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
關燈
小
中
大
,謂亡國。
3 按:格,神降臨。
保,保佑。
4 沖子,青年人;指成王言。
遺,棄而不用。
壽耇,老人。
稽,考。
矧,亦。
有,又。
謀,咨謀。
《尚書故》謂:自,猶于也。
5 元子,見前注。
丕,語詞。
,和。
今,猶即。
《爾雅》孫炎注可證。
休,美。
6 不,勿也。
《述聞》《便讀》皆有說。
後,遲也:義見《說文》。
《平議》謂:碞,當作喦(niè),多言也。
譯文 “唉!老天是憐憫四方(天下)的民衆的,王可要顧慮天命而奮勉從事,王可要急切地謹慎于德行。
試看古時的人像夏代,(起初)老天是對他們加以愛護的;(到了夏桀)違背了這天意,現今已喪失了他的國運。
現在再看看殷代,老天本來也是降臨下來而保佑他們的;(後來殷纣)違背了這天意,現在也喪失了他的國運。
現在你這青年人繼承了王位,可不要遺棄了(不用)老年人;你要說,我要來考察我們古人的美德;你又要說,我還得能夠觀察請示天意。
唉!王雖然年紀小,但究竟是天子。
要能使小百姓們融洽,那就好了。
王(做事)不敢遲緩,要顧忌畏懼百姓們的言論。
“王來紹上帝,自服于土中1。
旦曰:‘其作大邑,其自時配皇天;毖祀于上下,其自時中乂。
王厥有成命,治民今休。
’2王先服殷禦事,比介于我有周禦事3。
節性,惟日其邁;王敬作所,不可不敬德4。
注釋 1 紹,《尚書故》謂:當讀“為”,蔔問也。
自,用。
服,治。
土中,即中土;謂天下之中。
指雒地言。
2 旦,周公名。
召公對成王述周公之言,故稱其名。
自時,由是。
配,合。
毖,告。
上,指天神。
下,指地祇。
中乂,中土平安。
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謂:成,義與明通;成命,明命也。
此指營雒之命言。
今,即。
休,美。
3 服,使服從。
比,親附。
介,尒之訛;足利本及僞孔《傳》可證。
尒,讀為“迩”,近也。
4 節,限制;不放縱。
邁,《核诂》讀為“劢”,勉也。
敬,謹。
作,作為。
所,句末語詞。
敬德,謹于德行。
譯文 “王來蔔問于上帝,用來治理中原(雒)。
旦說:‘要在這裡建築一座大城,由此就可以配合老天(的意旨),禱告祭祀天地的神靈,由此中原就可以安定了。
王若有高明的命令(令築雒邑),來統治人民那就好了。
’王首先要使殷的官員們服從你,使他們和我們周的官員們處得融洽親切。
控制着自己的性情,要天天來勉勵自己;王要慎重自己的作為,不可不謹慎于自己的德行。
“我不可不監于有夏,亦不可不監于有殷1。
我不敢知曰,有夏服天命,惟有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2。
我不敢知曰,有殷受天命,惟有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
今王嗣受厥命,我亦惟茲二國命,嗣若功3。
注釋 1 二“監”字,皆與“鑒”同。
2 二“敢”字,皆語詞。
我不敢知,猶言“我可不知道”。
服,受。
孫《疏》謂:曆,久也。
曆年,多年。
延,續。
3 惟茲之惟,思也。
嗣,繼。
若,猶其也:《釋詞》說。
譯文 “我們不可不以夏國為借鏡,也不可不以殷國為借鏡。
我可不知道(是不是),當年夏朝接受了天命,經過了許多年;我可不知道(是不是),他們不能延續下去了,就因為他們不能謹慎于他們的德行,才老早地就喪失了他們的國運。
我可不知道(是不是),殷朝接受了天命,經過了許多年;我可不知道(是不是),他們不能延續下去了,就因為他們不能謹慎于他們的德行,才老早地就喪失了他們的國運。
現在王繼續着來接受了這任命,我們要考慮考慮這兩國的命運,(才能)把這功業繼續下去。
“王乃初服;嗚呼!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贻哲命1。
今天其命哲,命吉兇,命曆年2。
知今我初服,宅新邑,肆惟王其疾敬德。
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3。
其惟王勿以小民淫用非彜亦敢殄戮;用乂民,若有功4。
其惟王位在德元,小民乃惟刑;用于天下,越王顯5。
上下勤恤,其曰我受天命,丕若有夏曆年,式勿替有殷曆年6,欲王以小民受天永命。
” 注釋 1 服,任事。
初服,謂始任政。
贻,給予。
哲,明。
2 命哲、命曆年,皆省略語,意謂命明哲與否,命永年與否。
3 知,語詞;或矧之訛。
肆,故。
疾,急。
之,是。
祈,求。
永命,悠久之國運。
4 淫,過度。
彜,法。
亦,語詞。
殄,絕滅。
乂,治。
《述聞》謂:若猶乃也。
5 按:古“位”字但作立。
此“位”字當讀為“立”。
元,首;德元,德之首。
刑,與型同義;法也。
越,爰;于是。
6 上下,謂天子至庶民。
勤,勤勞。
恤,憂慮。
丕、式,皆語詞。
替,廢掉;勿替,意謂保有之。
譯文 “王剛剛主持國政。
唉!就好像生下的孩子一樣,沒有不是在他幼年時(教導他的),(這樣)才能給予自己明哲(好)的命運。
(不知道)現在老天要使我們明哲與否,使我們吉利或兇險,使我們國運悠長與否。
現在我們剛剛任政,住在新城,所以王要趕緊地謹慎于德行。
王能照着美德去做,那才能向老天祈求悠久的國運。
希望王不要因小百姓們過度地違犯法規就來殺戮他們,這樣來統治民衆,才能有功效。
王能作為道德的表率,小百姓們才效法你,照這樣施行于天下,那麼王才能光顯(美好)。
上從天子下到百姓都能勤勉而常顧慮,那将使我們所接受的天命像夏朝那樣漫長的年代,也不至于舍掉了殷朝那樣漫長的年代,希望王與小百姓們同來接受老天所賜予的永久的命運。
” 拜手稽首曰:“予小臣,敢以王之仇民、百君子、越友民,保受王威命明德1。
王末有成命,王亦顯2。
我非敢勤,惟恭奉币、用供王,能祈天永命3。
” 注釋 1 敢,語詞。
按:仇民,為友民之對文;指殷遺民言。
百君子,衆官員。
威命,威嚴之命令。
2 末,終。
成命,明命。
亦,語詞。
顯,光顯。
3 敢,語詞。
能,而。
譯文 叩頭又叩頭說:“我這小臣,要和王(原來)有仇的百姓們、官員們,以及友好的民衆們,都來保持着遵從着王的威嚴命令和光明的品德。
王終于宣布了高明的命令,那麼王就光顯(美好)了。
我自己并沒有什麼勤勞,我隻有恭敬地捧着玉器、綢子等供給王,而祈求老天賜予我們永久的命運。
” 洛诰 洛,應作雒。
周公營雒邑既成,成王至雒,命周公留守雒邑。
史佚因記周公受命時之典禮,及君臣問答之言,故名《雒诰》。
(本王國維《雒诰解》說) 周公拜手稽首曰:“朕複子明辟。
王如弗敢及天基命定命,予乃胤保,大相東土,其基作民明辟1。
予惟乙卯,朝至于洛師2。
我蔔河朔黎水。
我乃蔔澗水東、瀍水西,惟洛食3。
我又蔔瀍水東,亦惟洛食。
伻來以圖,及獻蔔4。
” 注釋 1 複,白;報告。
辟,君。
明辟,猶言明君。
此時成王至雒,故周公白之:本王國維《雒诰解》說。
敢,語詞。
如弗敢及,急切之詞,如《論語》見善如不及之義。
基命,謂始創業時。
定命,謂武王克殷之後。
胤,嗣;繼續。
胤保,指輔佐文、武、成三王言。
相,視察。
其基之基,謀也。
2 乙卯,據《召诰》,知為成王七年三月十二日。
朝,晨。
師,人衆處。
洛師,謂雒邑。
3 河,黃河。
朔,北。
《便讀》雲:“河朔黎水,在今河南衛輝府浚縣東北。
”澗水、瀍水,并見《禹貢》。
食,謂吉兆:《尚書故》說。
4 伻,使。
伻來,使成王來雒。
圖,謀。
譯文 周公叩頭又叩頭說:“我報告你明哲的君王。
君王(勵精圖治)好像唯恐趕不上老天讓(文王)開國之時和(武王)平定天下之時的功業,我于是繼續地輔佐着(你),大大地觀察了一番東方之地,那是謀劃着使你成為百姓的英明君主。
我在乙卯這天,早晨到了雒京。
我先占蔔在黃河北岸黎水這一帶建設都邑(結果不吉)。
我又占蔔了澗水以東、瀍水以西這一帶,結果隻有雒水一帶是吉利的。
我又占蔔了瀍水以東這一帶,還是隻有雒水一帶是吉利的。
于是請君王到(雒城)來商量商量,并且把占蔔的結果獻給君王。
” 王拜手稽首曰:“公!不敢不敬天之休,來相宅,其作周匹休1。
公既定宅,伻來、來,視予蔔休恒吉,我二人共貞;公其以予萬億年2。
敬天之休;拜手稽首誨言3。
” 注釋 1 敬,謹。
休,福祥。
作周,謂成就周之王業。
匹,配合。
休,天之休命。
2 伻來、來,謂使己來,今已來也。
視,示。
蔔休,所蔔之休命。
恒,遍也:《尚書故》說。
貞,當也。
馬融說(見《釋文》)。
以,與也:《尚書故》引戴鈞衡說。
3 古“謀”字從言從每,誨即謀也:吳大澂說。
于省吾謂:誨言,猶咨言也。
譯文 王叩頭又叩頭說:“公!我不敢不謹慎于老天所賜予的福祥,到這裡來視察居住(築城)的地方,以便成就周的王業而配合天所賜予的福祥。
公既然決定在這裡修建城邑,使我來、我已來了,公指示我所占蔔的運氣通通是吉利的,(這吉利的蔔兆)我們兩人共同來擔當。
公和我将會千秋萬代(子孫相傳不窮)。
(我)敬謹地接受老天所賜予的福祥,所以叩頭又叩頭地來請教你。
” 周公曰:“王肇稱殷禮,祀于新邑,鹹秩無文1。
予齊百工,伻從王于周;予惟曰,庶有事2。
今王即命曰:‘記功,宗,以功作元祀3。
’惟命曰:‘汝受命笃弼;丕視功載,乃汝其悉自教工4。
’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
無若火始焰焰,厥攸灼,叙弗其絕5。
厥若彜及撫事6。
如予惟以在周工,往新邑。
伻嚮即有僚,明作有功;惇大成裕,汝永有辭7。
” 注釋 1 肇,始。
稱,舉行。
殷禮,殷之祭禮。
鹹,皆。
秩,有序。
《述聞》讀文為紊,亂也。
2 齊,同;共。
百工,百官。
周,鎬京。
庶,庶幾。
有事,謂祭祀之事也;古習慣用語。
《雒诰解》謂:周公本欲使百官從王至宗周行此祭禮,故雲“伻從王于周”。
3 即命,此謂就而命之;非就而聽命也。
二“功”字,皆指營雒之功言。
宗,崇;隆重。
《雒诰解》謂:作元祀,謂行祀天建元之禮。
并雲:成王是年,複改為元年。
4 惟命曰,仍追述成王之命也。
受命,受武王顧命:《尚書故》說。
笃弼,忠實輔佐。
丕,語詞。
載,事。
汝,統周公及營雒諸臣言。
悉,盡。
教,《大傳》作學,效也。
5 孺子,稚子;指成王言。
朋,此做動詞用,猶言交友。
僞孔《傳》謂其往,為自今以往。
焰焰,火微燃貌。
灼,光盛。
叙,義與緒同;此謂火之蔓延。
6 若,順。
彜,常法。
及,猶汲汲。
撫,治理。
7 如,猶而也。
在周工,諸臣之在鎬者;此指随周公來營雒之官吏言。
伻,使。
嚮,向。
即,就。
有,通友。
友僚,猶言同事。
明,勉。
惇,厚。
裕,安泰。
按:古文嗣字與金文字相近,而籀文辭作(見《說文》)。
此辭字蓋本作嗣,訛為,又易為辭也。
譯文 周公說:“王開始來舉行(用)殷的祭禮,在新城舉行祭祀,(祭禮進行得)通通有條不紊。
(本來)我想會齊衆官員,使他們随從君王到周京去,我是說:會有祭祀的事。
現在王到這裡來命令我們說:‘為了紀念這功績,(我們要)隆重些,要為這功績舉行祭天改元的典禮。
’王(又)命令說:‘你接受了先王的遺命而忠實地輔佐着王朝,(現在我到這裡來)視察你們的工作,而你們這些人都自動地盡力工作。
’從今以後,(你這)青年人可要和官員們友好。
不要像火剛開始時微弱地燃燒一樣,到它燃燒得熾盛了,火勢蔓延就不能撲滅了。
你要遵循正常的法度努力不懈地治理政事。
至于我呢,隻是和(原來)在鎬京的官員們,到新邑來。
使同事們在一起,奮勉地建功立業,(這樣)功業就深厚偉大而造成國勢的安泰,你的王業就可以永遠地延續下去了。
” 公曰:“已!汝惟沖子,惟終1。
汝其敬識百辟享,亦識其有不享。
享多儀;儀不及物,惟曰不享。
惟不役志于享2。
凡民惟曰不享,惟事其爽侮3。
乃惟孺子頒,朕不暇聽。
朕教汝于棐民彜4。
汝乃是不蘉,乃時惟不永哉5。
笃叙乃正父,罔不若;予不敢廢乃命6。
汝往,敬哉!茲予其明農哉!彼裕我民,無遠用戾7。
” 注釋 1 已,噫。
終,謂善其終,義與《詩·蕩》“鮮克有終”之“終”同。
2 識,記。
辟,君。
百辟,指諸侯言。
享,進獻。
儀,禮節。
役志,用意。
3 曰,讀如“聿”;語詞。
爽,差失。
侮,輕慢。
4 王樹楠《尚書商誼》謂:頒,分也;謂辨别。
聽,意謂與聞其事。
棐,輔。
彜,常法。
5 乃,猶若也:《釋詞》說。
蘉,勉。
時,謂傳世之年代。
永,久。
6 笃,厚。
叙,謂铨叙。
正、父,皆官長也:《雒诰解》說。
若,順。
廢,棄。
乃命,汝之令。
7 敬,謹慎。
明農,黾勉。
彼,通被。
裕,容。
彼裕,謂覆蔽維護之。
《尚書故》有說。
用,以。
戾,止。
譯文 (周)公說:“唉!你這年輕的人呀,(處事)要能夠善終。
你要慎重地記着諸侯們的進獻,也要記着他們有不來進獻的。
進獻有很多儀式,如果儀式不及所獻的禮物那麼隆盛,那就算是他沒來進獻。
(因為)他并不用誠意來進獻。
大凡人們要不來進獻,那麼政事就錯亂,政府就要受侮慢了。
(像這些事情)隻有你青年人自己去辨别吧,我就沒有空閑來過問了。
我隻是教你些輔佐民衆的經常法則罷了。
你若對這些事情不奮勉,那麼你國家的年代就不會長久。
(你要)優厚地铨叙你的官員們,(那麼官員們)就沒有不順從你的,我也不敢廢掉(不顧)你的命令。
從今以後,要謹慎呀!現在我也要奮勉呀!保護我們的百姓們,不要因為百姓們住在遠方,就停止了對他們的愛護。
” 王若曰:“公!明保予沖子。
公稱丕顯德,以予小子,揚文武烈。
奉答天命,和恒四方民,居師1。
惇宗将禮,稱秩元祀,鹹秩無文2。
惟公德明,光于上下,勤施于四方,旁作穆穆,迓衡不迷文武勤教。
予沖子夙夜毖祀3。
” 注釋 1 明,勉。
稱,顯揚。
丕,語詞。
以,使。
揚,發揚。
烈,業。
答,報答。
《尚書故》謂:恒,與順義通。
師,謂雒師:《尚書故》說。
居師,謂定居雒師。
2 惇,厚。
宗,尊;隆重。
将,行:義見《詩·燕燕》毛傳。
稱秩,猶言舉行。
元祀,首祀:《便讀》說。
文,紊;見前。
3 德明,德行昭著。
上,謂天上。
下,謂人間。
勤,勞績。
旁,溥。
作,成為。
穆穆,美善。
迓,與禦通;此應作禦。
禦衡,猶言柄政:《核诂》說。
毖,慎。
譯文 王如此說:“公!你要勉力地來保護我這青年人。
公能顯揚光明的品德,使我這青年人來發揚文王、武王的功業。
以報答老天給我們的任命,使四方的人民都能和順地住在洛師。
厚厚地隆重地舉行典禮,舉行這第一次的祭祀,都能有條不紊。
公的品德是光明的,顯耀于天上人間,公的勤勞施給了天下(的人民),普遍的完美,掌理政權也不至迷失了文王、武王那殷勤的教訓。
我這青年人隻有早晚謹慎地祭祀就是了。
” 王曰:“公功棐迪笃,罔不若時1。
” 注釋 1 棐,與斐通,文采貌。
迪,攸;語詞。
笃,厚大。
時,是。
譯文 王說:“公的功勞美好而偉大,沒有不像這樣似的。
” 王曰:“公!予小子其退即辟于周,命公後1。
四方迪亂未定,于宗禮亦未克敉公功2。
迪将其後,監我士、師、工,誕保文武受民,亂為四輔3。
” 注釋 1 退,謂自雒退去。
即辟,就君位。
周,謂鎬京。
後,留後;指留雒言:《雒诰解》說。
2 迪,攸。
宗禮,祭祀之禮。
敉,讀為“彌”;終也:《雒诰解》說。
3 迪,猶用也。
将,主也。
皆《尚書故》說。
士、師、工,皆官也:《雒诰解》說。
誕,語詞。
受民,即受命民,天所授予之民也:《核诂》說。
亂,讀為“率”;用也:《述聞》說。
四輔,猶言四方屏藩。
譯文 王說:“公呀!我這青年人就要退回周京去就位了,使公留在後方(雒邑)。
四方還在亂着沒能安定,關于祭祀的禮制,公的工作也還沒有完成。
因此(你)主持這後方(的事務),監督着我們的士、師、工等官員們,來保護着文王、武王所接受的民衆,用以作為四方的屏藩。
” 王曰:“公定,予往已1。
公功肅将祗歡,公無困哉2。
我惟無斁,其康事;公勿替刑,四方其世享3。
” 注釋 1 定,留止。
2 功,事。
肅,斂;減縮。
祗,當讀為“厎”,緻也。
困,困難。
3 斁,厭倦。
其康事,言将使政事平康。
替,廢棄。
刑,典型。
享,進獻。
譯文 王說:“公留住吧,我要回去了。
公的事情已減少将可以愉快了,公沒有什麼困難呀。
我隻有不厭倦地做下去,那将會使政事平和(順利);公不要廢掉了人們的典型(意謂周公在位,可以做人們的表率),那麼,天下就會世世代代來進貢給王朝了。
” 周公拜手稽首曰:“王命予來承保乃文祖受命民;越乃光烈考武王弘朕恭1。
孺子來相宅,其大惇典殷獻民,亂為四方新辟;作周,恭先2。
曰,其自時中乂,萬邦鹹休,惟王有成績3。
予旦以多子越禦事,笃前人成烈,答其師;作周,孚先4。
考朕昭子刑,乃單文祖德5。
伻來毖殷,乃命甯予;以秬鬯二卣,曰:‘明禋,拜手稽首休享6。
’予不敢宿,則禋于文王武王7。
惠笃叙,無有遘自疾,萬年厭于乃德,殷乃引考8。
王伻殷乃承叙,萬年其永觀朕子懷德9。
” 注釋 1 承保,猶言保護:說見《盤庚》。
乃,汝。
文祖,見《堯典》;此指文王言。
越,語詞。
乃,汝。
光烈,光顯。
弘,大。
莊寶琛謂:《說文》“訓”之古文作。
本文“朕”字,當是之訛。
其說是也。
2 惇,厚。
于省吾謂:典,典冊也;此做動詞用,猶言冊錄也。
按:錄用之意。
獻,賢。
亂,讀為“率”;用也:《述聞》說。
新辟,新封之諸侯。
作周,見前。
3 時,是。
中乂,見《召诰》。
休,喜。
4 多子,疑指周公之諸子言。
舊謂為衆卿大夫,恐非是。
越,與。
笃,理也:義見《廣雅》。
烈,業。
答,報答。
師,衆;指殷民言。
孚先,以孚信為先。
5 考,成。
《便讀》雲:“昭子,謂成王,猶言子明辟也。
”刑,典型。
單,大。
6 伻來,謂王遣使來。
毖殷,告于殷遺民。
甯,安;猶今言問候也。
《雒诰解》有說。
秬鬯,黑黍酒;祭時用以灌地者。
卣,酒器。
曰,成王曰。
《雒诰解》謂:牲下置柴而燎之,使其煙上達曰禋。
與柴、燎義同。
按:明禋,與《酒诰》之明享相似;即禋祭也。
休,美善。
享,祭獻。
7 宿,經宿。
8 惠,維。
笃叙,安順。
遘,遇。
自,于。
萬年,意謂永久。
厭,滿足。
殷,盛也:《大義》說。
引考,長壽也:《尚書故》說。
9 伻,使。
《尚書故》謂:承叙,承順也。
觀,示。
朕子,猶言吾子;謂成王也。
懷,眷念。
譯文 周公叩頭又叩頭說:“王命令我來保護你的祖先所接受于天的民衆,(我隻有)對于你光顯的先父武王那偉大的教訓恭敬(地遵守着)。
青年人來視察居處(雒邑),可要很優厚地錄用殷的賢良人才,使他們做四方的新諸侯,成就周的王業,要以恭謹為先。
就是說:從此以後,中原就要太平,所有國家就都歡欣,而王也就算是成功了。
我旦呢,就帶着我的兒子們以及官員們,來治理先人已成就的功業,以報答這些殷的民衆;成就周的王業,要以誠信為先。
使我的開明君王成為人們的典型,才能發揚光大已故祖先的美德。
王派遣使者來告誡殷(的遺民),因而命令使者來問候我,并且帶來兩瓶黑黍酒,(傳達王命)說:‘要舉行禋祭,要叩頭又叩頭地好好地祭祀。
’我不敢(把酒)留過一夜,就對文王及武王舉行了禋祀。
希望着都很安樂順遂,沒有人遭到疾病,(神靈們)永遠都會對你的美德滿意,使你隆盛地享着高壽。
王能使殷國遺民都服從王朝,千秋萬年他們會永遠表示懷念我的君王的德惠。
” 戊辰,王在新邑,烝,祭歲:文王骍牛一,武王骍牛一1。
王命作冊逸祝冊,惟告周公其後2。
王賓,殺、禋,鹹格,王入太室祼3。
王命周公後,作冊逸诰,在十有二月,惟周公誕保文武受命,惟七年4。
注釋 1 戊辰,成王七年十二月晦日:劉歆《三統曆》說。
烝,冬祭。
祭歲,祈年也:《尚書故》說。
骍,赤色。
2 作冊,官名;蓋猶今之秘書。
逸,人名;即史佚。
祝冊,宣讀禱告之冊文。
惟,為。
告,謂告于文王武王之神。
後,謂留後之事。
3 賓,讀為“傧”;謂迎神也。
殺,殺牲;禋,禋祀:《雒诰解》說。
鹹格,謂神皆已降臨。
太室,寝廟中央之大室也。
說詳王國維《明堂廟寝通考》。
祼,以秬鬯灌地。
4 末三句先紀月,再紀事,最後紀年;殷周間記事之體例如此。
王國維《雒诰解》有說。
譯文 戊辰日,王在新城舉行烝祭以祈禱豐年:祭文王用了一頭紅色牛,祭武王也用了一頭紅色牛。
王命令作冊之官名逸的來宣讀禱告文,為了報告周公留在後方的事。
王迎神、殺牲、燎牲,(神靈)都降臨了,王就進入了中央的大房間,把酒澆在地上。
王命周公留在後方,這事是作冊逸報告神靈的,時間是在十二月,周公在維護着文王、武王所接受之天命(意謂輔佐王室),是(成王的)七年。
多士 本篇乃成王遷殷頑民于雒邑,周公以王命告之之辭。
篇中屢見“多士”之語,因以名篇。
惟三月,周公初于新邑洛,用告商王士1。
注釋 1 三月,當為成王七年之三月。
《召诰》言周公于三月甲子,以書诰庶殷;殆即此文。
洛,應作雒。
按:士,泛指各級官員;非專謂大夫士之士。
商王士,故商王之官吏。
譯文 (成王七年)三月,周公第一次在雒邑這新城裡,來告誡商王(所遺留)的官員們。
王若曰:“爾殷遺多士1!弗吊,旻天大降喪于殷;我有周佑命,将天明威,緻王罰,敕殷命終于帝2。
肆爾多士,非我小國敢弋殷命,惟天不畀允罔固亂,弼我;我其敢求位3?惟帝不畀,惟我下民秉為,惟天明畏4。
注釋 1 遺,留。
2 王國維謂:弗吊,猶言不幸。
降喪,降下喪亡之禍。
《尚書故》謂:佑,配也。
命,天命。
将,行。
明,謂褒善。
威,謂罰惡。
緻,推行。
王罰,王者之罰。
敕,令;使。
終于帝,意謂承上帝之意而終止之。
3 肆,語詞。
弋,取。
畀,與。
允,佞。
罔,誣。
固,蔽。
亂,惑。
四義皆孫《疏》說。
弼我,言天輔助我周人。
其,豈。
位,指王位言。
4 《尚書故》謂:秉,順。
為,化。
畏,讀為“威”。
譯文 王如此說:“你們殷朝所遺留下的衆官員!不幸得很,老天嚴重地降下滅亡之禍給殷朝;我們周人能配合天命,照着老天表揚善人懲罰惡人的(旨意),推行王者的懲罰,使殷的命運在上帝(面前)結束了。
所以你們這些官員(要知道),這不是我們小小的周國敢奪取殷國的命運,隻是老天不把天下給予那谄佞、誣罔、蔽塞、迷亂的人,而來輔佐我們,我們哪裡敢來争取你們的王位?隻是(因為)上帝不(把國運)給予(你們),隻是(因為)我們的百姓們能順從教化,隻是(因為)老天是表揚善人懲罰惡人的。
“我聞曰:‘上帝引逸。
’有夏不适逸,則惟帝降格,嚮于時夏1。
弗克庸帝、大淫泆,有辭;惟時天罔念聞,厥惟廢元命,降緻罰。
乃命爾先祖成湯革夏,俊民甸四方2。
自成湯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恤祀;亦惟天丕建,保乂有殷;殷王亦罔敢失帝,罔不配天,其澤3。
在今後嗣王,誕罔顯于天,矧曰其有聽念于先王勤家?誕淫厥泆,罔顧于天顯民祗。
惟時上帝不保,降若茲大喪4。
惟天不畀不明厥德;凡四方小大邦喪,罔非有辭于罰5。
” 注釋 1 引,引導。
逸,安樂:以上皆《便讀》說。
不,讀為“丕”;語詞。
适,合度。
降格,神靈降臨;引申為降福之意。
嚮,向;往。
按:時夏、時周等語,詩書中習見。
時當為“逢時”義;時夏,謂逢時之夏也。
2 庸,用。
帝,謂帝命。
淫,過度。
泆,樂。
有辭,謂有罪狀也:孫《疏》說。
惟時,猶言于是。
念,眷念。
按:聞,恤問也;《述聞》說《詩·葛藟》“亦莫之聞”,其義如此。
元命,大命;謂國運。
革,更改。
俊民,謂才智之士。
甸,治理。
3 恤,與?通;慎也。
丕,語詞。
建,謂建立殷國。
保乂,猶言保護。
失帝,謂違失帝命。
配天,謂配合天意。
其,猶乃也:說見《釋詞》。
澤,光潤;此謂國勢光澤。
4 今後嗣王,指纣言。
誕,語詞。
矧,況。
《尚書故》雲:“聽,察也。
”誕、厥,皆語詞。
天顯,古成語;猶言天道:義見《康诰》。
《尚書故》雲:“民祗,猶民病也。
”時,是。
若茲大喪,謂亡國。
5 不明厥德,謂不能昭明其德之人。
譯文 “我聽見說:‘上帝是引導着(人們)安樂的。
’夏朝能夠适度地享樂,上帝就降臨下來,前往逢時的夏朝。
(後來桀)不能依照上帝的命令,太過度地享樂,有了罪狀,于是老天就不再來關心他、憐憫他,而廢除了他的國運,把懲罰降給了他。
就命令你們的祖先成湯革了夏的命,任用傑出的人才來統治天下。
從成湯直到帝乙,沒有不昭明其德而謹慎于祭祀的,也就因此老天建立了、保護了殷國;殷王們也沒有一個敢違背上帝的命令,沒有一個不配合着天意的,于是(殷的國勢)就很光潤。
到了現在這繼位的君王(纣),不能使他的品德顯揚在天上,何況說他還能覺察考慮殷先王為國家勤勞的情形?他過度地享樂,不顧天理和人民的痛苦。
于是上帝就不再保護他了,降下這麼大的滅亡之禍來。
這隻是老天不把國運給予那品德不昭明的人,凡是天下的小國、大國之所以滅亡,沒有不是由于有了罪狀而應受懲罰的。
” 王若曰:“爾殷多士!今惟我周王,丕靈承帝事。
有命曰:‘割殷!’告敕于帝1。
惟我事不貳适,惟爾王家我适2。
予其曰,惟爾洪無度;我不爾動,自乃邑。
予亦念天即于殷大戾,肆不正3。
” 注釋 1 丕,語詞。
靈,善。
帝事,上帝所命之事。
割,奪:義見《湯誓》。
敕,令。
2 事,謂征伐之事。
貳,另外。
适,往。
3 洪,大。
度,法度。
動,騷動。
邑,指殷國言。
即,就。
戾,罪也:義見《爾雅》。
肆,故。
不,讀為“丕”;語詞。
正,執而正其罪也:義見《周禮·大司馬》鄭注。
譯文 王如此說:“你們殷的官員們!現在隻有我們周王,能好好地承擔上帝賦予的使命。
有命令說:‘奪取殷國!’(這命令)是由上帝宣布下來的。
那麼,我的任務不是到另外的地方去,隻是到你們殷王的國家去。
我要說,是你們太不合法度了,我們并沒擾亂你們,(這擾亂)是由你們本國造成的。
我也考慮到老天要給殷以嚴厲的罪責,所以我來糾正你們。
” 王曰:“猷,告爾多士。
予惟時其遷居西爾。
非我一人奉德不康甯,時惟天命1。
無違!朕不敢有後,無我怨2。
惟爾知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殷革夏命3。
今爾又曰:‘夏迪簡在王庭,有服在百僚4。
’予一人惟聽用德,肆予敢求爾于天邑商。
予惟率肆矜爾;非予罪,時惟天命5。
” 注釋 1 猷,發語詞。
惟時,于是。
其,猶乃也。
遷居西爾,指遷殷人于雒邑言。
奉,猶秉也:孫《疏》說。
時,是。
2 無,勿。
有,猶或也:《釋詞》說。
後,遲。
3 典,大冊。
冊典,即書籍。
4 按:夏,謂夏士。
迪,攸;語詞。
簡,選擇;此謂選用。
王庭,謂殷王之朝廷。
服,職務。
百僚,百官。
5 聽,聽從。
德,謂有德者。
肆,故。
求,覓取。
蔔辭中習見大邑商之辭,亦有作天邑商者。
天,或是大之訛。
率,用。
肆,語詞。
矜,憐憫。
譯文 王說:“嗯,告訴你們這些殷的官員。
于是我就把你們遷到西方來。
這并不是我個人禀受的德行不好安甯,這是老天的命令。
你們不要違背(我這措施)!我是不敢遲緩的,你們不要抱怨我。
你們知道殷的祖先有大小的書冊,(在那書籍裡曾記載着)殷國革掉了夏的國運。
現在你們又說:‘當年夏的官員們被選用于殷的朝廷裡,都有職位在各種官員中。
’我個人也是聽從着(你們的意見)來任用(你們之中)有德行的人,所以我到這大的城邑商來訪求你們。
我乃是憐憫你們,并不是我的罪過,這乃是老天的命令。
” 王曰:“多士!昔朕來自奄,予大降爾四國民命1。
我乃明緻天罰,移爾遐逖;比事臣我宗,多遜2。
” 注釋 1 奄,國名,後為魯地。
降,謂發布。
四國,四方之國,猶言天下。
命,命令。
2 遐、逖,皆遠也。
比,親近。
事,侍奉。
我宗,謂我姬氏;即我周。
遜,順。
譯文 王說:“官員們!以前我從奄回來,我曾廣泛地發布給你們天下的百姓一個命令。
我就明白地推行老天對你們的懲罰,把你們遷移到遙遠的地方,(你們要)親近地侍奉我們周王朝,要多多地恭順。
” 王曰:“告爾殷多士!今予惟不爾殺,予惟時命有申1。
今朕作大邑于茲洛,予惟四方罔攸賓。
亦惟爾多士攸服,奔走臣我,多遜2。
爾乃尚有爾土,爾乃尚甯幹止3。
爾克敬,天惟畀矜爾;爾不克敬,爾不啻不有爾土,予亦緻天之罰于爾躬4。
今爾惟時宅爾邑,繼爾居,爾厥有幹有年于茲洛,爾小子,乃興從爾遷5。
” 注釋 1 時命,謂“不爾殺”之命令。
有,又;重。
申,述。
2 惟,為。
賓,服也:義見《爾雅》。
服,服從。
奔走,意謂勤勉。
3 幹,身體。
甯幹,猶言安身:孫《疏》有說。
止,語已詞。
4 敬,謹。
畀矜,猶言賜憐。
不啻,不但。
5 時,是。
宅,居。
宅爾邑,謂使爾有邑可居。
有幹,謂保全其身。
有年,謂永年。
興,起。
譯文 王說:“告訴你們殷的官員們!現在我不殺害你們,我把這命令再申述一次。
現在我建了一個大城在這雒地,我是因為天下還不服從我們周朝。
也隻有(希望)你們衆官員服從我們,勤勉地臣服于我們,要多多地恭順。
你們還可以保有你們的土地,你們還能(保着)安甯的身體。
你們如果能謹慎,老天就會賜給你們憐憫;你們如果不能謹慎,那麼,你們不但不能保有你們的土地,我還要推行老天的懲罰在你們身上。
現在你們還是居住在你們的城邑(仍舊有城邑可住),還繼續着你們的居處(繼續有房室可居),你們還能保全你們的身體永久地在這雒邑,你們的青年子孫,也将起來,随從着你們遷移。
” 王曰:又曰:“時予乃或言,爾攸居1。
” 注釋 1 江聲謂:王曰下當有脫文。
孫《疏》謂:時,今時也。
唐石經或言之間有“誨”字,與僞孔《傳》“教誨之言”相合;是今本脫“誨”字:段玉裁有說。
居,安也:義見《呂氏春秋》高誘注。
譯文 王說……又說:“現在我教誨你們這番話,(希望)你們安定地住下。
” 無逸 逸,安逸;無逸者,勿安逸也。
本篇旨在戒逸樂,故以名篇。
《史記》以此為周公誡成王之書。
按:篇中言長壽之君,于周則僅及文王,且不以沖子、孺子等辭稱時王。
然則,或亦可能為周公進誡武王之書也。
《無逸》,漢石經作《毋劮》,《尚書大傳》作《毋佚》。
周公曰:“嗚呼!君子所其無逸。
先知稼穑之艱難,乃逸;則知小人之依1。
相小人,厥父母勤勞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艱難,乃逸乃諺既誕2。
否則侮厥父母曰:‘昔之人,無聞知3!’” 注釋 1 君子,謂有官位者。
所,語詞:說見《釋詞》。
小人,民衆。
《述聞》謂:依,隐也;隐痛也。
2 相,視。
孫《疏》謂:漢石經諺作憲。
憲,欣樂也。
誕,妄。
3 否,古與丕通。
《周書》中屢見“丕則”之語;“丕則”,猶“于是”也。
《核诂》有說。
昔之人,猶言古老之人。
無聞知,猶言無知識。
譯文 周公說:“唉!在官位的人可不要享樂呀。
先要了解耕種收獲的艱難,然後再去享樂,那你就知道民衆的痛苦了。
看看有些民衆,他們的父母勤勞地耕種收獲,兒子們卻不知道耕種收獲的困難,因而就安逸、就享樂,已經夠荒唐了。
于是就來侮辱他們的父母說:‘(你們)古老的人,沒有什麼知識!’” 周公曰:“嗚呼!我聞曰,昔在殷王中宗,嚴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祗懼,不敢荒甯。
肆中宗之享國,七十有五年1。
其在高宗,時舊勞于外,爰暨小人。
作其即位,乃或亮陰,三年不言;其惟不言,言乃雍。
不敢荒甯,嘉靖殷邦。
至于小大,無時或怨。
肆高宗之享國,五十有九年2。
其在祖甲,不義惟王,舊為小人。
作其即位,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不敢侮鳏寡。
肆祖甲之享國,三十有三年3。
自時厥後,立王生則逸;生則逸,不知稼穑之艱難,不聞小人之勞,惟耽樂之從。
自時厥後,亦罔或克壽: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四三年4。
” 注釋 1 中宗,祖乙也;王國維據甲骨文資料及《太平禦覽》所引《竹書紀年》證知之。
《史記》及鄭玄《詩箋》以為太戊,非是。
嚴,莊重。
寅,敬謹。
度,忖度。
祗,敬謹。
荒甯,古成語,謂過于逸樂。
享,猶受也:《便讀》說。
享國,謂在位。
有,又。
2 高宗,武丁。
時,《中論》引作寔;實也。
舊,久。
馬融雲:“武丁為太子時,其父小乙使行役,有所勞苦于外。
”(見《史記集解》)故雲久勞于外。
暨,與。
作,猶及也:《釋詞》說。
亮陰,《論語》作諒陰,《禮記·喪服四制》作諒闇,《尚書大傳》作梁闇。
鄭玄雲:“楣,謂之梁,闇,謂廬也。
小乙崩,武丁立,憂喪三年之禮,居倚廬柱楣,不言政事。
”是謂亮陰為居喪也。
其說與《論語》合。
《呂氏春秋》則謂諒闇不言為天子應慎言,而非居喪。
茲采其說。
馬融謂:亮,信也。
陰,默也。
雍,和。
嘉,美善。
靖,安靜:《便讀》說。
小,謂年幼者。
大,謂年長者。
時,是;指高宗言。
五十有九年,《史記》作五十五年,漢石經作百年,未詳孰是。
3 祖甲,武丁子。
馬融謂:武丁欲立祖甲而廢其兄祖庚;祖甲以廢長立少為不義,乃逃亡民間(見《史記集解》)。
故雲不義惟王。
惟,猶為也。
依,見前注。
惠,愛。
4 時,是。
厥,猶之也:《釋詞》說。
耽,過于逸樂。
之,是。
譯文 周公說:“唉!我聽說,以前殷王中宗,他莊嚴恭敬謹慎而又畏懼,他自己忖度老天賦予他的任命,統治人民非常謹慎和戒懼,不敢過度安樂。
因此中宗享受國運(在位)七十五年。
到了高宗,他實際上久在民間勞動,和百姓在一起。
到了他即位時,他真實地沉默,三年不曾說話,他隻是不說罷了,一說出來,(大家聽來)就非常和諧。
他也不敢過度享樂,使殷國美好甯靜。
不論青年或老年人,對他沒有一點抱怨。
所以高宗享受了五十九年的國運。
到了祖甲,他以為自己做君王是不合理的,因而他做了很久的平民。
等到他即位時,就了解人民的痛苦,而能保護愛憐百姓,連孤苦無依的人也不敢欺侮,所以祖甲享有國運達三十三年。
從此以後,所立的君王一出生就安逸;一出生就安逸,所以不知道耕種收獲的艱難,也不知道人民的辛苦,隻尋求過度的逸樂。
從此以後,(那些王)也沒有能享高壽的了:(他們在位的時間)或者十年,或者七八年,或者五六年,或者三四年。
” 周公曰:“嗚呼!厥亦惟我周太王、王季,克自抑畏1。
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
徽柔懿恭,懷保小民,惠鮮鳏寡2。
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鹹和萬民3。
文王不敢盤于遊田,以庶邦惟正之供。
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國五十年4。
” 注釋 1 太王,王季之父。
王季,文王之父。
抑,猶自貶自屈也:《便讀》說。
畏,謂敬畏天命。
2 卑服,謂惡衣服:蔡《傳》說。
即,就。
康,與荒通;謂野外荒地:《核诂》說。
功,事。
簡朝亮《尚書集注述疏》雲:“徽,和也。
”懿,美。
懷保,保護。
惠,愛。
鮮,與斯通;此也。
3 昃,日西斜。
日中昃,謂自日中至日昃。
鹹,讀為“”;和也。
4 盤,樂也:義見《爾雅》。
田,畋獵。
以,猶與也:《述聞》說。
惟正之供,《國語·楚語》引此語“正”作“政”;“供”,作“恭”。
之,猶是也。
此受命,謂繼承其父之位。
中身,中年。
據《禮記·文王世子》,文王年九十七而終;則其即位之年,當為四十八。
《呂氏春秋·制樂》篇及《韓詩外傳》(卷三)皆謂文王在位五十一年;故僞孔《傳》謂文王即位時年四十七。
此言五十年,蓋舉成數言之。
譯文 周公說:“唉!隻有我們周的太王、王季,能委屈自己敬畏天命。
文王穿着破爛的衣服,從事荒野田畝的工作。
他和柔、善良,而又恭敬,保護民衆,愛護孤苦無依的人。
從清晨到中午乃至下午,他都沒工夫吃飯,以求與民衆處得融洽。
文王不敢樂于遊玩打獵,而隻是和各國恭謹地辦理政治。
文王在中年的時候接受了君位,他享有國運五十年。
” 周公曰:“嗚呼!繼自今嗣王,則其無淫于觀、于逸、于遊、于田,以萬民惟正之供1。
無皇曰:‘今日耽樂。
’乃非民攸訓,非天攸若,時人丕則有愆2。
無若殷王受之迷亂,酗于酒德哉3!” 注釋 1 繼自今,謂自今以後。
淫,過度。
觀,台榭之樂:《便讀》說。
2 《尚書故》謂:皇,遽也。
攸,所。
《平議》謂:訓,順也。
若,順。
時,是。
丕則,于是。
愆,過。
3 受,纣名。
酗,謂過度飲酒。
德,行為。
譯文 周公說:“唉!從今以後繼承(先王)的君主,可不要過分沉醉于台榭之樂,以及安逸、遊玩、田獵,而要和民衆恭謹地辦理政事。
不要遽然地說:‘今天大大地享樂一番吧。
’(這樣,)那就不是百姓所能順從的,也不是老天所能順從的,這樣的人就有罪過了。
不要像殷的國君那樣受迷惑而昏亂,那樣過度地飲酒啊!” 周公曰:“嗚呼!我聞曰:古之人猶胥訓告,胥保惠,胥教誨;民無或胥诪張為幻1。
此厥不聽,人乃訓之;乃變亂先王之正刑,至于小大。
民否則厥心違怨,否則厥口詛祝2。
” 注釋 1 胥,相。
訓告,猶言勸導。
惠,愛。
诪張,欺詐。
幻,以假亂真。
2 聽,從。
人,指官吏言。
訓,順。
正,政。
刑,刑法。
小大,指正刑言。
否,讀為“丕”。
丕則,于是。
違,恨也:義見《韓詩》。
詛祝,詛咒。
譯文 周公說:“唉!我聽說,古時的人還要互相勸導,互相保養愛護,互相教誨,(因此)人們就沒有互相欺詐造假的。
對于這道理若不聽從,官員們就都順從了(壞風氣),就變更和混亂了先王的政治刑法,以至于小的和大的(法度)。
人們于是就心中怨恨、口中詛咒了。
” 周公曰:“嗚呼!自殷王中宗,及高宗,及祖甲,及我周文王,茲四人迪哲1。
厥或告之曰:‘小人怨汝詈汝。
’則皇自敬德。
厥愆,曰:‘朕之愆,允若時。
’不啻不敢含怒2。
此厥不聽,人乃或诪張為幻。
曰:‘小人怨汝詈汝。
’則信之。
則若時,不永念厥辟,不寬綽厥心;亂罰無罪,殺無辜。
怨有同,是叢于厥身3。
” 注釋 1 迪,與攸通;語詞。
哲,明智。
2 小人,民衆。
詈,罵。
皇,遽。
敬德,謹慎于行為。
愆,過失。
允,誠然。
時,是。
不啻,不但。
3 永,久遠。
辟,法。
綽,緩。
同,會合。
叢,聚集。
譯文 周公說:“唉!從殷王中宗,到高宗,到祖甲,以及我們周文王,這四個人是明智的。
若有人來告訴他們:‘百姓在怨恨你、責罵你。
’他們就立刻謹慎于自己的行為。
(若是)他們的過錯,就說:‘我的過失,真是這樣。
’不但不敢生氣。
這種道理假如不聽從,官員們就互相欺詐作僞了。
有人說:‘百姓在怨恨你、責罵你。
’君主就相信了這話。
這樣,就不深遠地去考慮國家的法度,也不能使自己的心胸寬大和緩,于是就胡亂地懲罰沒有過失的人,胡亂地殺害沒有罪惡的人。
(結果)怨恨會合起來,就聚集到他身上。
” 周公曰:“嗚呼!嗣王其監于茲1!” 注釋 1 監,與鑒同義。
譯文 周公說:“唉!(你這)先王的繼承者可要把這番話作為鑒戒呀!” 君奭 本篇所記,皆周公告召公之言,開首即有“君奭”二字,故以名篇。
《史記》謂周公攝政,召公疑之,因作本篇。
然篇中實未見有召公疑周公之語,隻是史官記周公勉召公共輔成王之言耳。
周公若曰:“君奭1!弗吊,天降喪于殷,殷既墜厥命,我有周既受。
我不敢知曰,厥基永孚于休2;若天棐忱,我亦不敢知曰,其終出于不祥3。
注釋 1 君,尊稱。
奭,召公名。
《說文》謂奭讀若郝;此從俗讀。
召公,姬姓;或以為文王子,或以為文王從子,或以為周之支族,尚無定論。
2 敢,語詞。
基,業也:《核诂》說。
孚,《尚書故》讀為“符”,合也。
休,與庥同;福祥也。
3 若,與越通;語詞。
棐忱,不可信賴也:義見《大诰》。
祥,吉。
譯文 周公如此說:“君奭!不幸得很,老天降下了滅亡給殷朝,殷朝已喪失了他的國運,我們周朝已接受了(他的國運)。
我可不知道,我們的功業會不會永遠合于吉祥,老天是不可信賴的,我可也不知道,我們将來會不會最終走到不吉祥的路上去。
“嗚呼!君!已曰時我1。
我亦不敢甯于上帝命,弗永遠念天威,越我民;罔尤違、惟人2。
在我後嗣子孫,大弗克恭上下,遏佚前人光在家;不知天命不易、天難谌,乃其墜命,弗克經曆嗣前人恭明德3。
在今予小子旦,非克有正;迪惟前人光,施于我沖子4。
” 注釋 1 君,指君奭言。
時,善。
2 甯,意謂安享。
越,與。
違,恨。
罔尤違、惟人,謂人無怨恨之者。
3 上下,謂天地。
遏,絕。
佚,失。
光,謂光顯之德業。
不易,不容易。
谌,信賴。
天難谌,義與若天棐忱同。
《尚書故》謂:經曆者,長久也。
4 正,善也:《尚書故》說。
迪惟,發語詞。
沖子,指成王言。
譯文 “唉!君!(老天)已經認為我們善良了。
我們就不敢安然享受上帝(所給)的命運,也不敢不永遠地顧慮着老天的威怒,以及我們的民衆,(這樣)人們才不至于怨恨。
要是我們後世的子孫,過度地不尊敬天地,斷絕了失掉了祖先的光彩在(我們的)國家;他不了解天命是不容易(保持)的,天是難以信賴的,那麼,就會失掉國運,就不能永久繼承着祖先那恭敬而光明的品德。
現在我這青年人旦,沒有什麼長處,隻是把祖先的光彩,來施給我們這年輕的君王了。
” 又曰:“天不可信,我道惟甯王德延,天不庸釋于文王受命1。
” 注釋 1 信,信賴。
道,馬融本及魏石經皆作迪。
迪惟,發語詞。
甯王,文王。
延,續。
釋,舍。
庸釋之詞,又見于《多方》。
《核诂》謂:庸釋,猶舍棄也。
譯文 又說:“老天是不可信賴的,我們隻要把文王那種
3 按:格,神降臨。
保,保佑。
4 沖子,青年人;指成王言。
遺,棄而不用。
壽耇,老人。
稽,考。
矧,亦。
有,又。
謀,咨謀。
《尚書故》謂:自,猶于也。
5 元子,見前注。
丕,語詞。
,和。
今,猶即。
《爾雅》孫炎注可證。
休,美。
6 不,勿也。
《述聞》《便讀》皆有說。
後,遲也:義見《說文》。
《平議》謂:碞,當作喦(niè),多言也。
譯文 “唉!老天是憐憫四方(天下)的民衆的,王可要顧慮天命而奮勉從事,王可要急切地謹慎于德行。
試看古時的人像夏代,(起初)老天是對他們加以愛護的;(到了夏桀)違背了這天意,現今已喪失了他的國運。
現在再看看殷代,老天本來也是降臨下來而保佑他們的;(後來殷纣)違背了這天意,現在也喪失了他的國運。
現在你這青年人繼承了王位,可不要遺棄了(不用)老年人;你要說,我要來考察我們古人的美德;你又要說,我還得能夠觀察請示天意。
唉!王雖然年紀小,但究竟是天子。
要能使小百姓們融洽,那就好了。
王(做事)不敢遲緩,要顧忌畏懼百姓們的言論。
“王來紹上帝,自服于土中1。
旦曰:‘其作大邑,其自時配皇天;毖祀于上下,其自時中乂。
王厥有成命,治民今休。
’2王先服殷禦事,比介于我有周禦事3。
節性,惟日其邁;王敬作所,不可不敬德4。
注釋 1 紹,《尚書故》謂:當讀“為”,蔔問也。
自,用。
服,治。
土中,即中土;謂天下之中。
指雒地言。
2 旦,周公名。
召公對成王述周公之言,故稱其名。
自時,由是。
配,合。
毖,告。
上,指天神。
下,指地祇。
中乂,中土平安。
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謂:成,義與明通;成命,明命也。
此指營雒之命言。
今,即。
休,美。
3 服,使服從。
比,親附。
介,尒之訛;足利本及僞孔《傳》可證。
尒,讀為“迩”,近也。
4 節,限制;不放縱。
邁,《核诂》讀為“劢”,勉也。
敬,謹。
作,作為。
所,句末語詞。
敬德,謹于德行。
譯文 “王來蔔問于上帝,用來治理中原(雒)。
旦說:‘要在這裡建築一座大城,由此就可以配合老天(的意旨),禱告祭祀天地的神靈,由此中原就可以安定了。
王若有高明的命令(令築雒邑),來統治人民那就好了。
’王首先要使殷的官員們服從你,使他們和我們周的官員們處得融洽親切。
控制着自己的性情,要天天來勉勵自己;王要慎重自己的作為,不可不謹慎于自己的德行。
“我不可不監于有夏,亦不可不監于有殷1。
我不敢知曰,有夏服天命,惟有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2。
我不敢知曰,有殷受天命,惟有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
今王嗣受厥命,我亦惟茲二國命,嗣若功3。
注釋 1 二“監”字,皆與“鑒”同。
2 二“敢”字,皆語詞。
我不敢知,猶言“我可不知道”。
服,受。
孫《疏》謂:曆,久也。
曆年,多年。
延,續。
3 惟茲之惟,思也。
嗣,繼。
若,猶其也:《釋詞》說。
譯文 “我們不可不以夏國為借鏡,也不可不以殷國為借鏡。
我可不知道(是不是),當年夏朝接受了天命,經過了許多年;我可不知道(是不是),他們不能延續下去了,就因為他們不能謹慎于他們的德行,才老早地就喪失了他們的國運。
我可不知道(是不是),殷朝接受了天命,經過了許多年;我可不知道(是不是),他們不能延續下去了,就因為他們不能謹慎于他們的德行,才老早地就喪失了他們的國運。
現在王繼續着來接受了這任命,我們要考慮考慮這兩國的命運,(才能)把這功業繼續下去。
“王乃初服;嗚呼!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贻哲命1。
今天其命哲,命吉兇,命曆年2。
知今我初服,宅新邑,肆惟王其疾敬德。
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3。
其惟王勿以小民淫用非彜亦敢殄戮;用乂民,若有功4。
其惟王位在德元,小民乃惟刑;用于天下,越王顯5。
上下勤恤,其曰我受天命,丕若有夏曆年,式勿替有殷曆年6,欲王以小民受天永命。
” 注釋 1 服,任事。
初服,謂始任政。
贻,給予。
哲,明。
2 命哲、命曆年,皆省略語,意謂命明哲與否,命永年與否。
3 知,語詞;或矧之訛。
肆,故。
疾,急。
之,是。
祈,求。
永命,悠久之國運。
4 淫,過度。
彜,法。
亦,語詞。
殄,絕滅。
乂,治。
《述聞》謂:若猶乃也。
5 按:古“位”字但作立。
此“位”字當讀為“立”。
元,首;德元,德之首。
刑,與型同義;法也。
越,爰;于是。
6 上下,謂天子至庶民。
勤,勤勞。
恤,憂慮。
丕、式,皆語詞。
替,廢掉;勿替,意謂保有之。
譯文 “王剛剛主持國政。
唉!就好像生下的孩子一樣,沒有不是在他幼年時(教導他的),(這樣)才能給予自己明哲(好)的命運。
(不知道)現在老天要使我們明哲與否,使我們吉利或兇險,使我們國運悠長與否。
現在我們剛剛任政,住在新城,所以王要趕緊地謹慎于德行。
王能照着美德去做,那才能向老天祈求悠久的國運。
希望王不要因小百姓們過度地違犯法規就來殺戮他們,這樣來統治民衆,才能有功效。
王能作為道德的表率,小百姓們才效法你,照這樣施行于天下,那麼王才能光顯(美好)。
上從天子下到百姓都能勤勉而常顧慮,那将使我們所接受的天命像夏朝那樣漫長的年代,也不至于舍掉了殷朝那樣漫長的年代,希望王與小百姓們同來接受老天所賜予的永久的命運。
” 拜手稽首曰:“予小臣,敢以王之仇民、百君子、越友民,保受王威命明德1。
王末有成命,王亦顯2。
我非敢勤,惟恭奉币、用供王,能祈天永命3。
” 注釋 1 敢,語詞。
按:仇民,為友民之對文;指殷遺民言。
百君子,衆官員。
威命,威嚴之命令。
2 末,終。
成命,明命。
亦,語詞。
顯,光顯。
3 敢,語詞。
能,而。
譯文 叩頭又叩頭說:“我這小臣,要和王(原來)有仇的百姓們、官員們,以及友好的民衆們,都來保持着遵從着王的威嚴命令和光明的品德。
王終于宣布了高明的命令,那麼王就光顯(美好)了。
我自己并沒有什麼勤勞,我隻有恭敬地捧着玉器、綢子等供給王,而祈求老天賜予我們永久的命運。
” 洛诰 洛,應作雒。
周公營雒邑既成,成王至雒,命周公留守雒邑。
史佚因記周公受命時之典禮,及君臣問答之言,故名《雒诰》。
(本王國維《雒诰解》說) 周公拜手稽首曰:“朕複子明辟。
王如弗敢及天基命定命,予乃胤保,大相東土,其基作民明辟1。
予惟乙卯,朝至于洛師2。
我蔔河朔黎水。
我乃蔔澗水東、瀍水西,惟洛食3。
我又蔔瀍水東,亦惟洛食。
伻來以圖,及獻蔔4。
” 注釋 1 複,白;報告。
辟,君。
明辟,猶言明君。
此時成王至雒,故周公白之:本王國維《雒诰解》說。
敢,語詞。
如弗敢及,急切之詞,如《論語》見善如不及之義。
基命,謂始創業時。
定命,謂武王克殷之後。
胤,嗣;繼續。
胤保,指輔佐文、武、成三王言。
相,視察。
其基之基,謀也。
2 乙卯,據《召诰》,知為成王七年三月十二日。
朝,晨。
師,人衆處。
洛師,謂雒邑。
3 河,黃河。
朔,北。
《便讀》雲:“河朔黎水,在今河南衛輝府浚縣東北。
”澗水、瀍水,并見《禹貢》。
食,謂吉兆:《尚書故》說。
4 伻,使。
伻來,使成王來雒。
圖,謀。
譯文 周公叩頭又叩頭說:“我報告你明哲的君王。
君王(勵精圖治)好像唯恐趕不上老天讓(文王)開國之時和(武王)平定天下之時的功業,我于是繼續地輔佐着(你),大大地觀察了一番東方之地,那是謀劃着使你成為百姓的英明君主。
我在乙卯這天,早晨到了雒京。
我先占蔔在黃河北岸黎水這一帶建設都邑(結果不吉)。
我又占蔔了澗水以東、瀍水以西這一帶,結果隻有雒水一帶是吉利的。
我又占蔔了瀍水以東這一帶,還是隻有雒水一帶是吉利的。
于是請君王到(雒城)來商量商量,并且把占蔔的結果獻給君王。
” 王拜手稽首曰:“公!不敢不敬天之休,來相宅,其作周匹休1。
公既定宅,伻來、來,視予蔔休恒吉,我二人共貞;公其以予萬億年2。
敬天之休;拜手稽首誨言3。
” 注釋 1 敬,謹。
休,福祥。
作周,謂成就周之王業。
匹,配合。
休,天之休命。
2 伻來、來,謂使己來,今已來也。
視,示。
蔔休,所蔔之休命。
恒,遍也:《尚書故》說。
貞,當也。
馬融說(見《釋文》)。
以,與也:《尚書故》引戴鈞衡說。
3 古“謀”字從言從每,誨即謀也:吳大澂說。
于省吾謂:誨言,猶咨言也。
譯文 王叩頭又叩頭說:“公!我不敢不謹慎于老天所賜予的福祥,到這裡來視察居住(築城)的地方,以便成就周的王業而配合天所賜予的福祥。
公既然決定在這裡修建城邑,使我來、我已來了,公指示我所占蔔的運氣通通是吉利的,(這吉利的蔔兆)我們兩人共同來擔當。
公和我将會千秋萬代(子孫相傳不窮)。
(我)敬謹地接受老天所賜予的福祥,所以叩頭又叩頭地來請教你。
” 周公曰:“王肇稱殷禮,祀于新邑,鹹秩無文1。
予齊百工,伻從王于周;予惟曰,庶有事2。
今王即命曰:‘記功,宗,以功作元祀3。
’惟命曰:‘汝受命笃弼;丕視功載,乃汝其悉自教工4。
’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
無若火始焰焰,厥攸灼,叙弗其絕5。
厥若彜及撫事6。
如予惟以在周工,往新邑。
伻嚮即有僚,明作有功;惇大成裕,汝永有辭7。
” 注釋 1 肇,始。
稱,舉行。
殷禮,殷之祭禮。
鹹,皆。
秩,有序。
《述聞》讀文為紊,亂也。
2 齊,同;共。
百工,百官。
周,鎬京。
庶,庶幾。
有事,謂祭祀之事也;古習慣用語。
《雒诰解》謂:周公本欲使百官從王至宗周行此祭禮,故雲“伻從王于周”。
3 即命,此謂就而命之;非就而聽命也。
二“功”字,皆指營雒之功言。
宗,崇;隆重。
《雒诰解》謂:作元祀,謂行祀天建元之禮。
并雲:成王是年,複改為元年。
4 惟命曰,仍追述成王之命也。
受命,受武王顧命:《尚書故》說。
笃弼,忠實輔佐。
丕,語詞。
載,事。
汝,統周公及營雒諸臣言。
悉,盡。
教,《大傳》作學,效也。
5 孺子,稚子;指成王言。
朋,此做動詞用,猶言交友。
僞孔《傳》謂其往,為自今以往。
焰焰,火微燃貌。
灼,光盛。
叙,義與緒同;此謂火之蔓延。
6 若,順。
彜,常法。
及,猶汲汲。
撫,治理。
7 如,猶而也。
在周工,諸臣之在鎬者;此指随周公來營雒之官吏言。
伻,使。
嚮,向。
即,就。
有,通友。
友僚,猶言同事。
明,勉。
惇,厚。
裕,安泰。
按:古文嗣字與金文字相近,而籀文辭作(見《說文》)。
此辭字蓋本作嗣,訛為,又易為辭也。
譯文 周公說:“王開始來舉行(用)殷的祭禮,在新城舉行祭祀,(祭禮進行得)通通有條不紊。
(本來)我想會齊衆官員,使他們随從君王到周京去,我是說:會有祭祀的事。
現在王到這裡來命令我們說:‘為了紀念這功績,(我們要)隆重些,要為這功績舉行祭天改元的典禮。
’王(又)命令說:‘你接受了先王的遺命而忠實地輔佐着王朝,(現在我到這裡來)視察你們的工作,而你們這些人都自動地盡力工作。
’從今以後,(你這)青年人可要和官員們友好。
不要像火剛開始時微弱地燃燒一樣,到它燃燒得熾盛了,火勢蔓延就不能撲滅了。
你要遵循正常的法度努力不懈地治理政事。
至于我呢,隻是和(原來)在鎬京的官員們,到新邑來。
使同事們在一起,奮勉地建功立業,(這樣)功業就深厚偉大而造成國勢的安泰,你的王業就可以永遠地延續下去了。
” 公曰:“已!汝惟沖子,惟終1。
汝其敬識百辟享,亦識其有不享。
享多儀;儀不及物,惟曰不享。
惟不役志于享2。
凡民惟曰不享,惟事其爽侮3。
乃惟孺子頒,朕不暇聽。
朕教汝于棐民彜4。
汝乃是不蘉,乃時惟不永哉5。
笃叙乃正父,罔不若;予不敢廢乃命6。
汝往,敬哉!茲予其明農哉!彼裕我民,無遠用戾7。
” 注釋 1 已,噫。
終,謂善其終,義與《詩·蕩》“鮮克有終”之“終”同。
2 識,記。
辟,君。
百辟,指諸侯言。
享,進獻。
儀,禮節。
役志,用意。
3 曰,讀如“聿”;語詞。
爽,差失。
侮,輕慢。
4 王樹楠《尚書商誼》謂:頒,分也;謂辨别。
聽,意謂與聞其事。
棐,輔。
彜,常法。
5 乃,猶若也:《釋詞》說。
蘉,勉。
時,謂傳世之年代。
永,久。
6 笃,厚。
叙,謂铨叙。
正、父,皆官長也:《雒诰解》說。
若,順。
廢,棄。
乃命,汝之令。
7 敬,謹慎。
明農,黾勉。
彼,通被。
裕,容。
彼裕,謂覆蔽維護之。
《尚書故》有說。
用,以。
戾,止。
譯文 (周)公說:“唉!你這年輕的人呀,(處事)要能夠善終。
你要慎重地記着諸侯們的進獻,也要記着他們有不來進獻的。
進獻有很多儀式,如果儀式不及所獻的禮物那麼隆盛,那就算是他沒來進獻。
(因為)他并不用誠意來進獻。
大凡人們要不來進獻,那麼政事就錯亂,政府就要受侮慢了。
(像這些事情)隻有你青年人自己去辨别吧,我就沒有空閑來過問了。
我隻是教你些輔佐民衆的經常法則罷了。
你若對這些事情不奮勉,那麼你國家的年代就不會長久。
(你要)優厚地铨叙你的官員們,(那麼官員們)就沒有不順從你的,我也不敢廢掉(不顧)你的命令。
從今以後,要謹慎呀!現在我也要奮勉呀!保護我們的百姓們,不要因為百姓們住在遠方,就停止了對他們的愛護。
” 王若曰:“公!明保予沖子。
公稱丕顯德,以予小子,揚文武烈。
奉答天命,和恒四方民,居師1。
惇宗将禮,稱秩元祀,鹹秩無文2。
惟公德明,光于上下,勤施于四方,旁作穆穆,迓衡不迷文武勤教。
予沖子夙夜毖祀3。
” 注釋 1 明,勉。
稱,顯揚。
丕,語詞。
以,使。
揚,發揚。
烈,業。
答,報答。
《尚書故》謂:恒,與順義通。
師,謂雒師:《尚書故》說。
居師,謂定居雒師。
2 惇,厚。
宗,尊;隆重。
将,行:義見《詩·燕燕》毛傳。
稱秩,猶言舉行。
元祀,首祀:《便讀》說。
文,紊;見前。
3 德明,德行昭著。
上,謂天上。
下,謂人間。
勤,勞績。
旁,溥。
作,成為。
穆穆,美善。
迓,與禦通;此應作禦。
禦衡,猶言柄政:《核诂》說。
毖,慎。
譯文 王如此說:“公!你要勉力地來保護我這青年人。
公能顯揚光明的品德,使我這青年人來發揚文王、武王的功業。
以報答老天給我們的任命,使四方的人民都能和順地住在洛師。
厚厚地隆重地舉行典禮,舉行這第一次的祭祀,都能有條不紊。
公的品德是光明的,顯耀于天上人間,公的勤勞施給了天下(的人民),普遍的完美,掌理政權也不至迷失了文王、武王那殷勤的教訓。
我這青年人隻有早晚謹慎地祭祀就是了。
” 王曰:“公功棐迪笃,罔不若時1。
” 注釋 1 棐,與斐通,文采貌。
迪,攸;語詞。
笃,厚大。
時,是。
譯文 王說:“公的功勞美好而偉大,沒有不像這樣似的。
” 王曰:“公!予小子其退即辟于周,命公後1。
四方迪亂未定,于宗禮亦未克敉公功2。
迪将其後,監我士、師、工,誕保文武受民,亂為四輔3。
” 注釋 1 退,謂自雒退去。
即辟,就君位。
周,謂鎬京。
後,留後;指留雒言:《雒诰解》說。
2 迪,攸。
宗禮,祭祀之禮。
敉,讀為“彌”;終也:《雒诰解》說。
3 迪,猶用也。
将,主也。
皆《尚書故》說。
士、師、工,皆官也:《雒诰解》說。
誕,語詞。
受民,即受命民,天所授予之民也:《核诂》說。
亂,讀為“率”;用也:《述聞》說。
四輔,猶言四方屏藩。
譯文 王說:“公呀!我這青年人就要退回周京去就位了,使公留在後方(雒邑)。
四方還在亂着沒能安定,關于祭祀的禮制,公的工作也還沒有完成。
因此(你)主持這後方(的事務),監督着我們的士、師、工等官員們,來保護着文王、武王所接受的民衆,用以作為四方的屏藩。
” 王曰:“公定,予往已1。
公功肅将祗歡,公無困哉2。
我惟無斁,其康事;公勿替刑,四方其世享3。
” 注釋 1 定,留止。
2 功,事。
肅,斂;減縮。
祗,當讀為“厎”,緻也。
困,困難。
3 斁,厭倦。
其康事,言将使政事平康。
替,廢棄。
刑,典型。
享,進獻。
譯文 王說:“公留住吧,我要回去了。
公的事情已減少将可以愉快了,公沒有什麼困難呀。
我隻有不厭倦地做下去,那将會使政事平和(順利);公不要廢掉了人們的典型(意謂周公在位,可以做人們的表率),那麼,天下就會世世代代來進貢給王朝了。
” 周公拜手稽首曰:“王命予來承保乃文祖受命民;越乃光烈考武王弘朕恭1。
孺子來相宅,其大惇典殷獻民,亂為四方新辟;作周,恭先2。
曰,其自時中乂,萬邦鹹休,惟王有成績3。
予旦以多子越禦事,笃前人成烈,答其師;作周,孚先4。
考朕昭子刑,乃單文祖德5。
伻來毖殷,乃命甯予;以秬鬯二卣,曰:‘明禋,拜手稽首休享6。
’予不敢宿,則禋于文王武王7。
惠笃叙,無有遘自疾,萬年厭于乃德,殷乃引考8。
王伻殷乃承叙,萬年其永觀朕子懷德9。
” 注釋 1 承保,猶言保護:說見《盤庚》。
乃,汝。
文祖,見《堯典》;此指文王言。
越,語詞。
乃,汝。
光烈,光顯。
弘,大。
莊寶琛謂:《說文》“訓”之古文作。
本文“朕”字,當是之訛。
其說是也。
2 惇,厚。
于省吾謂:典,典冊也;此做動詞用,猶言冊錄也。
按:錄用之意。
獻,賢。
亂,讀為“率”;用也:《述聞》說。
新辟,新封之諸侯。
作周,見前。
3 時,是。
中乂,見《召诰》。
休,喜。
4 多子,疑指周公之諸子言。
舊謂為衆卿大夫,恐非是。
越,與。
笃,理也:義見《廣雅》。
烈,業。
答,報答。
師,衆;指殷民言。
孚先,以孚信為先。
5 考,成。
《便讀》雲:“昭子,謂成王,猶言子明辟也。
”刑,典型。
單,大。
6 伻來,謂王遣使來。
毖殷,告于殷遺民。
甯,安;猶今言問候也。
《雒诰解》有說。
秬鬯,黑黍酒;祭時用以灌地者。
卣,酒器。
曰,成王曰。
《雒诰解》謂:牲下置柴而燎之,使其煙上達曰禋。
與柴、燎義同。
按:明禋,與《酒诰》之明享相似;即禋祭也。
休,美善。
享,祭獻。
7 宿,經宿。
8 惠,維。
笃叙,安順。
遘,遇。
自,于。
萬年,意謂永久。
厭,滿足。
殷,盛也:《大義》說。
引考,長壽也:《尚書故》說。
9 伻,使。
《尚書故》謂:承叙,承順也。
觀,示。
朕子,猶言吾子;謂成王也。
懷,眷念。
譯文 周公叩頭又叩頭說:“王命令我來保護你的祖先所接受于天的民衆,(我隻有)對于你光顯的先父武王那偉大的教訓恭敬(地遵守着)。
青年人來視察居處(雒邑),可要很優厚地錄用殷的賢良人才,使他們做四方的新諸侯,成就周的王業,要以恭謹為先。
就是說:從此以後,中原就要太平,所有國家就都歡欣,而王也就算是成功了。
我旦呢,就帶着我的兒子們以及官員們,來治理先人已成就的功業,以報答這些殷的民衆;成就周的王業,要以誠信為先。
使我的開明君王成為人們的典型,才能發揚光大已故祖先的美德。
王派遣使者來告誡殷(的遺民),因而命令使者來問候我,并且帶來兩瓶黑黍酒,(傳達王命)說:‘要舉行禋祭,要叩頭又叩頭地好好地祭祀。
’我不敢(把酒)留過一夜,就對文王及武王舉行了禋祀。
希望着都很安樂順遂,沒有人遭到疾病,(神靈們)永遠都會對你的美德滿意,使你隆盛地享着高壽。
王能使殷國遺民都服從王朝,千秋萬年他們會永遠表示懷念我的君王的德惠。
” 戊辰,王在新邑,烝,祭歲:文王骍牛一,武王骍牛一1。
王命作冊逸祝冊,惟告周公其後2。
王賓,殺、禋,鹹格,王入太室祼3。
王命周公後,作冊逸诰,在十有二月,惟周公誕保文武受命,惟七年4。
注釋 1 戊辰,成王七年十二月晦日:劉歆《三統曆》說。
烝,冬祭。
祭歲,祈年也:《尚書故》說。
骍,赤色。
2 作冊,官名;蓋猶今之秘書。
逸,人名;即史佚。
祝冊,宣讀禱告之冊文。
惟,為。
告,謂告于文王武王之神。
後,謂留後之事。
3 賓,讀為“傧”;謂迎神也。
殺,殺牲;禋,禋祀:《雒诰解》說。
鹹格,謂神皆已降臨。
太室,寝廟中央之大室也。
說詳王國維《明堂廟寝通考》。
祼,以秬鬯灌地。
4 末三句先紀月,再紀事,最後紀年;殷周間記事之體例如此。
王國維《雒诰解》有說。
譯文 戊辰日,王在新城舉行烝祭以祈禱豐年:祭文王用了一頭紅色牛,祭武王也用了一頭紅色牛。
王命令作冊之官名逸的來宣讀禱告文,為了報告周公留在後方的事。
王迎神、殺牲、燎牲,(神靈)都降臨了,王就進入了中央的大房間,把酒澆在地上。
王命周公留在後方,這事是作冊逸報告神靈的,時間是在十二月,周公在維護着文王、武王所接受之天命(意謂輔佐王室),是(成王的)七年。
多士 本篇乃成王遷殷頑民于雒邑,周公以王命告之之辭。
篇中屢見“多士”之語,因以名篇。
惟三月,周公初于新邑洛,用告商王士1。
注釋 1 三月,當為成王七年之三月。
《召诰》言周公于三月甲子,以書诰庶殷;殆即此文。
洛,應作雒。
按:士,泛指各級官員;非專謂大夫士之士。
商王士,故商王之官吏。
譯文 (成王七年)三月,周公第一次在雒邑這新城裡,來告誡商王(所遺留)的官員們。
王若曰:“爾殷遺多士1!弗吊,旻天大降喪于殷;我有周佑命,将天明威,緻王罰,敕殷命終于帝2。
肆爾多士,非我小國敢弋殷命,惟天不畀允罔固亂,弼我;我其敢求位3?惟帝不畀,惟我下民秉為,惟天明畏4。
注釋 1 遺,留。
2 王國維謂:弗吊,猶言不幸。
降喪,降下喪亡之禍。
《尚書故》謂:佑,配也。
命,天命。
将,行。
明,謂褒善。
威,謂罰惡。
緻,推行。
王罰,王者之罰。
敕,令;使。
終于帝,意謂承上帝之意而終止之。
3 肆,語詞。
弋,取。
畀,與。
允,佞。
罔,誣。
固,蔽。
亂,惑。
四義皆孫《疏》說。
弼我,言天輔助我周人。
其,豈。
位,指王位言。
4 《尚書故》謂:秉,順。
為,化。
畏,讀為“威”。
譯文 王如此說:“你們殷朝所遺留下的衆官員!不幸得很,老天嚴重地降下滅亡之禍給殷朝;我們周人能配合天命,照着老天表揚善人懲罰惡人的(旨意),推行王者的懲罰,使殷的命運在上帝(面前)結束了。
所以你們這些官員(要知道),這不是我們小小的周國敢奪取殷國的命運,隻是老天不把天下給予那谄佞、誣罔、蔽塞、迷亂的人,而來輔佐我們,我們哪裡敢來争取你們的王位?隻是(因為)上帝不(把國運)給予(你們),隻是(因為)我們的百姓們能順從教化,隻是(因為)老天是表揚善人懲罰惡人的。
“我聞曰:‘上帝引逸。
’有夏不适逸,則惟帝降格,嚮于時夏1。
弗克庸帝、大淫泆,有辭;惟時天罔念聞,厥惟廢元命,降緻罰。
乃命爾先祖成湯革夏,俊民甸四方2。
自成湯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恤祀;亦惟天丕建,保乂有殷;殷王亦罔敢失帝,罔不配天,其澤3。
在今後嗣王,誕罔顯于天,矧曰其有聽念于先王勤家?誕淫厥泆,罔顧于天顯民祗。
惟時上帝不保,降若茲大喪4。
惟天不畀不明厥德;凡四方小大邦喪,罔非有辭于罰5。
” 注釋 1 引,引導。
逸,安樂:以上皆《便讀》說。
不,讀為“丕”;語詞。
适,合度。
降格,神靈降臨;引申為降福之意。
嚮,向;往。
按:時夏、時周等語,詩書中習見。
時當為“逢時”義;時夏,謂逢時之夏也。
2 庸,用。
帝,謂帝命。
淫,過度。
泆,樂。
有辭,謂有罪狀也:孫《疏》說。
惟時,猶言于是。
念,眷念。
按:聞,恤問也;《述聞》說《詩·葛藟》“亦莫之聞”,其義如此。
元命,大命;謂國運。
革,更改。
俊民,謂才智之士。
甸,治理。
3 恤,與?通;慎也。
丕,語詞。
建,謂建立殷國。
保乂,猶言保護。
失帝,謂違失帝命。
配天,謂配合天意。
其,猶乃也:說見《釋詞》。
澤,光潤;此謂國勢光澤。
4 今後嗣王,指纣言。
誕,語詞。
矧,況。
《尚書故》雲:“聽,察也。
”誕、厥,皆語詞。
天顯,古成語;猶言天道:義見《康诰》。
《尚書故》雲:“民祗,猶民病也。
”時,是。
若茲大喪,謂亡國。
5 不明厥德,謂不能昭明其德之人。
譯文 “我聽見說:‘上帝是引導着(人們)安樂的。
’夏朝能夠适度地享樂,上帝就降臨下來,前往逢時的夏朝。
(後來桀)不能依照上帝的命令,太過度地享樂,有了罪狀,于是老天就不再來關心他、憐憫他,而廢除了他的國運,把懲罰降給了他。
就命令你們的祖先成湯革了夏的命,任用傑出的人才來統治天下。
從成湯直到帝乙,沒有不昭明其德而謹慎于祭祀的,也就因此老天建立了、保護了殷國;殷王們也沒有一個敢違背上帝的命令,沒有一個不配合着天意的,于是(殷的國勢)就很光潤。
到了現在這繼位的君王(纣),不能使他的品德顯揚在天上,何況說他還能覺察考慮殷先王為國家勤勞的情形?他過度地享樂,不顧天理和人民的痛苦。
于是上帝就不再保護他了,降下這麼大的滅亡之禍來。
這隻是老天不把國運給予那品德不昭明的人,凡是天下的小國、大國之所以滅亡,沒有不是由于有了罪狀而應受懲罰的。
” 王若曰:“爾殷多士!今惟我周王,丕靈承帝事。
有命曰:‘割殷!’告敕于帝1。
惟我事不貳适,惟爾王家我适2。
予其曰,惟爾洪無度;我不爾動,自乃邑。
予亦念天即于殷大戾,肆不正3。
” 注釋 1 丕,語詞。
靈,善。
帝事,上帝所命之事。
割,奪:義見《湯誓》。
敕,令。
2 事,謂征伐之事。
貳,另外。
适,往。
3 洪,大。
度,法度。
動,騷動。
邑,指殷國言。
即,就。
戾,罪也:義見《爾雅》。
肆,故。
不,讀為“丕”;語詞。
正,執而正其罪也:義見《周禮·大司馬》鄭注。
譯文 王如此說:“你們殷的官員們!現在隻有我們周王,能好好地承擔上帝賦予的使命。
有命令說:‘奪取殷國!’(這命令)是由上帝宣布下來的。
那麼,我的任務不是到另外的地方去,隻是到你們殷王的國家去。
我要說,是你們太不合法度了,我們并沒擾亂你們,(這擾亂)是由你們本國造成的。
我也考慮到老天要給殷以嚴厲的罪責,所以我來糾正你們。
” 王曰:“猷,告爾多士。
予惟時其遷居西爾。
非我一人奉德不康甯,時惟天命1。
無違!朕不敢有後,無我怨2。
惟爾知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殷革夏命3。
今爾又曰:‘夏迪簡在王庭,有服在百僚4。
’予一人惟聽用德,肆予敢求爾于天邑商。
予惟率肆矜爾;非予罪,時惟天命5。
” 注釋 1 猷,發語詞。
惟時,于是。
其,猶乃也。
遷居西爾,指遷殷人于雒邑言。
奉,猶秉也:孫《疏》說。
時,是。
2 無,勿。
有,猶或也:《釋詞》說。
後,遲。
3 典,大冊。
冊典,即書籍。
4 按:夏,謂夏士。
迪,攸;語詞。
簡,選擇;此謂選用。
王庭,謂殷王之朝廷。
服,職務。
百僚,百官。
5 聽,聽從。
德,謂有德者。
肆,故。
求,覓取。
蔔辭中習見大邑商之辭,亦有作天邑商者。
天,或是大之訛。
率,用。
肆,語詞。
矜,憐憫。
譯文 王說:“嗯,告訴你們這些殷的官員。
于是我就把你們遷到西方來。
這并不是我個人禀受的德行不好安甯,這是老天的命令。
你們不要違背(我這措施)!我是不敢遲緩的,你們不要抱怨我。
你們知道殷的祖先有大小的書冊,(在那書籍裡曾記載着)殷國革掉了夏的國運。
現在你們又說:‘當年夏的官員們被選用于殷的朝廷裡,都有職位在各種官員中。
’我個人也是聽從着(你們的意見)來任用(你們之中)有德行的人,所以我到這大的城邑商來訪求你們。
我乃是憐憫你們,并不是我的罪過,這乃是老天的命令。
” 王曰:“多士!昔朕來自奄,予大降爾四國民命1。
我乃明緻天罰,移爾遐逖;比事臣我宗,多遜2。
” 注釋 1 奄,國名,後為魯地。
降,謂發布。
四國,四方之國,猶言天下。
命,命令。
2 遐、逖,皆遠也。
比,親近。
事,侍奉。
我宗,謂我姬氏;即我周。
遜,順。
譯文 王說:“官員們!以前我從奄回來,我曾廣泛地發布給你們天下的百姓一個命令。
我就明白地推行老天對你們的懲罰,把你們遷移到遙遠的地方,(你們要)親近地侍奉我們周王朝,要多多地恭順。
” 王曰:“告爾殷多士!今予惟不爾殺,予惟時命有申1。
今朕作大邑于茲洛,予惟四方罔攸賓。
亦惟爾多士攸服,奔走臣我,多遜2。
爾乃尚有爾土,爾乃尚甯幹止3。
爾克敬,天惟畀矜爾;爾不克敬,爾不啻不有爾土,予亦緻天之罰于爾躬4。
今爾惟時宅爾邑,繼爾居,爾厥有幹有年于茲洛,爾小子,乃興從爾遷5。
” 注釋 1 時命,謂“不爾殺”之命令。
有,又;重。
申,述。
2 惟,為。
賓,服也:義見《爾雅》。
服,服從。
奔走,意謂勤勉。
3 幹,身體。
甯幹,猶言安身:孫《疏》有說。
止,語已詞。
4 敬,謹。
畀矜,猶言賜憐。
不啻,不但。
5 時,是。
宅,居。
宅爾邑,謂使爾有邑可居。
有幹,謂保全其身。
有年,謂永年。
興,起。
譯文 王說:“告訴你們殷的官員們!現在我不殺害你們,我把這命令再申述一次。
現在我建了一個大城在這雒地,我是因為天下還不服從我們周朝。
也隻有(希望)你們衆官員服從我們,勤勉地臣服于我們,要多多地恭順。
你們還可以保有你們的土地,你們還能(保着)安甯的身體。
你們如果能謹慎,老天就會賜給你們憐憫;你們如果不能謹慎,那麼,你們不但不能保有你們的土地,我還要推行老天的懲罰在你們身上。
現在你們還是居住在你們的城邑(仍舊有城邑可住),還繼續着你們的居處(繼續有房室可居),你們還能保全你們的身體永久地在這雒邑,你們的青年子孫,也将起來,随從着你們遷移。
” 王曰:又曰:“時予乃或言,爾攸居1。
” 注釋 1 江聲謂:王曰下當有脫文。
孫《疏》謂:時,今時也。
唐石經或言之間有“誨”字,與僞孔《傳》“教誨之言”相合;是今本脫“誨”字:段玉裁有說。
居,安也:義見《呂氏春秋》高誘注。
譯文 王說……又說:“現在我教誨你們這番話,(希望)你們安定地住下。
” 無逸 逸,安逸;無逸者,勿安逸也。
本篇旨在戒逸樂,故以名篇。
《史記》以此為周公誡成王之書。
按:篇中言長壽之君,于周則僅及文王,且不以沖子、孺子等辭稱時王。
然則,或亦可能為周公進誡武王之書也。
《無逸》,漢石經作《毋劮》,《尚書大傳》作《毋佚》。
周公曰:“嗚呼!君子所其無逸。
先知稼穑之艱難,乃逸;則知小人之依1。
相小人,厥父母勤勞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艱難,乃逸乃諺既誕2。
否則侮厥父母曰:‘昔之人,無聞知3!’” 注釋 1 君子,謂有官位者。
所,語詞:說見《釋詞》。
小人,民衆。
《述聞》謂:依,隐也;隐痛也。
2 相,視。
孫《疏》謂:漢石經諺作憲。
憲,欣樂也。
誕,妄。
3 否,古與丕通。
《周書》中屢見“丕則”之語;“丕則”,猶“于是”也。
《核诂》有說。
昔之人,猶言古老之人。
無聞知,猶言無知識。
譯文 周公說:“唉!在官位的人可不要享樂呀。
先要了解耕種收獲的艱難,然後再去享樂,那你就知道民衆的痛苦了。
看看有些民衆,他們的父母勤勞地耕種收獲,兒子們卻不知道耕種收獲的困難,因而就安逸、就享樂,已經夠荒唐了。
于是就來侮辱他們的父母說:‘(你們)古老的人,沒有什麼知識!’” 周公曰:“嗚呼!我聞曰,昔在殷王中宗,嚴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祗懼,不敢荒甯。
肆中宗之享國,七十有五年1。
其在高宗,時舊勞于外,爰暨小人。
作其即位,乃或亮陰,三年不言;其惟不言,言乃雍。
不敢荒甯,嘉靖殷邦。
至于小大,無時或怨。
肆高宗之享國,五十有九年2。
其在祖甲,不義惟王,舊為小人。
作其即位,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不敢侮鳏寡。
肆祖甲之享國,三十有三年3。
自時厥後,立王生則逸;生則逸,不知稼穑之艱難,不聞小人之勞,惟耽樂之從。
自時厥後,亦罔或克壽: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四三年4。
” 注釋 1 中宗,祖乙也;王國維據甲骨文資料及《太平禦覽》所引《竹書紀年》證知之。
《史記》及鄭玄《詩箋》以為太戊,非是。
嚴,莊重。
寅,敬謹。
度,忖度。
祗,敬謹。
荒甯,古成語,謂過于逸樂。
享,猶受也:《便讀》說。
享國,謂在位。
有,又。
2 高宗,武丁。
時,《中論》引作寔;實也。
舊,久。
馬融雲:“武丁為太子時,其父小乙使行役,有所勞苦于外。
”(見《史記集解》)故雲久勞于外。
暨,與。
作,猶及也:《釋詞》說。
亮陰,《論語》作諒陰,《禮記·喪服四制》作諒闇,《尚書大傳》作梁闇。
鄭玄雲:“楣,謂之梁,闇,謂廬也。
小乙崩,武丁立,憂喪三年之禮,居倚廬柱楣,不言政事。
”是謂亮陰為居喪也。
其說與《論語》合。
《呂氏春秋》則謂諒闇不言為天子應慎言,而非居喪。
茲采其說。
馬融謂:亮,信也。
陰,默也。
雍,和。
嘉,美善。
靖,安靜:《便讀》說。
小,謂年幼者。
大,謂年長者。
時,是;指高宗言。
五十有九年,《史記》作五十五年,漢石經作百年,未詳孰是。
3 祖甲,武丁子。
馬融謂:武丁欲立祖甲而廢其兄祖庚;祖甲以廢長立少為不義,乃逃亡民間(見《史記集解》)。
故雲不義惟王。
惟,猶為也。
依,見前注。
惠,愛。
4 時,是。
厥,猶之也:《釋詞》說。
耽,過于逸樂。
之,是。
譯文 周公說:“唉!我聽說,以前殷王中宗,他莊嚴恭敬謹慎而又畏懼,他自己忖度老天賦予他的任命,統治人民非常謹慎和戒懼,不敢過度安樂。
因此中宗享受國運(在位)七十五年。
到了高宗,他實際上久在民間勞動,和百姓在一起。
到了他即位時,他真實地沉默,三年不曾說話,他隻是不說罷了,一說出來,(大家聽來)就非常和諧。
他也不敢過度享樂,使殷國美好甯靜。
不論青年或老年人,對他沒有一點抱怨。
所以高宗享受了五十九年的國運。
到了祖甲,他以為自己做君王是不合理的,因而他做了很久的平民。
等到他即位時,就了解人民的痛苦,而能保護愛憐百姓,連孤苦無依的人也不敢欺侮,所以祖甲享有國運達三十三年。
從此以後,所立的君王一出生就安逸;一出生就安逸,所以不知道耕種收獲的艱難,也不知道人民的辛苦,隻尋求過度的逸樂。
從此以後,(那些王)也沒有能享高壽的了:(他們在位的時間)或者十年,或者七八年,或者五六年,或者三四年。
” 周公曰:“嗚呼!厥亦惟我周太王、王季,克自抑畏1。
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
徽柔懿恭,懷保小民,惠鮮鳏寡2。
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鹹和萬民3。
文王不敢盤于遊田,以庶邦惟正之供。
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國五十年4。
” 注釋 1 太王,王季之父。
王季,文王之父。
抑,猶自貶自屈也:《便讀》說。
畏,謂敬畏天命。
2 卑服,謂惡衣服:蔡《傳》說。
即,就。
康,與荒通;謂野外荒地:《核诂》說。
功,事。
簡朝亮《尚書集注述疏》雲:“徽,和也。
”懿,美。
懷保,保護。
惠,愛。
鮮,與斯通;此也。
3 昃,日西斜。
日中昃,謂自日中至日昃。
鹹,讀為“”;和也。
4 盤,樂也:義見《爾雅》。
田,畋獵。
以,猶與也:《述聞》說。
惟正之供,《國語·楚語》引此語“正”作“政”;“供”,作“恭”。
之,猶是也。
此受命,謂繼承其父之位。
中身,中年。
據《禮記·文王世子》,文王年九十七而終;則其即位之年,當為四十八。
《呂氏春秋·制樂》篇及《韓詩外傳》(卷三)皆謂文王在位五十一年;故僞孔《傳》謂文王即位時年四十七。
此言五十年,蓋舉成數言之。
譯文 周公說:“唉!隻有我們周的太王、王季,能委屈自己敬畏天命。
文王穿着破爛的衣服,從事荒野田畝的工作。
他和柔、善良,而又恭敬,保護民衆,愛護孤苦無依的人。
從清晨到中午乃至下午,他都沒工夫吃飯,以求與民衆處得融洽。
文王不敢樂于遊玩打獵,而隻是和各國恭謹地辦理政治。
文王在中年的時候接受了君位,他享有國運五十年。
” 周公曰:“嗚呼!繼自今嗣王,則其無淫于觀、于逸、于遊、于田,以萬民惟正之供1。
無皇曰:‘今日耽樂。
’乃非民攸訓,非天攸若,時人丕則有愆2。
無若殷王受之迷亂,酗于酒德哉3!” 注釋 1 繼自今,謂自今以後。
淫,過度。
觀,台榭之樂:《便讀》說。
2 《尚書故》謂:皇,遽也。
攸,所。
《平議》謂:訓,順也。
若,順。
時,是。
丕則,于是。
愆,過。
3 受,纣名。
酗,謂過度飲酒。
德,行為。
譯文 周公說:“唉!從今以後繼承(先王)的君主,可不要過分沉醉于台榭之樂,以及安逸、遊玩、田獵,而要和民衆恭謹地辦理政事。
不要遽然地說:‘今天大大地享樂一番吧。
’(這樣,)那就不是百姓所能順從的,也不是老天所能順從的,這樣的人就有罪過了。
不要像殷的國君那樣受迷惑而昏亂,那樣過度地飲酒啊!” 周公曰:“嗚呼!我聞曰:古之人猶胥訓告,胥保惠,胥教誨;民無或胥诪張為幻1。
此厥不聽,人乃訓之;乃變亂先王之正刑,至于小大。
民否則厥心違怨,否則厥口詛祝2。
” 注釋 1 胥,相。
訓告,猶言勸導。
惠,愛。
诪張,欺詐。
幻,以假亂真。
2 聽,從。
人,指官吏言。
訓,順。
正,政。
刑,刑法。
小大,指正刑言。
否,讀為“丕”。
丕則,于是。
違,恨也:義見《韓詩》。
詛祝,詛咒。
譯文 周公說:“唉!我聽說,古時的人還要互相勸導,互相保養愛護,互相教誨,(因此)人們就沒有互相欺詐造假的。
對于這道理若不聽從,官員們就都順從了(壞風氣),就變更和混亂了先王的政治刑法,以至于小的和大的(法度)。
人們于是就心中怨恨、口中詛咒了。
” 周公曰:“嗚呼!自殷王中宗,及高宗,及祖甲,及我周文王,茲四人迪哲1。
厥或告之曰:‘小人怨汝詈汝。
’則皇自敬德。
厥愆,曰:‘朕之愆,允若時。
’不啻不敢含怒2。
此厥不聽,人乃或诪張為幻。
曰:‘小人怨汝詈汝。
’則信之。
則若時,不永念厥辟,不寬綽厥心;亂罰無罪,殺無辜。
怨有同,是叢于厥身3。
” 注釋 1 迪,與攸通;語詞。
哲,明智。
2 小人,民衆。
詈,罵。
皇,遽。
敬德,謹慎于行為。
愆,過失。
允,誠然。
時,是。
不啻,不但。
3 永,久遠。
辟,法。
綽,緩。
同,會合。
叢,聚集。
譯文 周公說:“唉!從殷王中宗,到高宗,到祖甲,以及我們周文王,這四個人是明智的。
若有人來告訴他們:‘百姓在怨恨你、責罵你。
’他們就立刻謹慎于自己的行為。
(若是)他們的過錯,就說:‘我的過失,真是這樣。
’不但不敢生氣。
這種道理假如不聽從,官員們就互相欺詐作僞了。
有人說:‘百姓在怨恨你、責罵你。
’君主就相信了這話。
這樣,就不深遠地去考慮國家的法度,也不能使自己的心胸寬大和緩,于是就胡亂地懲罰沒有過失的人,胡亂地殺害沒有罪惡的人。
(結果)怨恨會合起來,就聚集到他身上。
” 周公曰:“嗚呼!嗣王其監于茲1!” 注釋 1 監,與鑒同義。
譯文 周公說:“唉!(你這)先王的繼承者可要把這番話作為鑒戒呀!” 君奭 本篇所記,皆周公告召公之言,開首即有“君奭”二字,故以名篇。
《史記》謂周公攝政,召公疑之,因作本篇。
然篇中實未見有召公疑周公之語,隻是史官記周公勉召公共輔成王之言耳。
周公若曰:“君奭1!弗吊,天降喪于殷,殷既墜厥命,我有周既受。
我不敢知曰,厥基永孚于休2;若天棐忱,我亦不敢知曰,其終出于不祥3。
注釋 1 君,尊稱。
奭,召公名。
《說文》謂奭讀若郝;此從俗讀。
召公,姬姓;或以為文王子,或以為文王從子,或以為周之支族,尚無定論。
2 敢,語詞。
基,業也:《核诂》說。
孚,《尚書故》讀為“符”,合也。
休,與庥同;福祥也。
3 若,與越通;語詞。
棐忱,不可信賴也:義見《大诰》。
祥,吉。
譯文 周公如此說:“君奭!不幸得很,老天降下了滅亡給殷朝,殷朝已喪失了他的國運,我們周朝已接受了(他的國運)。
我可不知道,我們的功業會不會永遠合于吉祥,老天是不可信賴的,我可也不知道,我們将來會不會最終走到不吉祥的路上去。
“嗚呼!君!已曰時我1。
我亦不敢甯于上帝命,弗永遠念天威,越我民;罔尤違、惟人2。
在我後嗣子孫,大弗克恭上下,遏佚前人光在家;不知天命不易、天難谌,乃其墜命,弗克經曆嗣前人恭明德3。
在今予小子旦,非克有正;迪惟前人光,施于我沖子4。
” 注釋 1 君,指君奭言。
時,善。
2 甯,意謂安享。
越,與。
違,恨。
罔尤違、惟人,謂人無怨恨之者。
3 上下,謂天地。
遏,絕。
佚,失。
光,謂光顯之德業。
不易,不容易。
谌,信賴。
天難谌,義與若天棐忱同。
《尚書故》謂:經曆者,長久也。
4 正,善也:《尚書故》說。
迪惟,發語詞。
沖子,指成王言。
譯文 “唉!君!(老天)已經認為我們善良了。
我們就不敢安然享受上帝(所給)的命運,也不敢不永遠地顧慮着老天的威怒,以及我們的民衆,(這樣)人們才不至于怨恨。
要是我們後世的子孫,過度地不尊敬天地,斷絕了失掉了祖先的光彩在(我們的)國家;他不了解天命是不容易(保持)的,天是難以信賴的,那麼,就會失掉國運,就不能永久繼承着祖先那恭敬而光明的品德。
現在我這青年人旦,沒有什麼長處,隻是把祖先的光彩,來施給我們這年輕的君王了。
” 又曰:“天不可信,我道惟甯王德延,天不庸釋于文王受命1。
” 注釋 1 信,信賴。
道,馬融本及魏石經皆作迪。
迪惟,發語詞。
甯王,文王。
延,續。
釋,舍。
庸釋之詞,又見于《多方》。
《核诂》謂:庸釋,猶舍棄也。
譯文 又說:“老天是不可信賴的,我們隻要把文王那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