,就去祭祀、嘗了酒,然後退回來。
把酒杯給了宗人,拜了王,王再回了他一拜。
太保就走下堂來。
(這時)所有的陳設就都撤去了。
諸侯卿士們都走出了廟門等待着。
王出在應門之内1。
太保率西方諸侯,入應門左;畢公率東方諸侯,入應門右。
皆布乘黃朱2。
賓稱奉圭兼币,曰:“一二臣衛,敢執壤奠3。
”皆再拜稽首。
王義嗣德,答拜4。
太保暨芮伯,鹹進,相揖,皆再拜稽首5。
曰:“敢敬告天子,皇天改大邦殷之命,惟周文武,誕受羑若,克恤西土6。
惟新陟王,畢協賞罰,戡定厥功,用敷遺後人休7。
今王敬之哉!張皇六師,無壞我高祖寡命8。
” 注釋 1 僞古文本,自此以下為《康王之诰》。
出,出廟門:《尚書故》說。
應門,即朝門;在路門之外。
《尚書故》雲:“諸侯出廟,在應門外;王出廟,在應門内。
”蓋廟與寝并列,寝廟間有闱門可以相通。
以上行事在廟,以下行事在朝。
2 入應門左,謂立于朝之應門内西側。
布,陳列。
乘(shèng),四馬。
黃朱,朱鬣之黃馬。
此皆諸侯所獻。
3 賓,指諸侯言。
稱奉,猶言舉獻。
圭,應從《說文》作介圭。
币,謂玉、馬、皮、帛等物。
《尚書故》謂:壤奠,猶言土貢。
4 義,宜。
義嗣德,謂康王宜嗣前人之德:蔡《傳》說。
5 鹹,皆。
進,前進。
相揖,二人對揖。
皆再拜稽首,言二人拜王。
6 大邦,周初以之稱殷。
文武,文王武王。
誕、若,皆語詞。
羑,牖之古字:說見《淮南子·氾論》篇注,義如誘導之牖。
恤,憂慮。
7 天子崩曰陟。
新陟王,指成王言。
畢,盡。
協,和;意謂得宜。
戡,克;能。
敷,溥。
休,同庥;福祥。
8 張皇,張大。
六師,六軍。
高祖,指文王言:孫《疏》說。
寡,讀為“宣”,顯也:《尚書故》有說。
馬鄭等本,自此以上為《顧命》。
譯文 王走出廟,來到了朝堂的應門裡邊。
太保領導着西方諸侯進入朝堂的應門左邊;畢公領導着東方諸侯,進入朝堂的應門右邊。
他們都陳列着四匹紅鬃的黃馬。
賓客們奉獻了大圭和币帛等禮品,說:“我們一兩個王朝的護衛之臣,大膽地奉獻一點土産。
”都對王拜了又叩了頭。
由于王應當繼承先王的美德(理當為王),因此就回拜了。
太保及芮伯都走向前來,互相作了揖,于是都對王拜了兩拜又叩了頭。
說:“我們鬥膽敬謹地報告天子,偉大的老天改革了殷這大國的命運,于是我們周的文王、武王,受了老天的誘導,能憂慮我們西方(周國)。
而新崩的(成)王,對于賞罰都能公平恰當,能夠安定了他們(文武)的功業,以至普遍地遺留下幸福給後代。
現在你這君王要謹慎呀!要振興國家的六軍,不要毀壞了我們高祖光顯的命令。
” 王若曰:“庶邦侯、甸、男、衛!惟予一人钊報诰1:昔君文武,丕平富,不務咎,厎至齊信,用昭明于天下2。
則亦有熊罴之士、不二心之臣,保乂王家,用端命于上帝;皇天用訓厥道,付畀四方。
乃命建侯樹屏,在我後之人3。
今予一二伯父,尚胥暨顧,綏爾先公之臣服于先王4。
雖爾身在外,乃心罔不在王室。
用奉恤厥若,無遺鞠子羞5。
” 注釋 1 馬鄭諸本,自“王若曰”以下為《康王之诰》。
報,答。
2 丕,語詞。
平,成也:義見《爾雅·釋诂》。
咎,過;意謂責罰。
厎,緻。
齊,共同。
3 《平議》謂:端,始也。
訓,告教。
厥,語詞。
四方,猶言天下。
建侯,封建諸侯。
樹屏,樹立屏藩。
在,相顧在也:《述聞》說。
4 天子稱同姓諸侯曰伯父。
胥,相。
暨,與。
顧,顧念。
綏,讀為“”,繼也:《述聞》說。
5 外,謂王畿之外。
乃,汝。
奉,行。
恤,慎。
厥,語詞。
若,善。
鞠子,稚子;康王自謙之辭。
譯文 王如此說:“諸位侯、甸、男、衛之國(的君主們)!我個人钊來答複你們:以前的君主像文王、武王,能造成(民衆的)富裕,不專意去責罰他們,以至于受到民衆的共同信仰,因而(他們)能夠昭明顯著于天下。
也是有熊罴似的武官,以及忠貞不貳的官員們,來保護國家,因而就開始接受了上帝所給的國運,偉大的上天因而告教我們大道理,就把天下給了我們。
于是(先王)就命令封建諸侯、樹立屏藩,來照顧我們這後來的人。
現在我的一兩位伯父們,希望你們照顧我,繼承你們祖先臣服于先王(那樣臣服于我)。
雖然你們的身體都在外地,可是你們的心沒有不在王朝的。
(你們)要謹慎地實行美德,不要留給我這青年人羞辱(的事情)。
” 群公既皆聽命,相揖趨出。
王釋冕,反喪服1。
注釋 1 釋,解去。
反,回複。
譯文 諸侯既都聽從了王的命令,互相作了一個揖,就快步走出去了。
王于是脫下了冕服,回複了喪服。
費誓 費,或作鮮、盻、粊;地名,在今山東費縣境。
本篇乃魯僖公将伐淮夷、誓師于費而作,故名《費誓》。
《書序》及《史記·魯世家》,皆謂本篇乃伯禽伐淮夷時之誓辭。
由文體及史事證之,知其非是。
說詳餘永梁《粊誓的時代考》,及楊氏《尚書核诂》。
今按:以《魯頌》《左傳》,及曾伯簠考之,此事當在魯僖公十六年十二月。
公曰:“嗟!人無嘩,聽命!徂茲淮夷、徐戎并興,善敹乃甲胄,敿乃幹,無敢不吊1。
備乃弓矢,鍛乃戈矛,砺乃鋒刃,無敢不善2。
注釋 1 徂,即金文習見之虘或?,語詞:于省吾說。
淮夷,淮水下遊一帶之夷人。
徐戎,古徐州一帶之戎人。
興,起;意謂作亂。
敹(liáo),選擇:義見《說文》。
乃,汝。
胄,首铠;即盔。
敿(jiǎo),系。
幹,盾;擋箭牌。
無,勿。
吊,善。
2 鍛,鍛煉。
砺,磨。
譯文 (魯僖)公說:“唉!你們這些人不要吵鬧,來聽從我的命令!現在淮夷和徐戎通通起來作亂了,妥善地選擇你們身上披的甲和頭上戴的盔,用繩索把你們的擋箭牌系起來,不要做得不好。
準備你們的弓箭,鍛煉你們的戈和矛,把它們的鋒刃磨好,不要做得不妥當。
“今惟淫舍牿牛馬,杜乃擭,敜乃阱,無敢傷牿。
牿之傷,汝則有常刑1。
注釋 1 淫,大也:義見《爾雅》。
舍,放置。
牿(gù),牛馬牢。
杜,《說文》作,閉也。
擭(huò),捕野獸之機械。
敜(niè。
《廣韻》:奴協切),塞。
阱,陷阱。
無,勿。
常刑,經常之刑。
譯文 “現在要大大地把牢中的牛馬放出來(到田野吃草),要關閉起你們捕獸的機械,堵塞了你們的陷阱,不要傷害了這些從牢中放出來的牛馬。
從牢中放出來的牛馬若是被傷害了,那麼你們就會經常受到刑罰。
“馬牛其風,臣妾逋逃,無敢越逐;祇複之,我商赉汝1。
乃越逐不複,汝則有常刑。
注釋 1 鄭玄謂(見《史記集解》):風,走逸也。
臣,男仆之賤者;妾,女仆之賤者。
逋,逃。
無,勿。
越,逾;謂離其部伍。
逐,追趕。
複,白;報告:《尚書故》說。
商,《便讀》訓為賞。
赉,賜。
譯文 “若是馬和牛走失了,男女奴隸逃跑了,你們不要離開崗位去追趕他們,隻要來報告這事(就好了),我就會賞賜你們。
假若你們離開崗位去追趕而不報告的話,你們就會受到經常的刑罰。
“無敢寇攘1:逾垣牆,竊馬牛,誘臣妾,汝則有常刑。
注釋 1 寇,劫掠。
攘,因其來而竊之;即俗所謂順手牽羊。
譯文 “你們不要搶劫或順手偷竊:像越過了人家的牆壁,偷竊人家的馬和牛,引誘人家的男女奴隸,那就有經常的刑罰加在你們身上。
“甲戌,我惟征徐戎。
峙乃糗糧,無敢不逮;汝則有大刑1。
注釋 1 以曆法推之,甲戌當為魯僖公十六年十二月二日。
孫《疏》謂:峙,當作歭;具也。
糗,煮熟後并經暴幹之米麥,以為旅行時之食物。
糧,出行所攜之糧。
不逮,意謂不能及時供應。
譯文 “甲戌這天,我要征伐徐戎。
要準備你們出行用的幹糧,要及時準備好,(如果不及時準備好,)那就有嚴重的刑罰加在你們身上。
“魯人三郊三遂,峙乃桢榦;甲戌,我惟築1。
無敢不供;汝則有無餘刑,非殺2。
注釋 1 邑外謂之郊:義見《爾雅》。
遠郊之外曰遂:義見《禮記·王制》鄭注。
三郊三遂,當指魯東西南三面之郊遂言;魯北地遠故不供。
峙,見前。
桢榦,皆築牆所用木闆;桢在兩端,榦在兩邊。
築,謂修築壁壘。
2 供,供給。
無餘刑、非殺,謂除殺之外,無不用之刑也:《尚書故》引金履祥說。
譯文 “在魯國三方面近郊和遠郊的人們,準備好你們築牆用的木闆,甲戌這天,我就要修築堡壘了。
要供給這些東西,(如果不供給,)除被殺之外,你們就會受到所有的刑罰。
“魯人三郊三遂,峙乃刍茭1,無敢不多;汝則有大刑。
” 注釋 1 刍,刈草。
茭,幹刍。
二者皆牛馬之飼料。
譯文 “在魯國三方面近郊和遠郊的人們,準備好你們剛割下的草和幹草,(數量)要豐富,(如果不豐富,)那就有嚴重的刑罰加給你們。
” 呂刑 呂,他書或作甫(《便讀》雲:“呂甫同音通字。
”);國名,故地在今河南南陽縣西。
舊謂本篇為周穆王诰呂侯之辭。
鄭玄謂甫(呂)侯為穆王相,僞孔《傳》則謂呂侯為穆王司寇,兩說均未詳所本。
傅孟真先生疑本篇為呂王之書(見所著《中國古代文學史》);錢穆先生則謂此為晚出之書(見所著《周官著作時代考》),二說均甚有理緻。
唯二說皆尚有待于論定,茲姑仍舊說。
惟呂命1。
王享國百年,耄荒;度作刑以诘四方2。
注釋 1 惟呂命,謂王命呂侯。
2 享國,謂在位。
參《無逸》注。
此指周享國言,謂周興以來至穆王已百年也:《尚書故》說。
耄,老。
荒,亦耄老也:義見《禮記·樂記》鄭注。
度,謂度量時宜。
诘,猶禁也:義見《周禮·天官冢宰》鄭注。
譯文 (現在)命令呂侯。
君王(繼續着先王)享有國運已經一百年,王老了;就斟酌着(情勢)制作刑法來禁止天下(不守法的人)。
王曰:“若古有訓,蚩尤惟始作亂,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賊,鸱義奸宄,奪攘矯虔1。
苗民弗用靈,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殺戮無辜2。
爰始淫為劓、刵、椓、黥,越茲麗刑并制,罔差有辭3。
注釋 1 若,與越通;語詞。
訓,教訓。
蚩尤,相傳乃黃帝所戮之九黎國君。
延及,牽連及之。
平民,一般民衆。
鸱,輕也:馬融說(見《釋文》);謂怠慢無禮。
義,讀為“俄”,邪也:《述聞》說。
矯虔,謂撓擾:鄭玄說(見《周禮·司刑》疏引)。
2 苗民,鄭玄謂九黎之君(見《正義》);君,疑民之誤。
靈,《禮記·缁衣》引作命。
按:靈,古與令通。
令,古與命通。
弗用靈,謂不聽命。
制,管制之。
五虐之刑,意謂嚴峻之刑法。
曰,與越通,與也:《核诂》說。
3 淫,過。
劓,割鼻。
刵,截耳。
椓,宮刑。
黥,墨刑。
越,語詞。
麗,刑法。
制,管制。
差,擇。
有辭,謂有罪狀者。
譯文 王說:“古代有這樣的教訓,蚩尤開始作亂,牽連到一般民衆;沒有人不攻擊别人、殺害别人,傲慢、邪惡、作亂,以緻搶奪偷竊紛擾不安。
九黎的苗民不服從政府的命令,(蚩尤)就用刑罰來管制他們,作了五種嚴厲的刑罰與法律,來屠殺無罪的人。
于是他開始過度地制定了劓邢、刵刑、宮刑、墨刑,用這些刑罰管制人民,他并不選擇有罪的人(而加以懲罰)。
“民興胥漸,泯泯棼棼,罔中于信,以覆詛盟1。
虐威庶戮,方告無辜于上2。
上帝監民,罔有馨香德,刑發聞惟腥。
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報虐以威,遏絕苗民,無世在下3。
乃命重黎,絕地天通,罔有降格4。
群後之逮在下,明明棐常,鳏寡無蓋5。
皇帝清問下民,鳏寡有辭于苗。
德威惟畏,德明惟明6。
注釋 1 民,指苗民言。
興,起。
胥,相。
漸,猶詐也:孫《疏》說。
泯泯棼棼,紛亂貌。
中,猶合也。
覆,反;背。
詛,禱于神靈。
2 威,懲罰。
庶戮,衆受戮者。
孫《疏》謂:方,與旁通;溥也。
上,謂上天。
3 監,視。
民,指苗民言。
馨香德,意謂美德善行。
發,舉;升。
皇帝,謂上帝。
哀矜,憐憫。
不辜,無罪。
報虐以威,謂用懲罰報複暴虐者。
遏,《便讀》讀為“竭”;盡也。
世,嗣也:義見《國語·晉語》注。
下,謂人間。
4 重、黎,二人名,相傳為颛顼時分司天地之官。
降格,神降臨。
5 群後,衆諸侯。
逮,待遇。
在下,謂民衆。
明明,黾勉。
棐,與非通;《墨子·尚賢中》引作不。
蓋,《便讀》讀為“害”。
6 清,明審也:義見《荀子》楊注。
此下民,指苗民以外之民衆而言。
《墨子·尚賢中》引此節,“皇帝清問”以下十二字,在“罔有降格”之下;“群後”以下十四字,在“有辭于苗”之下。
德威,謂行為殘暴。
畏,與威通;懲罰。
德明,謂行為光明。
惟明之明,顯揚也。
譯文 “于是苗民都起來互相欺詐,紛紛擾擾,沒有合乎誠信之道的,以至于背叛了在神前禱告所訂立的盟約。
蚩尤殘暴地懲罰受殺害的民衆,人們都報告上天聲明他們沒有罪過(而受到懲罰)。
上帝看了這些苗民,都沒有芳香的美德,而(蚩尤的)刑罰氣味上升(被天)所聞到的隻是腥氣。
偉大的上帝憐憫這些無罪被殺害的民衆,于是他來懲罰殘暴的人,便絕滅了苗人(指苗民的君主言),使他們在人間沒有後代。
于是命令重和黎二人,斷絕人間和天上的交通,天神就不再降臨。
因而衆諸侯待遇百姓,就非常勉力,以緻孤苦無依的人也沒有災害了。
偉大的上帝問百姓,孤苦無依的人都認為苗人有罪。
(上帝)于是對行為殘酷的就加以懲罰,對行為光明的就加以顯揚。
“乃命三後,恤功于民:伯夷降典,折民惟刑;禹平水土,主名山川;稷降播種,農殖嘉谷。
三後成功,惟殷于民1。
士制百姓于刑之中,以教祗德2。
穆穆在上,明明在下,灼于四方,罔不惟德之勤。
故乃明于刑之中,率乂于民棐彜3。
典獄非訖于威,惟訖于富。
敬忌,罔有擇言在身4。
惟克天德,自作元命,配享在下5。
” 注釋 1 三後,謂伯夷、禹及稷。
恤,慎。
功,事功。
降,謂發布。
典,法。
折,制;裁判。
主名山川,謂主管為山川命名之事。
稷,後稷。
殖,種。
嘉,美。
殷,正。
《便讀》謂:此言使民正而不邪。
2 士,官名;司訟獄。
制,裁判。
百姓,民衆。
中,适當;意謂公正。
祗,敬謹。
3 穆穆,美好。
在上,指君長言。
明明,黾勉。
在下,指臣民言。
灼,明著。
之,是。
勤,奮勉。
明,勉。
率,用。
乂,治。
棐彜,謂非法者。
4 典,掌管。
訖,竟也;終也:《述聞》說。
按:意謂最後之目的。
威,懲罰。
富,《述聞》讀為“福”。
敬忌,敬畏。
擇,讀為“斁”,敗也:《述聞》說。
5 惟,猶乃也。
克,肩也:義見《說文》。
按:即負荷意。
作,成就。
元命,大命;意謂王業。
配享,謂配合天命而享有天下。
下,指人間言。
譯文 “于是命令三位君主,慎重于治民的事業:伯夷發布了法典,判斷民衆(的案件)就依照刑法;禹平定了水土,主管為山川取名的任務;後稷發布下播種(的方法),農民都種植了優良的谷物。
三後成功之後,民衆就都正直不邪了。
獄官們判決犯人能用公正的刑罰,用以教導百姓謹慎于德行,于是在上的君主就能穆然美好,在下的官員和民衆們都能非常奮勉。
因而功業顯著在天下,沒有不奮勉地遵守美德的。
所以他們都能勉力地使刑罰做得公正,用以治理那些不守法的民衆。
掌管審判的最終目的,并不是為了懲罰民衆,而是造福民衆。
要敬畏(天命),沒有不合理的話語從自己本身發出。
隻是負荷着老天的美德(依照天意),自己造就了偉大的命運,配合天意而在人間享有國運。
” 王曰:“嗟!四方司政典獄。
非爾惟作天牧?今爾何監,非時伯夷播刑之迪1?其今爾何懲?惟時苗民,匪察于獄之麗;罔擇吉人,觀于五刑之中;惟時庶威奪貨,斷制五刑,以亂無辜2。
上帝不蠲,降咎于苗;苗民無辭于罰,乃絕厥世3。
” 注釋 1 司,管理。
典,主持。
天牧,為天治理民衆者;此指諸侯言。
監,意謂取法。
時,是。
播,傳布。
迪,道。
2 懲,戒。
麗,法。
吉人,善人。
觀,谛視也:義見《說文》。
五刑,見後文。
中,适當;公正。
庶威,衆威虐者。
奪貨,掠奪财物者。
3 蠲,猶赦也:《尚書故》說。
無辭于罰,意謂罪有應得,無辭以自解。
譯文 王說:“唉!你們四方管理政治的人和主持刑獄的官員們。
不是替老天管理民衆的嗎?現在你們要何所取法呢?那不就是伯夷所傳布下來的刑法的道理嗎?現在你們要以什麼作為懲戒呢?就是這些苗民(指苗民之君言),不能詳察于判案子的刑法;不能選擇善良的人,(讓他們)仔細觀察五刑的适當辦法;他們隻是(任用)一些暴虐的人以及掠奪财物的人,照着五刑去審判案子,因而擾亂了無罪的人。
上帝不能再赦免他們了,就降下了災殃給苗民(苗民之君);苗民對上帝的懲罰也無話可說,所以就斷絕了他們的後代。
” 王曰:“嗚呼!念之哉!伯父、伯兄、仲叔季弟、幼子、童孫,皆聽朕言,庶有格命1。
今爾罔不由慰日勤,爾罔或戒不勤2。
天齊于民,俾我一日;非終惟終,在人3。
爾尚敬逆天命,以奉我一人。
雖畏勿畏,雖休勿休;惟敬五刑,以成三德4。
一人有慶,兆民賴之,其甯惟永5。
” 注釋 1 格命,謂神降臨而命令之。
2 由,用。
慰,勉。
日,《釋文》雲:“一音曰。
”按:曰,與聿通,語詞。
勤,奮勉。
戒,讀為“誡”;勸勉。
3 齊,資之假;助也。
俾,一作假,給予。
非終惟終,謂不當終而終。
4 逆,迎。
休,喜。
敬,謹慎。
三德,其義未詳;似非《洪範》之剛、柔、正直三德。
5 慶,福祥。
甯,安。
惟,猶乃也。
譯文 王說:“唉!你們要考慮考慮呀!伯父、伯兄、仲叔季弟、年輕的兒子、幼稚的孫子,你們這些人都要聽從我的話,那麼,神靈才可能降臨而命令我們。
現在你們沒有不互相勉勵着奮勉(做事)的,你們沒有人鼓勵着不奮勉的。
老天扶助百姓,給了我們一個時間,國運若還不應終了時而竟然終了了,這完全在于人為(的因素)。
你們可要謹慎地迎接天的命令,來擁護我個人。
雖然遇到可怕的事你們也不要害怕,雖然遇到可喜的事你們也不要喜悅,隻是謹慎于五刑,用以成就了三種美德。
天子一個人若有幸福,天下所有的人都靠着他(而有了幸福),那麼,國家的安甯就可以長久了。
” 王曰:“籲!來!有邦有土,告爾祥刑1。
在今爾安百姓,何擇、非人?何敬、非刑?何度、非及2?兩造具備,師聽五辭;五辭簡孚,正于五刑;五刑不簡,正于五罰;五罰不服,正于五過;五過之疵,惟官、惟反、惟内、惟貨、惟來,其罪惟鈞,其審克之3。
五刑之疑有赦,五罰之疑有赦,其審克之4。
簡孚有衆,惟貌有稽;無簡不聽,具嚴天威5。
注釋 1 有邦有土,指諸侯言。
祥,善。
2 安,安定。
人,謂官吏。
敬,謹慎。
度,猶謀也。
及,《史記》作宜。
3 造,一作遭。
兩造,猶言兩曹:《尚書故》引錢大昕說。
《說文》段注,謂兩曹,即原告被告。
具,俱。
師,士師;即獄官。
五辭,五刑之辭。
《便讀》謂:辭,即俗所謂口供。
簡,核。
《尚書故》謂:孚,驗也。
正,定也:《便讀》說。
不簡,意謂不能核實。
五罰,謂五等罰金。
五過,審判者之五種過失;即下文所言者。
疵,病。
官,謂挾威勢。
反,謂報恩怨。
貨,謂行賄。
來,謂請托。
以上皆孫《疏》說。
内,女谒:《便讀》說(即私下拜見)。
鈞,等。
克,《漢書·刑法志》引作核。
4 疑,謂有可疑處。
5 貌,《史記》作訊。
有稽之有,以也。
聽,受理。
具,共。
嚴,謹。
天威,天之懲罰。
譯文 王說:“唉!過來!你們這些有國家有土地的人,(我來)告訴你們良善的刑法。
現在你們來安定民衆,要選擇什麼呢,不是(好的)官員嗎?要謹慎什麼呢,不是刑法嗎?要計劃什麼呢,不是适宜(的事情)嗎?原告和被告兩方都齊全了,法官依照五刑來審問口供;(合乎)五刑的口供都考核證實了,就按照五等刑法來定罪;如果依照五刑所定的罪并不能核實,那就按照五等罰金的法律來處罰罪犯;如果依照五罰所定的罪還不能使罪犯心服,那就要從(官員的)五種過失方面去定罪;五種過失的毛病,就是倚仗官的權勢、報複恩怨、走内線、行賄賂、拜托,這五種過失的罪是相等的,可要仔細考核它呀。
依照五刑所判的罪如有可疑的則有赦免的辦法,依照五罰辦法所判的罪如有可疑的也有赦免的辦法,可要仔細地考核清楚。
要核驗罪犯,隻有用審問的方法來考核;假如沒辦法可以核實,那就不受理這案子,(我們)要共同謹慎于老天的懲罰。
“墨辟疑赦,其罰百锾,閱實其罪1。
劓辟疑赦,其罰惟倍,閱實其罪2。
剕辟疑赦,其罰倍差,閱實其罪3。
宮辟疑赦,其罰六百锾,閱實其罪4。
大辟疑赦,其罰千锾,閱實其罪5。
墨罰之屬千,劓罰之屬千,剕罰之屬五百,宮罰之屬三百,大辟之罰,其屬二百,五刑之屬三千6。
注釋 1 墨,黥。
辟,罪。
疑赦,謂其罪有可疑時,則赦其肉刑,而易之以罰。
锾(huán),古圓形貨币(王獻唐先生《〈漢書·食貨志〉訂議》說),通用于周代。
閱實,猶言核實。
2 惟倍,謂倍于墨罰。
3 剕,刖足。
倍差,謂不及劓罰之倍;意謂三百锾。
4 宮刑:男子割勢,女子幽閉宮中。
六百,《史記》一本作五百。
5 大辟,死刑。
6 墨罰之屬千,意謂應判墨罰之罪者,其類凡千種。
譯文 “犯了墨刑之罪而有可疑時,就赦免他,而罰款一百個錢,但是要核實他的罪過。
犯了劓刑之罪而有可疑時,就赦免他,那罰款比墨罰要加倍,也要核實他的罪過。
犯了剕刑之罪而有可疑時,就赦免他,那罰款比劓罰要加一倍還差些,也要核實他的罪過。
犯了宮刑之罪而有可疑時,就赦免他,那罰款是六百個銅錢,也要核實他的罪過。
犯了死刑之罪而有可疑時,也赦免他,那罰款是一千個銅錢,也要核實他的罪過。
墨罰的種類共有一千條,劓罰的種類也有一千條,剕罰的種類有五百條,宮罰的種類有三百條,死刑罰款的種類有二百條,總計五刑的種類共有三千條。
“上下比罪,勿僭亂辭,勿用不行;惟察惟法,其審克之1。
上刑适輕下服,下刑适重上服,輕重諸罰有權2。
刑罰世輕世重,惟齊非齊,有倫有要。
罰懲非死,人極于病3。
非佞折獄,惟良折獄,罔非在中4。
察辭于差,非從惟從。
哀敬折獄,明啟刑書胥占,鹹庶中正5。
其刑其罰,其審克之。
獄成而孚,輸而孚;其刑上備,有并兩刑6。
” 注釋 1 比,例也。
罪無正律則以上下為比例:《大義》說。
僭,差。
辭,謂囚犯口供及審判之辭。
孫《疏》謂:不行,指已廢之法言。
察,詳審。
法,謂依法律。
2 上刑,謂重刑。
适,宜。
下服,謂服減等之刑。
上服,謂服加等之刑。
權,衡量。
3 世,《後漢書·應劭傳》引作時。
倫,理。
要,猶中也:《便讀》說。
中,謂中正。
極,困阨(厄)。
4 佞,謂佞人。
折獄,審判。
良,謂善人。
中,公正。
5 孫《疏》謂:差,不齊一也。
從,服從。
惟,乃。
哀敬,即哀矜。
啟,打開。
胥,相。
占,揣度。
鹹,皆。
庶,庶幾。
6 成,定。
孚,謂得其實情。
輸,《述聞》讀為“渝”,變也;謂改變原判。
上備,謂列具文書奏上。
有并兩刑,意謂二罪以上,并科一刑。
本孫《疏》說。
譯文 “(如遇法律上沒有明文規定的罪,)就照着上下的比例來定罪,不要使犯人的口供及判詞錯亂了,不要用已經不通行的法律;審判時要仔細審查要依照法理,要仔細考核清楚。
假若判了重刑而宜于減輕一點,那就減輕他的刑罰;假若判了輕刑而宜于加重一點,那就加重他的刑罰;刑罰的輕重,都要加以衡量。
刑罰有時輕有時重,隻是為了使不整齊(不合法)的人趨向于整齊。
(審判)一定要有道理而且公正。
懲罰雖然不是置犯人于死地,但是受刑的人都會為痛苦所困阨。
不要用谄佞的人審判案子,隻要用善良的人審判案子,目的無非在于求得到公正。
要詳細地考察口供的不一緻,那麼,不服從的人才會服從。
要懷着憐憫的心情去審判案子,要明白地打開刑書來斟酌(條文),那麼,幾乎所判的案子都可以得到公正的判決了。
對于刑或罰,要考核清楚。
案子要判定必須得到實情,如要改變判決,也要得到實情;判定了刑罰要把案情報告朝廷,有時要把兩種罪刑合并為一種刑罰來執行。
” 王曰:“嗚呼!敬之哉!官伯族姓1。
朕言多懼。
朕敬于刑,有德惟刑2。
今天相民,作配在下,明清于單辭3。
民之亂,罔不中聽獄之兩辭;無或私家于獄之兩辭4。
獄貨非寶,惟府辜功,報以庶尤5。
永畏惟罰;非天不中,惟人在命。
天罰不極庶民,罔有令政在于天下6。
” 注釋 1 官伯,刑官之長;族姓,同姓之臣:《便讀》說。
2 敬,謹。
有德,謂有德者。
惟,猶乃。
惟刑,謂乃能主持刑罰。
3 相,助。
作配,謂配合天意。
下,謂人間。
清,明審。
單辭,一面之詞。
4 亂,治。
中聽,以中正之态度聽之。
兩辭,雙方之辭。
無,勿。
家,當作圂。
因金文“家”“圂”二字形近而誤。
圂,亂也。
5 獄貨,訊獄時所受之财物。
非寶,意謂不足貴。
府,取也:義見《廣雅》。
辜功,犯罪之事。
報,報複。
庶尤,衆怨。
6 畏,敬畏。
罰,刑罰。
中,公正。
在,察。
命,謂天命。
極,至。
令,善。
譯文 王說:“唉!要謹慎呀!衆刑官和同姓的官員們。
我所說的話多半是恐懼之言。
我是慎重刑罰的,隻有有德行的人才能主持刑罰。
現在老天扶助民衆,我們在人間要配合上帝的意旨,要明晰單方面的口供。
人民之所以能平安,沒有不是由于(審判官)公正地聽取訟案兩方面的口供的,可不要私自混亂了訟案兩方面的口供。
審判案子時所受的賄賂不是可貴的,那隻是取得犯罪的事,所得的報複是衆人的怨恨。
永遠可敬畏的事就是刑罰,并非老天不公正,隻是人們應察看老天的命令。
天定的刑罰若不能到達(加在)民衆身上,就沒有優良的政治在天下了。
” 王曰:“嗚呼!嗣孫。
今往何監、非德1?于民之中,尚明聽之哉2!哲人惟刑,無疆之辭,屬于五極,鹹中、有慶3。
受王嘉師,監于茲祥刑4。
” 注釋 1 嗣孫,謂諸侯繼嗣之孫;此指呂侯言。
今往,自今以往。
2 中,案情:義見《周禮》“小司寇之職”。
尚,庶幾。
聽,謂聽獄。
3 無疆,無窮。
屬,猶合也:義見《禮記·經解》注。
極,中正。
《述聞》謂:五極,謂五刑之中也。
慶,福祥。
4 嘉,善。
師,衆;指衆民言。
監,視。
祥,善。
譯文 王說:“唉!你這繼承先公的孫子。
從今以後你取法于什麼,難道不是美德嗎?因此對于民衆的案件,你要明明白白地審判呀!隻有明智的人才能主持刑法,審判無窮無盡的口供,要合乎五刑的公正之道,如果都能公正,那就有幸福了。
(你)接受了王朝的善良民衆,要正視這良善的刑法。
” 文侯之命 幽王被弑于骊山之下,晉文侯、鄭武公助平王平定亂事,平王因得即位于東都。
此平王念晉文侯之功,而錫命之之辭也。
《史記》以本篇為周襄王錫晉文公之辭,誤。
說見拙著《〈尚書·文侯之命〉著成的時代》一文。
王若曰:“父義和1!丕顯文武,克慎明德,昭升于上,敷聞在下;惟時上帝集厥命于文王2。
亦惟先正,克左右昭事厥辟;越小大謀猷,罔不率從。
肆先祖懷在位3。
注釋 1 王,周平王。
父,謂父輩也;天子稱同姓諸侯如此。
義和,晉文侯名仇,字義和。
2 文武,文王、武王。
敷,溥。
下,謂人間。
惟時,于是。
集,降落。
3 先正,謂先王之諸臣。
左右,與佐佑同義,即輔佐。
昭,相導。
辟,君。
越,與粵通,發語詞。
猷,謀。
率從,遵從。
肆,故。
懷,安。
譯文 王如此說:“義和尊長!顯赫的文王和武王,都能謹慎于光明的美德,(他們的美德)明顯地升到天上,廣泛地被人間所聞知,于是上帝就把國運降落在文王身上。
也因為過去的官長們,都能輔佐、相導、侍奉他們的君王,凡是(君王的)大小計劃,(他們)沒有不遵從的,所以先祖們能安然地在君王的職位。
“嗚呼!闵予小子嗣,造天丕愆;殄資澤于下民,侵戎,我國家純1。
即我禦事,罔或耆壽俊在厥服,予則罔克2。
曰惟祖惟父,其伊恤朕躬。
嗚呼!有績,予一人永綏在位3。
注釋 1 闵,猶言可憐。
嗣,謂繼承王位。
造,遭。
丕,語詞。
愆,罪。
殄,絕。
資,财。
澤,祿;亦謂财産。
下民,民衆。
侵戎,為犬戎所侵。
純,與屯通,困難。
2 即,今。
耆壽,謂老成人。
俊,當讀為金文習見之“畯”;語詞。
服,職位。
克,勝;意謂成功。
3 曰,與聿通;語詞。
祖、父,皆指同姓諸侯言。
伊,維。
恤,憂。
績,功。
綏,安。
譯文 “唉!可憐我這青年人繼承了先王的帝業,就遭逢了老天所給的罪過。
民衆的财産通通沒有了,又被犬戎侵略,我們國家遭到了困難。
現在我們的官員們,(如果)沒有老成人守着他們的崗位,我就不能擔負起(這個任務)。
因此祖父父輩們,(你們)要憂慮我本人。
唉!你們有了功勞,我個人才能永遠安然地在天子的職位。
“父義和!汝克昭乃顯祖;汝肇刑文武,用會紹乃辟,追孝于前文人1。
汝多修,扞我于艱;若汝,予嘉2。
” 注釋 1 昭,同紹:《尚書故》說。
紹,繼也。
乃,汝。
肇,語詞。
刑,法。
《尚書故》謂:會,期。
紹,昭;顯。
乃,汝。
辟,君。
追,補也。
已亡故之祖先,不克面盡孝道,故曰追孝。
前文人,祖先。
2 戰功曰多。
修,美。
扞,衛。
艱,謂艱難之際。
嘉,美。
譯文 “義和尊長!你能夠繼承你那顯赫的祖先;你能效法文王、武王,期望顯揚你的君主,追補孝道于你的祖先。
你的戰功很好,在我困難的時期來保衛我;像你這樣的人,是我所贊美的。
” 王曰:“父義和!其歸視爾師,甯爾邦1。
用赉爾秬鬯一卣;彤弓一,彤矢百;盧弓一,盧矢百;馬四匹2。
父往哉!柔遠能迩,惠康小民,無荒甯,簡恤爾都,用成爾顯德3。
” 注釋 1 視,意謂照顧。
師,指民衆言。
甯,安定。
2 赉,賞賜。
秬鬯一卣,參《雒诰》注。
彤,赤色。
天子以弓矢賜有大功之諸侯,使專征伐。
盧,黑色。
金文及他書盧字或作旅,或作玈。
僖公二十八年《左傳》所載周襄王賜晉文公之物,與本篇所載者不同;即此亦可知本篇非襄王命晉文公之書。
3 柔遠能迩,參《堯典》注。
惠,愛。
康,安。
《逸周書·谥法》篇:“壹德不解(懈)曰簡。
”恤,憂念;顧慮。
爾都,意謂晉國。
顯德,光顯之德。
譯文 王說:“義和尊長!你要回去照顧你的民衆,安定你的國家。
我來賞賜你黑黍酒一壺;紅色弓一支,紅色箭一百支;黑色弓一支,黑色箭一百支,以及四匹馬。
去吧長輩!要使遠方和近處一樣安定,要愛護安定小百姓,不要過度享樂,一心一意地顧慮着你的國家,來成就你那光明顯耀的德行。
” 秦誓 秦穆公三十三年,命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伐鄭;蹇叔谏,不聽。
因鄭人有備,秦師未至鄭,滅滑而還。
師歸至崤,為晉襄公所敗。
事見僖公三十二及三十三年《左傳》。
本篇乃因殽之役,秦穆公悔恨之誓辭也。
公曰:“嗟!我士!聽無嘩!予誓告汝群言之首1。
注釋 1 公,秦穆公。
士,謂臣。
首,本也:義見《禮記·曾子問》鄭注。
猶今語所謂要旨、要點。
譯文 公說:“唉!我的官員們!你們聽着,不要喧嘩!我現在來告訴你們許多話的要點。
“古人有言曰:‘民訖自若是多盤。
責人斯無難;惟受責俾如流,是惟艱哉1。
’我心之憂:日月逾邁,若弗雲來2。
惟古之謀人,則曰未就予忌;惟今之謀人,姑将以為親3。
雖則雲然,尚猷詢茲黃發,則罔所愆4。
番番良士,旅力既愆,我尚有之5。
仡仡勇夫,射禦不違,我尚不欲。
惟截截善谝言,俾君子易辭,我皇多有之6! 注釋 1 《正義》謂:訖,盡也。
盤,樂。
俾,使。
2 逾,過。
邁,行。
若,乃也:義見《小爾雅》。
雲,語詞。
3 就,接近。
《骈枝》謂:忌,語詞。
姑将,姑且。
4 猷,與猶通。
黃發,老者。
愆,過失。
5 番,孫《疏》讀為“皤”;雲:皤皤,老人白發貌。
旅,讀為“膂”。
“有之”之有,親也:《述聞》有說。
6 仡(yì)仡,勇壯貌。
違,失;差錯。
截截,《公羊傳》引作;巧言貌。
谝,巧言。
君子,指君主言。
易辭,《公羊傳》引作易怠;輕惰也。
皇,暇。
譯文 “古人有句話說:‘人們都是自己這樣地多多享樂。
斥責别人沒有什麼困難;可是受人指責而自己能像流水一般(順暢地接受),就困難了。
’我心中的憂愁,是日子一天天地過去了,再也不會回來。
古代有謀略的人,就不能接近我了;對于現今的謀士,姑且将他們當作親近的人。
雖如此說,我尚且要詢問那老年人,就不會有過錯了。
白發皤皤的優良之士,他的體力已經差了,我尚且親近他。
那英勇強壯的武人,射箭和駕車的技術都不錯,我尚且不喜歡他們。
像然善于花言巧語的人,使君主怠慢松懈,我哪裡有工夫多多親近他們呢! “昧昧我思之:如有一介臣,斷斷猗,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1。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如自其口出:是能容之。
以保我子孫黎民,亦職有利哉2。
人之有技,冒疾以惡之;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達:是不能容。
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3。
注釋 1 昧昧,猶默默也:《便讀》說。
介,《大學》引作個。
介,即個也:孫《疏》有說。
斷斷,誠笃專一貌。
猗,與兮通;語詞。
《大學》引作兮。
休休,寬容貌。
如,猶乃也:《釋詞》說。
2 彥,美士;猶賢也。
聖,明哲。
不啻,不但。
是,實。
亦,語詞,無承上啟下之義。
職,猶實也。
3 冒,與媢通,妒也。
疾,嫉。
違,戾;意謂牽制。
俾,使。
達,顯。
殆,危。
譯文 “我默默地在想:假如有一個官員,非常誠實專一(忠貞),而沒有其他的技能;他的胸懷寬大,能夠容人。
别人若有技能,就好像他自己具有能力一般;别人若賢良明智,他由衷地喜愛他,不但是像他口中所說的那樣,而是能真誠地寬容他。
(這種人)用來保護我的子孫民衆,那實在是有利啊。
别人若有才能,他就妒忌他、讨厭他;别人若賢良明智,他就牽制他、使他不能顯達,(這種人)實在不能寬容人。
用這種人就不能保護我的子孫民衆,那就危險了。
“邦之杌陧,曰由一人;邦之榮懷,亦尚一人之慶1。
” 注釋 1 杌(wù)陧(niè),不安。
一人,穆公自謂。
《國語·晉語》韋注謂:榮,樂也。
懷,安。
尚,庶幾。
慶,幸福。
譯文 “國家若危險不安,是由于我個人(的關系);國家若繁榮安甯,那幾乎是我個人的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