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夏書
關燈
小
中
大
即汶山,在今四川松潘縣。
嶓,即嶓冢山,在今陝西甯羌縣。
藝,治。
沱,岷江之支流,在今四川灌縣分支,至泸縣入江。
潛,即嘉陵江之北源,在今四川廣元縣。
此沱、潛二水,與荊州之沱潛,同名異實。
蔡、蒙,二山名。
蒙山,在今四川雅安縣;蔡山,未詳所在。
旅,導。
旅平,言開導平坦:略本《述聞》說。
鄭玄雲(見《水經·桓水注》):“和夷,和上夷所居之地也。
和,讀曰桓。
”按:桓水,殆即今之大渡河。
大渡河源出大雪山,上流名大金川;由四川樂山縣入岷江。
績,功。
3 黎,黑。
下中三錯,謂賦第八等,而雜出第七及第九等。
4 璆,馬融作镠(見《釋文》);黃金之美者。
镂,鐵之剛硬者。
罴,似熊而大。
狸,似狐。
織皮,地毯之屬:孫《疏》說。
5 西傾,山名;即今青海魯察布拉山。
桓,水名,見前注。
沔,即漢水上流。
潛不通沔,故言逾。
渭,水名,詳見下文雍州。
沔不通渭,故不言“達”或“至”而言入。
正絕流曰亂;此謂渭水橫沖入黃河也。
譯文 華山南面與黑水之間的地帶是梁州:岷山、嶓冢山已治理過了,沱水、潛水已疏導通暢了,蔡、蒙二山已開導得平坦了,桓水一帶夷民的居住區也已施工過。
這裡的土壤青而發黑,這裡的田地是第七等,它的賦稅是第八等,又雜出第七和第九等。
這裡所進貢的物産,有精美的黃金、鐵、銀、剛硬的鐵,可做箭镞的砮石、磬石、熊、罴、狐、狸和地毯之類。
西傾山的貢物由桓水運來,再航行于潛,越過(陸地到達)沔水,進入渭水,然後橫沖入了黃河。
黑水西河惟雍州1:弱水既西,泾屬渭汭,漆、沮既從,沣水攸同2;荊、岐既旅,終南惇物,至于鳥鼠3;原隰厎績,至于豬野;三危既宅,三苗丕叙4。
厥土惟黃壤,厥田惟上上,厥賦中下。
厥貢惟球、琳,琅玕。
浮于積石,至于龍門西河,會于渭汭5。
織皮:昆侖、析支、渠搜,西戎即叙6。
注釋 1 程發轫謂此黑水即今甘肅之黨河:見所著《禹貢地理補義》。
西河,今山西和陝西之間黃河南北流之一段。
此言雍州之域,東至西河,西北至黑水。
2 弱水,即今甘肅張掖河;番名額濟納河。
既西,言既已導之西流。
泾,水名,源出今甘肅化平縣,至陝西高陵縣入渭。
屬,入:馬融說(見《釋文》)。
渭,水名;源出甘肅渭源縣鳥鼠山,至陝西潼關入黃河。
汭,河流曲處之内側;此謂渭水北岸。
漆、沮,二水名。
漆水出今陝西同官縣東北大神山,西南流至耀縣,與沮水合。
沮水出耀縣北,東南流合漆水,曰漆沮水,至朝邑入渭。
從,順。
沣水,即豐水,源出今陝西甯陝縣東北秦嶺,至鹹陽入渭。
攸,語詞。
《便讀》雲:“同,會合也。
” 3 荊,山名,在今陝西富平縣;非荊州之荊山。
岐,山名;在今陝西岐山縣。
旅,道。
終南,山名,橫亘陝西南部,主峰在長安南。
惇物,山名;在今陝西武功縣南。
鳥鼠,山名;在今甘肅渭源縣。
4 原,高原。
隰,低窪處。
豬野,謂荒蕪之地;非地名:《核诂》說。
三危,山名,見《堯典》注。
宅,居;言已有人居住。
三苗,見《堯典》注。
丕,語詞;猶乃。
叙,安定。
5 球,美玉。
琳,美石。
琅玕,石之似珠者。
積石,即大積石山,今名大雪山,在青海南境。
龍門,山名,凡四;此龍門山在山西河津及陝西韓城之間。
龍門西河,謂龍門山間之西河。
6 昆侖,國名;在今甘肅西甯縣。
析支,國名;在今青海北部至甘肅貴德縣界。
渠搜,國名;即《漢書·地理志》之渠搜縣;在今陝西懷遠縣北,蒙古額爾多斯右翼後旗。
三者皆西戎之國;此言三國貢織皮。
即,就。
即叙,就緒;猶安定。
譯文 黑水與西河之間的地帶是雍州:弱水已經往西流了,泾水已流入渭水曲處的内側(北岸),漆水、沮水都已順暢地流下去,沣水也與渭水彙合了;荊山、岐山已經開導疏通了,終南山、惇物山,以至鳥鼠山(都已治理過了);高原及低窪處都施過工了,甚至荒蕪之地(也都加以修治了);三危山一帶已可住人,三苗也都安定了。
這裡的土壤是黃而柔細的,這裡的田地是第一等,它的賦稅是第六等。
這裡所貢的是美玉、美石和類似珍珠的石子。
這些貢品由積石山下航行而來,到達龍門山間的西河,而彙集在渭水曲處的内側(北岸)。
進貢地毯的,有昆侖、析支、渠搜三國。
于是西戎各國都安定了。
導岍及岐,至于荊山,逾于河1。
壺口、雷首,至于太嶽2。
厎柱、析城,至于王屋3。
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4。
西傾、朱圉、鳥鼠,至于太華5。
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6。
導嶓冢,至于荊山7。
内方至于大别8。
岷山之陽,至于衡山,過九江,至于敷淺原9。
注釋 1 岍(qiān),山名;即今陝西隴縣吳嶽山。
岐,謂雍州之岐山。
荊,謂雍州之荊山。
河,黃河。
2 雷首,山名;在今山西永濟縣。
3 厎柱,山名;在今河南陝縣東北黃河中流。
析城,山名;在今山西陽城縣。
王屋,山名;在山西垣曲縣。
4 太行,山名;主峰在山西晉城縣。
恒,山名,在今河北曲陽縣西北,山西渾源縣東南。
5 朱圉,山名,在今甘肅伏羌縣。
太華,即華山,在今陝西華陰縣。
6 熊耳,山名;在今河南盧氏縣。
外方,山名;即嵩山,在今河南登封縣。
桐柏,山名;在今河南桐柏縣。
陪尾,山名;在今山東泗水縣:胡渭《禹貢錐指》說。
7 荊山,謂荊州之荊山。
8 内方,山名;今名章山,在今湖北鐘祥縣。
大别,山名;一名魯山,在今湖北漢陽縣東北。
9 衡山,在今湖南衡山縣。
敷淺原,山名;朱熹、胡渭等以為今廬山。
譯文 (治山)從岍山開始,到達岐山,再到荊山,(山脈)越過了黃河。
又從壺口山開始,經過雷首山,到達太嶽山。
再從厎柱山開始,到析城山,再到達王屋山。
又從太行山開始,到恒山,再到達碣石山,山脈進入了海中。
又從西傾山開始,到朱圉山,到鳥鼠山,而後到達華山。
再從熊耳山開始,至于嵩山和桐柏山,一直到陪尾山。
再從嶓冢山開始,到達(荊州的)荊山。
又從内方山開始,到達大别山。
再從岷山的南面治起,到了衡山,越過了九江,到達廬山。
導弱水,至于合黎,餘波入于流沙1。
導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2。
導河積石,至于龍門,南至于華陰,東至于厎柱,又東至于孟津;東過洛汭,至于大伾;北過降水,至于大陸;又北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于海3。
嶓冢導漾,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過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東彙澤為彭蠡,東為北江,入于海4。
岷山導江,東别為沱,又東至于澧,過九江,至于東陵,東迆北會于彙,東為中江,入于海5。
導沇水,東流為濟,入于河,溢為荥,東出于陶丘北,又東至于菏,又東北會于汶,又北東入于海6。
導淮自桐柏,東會于泗、沂,東入于海7。
導渭自鳥鼠同穴,東會于沣,又東會于泾,又東過漆沮,入于河8。
導洛自熊耳,東北會于澗、瀍,又東會于伊,又東北入于河9。
注釋 1 合黎,山名;在今甘肅張掖縣。
流沙,即沙漠;此謂甘肅鼎新縣以東之沙漠;在今甯夏省。
2 黑水,謂雍州之黑水。
程發轫謂:南海,即今之羅布泊。
羅布泊即《漢志》之蒲昌海,一名臨海,又名牢蘭海。
說見所著《禹貢地理補義》。
3 華陰,華山之北。
孟津,黃河渡口名;在今河南孟縣。
洛,應作雒。
洛汭,雒水之北。
大伾(pī),山名;在今河南浚縣。
降水,即漳水,在今河北曲周、肥鄉二縣之間。
播,散。
同,會合。
鄭玄雲(見《史記集解》):“下尾合,名曰逆河;言相逆受也。
”此言九河複合為一,以入于海。
積石、龍門、厎柱、九河,并見前注。
4 漾,水名;源出今陝西甯羌縣,東南流為沔,至漢中以東為漢。
滄浪之水,乃漢水之一段,在今湖北均縣。
《史記索隐》謂竟陵(今湖北天門縣)有三參水,俗名三澨水。
北江,謂揚州三江中之北江。
嶓冢、大别、彭蠡,并見前注。
5 東别為沱,言江之東别有一水曰沱。
澧,水名;源出今湖南桑植縣,流入洞庭湖。
東陵,地名;蔡《傳》謂在巴陵縣(今湖南嶽陽縣)。
迆(y?),同迤,斜行。
彙,謂彭蠡。
中江,謂揚州三江中之東江。
6 沇水,為濟(泲)水之上流;源出今山西垣曲縣王屋山下,東南流,至今河南武陟縣入河。
荥,即荥波,見前注。
陶丘,丘名;在今山東定陶縣。
菏,水名,已湮;故迹由菏澤東南流,至今山東魚台縣入泗。
北東,北而折東。
7 淮,水名;源出今河南桐柏縣桐柏山。
泗、沂,并見徐州。
8 鳥鼠同穴,山名,即鳥鼠山;渭、沣、泾、漆沮,并見雍州。
9 洛,當作雒。
熊耳、澗、瀍、伊,并見前注。
譯文 疏導弱水,到達合黎山,下流進入沙漠中。
疏導黑水,到達三危山,流入南海(牢蘭海)。
疏導黃河,從積石山開始,到達龍門山,再往南流到華山北面,再往東經過厎柱山,再往東到了孟津;再往東經過雒水北岸,到了大伾山;再往北經過降水,到了大陸澤;再往北分成九條支流,然後又合成一條逆河,于是流入海中。
從嶓冢山開始疏導漾水,往東流成為漢水,又往東流成為滄浪水,又經過三澨水,到了大别山,再往南流入長江;又往東彙成彭蠡澤,又往東形成了北江,然後流入海中。
從岷山開始疏導長江,往東另外分出一條支流叫作沱水,又往東流到澧水,過了九條江水,到了東陵,再往東又斜流往北而彙成彭蠡澤,再往東流就是中江,然後流入海中。
疏導沇水,使往東流形成濟水,流入黃河,又分支出來彙成荥波澤,再往東流經過陶丘以北,往東流到菏水,再往東北流而彙合了汶水,再往北再轉東,然後流入海中。
疏導淮水從桐柏山開始,使往東彙合了泗水和沂水,再往東流入海中。
疏導渭水從鳥鼠山開始,往東彙合了沣水,又往東彙合了泾水,又往東經過漆沮水,然後流入黃河。
疏導洛(雒)水從熊耳山開始,往東北彙合了澗水和瀍水,又往東彙合了伊水,再往東北流入黃河。
九州攸同,四隩既宅,九山刊旅,九川滌源,九澤既陂1。
四海會同,六府孔修;庶士交正,厎慎财賦,鹹則三壤,成賦中邦2。
錫土姓,祇台德先;不距朕行3。
注釋 1 孫《疏》雲:“同,猶和也;平也。
”隩,水涯;謂四海之邊涯。
既宅,既已居人。
九山,九個系統之山,即岍、壺口、厎柱、太行、西傾、熊耳、嶓冢、内方、岷山。
刊,當作。
旅,道;通。
九川,九個系統之川,即弱水、黑水、河、漾、江、沇、淮、渭、洛(雒)。
滌,暢達:本孫《疏》說。
九澤,即大陸、雷夏、大野、彭蠡、震澤、雲夢、荥波、菏澤、孟豬。
陂,為堤岸以障水。
2 會、同,皆諸侯朝見天子之名;此謂歸附。
六府,水、火、金、木、土、谷。
孔,甚。
修,治。
庶,衆。
交,俱。
正,謂美惡之等第得其正。
厎,緻。
财賦,謂稅收。
鹹,皆。
則,準則。
三壤,謂田上中下三等。
成,定。
中邦,中國。
3 錫,賜。
錫土姓,謂賜諸侯以土地及民衆:友人楊希枚說,見所著《先秦賜姓制度理論的商榷》。
台(yí),與以通;例見王孫鐘:于省吾說。
距,抵拒不順。
譯文 九州島之内都已平定,四海的邊上也已經住人了。
九個系統山脈的樹木上都做了标記,可通行了;九個系統的河流都已源頭暢達了;九個(大的)湖澤都已築起了堤防。
于是四海之内人民通通歸附了王朝;六種(人民日用的)物質都已治理好了;各處土地的優劣都已評定了,所慎重的是稅收,通通按照三等田地來規定中國的賦稅。
把土地和民衆賞賜給諸侯,則是按照他們的品德來決定先後。
這樣,天下(的人)就不抗拒我們(政府)的措施了。
五百裡甸服:百裡賦納總,二百裡納铚,三百裡納稭服,四百裡粟,五百裡米1。
五百裡侯服:百裡采,二百裡男邦,三百裡諸侯2。
五百裡綏服:三百裡揆文教,二百裡奮武衛3。
五百裡要服:三百裡夷,二百裡蔡4。
五百裡荒服:三百裡蠻,二百裡流5。
注釋 1 五百裡,謂環王城之外,四方各距王城五百裡;即東西、南北,相距各千裡。
百裡,謂環王城百裡以内。
總,僞孔《傳》雲:“禾曰總。
”此言谷物連稿稭納之。
二百裡,王城百裡之外,二百裡之内;以下類推。
铚,刈;謂割下之禾穗。
稭(《集韻》:訖黠切),斷去其稿及芒。
帶稃者,謂之稭服:本陳奂說。
粟,未去殼之谷實。
米,去殼者。
2 五百裡,謂環甸服之外,四方各五百裡;以下類推。
蔡《傳》謂:釆,卿大夫邑地。
男邦,謂男爵之國;小國也。
諸侯,謂大國次國。
此言三百裡,與前文異例;朱熹以為自三至五,為百裡者三。
3 三百裡,謂近内之三百裡;以下類推。
揆文教,謂揆度王者文教而行。
奮,振。
衛,保衛。
4 夷,謂夷人所居之地。
蔡,流放;謂流放罪人所居之地:蔡《傳》說。
5 蠻,蠻荒之地。
蔡《傳》雲:“流,流放罪人之地。
蔡與流,皆所以處置罪人;而罪有輕重,故地有遠近之别也。
” 譯文 (王城四周每面各)五百裡(的區域),叫作甸服:其中最靠近王城的一百裡地區繳納帶稿稭的谷物,其外一百裡的區域繳納禾穗,再往外一百裡的區域繳納去掉稿芒的禾穗,再往外一百裡的區域繳納帶殼的谷子,最遠的一百裡繳納無殼的米。
甸服以外各五百裡的區域叫作侯服:其中最靠近甸服的一百裡是封王朝卿大夫的地方,其次的百裡是封男爵的領域,其餘三百裡是封大國諸侯的領域。
侯服以外各五百裡的區域是綏服:其中靠近侯服的三百裡,斟酌着人民的情形來施行文教,其餘二百裡則振興武力和保衛的力量。
綏服以外各五百裡是要服:其中靠近綏服的三百裡是夷人所住的地方,其餘二百裡是流放罪人的地方。
要服以外各五百裡是荒服:其中靠近要服的三百裡是蠻荒地帶,其餘二百裡也是流放罪人的地方。
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聲教,訖于四海1。
禹錫玄圭,告厥成功2。
注釋 1 漸,入。
被,及。
朔,北方。
南,南方。
暨,參與。
聲,謂政令。
教,謂教化。
訖,至。
2 錫,與“錫貢”及“納錫”之“錫”同義,獻也。
玄,天色。
譯文 (這時的疆域,)東方伸入海中,西方達到沙漠地帶,北方、南方都參與了政令教化,(政令和教化)到了四海。
禹于是把青黑色的圭,獻給天子,報告他已經成功了。
甘誓 甘,地名。
誓,戰時誓師之辭。
此篇為夏君與有扈氏戰于甘時之誓辭。
或謂夏君為禹,或謂為啟,亦有謂為夏後相者,至今尚無定論。
本篇文辭淺易,與《湯誓》《牧誓》相似。
篇中言及六卿、五行及三正。
按:六卿之制,起于春秋;三正之名,始于戰國;且所謂五行,實指終始五德言;由此可知本篇當著成于戰國之世。
《墨子·明鬼下》篇,雖引本篇之文,然《墨子·明鬼下》乃墨者之徒所為,其著成時代甚晚,故及引之也。
大戰于甘,乃召六卿1。
注釋 1 甘,馬融以為有扈南郊地名(見《史記集解》)。
據馬說核之,其地當在今陝西鄠縣。
王國維以為:據蔔辭,甘,疑即春秋甘昭公所封之邑;扈,疑即諸侯會于扈之扈:地當在周鄭間(見《核诂》引)。
按:王說較舊說為勝。
鄭玄雲(見《詩正義》):“六卿者,六軍之将。
”蓋天子六軍,其将皆命卿。
按:六卿之制,始于春秋時之宋國;說見史景成所著《六卿考源》。
譯文 将要在甘地發動大戰,(夏王)于是把六軍的将領召喚過來。
王曰:“嗟!六事之人1,予誓告汝。
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2。
天用剿絕其命3,今予惟恭行天之罰。
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禦非其馬之正,汝不恭命4。
用命,賞于祖;弗用命,戮于社。
予則孥戮汝5。
” 注釋 1 古者謂卿為卿事,故三卿謂之三事。
此六事,謂六卿也。
六事之人,謂六卿及其統屬之人。
2 有扈,國名;姒姓(馬融說)。
威,《述聞》疑為“烕”(蔑)字之訛。
烕,輕蔑。
按:此五行,當指終始五德言。
威侮五行,意謂輕蔑侮慢應五行之運而興之帝王(此指夏王言)。
怠,惰慢不恭。
三正,謂夏正建寅、殷正建醜、周正建子。
王者受命,必改正朔。
此言怠棄三正,意謂不奉夏之正朔。
本篇為戰國時人述古之作,故用“三正”之辭,而偶未察其失也。
3 用,因而。
剿絕,斷絕。
命,謂國運。
4 左,謂在車左之戰士。
攻于左,謂攻擊左方之敵人。
恭命,順從命令。
禦,駕車。
非其馬之正,謂進退旋轉不适當。
5 用命,即聽命。
祖,謂遷廟之祖。
古者天子出征,必先祭社及遷廟,而皆釁其主(神牌)以行,載之齋車。
賞于祖,謂啟告于祖之神牌而賞之。
社,謂齋車所載之社主。
孥,子。
孥戮,言并其子而殺之。
譯文 王說:“啊!六軍将領和(所領導的)戰士們,我來向你們發出以下命令。
有扈國輕蔑侮辱我這應運而生的帝王,怠慢廢除王朝所規定的曆法。
上天因而要斷絕了他的國運,現在我隻有恭敬地推行老天(對他)的懲罰。
在車左的戰士假如不攻擊左方的敵人,那你們就是不順從于我的命令;在車右的戰士如果不攻擊右方的敵人,那你們就是不順從于我的命令;駕車的人假如不能使馬(進退旋轉)适當,也是不順從于我的命令。
你們如果聽從我的命令,我就報告祖先的神靈而賞賜你們;不聽從我的命令,我就在社神的牌位之前加以殺戮。
(如果不聽從命令,)我就連你們的兒子也殺死。
” *** (1)編者注:“今xx”此類的地名,是指注譯者在注譯本書時通用的地名,與現今的行政區劃略有出入。
嶓,即嶓冢山,在今陝西甯羌縣。
藝,治。
沱,岷江之支流,在今四川灌縣分支,至泸縣入江。
潛,即嘉陵江之北源,在今四川廣元縣。
此沱、潛二水,與荊州之沱潛,同名異實。
蔡、蒙,二山名。
蒙山,在今四川雅安縣;蔡山,未詳所在。
旅,導。
旅平,言開導平坦:略本《述聞》說。
鄭玄雲(見《水經·桓水注》):“和夷,和上夷所居之地也。
和,讀曰桓。
”按:桓水,殆即今之大渡河。
大渡河源出大雪山,上流名大金川;由四川樂山縣入岷江。
績,功。
3 黎,黑。
下中三錯,謂賦第八等,而雜出第七及第九等。
4 璆,馬融作镠(見《釋文》);黃金之美者。
镂,鐵之剛硬者。
罴,似熊而大。
狸,似狐。
織皮,地毯之屬:孫《疏》說。
5 西傾,山名;即今青海魯察布拉山。
桓,水名,見前注。
沔,即漢水上流。
潛不通沔,故言逾。
渭,水名,詳見下文雍州。
沔不通渭,故不言“達”或“至”而言入。
正絕流曰亂;此謂渭水橫沖入黃河也。
譯文 華山南面與黑水之間的地帶是梁州:岷山、嶓冢山已治理過了,沱水、潛水已疏導通暢了,蔡、蒙二山已開導得平坦了,桓水一帶夷民的居住區也已施工過。
這裡的土壤青而發黑,這裡的田地是第七等,它的賦稅是第八等,又雜出第七和第九等。
這裡所進貢的物産,有精美的黃金、鐵、銀、剛硬的鐵,可做箭镞的砮石、磬石、熊、罴、狐、狸和地毯之類。
西傾山的貢物由桓水運來,再航行于潛,越過(陸地到達)沔水,進入渭水,然後橫沖入了黃河。
黑水西河惟雍州1:弱水既西,泾屬渭汭,漆、沮既從,沣水攸同2;荊、岐既旅,終南惇物,至于鳥鼠3;原隰厎績,至于豬野;三危既宅,三苗丕叙4。
厥土惟黃壤,厥田惟上上,厥賦中下。
厥貢惟球、琳,琅玕。
浮于積石,至于龍門西河,會于渭汭5。
織皮:昆侖、析支、渠搜,西戎即叙6。
注釋 1 程發轫謂此黑水即今甘肅之黨河:見所著《禹貢地理補義》。
西河,今山西和陝西之間黃河南北流之一段。
此言雍州之域,東至西河,西北至黑水。
2 弱水,即今甘肅張掖河;番名額濟納河。
既西,言既已導之西流。
泾,水名,源出今甘肅化平縣,至陝西高陵縣入渭。
屬,入:馬融說(見《釋文》)。
渭,水名;源出甘肅渭源縣鳥鼠山,至陝西潼關入黃河。
汭,河流曲處之内側;此謂渭水北岸。
漆、沮,二水名。
漆水出今陝西同官縣東北大神山,西南流至耀縣,與沮水合。
沮水出耀縣北,東南流合漆水,曰漆沮水,至朝邑入渭。
從,順。
沣水,即豐水,源出今陝西甯陝縣東北秦嶺,至鹹陽入渭。
攸,語詞。
《便讀》雲:“同,會合也。
” 3 荊,山名,在今陝西富平縣;非荊州之荊山。
岐,山名;在今陝西岐山縣。
旅,道。
終南,山名,橫亘陝西南部,主峰在長安南。
惇物,山名;在今陝西武功縣南。
鳥鼠,山名;在今甘肅渭源縣。
4 原,高原。
隰,低窪處。
豬野,謂荒蕪之地;非地名:《核诂》說。
三危,山名,見《堯典》注。
宅,居;言已有人居住。
三苗,見《堯典》注。
丕,語詞;猶乃。
叙,安定。
5 球,美玉。
琳,美石。
琅玕,石之似珠者。
積石,即大積石山,今名大雪山,在青海南境。
龍門,山名,凡四;此龍門山在山西河津及陝西韓城之間。
龍門西河,謂龍門山間之西河。
6 昆侖,國名;在今甘肅西甯縣。
析支,國名;在今青海北部至甘肅貴德縣界。
渠搜,國名;即《漢書·地理志》之渠搜縣;在今陝西懷遠縣北,蒙古額爾多斯右翼後旗。
三者皆西戎之國;此言三國貢織皮。
即,就。
即叙,就緒;猶安定。
譯文 黑水與西河之間的地帶是雍州:弱水已經往西流了,泾水已流入渭水曲處的内側(北岸),漆水、沮水都已順暢地流下去,沣水也與渭水彙合了;荊山、岐山已經開導疏通了,終南山、惇物山,以至鳥鼠山(都已治理過了);高原及低窪處都施過工了,甚至荒蕪之地(也都加以修治了);三危山一帶已可住人,三苗也都安定了。
這裡的土壤是黃而柔細的,這裡的田地是第一等,它的賦稅是第六等。
這裡所貢的是美玉、美石和類似珍珠的石子。
這些貢品由積石山下航行而來,到達龍門山間的西河,而彙集在渭水曲處的内側(北岸)。
進貢地毯的,有昆侖、析支、渠搜三國。
于是西戎各國都安定了。
導岍及岐,至于荊山,逾于河1。
壺口、雷首,至于太嶽2。
厎柱、析城,至于王屋3。
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4。
西傾、朱圉、鳥鼠,至于太華5。
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6。
導嶓冢,至于荊山7。
内方至于大别8。
岷山之陽,至于衡山,過九江,至于敷淺原9。
注釋 1 岍(qiān),山名;即今陝西隴縣吳嶽山。
岐,謂雍州之岐山。
荊,謂雍州之荊山。
河,黃河。
2 雷首,山名;在今山西永濟縣。
3 厎柱,山名;在今河南陝縣東北黃河中流。
析城,山名;在今山西陽城縣。
王屋,山名;在山西垣曲縣。
4 太行,山名;主峰在山西晉城縣。
恒,山名,在今河北曲陽縣西北,山西渾源縣東南。
5 朱圉,山名,在今甘肅伏羌縣。
太華,即華山,在今陝西華陰縣。
6 熊耳,山名;在今河南盧氏縣。
外方,山名;即嵩山,在今河南登封縣。
桐柏,山名;在今河南桐柏縣。
陪尾,山名;在今山東泗水縣:胡渭《禹貢錐指》說。
7 荊山,謂荊州之荊山。
8 内方,山名;今名章山,在今湖北鐘祥縣。
大别,山名;一名魯山,在今湖北漢陽縣東北。
9 衡山,在今湖南衡山縣。
敷淺原,山名;朱熹、胡渭等以為今廬山。
譯文 (治山)從岍山開始,到達岐山,再到荊山,(山脈)越過了黃河。
又從壺口山開始,經過雷首山,到達太嶽山。
再從厎柱山開始,到析城山,再到達王屋山。
又從太行山開始,到恒山,再到達碣石山,山脈進入了海中。
又從西傾山開始,到朱圉山,到鳥鼠山,而後到達華山。
再從熊耳山開始,至于嵩山和桐柏山,一直到陪尾山。
再從嶓冢山開始,到達(荊州的)荊山。
又從内方山開始,到達大别山。
再從岷山的南面治起,到了衡山,越過了九江,到達廬山。
導弱水,至于合黎,餘波入于流沙1。
導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2。
導河積石,至于龍門,南至于華陰,東至于厎柱,又東至于孟津;東過洛汭,至于大伾;北過降水,至于大陸;又北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于海3。
嶓冢導漾,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過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東彙澤為彭蠡,東為北江,入于海4。
岷山導江,東别為沱,又東至于澧,過九江,至于東陵,東迆北會于彙,東為中江,入于海5。
導沇水,東流為濟,入于河,溢為荥,東出于陶丘北,又東至于菏,又東北會于汶,又北東入于海6。
導淮自桐柏,東會于泗、沂,東入于海7。
導渭自鳥鼠同穴,東會于沣,又東會于泾,又東過漆沮,入于河8。
導洛自熊耳,東北會于澗、瀍,又東會于伊,又東北入于河9。
注釋 1 合黎,山名;在今甘肅張掖縣。
流沙,即沙漠;此謂甘肅鼎新縣以東之沙漠;在今甯夏省。
2 黑水,謂雍州之黑水。
程發轫謂:南海,即今之羅布泊。
羅布泊即《漢志》之蒲昌海,一名臨海,又名牢蘭海。
說見所著《禹貢地理補義》。
3 華陰,華山之北。
孟津,黃河渡口名;在今河南孟縣。
洛,應作雒。
洛汭,雒水之北。
大伾(pī),山名;在今河南浚縣。
降水,即漳水,在今河北曲周、肥鄉二縣之間。
播,散。
同,會合。
鄭玄雲(見《史記集解》):“下尾合,名曰逆河;言相逆受也。
”此言九河複合為一,以入于海。
積石、龍門、厎柱、九河,并見前注。
4 漾,水名;源出今陝西甯羌縣,東南流為沔,至漢中以東為漢。
滄浪之水,乃漢水之一段,在今湖北均縣。
《史記索隐》謂竟陵(今湖北天門縣)有三參水,俗名三澨水。
北江,謂揚州三江中之北江。
嶓冢、大别、彭蠡,并見前注。
5 東别為沱,言江之東别有一水曰沱。
澧,水名;源出今湖南桑植縣,流入洞庭湖。
東陵,地名;蔡《傳》謂在巴陵縣(今湖南嶽陽縣)。
迆(y?),同迤,斜行。
彙,謂彭蠡。
中江,謂揚州三江中之東江。
6 沇水,為濟(泲)水之上流;源出今山西垣曲縣王屋山下,東南流,至今河南武陟縣入河。
荥,即荥波,見前注。
陶丘,丘名;在今山東定陶縣。
菏,水名,已湮;故迹由菏澤東南流,至今山東魚台縣入泗。
北東,北而折東。
7 淮,水名;源出今河南桐柏縣桐柏山。
泗、沂,并見徐州。
8 鳥鼠同穴,山名,即鳥鼠山;渭、沣、泾、漆沮,并見雍州。
9 洛,當作雒。
熊耳、澗、瀍、伊,并見前注。
譯文 疏導弱水,到達合黎山,下流進入沙漠中。
疏導黑水,到達三危山,流入南海(牢蘭海)。
疏導黃河,從積石山開始,到達龍門山,再往南流到華山北面,再往東經過厎柱山,再往東到了孟津;再往東經過雒水北岸,到了大伾山;再往北經過降水,到了大陸澤;再往北分成九條支流,然後又合成一條逆河,于是流入海中。
從嶓冢山開始疏導漾水,往東流成為漢水,又往東流成為滄浪水,又經過三澨水,到了大别山,再往南流入長江;又往東彙成彭蠡澤,又往東形成了北江,然後流入海中。
從岷山開始疏導長江,往東另外分出一條支流叫作沱水,又往東流到澧水,過了九條江水,到了東陵,再往東又斜流往北而彙成彭蠡澤,再往東流就是中江,然後流入海中。
疏導沇水,使往東流形成濟水,流入黃河,又分支出來彙成荥波澤,再往東流經過陶丘以北,往東流到菏水,再往東北流而彙合了汶水,再往北再轉東,然後流入海中。
疏導淮水從桐柏山開始,使往東彙合了泗水和沂水,再往東流入海中。
疏導渭水從鳥鼠山開始,往東彙合了沣水,又往東彙合了泾水,又往東經過漆沮水,然後流入黃河。
疏導洛(雒)水從熊耳山開始,往東北彙合了澗水和瀍水,又往東彙合了伊水,再往東北流入黃河。
九州攸同,四隩既宅,九山刊旅,九川滌源,九澤既陂1。
四海會同,六府孔修;庶士交正,厎慎财賦,鹹則三壤,成賦中邦2。
錫土姓,祇台德先;不距朕行3。
注釋 1 孫《疏》雲:“同,猶和也;平也。
”隩,水涯;謂四海之邊涯。
既宅,既已居人。
九山,九個系統之山,即岍、壺口、厎柱、太行、西傾、熊耳、嶓冢、内方、岷山。
刊,當作。
旅,道;通。
九川,九個系統之川,即弱水、黑水、河、漾、江、沇、淮、渭、洛(雒)。
滌,暢達:本孫《疏》說。
九澤,即大陸、雷夏、大野、彭蠡、震澤、雲夢、荥波、菏澤、孟豬。
陂,為堤岸以障水。
2 會、同,皆諸侯朝見天子之名;此謂歸附。
六府,水、火、金、木、土、谷。
孔,甚。
修,治。
庶,衆。
交,俱。
正,謂美惡之等第得其正。
厎,緻。
财賦,謂稅收。
鹹,皆。
則,準則。
三壤,謂田上中下三等。
成,定。
中邦,中國。
3 錫,賜。
錫土姓,謂賜諸侯以土地及民衆:友人楊希枚說,見所著《先秦賜姓制度理論的商榷》。
台(yí),與以通;例見王孫鐘:于省吾說。
距,抵拒不順。
譯文 九州島之内都已平定,四海的邊上也已經住人了。
九個系統山脈的樹木上都做了标記,可通行了;九個系統的河流都已源頭暢達了;九個(大的)湖澤都已築起了堤防。
于是四海之内人民通通歸附了王朝;六種(人民日用的)物質都已治理好了;各處土地的優劣都已評定了,所慎重的是稅收,通通按照三等田地來規定中國的賦稅。
把土地和民衆賞賜給諸侯,則是按照他們的品德來決定先後。
這樣,天下(的人)就不抗拒我們(政府)的措施了。
五百裡甸服:百裡賦納總,二百裡納铚,三百裡納稭服,四百裡粟,五百裡米1。
五百裡侯服:百裡采,二百裡男邦,三百裡諸侯2。
五百裡綏服:三百裡揆文教,二百裡奮武衛3。
五百裡要服:三百裡夷,二百裡蔡4。
五百裡荒服:三百裡蠻,二百裡流5。
注釋 1 五百裡,謂環王城之外,四方各距王城五百裡;即東西、南北,相距各千裡。
百裡,謂環王城百裡以内。
總,僞孔《傳》雲:“禾曰總。
”此言谷物連稿稭納之。
二百裡,王城百裡之外,二百裡之内;以下類推。
铚,刈;謂割下之禾穗。
稭(《集韻》:訖黠切),斷去其稿及芒。
帶稃者,謂之稭服:本陳奂說。
粟,未去殼之谷實。
米,去殼者。
2 五百裡,謂環甸服之外,四方各五百裡;以下類推。
蔡《傳》謂:釆,卿大夫邑地。
男邦,謂男爵之國;小國也。
諸侯,謂大國次國。
此言三百裡,與前文異例;朱熹以為自三至五,為百裡者三。
3 三百裡,謂近内之三百裡;以下類推。
揆文教,謂揆度王者文教而行。
奮,振。
衛,保衛。
4 夷,謂夷人所居之地。
蔡,流放;謂流放罪人所居之地:蔡《傳》說。
5 蠻,蠻荒之地。
蔡《傳》雲:“流,流放罪人之地。
蔡與流,皆所以處置罪人;而罪有輕重,故地有遠近之别也。
” 譯文 (王城四周每面各)五百裡(的區域),叫作甸服:其中最靠近王城的一百裡地區繳納帶稿稭的谷物,其外一百裡的區域繳納禾穗,再往外一百裡的區域繳納去掉稿芒的禾穗,再往外一百裡的區域繳納帶殼的谷子,最遠的一百裡繳納無殼的米。
甸服以外各五百裡的區域叫作侯服:其中最靠近甸服的一百裡是封王朝卿大夫的地方,其次的百裡是封男爵的領域,其餘三百裡是封大國諸侯的領域。
侯服以外各五百裡的區域是綏服:其中靠近侯服的三百裡,斟酌着人民的情形來施行文教,其餘二百裡則振興武力和保衛的力量。
綏服以外各五百裡是要服:其中靠近綏服的三百裡是夷人所住的地方,其餘二百裡是流放罪人的地方。
要服以外各五百裡是荒服:其中靠近要服的三百裡是蠻荒地帶,其餘二百裡也是流放罪人的地方。
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聲教,訖于四海1。
禹錫玄圭,告厥成功2。
注釋 1 漸,入。
被,及。
朔,北方。
南,南方。
暨,參與。
聲,謂政令。
教,謂教化。
訖,至。
2 錫,與“錫貢”及“納錫”之“錫”同義,獻也。
玄,天色。
譯文 (這時的疆域,)東方伸入海中,西方達到沙漠地帶,北方、南方都參與了政令教化,(政令和教化)到了四海。
禹于是把青黑色的圭,獻給天子,報告他已經成功了。
甘誓 甘,地名。
誓,戰時誓師之辭。
此篇為夏君與有扈氏戰于甘時之誓辭。
或謂夏君為禹,或謂為啟,亦有謂為夏後相者,至今尚無定論。
本篇文辭淺易,與《湯誓》《牧誓》相似。
篇中言及六卿、五行及三正。
按:六卿之制,起于春秋;三正之名,始于戰國;且所謂五行,實指終始五德言;由此可知本篇當著成于戰國之世。
《墨子·明鬼下》篇,雖引本篇之文,然《墨子·明鬼下》乃墨者之徒所為,其著成時代甚晚,故及引之也。
大戰于甘,乃召六卿1。
注釋 1 甘,馬融以為有扈南郊地名(見《史記集解》)。
據馬說核之,其地當在今陝西鄠縣。
王國維以為:據蔔辭,甘,疑即春秋甘昭公所封之邑;扈,疑即諸侯會于扈之扈:地當在周鄭間(見《核诂》引)。
按:王說較舊說為勝。
鄭玄雲(見《詩正義》):“六卿者,六軍之将。
”蓋天子六軍,其将皆命卿。
按:六卿之制,始于春秋時之宋國;說見史景成所著《六卿考源》。
譯文 将要在甘地發動大戰,(夏王)于是把六軍的将領召喚過來。
王曰:“嗟!六事之人1,予誓告汝。
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2。
天用剿絕其命3,今予惟恭行天之罰。
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禦非其馬之正,汝不恭命4。
用命,賞于祖;弗用命,戮于社。
予則孥戮汝5。
” 注釋 1 古者謂卿為卿事,故三卿謂之三事。
此六事,謂六卿也。
六事之人,謂六卿及其統屬之人。
2 有扈,國名;姒姓(馬融說)。
威,《述聞》疑為“烕”(蔑)字之訛。
烕,輕蔑。
按:此五行,當指終始五德言。
威侮五行,意謂輕蔑侮慢應五行之運而興之帝王(此指夏王言)。
怠,惰慢不恭。
三正,謂夏正建寅、殷正建醜、周正建子。
王者受命,必改正朔。
此言怠棄三正,意謂不奉夏之正朔。
本篇為戰國時人述古之作,故用“三正”之辭,而偶未察其失也。
3 用,因而。
剿絕,斷絕。
命,謂國運。
4 左,謂在車左之戰士。
攻于左,謂攻擊左方之敵人。
恭命,順從命令。
禦,駕車。
非其馬之正,謂進退旋轉不适當。
5 用命,即聽命。
祖,謂遷廟之祖。
古者天子出征,必先祭社及遷廟,而皆釁其主(神牌)以行,載之齋車。
賞于祖,謂啟告于祖之神牌而賞之。
社,謂齋車所載之社主。
孥,子。
孥戮,言并其子而殺之。
譯文 王說:“啊!六軍将領和(所領導的)戰士們,我來向你們發出以下命令。
有扈國輕蔑侮辱我這應運而生的帝王,怠慢廢除王朝所規定的曆法。
上天因而要斷絕了他的國運,現在我隻有恭敬地推行老天(對他)的懲罰。
在車左的戰士假如不攻擊左方的敵人,那你們就是不順從于我的命令;在車右的戰士如果不攻擊右方的敵人,那你們就是不順從于我的命令;駕車的人假如不能使馬(進退旋轉)适當,也是不順從于我的命令。
你們如果聽從我的命令,我就報告祖先的神靈而賞賜你們;不聽從我的命令,我就在社神的牌位之前加以殺戮。
(如果不聽從命令,)我就連你們的兒子也殺死。
” *** (1)編者注:“今xx”此類的地名,是指注譯者在注譯本書時通用的地名,與現今的行政區劃略有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