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
關燈
小
中
大
牧誓
牧,地名;在今河南淇縣之南。
本篇述周武王與商纣戰于牧野時誓師之辭。
其辭既不如《周诰》諸篇之古奧;篇中又以“夫子”為第二稱謂,乃戰國以來之習慣用法(說見《洙泗考信錄》卷二),知其為戰國時人述古之作。
時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1。
注釋 1 甲子,據《史記·周本紀》,乃武王十二年二月甲子日,而《齊太公世家》又以為十一年正月甲子。
二者孰是,尚無定論。
昧爽,天微明日未出時:據孫《疏》說。
王,謂武王。
朝,早:《尚書故》說。
商郊,商都之郊。
牧野,牧之郊野。
譯文 那時是甲子日天剛剛黎明,王老早就到了商都郊外牧的曠野,于是就宣誓了。
王左杖黃钺,右秉白旄以麾;曰:“逖矣西土之人1。
” 注釋 1 杖,持。
钺,大斧。
秉,持。
旄,旄牛尾。
麾,指揮。
逖,遠。
西土,西方。
周在西方,所率以伐殷者,皆西方之諸侯;故雲西土之人。
譯文 王左手拿着一把黃色大斧,右手拿着一條白旄牛尾來指揮,說:“(路程真)遠呀!(我們這些)西方的人們。
” 王曰:“嗟!我友邦冢君、禦事、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師氏、千夫長、百夫長,及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1。
稱爾戈,比爾幹,立爾矛,予其誓2。
” 注釋 1 冢君,猶言大君,乃尊稱各諸侯之詞。
禦事,衆官員。
司徒,掌民政;司馬,掌兵事;司空,掌土地。
亞、旅,皆官名,其職掌未詳。
師氏,将兵之官。
蔡《傳》:“千夫長,統千人之帥;百夫長,統百人之帥也。
”庸,在今湖北鄖陽縣。
蜀,在今四川北部。
羌,《說文》:“西戎牧羊人也。
”髳(máo),《核诂》謂即茅戎;在舊陝州河北縣,當山西南部濱河之地。
《核诂》謂微、眉通,亦即郿;在今陝西郿縣。
盧,即春秋時之盧戎;在今湖北襄陽南。
彭,在今四川彭縣。
濮,《便讀》謂在湖北荊州府。
八國皆蠻夷戎狄,故與友邦分别言之。
2 稱,舉。
比,附;謂附近身體。
幹,盾。
譯文 王說:“唉!我們友邦的大君們、辦事的官員們、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師氏、千夫長、百夫長,以及庸、蜀、羌、髳、微、盧、彭、濮諸國的人們,舉起你們的戈,把你們的盾附在身上,把你們的矛豎立起來,我要宣誓了。
” 王曰:“古人有言曰:‘牝雞無晨。
牝雞之晨,惟家之索1。
’今商王受,惟婦言是用2。
昏棄厥肆祀,弗答;昏棄厥遺王父母弟,不迪3。
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4,是信是使,是以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
注釋 1 晨,謂司晨。
索,蕭條。
此謂牝如于晨間效公雞之鳴,則其家必衰敗。
今台灣尚有此俗。
2 受,纣名。
婦,謂妲己。
3 昏,讀曰泯;昏棄,泯棄也:《述聞》說。
肆,享祭宗廟也:見《周禮·大祝》鄭注。
答,謂報答神恩。
“昏棄厥遺王父母弟不迪”,《史記·周本紀》說為“昏棄其家國,遺其王父母弟不用”。
然漢石經“厥”“遺”二字連文;是知《史記》之說,乃太史公解釋之語,非“厥”“遺”二字之間,本有“家國”二字。
遺,留。
王父母弟,謂纣之弟輩。
纣之父為王,故雲王父母;非謂祖父母也。
迪,用。
4 逋,逃。
多罪逋逃,謂罪惡多而逃亡之人。
崇、長,皆謂尊敬。
譯文 王說:“古人有句話道:‘母雞沒有早晨啼叫的。
若母雞早晨啼叫起來,那麼這家必定會蕭條的。
’現在商國的君王受,專門采用婦人的話。
廢止了他的祭祀,不報答神的恩惠;舍棄了他先王遺留下的他的同父母兄弟,而不任用。
卻隻是把天下的罪惡多端的逃亡者,來推崇、來尊敬,來信任、來使用,讓他們做大夫和卿士,使他們暴虐民衆,在商國作亂。
“今予發1,惟恭行天之罰。
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齊焉。
夫子勖哉2!不愆于四伐3、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齊焉。
勖哉夫子!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罴,于商郊;弗迓克奔,以役西土4。
勖哉夫子!爾所5弗勖,其于爾躬有戮!” 注釋 1 發,周武王名。
2 愆,過。
六步、七步,謂前進之步數。
齊,謂整齊行列。
勖,勉。
3 一擊一刺,謂之一伐。
4 尚,希冀之詞;猶言庶幾乎。
桓桓,勇武貌。
貔(pí),豹屬。
罴,似熊而大。
迓,《匡謬正俗》作禦,《史記》作禦。
禦、禦通,抵制。
克奔,謂敵人能奔來投降者。
役,使。
5 所,猶若也:《釋詞》有說。
譯文 “現在我姬發,隻有恭敬地來推行老天(對他)的懲罰。
今天的事情,也不過是前進六步、七步,就停下來整齊一下行列(意謂不至于太辛勞)。
你們這些人要奮勉呀!也不過是刺擊四次、五次、六次、七次,就停下來整齊一下行列。
奮勉呀你們這些人!在這商都的郊外,你們要發揮勇武的精神,像虎、貔、熊、罴一般。
不要抵制(意謂打擊)能奔來(投降的敵人),要使他們到我們西方去為我們服勞役。
奮勉啊你們這些人!你們若不奮勉,那就要對你們本身施行殺戮!” 洪範 《洪範》,大法也。
《書序》雲:“武王勝殷殺受,立武庚,以箕子歸,作《洪範》。
”是《書序》以本篇作于武王時也。
按:本篇“恭作肅”以下五語,顯襲《詩·小雅·小旻》“民雖靡膴,或哲或謀,或肅或乂”及“國雖靡止,或聖或否”諸語為之。
而《小旻》之詩,蓋作于東西周之際。
本篇又雲:“王省惟歲,卿士惟月,師尹惟日。
”師尹地位在卿士之下,與《詩》《書》及早期金文皆不合。
知此亦後人述古之作。
唯本篇言五行所代表之事物,尚約而不侈,至鄒衍乃變本加厲。
以此證之,可知本篇之著成,當在鄒衍之前,蓋約當戰國初年也。
劉節《洪範疏證》以為本篇當著成于秦統一之前,戰國之末。
恐未谛。
惟十有三祀,王訪于箕子1。
王乃言曰:“嗚呼!箕子。
惟天陰骘下民,相協厥居,我不知其彜倫攸叙2。
” 注釋 1 有,讀為“又”。
祀,年。
《爾雅》謂:商曰祀,周曰年。
按:西周早期銅器銘文,抑或稱年曰祀;知《爾雅》之說非是。
王,周武王。
武王十一年克殷;則十有三祀,乃克殷後之二年也。
2 陰,覆蔭。
骘,定也。
陰,猶言保護。
協,和。
彜,常。
倫,道。
攸,所。
叙,定。
譯文 (周武王)十三年,王去拜訪箕子。
王于是說道:“唉!箕子。
老天是保護世間民衆的,(使他們)互相和睦地住在一起,我不知道那經常的道理要怎樣制定。
” 箕子乃言曰:“我聞在昔,鲧陻洪水,汩陳其五行1;帝乃震怒,不畀洪範九疇,彜倫攸斁2。
鲧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彜倫攸叙3。
注釋 1 鲧,禹父名。
陻,堵塞。
汩、陳,皆亂也:《尚書故》說。
2 帝,上帝。
震,動。
畀,與。
疇,類。
九疇,即下文初一至次九之九類。
攸,猶乃也;下攸字同。
斁,敗壞。
3 錫,賜。
叙,就緒,猶定也。
譯文 箕子就說道:“我聽說在以前,鲧堵塞大水,把五行擾亂了;上帝于是動了怒,不把九類的大法授給他,那經常道理于是就敗壞了。
鲧就被誅責而死,禹于是繼承着起來,老天因而把九類大法賜給了禹,這經常的道理才規定下來了。
“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1;次三,曰農用八政;次四,曰協用五紀2;次五,曰建用皇極;次六,曰乂用三德3;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極4。
注釋 1 初,始。
次,第。
五行,詳下文。
敬,謹。
按:用,猶于也;以下二用字同。
2 《廣雅》:“農,勉也。
”協,調和。
紀,謂紀歲月日等。
3 建,立;謂君權之建立。
用,使用;下同。
皇,君。
極,法則。
乂,謂治民。
4 明,謂欲明哲。
稽疑,謂有疑而問之于蔔筮。
念,顧慮。
用,于。
庶,衆。
征,驗。
向,讀為“飨”;養也。
威,威脅;懲罰。
極,謂困厄。
譯文 “第一是五行,第二是敬謹地從事五件事,第三是奮勉地施行八種政治,第四是調和于五種天象時令,第五是建立君主的法則,第六是治理民衆要用三種德行,第七是想要明哲就要用蔔筮考察(決定)疑惑,第八是要顧慮老天的各種征兆,第九是享受五種幸福,受六種困厄懲罰。
“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穑1。
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穑作甘2。
注釋 1 潤,濕。
炎,焚。
曲直,可使之曲,亦可使之直。
從革,言其形任從人意改變。
爰,與曰古通。
2 潤下,謂水。
以下“炎上”“曲直”“從革”三事,皆仿此。
作,猶則也;下同。
辛,辣。
甘,甜。
譯文 “第一是五行:一是水,二是火,三是木,四是金屬,五是土壤。
水是往下潤濕的,火是往上焚燒的,木料是可使彎曲、可使伸直的,金屬是可任憑人意來改變形狀的,土壤是可種植、收獲五谷的。
往下潤濕的東西(味道)就鹹,往上焚燒的東西(味道)就苦,可曲可直的東西(味道)就酸,形狀任憑人改變的東西(味道)就辣,種植收獲的東西(味道)就甜。
“二、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視,四曰聽,五曰思。
貌曰恭,言曰從1,視曰明,聽曰聰,思曰睿2。
恭作肅,從作乂,明作哲,聰作謀,睿作聖3。
注釋 1 《漢書·五行志》注:“言正曰從。
” 2 睿,通。
3 作,則;下同。
肅,敬。
乂,治。
哲,智。
謀,能謀慮。
聖,明通。
譯文 “第二是五事:一是态度,二是言論,三是眼光,四是聽覺,五是思想。
态度要恭敬,言論要正當,眼光要明亮,聽覺要清晰,思想要通達。
态度恭敬,就能嚴肅;言論正當,就可以治理事務;能看得分明,那就明智了;能聽得清楚,那就有計謀了;思想能通達,那就聖明了。
“三、八政:一曰食1,二曰貨2,三曰祀3,四曰司空4,五曰司徒5,六曰司寇6,七曰賓7,八曰師8。
注釋 1 食,謂管理民食之官。
2 貨,謂掌财物之官。
3 祀,謂掌祭祀之官。
4 司空,掌民土地居處之官。
5 司徒,掌教民之官。
6 司寇,掌诘盜賊之官。
7 賓,謂掌諸侯朝觐之官。
8 師,謂掌軍旅之官。
譯文 “第三是八種政事:一是主管糧食的官,二是主管财物的官,三是掌管祭祀的官,四是管理人民土地居處的司空,五是掌管教育的司徒,六是捕審盜賊的司寇,七是招待諸侯的官——賓,八是主持軍事的官——師。
“四、五紀:一曰歲,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曆數1。
注釋 1 星,謂二十八宿。
辰,謂十二辰。
二十八宿疊見,以叙節氣;十二辰以紀日月所會。
曆,曆法。
數,算數。
譯文 “第四是五種天象時令:一是年歲,二是(每年的)月數,三是(每月的)日數,四是星辰(的觀察),五是曆法算數(的推算)。
“五、皇極:皇建其有極,斂時五福,用敷錫厥庶民1。
惟時厥庶民于汝極,錫汝保極2。
凡厥庶民,無有淫朋;人無有比德,惟皇作極3。
凡厥庶民,有猷有為有守,汝則念之4。
不協于極,不罹于咎;皇則受之5。
而康而色,曰:‘予攸好德。
’汝則錫之福。
時人斯其惟皇之極6。
無虐茕獨;而畏高明7。
人之有能有為,使羞其行,而邦其昌8。
凡厥正人,既富方谷;汝弗能使有好于而家,時人斯其辜9。
于其無好德,汝雖錫之福,其作汝用咎10。
無偏無陂,遵王之義;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11。
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無反無側,王道正直12。
會其有極,歸其有極13。
曰,皇極之敷言,是彜是訓,于帝其訓14。
凡厥庶民,極之敷言,是訓是行,以近天子之光15。
曰,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
注釋 1 皇建,謂君權之建立。
斂,聚合。
時,是。
敷,施。
錫,與。
2 時,是。
于汝極,謂取法于君。
錫,與。
保,守持。
3 淫朋,猶言邪黨。
人,謂官吏。
《論語》孔注雲:“阿黨為比。
”德,謂行為。
皇,君。
作,為。
4 猷,謀。
為,作為。
守,操守。
念,常思。
5 協,合。
罹,遭逢。
咎,過惡。
受,寬容。
6 上而字,猶能也:《釋詞》有說。
康,和。
下而字,猶其也。
色,面色。
攸,語助詞。
好,喜好。
時人,是人。
斯,猶乃:《釋詞》說。
皇,君。
之,是。
極,法。
7 茕獨,孤單無依之人。
畏,敬畏。
高明,明智之人。
8 羞,漢李尤《靈台銘》作修,《潛夫論·思賢》篇作循;修循古通,順也。
使順其行,謂不橫加阻撓。
而,汝。
昌,興盛。
9 《大義》雲:“正、政同字;正人,謂在官者。
”方,猶常也:義見《禮記·檀弓》鄭注。
谷,祿。
好,善。
而,汝。
家,謂國家。
時,是。
辜,罪。
10 于其,如其。
好,善。
《史記·宋世家》述此語無“德”字,是也:《述聞》有說。
作,作為。
《尚書故》雲:“汝用咎,猶言汝受其咎。
” 11 無,勿。
偏,不正。
陂,本作頗;唐玄宗诏改作陂,非是。
頗,頭偏也。
遵,循。
義,法。
有,猶或也:義見《廣雅》。
作好,謂私心作偏好。
下文作惡視此。
路,猶道也。
以上六句謂民。
12 助私曰黨。
蕩蕩,平坦。
平平,平易。
反,反複。
側,傾倒。
反側,不正直也。
以上六句謂君。
13 會,謂君聚會臣。
歸,謂臣歸附君。
有極,謂合于極。
14 曰,更端之詞。
敷言,所陳述之言。
彜,法。
“是訓”之“訓”字,教也;謂教民。
帝,上帝。
“其訓”之“訓”字,順也。
言順于上帝。
以上三句謂君。
15 訓,順。
行,實行。
近,接近。
光,光明。
以上四句謂民。
譯文 “第五是君主的法則:君主建立君權是要有法則的。
聚集五種幸福,用來普遍地施與那些民衆。
于是那些民衆就效法你的法則,跟你共同保持這法則了。
凡是民衆,沒有邪惡的黨派;官員們也沒有偏袒他們私黨的行為,隻是以君主作為法則。
凡是民衆,有計劃、有作為、又有操守的,你就要把他們常常放在心中。
若有人不合法規,但也不至于陷入罪惡,君主就要寬容他。
若有人能夠和顔悅色,并且說:‘我愛好美德。
’你就要賜予他幸福。
這種人就會以君主為法則。
不要暴虐孤苦無依的人,而要敬重畏懼明智的人。
假如一個人(官員)有才能、有作為,就使他順利地去行,你的國家就會強盛。
凡是官員們,政府既用經常的俸祿使他們富足;你若不能使他們對你的國家有好的貢獻,這就是那些官員的罪過了。
假如他沒有好處,你縱使賜予他幸福,他的行為會使你受到罪過的。
不要偏邪不正,要能遵循着王的法則;不要私心有所偏愛,要遵循着王所規定的道理;不要私心有所偏惡,要遵循着王所規定的道路。
(王)不要有所偏私,不要偏袒同黨,王的道路才能平坦;不要偏袒同黨,不要有所偏私,王的道路才能平易;不要反複無常,不要偏斜不正,王的道路就會又正又直。
天子聚集(領導)諸侯臣民要有法則,諸侯臣民歸附天子也要有法則。
以上所說關于君權建立的話,是要取法的、是要用來教導民衆的;(若能這樣,)那就是順從上帝了。
凡是民衆們,對于上述的話,若能服從能實行,那就可以接近天子的光明了。
(民衆所以要接近天子的光明,)因為天子是人民的父母,是天下的君王。
“六、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剛克,三曰柔克1。
平康正直,強弗友剛克,燮友柔克;沈潛剛克,高明柔克2。
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3。
臣無有作福作威玉食;臣之有作福作威玉食,其害于而家,兇于而國。
人用側頗僻,民用僭忒4。
注釋 1 正,不邪。
直,不曲。
剛克、柔克,謂性情過剛或過柔。
2 平,正。
康,和。
友,順。
燮,和。
“沈潛剛克”“高明柔克”兩“克”字,義皆同剋,治也。
沈潛者,性情過柔之象;高明者,性情過剛之象。
3 辟,君。
作福、作威,謂有造福于人及懲罰人之權。
馬融雲(見《史記集解》):“玉食,美食。
”按:古人有食玉屑之說,見《周禮·天官·玉府》鄭司農注。
此玉食,疑即食玉屑。
4 人,謂官吏。
側,傾斜;頗,偏;僻,邪:皆謂不正。
僭,過分。
忒,惡。
譯文 “第六是三種德行:一是不邪不曲,二是剛強過度,三是柔弱過度。
平正中和就是正直,倔強而不溫和就是剛強過度,和順而不堅強就是柔弱過度;沈潛的人要用剛強來治他,高明的人要用溫柔來治他。
隻有君主可以有造福于人之權,隻有君主有加人以刑罰之權,隻有君主可以享受玉食。
官員們沒有權造福于人、懲罰人和享受玉食。
官員們若有權造福于人、懲罰人和享受玉食,那就會對你的國家有所妨害,給你的國家帶來兇災。
(因為)官員要是這樣,就偏邪不正,民衆們也就不守本分而造成過錯了。
“七、稽疑:擇建立蔔筮人1,乃命蔔筮。
曰雨,曰霁,曰蒙,曰驿,曰克,曰貞,曰悔。
凡七,蔔五,占用二,衍忒2。
立時人作蔔筮,三人占,則從二人之言。
汝則有大疑,謀及乃心,謀及卿士,謀及庶人,謀及蔔筮。
汝則從、龜從、筮從、卿士從、庶民從,是之謂大同;身其康強,子孫其逢:吉3。
汝則從、龜從、筮從、卿士逆4、庶民逆:吉。
卿士從、龜從、筮從、汝則逆、庶民逆:吉。
庶民從、龜從、筮從、汝則逆、卿士逆:吉。
汝則從、龜從、筮逆、卿士逆、庶民逆:作内,吉;作外,兇5。
龜筮共違于人:用靜,吉;用作,兇6。
注釋 1 擇,選。
建,立。
以龜占吉兇,曰蔔。
以蓍占吉兇,曰筮。
2 雨,謂龜兆作雨形;以下四事仿此。
霁,雨止雲氣在上。
蒙,霧。
驿,古文作圛,讀為“涕”。
《說文》:“圛者,升雲半有半無。
”克,鄭玄雲(見《史記集解》):“如祲氣之色相犯也。
”内卦曰貞。
外卦曰悔。
蔔五,謂占龜兆用雨至克五事。
占用二,謂以易占則用貞悔二事。
衍,推演。
忒,變化。
3 時人,是人;謂掌蔔筮之人。
汝則有大疑之則,義猶若也:《釋詞》有說。
大同,謂意見完全一緻。
身,謂自身。
逢,大,猶盛旺也:《述聞》說。
4 逆,不順從。
5 内,謂家内事。
外,謂外事;即國事。
6 靜,無所動作。
作,動作。
譯文 “第七是蔔問疑惑:選擇而建立掌管龜蔔和易筮的官員,而使他們蔔龜、占卦。
(龜兆)有的像雨,有的像雨止而雲氣在上,有的像霧,有的像若有若無的浮雲,有的像互相侵犯的兇災氣色;(卦象)有内卦,有外卦。
(龜兆和卦象)共七種,屬于龜蔔的有五種,以易占時用兩種,(據上述各種兆象)推演而變化之。
設立了這人擔任龜蔔和易筮,假如三個人來判斷龜兆和卦象,要遵從兩個人的說法。
你假如有重大的疑問,要自己考慮考慮,然後跟官員們商量,然後再跟民衆商讨,然後再就龜蔔和易筮來商讨。
若你贊成、龜蔔贊成、占筮贊成、官員們贊成、民衆贊成,這就是意見全體一緻,那麼你就會安康強健,你的子孫也一定會盛旺:這自然是吉祥的了。
若你贊成、龜蔔贊成、占筮贊成,而官員們反對、民衆反對:這還是吉利的。
官員贊成、龜蔔贊成、占筮贊成,而你反對、民衆反對:這也是吉利的。
民衆贊成、龜蔔贊成、占筮贊成,而你反對、官員反對:這也是吉利的。
若你贊成、龜蔔贊成,而占筮反對、官員們反對、民衆反對:做家庭方面的事,是吉利的;若做朝廷方面的事,就不吉利。
龜蔔和占筮的結果都與人的意見不同:那麼無所作為,是吉利的;若有所作為,就兇險了。
“八、庶征:曰雨,曰旸,曰燠,曰寒,曰風,曰時1。
五者來備,各以其叙,庶草蕃庑2。
一、極備兇;一、極無兇3。
曰休征:曰肅,時雨若;曰乂,時旸若;曰哲,時燠若;曰謀,時寒若;曰聖,時風若4。
曰咎征:曰狂,恒雨若;曰僭,恒旸若;曰豫,恒燠若;曰急,恒寒若;曰蒙,恒風若5。
曰,王省惟歲,卿士惟月,師尹惟日6。
歲月日時無易,百谷用成,乂用明,俊民用章,家用平康7。
日月歲時既易,百谷用不成,乂用昏不明,俊民用微8,家用不甯。
庶民惟星,星有好風,星有好雨9。
日月之行,則有冬有夏;月之從星,則以風雨10。
注釋 1 旸,晴。
燠,暖。
時,合乎時。
2 五者,謂雨、旸、燠、寒、風。
來備,備來。
叙,次序(意謂節候)。
蕃,與繁通,茂盛。
庑(wú),豐盛。
3 一,謂五者中之一。
極備,過多。
極無,過少。
4 休征,政事美善之征兆。
肅、乂、哲、謀、聖,見前注。
時雨,合時之雨;以下仿此。
若,句末語助詞。
下同。
5 咎征,過惡之征兆。
狂,狂妄。
恒雨,久雨;以下仿此。
僭,差錯。
豫,逸樂。
急,嚴急。
蒙,昏暗。
6 《便讀》雲:“省,察視也。
”又雲:“師,衆也。
尹,治事者也。
” 7 易,改變常态。
用,猶以也。
乂,政治。
俊,多才智。
章,顯著。
康,安。
8 微,不顯著。
9 好,讀去聲。
舊說箕星好風,畢星好雨。
10 月經于箕星則多風,遇畢星則多雨。
以,猶有也:《核诂》說。
自“曰王省惟歲”至“則以風雨”凡八十七字,與上文不相應。
《東坡書傳》移此節于五紀“五曰曆數”之下,其說可取。
譯文 “第八是各種征兆:就是下雨、晴天、溫暖、寒冷、刮風和适時。
這五種(氣象一年中)全來了,而且各種氣象都照着應當發生的次序發生,那麼,一切草木就都繁盛了。
每一種現象太多了,那是兇的;每一種現象太少了,也是兇的。
良善的象征:(天子若)嚴肅,那就會有及時雨;(天子若)有治國的才幹,那就會及時晴朗;(天子若)明智,那就會及時溫暖;(天子若)有計謀,那就會及時寒冷;(天子若)明達,那就會及時刮風。
過惡的象征:(天子若)狂妄,那就久雨不止;(天子若)有過錯,那就久晴不雨;(天子若)好享安樂,那就經常溫暖;(天子若)嚴酷急切,那就經常寒冷;(天子若)愚昧不明,那就經常刮風。
對于君主,要就一年的情形來觀察;高級官員,就一月的情形觀察;普通官員,則就一天的情形觀察。
全年全月全日和四時都沒改變常态,一切農作物就因而成熟了,政治也就修明了,傑出的人才也就顯達了,國家也就太平安甯了。
全日全月全年和四時若改變了常态,則一切農作物就不能成熟,政治也就黑暗而不修明,傑出的人才也就不能顯達,國家也就不能安甯了。
民衆的象征是星兒,星有愛好風的,星有愛好雨的。
日月運行起來,(固然可以)有冬季和夏季(意謂天子、卿士固然可以成就國家大事);但月亮若遇到星兒,那也就會刮風下雨(意謂百姓雖微賤,也可以影響政府)。
“九、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甯,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1。
六極:一曰兇短折,二曰疾,三曰憂,四曰貧,五曰惡,六曰弱2。
” 注釋 1 此攸好德,與皇極之“予攸好德”異義,《便讀》雲:“攸,修也。
”好,讀上聲,美善也。
考,老。
考終命,謂老而以壽終。
2 兇,謂橫死。
短折,夭折。
弱,體弱。
譯文 “第九是五種幸福:一是壽高,二是富裕,三是健康安甯,四是修養美德,五是年老而得善終。
六種困厄:一是橫死而夭折,二是生病,三是憂愁,四是貧窮,五是過惡,六是身體衰弱。
” 金 金縢,金屬之繩也。
因篇中有“以啟金縢之書”語,故以名篇。
《書序》以本篇為周公所作,而篇中屢言“周公”,或但稱周公曰“公”:知《書序》之說非是。
《東坡書傳》雲:“金縢之書,緣周公而作,非周公作也。
”其說良是。
按:本篇文辭平易,不類西周時作品,殆春秋或戰國時人述古之作也。
既克商二年,王有疾,弗豫1。
二公曰:“我其為王穆蔔2。
”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3。
” 注釋 1 周武王十一年克商;既克商二年,即武王十三年。
王,周武王。
豫,《爾雅》:“安也。
”自漢以來,謂天子病曰不豫。
2 二公,《史記》以為太公及召公。
穆,敬。
3 戚,動心:《尚書故》引戴鈞衡說。
譯文 已克服商國兩年後,(武)王生了病,不安康了。
二公說:“我們要為君王恭敬地占蔔。
”周公說:“(隻是占蔔)不能夠感動我們的先王。
” 公乃自以為功,為三壇同1。
為壇于南方,北面、周公立焉;植璧秉珪2,乃告大王、王季、文王。
注釋 1 公,謂周公。
功,事。
築台曰壇。
三壇,太王、王季、文王各一壇。
,掃地以備祭祀。
2 鄭玄雲(見《正義》):“植,古置字。
”秉,持。
璧、珪,皆貴重玉器,用以禮神者。
譯文 (周)公于是把這事當作自己的任務,築起了三座台子,把它們都打掃幹淨。
另外,又在南方築了一座台子,周公面向北方站在(南方的)台子上;安放下璧拿着珪,于是來禱告太王、王季、文王。
史乃冊祝曰1:“惟爾元孫某,遘厲虐疾;若爾三王,是有丕子之責于天,以旦代某之身2。
予仁若考3,能多材多藝,能事鬼神;乃元孫4不若旦多材多藝,不能事鬼神。
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爾子孫于下地;四方之民,罔不祗畏5。
嗚呼!無墜天之降寶命,我先王亦永有依歸6。
今我即命于元龜,爾之許我7,我其以璧與珪,歸俟爾命;爾不許我,我乃屏8璧與珪。
” 注釋 1 《核诂》雲:“史,謂内史,主作冊之事。
”按:冊祝,謂作冊文以祝告于神。
2 元,長。
二“某”字,皆應作發;發,武王名。
因避諱,故代以“某”字。
遘,遭遇。
厲,危。
虐,惡。
是,讀為“寔”;實也。
丕,《史記》作負。
按:負,荷也;猶言保護。
3 《述聞》雲:“若,而也。
”于省吾謂金文考與孝通,此“考”字應讀為“孝”。
4 乃元孫,汝長孫也;謂武王。
5 命于帝庭,謂武王受命于上帝。
王國維謂“敷佑四方”,即盂鼎之“匍有四方”。
按:即普有天下。
下地,即地上;猶言人間。
祗畏,敬而畏之。
6 無,勿。
墜,失。
寶命,謂國運。
依歸,倚靠。
7 即命,就而聽命。
元龜,大龜。
“爾之”之“之”,猶若也。
8 屏,藏;謂不獻于神。
譯文 史官于是用作好的冊文禱告說:“你們的長孫某人,遭遇了又厲害又險惡的病;像你們三王,在天上實在應有保護你們子孫的責任,就用旦來代替某的身子吧。
我仁厚而又孝順,又有許多才能許多技藝,能侍奉你們的神靈;你們的長孫不像旦這麼才能多、技藝多,不能侍奉神靈。
可是他是在上帝的庭院中接受了任命,來普遍地保有天下的,因而就能夠在人間安定你們的子孫;天下的人,對他沒有不尊敬而畏懼的。
唉!(你們三位先王)不要喪失了老天降給我們的寶貴國運,我們的先王也就永遠有依靠了。
現在我來聽命于大龜,你們若允許我(的請求),我就把璧與珪(兩種高貴玉器)獻給你們,然後回去等待你們的命令;你們若不允許我,那我就把璧與珪收藏起來。
” 乃蔔三龜,一習吉1。
啟籥見書,乃并是吉2。
注釋 1 三王各蔔以龜,故雲三龜。
一,一緻,猶言通通地。
習,重複。
2 《述聞》雲:“書者,占兆之辭。
籥者,簡屬,所以載書……啟,謂展視之。
” 譯文 于是占蔔了三隻龜,通通都是吉利的。
再展開(占蔔的)簡冊對照所載的占辭,也都是吉利的。
公曰:“體,王其罔害;予小子新命于三王,惟永終是圖1。
茲攸俟,能念予一人2。
” 注釋 1 體,蔔兆。
其,将然之詞。
罔,無。
新命,新受命。
或謂:新,假為親;言親自受命;亦通。
永終,猶永久。
圖,謀。
2 攸,猶以也。
念,眷顧。
予一人,周公自謂也。
《尚書》二十八篇中,言予一人、予沖子、予小臣……者,凡三十七例,予字皆用于同位,無一例外。
知此處之予一人,亦謂周公,非謂武王也。
周法高《“明保予沖子”辨》有說。
譯文 公說:“從龜兆來看,王将不會有什麼災害;我這年輕人剛剛向三位先王接受了命令,先王也是往永久處去計劃的,現在我們就在這裡等着吧,先王能體念我個人的。
” 公歸,乃納冊于金縢之匮中。
王翼日乃瘳1。
注釋 1 冊,即前文冊祝之冊。
匮,櫃。
金縢之匮,用金屬繩束紮于外之櫃。
翼,與翌通。
瘳,病愈。
譯文 周公回來,就把禱告三王的冊子放進金屬繩子所捆紮的櫃子裡。
第二天王的病就好了。
武王既喪1,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國,曰:“公将不利于孺子2。
”周公乃告二公曰:“我之弗辟3,我無以告我先王。
” 注釋 1 喪,亡。
《史記·封禅書》謂武王克商後二年而崩,鄭玄謂武王崩于克殷後四年(見《詩·豳譜》正義),《逸周書·明堂》篇謂武王崩于克殷後六年,《管子·七臣七主》篇謂武王崩于克殷後七年,諸說未詳孰是。
2 管叔,名鮮,文王第三子。
弟,謂蔡叔、霍叔。
三叔皆封于殷故城而監殷民。
流,散布。
孺子,稚子;謂成王。
3 之,猶若。
辟,與避通;謂避走不複攝政。
譯文 武王既已死去,管叔和他的幾個弟弟就在國内散布謠言,說:“(周)公将要對小孩子(成王)不利了。
”周公于是告訴二公說:“我若不回避攝政的任務,我就無法報告我們的先王。
” 周公居東二年,則罪人斯得1。
于後,公乃為詩以贻王,名之曰《鸱鸮》;王亦未敢诮公2。
注釋 1 《史記》謂居東二年,即伐武庚及誅管叔放蔡叔之事。
茲從其說。
罪人,謂管蔡、武庚等。
2 王,謂成王。
《鸱鸮》之詩,見《詩·豳風》。
诮,責讓。
譯文 周公在東方居住了兩年,于是,罪人就得到了。
以後,公就作了一首詩送給王,這首詩的名稱叫作《鸱鸮》,王也沒敢譴責周公。
秋,大熟,未獲,天大雷電以風1,禾盡偃,大木斯拔2;邦人大恐。
王與大夫盡弁,以啟金縢之書3,乃得周公所自以為功、代武王之說。
二公及王,乃問諸史與百執事4。
對曰:“信5。
噫!公命,我勿敢言。
”王執書以泣,曰:“其勿穆蔔6。
昔公勤勞王家,惟予沖人7弗及知;今天動威,以彰8周公之德;惟朕小子其新逆,我國家禮亦宜之9。
” 注釋 1 秋,鄭玄雲:“周公出二年之後明年秋也。
”熟,谷物成熟。
雷電,今文本作雷雨;是。
《述聞》有說。
以,猶及也。
2 偃,仆倒。
拔,連根拔出。
3 弁,朝服。
啟,開。
4 百執事,謂諸史以外之各官吏。
5 信,實在。
6 穆,敬。
7 沖人,幼年人。
8 彰,顯著;表揚。
9 新,馬融本作親(見《釋文》);是。
逆,迎。
譯文 (這年)秋天,五谷全都成熟,但還沒收獲,天降下了大雷大雨并且刮着大風,所有的谷物都仆倒了,大樹都被連根拔出來,國人都驚慌得很。
王于是和高級官員們都穿上了朝服,來打開用金屬繩子捆着的禱告書,于是得到了周公自願負責、代替武王死的說法。
二公和王就問衆史官及所有辦事的官員,他們回答說:“真的。
唉!公命令我們,我們不敢說。
”王拿着書流淚,說道:“不需要再去敬謹地占蔔了。
當年公為我們國家勤勞,隻有我這年輕人不知道;現在老天發威來表揚周公的美德;(因此)我這年輕人要親自去迎接他,照我們國家的禮制說,這也是應該的。
” 王出郊,天乃雨1。
反風,禾則盡起。
二公命邦人,凡大木所偃,盡起而築之2,歲則大熟。
注釋 1 雨,當作霁:《述聞》有說。
2 起,謂扶起。
築,謂于樹根築土使固。
譯文 王走出了郊外,天就晴起來了。
(而且)刮起了回頭風,谷物就都豎立起來。
二公吩咐國民,凡是仆倒的大樹,通通把它們扶起來,并用土搗得堅固,于是年成就大大豐盛了。
大诰 诰,告也。
大诰,普遍告知天下之人也。
《書序》雲:“武王崩,三監及淮夷叛;周公相成王将黜殷,作《大诰》。
”《史記·魯世家》之說略同。
按:本篇是否周公所作,雖不能定;然文辭古奧,與西周金文相似。
其為西周初年作品,則無可疑。
王若曰:“猷,大诰爾多邦,越爾禦事1。
弗吊,天降割于我家,不少延2。
洪惟我幼沖人,嗣無疆大曆服3。
弗造哲,迪民康,矧曰其有能格、知天命4?已,予惟小子,若涉淵水,予惟往求朕攸濟5。
敷贲,敷前人受命,茲不忘大功,予不敢閉于天降威用6。
注釋 1 王,謂成王。
若曰,如此說:義見《盤庚》。
蔡《傳》:“猷,發語辭也。
”多邦,謂各諸侯之國。
越,與也:義見《廣雅》。
禦事,執事之人;此指周之官吏。
2 弗吊,猶言不幸:王國維有說。
割,馬融本作害(見《釋文》);禍害也。
指武王之喪言。
少,稍。
延,緩。
3 洪惟,發語詞;與毛公鼎之弘唯同。
嗣,繼承。
無疆,猶言無邊;謂大也。
曆,曆數。
服,職事。
大曆服,謂王位。
4 造,成為。
哲,明智。
《便讀》雲:“迪,導也。
”矧,況。
格,使神降臨。
5 《便讀》:“已,噫也。
”淵,深水。
濟,渡過。
6 王莽大诰襲此文,以“奔走”二字譯“贲”字。
段玉裁據莽诰,疑“敷贲”之“敷”為衍文。
其說可取。
敷,施行。
茲,如此。
忘,讀為“亡”;失掉。
大功,謂前人開國之功。
閉,拒絕。
《便讀》雲:“威用,猶作威也。
” 譯文 王如此說:“啊,我普遍地來告訴你們這許多諸侯之國,以及你們衆官員們。
不幸得很,老天降下了災禍在我家中,不稍為遲緩一點。
于是我這個年輕人,就繼承着無限重大的君主任務。
我不夠明智,(因而不能)領導民衆走上安康之途,何況是說我又能感動天神降臨,因而知道天命呢?唉,我這年輕人,就好像去渡過深水一樣,我隻是去尋求我所以能渡過的辦法。
我奔走着(勤勉地)施行先人所接受的時代使命,這樣,才不至喪失了偉大的功業,我不敢拒絕老天降給我們的懲罰的權力。
“甯王遺我大寶龜,紹天明1;即命,曰:‘有大艱于西土,西土人亦不靜,越茲蠢2。
’殷小腆,誕敢紀其叙3。
天降威,知我國有疵,民不康。
曰:‘予複。
’反鄙我周邦4。
注釋 1 吳大澂(《字說》)及方濬益(《綴遺齋彜器考釋》)皆謂金文之“文”字與“甯”字形近;此“甯”字乃“文”字之訛。
甯王,即文王;下文甯武,即文武。
《尚書故》雲:“紹為之借字。
”《說文》:“,蔔問也。
”《大義》雲:“天明,天命也。
”按:據《易·贲卦》釋文,明與命通。
2 即命,就而聽命也。
曰,謂占辭所雲。
艱,災難。
西土,謂周。
亦,語詞;無承上之義。
靜,安靜。
越,于。
茲,謂此時。
蠢,動。
以上占辭。
3 《尚書故》雲:“王肅雲:‘腆,主也。
’殷小主,謂祿父(武庚)。
”誕,發語詞。
《便讀》雲:“紀,猶理也。
叙,緒也。
”其緒,謂殷之王業。
4 天降威,謂武王之喪。
疵,病。
康,安。
複,意謂複國。
王先謙《尚書孔傳參正》(以下簡稱《參正》)以為鄙之義當為圖。
按:金文鄙圖同字,均但作啚。
此鄙當讀為“圖”;謀也。
譯文 “文王遺留給我一隻大而寶貴的龜,(我就用來)蔔問老天(給我們)的命運;我到龜面前來接受命令,龜蔔(告訴我)說:‘西方(周國)有一場大災難,西方的人民不得安靜,就在現今已經發動起來了。
’殷國的那小主人(武庚),居然敢整理他的王業。
因老天對我們降下懲罰來(武王死去),他(武庚)知道我們國家正有毛病(苦難),人民都不安定。
就說:‘我們要複國。
’反而圖謀我們周國。
“今蠢,今翼日,民獻有十夫,予翼,以于敉甯武圖功1。
我有大事、休,朕蔔并吉2。
肆予告我友邦君,越尹氏、庶士、禦事,曰:‘予得吉蔔,予惟以爾庶邦,于伐殷逋播臣3。
’ 注釋 1 今翼日之今,義同即。
翼,與翌通。
按:民,當作人;謂官吏。
獻,賢;此謂賢者。
十夫,十人。
予翼,輔佐予。
于,往。
敉,撫定。
甯武,文王武王。
圖功,圖謀之事業;指伐殷而言。
2 大事,謂戰事。
休,讀為“庥”;吉祥。
并吉,皆吉。
3 肆,故。
越,與。
王國維謂百官之長皆曰尹,唯内史尹、作冊尹稱尹氏。
庶士,衆士;疑指衆武官。
于,往。
逋,逃亡。
播,散。
逋播臣,謂犯罪之臣。
譯文 “現在他們已經動亂起來了,就在(這消息傳來的)第二天,賢良的官員們共有十人,來輔助我,要去奠定文王、武王當年所圖謀的事業。
現在我有了這件大事(戰争),這大事是吉祥的,我占蔔的結果通通都是吉利的。
所以我來告訴我友好的國君們,以及尹氏、衆武官和一般的官員們,說:‘我現在得到了吉利的蔔兆,我隻有和你們衆國,去讨伐殷國的犯罪之臣。
’ “爾庶邦君,越庶士、禦事,罔不反曰:‘艱大,民不靜,亦惟在王宮、邦君室1。
越予小子,考翼,不可征;王害不違蔔2?’ 注釋 1 反曰,對曰。
亦,義猶而且。
管、蔡皆王室之人,武庚為邦君,故雲在王宮邦君室。
2 《釋詞》雲:“越,猶惟也。
”予小子,邦君庶士等自謂。
于省吾謂金文考、孝通用。
《便讀》雲:“翼,敬也。
”害、曷古通;何也。
違,背;不聽從。
譯文 “你們衆國君,及衆武官、衆官員,沒有一個不對我說:‘這事太艱巨了,會使人民都不得安靜,而且這些作亂的人,有的與王室有關,有的是諸侯。
我們這些年輕人,應該孝敬,不可去征伐他們,王何不違背龜蔔?’ “肆予沖人,永思艱。
曰,嗚呼!允蠢鳏寡,哀哉1!予造天役,遺大投艱于朕身;越予沖人,不卬自恤2。
義爾邦君,越爾多士—尹氏、禦事,綏予曰3:‘無毖于恤,不可不成乃甯考圖功4。
’ 注釋 1 予沖人,成王自稱。
《釋詞》:“允,猶用也。
”蠢,擾動。
2 造,遭。
役,使。
投,擲。
卬,我。
恤,憐憫。
3 義,宜;貫下文綏字讀,言爾邦君等宜如此綏予。
綏,告也:《尚書故》說。
4 無,勿。
毖,《廣韻》:“告也。
”毖恤,猶言告勞。
甯考,即文考。
文考,乃金文中習見之語,謂亡父也;此指武王言。
譯文 “我這年輕人,很長久地考慮着這艱難的任務。
說,唉!(這叛亂)用以騷擾了孤苦無依的人,可憐啊!我受到老天的指使,把重大的責任和艱巨的事情投擲在我身上;我這年輕人,也不能自我憐憫了。
你們國君,及你們衆官員—尹氏、一般官員,都應該勸告我:‘不要訴苦呀,不可不成就你亡父所經營的事業。
’ “已,予惟小子,不敢替上帝命1。
天休于甯王,興我小邦周;甯王惟蔔用,克綏受茲命2。
今天其相民,矧亦惟蔔用3。
嗚呼!天明畏,弼我丕丕基4。
” 注釋 1 已,噫。
替,廢。
2 休,讀為“庥”;此做動詞用,猶言造福。
甯王,文王;下同。
綏,安。
3 相,助。
矧,語詞,無義。
4 明,謂顯揚善人。
畏,讀為“威”,謂懲罰惡人。
弼,輔助。
丕,大。
基,業。
譯文 “唉!我這年輕人啊,我不敢廢棄上帝的命令。
老天造福于文王,振興了我們小小的周國;當年文王都是遵從着占蔔去做事,所以才能安然接受了這國運。
現在老天是要幫助民衆的,因而我們也要遵從着占蔔行事。
唉!老天是顯揚善人懲罰惡人的,它将會輔助我們這偉大的王業。
” 王曰:“爾惟舊人,爾丕克遠省,爾知甯王若勤哉1!天毖我成功所,予不敢不極卒甯王圖事2。
肆予大化誘我友邦君;天棐忱辭,其考我民,予曷其不于前甯人圖功攸終3?天亦惟用勤毖我民,若有疾;予曷敢不于前甯人攸受休畢4?” 注釋 1 舊人,意謂老臣。
丕,語詞。
省,記憶。
若,如此。
勤,勤勞。
2 ,秘也:《尚書故》說。
毖,告。
《便讀》雲:“所,詞也。
”按:《召诰》“王敬作所”,《君奭》“多曆年所”,“所”字皆句末語助詞,與此同。
極與亟通,急也:《述聞》說。
卒,終。
圖事,所圖謀之事。
3 肆,故。
化誘,猶言教導。
棐,匪之假。
忱,信。
辭,與斯通,語詞。
此句意謂天命無常,不可專信天命而忽略人事:本《骈枝》說。
考,察。
前甯人,即前文人;謂亡故之祖先。
攸,以。
終,謂完成。
4 勤,愛惜:義見《詩·鸱鸮》正義引王肅說。
毖,慰勞。
休,福祥:謂王業。
畢,完成。
譯文 王說:“你們這些人都是老官員,因此你們能夠記得遠年的往事,你們知道文王當年是多麼勤勞啊!老天秘密地告訴我們成功,我就不敢不急切地完成當年文王所圖謀的事業。
所以我殷切地來教導我的友好國家的君主們;老天是不可信賴的,它将要考驗我們人民,我怎麼能不将祖先所經營的事業完成呢?老天是愛惜、慰勞我們民衆的,就像民衆生了病一樣(因人們對病人最同情);我怎麼敢不将祖先們所接受的福祥(國運)完成呢?” 王曰:“若昔,朕其逝1。
朕言艱日思2。
若考作室,既厎法,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構3?厥父菑,厥子乃弗肯播,矧肯獲4?厥考翼其肯曰:‘予有後,弗棄基5?’肆予曷敢不越卬敉甯王大命?若兄考,乃有友伐厥子,民養其勸弗救6?” 注釋 1 若昔,言如昔日伐纣之事。
逝,往;謂往伐武庚。
2 言,語詞。
艱日思,謂日思此艱難之事。
3 考,父。
厎,定。
築土為房基曰堂。
矧,況。
架木為房頂曰構。
4 菑,新墾一歲之田。
播,播種。
獲,收割。
5 翼,衍文:《述聞》有說。
基,基業。
6 越,于。
卬,我。
敉,撫定。
大命,謂國運。
于省吾謂:《無逸》中兩“皇”字,漢石經皆作兄;是皇與兄通。
兄考,即皇考也。
友,《漢書》作效;《核诂》疑本當作爻,故《漢書》讀為“效”,而今本訛為友。
爻,交互也。
伐,擊。
民,讀為“敃”,勉也。
養,長。
勸,鼓勵。
譯文 王說:“像往年一樣,我将要去(讨伐武庚)了。
我天天在考慮着這艱難的任務。
好像父親要造一所房子,既已定下法則,可是他的兒子卻不肯把房屋的地基打起來,何況是肯架起屋頂呢?父親把田地開墾了一年,他的兒子竟然不肯播種,何況是肯收獲呢?這樣,父親難道肯說:‘我有後人了,不會廢棄我的家業了?’所以我怎麼敢不在這時來安定當年文王所受的國運?好像是一個偉大的父親,若有人來打擊他的兒子,難道他會
本篇述周武王與商纣戰于牧野時誓師之辭。
其辭既不如《周诰》諸篇之古奧;篇中又以“夫子”為第二稱謂,乃戰國以來之習慣用法(說見《洙泗考信錄》卷二),知其為戰國時人述古之作。
時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1。
注釋 1 甲子,據《史記·周本紀》,乃武王十二年二月甲子日,而《齊太公世家》又以為十一年正月甲子。
二者孰是,尚無定論。
昧爽,天微明日未出時:據孫《疏》說。
王,謂武王。
朝,早:《尚書故》說。
商郊,商都之郊。
牧野,牧之郊野。
譯文 那時是甲子日天剛剛黎明,王老早就到了商都郊外牧的曠野,于是就宣誓了。
王左杖黃钺,右秉白旄以麾;曰:“逖矣西土之人1。
” 注釋 1 杖,持。
钺,大斧。
秉,持。
旄,旄牛尾。
麾,指揮。
逖,遠。
西土,西方。
周在西方,所率以伐殷者,皆西方之諸侯;故雲西土之人。
譯文 王左手拿着一把黃色大斧,右手拿着一條白旄牛尾來指揮,說:“(路程真)遠呀!(我們這些)西方的人們。
” 王曰:“嗟!我友邦冢君、禦事、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師氏、千夫長、百夫長,及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1。
稱爾戈,比爾幹,立爾矛,予其誓2。
” 注釋 1 冢君,猶言大君,乃尊稱各諸侯之詞。
禦事,衆官員。
司徒,掌民政;司馬,掌兵事;司空,掌土地。
亞、旅,皆官名,其職掌未詳。
師氏,将兵之官。
蔡《傳》:“千夫長,統千人之帥;百夫長,統百人之帥也。
”庸,在今湖北鄖陽縣。
蜀,在今四川北部。
羌,《說文》:“西戎牧羊人也。
”髳(máo),《核诂》謂即茅戎;在舊陝州河北縣,當山西南部濱河之地。
《核诂》謂微、眉通,亦即郿;在今陝西郿縣。
盧,即春秋時之盧戎;在今湖北襄陽南。
彭,在今四川彭縣。
濮,《便讀》謂在湖北荊州府。
八國皆蠻夷戎狄,故與友邦分别言之。
2 稱,舉。
比,附;謂附近身體。
幹,盾。
譯文 王說:“唉!我們友邦的大君們、辦事的官員們、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師氏、千夫長、百夫長,以及庸、蜀、羌、髳、微、盧、彭、濮諸國的人們,舉起你們的戈,把你們的盾附在身上,把你們的矛豎立起來,我要宣誓了。
” 王曰:“古人有言曰:‘牝雞無晨。
牝雞之晨,惟家之索1。
’今商王受,惟婦言是用2。
昏棄厥肆祀,弗答;昏棄厥遺王父母弟,不迪3。
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4,是信是使,是以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
注釋 1 晨,謂司晨。
索,蕭條。
此謂牝如于晨間效公雞之鳴,則其家必衰敗。
今台灣尚有此俗。
2 受,纣名。
婦,謂妲己。
3 昏,讀曰泯;昏棄,泯棄也:《述聞》說。
肆,享祭宗廟也:見《周禮·大祝》鄭注。
答,謂報答神恩。
“昏棄厥遺王父母弟不迪”,《史記·周本紀》說為“昏棄其家國,遺其王父母弟不用”。
然漢石經“厥”“遺”二字連文;是知《史記》之說,乃太史公解釋之語,非“厥”“遺”二字之間,本有“家國”二字。
遺,留。
王父母弟,謂纣之弟輩。
纣之父為王,故雲王父母;非謂祖父母也。
迪,用。
4 逋,逃。
多罪逋逃,謂罪惡多而逃亡之人。
崇、長,皆謂尊敬。
譯文 王說:“古人有句話道:‘母雞沒有早晨啼叫的。
若母雞早晨啼叫起來,那麼這家必定會蕭條的。
’現在商國的君王受,專門采用婦人的話。
廢止了他的祭祀,不報答神的恩惠;舍棄了他先王遺留下的他的同父母兄弟,而不任用。
卻隻是把天下的罪惡多端的逃亡者,來推崇、來尊敬,來信任、來使用,讓他們做大夫和卿士,使他們暴虐民衆,在商國作亂。
“今予發1,惟恭行天之罰。
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齊焉。
夫子勖哉2!不愆于四伐3、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齊焉。
勖哉夫子!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罴,于商郊;弗迓克奔,以役西土4。
勖哉夫子!爾所5弗勖,其于爾躬有戮!” 注釋 1 發,周武王名。
2 愆,過。
六步、七步,謂前進之步數。
齊,謂整齊行列。
勖,勉。
3 一擊一刺,謂之一伐。
4 尚,希冀之詞;猶言庶幾乎。
桓桓,勇武貌。
貔(pí),豹屬。
罴,似熊而大。
迓,《匡謬正俗》作禦,《史記》作禦。
禦、禦通,抵制。
克奔,謂敵人能奔來投降者。
役,使。
5 所,猶若也:《釋詞》有說。
譯文 “現在我姬發,隻有恭敬地來推行老天(對他)的懲罰。
今天的事情,也不過是前進六步、七步,就停下來整齊一下行列(意謂不至于太辛勞)。
你們這些人要奮勉呀!也不過是刺擊四次、五次、六次、七次,就停下來整齊一下行列。
奮勉呀你們這些人!在這商都的郊外,你們要發揮勇武的精神,像虎、貔、熊、罴一般。
不要抵制(意謂打擊)能奔來(投降的敵人),要使他們到我們西方去為我們服勞役。
奮勉啊你們這些人!你們若不奮勉,那就要對你們本身施行殺戮!” 洪範 《洪範》,大法也。
《書序》雲:“武王勝殷殺受,立武庚,以箕子歸,作《洪範》。
”是《書序》以本篇作于武王時也。
按:本篇“恭作肅”以下五語,顯襲《詩·小雅·小旻》“民雖靡膴,或哲或謀,或肅或乂”及“國雖靡止,或聖或否”諸語為之。
而《小旻》之詩,蓋作于東西周之際。
本篇又雲:“王省惟歲,卿士惟月,師尹惟日。
”師尹地位在卿士之下,與《詩》《書》及早期金文皆不合。
知此亦後人述古之作。
唯本篇言五行所代表之事物,尚約而不侈,至鄒衍乃變本加厲。
以此證之,可知本篇之著成,當在鄒衍之前,蓋約當戰國初年也。
劉節《洪範疏證》以為本篇當著成于秦統一之前,戰國之末。
恐未谛。
惟十有三祀,王訪于箕子1。
王乃言曰:“嗚呼!箕子。
惟天陰骘下民,相協厥居,我不知其彜倫攸叙2。
” 注釋 1 有,讀為“又”。
祀,年。
《爾雅》謂:商曰祀,周曰年。
按:西周早期銅器銘文,抑或稱年曰祀;知《爾雅》之說非是。
王,周武王。
武王十一年克殷;則十有三祀,乃克殷後之二年也。
2 陰,覆蔭。
骘,定也。
陰,猶言保護。
協,和。
彜,常。
倫,道。
攸,所。
叙,定。
譯文 (周武王)十三年,王去拜訪箕子。
王于是說道:“唉!箕子。
老天是保護世間民衆的,(使他們)互相和睦地住在一起,我不知道那經常的道理要怎樣制定。
” 箕子乃言曰:“我聞在昔,鲧陻洪水,汩陳其五行1;帝乃震怒,不畀洪範九疇,彜倫攸斁2。
鲧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彜倫攸叙3。
注釋 1 鲧,禹父名。
陻,堵塞。
汩、陳,皆亂也:《尚書故》說。
2 帝,上帝。
震,動。
畀,與。
疇,類。
九疇,即下文初一至次九之九類。
攸,猶乃也;下攸字同。
斁,敗壞。
3 錫,賜。
叙,就緒,猶定也。
譯文 箕子就說道:“我聽說在以前,鲧堵塞大水,把五行擾亂了;上帝于是動了怒,不把九類的大法授給他,那經常道理于是就敗壞了。
鲧就被誅責而死,禹于是繼承着起來,老天因而把九類大法賜給了禹,這經常的道理才規定下來了。
“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1;次三,曰農用八政;次四,曰協用五紀2;次五,曰建用皇極;次六,曰乂用三德3;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極4。
注釋 1 初,始。
次,第。
五行,詳下文。
敬,謹。
按:用,猶于也;以下二用字同。
2 《廣雅》:“農,勉也。
”協,調和。
紀,謂紀歲月日等。
3 建,立;謂君權之建立。
用,使用;下同。
皇,君。
極,法則。
乂,謂治民。
4 明,謂欲明哲。
稽疑,謂有疑而問之于蔔筮。
念,顧慮。
用,于。
庶,衆。
征,驗。
向,讀為“飨”;養也。
威,威脅;懲罰。
極,謂困厄。
譯文 “第一是五行,第二是敬謹地從事五件事,第三是奮勉地施行八種政治,第四是調和于五種天象時令,第五是建立君主的法則,第六是治理民衆要用三種德行,第七是想要明哲就要用蔔筮考察(決定)疑惑,第八是要顧慮老天的各種征兆,第九是享受五種幸福,受六種困厄懲罰。
“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穑1。
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穑作甘2。
注釋 1 潤,濕。
炎,焚。
曲直,可使之曲,亦可使之直。
從革,言其形任從人意改變。
爰,與曰古通。
2 潤下,謂水。
以下“炎上”“曲直”“從革”三事,皆仿此。
作,猶則也;下同。
辛,辣。
甘,甜。
譯文 “第一是五行:一是水,二是火,三是木,四是金屬,五是土壤。
水是往下潤濕的,火是往上焚燒的,木料是可使彎曲、可使伸直的,金屬是可任憑人意來改變形狀的,土壤是可種植、收獲五谷的。
往下潤濕的東西(味道)就鹹,往上焚燒的東西(味道)就苦,可曲可直的東西(味道)就酸,形狀任憑人改變的東西(味道)就辣,種植收獲的東西(味道)就甜。
“二、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視,四曰聽,五曰思。
貌曰恭,言曰從1,視曰明,聽曰聰,思曰睿2。
恭作肅,從作乂,明作哲,聰作謀,睿作聖3。
注釋 1 《漢書·五行志》注:“言正曰從。
” 2 睿,通。
3 作,則;下同。
肅,敬。
乂,治。
哲,智。
謀,能謀慮。
聖,明通。
譯文 “第二是五事:一是态度,二是言論,三是眼光,四是聽覺,五是思想。
态度要恭敬,言論要正當,眼光要明亮,聽覺要清晰,思想要通達。
态度恭敬,就能嚴肅;言論正當,就可以治理事務;能看得分明,那就明智了;能聽得清楚,那就有計謀了;思想能通達,那就聖明了。
“三、八政:一曰食1,二曰貨2,三曰祀3,四曰司空4,五曰司徒5,六曰司寇6,七曰賓7,八曰師8。
注釋 1 食,謂管理民食之官。
2 貨,謂掌财物之官。
3 祀,謂掌祭祀之官。
4 司空,掌民土地居處之官。
5 司徒,掌教民之官。
6 司寇,掌诘盜賊之官。
7 賓,謂掌諸侯朝觐之官。
8 師,謂掌軍旅之官。
譯文 “第三是八種政事:一是主管糧食的官,二是主管财物的官,三是掌管祭祀的官,四是管理人民土地居處的司空,五是掌管教育的司徒,六是捕審盜賊的司寇,七是招待諸侯的官——賓,八是主持軍事的官——師。
“四、五紀:一曰歲,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曆數1。
注釋 1 星,謂二十八宿。
辰,謂十二辰。
二十八宿疊見,以叙節氣;十二辰以紀日月所會。
曆,曆法。
數,算數。
譯文 “第四是五種天象時令:一是年歲,二是(每年的)月數,三是(每月的)日數,四是星辰(的觀察),五是曆法算數(的推算)。
“五、皇極:皇建其有極,斂時五福,用敷錫厥庶民1。
惟時厥庶民于汝極,錫汝保極2。
凡厥庶民,無有淫朋;人無有比德,惟皇作極3。
凡厥庶民,有猷有為有守,汝則念之4。
不協于極,不罹于咎;皇則受之5。
而康而色,曰:‘予攸好德。
’汝則錫之福。
時人斯其惟皇之極6。
無虐茕獨;而畏高明7。
人之有能有為,使羞其行,而邦其昌8。
凡厥正人,既富方谷;汝弗能使有好于而家,時人斯其辜9。
于其無好德,汝雖錫之福,其作汝用咎10。
無偏無陂,遵王之義;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11。
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無反無側,王道正直12。
會其有極,歸其有極13。
曰,皇極之敷言,是彜是訓,于帝其訓14。
凡厥庶民,極之敷言,是訓是行,以近天子之光15。
曰,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
注釋 1 皇建,謂君權之建立。
斂,聚合。
時,是。
敷,施。
錫,與。
2 時,是。
于汝極,謂取法于君。
錫,與。
保,守持。
3 淫朋,猶言邪黨。
人,謂官吏。
《論語》孔注雲:“阿黨為比。
”德,謂行為。
皇,君。
作,為。
4 猷,謀。
為,作為。
守,操守。
念,常思。
5 協,合。
罹,遭逢。
咎,過惡。
受,寬容。
6 上而字,猶能也:《釋詞》有說。
康,和。
下而字,猶其也。
色,面色。
攸,語助詞。
好,喜好。
時人,是人。
斯,猶乃:《釋詞》說。
皇,君。
之,是。
極,法。
7 茕獨,孤單無依之人。
畏,敬畏。
高明,明智之人。
8 羞,漢李尤《靈台銘》作修,《潛夫論·思賢》篇作循;修循古通,順也。
使順其行,謂不橫加阻撓。
而,汝。
昌,興盛。
9 《大義》雲:“正、政同字;正人,謂在官者。
”方,猶常也:義見《禮記·檀弓》鄭注。
谷,祿。
好,善。
而,汝。
家,謂國家。
時,是。
辜,罪。
10 于其,如其。
好,善。
《史記·宋世家》述此語無“德”字,是也:《述聞》有說。
作,作為。
《尚書故》雲:“汝用咎,猶言汝受其咎。
” 11 無,勿。
偏,不正。
陂,本作頗;唐玄宗诏改作陂,非是。
頗,頭偏也。
遵,循。
義,法。
有,猶或也:義見《廣雅》。
作好,謂私心作偏好。
下文作惡視此。
路,猶道也。
以上六句謂民。
12 助私曰黨。
蕩蕩,平坦。
平平,平易。
反,反複。
側,傾倒。
反側,不正直也。
以上六句謂君。
13 會,謂君聚會臣。
歸,謂臣歸附君。
有極,謂合于極。
14 曰,更端之詞。
敷言,所陳述之言。
彜,法。
“是訓”之“訓”字,教也;謂教民。
帝,上帝。
“其訓”之“訓”字,順也。
言順于上帝。
以上三句謂君。
15 訓,順。
行,實行。
近,接近。
光,光明。
以上四句謂民。
譯文 “第五是君主的法則:君主建立君權是要有法則的。
聚集五種幸福,用來普遍地施與那些民衆。
于是那些民衆就效法你的法則,跟你共同保持這法則了。
凡是民衆,沒有邪惡的黨派;官員們也沒有偏袒他們私黨的行為,隻是以君主作為法則。
凡是民衆,有計劃、有作為、又有操守的,你就要把他們常常放在心中。
若有人不合法規,但也不至于陷入罪惡,君主就要寬容他。
若有人能夠和顔悅色,并且說:‘我愛好美德。
’你就要賜予他幸福。
這種人就會以君主為法則。
不要暴虐孤苦無依的人,而要敬重畏懼明智的人。
假如一個人(官員)有才能、有作為,就使他順利地去行,你的國家就會強盛。
凡是官員們,政府既用經常的俸祿使他們富足;你若不能使他們對你的國家有好的貢獻,這就是那些官員的罪過了。
假如他沒有好處,你縱使賜予他幸福,他的行為會使你受到罪過的。
不要偏邪不正,要能遵循着王的法則;不要私心有所偏愛,要遵循着王所規定的道理;不要私心有所偏惡,要遵循着王所規定的道路。
(王)不要有所偏私,不要偏袒同黨,王的道路才能平坦;不要偏袒同黨,不要有所偏私,王的道路才能平易;不要反複無常,不要偏斜不正,王的道路就會又正又直。
天子聚集(領導)諸侯臣民要有法則,諸侯臣民歸附天子也要有法則。
以上所說關于君權建立的話,是要取法的、是要用來教導民衆的;(若能這樣,)那就是順從上帝了。
凡是民衆們,對于上述的話,若能服從能實行,那就可以接近天子的光明了。
(民衆所以要接近天子的光明,)因為天子是人民的父母,是天下的君王。
“六、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剛克,三曰柔克1。
平康正直,強弗友剛克,燮友柔克;沈潛剛克,高明柔克2。
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3。
臣無有作福作威玉食;臣之有作福作威玉食,其害于而家,兇于而國。
人用側頗僻,民用僭忒4。
注釋 1 正,不邪。
直,不曲。
剛克、柔克,謂性情過剛或過柔。
2 平,正。
康,和。
友,順。
燮,和。
“沈潛剛克”“高明柔克”兩“克”字,義皆同剋,治也。
沈潛者,性情過柔之象;高明者,性情過剛之象。
3 辟,君。
作福、作威,謂有造福于人及懲罰人之權。
馬融雲(見《史記集解》):“玉食,美食。
”按:古人有食玉屑之說,見《周禮·天官·玉府》鄭司農注。
此玉食,疑即食玉屑。
4 人,謂官吏。
側,傾斜;頗,偏;僻,邪:皆謂不正。
僭,過分。
忒,惡。
譯文 “第六是三種德行:一是不邪不曲,二是剛強過度,三是柔弱過度。
平正中和就是正直,倔強而不溫和就是剛強過度,和順而不堅強就是柔弱過度;沈潛的人要用剛強來治他,高明的人要用溫柔來治他。
隻有君主可以有造福于人之權,隻有君主有加人以刑罰之權,隻有君主可以享受玉食。
官員們沒有權造福于人、懲罰人和享受玉食。
官員們若有權造福于人、懲罰人和享受玉食,那就會對你的國家有所妨害,給你的國家帶來兇災。
(因為)官員要是這樣,就偏邪不正,民衆們也就不守本分而造成過錯了。
“七、稽疑:擇建立蔔筮人1,乃命蔔筮。
曰雨,曰霁,曰蒙,曰驿,曰克,曰貞,曰悔。
凡七,蔔五,占用二,衍忒2。
立時人作蔔筮,三人占,則從二人之言。
汝則有大疑,謀及乃心,謀及卿士,謀及庶人,謀及蔔筮。
汝則從、龜從、筮從、卿士從、庶民從,是之謂大同;身其康強,子孫其逢:吉3。
汝則從、龜從、筮從、卿士逆4、庶民逆:吉。
卿士從、龜從、筮從、汝則逆、庶民逆:吉。
庶民從、龜從、筮從、汝則逆、卿士逆:吉。
汝則從、龜從、筮逆、卿士逆、庶民逆:作内,吉;作外,兇5。
龜筮共違于人:用靜,吉;用作,兇6。
注釋 1 擇,選。
建,立。
以龜占吉兇,曰蔔。
以蓍占吉兇,曰筮。
2 雨,謂龜兆作雨形;以下四事仿此。
霁,雨止雲氣在上。
蒙,霧。
驿,古文作圛,讀為“涕”。
《說文》:“圛者,升雲半有半無。
”克,鄭玄雲(見《史記集解》):“如祲氣之色相犯也。
”内卦曰貞。
外卦曰悔。
蔔五,謂占龜兆用雨至克五事。
占用二,謂以易占則用貞悔二事。
衍,推演。
忒,變化。
3 時人,是人;謂掌蔔筮之人。
汝則有大疑之則,義猶若也:《釋詞》有說。
大同,謂意見完全一緻。
身,謂自身。
逢,大,猶盛旺也:《述聞》說。
4 逆,不順從。
5 内,謂家内事。
外,謂外事;即國事。
6 靜,無所動作。
作,動作。
譯文 “第七是蔔問疑惑:選擇而建立掌管龜蔔和易筮的官員,而使他們蔔龜、占卦。
(龜兆)有的像雨,有的像雨止而雲氣在上,有的像霧,有的像若有若無的浮雲,有的像互相侵犯的兇災氣色;(卦象)有内卦,有外卦。
(龜兆和卦象)共七種,屬于龜蔔的有五種,以易占時用兩種,(據上述各種兆象)推演而變化之。
設立了這人擔任龜蔔和易筮,假如三個人來判斷龜兆和卦象,要遵從兩個人的說法。
你假如有重大的疑問,要自己考慮考慮,然後跟官員們商量,然後再跟民衆商讨,然後再就龜蔔和易筮來商讨。
若你贊成、龜蔔贊成、占筮贊成、官員們贊成、民衆贊成,這就是意見全體一緻,那麼你就會安康強健,你的子孫也一定會盛旺:這自然是吉祥的了。
若你贊成、龜蔔贊成、占筮贊成,而官員們反對、民衆反對:這還是吉利的。
官員贊成、龜蔔贊成、占筮贊成,而你反對、民衆反對:這也是吉利的。
民衆贊成、龜蔔贊成、占筮贊成,而你反對、官員反對:這也是吉利的。
若你贊成、龜蔔贊成,而占筮反對、官員們反對、民衆反對:做家庭方面的事,是吉利的;若做朝廷方面的事,就不吉利。
龜蔔和占筮的結果都與人的意見不同:那麼無所作為,是吉利的;若有所作為,就兇險了。
“八、庶征:曰雨,曰旸,曰燠,曰寒,曰風,曰時1。
五者來備,各以其叙,庶草蕃庑2。
一、極備兇;一、極無兇3。
曰休征:曰肅,時雨若;曰乂,時旸若;曰哲,時燠若;曰謀,時寒若;曰聖,時風若4。
曰咎征:曰狂,恒雨若;曰僭,恒旸若;曰豫,恒燠若;曰急,恒寒若;曰蒙,恒風若5。
曰,王省惟歲,卿士惟月,師尹惟日6。
歲月日時無易,百谷用成,乂用明,俊民用章,家用平康7。
日月歲時既易,百谷用不成,乂用昏不明,俊民用微8,家用不甯。
庶民惟星,星有好風,星有好雨9。
日月之行,則有冬有夏;月之從星,則以風雨10。
注釋 1 旸,晴。
燠,暖。
時,合乎時。
2 五者,謂雨、旸、燠、寒、風。
來備,備來。
叙,次序(意謂節候)。
蕃,與繁通,茂盛。
庑(wú),豐盛。
3 一,謂五者中之一。
極備,過多。
極無,過少。
4 休征,政事美善之征兆。
肅、乂、哲、謀、聖,見前注。
時雨,合時之雨;以下仿此。
若,句末語助詞。
下同。
5 咎征,過惡之征兆。
狂,狂妄。
恒雨,久雨;以下仿此。
僭,差錯。
豫,逸樂。
急,嚴急。
蒙,昏暗。
6 《便讀》雲:“省,察視也。
”又雲:“師,衆也。
尹,治事者也。
” 7 易,改變常态。
用,猶以也。
乂,政治。
俊,多才智。
章,顯著。
康,安。
8 微,不顯著。
9 好,讀去聲。
舊說箕星好風,畢星好雨。
10 月經于箕星則多風,遇畢星則多雨。
以,猶有也:《核诂》說。
自“曰王省惟歲”至“則以風雨”凡八十七字,與上文不相應。
《東坡書傳》移此節于五紀“五曰曆數”之下,其說可取。
譯文 “第八是各種征兆:就是下雨、晴天、溫暖、寒冷、刮風和适時。
這五種(氣象一年中)全來了,而且各種氣象都照着應當發生的次序發生,那麼,一切草木就都繁盛了。
每一種現象太多了,那是兇的;每一種現象太少了,也是兇的。
良善的象征:(天子若)嚴肅,那就會有及時雨;(天子若)有治國的才幹,那就會及時晴朗;(天子若)明智,那就會及時溫暖;(天子若)有計謀,那就會及時寒冷;(天子若)明達,那就會及時刮風。
過惡的象征:(天子若)狂妄,那就久雨不止;(天子若)有過錯,那就久晴不雨;(天子若)好享安樂,那就經常溫暖;(天子若)嚴酷急切,那就經常寒冷;(天子若)愚昧不明,那就經常刮風。
對于君主,要就一年的情形來觀察;高級官員,就一月的情形觀察;普通官員,則就一天的情形觀察。
全年全月全日和四時都沒改變常态,一切農作物就因而成熟了,政治也就修明了,傑出的人才也就顯達了,國家也就太平安甯了。
全日全月全年和四時若改變了常态,則一切農作物就不能成熟,政治也就黑暗而不修明,傑出的人才也就不能顯達,國家也就不能安甯了。
民衆的象征是星兒,星有愛好風的,星有愛好雨的。
日月運行起來,(固然可以)有冬季和夏季(意謂天子、卿士固然可以成就國家大事);但月亮若遇到星兒,那也就會刮風下雨(意謂百姓雖微賤,也可以影響政府)。
“九、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甯,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1。
六極:一曰兇短折,二曰疾,三曰憂,四曰貧,五曰惡,六曰弱2。
” 注釋 1 此攸好德,與皇極之“予攸好德”異義,《便讀》雲:“攸,修也。
”好,讀上聲,美善也。
考,老。
考終命,謂老而以壽終。
2 兇,謂橫死。
短折,夭折。
弱,體弱。
譯文 “第九是五種幸福:一是壽高,二是富裕,三是健康安甯,四是修養美德,五是年老而得善終。
六種困厄:一是橫死而夭折,二是生病,三是憂愁,四是貧窮,五是過惡,六是身體衰弱。
” 金 金縢,金屬之繩也。
因篇中有“以啟金縢之書”語,故以名篇。
《書序》以本篇為周公所作,而篇中屢言“周公”,或但稱周公曰“公”:知《書序》之說非是。
《東坡書傳》雲:“金縢之書,緣周公而作,非周公作也。
”其說良是。
按:本篇文辭平易,不類西周時作品,殆春秋或戰國時人述古之作也。
既克商二年,王有疾,弗豫1。
二公曰:“我其為王穆蔔2。
”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3。
” 注釋 1 周武王十一年克商;既克商二年,即武王十三年。
王,周武王。
豫,《爾雅》:“安也。
”自漢以來,謂天子病曰不豫。
2 二公,《史記》以為太公及召公。
穆,敬。
3 戚,動心:《尚書故》引戴鈞衡說。
譯文 已克服商國兩年後,(武)王生了病,不安康了。
二公說:“我們要為君王恭敬地占蔔。
”周公說:“(隻是占蔔)不能夠感動我們的先王。
” 公乃自以為功,為三壇同1。
為壇于南方,北面、周公立焉;植璧秉珪2,乃告大王、王季、文王。
注釋 1 公,謂周公。
功,事。
築台曰壇。
三壇,太王、王季、文王各一壇。
,掃地以備祭祀。
2 鄭玄雲(見《正義》):“植,古置字。
”秉,持。
璧、珪,皆貴重玉器,用以禮神者。
譯文 (周)公于是把這事當作自己的任務,築起了三座台子,把它們都打掃幹淨。
另外,又在南方築了一座台子,周公面向北方站在(南方的)台子上;安放下璧拿着珪,于是來禱告太王、王季、文王。
史乃冊祝曰1:“惟爾元孫某,遘厲虐疾;若爾三王,是有丕子之責于天,以旦代某之身2。
予仁若考3,能多材多藝,能事鬼神;乃元孫4不若旦多材多藝,不能事鬼神。
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爾子孫于下地;四方之民,罔不祗畏5。
嗚呼!無墜天之降寶命,我先王亦永有依歸6。
今我即命于元龜,爾之許我7,我其以璧與珪,歸俟爾命;爾不許我,我乃屏8璧與珪。
” 注釋 1 《核诂》雲:“史,謂内史,主作冊之事。
”按:冊祝,謂作冊文以祝告于神。
2 元,長。
二“某”字,皆應作發;發,武王名。
因避諱,故代以“某”字。
遘,遭遇。
厲,危。
虐,惡。
是,讀為“寔”;實也。
丕,《史記》作負。
按:負,荷也;猶言保護。
3 《述聞》雲:“若,而也。
”于省吾謂金文考與孝通,此“考”字應讀為“孝”。
4 乃元孫,汝長孫也;謂武王。
5 命于帝庭,謂武王受命于上帝。
王國維謂“敷佑四方”,即盂鼎之“匍有四方”。
按:即普有天下。
下地,即地上;猶言人間。
祗畏,敬而畏之。
6 無,勿。
墜,失。
寶命,謂國運。
依歸,倚靠。
7 即命,就而聽命。
元龜,大龜。
“爾之”之“之”,猶若也。
8 屏,藏;謂不獻于神。
譯文 史官于是用作好的冊文禱告說:“你們的長孫某人,遭遇了又厲害又險惡的病;像你們三王,在天上實在應有保護你們子孫的責任,就用旦來代替某的身子吧。
我仁厚而又孝順,又有許多才能許多技藝,能侍奉你們的神靈;你們的長孫不像旦這麼才能多、技藝多,不能侍奉神靈。
可是他是在上帝的庭院中接受了任命,來普遍地保有天下的,因而就能夠在人間安定你們的子孫;天下的人,對他沒有不尊敬而畏懼的。
唉!(你們三位先王)不要喪失了老天降給我們的寶貴國運,我們的先王也就永遠有依靠了。
現在我來聽命于大龜,你們若允許我(的請求),我就把璧與珪(兩種高貴玉器)獻給你們,然後回去等待你們的命令;你們若不允許我,那我就把璧與珪收藏起來。
” 乃蔔三龜,一習吉1。
啟籥見書,乃并是吉2。
注釋 1 三王各蔔以龜,故雲三龜。
一,一緻,猶言通通地。
習,重複。
2 《述聞》雲:“書者,占兆之辭。
籥者,簡屬,所以載書……啟,謂展視之。
” 譯文 于是占蔔了三隻龜,通通都是吉利的。
再展開(占蔔的)簡冊對照所載的占辭,也都是吉利的。
公曰:“體,王其罔害;予小子新命于三王,惟永終是圖1。
茲攸俟,能念予一人2。
” 注釋 1 體,蔔兆。
其,将然之詞。
罔,無。
新命,新受命。
或謂:新,假為親;言親自受命;亦通。
永終,猶永久。
圖,謀。
2 攸,猶以也。
念,眷顧。
予一人,周公自謂也。
《尚書》二十八篇中,言予一人、予沖子、予小臣……者,凡三十七例,予字皆用于同位,無一例外。
知此處之予一人,亦謂周公,非謂武王也。
周法高《“明保予沖子”辨》有說。
譯文 公說:“從龜兆來看,王将不會有什麼災害;我這年輕人剛剛向三位先王接受了命令,先王也是往永久處去計劃的,現在我們就在這裡等着吧,先王能體念我個人的。
” 公歸,乃納冊于金縢之匮中。
王翼日乃瘳1。
注釋 1 冊,即前文冊祝之冊。
匮,櫃。
金縢之匮,用金屬繩束紮于外之櫃。
翼,與翌通。
瘳,病愈。
譯文 周公回來,就把禱告三王的冊子放進金屬繩子所捆紮的櫃子裡。
第二天王的病就好了。
武王既喪1,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國,曰:“公将不利于孺子2。
”周公乃告二公曰:“我之弗辟3,我無以告我先王。
” 注釋 1 喪,亡。
《史記·封禅書》謂武王克商後二年而崩,鄭玄謂武王崩于克殷後四年(見《詩·豳譜》正義),《逸周書·明堂》篇謂武王崩于克殷後六年,《管子·七臣七主》篇謂武王崩于克殷後七年,諸說未詳孰是。
2 管叔,名鮮,文王第三子。
弟,謂蔡叔、霍叔。
三叔皆封于殷故城而監殷民。
流,散布。
孺子,稚子;謂成王。
3 之,猶若。
辟,與避通;謂避走不複攝政。
譯文 武王既已死去,管叔和他的幾個弟弟就在國内散布謠言,說:“(周)公将要對小孩子(成王)不利了。
”周公于是告訴二公說:“我若不回避攝政的任務,我就無法報告我們的先王。
” 周公居東二年,則罪人斯得1。
于後,公乃為詩以贻王,名之曰《鸱鸮》;王亦未敢诮公2。
注釋 1 《史記》謂居東二年,即伐武庚及誅管叔放蔡叔之事。
茲從其說。
罪人,謂管蔡、武庚等。
2 王,謂成王。
《鸱鸮》之詩,見《詩·豳風》。
诮,責讓。
譯文 周公在東方居住了兩年,于是,罪人就得到了。
以後,公就作了一首詩送給王,這首詩的名稱叫作《鸱鸮》,王也沒敢譴責周公。
秋,大熟,未獲,天大雷電以風1,禾盡偃,大木斯拔2;邦人大恐。
王與大夫盡弁,以啟金縢之書3,乃得周公所自以為功、代武王之說。
二公及王,乃問諸史與百執事4。
對曰:“信5。
噫!公命,我勿敢言。
”王執書以泣,曰:“其勿穆蔔6。
昔公勤勞王家,惟予沖人7弗及知;今天動威,以彰8周公之德;惟朕小子其新逆,我國家禮亦宜之9。
” 注釋 1 秋,鄭玄雲:“周公出二年之後明年秋也。
”熟,谷物成熟。
雷電,今文本作雷雨;是。
《述聞》有說。
以,猶及也。
2 偃,仆倒。
拔,連根拔出。
3 弁,朝服。
啟,開。
4 百執事,謂諸史以外之各官吏。
5 信,實在。
6 穆,敬。
7 沖人,幼年人。
8 彰,顯著;表揚。
9 新,馬融本作親(見《釋文》);是。
逆,迎。
譯文 (這年)秋天,五谷全都成熟,但還沒收獲,天降下了大雷大雨并且刮着大風,所有的谷物都仆倒了,大樹都被連根拔出來,國人都驚慌得很。
王于是和高級官員們都穿上了朝服,來打開用金屬繩子捆着的禱告書,于是得到了周公自願負責、代替武王死的說法。
二公和王就問衆史官及所有辦事的官員,他們回答說:“真的。
唉!公命令我們,我們不敢說。
”王拿着書流淚,說道:“不需要再去敬謹地占蔔了。
當年公為我們國家勤勞,隻有我這年輕人不知道;現在老天發威來表揚周公的美德;(因此)我這年輕人要親自去迎接他,照我們國家的禮制說,這也是應該的。
” 王出郊,天乃雨1。
反風,禾則盡起。
二公命邦人,凡大木所偃,盡起而築之2,歲則大熟。
注釋 1 雨,當作霁:《述聞》有說。
2 起,謂扶起。
築,謂于樹根築土使固。
譯文 王走出了郊外,天就晴起來了。
(而且)刮起了回頭風,谷物就都豎立起來。
二公吩咐國民,凡是仆倒的大樹,通通把它們扶起來,并用土搗得堅固,于是年成就大大豐盛了。
大诰 诰,告也。
大诰,普遍告知天下之人也。
《書序》雲:“武王崩,三監及淮夷叛;周公相成王将黜殷,作《大诰》。
”《史記·魯世家》之說略同。
按:本篇是否周公所作,雖不能定;然文辭古奧,與西周金文相似。
其為西周初年作品,則無可疑。
王若曰:“猷,大诰爾多邦,越爾禦事1。
弗吊,天降割于我家,不少延2。
洪惟我幼沖人,嗣無疆大曆服3。
弗造哲,迪民康,矧曰其有能格、知天命4?已,予惟小子,若涉淵水,予惟往求朕攸濟5。
敷贲,敷前人受命,茲不忘大功,予不敢閉于天降威用6。
注釋 1 王,謂成王。
若曰,如此說:義見《盤庚》。
蔡《傳》:“猷,發語辭也。
”多邦,謂各諸侯之國。
越,與也:義見《廣雅》。
禦事,執事之人;此指周之官吏。
2 弗吊,猶言不幸:王國維有說。
割,馬融本作害(見《釋文》);禍害也。
指武王之喪言。
少,稍。
延,緩。
3 洪惟,發語詞;與毛公鼎之弘唯同。
嗣,繼承。
無疆,猶言無邊;謂大也。
曆,曆數。
服,職事。
大曆服,謂王位。
4 造,成為。
哲,明智。
《便讀》雲:“迪,導也。
”矧,況。
格,使神降臨。
5 《便讀》:“已,噫也。
”淵,深水。
濟,渡過。
6 王莽大诰襲此文,以“奔走”二字譯“贲”字。
段玉裁據莽诰,疑“敷贲”之“敷”為衍文。
其說可取。
敷,施行。
茲,如此。
忘,讀為“亡”;失掉。
大功,謂前人開國之功。
閉,拒絕。
《便讀》雲:“威用,猶作威也。
” 譯文 王如此說:“啊,我普遍地來告訴你們這許多諸侯之國,以及你們衆官員們。
不幸得很,老天降下了災禍在我家中,不稍為遲緩一點。
于是我這個年輕人,就繼承着無限重大的君主任務。
我不夠明智,(因而不能)領導民衆走上安康之途,何況是說我又能感動天神降臨,因而知道天命呢?唉,我這年輕人,就好像去渡過深水一樣,我隻是去尋求我所以能渡過的辦法。
我奔走着(勤勉地)施行先人所接受的時代使命,這樣,才不至喪失了偉大的功業,我不敢拒絕老天降給我們的懲罰的權力。
“甯王遺我大寶龜,紹天明1;即命,曰:‘有大艱于西土,西土人亦不靜,越茲蠢2。
’殷小腆,誕敢紀其叙3。
天降威,知我國有疵,民不康。
曰:‘予複。
’反鄙我周邦4。
注釋 1 吳大澂(《字說》)及方濬益(《綴遺齋彜器考釋》)皆謂金文之“文”字與“甯”字形近;此“甯”字乃“文”字之訛。
甯王,即文王;下文甯武,即文武。
《尚書故》雲:“紹為之借字。
”《說文》:“,蔔問也。
”《大義》雲:“天明,天命也。
”按:據《易·贲卦》釋文,明與命通。
2 即命,就而聽命也。
曰,謂占辭所雲。
艱,災難。
西土,謂周。
亦,語詞;無承上之義。
靜,安靜。
越,于。
茲,謂此時。
蠢,動。
以上占辭。
3 《尚書故》雲:“王肅雲:‘腆,主也。
’殷小主,謂祿父(武庚)。
”誕,發語詞。
《便讀》雲:“紀,猶理也。
叙,緒也。
”其緒,謂殷之王業。
4 天降威,謂武王之喪。
疵,病。
康,安。
複,意謂複國。
王先謙《尚書孔傳參正》(以下簡稱《參正》)以為鄙之義當為圖。
按:金文鄙圖同字,均但作啚。
此鄙當讀為“圖”;謀也。
譯文 “文王遺留給我一隻大而寶貴的龜,(我就用來)蔔問老天(給我們)的命運;我到龜面前來接受命令,龜蔔(告訴我)說:‘西方(周國)有一場大災難,西方的人民不得安靜,就在現今已經發動起來了。
’殷國的那小主人(武庚),居然敢整理他的王業。
因老天對我們降下懲罰來(武王死去),他(武庚)知道我們國家正有毛病(苦難),人民都不安定。
就說:‘我們要複國。
’反而圖謀我們周國。
“今蠢,今翼日,民獻有十夫,予翼,以于敉甯武圖功1。
我有大事、休,朕蔔并吉2。
肆予告我友邦君,越尹氏、庶士、禦事,曰:‘予得吉蔔,予惟以爾庶邦,于伐殷逋播臣3。
’ 注釋 1 今翼日之今,義同即。
翼,與翌通。
按:民,當作人;謂官吏。
獻,賢;此謂賢者。
十夫,十人。
予翼,輔佐予。
于,往。
敉,撫定。
甯武,文王武王。
圖功,圖謀之事業;指伐殷而言。
2 大事,謂戰事。
休,讀為“庥”;吉祥。
并吉,皆吉。
3 肆,故。
越,與。
王國維謂百官之長皆曰尹,唯内史尹、作冊尹稱尹氏。
庶士,衆士;疑指衆武官。
于,往。
逋,逃亡。
播,散。
逋播臣,謂犯罪之臣。
譯文 “現在他們已經動亂起來了,就在(這消息傳來的)第二天,賢良的官員們共有十人,來輔助我,要去奠定文王、武王當年所圖謀的事業。
現在我有了這件大事(戰争),這大事是吉祥的,我占蔔的結果通通都是吉利的。
所以我來告訴我友好的國君們,以及尹氏、衆武官和一般的官員們,說:‘我現在得到了吉利的蔔兆,我隻有和你們衆國,去讨伐殷國的犯罪之臣。
’ “爾庶邦君,越庶士、禦事,罔不反曰:‘艱大,民不靜,亦惟在王宮、邦君室1。
越予小子,考翼,不可征;王害不違蔔2?’ 注釋 1 反曰,對曰。
亦,義猶而且。
管、蔡皆王室之人,武庚為邦君,故雲在王宮邦君室。
2 《釋詞》雲:“越,猶惟也。
”予小子,邦君庶士等自謂。
于省吾謂金文考、孝通用。
《便讀》雲:“翼,敬也。
”害、曷古通;何也。
違,背;不聽從。
譯文 “你們衆國君,及衆武官、衆官員,沒有一個不對我說:‘這事太艱巨了,會使人民都不得安靜,而且這些作亂的人,有的與王室有關,有的是諸侯。
我們這些年輕人,應該孝敬,不可去征伐他們,王何不違背龜蔔?’ “肆予沖人,永思艱。
曰,嗚呼!允蠢鳏寡,哀哉1!予造天役,遺大投艱于朕身;越予沖人,不卬自恤2。
義爾邦君,越爾多士—尹氏、禦事,綏予曰3:‘無毖于恤,不可不成乃甯考圖功4。
’ 注釋 1 予沖人,成王自稱。
《釋詞》:“允,猶用也。
”蠢,擾動。
2 造,遭。
役,使。
投,擲。
卬,我。
恤,憐憫。
3 義,宜;貫下文綏字讀,言爾邦君等宜如此綏予。
綏,告也:《尚書故》說。
4 無,勿。
毖,《廣韻》:“告也。
”毖恤,猶言告勞。
甯考,即文考。
文考,乃金文中習見之語,謂亡父也;此指武王言。
譯文 “我這年輕人,很長久地考慮着這艱難的任務。
說,唉!(這叛亂)用以騷擾了孤苦無依的人,可憐啊!我受到老天的指使,把重大的責任和艱巨的事情投擲在我身上;我這年輕人,也不能自我憐憫了。
你們國君,及你們衆官員—尹氏、一般官員,都應該勸告我:‘不要訴苦呀,不可不成就你亡父所經營的事業。
’ “已,予惟小子,不敢替上帝命1。
天休于甯王,興我小邦周;甯王惟蔔用,克綏受茲命2。
今天其相民,矧亦惟蔔用3。
嗚呼!天明畏,弼我丕丕基4。
” 注釋 1 已,噫。
替,廢。
2 休,讀為“庥”;此做動詞用,猶言造福。
甯王,文王;下同。
綏,安。
3 相,助。
矧,語詞,無義。
4 明,謂顯揚善人。
畏,讀為“威”,謂懲罰惡人。
弼,輔助。
丕,大。
基,業。
譯文 “唉!我這年輕人啊,我不敢廢棄上帝的命令。
老天造福于文王,振興了我們小小的周國;當年文王都是遵從着占蔔去做事,所以才能安然接受了這國運。
現在老天是要幫助民衆的,因而我們也要遵從着占蔔行事。
唉!老天是顯揚善人懲罰惡人的,它将會輔助我們這偉大的王業。
” 王曰:“爾惟舊人,爾丕克遠省,爾知甯王若勤哉1!天毖我成功所,予不敢不極卒甯王圖事2。
肆予大化誘我友邦君;天棐忱辭,其考我民,予曷其不于前甯人圖功攸終3?天亦惟用勤毖我民,若有疾;予曷敢不于前甯人攸受休畢4?” 注釋 1 舊人,意謂老臣。
丕,語詞。
省,記憶。
若,如此。
勤,勤勞。
2 ,秘也:《尚書故》說。
毖,告。
《便讀》雲:“所,詞也。
”按:《召诰》“王敬作所”,《君奭》“多曆年所”,“所”字皆句末語助詞,與此同。
極與亟通,急也:《述聞》說。
卒,終。
圖事,所圖謀之事。
3 肆,故。
化誘,猶言教導。
棐,匪之假。
忱,信。
辭,與斯通,語詞。
此句意謂天命無常,不可專信天命而忽略人事:本《骈枝》說。
考,察。
前甯人,即前文人;謂亡故之祖先。
攸,以。
終,謂完成。
4 勤,愛惜:義見《詩·鸱鸮》正義引王肅說。
毖,慰勞。
休,福祥:謂王業。
畢,完成。
譯文 王說:“你們這些人都是老官員,因此你們能夠記得遠年的往事,你們知道文王當年是多麼勤勞啊!老天秘密地告訴我們成功,我就不敢不急切地完成當年文王所圖謀的事業。
所以我殷切地來教導我的友好國家的君主們;老天是不可信賴的,它将要考驗我們人民,我怎麼能不将祖先所經營的事業完成呢?老天是愛惜、慰勞我們民衆的,就像民衆生了病一樣(因人們對病人最同情);我怎麼敢不将祖先們所接受的福祥(國運)完成呢?” 王曰:“若昔,朕其逝1。
朕言艱日思2。
若考作室,既厎法,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構3?厥父菑,厥子乃弗肯播,矧肯獲4?厥考翼其肯曰:‘予有後,弗棄基5?’肆予曷敢不越卬敉甯王大命?若兄考,乃有友伐厥子,民養其勸弗救6?” 注釋 1 若昔,言如昔日伐纣之事。
逝,往;謂往伐武庚。
2 言,語詞。
艱日思,謂日思此艱難之事。
3 考,父。
厎,定。
築土為房基曰堂。
矧,況。
架木為房頂曰構。
4 菑,新墾一歲之田。
播,播種。
獲,收割。
5 翼,衍文:《述聞》有說。
基,基業。
6 越,于。
卬,我。
敉,撫定。
大命,謂國運。
于省吾謂:《無逸》中兩“皇”字,漢石經皆作兄;是皇與兄通。
兄考,即皇考也。
友,《漢書》作效;《核诂》疑本當作爻,故《漢書》讀為“效”,而今本訛為友。
爻,交互也。
伐,擊。
民,讀為“敃”,勉也。
養,長。
勸,鼓勵。
譯文 王說:“像往年一樣,我将要去(讨伐武庚)了。
我天天在考慮着這艱難的任務。
好像父親要造一所房子,既已定下法則,可是他的兒子卻不肯把房屋的地基打起來,何況是肯架起屋頂呢?父親把田地開墾了一年,他的兒子竟然不肯播種,何況是肯收獲呢?這樣,父親難道肯說:‘我有後人了,不會廢棄我的家業了?’所以我怎麼敢不在這時來安定當年文王所受的國運?好像是一個偉大的父親,若有人來打擊他的兒子,難道他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