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
關燈
小
中
大
勸勉那人、助長那人、鼓勵那人(打擊他的兒子)而不來救護嗎?”
王曰:“嗚呼!肆哉爾庶邦君,越爾禦事。
爽邦由哲,亦惟十人,迪知上帝命1。
越天棐忱,爾時罔敢易法,矧今天降戾于周邦2?惟大艱人,誕鄰胥伐于厥室;爾亦不知天命不易3。
予永念曰,天惟喪殷;若穑夫,予曷敢不終朕畝4?天亦惟休于前甯人,予曷其極蔔?敢弗于從、率甯人有指疆土5?矧今蔔并吉?肆朕誕以爾東征;天命不僭,蔔陳惟若茲6。
” 注釋 1 肆,《爾雅》:“力也。
”謂用力。
《便讀》:“爽,明也。
”哲,謂明哲之人。
十人,即前文之十夫。
迪,語詞。
2 越、粵通;語詞。
時,謂平時。
易,輕慢:《核诂》說。
戾,拂逆:《便讀》說。
3 大艱人,謂管叔、蔡叔。
誕,讀為“延”。
鄰,謂武庚。
胥,相。
厥室,謂王室。
以上略本《核诂》說。
不知之“不”,讀為“丕”,語詞。
不易,不容易。
4 永,深長。
穑夫,農夫。
終,謂終竟農事。
5 極,讀為“亟”,屢也。
率,遵循。
甯人,謂前文人。
指,《漢書·王莽傳》作旨。
按:旨與隻通;是也(義見《詩·南山有台》鄭箋)。
6 肆,故。
誕,語詞。
僭,差。
陳,示也:義見《國語·齊語》韋注。
譯文 王說:“啊!要努力呀你們衆國君,及你們衆官員。
國家的光明由明智的人所造成,也隻有你們十個人,能了解上帝(所給的)命運。
老天是不可信賴的,你們在平時尚且不敢輕慢國家的法令,何況現在老天降下不順利的事情在我們周國呢?那造成大災難的人,請求人來攻擊他自己的家室,(在這種情形之下,)你們知道天命(國運)是不容易的。
我長久地考慮着:老天是要滅亡殷朝的,好像農夫一樣,我怎麼敢不完成我這塊田地的工作呢?老天是造福給我們祖先的,我怎麼還要屢次占蔔呢?怎麼敢不遵從(原來那吉兆),而依照祖先(的遺規)來保有這領土?何況我所占蔔的都是吉兆呢?所以我要和你們同去東征;老天的命令是不會有差錯的,蔔兆所表現的就是這樣。
” 康诰 定公四年《左傳》,謂成王分康叔以殷民七族,“命以《康诰》,而封于殷虛”。
《書序》《史記》皆本其說,以為本篇乃武庚之亂平後,成王封康叔于衛之诰也。
按:《史記·衛世家》索隐引宋忠雲:“康叔從康徙封衛。
”是知康乃國名。
康叔始封于此,故有康叔、康侯之稱。
鄭玄謂康為谥号(見《正義》),實不然也。
本篇既名《康诰》,時王又稱康叔為弟,故知此乃康叔封于康時,武王诰之之辭。
今河南省禹城縣西北,有康城縣故址,或以為即康叔所封之康地,未詳是否。
惟三月,哉生魄,周公初基作新大邑于東國洛;四方民大和會,侯甸男邦采衛,百工播民,和見士于周1。
周公鹹勤,乃洪大诰治2。
注釋 1 按:本篇篇首四十八字,自宋蘇轼以來,多以為非本篇之文,然未詳為何篇之錯簡。
故此三月,亦未詳屬于何年。
哉,始。
魄,金文通霸。
《說文》:“霸,月始生霸然也。
”王國維以每月二、三日至五、六日為哉生霸。
《便讀》雲:“基,謀也。
”洛,當作雒;謂洛(雒)水附近。
和,合。
會,聚集。
侯、甸、男邦、釆、衛,乃五種不同之侯國;與《禹貢》所謂五服及孟子所謂五等爵者不同。
蓋此時尚無五服之說及五等爵之制也。
百工,百官。
播,義同《大诰》“逋播臣”之“播”;播民,謂殷民。
見,猶效也;緻力也。
士,義與事同。
周,謂周人。
2 鹹,皆。
勤,慰勞。
《尚書故》雲:“洪,讀為降。
”治,讀為“辭”,語詞:《核诂》說。
譯文 這年的三月,剛出現一鈎新月的那天,周公開始計劃着在東方的洛水附近建設一個宏大的新城市。
四方的百姓們都盛大地集合到這裡來了,有侯、甸、男邦、釆、衛衆諸侯所帶領的人,還有周的官員以及有罪的人(殷民),都盡力為周人來工作。
周公通通慰勞了他們,于是宣布了一篇普告天下的文辭。
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1。
惟乃丕顯考文王,克明德慎罰,不敢侮鳏寡,庸庸,祗祗、威威、顯民。
用肇造我區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2。
惟時怙,冒聞于上帝,帝休。
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誕受厥命。
越厥邦厥民,惟時叙3。
乃寡兄勖,肆汝小子封,在茲東土4。
” 注釋 1 王,武王。
孟侯,意謂諸侯之尊者。
其,猶之也:《釋詞》有說。
封,康叔名。
2 乃,汝。
丕,語詞。
顯,昭著。
考,父。
明德,謂施惠于人能公明。
庸庸,勞也。
祗祗,敬謹。
威威,讀為“畏威”;謂畏天威。
顯民,謂使民光顯。
肇,始開。
肇造,猶言創造。
居處之地曰區,西方曰夏。
我區夏,謂周也。
越,與。
一二邦,指西土之諸侯。
修,治。
3 時,是。
于省吾讀怙為故;謂冒聞為上聞:今從之。
休,喜。
殪(yì),殺。
戎,《爾雅·釋诂》:“大也。
”西周初年猶稱殷曰大商,曰大邦殷。
戎殷,猶言大商也。
誕,語詞。
受厥命,謂受天命稱王。
越,爰;于是。
厥邦厥民,謂殷邦殷民。
時,是。
叙,定。
以上所雲,乃武王以克殷之功歸于文王。
4 按:寡,猶寡人之寡;寡兄,謙辭。
勖,勉;謂黾勉從事。
肆,陳;置。
東土,指康地。
譯文 王如此說:“諸侯的領袖,我的弟弟,年輕的封呀。
你那顯赫的先父文王,能夠公明地施人恩惠,謹慎地執行懲罰,不敢欺侮孤苦無依的人,他勤勞,敬謹,畏懼老天的威嚴,使百姓都能到達光明的境界,因而創造了我們周國,和我們一兩個(少數的)西方諸侯之國,來治理我們西方這一帶地方。
因為這個緣故,(這情形)往天上傳播,被上帝聽到,上帝非常高興。
于是老天發布了一個偉大的命令給文王,使他消滅了大的殷國,而接受了做帝王的使命。
于是那個國家(殷)的那些百姓就都安定了。
你這不負衆望的哥哥在努力奮勉着,而安置你青年封,在這東方的國家。
” 王曰:“嗚呼!封。
汝念哉!今民将在祗遹乃文考,紹聞衣德言,往敷求于殷先哲王,用保乂民1。
汝丕遠惟商耇成人,宅心知訓。
别求聞由古先哲王,用康保民,弘于天若2。
德裕乃身,不廢在王命3。
” 注釋 1 念,考慮。
民,當讀為“敃”;勉也。
祗,敬。
遹,述。
乃文考,謂文王。
《核诂》雲:“紹、昭古通用。
”按:衣當讀為“殷”。
敷,普。
求于殷先哲王,意謂求其政教。
用,以。
乂,養。
2 丕,語詞。
惟,思。
耇,老。
耇成人,年高望重者。
此亦謂思其典則。
宅,讀為“度”。
訓,道。
别,與辯通;遍也:《述聞》說。
由,于。
康,安。
“弘于天若”,《荀子·富國》篇所引此語,“弘”下有“覆”字;是。
若,語詞。
覆,被(護衛)。
3 裕,富饒。
乃,汝。
廢,廢黜。
不廢在王命,意謂能保持其諸侯之位。
譯文 王說:“唉!封。
你要考慮呀!現在所要勉力的在于恭敬地追述(繼承)你的先父,明審地聽取殷代有德行者的言論,去普遍地尋求殷代已故的明智帝王(的政教),來保養百姓們。
要往遠年去思索商代老成人(的風範),然後度量于心才能了解道理。
你要普遍地探求古代明智帝王(的遺規),來安定保護百姓們,才能大大地被老天所保佑。
能夠把美德充滿在你身中,那你才能不被王命所罷免。
” 王曰:“嗚呼!小子封。
恫瘝乃身,敬哉1!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見。
小人難保;往盡乃心,無康好逸豫,乃其乂民2。
我聞曰:‘怨不在大,亦不在小;惠不惠,懋不懋3。
’已,汝惟小子,乃服惟弘王,應保殷民;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
” 注釋 1 恫,痛。
瘝,病。
敬,謹。
2 畏,讀為“威”,懲罰。
天畏,指滅纣言。
棐忱,見前。
大可見,謂甚易見。
小人,民衆。
《尚書故》雲:“康,長也。
”逸,安。
豫,樂。
乂,治。
3 “怨不在大”二句,意謂無論怨大怨小,皆可生禍,故宜謹慎以免怨。
惠,順。
懋,勉。
4 已,噫。
乃,汝。
服,職事。
按:弘,讀為“纮”;維護。
應保,與膺保同,猶容保也:《述聞》說。
宅,度。
作,作成之。
譯文 王說:“唉!年輕的封呀。
(做諸侯如同)病痛在你身上一般,你要謹慎呀!老天(對殷)的懲罰是不可信賴的(意謂周人還要自己努力),百姓的心情很容易看出。
百姓們是不容易保護的,要去竭盡心思,不要長久地愛好安樂,才能治理百姓。
我聽說:‘怨恨不在乎大,也不在乎小;要順從所不願意順從的意見,要勉力去做所不願意勉力的事情。
’唉!你這青年人呀,你的職責是維護王朝、接受而保護殷國人民的,也就是協助天子來度量老天的使命,使(殷國人民)成為新的民衆(意謂革除舊時的惡習)。
” 王曰:“嗚呼!封。
敬明乃罰1。
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終,自作不典;式爾,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殺2。
乃有大罪非終,乃惟眚災适爾,既道極厥辜,時乃不可殺3。
” 注釋 1 敬,謹。
明,公明。
乃,汝。
罰,刑罰。
2 眚,過失。
終,謂終其過而不肯改。
典,法。
式,語詞。
爾,如此。
3 非終,謂能改過。
眚災,因過誤而緻災害(罪過)。
适,偶然。
道,讀為“迪”;用也。
極,讀為“殛”,誅責也:于省吾說。
辜,罪。
時,是。
譯文 王說:“唉!封。
要謹慎地使你的刑罰公明。
如果有人犯了小罪而不是無心的過失,且永遠恃惡不改,那是他自己(有意)去做不法的事,像這樣的,他的罪惡雖小,也不可不殺他。
如果有人犯了大罪而不是永遠恃惡不改,而且是因無心的過失偶然遭到罪過,既已懲罰了他的罪過,像這種人就不可殺死他。
” 王曰:“嗚呼!封。
有叙時,乃大明服,惟民其敕懋和1。
若有疾,惟民其畢棄咎。
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2。
非汝封刑人殺人,無或刑人殺人;非汝封又曰劓刵人,無或劓刵人3。
” 注釋 1 《核诂》:“有,猶能也。
”叙,順。
時,是。
明服,謂刑罰明而民衆服。
敕,勉力。
懋,美。
懋和,意謂無怨怒叛亂之事。
2 若有疾,意謂愛民周至。
其,猶乃也:《釋詞》有說。
畢,盡。
棄,抛棄。
《爾雅》:“咎,病也。
”此謂疾苦。
赤子,嬰兒。
康,安。
乂,治;平安。
3 刑人殺人,意謂擅自刑殺。
劓(yì),割鼻之刑。
刵,割耳之刑。
譯文 王說:“唉!封。
你如能照着這樣去做,才能使刑罰公明,人們才能佩服,那麼,民衆才能奮勉地走向美好和平的境界。
(你對待百姓)好像他們有疾病一般,那麼百姓就都會擺脫痛苦了。
(你對待百姓)好像保護嬰孩一般,那麼百姓就都能康樂平安了。
不是封可以擅自懲罰人屠殺人,你可不要任意去懲罰人屠殺人;也不是封可以擅自對人執行割鼻割耳的刑罰,你也不要任意使用割鼻割耳的刑罰。
” 王曰:“外事,汝陳時臬司,師茲殷罰有倫1。
”又曰:“要囚,服念五六日,至于旬時,丕蔽要囚2。
”王曰:“汝陳時臬事,罰蔽殷彜,用其義刑義殺,勿庸以次汝封3。
乃汝盡遜,曰時叙;惟曰未有遜事4。
已,汝惟小子,未其有若汝封之心;朕心朕德惟乃知5。
凡民自得罪,寇攘奸宄,殺越人于貨,暋不畏死:罔弗憝6。
” 注釋 1 外事,聽獄之事:江聲說。
陳,宣示。
時,是。
臬,法。
王國維謂古司與事通。
臬司即臬事。
臬事,法律也。
師,取法。
殷罰,殷人之刑罰。
有倫,謂合理者。
2 要、幽古音近;要囚,即幽囚:王國維說。
幽囚,囚系也。
服,思。
旬,十日。
丕,語詞。
蔽,判斷。
3 彜,法。
義,善;合理。
庸,用。
次,《荀子·宥坐》篇引作即;就也。
4 遜,順。
曰,與聿通;語詞。
時,是。
叙,就緒;安定。
5 已,噫。
德,行為。
乃,汝。
6 自得罪,自己有意犯罪。
越,隕;倒。
《尚書故》雲:“于,取也。
”貨,财物。
暋,勉。
憝,《孟子》引作譈,殺也:義見《孟子》趙注。
譯文 王說:“對于判斷案子的事,你宣布法律,要效法這殷人合理的刑罰。
”又說:“要監禁罪犯,必須考慮五六天,甚至十天的時間,然後才判定應否監禁。
”王說:“你宣布法律,判斷案子時應依據殷的法律,采用它所定的合理的刑罰和所定的合理的死刑,不要隻就自己(的私見判決罪犯)。
如果百姓們都服從你了,那麼這就算是安定了,可是你還要說百姓們并沒服從你。
啊,你這青年人,沒有一個人能有像你這樣的心腸,我的心情、我的行為隻有你了解。
凡是民衆們自動犯罪,搶劫、偷竊或作亂,殺倒人而奪取他們的财物,盡力地為非作歹而不怕死:(對于這種盜賊)沒有不該把他殺死的。
” 王曰:“封。
元惡大憝,矧惟不孝不友1。
子弗祗服厥父事,大傷厥考心;于父不能字厥子,乃疾厥子2。
于弟弗念天顯,乃弗克恭厥兄;兄亦不念鞠子哀,大不友于弟3。
惟吊茲,不于我政人得罪;天惟與我民彜大泯亂;曰,乃其速由文王作罰,刑茲無赦4。
注釋 1 元,大。
憝,大惡。
《釋詞》:“矧,猶亦也。
”友,愛兄弟。
2 祗,敬。
服,治理。
考,父。
字,愛。
疾,惡。
3 天顯,古成語;猶言天道、天理。
恭,敬。
鞠子,稚子。
哀,可憐。
4 吊,至。
茲,此。
政,與正通。
政人,即正人;官吏也。
彜,法。
泯亂,混亂:《述聞》有說。
由,《廣雅》:“用也。
”文王作罰,文王所定之刑罰。
茲,指不孝不友之人言。
赦,恕罪。
譯文 王說:“封。
大的罪惡,就是不孝順不友愛。
兒子不能恭敬地治理他父親的事,因而大大地使他父親傷心;做父親的不能愛護他的兒子,反而厭惡他的兒子。
做弟弟的不顧天理,而不能尊敬他的哥哥;做哥哥的也不顧小孩子的可憐,而對弟弟極不友愛。
到了這地步,雖然他們對于我們官員們(謂官府)不曾得罪,然而老天給予我們民衆的法則就大大地混亂了。
那麼你就趕快用文王所定的刑罰懲罰這種人而不要赦免他們。
“不率大戛,矧惟外庶子訓人、惟厥正人、越小臣、諸節,乃别播敷,造民大譽,弗念弗庸,瘝厥君;時乃引惡,惟朕憝1。
已,汝乃其速由茲義率殺2。
注釋 1 率,循。
蔡《傳》:“戛,法也。
”矧,亦。
《釋詞》:“惟,猶與也。
”外,謂非内臣。
庶子,掌教公卿子弟之官。
《核诂》雲:“訓人,亦謂掌教之官。
”正人,官長。
越,與。
小臣,即内小臣。
諸節,諸持符節之使臣。
别,另外。
播敷,謂宣布政令。
念,謂顧念政事。
《爾雅》:“庸,勞也。
”瘝厥君,言使其君病痛。
時,是。
引,長;猶大也。
憝,惡人。
2 率,音如“律”,法也。
義率,善刑法也。
本《核诂》說。
譯文 “不遵循國家的大法,外面政府的教育界官員庶子、訓人、各官長、卑微的侍臣、衆外交使節,這些官員竟另外宣布政令,為自己在民衆中造成偉大的榮譽,也不為政府着想,也不肯勤勞,以緻使他們的君主痛苦,這才是一種大罪惡,這種人才是我的大罪人。
唉,你就要趕快去用适當的刑法殺掉他們。
“亦惟君惟長,不能厥家人、越厥小臣外正,惟威惟虐,大放王命:乃非德用乂1。
注釋 1 君、長,謂諸侯。
能,善;謂善于化導。
越,與。
小臣,内小臣。
外正,外官。
放,逆。
德,惠。
乂,治。
非德用乂,意謂當征讨之:《便讀》說。
譯文 “再說諸國的君長們,他們不能好好地教導他們的家人和他們的親近小臣們,以及地方的官員們,而專門去威脅、暴虐民衆,大大地違背了王的命令:(像這種人)不是用恩惠可以治理的。
“汝亦罔不克敬典,乃由裕民;惟文王之敬忌,乃裕民1。
曰:‘我惟有及。
’則予一人以怿2。
” 注釋 1 敬,謹。
典,法。
由,用以。
裕,道也(見《方言》);即率導。
之,是。
敬忌,古成語,猶敬畏也:《核诂》說。
2 及,猶汲汲也:義見隐公元年《公羊傳》:《尚書故》說。
怿,悅。
譯文 “你也不要不能夠謹慎于法規,才能用以領導百姓;你要能尊敬畏懼文王(意即效法文王),才能領導民衆。
你要說:‘我隻有汲汲地工作。
’那麼,我個人就高興了。
” 王曰:“封!爽惟民,迪吉康1。
我時其惟殷先哲王德,用康乂民作求2。
矧今民罔迪不适,不迪則罔政在厥邦3。
” 注釋 1 爽惟,發語詞:《釋詞》有說。
迪,導。
吉,善。
康,安。
2 時其,是以:《尚書故》有說。
惟,思。
求,與逑及仇通,匹也。
作求,猶作匹、作配、作對:王國維說。
按:作求,猶言媲美。
3 矧,語詞。
迪,導。
适,從。
罔政,謂無善政。
譯文 王說:“封!對于百姓們,要領導着他們到達善良安康的境界。
我們所以要思索殷代已故的明哲君王的品德,來安定百姓,以與(殷先哲王們)媲美。
現在百姓們若不加以領導,他們就無所适從;若不領導他們,在你的國中就沒有良善的政治了。
” 王曰:“封!予惟不可不監,告汝德之說,于罰之行1。
今惟民不靜,未戾厥心,迪屢未同。
爽惟天其罰殛我,我其不怨2。
惟厥罪無在大,亦無在多,矧曰其尚顯聞于天3。
” 注釋 1 不監,猶言不察。
德,惠。
于,猶與也:《釋詞》有說。
罰,刑罰。
行,道也:《述聞》說。
2 今惟之“惟”,猶假令也:《尚書故》有說。
戾,定。
迪,導。
同,和。
殛,誅責。
3 厥,語詞。
矧,語詞。
曰,與聿通,語詞。
尚,庶幾;猶言其将。
顯,明。
譯文 王說:“封!我以為不可以不察,我告訴你施與恩惠的說法和施行懲罰的道理。
現在假如百姓們都不安靜,他們的心情還都不能安定,雖然你屢次教導他們,而還不能融洽。
那麼老天要是來責罰我們,我們将不會怨恨。
(要知道)罪過不在乎大,也不在乎多,(隻要一有罪過,)那就會明顯地被老天所聞知。
” 王曰:“嗚呼!封。
敬哉!無作怨,勿用非謀非彜蔽時忱,丕則敏德1。
用康乃心,顧乃德,遠乃猷裕,乃以民甯,不汝瑕殄2。
” 注釋 1 作,制造。
非謀,不善之謀。
非彜,不當之法。
蔽,塞。
時,是;指吏民言。
忱,實情。
丕則,猶于是:《釋詞》有說。
敏德,疾進于德。
2 康,平和。
乃,汝。
顧,猶反省。
遠,長遠。
猷裕,道也:《述聞》說。
按:瑕,語助詞。
殄,絕。
譯文 王說:“唉!封。
你要謹慎啊!不要制造怨恨,不要采用不完善的計謀和不适當的法規,以至蔽塞了這些(吏民的)真實情形,那麼(大家)就可以敏捷地進入美德的境界。
你要心地平和,反省你的行為,要使你的道理能夠長久地适應,(這樣)才能使百姓們安甯,才不至于使你(的國運)斷絕。
” 王曰:“嗚呼!肆汝小子封1。
惟命不于常;汝念哉,無我殄享2。
明乃服命,高乃聽,用康乂民3。
” 注釋 1 肆,語詞。
2 命,天命。
不于常,猶言無常。
享,祭祀。
殄享,意謂國滅。
3 明,與孟通;勉也。
乃,汝。
服命,職事。
高,猶廣也:于省吾說。
譯文 王說:“唉!你這青年人封。
命運是無常的,你要留心呀,不要使我們斷絕了祭祀(國家滅亡)。
要奮勉于你的職務,擴充你的見聞,用來安定人民、治理人民。
” 王若曰:“往哉封!勿替敬典;聽朕告汝,乃以殷民世享1。
” 注釋 1 替,廢。
敬典,應謹守之法典。
聽,從。
世享,世世祭祀;意即永保其國。
康地蓋皆殷遺民,故雲乃以殷民世享。
譯文 王如此說:“去吧封!不要廢掉了應當謹守的法典,聽從我所勸告你(的話),才能和殷的百姓們世世代代地奉行祭祀。
” 酒诰 本篇所言,皆戒酒之事,故以《酒诰》名篇。
《史記·衛世家》及《書序》,皆謂此乃康叔封于衛時,周公以成王命告之之辭,茲從之。
因所告者為康叔,故《韓非子·說林》篇謂本篇為《康诰》。
王若曰:“明大命于妹邦1。
乃穆考文王,肇國在西土;厥诰毖庶邦庶士,越少正、禦事,朝夕曰:‘祀茲酒2。
’ 注釋 1 王,成王也。
三家及馬鄭本,王上皆有“成”字。
明,謂昭告。
命,命令。
妹邦,馬融謂即牧野,商纣舊都附近之地也;在今河南淇縣境。
2 乃,汝;指康叔言。
穆,美。
肇,開創。
毖,告也;教也:《述聞》及王國維并有說。
诰毖,告教。
越,與。
孫《疏》雲:“少正者,正人之副。
”即副長官。
祀讀為“已”,止也:《平議》說。
譯文 王如此說:“明白地發布一個大的命令在妹邦。
你那美好的先父文王,開創了國家在西方;他教導衆國家衆官員們,以及副長官和一般官吏們,早晚地告誡說:‘停止這樣喝酒吧。
’ “惟天降命肇我民,惟元祀1。
天降威,我民用大亂喪德,亦罔非酒惟行。
越小大邦用喪,亦罔非酒惟辜2。
注釋 1 天降命,謂付君主以天下:王國維說。
肇我民,猶言肇國。
惟元祀,意謂開國改元。
2 行,猶風行之行,謂普遍使用。
越,語詞。
辜,罪。
譯文 “老天降下命令使我們開始擁有這些百姓,于是我們就開國改元了。
老天降下來懲罰(災難),我們民衆因而大大地混亂而喪失了德行,也沒有不是由于喝酒之風流行的關系。
不管小國、大國之所以滅亡,也沒有不是酒的罪過。
“文王诰教小子,有正、有事,無彜酒1。
越庶國飲,惟祀,德将、無醉2。
惟曰:‘我民迪小子惟土物愛,厥心臧,聰聽祖考之彜訓。
越小大德,小子惟一3。
’ 注釋 1 小子,猶青年人。
有,語助詞。
正,官長。
事,一般官吏:說詳立政。
無彜酒,勿常飲酒。
2 越,語詞。
庶,衆。
祀,謂祭祀時。
将,扶持。
3 民,讀為“敃”,勉也:《核诂》說。
迪,導。
孫《疏》雲:“土物者,土所生之物,謂黍稷。
”愛,惜。
聰,明。
彜訓,法教。
越,語詞。
按:德,行為。
一,專一不貳。
譯文 “當年文王告誡青年們,和主管長官們、一般官員們,不要常常喝酒。
諸國的人如喝酒,隻有在祭祀時喝些,但要用道德來扶持(約束)、不要喝醉。
那是說:‘我勉力地領導着青年愛惜谷物,使他們的心地善良,明白地聽從他們祖先、父親那合理的教訓。
不管小行為或大行為,青年人都要表現出一貫不貳的态度。
’ “妹土嗣爾股肱,純其藝黍稷,奔走事厥考厥長1。
肇牽車牛遠服賈,用孝養厥父母;厥父母慶,自洗腆,緻用酒2。
注釋 1 妹土,即妹邦。
嗣,繼。
股肱,指臣民言。
純,專也:義見《國語·晉語》賈逵注。
藝,種。
奔走,意謂勤勉。
2 肇,語詞。
服,從事。
慶,善;喜。
洗,當讀為“先”。
《易·系辭傳》“聖人以此洗心”之洗,漢石經及京荀諸家皆作先;是洗與先通。
先,猶導也:《述聞》說。
腆(tiǎn),設盛馔也:《便讀》說。
用酒,謂飲酒。
譯文 “妹邦的人繼續着做了你的大腿和膀臂(臣民),(讓他們)專一地種植各種谷物,而勤勉地侍奉他們的父親和他們的尊長。
(或者)牽着牛車遠遠地去經商,來孝順奉養他們的父母;他們的父母高興了,自己率先準備了盛馔,以緻喝了酒(意謂像這情形,可以喝酒)。
“庶士、有正,越庶伯君子,其爾典聽朕教1。
爾大克羞耇惟君,爾乃飲食醉飽,丕惟曰,爾克永觀省,作稽中德2。
爾尚克羞饋祀,爾乃自介用逸3。
茲乃允惟王正事之臣;茲亦惟天若元德,永不忘在王家4。
” 注釋 1 庶伯,謂衆諸侯。
君子,謂在官位者。
其爾,猶爾其也:《尚書故》說。
典,常。
2 羞,進獻。
耇,老。
惟,與。
丕惟,語詞。
永,長。
省,謂自我反省。
作,則。
稽,合。
中,中正。
3 尚,庶幾。
羞,進奉。
饋祀,祭祀。
介,與匄通;祈求。
逸,樂。
4 允,誠。
正,長官。
事,一般官吏。
若,順。
元德,謂有善德者。
忘,與亡通;滅亡。
譯文 “你們衆官員、衆主管長官,及衆諸侯等在位的人們,你們要經常聽從我的教訓。
你們要是能盛大地奉獻酒食給老年人和君長,你們才可以喝醉吃飽。
就是說,你們能永遠自我觀察、反省,就能合乎中正的美德了。
你們要能奉行祭祀,你們才可以自己祈求着逸樂。
這樣,那就真正算是君王的主管官或一般官員;這樣,就是老天也會順從有美德的人,而永遠不會被王朝所滅亡了。
” 王曰:“封。
我西土棐徂邦君、禦事、小子,尚克用文王教,不腆于酒1。
故我至于今,克受殷之命。
” 注釋 1 棐,與匪通,彼也。
徂,與金文常見之?同,語詞:于省吾說。
腆,豐厚;意謂沉湎。
譯文 王說:“封。
我們西方那些國君、衆官員、青年們,尚且能夠遵從文王的教訓,不過度地去喝酒。
所以我們到今天,能接受了殷的命運。
” 王曰:“封。
我聞惟曰,在昔殷先哲王,迪畏天,顯小民,經德秉哲1。
自成湯鹹至于帝乙,成王畏相2。
惟禦事厥棐有恭,不敢自暇自逸,矧曰其敢崇飲3?越在外服,侯、甸、男、衛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亞、惟服、宗工,越百姓裡居,罔敢湎于酒;不惟不敢,亦不暇。
惟助成王德顯,越尹人祗辟4。
注釋 1 迪,與攸通;語詞。
經,行。
秉,持。
哲,智。
2 鹹,遍也:《參正》引江氏說。
帝乙,纣父。
成王,成就王業。
畏,敬。
相,輔佐之臣。
3 棐,與斐通,文采貌;形容“恭”字。
有,猶以也。
矧,況。
崇,聚。
4 服,職官。
外服,謂諸侯。
伯,長。
邦伯,國君。
僚,官。
尹,正;官長。
惟,與。
亞,副;次官。
服,職事;指群吏言。
宗工,在官之宗人。
百姓裡居,孫《疏》謂緻仕家居之百官。
姑從其說;疑“裡居”當是“裡君”之訛。
湎,沉迷。
助成,輔助之使成就。
越,與。
尹,治。
人,指人民。
祗,敬。
辟,法。
譯文 王說:“封。
我聽見說,以前殷代已故的明智君王,都敬畏老天,能使百姓們光明(美好),能實行美德保持着智慧。
從成湯開始,普遍數來直到帝乙,都能成就王業、尊敬輔佐的大臣們。
他們那些官員都非常謙恭,不敢使自己安閑、快樂,何況說他們敢聚集起來喝酒?在外地的職官,像侯國、甸國、男國、衛國等國君;在朝中的職官,像各級官員們、衆長官、副長官、其他官員們、從政的王族,以及退休家居的官員們,沒有人敢沉迷于酒的;不但不敢,也沒有閑工夫。
他們隻是輔佐着君主來助成他的品德光明,以及治理人民使他們謹遵國家的法令。
“我聞亦惟曰,在今後嗣王酣身,厥命罔顯于民,祗保越怨不易1。
誕惟厥縱淫泆于非彜,用燕、喪威儀,民罔不衋傷心。
惟荒腆于酒,不惟自息、乃逸2。
厥心疾很,不克畏死;辜在商邑,越殷國滅無罹3。
弗惟德馨香、祀登聞于天,誕惟民怨4。
庶群自酒,腥聞在上;故天降喪于殷,罔愛于殷:惟逸。
天非虐,惟民自速辜5。
” 注釋 1 後嗣王,指纣言。
酣,酒樂也:見《說文》。
命,命令。
顯,昭著。
祗,但隻。
保,安也:見《爾雅》。
越,于。
易,改。
2 泆,與佚通,樂也。
彜,法。
燕,宴飲。
威儀,态度舉止。
衋(xì),傷痛。
荒,意謂過量。
逸,樂。
3 疾,害。
很,狠。
克,猶肯也:《核诂》說。
越,于。
罹,憂。
4 德馨香,意謂美德。
祀,讀為“已”;與以同義:《平議》說。
登,升。
誕,語詞。
惟,為。
5 腥,指酒氣言。
上,謂天。
速,招緻。
譯文 “我又聽說,在現今繼位的君王(纣),就胡亂地自己喝酒作樂,因而他的命令就不能使民衆們理會,隻是安然地接受怨恨而不肯改過。
他隻是放縱地過度享樂而不遵守法度,由于宴飲,以緻喪失了他的風度,民衆們沒有不悲痛傷心的。
他隻是過度地沉醉于酒,自己不肯停息,隻顧尋求歡樂。
他的心腸險惡兇狠,不肯怕死;他的罪惡在商國,對于殷國的滅亡絕不憂愁。
他不能使他的品德芳香,以緻上升到空中被老天聞到,而隻是為民衆所怨恨。
大群人自由地在喝酒,腥氣被上天都聞到了,所以老天降下來滅亡之禍給殷國,不再愛護殷國了:這隻是為了他們過度享樂的緣故。
老天并不暴虐,隻是人們自己找來的罪過。
王曰:“封!予不惟若茲多诰。
古人有言曰:‘人無于水監,當于民監1。
’今惟殷墜厥命,我其可不大監撫于時2! 注釋 1 監,照;察看。
即後世之“鑒”字。
2 撫,覽也:見《文選·神女賦》注。
監撫,猶言監覽:《核诂》說。
時,是。
譯文 王說:“封!我不如此地多多告誡了。
古人有句話說:‘人不要在水裡去察看出自己,應該在百姓裡察看出自己。
’現在殷已失掉了他的國運,我們豈可以不大大地察看察看這(情形)嗎! “予惟曰,汝劼毖殷獻臣,侯、甸、男、衛;矧太史友、内史友,越獻臣百宗工;矧惟爾事,服休、服采1;矧惟若疇:圻父薄違,農父若保,宏父定辟,矧汝剛制于酒2。
厥或诰曰:‘群飲。
’汝勿佚,盡執拘以歸于周,予其殺3。
又惟殷之迪諸臣、惟工,乃湎于酒,勿庸殺之,姑惟教之有斯明享4。
乃不用我教辭,惟我一人弗恤,弗蠲乃事,時同于殺5。
” 注釋 1 劼,訛字;當作诰。
诰毖,告教也:王國維說。
獻,賢。
矧,又;以下三“矧”字義同:《釋詞》有說。
太史、内史,皆官名;掌記言記事者:說詳孫《疏》。
友,僚友;太史、内史,皆不止一人,故雲友:《核诂》說。
越,與。
宗工,在官之宗人。
事,一般官吏(非主管官)。
服休,燕息之臣;服采,朝祭之近臣:鄭玄說(見《正義》)。
2 疇,類。
若疇,猶言彼輩。
僞孔《傳》謂圻父即司馬,農父即司徒,宏父即司空;茲從其說。
司馬掌封圻之甲兵。
薄,謂迫而擊之。
違,謂違戾不順者。
司徒兼主農事(說詳《核诂》)。
若,善。
保,養。
司空,主度土地居民。
辟,法。
剛,強。
3 诰,告。
佚,謂放縱之:本孫《疏》說。
其,猶将。
4 迪,《釋詞》以為句中語助詞。
惟,與。
工,官。
庸,用。
有,于。
明享,猶言祭祀,古習慣用語。
參于省吾說。
5 教辭,告教之言。
恤,憂;意謂顧慮。
蠲,善:《便讀》說。
時,是。
同,謂與周人同。
于,以。
譯文 “我是說:你告教殷國的賢臣們,以及侯、甸、男、衛等諸侯;又如太史的僚屬、内史的僚屬,以及賢良的官員們和從政的王族們;又如你的一般官員們,如伺候宴息的官員、侍奉朝祭的官員;還有這類官員們:如圻父迫擊叛逆,農父善保百姓,宏父制定法規,還有你都要堅強地控制自己喝酒。
假如有人來報告說:‘群衆在喝酒。
’你可不要放縱他們,要把他們通通逮捕起來送到周王朝,我要把他們殺掉。
要是殷國的臣仆和官員們,沉醉于酒,那就不用殺他們,隻姑且教導他們在祭祀時(喝酒)。
要是不遵從我告誡的話語,那就是(他們)不顧慮我個人,不能好好地處理他們的事,(假若如此,)那就同樣地把他們殺死。
” 王曰:“封!汝典聽朕毖,勿辯乃司民湎于酒1。
” 注釋 1 典,常。
聽,聽從。
毖,告教。
辯,使。
乃司民,汝所管轄之民。
譯文 王說:“封!你要經常地聽從我的告教,不要使你所管轄的民衆們沉醉在酒裡。
” 梓材 本篇有“若作梓材”之語,因以《梓材》名篇。
蔡《傳》謂此乃武王诰康叔之書,唯自“今王惟曰”以下,疑為周公、召公進谏成王之語,因簡編斷爛,誤合為一篇。
其說似是。
王曰:“封!以厥庶民暨厥臣達大家,以厥臣達王,惟邦君1。
注釋 1 上臣字,指衆臣言;下臣字,兼指大家而言:《便讀》說。
達,通;謂上下情通。
大夫稱家。
孫《疏》及《便讀》以為大家,猶《孟子》所謂巨室;茲從之。
惟,為。
邦君,諸侯。
譯文 王說:“封!使你的民衆及一般臣屬(的情意)通達到高級官員,再使你所有官員的意見都能通達到天子,(若能做到這樣,)那才可算是國君。
“汝若恒越曰:‘我有師師,司徒、司馬、司空、尹、旅。
曰:予罔厲殺人;亦厥君先敬勞,肆徂厥敬勞1。
肆往,奸宄、殺人、曆人,宥;肆亦見厥君事,戕敗人宥2。
’ 注釋 1 若,猶其也:《釋詞》說。
恒,常。
越,粵;語詞。
上師字,衆也;下師字,長也:孫《疏》說。
尹,正;謂大夫。
旅,衆;謂士:亦孫《疏》說。
殺戮無辜曰厲:義見《逸周書·谥法》篇。
敬,與矜通;憐憫。
勞,與勤同義;闵惜。
《尚書故》謂敬勞猶言矜闵,是。
肆,故。
《骈枝》釋徂為且。
2 肆,語詞。
往,往昔。
奸宄,謂奸宄者。
殺人,謂殺人者。
曆,亂也。
《尚書故》有說。
宥,恕其罪。
見,效。
戕敗人,殘害人者。
譯文 “你常常會說:‘我有衆官員們,像司徒(管民政的)、司馬(管軍政的)、司空(管土地工程的)、(還有其他)長官們、一般官員們。
他們說:我不冤枉殺人,(要看)我們的君主先憐憫那些人,所以我們也就憐憫那些人。
在以往,作亂的、殺人的、犯法的,被君主寬恕了,所以(那時的官員們)也就效法他們君主的行為,對殘害人的也就加以赦免了。
’ “王啟監,厥亂為民1。
曰:‘無胥戕,無胥虐,至于敬寡,至于屬婦,合由以容2。
’王其效邦君、越禦事,厥命曷以引養引恬。
自古王若茲,監罔攸辟3。
注釋 1 啟,設立。
監,謂諸侯。
參《尚書故》及《大義》說。
《論衡·效力》篇引本文,亂作率,為作化。
《述聞》謂:為乃化之借字;亂乃率之借字。
率,用也。
2 無,勿。
胥,相。
戕,傷害。
孫《疏》謂:敬,矜之假;即鳏也。
屬婦,《小爾雅》以為賤妾。
合,共同。
由,用。
容,容保;猶言愛護。
3 效,教。
命,道。
引,長:《尚書故》說。
養,自奉;保養。
恬,安。
古王,先王。
若茲,如此。
監,指諸侯。
辟,邪惡:參《尚書故》說。
譯文 “君王所以建立諸侯,是用來教化民衆的。
(君王要告誡他們)說:‘你不要迫害百姓們,不要虐待百姓們,至于鳏夫、寡婦(孤苦可憐的人),甚至卑賤的侍妾,都要加以保護。
’君王要教導這些國君們,以及衆官員們,他們怎麼才能永久保養永久安甯的道理。
自古以來君主都是如此,(因此)諸侯們就沒有邪惡不正的。
” “惟曰:若稽田,既勤敷菑,惟其陳修,為厥疆畎1。
若作室家,既勤垣墉,惟其塗塈茨2。
若作梓材,既勤樸斫,惟其塗丹雘3。
注釋 1 稽、敷,皆治理也。
菑,田之新墾者。
陳,與甸通;治田。
《述聞》《參正》皆謂陳修即修治。
畎,田間溝。
2 墉,牆。
塗,《說文》引作,《正義》作斁。
斁、,皆與度通;謀也:《平議》說。
塈(jì),塗飾牆垣。
茨,以草葦蓋屋。
3 梓,治木器。
樸,去木質之皮存其素。
塗,與上塗字同。
丹,朱色。
雘,善丹。
譯文 “就是說:好像農夫耕田一樣,既然勤勉地治理了新開墾的田地,就要繼續地整理,去修築疆界和田間的水溝。
好像造房子一樣,既然勤勉地築起牆壁來,就要計劃着粉刷房子,用草蓋起屋頂來。
好像做木器一樣,既然勤勉地砍去了木皮而成為素材,就要計劃着把木器漆上精美的紅色顔料。
” “今王惟曰1:‘先王既勤用明德,懷為夾,庶邦享作,兄弟方來;亦既用明德,後式典集,庶邦丕享2。
’ 注釋 1 自此以下,系臣谏君之言;當是他篇之錯簡。
2 懷,謂懷柔之。
為,使。
夾,輔。
享,進獻。
作,興起。
兄弟方,謂友好之國。
來,謂來歸附。
按:既,猶其也;《荀子·議兵》篇引《詩·常武》“徐方既來”,既作其。
可證既與其通。
後,謂諸侯。
式,語詞。
典,常。
集,謂朝會。
庶邦,衆國。
丕,乃。
譯文 “現在王啊你要說:‘先王既然奮勉地照着光明(美好)的德行去做,懷柔諸侯使他們輔佐王室,因此衆侯國都進貢給王朝,友邦也都來歸附了;(我)也要照着光明的德行去做,(這樣)諸侯就會常常來朝見,衆侯國也就會來進貢了。
’ “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王惟德用,和怿先後迷民,用怿先王受命1。
注釋 1 付,給予。
越,與。
肆,故。
怿,悅。
先,謂導于先。
後,謂護于後。
迷,迷惑。
下“怿”字義與斁同,終也;猶言完成。
本孫《疏》說。
譯文 “偉大的老天既然把中國的人民和疆土付給了我們的先王,所以王要照着美德去做,使迷惑的人們和悅,而領導着、護衛着他們,以完成先王所接受的使命。
“已!若茲監1。
惟曰:欲至于萬年惟王2,子子孫孫永保民。
” 注釋 1 已,噫。
監,鑒。
2 惟,為。
譯文 “唉!你要把這些作為借鏡。
就是說:要千秋萬世保持着王業,子子孫孫永遠保護民衆們。
” 召诰 本篇為召公诰成王之辭,故名《召诰》。
《史記·周本紀》謂: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長,周公反政成王,而使召公營洛邑,于是作《召诰》《洛诰》。
茲從其說。
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朝步自周,則至于豐1。
注釋 1 二月,以《洛诰》證之,當為成王七年之二月。
既望,月之十六日。
越,逾。
越六日,即二十一日;是日為乙未。
王,謂成王。
朝,晨。
自,從。
周,指西周之都城鎬京言;鎬,在今陝西西安西南。
豐,文王所都;在今陝西鄠縣,距鎬二十五裡。
舊說文王之廟在豐。
因将營雒邑,以其事告于文王廟,故成王至豐。
譯文 二月望日以後,過了六天到了乙未這一天,(成)王清晨從周(鎬)走出來,到了豐邑。
惟太保先周公相宅;越若來三月,惟丙午朏,越三日戊申,太保朝至于洛,蔔宅1。
厥既得蔔,則經營2。
越三日庚戌,太保乃以庶殷,攻位于洛汭;越五日甲寅,位成3。
若翼日乙卯,周公朝至于洛,則達觀于新邑營4。
越三日丁巳,用牲于郊,牛二5。
越翼日戊午,乃社于新邑,牛一、羊一、豕一6。
越七日甲子,周公乃朝用書命庶殷——侯、甸、男、邦伯。
厥既命殷庶,庶殷丕作7。
太保乃以庶邦冢君,出取币,乃複入,錫周公8。
注釋 1 太保,謂召公。
先周公,先于周公。
相,視察。
宅,居處;指拟築之雒邑言。
越若,與粵若同,發語詞。
來,翌。
朏,月始生之微明;指初三日。
越三日,即初五日。
朝,晨。
洛,當作雒,下同。
蔔宅,謂以龜占蔔築雒邑之吉兇。
2 得蔔,得吉蔔。
經,測度。
營,立表識以定建築物之方位。
3 庚戌,初七日。
庶殷,衆殷人。
攻,作。
位,謂城郭宗廟宮室之位。
汭,水岸内側;洛汭,雒水之北。
甲寅,十一日。
4 若,猶及也:《釋詞》說。
乙卯,十二日。
達觀,猶言通看一遍:段玉裁《古文尚書撰異》說。
5 丁巳,十四日。
郊,祭天。
牛二,用二牛。
6 戊午,十五日。
社,謂祭社。
7 甲子,二十一日。
朝,晨。
書,文書;即今之公文。
丕,乃。
作,謂從事工作。
8 以,與。
冢,長。
冢君,君長。
币,玉帛之屬。
錫,給予。
譯文 太保(召公)就在周公之先(到雒地)觀察建築城邑的地方;次月——三月,初見月牙的那天是丙午,過了三天就是戊申,太保清晨到了雒地,就占蔔築城的地區。
既已得到吉兆,于是就測量并立下标竿。
又過了三天,到了庚戌這天,太保就使殷的群衆,在雒水北岸治理各建築物的位置;再過五天到了甲寅日,各建築物的位置都定了。
到了第二天乙卯日,周公清晨到了雒地,就通通地把經營新城的工程視察了一番。
又過了三天到了丁巳日,用犧牲舉行祭天的典禮,用了兩頭牛。
到了第二天戊午日,又在新城舉行祭社的典禮,用了一頭牛、一隻羊和一隻豬。
又過了七天到了甲子日,于是周公在清晨用文書命令殷的群衆——包括侯、甸、男各國的國君。
周公既已命令了殷的群衆,殷的群衆就展開了工作。
于是太保和各國的國君一同出去拿了玉器、綢子等,然後回來,奉獻給周公。
曰:“拜手稽首,旅王若公。
诰告庶殷,越自乃禦事1。
嗚呼!皇天上帝,改厥元子茲大國殷之命2。
惟王受命,無疆惟休,亦無疆惟恤3。
嗚呼!曷其奈何弗敬! 注釋 1 曰,召公曰。
拜手,跪而叩首于手。
稽首,跪而叩首于地。
旅,陳;告:義見《爾雅》。
若猶及也:《核诂》說。
公,謂周公。
孫《疏》據旅王若公之言,謂王此時亦在雒。
蓋成王既告廟于豐,旋亦至雒也。
越,與。
自,衍文:《詩·思齊》鄭箋引此文無自字。
乃,汝。
禦事,治事之臣。
2 改,革去。
元,長。
上帝之元子,即天子也;此指殷王言。
命,謂國運。
3 無疆,無窮。
休,讀為“庥”,福祥。
恤,憂。
譯文 (召公)說:“叩頭又叩頭,(我)報告王和周公。
(并且)告訴你們殷的群衆,以及你們的官員們。
唉!偉大的老天上帝,已革除了他的長子(纣)這個大國殷的命運。
君王(你)已接受了天命,這是無窮無盡的幸福,也是無窮無盡的憂慮。
唉!怎麼能不謹慎呀! “天既遐終大邦殷之命1。
茲殷多先哲王在天,越厥後王後民,茲服厥命;厥終智藏瘝在2。
夫知保抱攜持厥婦子,以哀籲天;徂厥亡出執3。
注釋 1 遐,古與瑕、假互通;已也。
2 越,語詞。
服,從。
厥命之厥,指殷先哲王言。
終,謂殷末世纣之時。
智,智者。
瘝,病;此謂有毛病之人。
在,謂在位。
3 夫,謂人民:《正義》說。
知,語詞無義:見《說文》。
保,金文字形作負子于背之狀;知為背負之義。
籲,呼。
《尚書故》謂徂與阻通。
亡,逃亡。
執,拘執。
譯文 “老天既已結束了大殷國的命運。
這殷國許多已故的明智君王(之靈)都在天上,他那後來的君主、後來的人民,都如此地服從他們(那些先王)的命令;到了末代,明智的人都隐居起來,有毛病的人在(朝廷上)。
每個人民都背着、抱着、牽着、扶着他的婦女、兒童,在悲哀地呼籲老天;(纣)卻禁止民衆逃亡,(要是逃亡的)就把他們逮捕起來。
“嗚呼!天亦哀于四方民,其眷命用懋,王其疾敬德1。
相古先民有夏,天迪從子保;面稽天若,今時既墜厥命2。
今相有殷,天迪格保;面稽天若,今時既墜厥命3。
今沖子嗣,則無遺壽耇;曰,其稽我古人之德,矧曰其有能稽謀自天4。
嗚呼!有王雖小,元子哉。
其丕能于小民,今休5。
王不敢後,用顧畏于民碞6。
注釋 1 亦,語詞;無承上啟下之義。
哀,憐憫。
眷,顧。
懋,勉。
疾,急。
敬,謹。
2 相,視。
迪,攸;乃。
《述聞》謂子與慈義通。
面,于省吾讀為“偭”,背也。
按:稽,音義同旨,是也;此也。
若,句末語詞。
墜厥命
爽邦由哲,亦惟十人,迪知上帝命1。
越天棐忱,爾時罔敢易法,矧今天降戾于周邦2?惟大艱人,誕鄰胥伐于厥室;爾亦不知天命不易3。
予永念曰,天惟喪殷;若穑夫,予曷敢不終朕畝4?天亦惟休于前甯人,予曷其極蔔?敢弗于從、率甯人有指疆土5?矧今蔔并吉?肆朕誕以爾東征;天命不僭,蔔陳惟若茲6。
” 注釋 1 肆,《爾雅》:“力也。
”謂用力。
《便讀》:“爽,明也。
”哲,謂明哲之人。
十人,即前文之十夫。
迪,語詞。
2 越、粵通;語詞。
時,謂平時。
易,輕慢:《核诂》說。
戾,拂逆:《便讀》說。
3 大艱人,謂管叔、蔡叔。
誕,讀為“延”。
鄰,謂武庚。
胥,相。
厥室,謂王室。
以上略本《核诂》說。
不知之“不”,讀為“丕”,語詞。
不易,不容易。
4 永,深長。
穑夫,農夫。
終,謂終竟農事。
5 極,讀為“亟”,屢也。
率,遵循。
甯人,謂前文人。
指,《漢書·王莽傳》作旨。
按:旨與隻通;是也(義見《詩·南山有台》鄭箋)。
6 肆,故。
誕,語詞。
僭,差。
陳,示也:義見《國語·齊語》韋注。
譯文 王說:“啊!要努力呀你們衆國君,及你們衆官員。
國家的光明由明智的人所造成,也隻有你們十個人,能了解上帝(所給的)命運。
老天是不可信賴的,你們在平時尚且不敢輕慢國家的法令,何況現在老天降下不順利的事情在我們周國呢?那造成大災難的人,請求人來攻擊他自己的家室,(在這種情形之下,)你們知道天命(國運)是不容易的。
我長久地考慮着:老天是要滅亡殷朝的,好像農夫一樣,我怎麼敢不完成我這塊田地的工作呢?老天是造福給我們祖先的,我怎麼還要屢次占蔔呢?怎麼敢不遵從(原來那吉兆),而依照祖先(的遺規)來保有這領土?何況我所占蔔的都是吉兆呢?所以我要和你們同去東征;老天的命令是不會有差錯的,蔔兆所表現的就是這樣。
” 康诰 定公四年《左傳》,謂成王分康叔以殷民七族,“命以《康诰》,而封于殷虛”。
《書序》《史記》皆本其說,以為本篇乃武庚之亂平後,成王封康叔于衛之诰也。
按:《史記·衛世家》索隐引宋忠雲:“康叔從康徙封衛。
”是知康乃國名。
康叔始封于此,故有康叔、康侯之稱。
鄭玄謂康為谥号(見《正義》),實不然也。
本篇既名《康诰》,時王又稱康叔為弟,故知此乃康叔封于康時,武王诰之之辭。
今河南省禹城縣西北,有康城縣故址,或以為即康叔所封之康地,未詳是否。
惟三月,哉生魄,周公初基作新大邑于東國洛;四方民大和會,侯甸男邦采衛,百工播民,和見士于周1。
周公鹹勤,乃洪大诰治2。
注釋 1 按:本篇篇首四十八字,自宋蘇轼以來,多以為非本篇之文,然未詳為何篇之錯簡。
故此三月,亦未詳屬于何年。
哉,始。
魄,金文通霸。
《說文》:“霸,月始生霸然也。
”王國維以每月二、三日至五、六日為哉生霸。
《便讀》雲:“基,謀也。
”洛,當作雒;謂洛(雒)水附近。
和,合。
會,聚集。
侯、甸、男邦、釆、衛,乃五種不同之侯國;與《禹貢》所謂五服及孟子所謂五等爵者不同。
蓋此時尚無五服之說及五等爵之制也。
百工,百官。
播,義同《大诰》“逋播臣”之“播”;播民,謂殷民。
見,猶效也;緻力也。
士,義與事同。
周,謂周人。
2 鹹,皆。
勤,慰勞。
《尚書故》雲:“洪,讀為降。
”治,讀為“辭”,語詞:《核诂》說。
譯文 這年的三月,剛出現一鈎新月的那天,周公開始計劃着在東方的洛水附近建設一個宏大的新城市。
四方的百姓們都盛大地集合到這裡來了,有侯、甸、男邦、釆、衛衆諸侯所帶領的人,還有周的官員以及有罪的人(殷民),都盡力為周人來工作。
周公通通慰勞了他們,于是宣布了一篇普告天下的文辭。
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1。
惟乃丕顯考文王,克明德慎罰,不敢侮鳏寡,庸庸,祗祗、威威、顯民。
用肇造我區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2。
惟時怙,冒聞于上帝,帝休。
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誕受厥命。
越厥邦厥民,惟時叙3。
乃寡兄勖,肆汝小子封,在茲東土4。
” 注釋 1 王,武王。
孟侯,意謂諸侯之尊者。
其,猶之也:《釋詞》有說。
封,康叔名。
2 乃,汝。
丕,語詞。
顯,昭著。
考,父。
明德,謂施惠于人能公明。
庸庸,勞也。
祗祗,敬謹。
威威,讀為“畏威”;謂畏天威。
顯民,謂使民光顯。
肇,始開。
肇造,猶言創造。
居處之地曰區,西方曰夏。
我區夏,謂周也。
越,與。
一二邦,指西土之諸侯。
修,治。
3 時,是。
于省吾讀怙為故;謂冒聞為上聞:今從之。
休,喜。
殪(yì),殺。
戎,《爾雅·釋诂》:“大也。
”西周初年猶稱殷曰大商,曰大邦殷。
戎殷,猶言大商也。
誕,語詞。
受厥命,謂受天命稱王。
越,爰;于是。
厥邦厥民,謂殷邦殷民。
時,是。
叙,定。
以上所雲,乃武王以克殷之功歸于文王。
4 按:寡,猶寡人之寡;寡兄,謙辭。
勖,勉;謂黾勉從事。
肆,陳;置。
東土,指康地。
譯文 王如此說:“諸侯的領袖,我的弟弟,年輕的封呀。
你那顯赫的先父文王,能夠公明地施人恩惠,謹慎地執行懲罰,不敢欺侮孤苦無依的人,他勤勞,敬謹,畏懼老天的威嚴,使百姓都能到達光明的境界,因而創造了我們周國,和我們一兩個(少數的)西方諸侯之國,來治理我們西方這一帶地方。
因為這個緣故,(這情形)往天上傳播,被上帝聽到,上帝非常高興。
于是老天發布了一個偉大的命令給文王,使他消滅了大的殷國,而接受了做帝王的使命。
于是那個國家(殷)的那些百姓就都安定了。
你這不負衆望的哥哥在努力奮勉着,而安置你青年封,在這東方的國家。
” 王曰:“嗚呼!封。
汝念哉!今民将在祗遹乃文考,紹聞衣德言,往敷求于殷先哲王,用保乂民1。
汝丕遠惟商耇成人,宅心知訓。
别求聞由古先哲王,用康保民,弘于天若2。
德裕乃身,不廢在王命3。
” 注釋 1 念,考慮。
民,當讀為“敃”;勉也。
祗,敬。
遹,述。
乃文考,謂文王。
《核诂》雲:“紹、昭古通用。
”按:衣當讀為“殷”。
敷,普。
求于殷先哲王,意謂求其政教。
用,以。
乂,養。
2 丕,語詞。
惟,思。
耇,老。
耇成人,年高望重者。
此亦謂思其典則。
宅,讀為“度”。
訓,道。
别,與辯通;遍也:《述聞》說。
由,于。
康,安。
“弘于天若”,《荀子·富國》篇所引此語,“弘”下有“覆”字;是。
若,語詞。
覆,被(護衛)。
3 裕,富饒。
乃,汝。
廢,廢黜。
不廢在王命,意謂能保持其諸侯之位。
譯文 王說:“唉!封。
你要考慮呀!現在所要勉力的在于恭敬地追述(繼承)你的先父,明審地聽取殷代有德行者的言論,去普遍地尋求殷代已故的明智帝王(的政教),來保養百姓們。
要往遠年去思索商代老成人(的風範),然後度量于心才能了解道理。
你要普遍地探求古代明智帝王(的遺規),來安定保護百姓們,才能大大地被老天所保佑。
能夠把美德充滿在你身中,那你才能不被王命所罷免。
” 王曰:“嗚呼!小子封。
恫瘝乃身,敬哉1!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見。
小人難保;往盡乃心,無康好逸豫,乃其乂民2。
我聞曰:‘怨不在大,亦不在小;惠不惠,懋不懋3。
’已,汝惟小子,乃服惟弘王,應保殷民;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
” 注釋 1 恫,痛。
瘝,病。
敬,謹。
2 畏,讀為“威”,懲罰。
天畏,指滅纣言。
棐忱,見前。
大可見,謂甚易見。
小人,民衆。
《尚書故》雲:“康,長也。
”逸,安。
豫,樂。
乂,治。
3 “怨不在大”二句,意謂無論怨大怨小,皆可生禍,故宜謹慎以免怨。
惠,順。
懋,勉。
4 已,噫。
乃,汝。
服,職事。
按:弘,讀為“纮”;維護。
應保,與膺保同,猶容保也:《述聞》說。
宅,度。
作,作成之。
譯文 王說:“唉!年輕的封呀。
(做諸侯如同)病痛在你身上一般,你要謹慎呀!老天(對殷)的懲罰是不可信賴的(意謂周人還要自己努力),百姓的心情很容易看出。
百姓們是不容易保護的,要去竭盡心思,不要長久地愛好安樂,才能治理百姓。
我聽說:‘怨恨不在乎大,也不在乎小;要順從所不願意順從的意見,要勉力去做所不願意勉力的事情。
’唉!你這青年人呀,你的職責是維護王朝、接受而保護殷國人民的,也就是協助天子來度量老天的使命,使(殷國人民)成為新的民衆(意謂革除舊時的惡習)。
” 王曰:“嗚呼!封。
敬明乃罰1。
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終,自作不典;式爾,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殺2。
乃有大罪非終,乃惟眚災适爾,既道極厥辜,時乃不可殺3。
” 注釋 1 敬,謹。
明,公明。
乃,汝。
罰,刑罰。
2 眚,過失。
終,謂終其過而不肯改。
典,法。
式,語詞。
爾,如此。
3 非終,謂能改過。
眚災,因過誤而緻災害(罪過)。
适,偶然。
道,讀為“迪”;用也。
極,讀為“殛”,誅責也:于省吾說。
辜,罪。
時,是。
譯文 王說:“唉!封。
要謹慎地使你的刑罰公明。
如果有人犯了小罪而不是無心的過失,且永遠恃惡不改,那是他自己(有意)去做不法的事,像這樣的,他的罪惡雖小,也不可不殺他。
如果有人犯了大罪而不是永遠恃惡不改,而且是因無心的過失偶然遭到罪過,既已懲罰了他的罪過,像這種人就不可殺死他。
” 王曰:“嗚呼!封。
有叙時,乃大明服,惟民其敕懋和1。
若有疾,惟民其畢棄咎。
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2。
非汝封刑人殺人,無或刑人殺人;非汝封又曰劓刵人,無或劓刵人3。
” 注釋 1 《核诂》:“有,猶能也。
”叙,順。
時,是。
明服,謂刑罰明而民衆服。
敕,勉力。
懋,美。
懋和,意謂無怨怒叛亂之事。
2 若有疾,意謂愛民周至。
其,猶乃也:《釋詞》有說。
畢,盡。
棄,抛棄。
《爾雅》:“咎,病也。
”此謂疾苦。
赤子,嬰兒。
康,安。
乂,治;平安。
3 刑人殺人,意謂擅自刑殺。
劓(yì),割鼻之刑。
刵,割耳之刑。
譯文 王說:“唉!封。
你如能照着這樣去做,才能使刑罰公明,人們才能佩服,那麼,民衆才能奮勉地走向美好和平的境界。
(你對待百姓)好像他們有疾病一般,那麼百姓就都會擺脫痛苦了。
(你對待百姓)好像保護嬰孩一般,那麼百姓就都能康樂平安了。
不是封可以擅自懲罰人屠殺人,你可不要任意去懲罰人屠殺人;也不是封可以擅自對人執行割鼻割耳的刑罰,你也不要任意使用割鼻割耳的刑罰。
” 王曰:“外事,汝陳時臬司,師茲殷罰有倫1。
”又曰:“要囚,服念五六日,至于旬時,丕蔽要囚2。
”王曰:“汝陳時臬事,罰蔽殷彜,用其義刑義殺,勿庸以次汝封3。
乃汝盡遜,曰時叙;惟曰未有遜事4。
已,汝惟小子,未其有若汝封之心;朕心朕德惟乃知5。
凡民自得罪,寇攘奸宄,殺越人于貨,暋不畏死:罔弗憝6。
” 注釋 1 外事,聽獄之事:江聲說。
陳,宣示。
時,是。
臬,法。
王國維謂古司與事通。
臬司即臬事。
臬事,法律也。
師,取法。
殷罰,殷人之刑罰。
有倫,謂合理者。
2 要、幽古音近;要囚,即幽囚:王國維說。
幽囚,囚系也。
服,思。
旬,十日。
丕,語詞。
蔽,判斷。
3 彜,法。
義,善;合理。
庸,用。
次,《荀子·宥坐》篇引作即;就也。
4 遜,順。
曰,與聿通;語詞。
時,是。
叙,就緒;安定。
5 已,噫。
德,行為。
乃,汝。
6 自得罪,自己有意犯罪。
越,隕;倒。
《尚書故》雲:“于,取也。
”貨,财物。
暋,勉。
憝,《孟子》引作譈,殺也:義見《孟子》趙注。
譯文 王說:“對于判斷案子的事,你宣布法律,要效法這殷人合理的刑罰。
”又說:“要監禁罪犯,必須考慮五六天,甚至十天的時間,然後才判定應否監禁。
”王說:“你宣布法律,判斷案子時應依據殷的法律,采用它所定的合理的刑罰和所定的合理的死刑,不要隻就自己(的私見判決罪犯)。
如果百姓們都服從你了,那麼這就算是安定了,可是你還要說百姓們并沒服從你。
啊,你這青年人,沒有一個人能有像你這樣的心腸,我的心情、我的行為隻有你了解。
凡是民衆們自動犯罪,搶劫、偷竊或作亂,殺倒人而奪取他們的财物,盡力地為非作歹而不怕死:(對于這種盜賊)沒有不該把他殺死的。
” 王曰:“封。
元惡大憝,矧惟不孝不友1。
子弗祗服厥父事,大傷厥考心;于父不能字厥子,乃疾厥子2。
于弟弗念天顯,乃弗克恭厥兄;兄亦不念鞠子哀,大不友于弟3。
惟吊茲,不于我政人得罪;天惟與我民彜大泯亂;曰,乃其速由文王作罰,刑茲無赦4。
注釋 1 元,大。
憝,大惡。
《釋詞》:“矧,猶亦也。
”友,愛兄弟。
2 祗,敬。
服,治理。
考,父。
字,愛。
疾,惡。
3 天顯,古成語;猶言天道、天理。
恭,敬。
鞠子,稚子。
哀,可憐。
4 吊,至。
茲,此。
政,與正通。
政人,即正人;官吏也。
彜,法。
泯亂,混亂:《述聞》有說。
由,《廣雅》:“用也。
”文王作罰,文王所定之刑罰。
茲,指不孝不友之人言。
赦,恕罪。
譯文 王說:“封。
大的罪惡,就是不孝順不友愛。
兒子不能恭敬地治理他父親的事,因而大大地使他父親傷心;做父親的不能愛護他的兒子,反而厭惡他的兒子。
做弟弟的不顧天理,而不能尊敬他的哥哥;做哥哥的也不顧小孩子的可憐,而對弟弟極不友愛。
到了這地步,雖然他們對于我們官員們(謂官府)不曾得罪,然而老天給予我們民衆的法則就大大地混亂了。
那麼你就趕快用文王所定的刑罰懲罰這種人而不要赦免他們。
“不率大戛,矧惟外庶子訓人、惟厥正人、越小臣、諸節,乃别播敷,造民大譽,弗念弗庸,瘝厥君;時乃引惡,惟朕憝1。
已,汝乃其速由茲義率殺2。
注釋 1 率,循。
蔡《傳》:“戛,法也。
”矧,亦。
《釋詞》:“惟,猶與也。
”外,謂非内臣。
庶子,掌教公卿子弟之官。
《核诂》雲:“訓人,亦謂掌教之官。
”正人,官長。
越,與。
小臣,即内小臣。
諸節,諸持符節之使臣。
别,另外。
播敷,謂宣布政令。
念,謂顧念政事。
《爾雅》:“庸,勞也。
”瘝厥君,言使其君病痛。
時,是。
引,長;猶大也。
憝,惡人。
2 率,音如“律”,法也。
義率,善刑法也。
本《核诂》說。
譯文 “不遵循國家的大法,外面政府的教育界官員庶子、訓人、各官長、卑微的侍臣、衆外交使節,這些官員竟另外宣布政令,為自己在民衆中造成偉大的榮譽,也不為政府着想,也不肯勤勞,以緻使他們的君主痛苦,這才是一種大罪惡,這種人才是我的大罪人。
唉,你就要趕快去用适當的刑法殺掉他們。
“亦惟君惟長,不能厥家人、越厥小臣外正,惟威惟虐,大放王命:乃非德用乂1。
注釋 1 君、長,謂諸侯。
能,善;謂善于化導。
越,與。
小臣,内小臣。
外正,外官。
放,逆。
德,惠。
乂,治。
非德用乂,意謂當征讨之:《便讀》說。
譯文 “再說諸國的君長們,他們不能好好地教導他們的家人和他們的親近小臣們,以及地方的官員們,而專門去威脅、暴虐民衆,大大地違背了王的命令:(像這種人)不是用恩惠可以治理的。
“汝亦罔不克敬典,乃由裕民;惟文王之敬忌,乃裕民1。
曰:‘我惟有及。
’則予一人以怿2。
” 注釋 1 敬,謹。
典,法。
由,用以。
裕,道也(見《方言》);即率導。
之,是。
敬忌,古成語,猶敬畏也:《核诂》說。
2 及,猶汲汲也:義見隐公元年《公羊傳》:《尚書故》說。
怿,悅。
譯文 “你也不要不能夠謹慎于法規,才能用以領導百姓;你要能尊敬畏懼文王(意即效法文王),才能領導民衆。
你要說:‘我隻有汲汲地工作。
’那麼,我個人就高興了。
” 王曰:“封!爽惟民,迪吉康1。
我時其惟殷先哲王德,用康乂民作求2。
矧今民罔迪不适,不迪則罔政在厥邦3。
” 注釋 1 爽惟,發語詞:《釋詞》有說。
迪,導。
吉,善。
康,安。
2 時其,是以:《尚書故》有說。
惟,思。
求,與逑及仇通,匹也。
作求,猶作匹、作配、作對:王國維說。
按:作求,猶言媲美。
3 矧,語詞。
迪,導。
适,從。
罔政,謂無善政。
譯文 王說:“封!對于百姓們,要領導着他們到達善良安康的境界。
我們所以要思索殷代已故的明哲君王的品德,來安定百姓,以與(殷先哲王們)媲美。
現在百姓們若不加以領導,他們就無所适從;若不領導他們,在你的國中就沒有良善的政治了。
” 王曰:“封!予惟不可不監,告汝德之說,于罰之行1。
今惟民不靜,未戾厥心,迪屢未同。
爽惟天其罰殛我,我其不怨2。
惟厥罪無在大,亦無在多,矧曰其尚顯聞于天3。
” 注釋 1 不監,猶言不察。
德,惠。
于,猶與也:《釋詞》有說。
罰,刑罰。
行,道也:《述聞》說。
2 今惟之“惟”,猶假令也:《尚書故》有說。
戾,定。
迪,導。
同,和。
殛,誅責。
3 厥,語詞。
矧,語詞。
曰,與聿通,語詞。
尚,庶幾;猶言其将。
顯,明。
譯文 王說:“封!我以為不可以不察,我告訴你施與恩惠的說法和施行懲罰的道理。
現在假如百姓們都不安靜,他們的心情還都不能安定,雖然你屢次教導他們,而還不能融洽。
那麼老天要是來責罰我們,我們将不會怨恨。
(要知道)罪過不在乎大,也不在乎多,(隻要一有罪過,)那就會明顯地被老天所聞知。
” 王曰:“嗚呼!封。
敬哉!無作怨,勿用非謀非彜蔽時忱,丕則敏德1。
用康乃心,顧乃德,遠乃猷裕,乃以民甯,不汝瑕殄2。
” 注釋 1 作,制造。
非謀,不善之謀。
非彜,不當之法。
蔽,塞。
時,是;指吏民言。
忱,實情。
丕則,猶于是:《釋詞》有說。
敏德,疾進于德。
2 康,平和。
乃,汝。
顧,猶反省。
遠,長遠。
猷裕,道也:《述聞》說。
按:瑕,語助詞。
殄,絕。
譯文 王說:“唉!封。
你要謹慎啊!不要制造怨恨,不要采用不完善的計謀和不适當的法規,以至蔽塞了這些(吏民的)真實情形,那麼(大家)就可以敏捷地進入美德的境界。
你要心地平和,反省你的行為,要使你的道理能夠長久地适應,(這樣)才能使百姓們安甯,才不至于使你(的國運)斷絕。
” 王曰:“嗚呼!肆汝小子封1。
惟命不于常;汝念哉,無我殄享2。
明乃服命,高乃聽,用康乂民3。
” 注釋 1 肆,語詞。
2 命,天命。
不于常,猶言無常。
享,祭祀。
殄享,意謂國滅。
3 明,與孟通;勉也。
乃,汝。
服命,職事。
高,猶廣也:于省吾說。
譯文 王說:“唉!你這青年人封。
命運是無常的,你要留心呀,不要使我們斷絕了祭祀(國家滅亡)。
要奮勉于你的職務,擴充你的見聞,用來安定人民、治理人民。
” 王若曰:“往哉封!勿替敬典;聽朕告汝,乃以殷民世享1。
” 注釋 1 替,廢。
敬典,應謹守之法典。
聽,從。
世享,世世祭祀;意即永保其國。
康地蓋皆殷遺民,故雲乃以殷民世享。
譯文 王如此說:“去吧封!不要廢掉了應當謹守的法典,聽從我所勸告你(的話),才能和殷的百姓們世世代代地奉行祭祀。
” 酒诰 本篇所言,皆戒酒之事,故以《酒诰》名篇。
《史記·衛世家》及《書序》,皆謂此乃康叔封于衛時,周公以成王命告之之辭,茲從之。
因所告者為康叔,故《韓非子·說林》篇謂本篇為《康诰》。
王若曰:“明大命于妹邦1。
乃穆考文王,肇國在西土;厥诰毖庶邦庶士,越少正、禦事,朝夕曰:‘祀茲酒2。
’ 注釋 1 王,成王也。
三家及馬鄭本,王上皆有“成”字。
明,謂昭告。
命,命令。
妹邦,馬融謂即牧野,商纣舊都附近之地也;在今河南淇縣境。
2 乃,汝;指康叔言。
穆,美。
肇,開創。
毖,告也;教也:《述聞》及王國維并有說。
诰毖,告教。
越,與。
孫《疏》雲:“少正者,正人之副。
”即副長官。
祀讀為“已”,止也:《平議》說。
譯文 王如此說:“明白地發布一個大的命令在妹邦。
你那美好的先父文王,開創了國家在西方;他教導衆國家衆官員們,以及副長官和一般官吏們,早晚地告誡說:‘停止這樣喝酒吧。
’ “惟天降命肇我民,惟元祀1。
天降威,我民用大亂喪德,亦罔非酒惟行。
越小大邦用喪,亦罔非酒惟辜2。
注釋 1 天降命,謂付君主以天下:王國維說。
肇我民,猶言肇國。
惟元祀,意謂開國改元。
2 行,猶風行之行,謂普遍使用。
越,語詞。
辜,罪。
譯文 “老天降下命令使我們開始擁有這些百姓,于是我們就開國改元了。
老天降下來懲罰(災難),我們民衆因而大大地混亂而喪失了德行,也沒有不是由于喝酒之風流行的關系。
不管小國、大國之所以滅亡,也沒有不是酒的罪過。
“文王诰教小子,有正、有事,無彜酒1。
越庶國飲,惟祀,德将、無醉2。
惟曰:‘我民迪小子惟土物愛,厥心臧,聰聽祖考之彜訓。
越小大德,小子惟一3。
’ 注釋 1 小子,猶青年人。
有,語助詞。
正,官長。
事,一般官吏:說詳立政。
無彜酒,勿常飲酒。
2 越,語詞。
庶,衆。
祀,謂祭祀時。
将,扶持。
3 民,讀為“敃”,勉也:《核诂》說。
迪,導。
孫《疏》雲:“土物者,土所生之物,謂黍稷。
”愛,惜。
聰,明。
彜訓,法教。
越,語詞。
按:德,行為。
一,專一不貳。
譯文 “當年文王告誡青年們,和主管長官們、一般官員們,不要常常喝酒。
諸國的人如喝酒,隻有在祭祀時喝些,但要用道德來扶持(約束)、不要喝醉。
那是說:‘我勉力地領導着青年愛惜谷物,使他們的心地善良,明白地聽從他們祖先、父親那合理的教訓。
不管小行為或大行為,青年人都要表現出一貫不貳的态度。
’ “妹土嗣爾股肱,純其藝黍稷,奔走事厥考厥長1。
肇牽車牛遠服賈,用孝養厥父母;厥父母慶,自洗腆,緻用酒2。
注釋 1 妹土,即妹邦。
嗣,繼。
股肱,指臣民言。
純,專也:義見《國語·晉語》賈逵注。
藝,種。
奔走,意謂勤勉。
2 肇,語詞。
服,從事。
慶,善;喜。
洗,當讀為“先”。
《易·系辭傳》“聖人以此洗心”之洗,漢石經及京荀諸家皆作先;是洗與先通。
先,猶導也:《述聞》說。
腆(tiǎn),設盛馔也:《便讀》說。
用酒,謂飲酒。
譯文 “妹邦的人繼續着做了你的大腿和膀臂(臣民),(讓他們)專一地種植各種谷物,而勤勉地侍奉他們的父親和他們的尊長。
(或者)牽着牛車遠遠地去經商,來孝順奉養他們的父母;他們的父母高興了,自己率先準備了盛馔,以緻喝了酒(意謂像這情形,可以喝酒)。
“庶士、有正,越庶伯君子,其爾典聽朕教1。
爾大克羞耇惟君,爾乃飲食醉飽,丕惟曰,爾克永觀省,作稽中德2。
爾尚克羞饋祀,爾乃自介用逸3。
茲乃允惟王正事之臣;茲亦惟天若元德,永不忘在王家4。
” 注釋 1 庶伯,謂衆諸侯。
君子,謂在官位者。
其爾,猶爾其也:《尚書故》說。
典,常。
2 羞,進獻。
耇,老。
惟,與。
丕惟,語詞。
永,長。
省,謂自我反省。
作,則。
稽,合。
中,中正。
3 尚,庶幾。
羞,進奉。
饋祀,祭祀。
介,與匄通;祈求。
逸,樂。
4 允,誠。
正,長官。
事,一般官吏。
若,順。
元德,謂有善德者。
忘,與亡通;滅亡。
譯文 “你們衆官員、衆主管長官,及衆諸侯等在位的人們,你們要經常聽從我的教訓。
你們要是能盛大地奉獻酒食給老年人和君長,你們才可以喝醉吃飽。
就是說,你們能永遠自我觀察、反省,就能合乎中正的美德了。
你們要能奉行祭祀,你們才可以自己祈求着逸樂。
這樣,那就真正算是君王的主管官或一般官員;這樣,就是老天也會順從有美德的人,而永遠不會被王朝所滅亡了。
” 王曰:“封。
我西土棐徂邦君、禦事、小子,尚克用文王教,不腆于酒1。
故我至于今,克受殷之命。
” 注釋 1 棐,與匪通,彼也。
徂,與金文常見之?同,語詞:于省吾說。
腆,豐厚;意謂沉湎。
譯文 王說:“封。
我們西方那些國君、衆官員、青年們,尚且能夠遵從文王的教訓,不過度地去喝酒。
所以我們到今天,能接受了殷的命運。
” 王曰:“封。
我聞惟曰,在昔殷先哲王,迪畏天,顯小民,經德秉哲1。
自成湯鹹至于帝乙,成王畏相2。
惟禦事厥棐有恭,不敢自暇自逸,矧曰其敢崇飲3?越在外服,侯、甸、男、衛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亞、惟服、宗工,越百姓裡居,罔敢湎于酒;不惟不敢,亦不暇。
惟助成王德顯,越尹人祗辟4。
注釋 1 迪,與攸通;語詞。
經,行。
秉,持。
哲,智。
2 鹹,遍也:《參正》引江氏說。
帝乙,纣父。
成王,成就王業。
畏,敬。
相,輔佐之臣。
3 棐,與斐通,文采貌;形容“恭”字。
有,猶以也。
矧,況。
崇,聚。
4 服,職官。
外服,謂諸侯。
伯,長。
邦伯,國君。
僚,官。
尹,正;官長。
惟,與。
亞,副;次官。
服,職事;指群吏言。
宗工,在官之宗人。
百姓裡居,孫《疏》謂緻仕家居之百官。
姑從其說;疑“裡居”當是“裡君”之訛。
湎,沉迷。
助成,輔助之使成就。
越,與。
尹,治。
人,指人民。
祗,敬。
辟,法。
譯文 王說:“封。
我聽見說,以前殷代已故的明智君王,都敬畏老天,能使百姓們光明(美好),能實行美德保持着智慧。
從成湯開始,普遍數來直到帝乙,都能成就王業、尊敬輔佐的大臣們。
他們那些官員都非常謙恭,不敢使自己安閑、快樂,何況說他們敢聚集起來喝酒?在外地的職官,像侯國、甸國、男國、衛國等國君;在朝中的職官,像各級官員們、衆長官、副長官、其他官員們、從政的王族,以及退休家居的官員們,沒有人敢沉迷于酒的;不但不敢,也沒有閑工夫。
他們隻是輔佐着君主來助成他的品德光明,以及治理人民使他們謹遵國家的法令。
“我聞亦惟曰,在今後嗣王酣身,厥命罔顯于民,祗保越怨不易1。
誕惟厥縱淫泆于非彜,用燕、喪威儀,民罔不衋傷心。
惟荒腆于酒,不惟自息、乃逸2。
厥心疾很,不克畏死;辜在商邑,越殷國滅無罹3。
弗惟德馨香、祀登聞于天,誕惟民怨4。
庶群自酒,腥聞在上;故天降喪于殷,罔愛于殷:惟逸。
天非虐,惟民自速辜5。
” 注釋 1 後嗣王,指纣言。
酣,酒樂也:見《說文》。
命,命令。
顯,昭著。
祗,但隻。
保,安也:見《爾雅》。
越,于。
易,改。
2 泆,與佚通,樂也。
彜,法。
燕,宴飲。
威儀,态度舉止。
衋(xì),傷痛。
荒,意謂過量。
逸,樂。
3 疾,害。
很,狠。
克,猶肯也:《核诂》說。
越,于。
罹,憂。
4 德馨香,意謂美德。
祀,讀為“已”;與以同義:《平議》說。
登,升。
誕,語詞。
惟,為。
5 腥,指酒氣言。
上,謂天。
速,招緻。
譯文 “我又聽說,在現今繼位的君王(纣),就胡亂地自己喝酒作樂,因而他的命令就不能使民衆們理會,隻是安然地接受怨恨而不肯改過。
他隻是放縱地過度享樂而不遵守法度,由于宴飲,以緻喪失了他的風度,民衆們沒有不悲痛傷心的。
他隻是過度地沉醉于酒,自己不肯停息,隻顧尋求歡樂。
他的心腸險惡兇狠,不肯怕死;他的罪惡在商國,對于殷國的滅亡絕不憂愁。
他不能使他的品德芳香,以緻上升到空中被老天聞到,而隻是為民衆所怨恨。
大群人自由地在喝酒,腥氣被上天都聞到了,所以老天降下來滅亡之禍給殷國,不再愛護殷國了:這隻是為了他們過度享樂的緣故。
老天并不暴虐,隻是人們自己找來的罪過。
王曰:“封!予不惟若茲多诰。
古人有言曰:‘人無于水監,當于民監1。
’今惟殷墜厥命,我其可不大監撫于時2! 注釋 1 監,照;察看。
即後世之“鑒”字。
2 撫,覽也:見《文選·神女賦》注。
監撫,猶言監覽:《核诂》說。
時,是。
譯文 王說:“封!我不如此地多多告誡了。
古人有句話說:‘人不要在水裡去察看出自己,應該在百姓裡察看出自己。
’現在殷已失掉了他的國運,我們豈可以不大大地察看察看這(情形)嗎! “予惟曰,汝劼毖殷獻臣,侯、甸、男、衛;矧太史友、内史友,越獻臣百宗工;矧惟爾事,服休、服采1;矧惟若疇:圻父薄違,農父若保,宏父定辟,矧汝剛制于酒2。
厥或诰曰:‘群飲。
’汝勿佚,盡執拘以歸于周,予其殺3。
又惟殷之迪諸臣、惟工,乃湎于酒,勿庸殺之,姑惟教之有斯明享4。
乃不用我教辭,惟我一人弗恤,弗蠲乃事,時同于殺5。
” 注釋 1 劼,訛字;當作诰。
诰毖,告教也:王國維說。
獻,賢。
矧,又;以下三“矧”字義同:《釋詞》有說。
太史、内史,皆官名;掌記言記事者:說詳孫《疏》。
友,僚友;太史、内史,皆不止一人,故雲友:《核诂》說。
越,與。
宗工,在官之宗人。
事,一般官吏(非主管官)。
服休,燕息之臣;服采,朝祭之近臣:鄭玄說(見《正義》)。
2 疇,類。
若疇,猶言彼輩。
僞孔《傳》謂圻父即司馬,農父即司徒,宏父即司空;茲從其說。
司馬掌封圻之甲兵。
薄,謂迫而擊之。
違,謂違戾不順者。
司徒兼主農事(說詳《核诂》)。
若,善。
保,養。
司空,主度土地居民。
辟,法。
剛,強。
3 诰,告。
佚,謂放縱之:本孫《疏》說。
其,猶将。
4 迪,《釋詞》以為句中語助詞。
惟,與。
工,官。
庸,用。
有,于。
明享,猶言祭祀,古習慣用語。
參于省吾說。
5 教辭,告教之言。
恤,憂;意謂顧慮。
蠲,善:《便讀》說。
時,是。
同,謂與周人同。
于,以。
譯文 “我是說:你告教殷國的賢臣們,以及侯、甸、男、衛等諸侯;又如太史的僚屬、内史的僚屬,以及賢良的官員們和從政的王族們;又如你的一般官員們,如伺候宴息的官員、侍奉朝祭的官員;還有這類官員們:如圻父迫擊叛逆,農父善保百姓,宏父制定法規,還有你都要堅強地控制自己喝酒。
假如有人來報告說:‘群衆在喝酒。
’你可不要放縱他們,要把他們通通逮捕起來送到周王朝,我要把他們殺掉。
要是殷國的臣仆和官員們,沉醉于酒,那就不用殺他們,隻姑且教導他們在祭祀時(喝酒)。
要是不遵從我告誡的話語,那就是(他們)不顧慮我個人,不能好好地處理他們的事,(假若如此,)那就同樣地把他們殺死。
” 王曰:“封!汝典聽朕毖,勿辯乃司民湎于酒1。
” 注釋 1 典,常。
聽,聽從。
毖,告教。
辯,使。
乃司民,汝所管轄之民。
譯文 王說:“封!你要經常地聽從我的告教,不要使你所管轄的民衆們沉醉在酒裡。
” 梓材 本篇有“若作梓材”之語,因以《梓材》名篇。
蔡《傳》謂此乃武王诰康叔之書,唯自“今王惟曰”以下,疑為周公、召公進谏成王之語,因簡編斷爛,誤合為一篇。
其說似是。
王曰:“封!以厥庶民暨厥臣達大家,以厥臣達王,惟邦君1。
注釋 1 上臣字,指衆臣言;下臣字,兼指大家而言:《便讀》說。
達,通;謂上下情通。
大夫稱家。
孫《疏》及《便讀》以為大家,猶《孟子》所謂巨室;茲從之。
惟,為。
邦君,諸侯。
譯文 王說:“封!使你的民衆及一般臣屬(的情意)通達到高級官員,再使你所有官員的意見都能通達到天子,(若能做到這樣,)那才可算是國君。
“汝若恒越曰:‘我有師師,司徒、司馬、司空、尹、旅。
曰:予罔厲殺人;亦厥君先敬勞,肆徂厥敬勞1。
肆往,奸宄、殺人、曆人,宥;肆亦見厥君事,戕敗人宥2。
’ 注釋 1 若,猶其也:《釋詞》說。
恒,常。
越,粵;語詞。
上師字,衆也;下師字,長也:孫《疏》說。
尹,正;謂大夫。
旅,衆;謂士:亦孫《疏》說。
殺戮無辜曰厲:義見《逸周書·谥法》篇。
敬,與矜通;憐憫。
勞,與勤同義;闵惜。
《尚書故》謂敬勞猶言矜闵,是。
肆,故。
《骈枝》釋徂為且。
2 肆,語詞。
往,往昔。
奸宄,謂奸宄者。
殺人,謂殺人者。
曆,亂也。
《尚書故》有說。
宥,恕其罪。
見,效。
戕敗人,殘害人者。
譯文 “你常常會說:‘我有衆官員們,像司徒(管民政的)、司馬(管軍政的)、司空(管土地工程的)、(還有其他)長官們、一般官員們。
他們說:我不冤枉殺人,(要看)我們的君主先憐憫那些人,所以我們也就憐憫那些人。
在以往,作亂的、殺人的、犯法的,被君主寬恕了,所以(那時的官員們)也就效法他們君主的行為,對殘害人的也就加以赦免了。
’ “王啟監,厥亂為民1。
曰:‘無胥戕,無胥虐,至于敬寡,至于屬婦,合由以容2。
’王其效邦君、越禦事,厥命曷以引養引恬。
自古王若茲,監罔攸辟3。
注釋 1 啟,設立。
監,謂諸侯。
參《尚書故》及《大義》說。
《論衡·效力》篇引本文,亂作率,為作化。
《述聞》謂:為乃化之借字;亂乃率之借字。
率,用也。
2 無,勿。
胥,相。
戕,傷害。
孫《疏》謂:敬,矜之假;即鳏也。
屬婦,《小爾雅》以為賤妾。
合,共同。
由,用。
容,容保;猶言愛護。
3 效,教。
命,道。
引,長:《尚書故》說。
養,自奉;保養。
恬,安。
古王,先王。
若茲,如此。
監,指諸侯。
辟,邪惡:參《尚書故》說。
譯文 “君王所以建立諸侯,是用來教化民衆的。
(君王要告誡他們)說:‘你不要迫害百姓們,不要虐待百姓們,至于鳏夫、寡婦(孤苦可憐的人),甚至卑賤的侍妾,都要加以保護。
’君王要教導這些國君們,以及衆官員們,他們怎麼才能永久保養永久安甯的道理。
自古以來君主都是如此,(因此)諸侯們就沒有邪惡不正的。
” “惟曰:若稽田,既勤敷菑,惟其陳修,為厥疆畎1。
若作室家,既勤垣墉,惟其塗塈茨2。
若作梓材,既勤樸斫,惟其塗丹雘3。
注釋 1 稽、敷,皆治理也。
菑,田之新墾者。
陳,與甸通;治田。
《述聞》《參正》皆謂陳修即修治。
畎,田間溝。
2 墉,牆。
塗,《說文》引作,《正義》作斁。
斁、,皆與度通;謀也:《平議》說。
塈(jì),塗飾牆垣。
茨,以草葦蓋屋。
3 梓,治木器。
樸,去木質之皮存其素。
塗,與上塗字同。
丹,朱色。
雘,善丹。
譯文 “就是說:好像農夫耕田一樣,既然勤勉地治理了新開墾的田地,就要繼續地整理,去修築疆界和田間的水溝。
好像造房子一樣,既然勤勉地築起牆壁來,就要計劃着粉刷房子,用草蓋起屋頂來。
好像做木器一樣,既然勤勉地砍去了木皮而成為素材,就要計劃着把木器漆上精美的紅色顔料。
” “今王惟曰1:‘先王既勤用明德,懷為夾,庶邦享作,兄弟方來;亦既用明德,後式典集,庶邦丕享2。
’ 注釋 1 自此以下,系臣谏君之言;當是他篇之錯簡。
2 懷,謂懷柔之。
為,使。
夾,輔。
享,進獻。
作,興起。
兄弟方,謂友好之國。
來,謂來歸附。
按:既,猶其也;《荀子·議兵》篇引《詩·常武》“徐方既來”,既作其。
可證既與其通。
後,謂諸侯。
式,語詞。
典,常。
集,謂朝會。
庶邦,衆國。
丕,乃。
譯文 “現在王啊你要說:‘先王既然奮勉地照着光明(美好)的德行去做,懷柔諸侯使他們輔佐王室,因此衆侯國都進貢給王朝,友邦也都來歸附了;(我)也要照着光明的德行去做,(這樣)諸侯就會常常來朝見,衆侯國也就會來進貢了。
’ “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王惟德用,和怿先後迷民,用怿先王受命1。
注釋 1 付,給予。
越,與。
肆,故。
怿,悅。
先,謂導于先。
後,謂護于後。
迷,迷惑。
下“怿”字義與斁同,終也;猶言完成。
本孫《疏》說。
譯文 “偉大的老天既然把中國的人民和疆土付給了我們的先王,所以王要照着美德去做,使迷惑的人們和悅,而領導着、護衛着他們,以完成先王所接受的使命。
“已!若茲監1。
惟曰:欲至于萬年惟王2,子子孫孫永保民。
” 注釋 1 已,噫。
監,鑒。
2 惟,為。
譯文 “唉!你要把這些作為借鏡。
就是說:要千秋萬世保持着王業,子子孫孫永遠保護民衆們。
” 召诰 本篇為召公诰成王之辭,故名《召诰》。
《史記·周本紀》謂: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長,周公反政成王,而使召公營洛邑,于是作《召诰》《洛诰》。
茲從其說。
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朝步自周,則至于豐1。
注釋 1 二月,以《洛诰》證之,當為成王七年之二月。
既望,月之十六日。
越,逾。
越六日,即二十一日;是日為乙未。
王,謂成王。
朝,晨。
自,從。
周,指西周之都城鎬京言;鎬,在今陝西西安西南。
豐,文王所都;在今陝西鄠縣,距鎬二十五裡。
舊說文王之廟在豐。
因将營雒邑,以其事告于文王廟,故成王至豐。
譯文 二月望日以後,過了六天到了乙未這一天,(成)王清晨從周(鎬)走出來,到了豐邑。
惟太保先周公相宅;越若來三月,惟丙午朏,越三日戊申,太保朝至于洛,蔔宅1。
厥既得蔔,則經營2。
越三日庚戌,太保乃以庶殷,攻位于洛汭;越五日甲寅,位成3。
若翼日乙卯,周公朝至于洛,則達觀于新邑營4。
越三日丁巳,用牲于郊,牛二5。
越翼日戊午,乃社于新邑,牛一、羊一、豕一6。
越七日甲子,周公乃朝用書命庶殷——侯、甸、男、邦伯。
厥既命殷庶,庶殷丕作7。
太保乃以庶邦冢君,出取币,乃複入,錫周公8。
注釋 1 太保,謂召公。
先周公,先于周公。
相,視察。
宅,居處;指拟築之雒邑言。
越若,與粵若同,發語詞。
來,翌。
朏,月始生之微明;指初三日。
越三日,即初五日。
朝,晨。
洛,當作雒,下同。
蔔宅,謂以龜占蔔築雒邑之吉兇。
2 得蔔,得吉蔔。
經,測度。
營,立表識以定建築物之方位。
3 庚戌,初七日。
庶殷,衆殷人。
攻,作。
位,謂城郭宗廟宮室之位。
汭,水岸内側;洛汭,雒水之北。
甲寅,十一日。
4 若,猶及也:《釋詞》說。
乙卯,十二日。
達觀,猶言通看一遍:段玉裁《古文尚書撰異》說。
5 丁巳,十四日。
郊,祭天。
牛二,用二牛。
6 戊午,十五日。
社,謂祭社。
7 甲子,二十一日。
朝,晨。
書,文書;即今之公文。
丕,乃。
作,謂從事工作。
8 以,與。
冢,長。
冢君,君長。
币,玉帛之屬。
錫,給予。
譯文 太保(召公)就在周公之先(到雒地)觀察建築城邑的地方;次月——三月,初見月牙的那天是丙午,過了三天就是戊申,太保清晨到了雒地,就占蔔築城的地區。
既已得到吉兆,于是就測量并立下标竿。
又過了三天,到了庚戌這天,太保就使殷的群衆,在雒水北岸治理各建築物的位置;再過五天到了甲寅日,各建築物的位置都定了。
到了第二天乙卯日,周公清晨到了雒地,就通通地把經營新城的工程視察了一番。
又過了三天到了丁巳日,用犧牲舉行祭天的典禮,用了兩頭牛。
到了第二天戊午日,又在新城舉行祭社的典禮,用了一頭牛、一隻羊和一隻豬。
又過了七天到了甲子日,于是周公在清晨用文書命令殷的群衆——包括侯、甸、男各國的國君。
周公既已命令了殷的群衆,殷的群衆就展開了工作。
于是太保和各國的國君一同出去拿了玉器、綢子等,然後回來,奉獻給周公。
曰:“拜手稽首,旅王若公。
诰告庶殷,越自乃禦事1。
嗚呼!皇天上帝,改厥元子茲大國殷之命2。
惟王受命,無疆惟休,亦無疆惟恤3。
嗚呼!曷其奈何弗敬! 注釋 1 曰,召公曰。
拜手,跪而叩首于手。
稽首,跪而叩首于地。
旅,陳;告:義見《爾雅》。
若猶及也:《核诂》說。
公,謂周公。
孫《疏》據旅王若公之言,謂王此時亦在雒。
蓋成王既告廟于豐,旋亦至雒也。
越,與。
自,衍文:《詩·思齊》鄭箋引此文無自字。
乃,汝。
禦事,治事之臣。
2 改,革去。
元,長。
上帝之元子,即天子也;此指殷王言。
命,謂國運。
3 無疆,無窮。
休,讀為“庥”,福祥。
恤,憂。
譯文 (召公)說:“叩頭又叩頭,(我)報告王和周公。
(并且)告訴你們殷的群衆,以及你們的官員們。
唉!偉大的老天上帝,已革除了他的長子(纣)這個大國殷的命運。
君王(你)已接受了天命,這是無窮無盡的幸福,也是無窮無盡的憂慮。
唉!怎麼能不謹慎呀! “天既遐終大邦殷之命1。
茲殷多先哲王在天,越厥後王後民,茲服厥命;厥終智藏瘝在2。
夫知保抱攜持厥婦子,以哀籲天;徂厥亡出執3。
注釋 1 遐,古與瑕、假互通;已也。
2 越,語詞。
服,從。
厥命之厥,指殷先哲王言。
終,謂殷末世纣之時。
智,智者。
瘝,病;此謂有毛病之人。
在,謂在位。
3 夫,謂人民:《正義》說。
知,語詞無義:見《說文》。
保,金文字形作負子于背之狀;知為背負之義。
籲,呼。
《尚書故》謂徂與阻通。
亡,逃亡。
執,拘執。
譯文 “老天既已結束了大殷國的命運。
這殷國許多已故的明智君王(之靈)都在天上,他那後來的君主、後來的人民,都如此地服從他們(那些先王)的命令;到了末代,明智的人都隐居起來,有毛病的人在(朝廷上)。
每個人民都背着、抱着、牽着、扶着他的婦女、兒童,在悲哀地呼籲老天;(纣)卻禁止民衆逃亡,(要是逃亡的)就把他們逮捕起來。
“嗚呼!天亦哀于四方民,其眷命用懋,王其疾敬德1。
相古先民有夏,天迪從子保;面稽天若,今時既墜厥命2。
今相有殷,天迪格保;面稽天若,今時既墜厥命3。
今沖子嗣,則無遺壽耇;曰,其稽我古人之德,矧曰其有能稽謀自天4。
嗚呼!有王雖小,元子哉。
其丕能于小民,今休5。
王不敢後,用顧畏于民碞6。
注釋 1 亦,語詞;無承上啟下之義。
哀,憐憫。
眷,顧。
懋,勉。
疾,急。
敬,謹。
2 相,視。
迪,攸;乃。
《述聞》謂子與慈義通。
面,于省吾讀為“偭”,背也。
按:稽,音義同旨,是也;此也。
若,句末語詞。
墜厥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