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

關燈
美德延續下去,老天就不會廢棄文王所受之天命(國運)的。

    ” 公曰:“君奭!我聞在昔,成湯既受命,時則有若伊尹,格于皇天1。

    在太甲,時則有若保衡2。

    在太戊,時則有若伊陟、臣扈,格于上帝;巫鹹,乂王家3。

    在祖乙,時則有若巫賢4。

    在武丁,時則有若甘盤5。

    率惟茲有陳,保乂有殷;故殷禮陟配天,多曆年所6。

    天惟純佑命,則商實百姓王人,罔不秉德明恤;小臣屏侯甸,矧鹹奔走7。

    惟茲惟德稱,用乂厥辟。

    故一人有事于四方,若蔔筮,罔不是孚8。

    ” 注釋 1 伊尹,名摯。

    格于皇天,意謂其德能感動天帝。

     2 太甲,湯孫。

    保衡,舊以為伊尹。

    按:保似為官名,衡乃人名。

    其人不可考,疑即《詩·商頌》之阿衡。

     3 太戊,太甲孫。

    伊陟,伊尹子。

    臣扈,似非《書序》所謂湯時之臣扈;蓋湯時之臣扈,至太戊時不得尚在也:孫《疏》有說。

    《述聞》謂:巫鹹,當《作》巫戊。

    乂,治。

     4 祖乙,《史記》以為河亶甲子;王國維據蔔辭證知為仲丁子。

    是也。

    巫賢,僞孔《傳》以為巫鹹子。

     5 武丁,殷高宗。

    甘盤,武丁臣。

    盤,古通般;故《史記》作甘般。

     6 率,用;因為。

    陳,謂位列:《尚書故》說。

    有陳,言在官位。

    殷禮,指殷之祀禮:孫《疏》說。

    陟,升也;謂帝王之殁:義見《竹書紀年》。

    配天,謂祭天而以先王配之。

    曆,經。

    所,語詞。

     7 純佑,古成語。

    金文如克鼎、頌簋等,皆作屯右。

    純,專也。

    佑,助也。

    此純佑做名詞用,謂輔佐之臣。

    命,意謂與之。

    實,通是:王樹楠《尚書商誼》說。

    百姓,百官。

    江聲謂:王人,王之同宗之臣。

    恤,憂。

    小臣,臣之微者:王肅說(見《正義》)。

    屏,應從魏石經作并。

    矧,亦。

    鹹,皆。

    奔走,意謂勤勉。

     8 茲,指上述諸臣。

    稱,舉;行。

    乂,保。

    辟,君;指殷王言。

    一人,謂天子。

    孚,信。

     譯文 公說:“君奭呀!我聽說以前的時候,成湯既已接受了天的任命,那時就有像伊尹這樣的人,能以精誠感動了偉大的老天降臨。

    在太甲,那時就有像保衡這樣的人。

    在太戊,那時就有像伊陟、臣扈這樣的人,能以精誠感召上帝降臨;還有巫鹹這人,來保護王朝。

    在祖乙,那時又有像巫賢這樣的人。

    在武丁,那時也有像甘盤這樣的人。

    因為有這些人在官位,保護殷國,所以殷代的祭禮,當君主死後,他的神靈就配合着天帝享受祭祀,經曆了許多年代。

    老天是把輔佐的忠臣賜給殷王的,于是商的一般官員們和王的同宗官員們,就沒有不保持着美德和了解憂患的,(在君主左右的)微賤官員以及諸侯們,也都能勤勉地服務。

    因為這些官員實行美德,用來保護他們的君王,所以殷天子隻要對四方(天下)有所作為,(他的政令)就像用龜蔔和用蓍占卦一般,沒有人不信賴他的。

    ” 公曰:“君奭!天壽平格,保乂有殷;有殷嗣,天滅威1。

    今汝永念,則有固命,厥亂明我新造邦2。

    ” 注釋 1 壽,當讀為“疇”。

    疇,昔也。

    平,當為丕之訛。

    皆《核诂》說。

    丕,語詞。

    有殷嗣,指殷嗣夏言。

    天滅威,謂天不降災禍于殷。

     2 固,定也:義見《國語·晉語》韋注。

    《述聞》謂:亂,應作率;用也。

    明,光顯。

     譯文 公說:“君奭!老天曾經降臨,保護殷國,因而殷就繼承着夏代,老天的威怒就消失了。

    現在你必須永遠想着這事,那麼我們才有固定的命運,才能來光顯我們新成立的國家。

    ” 公曰:“君奭!在昔,上帝割申勸甯王之德,其集大命于厥躬1。

    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亦惟有若虢叔,有若闳夭,有若散宜生,有若泰颠,有若南宮括2。

    又曰:無能往來茲迪彜教,文王蔑德降于國人3。

    亦惟純佑秉德,迪知天威,乃惟時昭文王;迪見冒聞于上帝,惟時受有殷命哉4。

     注釋 1 割,蓋也:義見《禮記·缁衣》鄭注。

    申,重複。

    勸,《禮記·缁衣》引作觀。

    甯王,缁衣引作文王。

    其,猶乃也:《釋詞》說。

    集,謂落到……上。

    大命,國運。

    厥躬,其(文王)身。

     2 修,行。

    和,和洽。

    有夏,謂周也:《尚書故》說。

    虢叔等五人,皆文王賢臣。

     3 王樹楠《尚書商誼》謂:又曰,猶言有曰。

    按:猶今語如果說。

    往來,猶言奔走。

    茲,如此。

    迪,用。

    彜,常。

    蔑,無。

     4 亦惟,仍指虢叔等言。

    純佑,專意輔佐;見前。

    迪,攸。

    惟時,于是。

    孫《疏》謂:昭,同诏,勴也;輔導也。

    迪,用。

    見,猶被也。

    冒聞,上聞。

     譯文 公說:“君奭!在以往的時候,上帝大概是重複地觀察了文王的品德,于是就把國運降到他身上了。

    文王尚且能夠在我們周國修行和睦的教化,也還有像虢叔,像闳夭,像散宜生,像泰颠,像南宮括這樣的人。

    如果說他們不能這樣勤勉地遵循着法教,那文王就沒有恩德降給國民了。

    也隻有這五個人專心緻志地輔佐(王朝)而且能保持美德,(他們)知道老天懲罰(人們的原因),于是輔導着文王,(這情形)被上帝聽見了,于是(文王)就接受了殷國的命運。

     “武王惟茲四人,尚迪有祿1。

    後暨武王,誕将天威,鹹劉厥敵2。

    惟茲四人昭武王,惟冒,丕單稱德3。

     注釋 1 孫《疏》謂:武王時虢叔已死,故雲茲四人。

    迪,攸。

    死者謂之無祿或不祿;故有祿謂尚在也:參林之奇(《尚書故》引)及《核诂》說。

     2 暨,與。

    誕,語詞。

    将,奉行。

    鹹,皆。

    劉,殺。

     3 昭,輔導。

    參前注。

    冒,勉。

    丕,語詞;猶乃也。

    單,大。

    稱,行。

     譯文 “武王時隻有這四個人,還生存着。

    後來他們和武王,來奉行老天的懲罰,把他們的敵人通通殺了。

    也隻有這四個人輔導着武王,奮勉地(做事),于是大大地施行了恩惠。

     “今在予小子旦,若遊大川、予往暨汝奭其濟1。

    小子同未,在位誕無我責2。

    收罔勖不及,耇造德不降;我則鳴鳥不聞,矧曰其有能格3?” 注釋 1 濟,渡過。

     2 同未,與昧、童昧同義;言年幼無知也:《尚書故》說。

    在位,謂官吏。

    誕,語詞。

    無我責,謂無人責我也:本《骈枝》說。

     3 收,疑當作攸:《骈枝》說。

    勖,勉。

    不及,謂行事不周到。

    耇,老。

    造,至。

     譯文 “現在我這青年人旦,就好像渡過一條大河一般,我去(渡水)和你奭一起,才能渡過去。

    我這青年人是愚昧無知的,而在職的官員們卻沒有人來責備我。

    我所做不到的,竟沒有人來勉勵我;我已老了,卻不能把德惠降給人民。

    (這樣說來,)我連鳥叫的聲音都聽不到,還能感動神明使他降臨嗎?” 公曰:“嗚呼,君!肆其監于茲。

    我受命無疆惟休,亦大惟艱。

    告君乃猷裕,我不以後人迷1。

    ” 注釋 1 乃,猶厥也。

    猷裕,道也:參《康诰》。

    以,使。

     譯文 公說:“唉,君!對上述這些話,你要加以正視。

    我們周人接受了國運,是無窮無盡的吉祥,也是非常重大的艱難。

    告訴君這個道理,我們不要使後代子孫迷惑。

    ” 公曰:“前人敷乃心,乃悉命汝,作汝民極1。

    曰:‘汝明勖偶王,在亶。

    乘茲大命。

    惟文王德丕承,無疆之恤2。

    ’” 注釋 1 前人,謂武王:江聲說。

    敷,布。

    悉,詳盡。

    作,猶言造就。

    極,準則。

     2 明勖,黾勉。

    孫《疏》謂:偶,侑也;輔也。

    亶,誠。

    乘,孫《疏》訓為承。

    大命,謂天命。

    之,是。

    恤,憂。

     譯文 公說:“前人(武王)曾經宣布他的心意,曾詳盡地告訴你,為了把你造成人民的表率。

    他說:‘你要奮勉地來輔佐君主,要忠實。

    承受這天賜的命運,隻有繼承着文王的德行,和無窮無盡的憂慮(要永遠地憂慮國事)。

    ’” 公曰:“君!告汝朕允1。

    保奭!其汝克敬以予監于殷喪大否,肆念我天威2。

    予不允惟若茲诰,予惟曰襄我二人3。

    汝有合哉,言曰:‘在時二人4。

    ’天休滋至,惟時二人弗戡。

    其汝克敬德,明我俊民,在讓後人于丕時5。

    嗚呼!笃棐時二人,我式克至于今日休6。

    我鹹成文王功于不怠,丕冒;海隅出日,罔不率俾7。

    ” 注釋 1 允,誠。

     2 保,太保。

    敬,謹。

    以,與。

    否,不善。

    肆,語詞。

    我天威,意謂我若為惡亦将遭受天之懲罰。

     3 允,用也:《核诂》說。

    襄,助。

    我二人,謂己及召公。

     4 合,指意志相合。

    時,是。

     5 休,與庥義同,福慶也。

    滋,益;猶言盛多。

    戡,與堪通,勝也。

    明,揚;舉用。

    俊民,謂才智之士。

    讓,讀為“襄”,輔助也。

    丕,語詞。

    時,善。

     6 笃,誠懇。

    棐,輔。

    式,用。

     7 鹹,皆。

    功,事。

    冒,勉。

    海隅出日,指日出之海濱;意謂荒遠處。

    罔不率俾,無不順從也:《述聞》說。

     譯文 公說:“君!我真誠地告訴你。

    太保奭!你要能夠謹慎地和我以殷人的滅亡這種大不好的事作為鑒戒,從而顧慮我們也可能遭到的天的懲罰。

    我不用再如此告訴你了,我隻是說各官員要來協助我們兩個人。

    你和我的意見是相合的,你說:‘是在(我們)這兩個人身上。

    ’老天賜予我們的幸福豐盛地到來,于是我們兩個人就不能勝任。

    你可要謹慎你的德行,提拔我們傑出的人才,(目的是)輔助後人走到美善的境界。

    唉!(因為官員們)誠懇地輔佐(我們)兩個人,所以我們(周人)才能到達今天的幸福境地。

    我們都要不懈怠成就文王的功業,奮勉地(去做);那麼就是海濱日出的荒遠地方,也沒有不服從我們的。

    ” 公曰:“君!予不惠若茲多诰,予惟用闵于天越民1。

    ” 注釋 1 惠,惟。

    闵,憂。

    越,與。

     譯文 公說:“我也不這樣多多勸告你了,我隻是因為憂慮老天(降罰)以及百姓(受難)而已。

    ” 公曰:“嗚呼,君!惟乃知民德,亦罔不能厥初,惟其終1。

    祇若茲,往、敬用治2。

    ” 注釋 1 乃,汝。

    德,性情行為。

    初,謂事之始。

    終,謂善終。

     2 祇,但隻。

    往,謂自今以往。

     譯文 公說:“唉,君呀!你是知道民衆的性情行為的,他們開始沒有不好的,隻看他們有沒有好的結果。

    (我所要勸告你的)不過上述的這些,從今以後,謹慎地從事政治吧。

    ” 多方 甲骨文及西周文獻,常謂“國”曰“方”;“多方”一詞,亦屢見于甲骨文。

    多方,猶言衆國也。

    本篇雖雲:“告爾四國多方”,實周公以成王命诰東土諸國之辭,乃為殷遺民而作也。

     惟五月丁亥,王來自奄,至于宗周1。

     注釋 1 五月,《核诂》謂當為周公監雒後五年之五月,故文中有“奔走臣我監五祀”之語。

    《尚書大傳》謂此五月屬周公攝政三年,而《史記》則屬之七年周公反政之後;二說茲皆不取。

    宗周,鎬京。

     譯文 五月丁亥日,王從奄回來了,到了宗周。

     周公曰:“王若曰:‘猷,告爾四國多方,惟爾殷侯尹民1。

    我惟大降爾命,爾罔不知。

    洪惟圖天之命,弗永寅念于祀2。

    惟帝降格于夏,有夏誕厥逸,不肯戚言于民;乃大淫昏,不克終日勸于帝之迪:乃爾攸聞3。

    厥圖帝之命,不克開于民之麗;乃大降罰,崇亂有夏,因甲于内亂4。

    不克靈承于旅,罔丕惟進之恭,洪舒于民5。

    亦惟有夏之民,叨懫日欽,劓割夏邑6。

    天惟時求民主,乃大降顯休命于成湯,刑殄有夏7。

    ’ 注釋 1 猷,發語詞。

    四國,見《多士》注。

    惟,猶與也:《釋詞》說。

    尹,治也:《尚書故》引戴鈞衡說。

     2 洪惟,發語詞。

    于省吾謂:圖,當讀為“鄙”;古圖、鄙同字。

    寅,敬。

     3 降格,神降臨也;意謂降福。

    誕,大。

    逸,樂。

    戚,憂。

    言,語詞。

    勸,勉。

    迪,道。

    攸,所。

     4 圖,讀為“鄙”。

    開,釋。

    麗,羅網;此指法網言:孫《疏》有說。

    崇,重。

    甲,讀為“狎”;習也;經常也。

     5 承,保。

    靈承,善于保護也。

    旅,衆。

    丕,讀為“不”。

    孫《疏》謂:進,讀為“赆”;财也。

    之,是。

    恭,與共通,供也。

    洪,大。

    舒,古文作荼(見《困學紀聞》)。

    荼,害也。

     6 叨,《說文》作饕;貪也。

    懫,《說文》作;忿戾也。

    欽,與通;興也:孫《疏》說。

    劓(yì),割鼻之刑。

    劓割,猶言宰割。

     7 惟時,于是。

    顯休命,光顯美好之命。

    刑,誅。

    殄,絕。

     譯文 周公說:“王如此說:‘嗯,告訴你們天下衆國家,以及你們這些殷國諸侯治理之下的民衆。

    我曾大大地發布了一個命令給你們,你們沒有人不知道的。

    你們鄙棄老天的命令,不能永遠虔敬地關心着祭祀。

    (以往)上帝降臨到夏朝來,後來夏朝大大地享樂,不肯憂慮民衆,竟然大大地淫亂昏聩,不能整天地勉力于上帝之道,這是你們所聽說過的。

    他們鄙棄上帝的命令,不肯放開對付民衆的羅網,所以(上帝)就大大地降下了懲罰,導緻夏朝嚴重混亂,因而夏朝經常發生内亂。

    夏朝不善于保護它的民衆,百姓沒有不盡力進獻财物的,因而深深地毒害了民衆。

    以緻夏代的民衆,貪财憤恨的風氣一天天地盛行起來,宰割了夏國。

    老天于是就尋求人民的君主,而大大地降下了光明、美好的命令給成湯,就消滅了夏朝。

    ’ “‘惟天不畀純,乃惟以爾多方之義民,不克永于多享1。

    惟夏之恭多士,大不克明保享于民,乃胥惟虐于民;至于百為,大不克開2。

    乃惟成湯,克以爾多方,簡代夏作民主。

    慎厥麗、乃勸,厥民刑、用勸3。

    以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慎罰,亦克用勸。

    要囚,殄戮多罪,亦克用勸;開釋無辜,亦克用勸。

    今至于爾辟,弗克以爾多方享天之命4。

    ’ 注釋 1 畀,予。

    純,善;指福祥言。

    以,使。

    義民,良民。

    享,受也:《便讀》說。

     2 恭,本當作共;與供通。

    恭多士,謂供職之群臣。

    明,勉。

    保享,猶言保護。

    胥,相。

    百為,各種作為。

    不克開,乃“不克開于民之麗”之省文:《便讀》說。

     3 簡,與閒通;疊也。

    簡代,疊代也:《平議》有說。

    民主,民之主宰;即天子。

    麗,刑罰。

    乃勸,意謂湯能鼓勵人民向善。

    厥民刑,謂施予民衆以刑罰。

    用勸,謂用以勸勉民衆為善。

     4 要囚,與幽囚同義;囚禁也:義見《康诰》。

    多罪,謂多罪之人。

    辟,君。

    爾辟,指纣言。

    享,受。

     譯文 “‘老天不再把福祥給予他(夏桀),緻使你們這衆國的善良百姓,不能長久地多多地享受(安樂)了。

    那夏朝供職的官員們,不能勉力地保護民衆,反而對民衆以暴虐相向,以至于所有的作為,都不肯打開(懲罰民衆的法網)。

    到了成湯,才能和你們各國代替了夏王來做人民的主宰。

    他慎重他的刑法,所以百姓都能勉力向善;他對人民施行懲罰,也是用來勉勵百姓的。

    一直到帝乙,沒有一個不是光顯他的品德慎重他的刑罰的,所以也能夠用以勉勵人民(向善)。

    監禁罪犯,殺死多罪的人,也能夠用以勉勵人民;把無罪的人赦免了,也能夠用以勉勵人民。

    現在到了你們的君主,就不能和你們這些國家來享受老天所賜予的命運了。

    ’ “嗚呼!王若曰:‘诰告爾多方,非天庸釋有夏,非天庸釋有殷;乃惟爾辟,以爾多方,大淫圖天之命,屑有辭1。

    乃惟有夏,圖厥政,不集于享;天降時喪,有邦間之2。

    乃惟爾商後王,逸厥逸,圖厥政,不蠲烝;天惟降時喪3。

    ’ 注釋 1 庸釋,舍棄:義見《君奭》。

    辟,君。

    淫,過度。

    圖,鄙棄。

    屑,雜碎衆多貌:義見《荀子》楊倞注。

     2 圖,鄙棄。

    集,就。

    享,謂享受安樂。

    有邦,指殷言。

    間,代。

     3 上“逸”字,過也。

    逸厥逸,謂過于逸樂。

    圖,鄙棄。

    蠲,潔。

    烝,祭也:《尚書故》說。

     譯文 “唉!王如此說:‘告訴你們這許多國家,這并不是老天舍棄夏國,也不是老天舍棄殷國,隻是你們的君主,和你們許多國家,過度地鄙棄了老天的命令,以緻造成了很多的罪狀。

    隻是夏國鄙棄他的政治,不趨向于享受安樂(的道路),天就降下這滅亡(之禍)來,另有國家來代替了夏。

    你們商代末年的君主,竟然過度地享樂,鄙棄他的政治,不能清潔地舉行祭祀,老天也就降下了這滅亡之禍。

    ’ “‘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聖1。

    天惟五年須暇之子孫,誕作民主;罔可念聽2。

    天惟求爾多方,大動以威,開厥顧天。

    惟爾多方,罔堪顧之3。

    惟我周王,靈承于旅,克堪用德,惟典神天4。

    天惟式教我用休,簡畀殷命,尹爾多方5。

    ’ 注釋 1 罔,不。

    念,經常思慮。

    作,則。

    克,能夠。

     2 此五年,指文王七年至武王十一年之期間:孫《疏》說。

    須暇,寬假也:《尚書故》說。

    子孫,謂湯之子孫,即纣也。

    誕,語詞。

    聽,從。

     3 求,意謂問罪。

    動,驚動。

    動以威,謂降災。

    開,啟發。

    顧,顧畏。

    堪,猶能也。

     4 靈承,見前注。

    典,法。

     5 式,用。

    用,以。

    簡,選擇。

    畀,與。

    尹,治理。

     譯文 “‘明哲的人若不常常思慮就會變成狂妄的人,狂妄的人若能常常思慮就會變成明哲的人。

    老天以五年的時間寬待商的子孫,讓他(仍然)做人民的主宰,但是他卻不考慮聽從(天意)。

    老天就尋求(問罪)你們衆國,大大地用災難來驚動你們,為的是啟發你們顧慮天意。

    可是你們諸國,竟沒有人顧慮天意。

    而我們周王呢,能好好地保護民衆,能夠照着美德(行事),隻是效法神明的老天。

    老天于是就教導我們以福祥之道,選擇了我們而且把殷國的命運給了我們,來統治你們衆國家。

    ’ “‘今我曷敢多诰?我惟大降爾四國民命,爾曷不忱裕之于爾多方?爾曷不夾介乂我周王,享天之命1?今爾尚宅爾宅,畋爾田,爾曷不惠王熙天之命2?爾乃迪屢不靜,爾心未愛;爾乃不大宅天命,爾乃屑播天命;爾乃自作不典,圖忱于正3。

    我惟時其教告之,我惟時其戰要囚之,至于再,至于三4。

    乃有不用我降爾命,我乃其大罰殛之5。

    非我有周秉德不康甯,乃惟爾自速辜6。

    ’ 注釋 1 《大義》謂:忱裕,道告也。

    夾,輔。

    介,助。

    乂,安。

    以上三字,皆《便讀》說。

     2 畋,平田也:義見《說文》。

    平田,即治田。

    惠,順。

    熙,光顯。

     3 迪,語詞。

    孫《疏》謂:愛,惠也;惠,順也。

    宅,度。

    屑,通泆;過也。

    播,棄。

    典,法。

    圖,謀。

    忱,讀為“抌”;告言不正也。

    正,謂正道。

     4 惟時,于是。

    戰,與單通;公伐?鐘“攻戰”作“攻單”。

    單,讀為“殚”;盡也。

    參于省吾及《核诂》說。

     5 殛,誅。

     6 速,召。

     譯文 “‘現在我哪裡敢(唠唠叨叨地)多勸告你們?我啊(已經)大大地發布過一個命令給你們四方的民衆了,你們為什麼不告訴你們衆國家(的民衆)?你們為什麼不輔助、安定我們周王,來享受老天所賜的命運?現在你們還住在你們的住宅,還治理着你們的田地,你們為什麼不順從王朝來發揚光大老天所給的命運?你們反而屢次不安靜,你們心裡都不順從(我們王朝);你們也不大大地度量度量天命,你們竟然過度地廢棄天命;你們自己照着不法的行為去做,企圖煽惑衆人。

    我于是就來勸導你們,我于是就通通監禁起來,以至于兩次,甚至三次。

    若還有人再不服從我所發布給你們的命令,那麼我就要大大地懲罰他、殺死他。

    這并不是我們周人的德行不好安甯,乃是你們自己找罪受。

    ’ “王曰:‘嗚呼!猷,告爾有方多士,暨殷多士1。

    今爾奔走臣我監五祀,越惟有胥伯小大多正,爾罔不克臬2。

    自作不和,爾惟和哉!爾室不睦,爾惟和哉!爾邑克明,爾惟克勤乃事3。

    爾尚不忌于兇德,亦則以穆穆在乃位,克閱于乃邑、謀介4。

    爾乃自時洛邑,尚永力畋爾田;天惟畀矜爾。

    我有周惟其大介赉爾,迪簡在王庭,尚爾事,有服在大僚5。

    ’ 注釋 1 《釋詞》謂:有,語詞;有方,猶有邦、有夏、有殷也。

     2 周公留雒監殷,故雲我監:《核诂》有說。

    五祀,五年。

    越惟,發語詞。

    胥,謂繇役:孫《疏》說。

    伯當讀為師?之,财賦也。

    于省吾說。

    正,古通征。

    臬,法。

     3 爾邑,指殷人所居之城邑言。

    《大義》謂:明,盛也。

     4 不,讀為“丕”;語詞。

    忌,惡。

    兇德,惡行。

    穆穆,美盛。

    閱,曆久。

    介,助。

     5 時,是。

    尚,庶幾;希望之詞。

    天惟畀矜爾:義見《多士》。

    介,助。

    赉,賜。

    “迪簡”語已見《多士》。

    王庭,指周室言。

    服,職位。

    大僚。

    猶言高位。

     譯文 “王說:‘唉!嗯,告訴你們各國的官員們,以及殷國的官員們。

    現在你們辛勞地在我監督之下服務已經五年了,對于勞役賦稅那些大大小小的許多征召征收,你們沒有不守法的。

    但是你們卻自己造成不和睦的局勢,你們要(與政府)融洽呀!你們家裡也不和睦,你們也要互相和睦呀!你們的城邑要興盛,隻有勤勉于你們的事業。

    希望你們能厭惡那罪惡的行為,那才可以優美地守着你們的職位,能夠永久地住在你們的城邑,計劃着輔助(我們周王朝)。

    你們從此在這洛(雒)邑,希望(你們)永久地盡力去整理你們的田地,老天會給你們憐憫的。

    我們周人也要大大地扶助賞賜你們,選拔你們到周王朝來,給你們高尚的職務,使你們擁有大的官職。

    ’ “王曰:‘嗚呼!多士!爾不克勸忱我命,爾亦則惟不克享,凡民惟曰不享1。

    爾乃惟逸惟頗,大遠王命;則惟爾多方探天之威,我則緻天之罰,離逖爾土2。

    ’ 注釋 1 勸,勉力。

    忱,信賴。

    二“享”字,皆指享受安樂言;與《雒诰》之語異義。

     2 逸,泆也;放蕩也:《便讀》說。

    頗,邪。

    遠,意謂違離。

    《尚書故》據王樹楠說,謂:探,觸冒也。

    逖,遠。

     譯文 “王說:‘唉!(你們)衆官員!你們若不能勉力地信賴我的命令,你們就不能享受安樂,民衆也就不能享受安樂了。

    你們竟然放蕩、邪惡,大大地違背了王朝的命令,那就是你們衆國冒犯了老天的威嚴,我就推行老天的懲罰,使你們遠遠地離開你們所居留的地方。

    ’ “王曰:‘我不惟多诰,我惟祇告爾命1。

    ’ 注釋 1 命,指天命言。

     譯文 “王說:‘我不再多勸告你們了,我隻是告訴你們老天(注定)的命運。

    ’ “又曰:‘時惟爾初;不克敬于和1,則無我怨。

    ’ 注釋 1 敬,謹。

    于,越也;與也:《釋詞》說。

     譯文 “又說:‘這是你們的開始,你們若不能謹慎與和洽,(我将要懲罰你們,)那可不要怨恨我。

    ’” 立政 《述聞》雲:“此篇皆言官人之道,故以立政名篇,所謂‘惟正是乂之’也。

    《爾雅》:‘正,長也。

    ’政為正之假。

    ”則立政猶言設官。

    以經文核之,王氏之說甚谛。

    《尚書故》雲:“政事對文,則政為長官,事為群職;單文則政即是官。

    ”本篇所言,乃周公告成王以設官之道也。

     周公若曰:“拜手稽首,告嗣天子王矣1。

    ” 注釋 1 嗣天子,謂成王。

    王矣,謂已即君位。

     譯文 周公如此說:“叩頭又叩頭,報告你這繼承先王的天子現在已經做王了。

    ” 用鹹戒于王,曰王左右常伯、常任、準人、綴衣、虎贲1。

     注釋 1 《尚書故》謂:鹹,箴之借字。

    曰,與越通;與也:《大義》說。

    常伯,猶秦漢時之侍中。

    常任,猶漢之中常侍。

    準人,疑猶秦漢之廷尉:皆《便讀》說。

    綴衣,官名;主管王之衣服:孫《疏》說。

    虎贲,武官之護衛天子者。

     譯文 (周公)于是勸誡于王,以及王左右的常伯、常任、準人、綴衣、虎贲等官員。

     周公曰:“嗚呼!休茲,知恤鮮哉1!古之人迪惟有夏,乃有室大競,籲俊尊上帝,迪知忱恂于九德之行2。

    乃敢告教厥後曰:‘拜手稽首,後矣。

    ’曰:‘宅乃事,宅乃牧,宅乃準,茲惟後矣3。

    謀面用丕訓德,則乃宅人,茲乃三宅無義民4。

    ’ 注釋 1 休,美。

    《尚書故》謂:茲,歎詞;休茲,猶言美哉。

    恤,憂。

    鮮,善也:《便讀》說。

     2 二“迪”字皆語詞。

    有室,指卿大夫言。

    競,猶言要好。

    籲,呼。

    俊,才智之士。

    忱,誠。

    恂,信。

    九德,似非《臯陶谟》之九德,其詳未聞。

     3 宅,當作度;柯劭忞先生有說,見《尚書故》引。

    《東坡書傳》謂:事,謂常任;牧,謂常伯;準,謂準人。

    茲,如此。

     4 謀面,黾勉也:《尚書故》說。

    用,以。

    丕,語詞。

    訓,順。

    乃,猶能也:《尚書故》說。

    宅人,謂度量用官之道。

    三宅,指上文事、牧、準三事而言。

    《述聞》謂:義,讀為“俄”;邪也。

     譯文 周公說:“唉!好啊,能知道憂慮(國事)就好啊!古時的人像夏代,他們的大夫們都能大大地要好,(他們)呼籲傑出的人們尊敬上帝。

    (他們)知道誠實地遵照九德而行。

    (他們)才敢報告他們的君主:‘叩頭又叩頭,你已做了君主了。

    ’說:‘要揣度(怎樣任用)你的常任之官,要揣度(怎樣任用)你的常伯之官,要揣度(怎樣任用)你的準人之官,這樣,那就配算是君主了。

    能奮勉地順循着美德(去做),那就可以量才用官;這樣,在這三方面度量才不會有邪惡不正的官員。

    ’ “桀德惟乃弗作往任,是惟暴德,罔後1。

    亦越成湯陟,丕厘上帝之耿命;乃用三有宅,克即宅;曰三有俊,克即俊2。

    嚴惟丕式,克用三宅三俊3。

    其在商邑,用協于厥邑;其在四方,用丕式見德4。

     注釋 1 德,行為。

    弗作,不為。

    往任,前人任官之道。

    是惟,是以也:《尚書故》說。

    暴德,暴行。

    罔後,謂亡國絕後。

     2 亦越,承上啟下之詞:《釋詞》說。

    陟,謂登天子之位。

    丕,語詞。

    厘,治理。

    耿,光顯。

    用,意謂從事。

    有,語詞。

    三宅,謂以事、牧、準三者度人;三俊,謂以三者進用人:本《尚書故》說。

    曰,與越通;與也。

    克即宅,言其度皆當。

    克即俊,言所用皆才智之士。

     3 嚴,俨然。

    式,法。

     4 商邑,指殷都言。

    協,和洽。

     譯文 “夏桀的行為乃是不遵循以往任用人才的道理,所以行為暴虐,就沒有後代了。

    到成湯升位時,他就能夠料理上帝那光顯的命令,于是從事三方面的揣度,所揣度的都很适當,而在這三方面所提拔的人才,也都是俊傑之士。

    他俨然成為天下的表率,就是由于他能夠在三方面揣度人才、在三方面任用傑出的人才。

    他在商的都城裡,因而就和都城的人非常融洽;他在四方各國,于是成為模範而表現出他的美德來。

     “嗚呼!其在受德暋,惟羞刑暴德之人,同于厥邦;乃惟庶習逸德之人,同于厥政1。

    帝欽罰之,乃伻我有夏,式商受命,奄甸萬姓2。

    亦越文王、武王,克知三有宅心,灼見三有俊心;以敬事上帝,立民長伯3。

    立政:任人、準夫、牧,作三事,虎贲、綴衣、趣馬、小尹,左右攜仆,百司庶府,大都、小伯、藝人、表臣、百司,太史、尹伯、庶常吉士,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夷、微、盧、烝、三亳、阪、尹4。

    文王惟克厥宅心,乃克立茲常事司牧人,以克俊有德5。

     注釋 1 受,纣名。

    德,行為。

    《核诂》謂:《呂氏春秋·當務》篇以纣名受德,蓋因此文而誤。

    暋,昏。

    羞,狃也;猶習也:《便讀》說。

    同,共。

    庶,衆。

    習逸德,意謂慣于為惡。

     2 帝,上帝。

    孫《疏》謂:欽,與通;興也。

    伻,使。

    有夏,周人自謂;參《康诰》區夏。

    奄,覆;猶言普被。

    甸,治。

    萬姓,萬民。

     3 心,意;意謂道理。

    灼,明。

    長伯,猶言官長。

     4 立政,猶言設官。

    任人、準夫、牧,《東坡書傳》以為即常任、準人、常伯。

    作,為。

    三事,三卿。

    趣馬,掌馬之官。

    小尹,圉師之類;孫《疏》說。

    左右攜仆,贊正君服位之官:《正義》說。

    司、府,皆官名;主财物券契典藏者。

    《曲禮》以司土、司木、司水、司草、司器、司貨為天子之六府;《周禮》有太府、王府、内府、外府、泉府、天府等。

    此言百司庶府,乃總括諸官之詞:江聲說。

    《周禮·載師》注引《司馬法》雲:“小都,卿之采地。

    大都,公之采地。

    ”《核诂》疑小伯即小都之長。

    藝,當讀為“”。

    藝人,禦之人;近侍之臣也:《平議》說。

    于省吾謂:表,當作封。

    封臣,即封人。

    封人,官名;掌築土為壇埒,及築疆界之事:義見《周禮》。

    此百司,指都邑之百司言。

    太史,史官之長。

    《核诂》謂:尹伯,蓋謂尹氏。

    僞孔《傳》謂:庶常吉士,衆掌常事之善士也。

    亞、旅:義見《牧誓》。

    微、盧,皆戎國名:義見《牧誓》。

    烝、阪、尹,皆蠻夷雜居之地:《平議》說。

    三亳,皇甫谧謂:蒙為北亳,谷熟為南亳,偃師為西亳。

    此三亳蓋皆殷遺民聚居之處。

     5 厥,語詞:《釋詞》說。

    常事,猶孟子所謂常職。

    常事司牧人,謂常職主治之人也:《尚書故》說。

     譯文 “唉!在受的時候他的行為昏暗不明,與慣用刑罰、行為殘暴的官員們,同在他的國家中,竟然與那些慣于作惡的官員共同來辦理他的政治。

    上帝于是起來懲罰他,就使我們西方(的周),以商的土地而接受了國運,來普遍地統治所有的民衆。

    到了文王、武王時代,他們能了解照着三方面度量用人的意思,(而且)也明顯地見到在三方面任用傑出人才的道理,用以虔敬地侍奉上帝,為民衆設立官長。

    設立的官員們是:任人、準夫、牧(常伯),作為三卿(以上是執政的大員),虎贲、綴衣、趣馬、小尹,左右攜仆,和各種管理财物契券的官員們(以上是侍禦之官),大國諸侯、小國諸侯、藝人、封臣、屬于諸侯的管理财物的官員們,太史、尹伯、許多辦理經常事務的善良官員,司徒、司馬、司空、亞和旅(以上是諸侯的官員),還有專管夷、微、盧、烝、三亳、阪、尹這些野蠻民族和殷遺民的官員。

    文王能用心度量,所以他能設立這些常設的主管政事的官員,能夠用傑出而有德行的人。

     “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獄、庶慎,惟有司之牧夫,是訓用違;庶獄、庶慎,文王罔敢知于茲1。

    亦越武王,率惟敉功,不敢替厥義德;率惟謀從容德,以并受此丕丕基2。

     注釋 1 兼,謂兼顧。

    庶,衆。

    言,與訊義通。

    《易·師卦》六五之“執言”,即《詩》之“執訊”,可證。

    庶言,謂衆訊獄之事。

    庶獄,諸訟獄之事。

    慎,與訊通;庶慎,亦謂諸訊獄之事:于省吾說。

    有司,謂主其事者。

    牧夫,謂官吏。

    訓,順。

    用,龍君宇純疑當為毋之訛;毋,無也。

    知,意謂過問。

     2 率,用。

    敉,與彌同義;終竟也。

    替,廢。

    厥,其;指文王言。

    義德,善行。

    率,用。

    謀,圖謀。

    容,當為?,即“睿”字:《尚書故》說。

    睿德,謂文王明智之行。

    《述聞》謂:并,普也。

    丕丕,大也。

    基,基業。

     譯文 “文王不兼管那些判案子的事:關于那些訴訟事件、判案子的事件,隻是順從主管其事的官員們(的意見),而無所違背;那些訴訟事件、判案子的事件,文王不敢過問它們。

    到了武王時代,就完成了(文王的)事業,不敢廢棄文王的善行,隻是計劃着遵照文王的明智行為(去做),所以就普遍接受了這偉大的王業。

     “嗚呼!孺子王矣!繼自今,我其立政、立事1。

    準人、牧夫,我其克灼知厥若,丕乃俾亂;相我受民,和我庶獄、庶慎2。

    時則勿有閒之,自一話一言3。

    我則末惟成德之彥,以乂我受民4。

     注釋 1 繼自今,謂從今以後。

    立政,謂建立長官;立事,謂建立群職:《述聞》說。

     2 若,善。

    丕,語詞。

    俾,使。

    亂,治。

    相,助。

    受民,受于天之民。

    和,适當:義見《淮南子》注。

     3 時,是。

    閒,代。

    自,猶于也:《尚書故》說。

     4 末惟,終有也:《尚書故》說。

    彥,美士。

    乂,治理。

     譯文 “唉!年輕的人你現在已是君王了!從今以後,我們要設立首長、設立普通官員。

    像準人、牧夫等官員,我們要了解他們的優點,這樣才可使他們去辦理事務,幫助我們所接受于天的民衆,使我們那些訴訟事件、判案子事件都能夠适當。

    對于這方面的事情可不要代替(官員們)處理,甚至一句話、一個字(也不要多說)。

    那麼我們周朝就終會有品德崇高的優秀人才,來治理我們所接受于天的民衆。

     “嗚呼!予旦已受人之徽言鹹告1。

    孺子王矣!繼自今,文子文孫,其勿誤于庶獄、庶慎,惟正是乂之2。

    自古商人,亦越我周文王,立政,立事:牧夫、準人,則克宅之,克由繹之,茲乃俾乂國3。

    則罔有立政,用憸人,不訓于德,是罔顯在厥世4。

    繼自今立政,其勿以憸人,其惟吉士,用劢相我國家5。

     注釋 1 已受,漢石經作以前。

    蓋已、以古通;而金文“前”字與“受”字形近,因而緻訛也。

    徽,美。

    鹹,箴。

     2 周人以文祖文考稱已故之祖及父。

    文子文孫,對文祖文考言;此謂成王也(武王子文王孫)。

    誤,虞也:《尚書故》說。

    即顧慮之意。

    正,孫《疏》謂即《周書》之大正;掌刑事之官也。

    乂,治。

     3 宅,度。

    由,用。

    繹,當作擇:于省吾說。

    茲,如此。

     4 憸,險佞。

    訓,順。

    《尚書故》謂:是,則也。

     5 吉士,善士。

    劢,勉。

    相,助。

     譯文 “唉!我旦把前人的善言來勸告你。

    青年人已是君王了!從今以後,你這先王的子孫,可不要顧慮那些訴訟事件,和那些判案子事件,(凡是這些事,)隻讓法官去管理好了。

    自古以來的商朝人,一直到我們周文王,設立首長,設立一般官員:像牧夫、準人等,他們都能揣度人才,能從而選拔人才,這樣才能使(這些官員)治理國家。

    如果不建立(任用)官員(的準則),所用的都是陰險谄佞的人,他們都不遵循美德(去做),那麼(天子)就不能顯耀于他們那時代了。

    從今以後設立官員,可不要用那些陰險谄佞的人,隻要用善良的人,來勉力地輔助我們的國家。

     “今文子文孫,孺子王矣。

    其勿誤于庶獄,惟有司之牧夫。

    其克诘爾戎兵,以陟禹之迹;方行天下,至于海表,罔有不服1。

    以觐文王之耿光,以揚武王之大烈2。

    嗚呼!繼自今後王立政,其惟克用常人3。

    ” 注釋 1 孫《疏》謂:诘,謹也。

    戎兵,武備。

    陟,《便讀》謂猶履蹈也。

    禹平水土,其迹遍天下;故禹迹,猶言天下也。

    陟禹之迹,意即君臨天下。

    方,普。

    表,外。

     2 觐,見;謂表彰之。

    耿,光。

    烈,業。

     3 常,與祥通;善也。

    常人,善人也:《尚書故》說。

     譯文 “現在先王的子孫、你這年輕人已是君王了。

    (你)可不要顧慮訴訟事件,(這些事)隻是主管其事的官員們(的責任)。

    你要謹慎于你的武備,以踐登禹所平治過的土地(做天子),(要做到)普遍地走到天下(的每一角落),一直到達海外,沒有人不服從你。

    用以表彰文王的光輝,和發揚武王的偉大功業。

    唉!從今以後,繼承先王的後王要設立官員,可要任用善良的人。

    ” 周公若曰:“太史,司寇蘇公!式敬爾由獄,以長我王國。

    茲式有慎,以列用中罰1。

    ” 注釋 1 太史,掌記事之官。

    周公欲使記此事,故呼之。

    司寇,官名;主刑罰。

    蘇公,蓋謂蘇忿生。

    忿生于武王時為司寇(見《左傳》杜注),此時蓋尚在。

    式,語詞。

    敬,謹。

    由,以也;猶用也:《便讀》說。

    長,久。

    茲式之式,用也。

    有慎之有,語助詞。

    列,等比也:義見《禮記·服問》鄭注。

    中罰,謂适當之刑罰。

     譯文 周公如此說:“太史,司寇蘇公!要謹慎地處理訟獄之事,以使我們的王國長久。

    對于刑罰的事要謹慎,要加以比較而用适當的刑罰。

    ” 顧命(康王之诰) 本篇所記,乃成王臨終時之命令,及成王沒後之喪禮,與康王即位時之儀節。

    《書序》雲:“成王将崩,命召公、畢公率諸侯相康王,作《顧命》。

    ”則專就成王之遺命而言。

    鄭玄謂:“回首曰顧,顧是将去之意。

    此言臨終之命曰顧命,言臨死将去,回顧而為語也。

    ”(見《正義》) 伏生本以《顧命》及《康王之诰》為二篇,歐陽及大小夏侯本,則合《顧命》與《康王之诰》為一篇。

    馬融、鄭玄、王肅各家之本,亦皆作兩篇,自“高祖寡命”以上為《顧命》;“王若曰”以下為《康王之诰》。

    僞孔本則自“諸侯出廟門俟”以上為《顧命》;“王出在應門之内”以下為《康王之诰》。

    說詳《正義》及王先謙《尚書孔傳參正》。

    茲則合為一篇。

     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怿1。

    甲子,王乃洮頮水,相被冕服,憑玉幾2。

    乃同召太保奭、芮伯、彤伯、畢公、衛侯、毛公、師氏、虎臣、百尹、禦事3。

     注釋 1 哉生魄,參《康诰》。

    怿,悅。

    不怿,謂有疾。

     2 甲子,劉歆《三統曆》以為乃成王三十年四月十五日;是否尚難确定。

    《便讀》謂:洮,洗手也。

    頮(huì),洗面。

    相,正王服位之官;謂太仆也:鄭玄說(見《正義》)。

    被,披。

    冕,冠。

    憑,依。

    玉幾,玉飾之幾。

     3 奭,召公名;其時為太保。

    芮(ruì)伯,姬姓之諸侯,其名未詳。

    彤(tóng)伯,姒姓諸侯:王肅說(見《正義》)。

    其名亦未詳。

    畢公,名高。

    毛公,其名無考。

    二人皆文王庶子。

    衛侯,康叔。

    師氏,掌兵之官:義見《牧誓》。

    虎臣,即虎贲:孫《疏》說。

    百尹,各官之首長。

     譯文 (這一年的)四月,剛出現一鈎新月的時期,(成)王不愉快(生了病)。

    甲子這天,王于是用水來洗手洗臉,侍奉的官員們給王戴上了冕帽、披上了朝服,讓王靠着鑲嵌着玉器的矮幾。

    于是把太保奭、芮伯、彤伯、畢公、衛侯、毛公、師氏、虎臣和各單位的首長,以及一般官員,都召喚了來。

     王曰:“嗚呼!疾大漸,惟幾;病日臻,既彌留,恐不獲誓言嗣,茲予審訓命汝1。

    昔君文王、武王,宣重光,奠麗陳教則肄;肄不違,用克達殷集大命2。

    在後之侗,敬迓天威,嗣守文武大訓,無敢昏逾3。

    今天降疾、殆,弗興弗悟;爾尚明時朕言,用敬保元子钊,弘濟于艱難。

    柔遠能迩,安勸小大庶邦4。

    思夫人自亂于威儀,爾無以钊冒貢于非幾5。

    ” 注釋 1 殷敬順《列子釋文》雲:“漸,劇也。

    ”幾,危也:義見《爾雅》。

    臻,當讀為“蓁”;盛也。

    《參正》謂:彌留,言已将終而暫留也。

    《平議》謂:嗣,當作;籀文辭字。

    審,詳。

     2 宣,顯揚。

    重光,謂文武二王之光顯功烈。

    奠,定。

    麗,法。

    陳,設。

    肄,勞。

    違,棄而去之。

    《便讀》謂:達,撻也;擊也。

    集,成就。

    大命,國運。

     3 侗(tóng),僮也;猶言沖人孺子也:《便讀》說。

    敬,謹。

    迓,迎。

    昏,讀為“泯”,蔑也;輕忽也。

    參《牧誓》。

    于省吾謂:逾當讀為“渝”,變也。

     4 殆,危。

    興,起。

    悟,猶言清醒。

    時,是;此。

    元子,太子。

    钊,康王名。

    弘,大也。

    濟,渡過。

    《尚書故》謂:安,語詞。

    勸,勉。

    庶,衆。

     5 夫人,人人。

    亂,治理;整饬。

    冒,觸也:《參正》說。

    馬鄭王本,貢皆作贛。

    馬氏雲(見《釋文》):“陷也。

    ”非幾,非法也:《尚書故》說。

     譯文 王說:“唉!病太劇烈了,是很危險了。

    病一天一天地嚴重起來,已經到了臨死前暫留人間的一刹那,恐怕(再遲一點)就不能發表遺囑了,所以現在我詳細地來訓告你們。

    以往我們的君主文王、武王,曾顯揚了雙重的光輝,(他們)奠定法律宣布教化非常辛苦;雖然辛苦而還是不逃避責任,因而打倒了殷朝、成就了國運。

    到了後來幼稚無知的我,謹慎地來迎接老天的懲罰,繼續遵守着文王、武王的偉大教訓,沒敢加以廢棄和改變。

    現在老天降給我這場病,非常危險,也不能起來也不清醒了,你們要明白我的這些話,謹慎地保護太子钊,大大地渡過這艱難(的時期)。

    要安定遠方像安定近處一樣,勉勵這些或小或大的衆諸侯之國。

    我在想人人整饬自己的儀表态度,你們千萬不要使钊觸犯或陷入了不法的境地。

    ” 茲既受命還,出綴衣于庭1。

    越翼日乙醜,王崩。

     注釋 1 出,撤出。

    綴衣,王座上所張設之帷帳:說見《正義》。

     譯文 (這些官員)既然接受了遺囑退回去,便把王座上的帷帳撤到庭院中來。

    到了第二天乙醜,王就逝世了。

     太保命仲桓、南宮毛,俾爰齊侯呂伋,以二幹戈,虎贲百人,逆子钊于南門之外;延入翼室,恤宅宗1。

    丁卯,命作冊度。

    越七日癸酉,伯相命士須材2。

     注釋 1 太保,謂召公。

    仲桓、南宮毛,二臣名。

    俾,使。

    爰,與援同義;引也。

    呂伋,齊太公子,即丁公。

    二幹戈,桓、毛各執一幹一戈。

    逆,迎。

    南門,宗廟之南門。

    《便讀》謂:延,引也。

    翼室,在旁之室,謂左路寝。

    恤,憂。

    宅,居。

    宗,主。

    意謂王憂居為喪主。

    以上皆孫《疏》說。

     2 作冊,官名:參《雒诰》。

    度,謂制定喪儀之法則:參孫《疏》說。

    孫《疏》謂:伯相,相王室之二伯;蓋謂召公及畢公。

    須,待;意謂備妥待用。

    材,物也;即下文禮器幾席車辂戈钺之類:《尚書故》引金履祥說。

     譯文 太保就命令仲桓和南宮毛二人,使他們引導着齊侯呂伋,用了兩副幹戈和一百個衛隊,在廟的南門外迎接太子钊,引着太子進入了左邊的寝房,憂愁地住在那裡做喪事的主人。

    到了丁卯這天,就命作冊之官訂定了喪禮的法則。

    又過了七天到了癸酉這天,輔佐王朝的二位大臣就命令官員們準備好發喪時要用的各種東西。

     狄設黼扆、綴衣1。

    牖間南嚮,敷重篾席、黼純;華玉仍幾2。

    西序東嚮,敷重底席、綴純,文貝仍幾3。

    東序西嚮,敷重豐席、畫純,雕玉仍幾4。

    西夾南嚮,敷重筍席、玄紛純,漆仍幾5。

     注釋 1 王國維《周書顧命考》(以下簡稱《顧命考》)雲:“以下記布幾筵。

    ”狄,即狄人,樂官之賤者。

    黼,黑白色之形花紋。

    扆(yǐ),置于天子座後者,形如屏風。

     2 嚮,與向同。

    敷,布置。

    重,雙層。

    篾席,竹皮所制之席。

    純,邊緣。

    華玉,五色玉。

    仍幾,因仍生時所用之幾。

     3 序,堂東西兩牆。

    西序,堂西牆。

    底席,緻密之竹席。

    綴,雜彩色。

    文貝,貝之有花紋者。

     4 豐席,刮光洗刷之竹席。

    畫,謂繪為雲氣。

    雕玉,雕有花紋之玉。

     5 夾,即夾室,在序後。

    筍(yún)席,析竹之青皮所制之席。

    玄紛純,玄色絲繩飾席邊。

    漆,髹漆。

     譯文 狄人陳設了飾有黑白色形花紋的屏風和一套帷帳。

    在門窗之間朝南,鋪設着雙層的篾席,這席是以黑白色的形花飾邊;(另擺着一個)嵌着五色玉的矮幾,這矮幾乃是王生時所用的。

    靠西牆朝東,鋪設着雙層的底席,這席是雜彩色的邊緣,(另有)嵌着花貝殼的矮幾,這幾也是王生時所用的。

    靠東牆朝西,鋪設着雙層的洗刷光滑的豐席,這席畫着雲彩形的花邊,(另有)嵌着雕花玉的矮幾,這幾也是王生時所用的。

    在西邊的夾室中朝南,鋪設着雙層的筍席,這席的邊緣是用黑青色的絲繩連綴而成的,(另有)髹漆的矮幾,這幾仍舊是王生前所用的。

     越玉五重:陳寶、赤刀,大訓、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1。

    胤之舞衣,大貝、鼖鼓,在西房,兌之戈、和之弓、垂之竹矢,在東房2。

    大辂在賓階面,綴辂在阼階面,先辂在左塾之前,次辂在右塾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