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夏書

關燈
夔曰以下十二字見《堯典》注。

    庶,衆。

    尹,正;官長。

    諧,和洽。

     譯文 夔于是刮着或敲着玉磬,重重地或輕輕地敲彈琴瑟以(伴着)歌唱,祖先和父親的神靈都降臨了,虞舜的客人(丹朱)在陪祭的席位,衆諸侯則以品德(高下為理由)來互相讓位。

    堂下的樂器有笙類及小搖鼓,調和節拍的柷和用以止樂的敔,笙與大鐘輪流地演奏着,鳥獸都(在樂聲中)舞動起來了。

    箫韶的樂曲演奏了九節,鳳凰都(鳴叫着)配合樂聲。

    夔說:“啊!我重重地敲打石磬,又輕輕地敲打石磬,各種獸類都舞蹈起來,衆官長都真能融洽了。

    ” 帝庸作歌,曰:“敕天之命,惟時惟幾1。

    ”乃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2。

    ”臯陶拜手稽首,飏言曰:“念哉!率作興事,慎乃憲,欽哉!屢省乃成,欽哉3!”乃赓載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4!”又歌曰:“元首叢脞哉,股肱惰哉,萬事堕哉5!”帝拜曰:“俞,往欽哉6!” 注釋 1 庸,用。

    敕,謹慎。

    惟時惟幾,謂把握時機。

    以上二語非歌辭。

     2 股肱,謂臣。

    元首,謂君。

    百工,百官。

    按:喜,樂。

    起,興起;奮發。

    熙,和。

     3 飏,揚;高聲。

    念,顧慮。

    率,用。

    興事,盛事。

    憲,法。

    欽,敬謹。

    省,察。

    成,成功。

     4 赓,續。

    載,為。

    庶,衆。

    康,安。

     5 叢脞,僞孔《傳》雲:“細碎無大略。

    ”堕,廢。

     6 往,謂自今以後。

     譯文 天子因而作了一首歌,且說:“謹慎地按照天的命令行事,做事要把握時機。

    ”于是唱道:“大臣們(如果都)高興啊,國王就奮發了啊,所有的官員們也就都融洽了啊。

    ”臯陶跪拜并且叩頭大聲說:“要注意呀!用以從事盛大的事業,(必須)慎重對待你的法制,要謹慎行事呀!屢次檢讨(你的所作所為),才能成功,要謹慎呀!”于是繼續作了一首歌說:“國王(如果)明哲啊,大臣們就賢良啊,一切事業就都安定了啊!”又唱道:“元首(如果)專管瑣務忽略大事啊,大臣們就都懈怠啊,一切事業就都荒廢了啊!”天子行禮答謝說:“嗯,不錯,從今以後要謹慎行事呀!” 禹貢 《廣雅》雲:“貢,獻也。

    ”又雲:“稅也。

    ”是田賦及進獻方物,皆謂之貢。

    本篇标題“貢”字,即兼貢獻方物及田賦而言。

    按:本篇言梁州貢鐵、镂。

    而吾國在西周以前,尚未有鐵器之應用,故本篇當為東周以來之作品。

    然篇中不言四嶽、五嶽,言六府不言五行,且鄒衍大九州島之說,必當在本篇傳世之後。

    以此證之,本篇之著成,或不至遲至戰國之世。

    且哀公九年《左傳》,言吳“城邗溝,通江淮”。

    而本篇言揚州貢道雲:“沿于江海,達于淮泗。

    ”是本篇著成時,尚無邗溝,然則本篇蓋成于春秋時也。

     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1。

     注釋 1 敷,治;說見孫《疏》。

    土,土地。

    刊,《漢書·地理志》引作:義見《臯陶谟》注。

    奠,定。

     譯文 禹治理土地,順着山嶺砍削樹木(作為指路标),并負責為高山大河命名。

     冀州:既載壺口,治梁及岐1。

    既修太原,至于嶽陽2。

    覃懷厎績,至于衡漳3。

    厥土惟白壤,厥賦惟上上錯,厥田惟中中4。

    恒、衛既從,大陸既作5。

    島夷皮服6。

    夾右碣石入于河7。

     注釋 1 舊說堯都冀州,故本篇言九州島始于冀州。

    載,始。

    壺口,山名;在今山西吉縣西南。

    梁,山名。

    楊守敬謂成公五年《公羊傳》所稱梁山,在今陝西韓城縣北與山西河津縣之間。

    岐,山名,即狐岐山;在今山西介休縣。

     2 修,治。

    太原,地名,即大原;當在山西榮河、聞喜之間:見王國維《鬼方昆夷狁考》說。

    嶽,太嶽,即霍山,在今山西霍縣東南。

     3 覃懷,地名,在今河南武陟縣。

    厎,緻。

    績,功。

    衡,與橫古通。

    鄭玄雲(見《史記集解》):“衡漳者,漳水橫流入河。

    ”今河北阜城縣,為故漳水入黃河處。

     4 壤,柔土無塊。

    賦,田稅。

    上上,九等中第一等。

    錯,雜,謂雜出二等之稅。

    中中,第五等。

    蔡《傳》謂:九州島九等賦稅,皆每州歲入總數,以多寡而為九等,非以是等田,而責其是等賦也。

    又謂:冀州,天子封内之地,不需貢篚,故獨不言貢篚。

     5 恒,水名;源出恒山。

    衛,水名;出今河北靈壽縣。

    從,順。

    大陸,澤名,在今河北平鄉縣。

    作,耕作。

     6 島,《史記》《漢書·地理志》《大戴禮·五帝德》及馬、鄭俱作鳥。

    鄭玄雲(見《史記集解》):“鳥夷,東北之民,賦(搏)食鳥獸者。

    ”皮服,言其俗以皮為服。

     7 碣石,山名;衆說紛纭,然以為當在今河北昌黎境者較多。

    蔡《傳》:“冀州北方貢賦之來,自北海入河(按:古黃河在今天津東入海),南向西轉,而碣石在其右;轉屈之間,故曰夾右也。

    ” 譯文 冀州:(治理的工作)從壺口山開始,然後去治理梁山和岐山。

    已經修理好了太原地帶,一直治理到嶽山的南面來。

    覃懷地帶經施工後已取得了績效,便到橫流的漳水這一帶來。

    (冀州的)土壤是白色而柔細的,所納的田稅是第一等雜着第二等,它的田地是第五等。

    恒水、衛水既已順流而下了,大陸澤一帶已可耕作了。

    鳥夷的人都穿着皮衣服(這是記述鳥夷的風俗和别處不同)。

    (運輸貢物的船隻從海裡來,)從右邊的碣石山進入黃河裡。

     濟河惟兖州1:九河既道,雷夏既澤,澭、沮會同;桑土既蠶,是降丘宅土2。

    厥土黑墳。

    厥草惟繇,厥木惟條3。

    厥田惟中下,厥賦貞4。

    作十有三載,乃同5。

    厥貢漆絲,厥篚織文。

    浮于濟、漯,達于河6。

     注釋 1 濟,水名;本作泲。

    河,黃河。

    兖,一作沇。

    此言兖州之域,在泲、河二水之間。

     2 九河,古者黃河下遊分為九道,各有專名,即徒駭、太史、馬頰、覆釜、胡蘇、簡、潔、鈎盤、鬲津;謂之九河。

    《述聞》雲:“道,通也。

    ”雷夏,澤名,即雷澤;在今山東濮縣東南。

    既澤,既已成澤。

    澭、沮,二水名,彙流入雷澤。

    會同,猶言彙合。

    桑土,宜桑之土。

    既蠶,既已養蠶。

    是,于是:《釋詞》說。

    宅,居。

    土,謂平地。

     3 墳,肥。

    繇,茂。

    條,長。

     4 中下,第六等。

    貞,當。

    禹治九州島之水,兖州最後畢功,于次為第九;此謂賦亦第九等,與州之次相當:見僞孔《傳》說。

     5 同,言與他州同。

    兖州下濕,故費時特多。

     6 篚,筐屬。

    古者币帛之屬,盛以筐篚而貢。

    織文,錦绮等絲織品。

    浮,謂舟行水上。

    濟,當作泲。

    漯,當作,水名;以黃河為源,出于今河南浚縣,東北流至山東高苑縣入海。

    達于河,意謂可由黃河以至冀州。

     譯文 濟水和黃河之間這一帶是兖州:(在這區域中)黃河下遊的九條支流都已疏通了,雷夏澤也已彙成湖澤了。

    澭水、沮水已共同流入了雷夏澤;可種植桑樹的地帶,都已養蠶了,于是人們都從丘陵搬下來,居住在平地上。

    這裡的土壤黑而肥美,這裡的草非常茂盛,這裡的樹木長得枝幹修長。

    這裡的田地是第六等,它的賦稅與這州完工的次第相當(第九等)。

    經營了十三年,才和别的州相同。

    這裡所進貢的是漆、絲,以及用筐子盛着的花綢。

    (運輸貢物的船隻)由濟水、漯水航行而來,轉入了黃河(再由黃河到達冀州)。

     海岱惟青州1:嵎夷既略,濰淄其道2。

    厥土白墳;海濱廣斥3。

    厥田惟上下,厥賦中上。

    厥貢鹽、,海物惟錯,岱畎絲、枲、鉛、松、怪石4。

    萊夷作牧5。

    厥篚檿絲6。

    浮于汶,達于濟7。

     注釋 1 岱,泰山。

    言青州之域,東至海,西至泰山。

     2 嵎夷,地名:見《堯典》注。

    略,治:孫《疏》說。

    濰,水名,源出今山東莒縣,由昌邑入海。

    淄,水名,源出今山東萊蕪縣,由壽光縣入海。

    道,通。

     3 斥,謂斥鹵之地;鹹土可煮鹽者。

     4 (chī),細葛布。

    海物,海産。

    錯,雜;言非一種。

    畎,谷。

    枲,麻。

     5 萊夷,東夷之一,在今山東黃縣境。

    作,則。

    牧,放牧牲畜。

     6 檿,山桑。

    檿絲,食山桑之蠶之絲。

     7 汶,水名,源出今山東萊蕪縣;西南流,古入濟,今入運河。

     譯文 海和泰山之間的地帶是青州:嵎夷地帶已經治理了,濰水、淄水也已疏通了。

    這裡的土壤白而肥美,海邊有廣大且可煮鹽的鹹地。

    這裡的田地是第三等,這裡的賦稅是第四等。

    這裡所進貢的有鹽、細葛布,及各種海産,還有泰山山谷中所出的絲、麻、鉛、松和奇怪的石頭。

    萊夷的地帶也能夠放牧牲畜了。

    這裡用筐子盛着進貢的東西是山桑蠶所吐的絲。

    (進貢的船隻)由汶水漂浮而來,到達濟水(再由濟水入黃河而到達冀州)。

     海岱及淮惟徐州1:淮、沂其乂,蒙、羽其藝;大野既豬,東原厎平2。

    厥土赤埴墳。

    草木漸包3。

    厥田惟上中,厥賦中中。

    厥貢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峄陽孤桐,泗濱浮磬,淮夷蠙珠暨魚;厥篚玄纖、缟4。

    浮于淮、泗,達于河5。

     注釋 1 言徐州之域,東至海,北至岱,南至淮水。

     2 淮,水名,詳見下文導水節。

    沂(yí),水名,俗名大沂河,源出今山東蒙陰縣,南流至今江蘇邳縣入泗(泗水此段,今為運河)。

    乂,治。

    蒙,山名;在今山東費縣。

    羽,山名;在今山東郯城。

    藝,治也:義見《廣雅》。

    大野,澤名;在今山東巨野縣。

    豬與潴同義,水所停聚也。

    東原,地名;跨有今山東東平、泰安二縣之地。

    厎,緻。

    平,定。

     3 埴,黏土。

    漸,草相包裹而同長。

    包,與苞古通,茂盛。

     4 舊說五色土所以為大社(王者之社)。

    按殷墟出土之物,有所謂花土者,為墁墓壁之用。

    此五色土,蓋為圬墁牆壁之用者。

    夏翟,雉;其羽五色。

    峄(yì),山名;在今山東峄縣。

    陽,山南。

    孤桐,孤獨生長之桐。

    桐,可為琴瑟。

    泗,水名;源出今山東泗水縣,本由今江蘇清河縣入淮,後下流為運河所奪。

    浮磬,謂浮着土中之石可以為磬者。

    淮夷,國于淮河下流之夷。

    蠙,可以生珠之蚌。

    蠙珠,蠙蚌所生之珠。

    玄,謂黑缯(絲織品)。

    纖,細。

    缟,謂白缯。

     5 河,《漢書·地理志》及《說文》皆作菏。

    菏,水名。

    按:淮泗皆不通于河,而泗通于菏,菏通于濟,濟複通于河。

    故此“河”字應作“菏”:元金履祥、清閻若璩并有說。

     譯文 海、泰山和淮水之間的地帶是徐州:淮水、沂水都已經修治了,蒙山、羽山也都治理了;大野澤也已為水停聚而成為湖澤,東原地帶也都平定了。

    這裡的土壤是紅色黏性而且肥美。

    草木都互相包裹着,長得非常茂盛。

    這裡的田地是第二等,這裡的賦稅是第五等。

    這裡所進貢的是五色土,羽山山谷中所産的雉,峄山南面所産獨生的桐木,泗水之濱浮在土上可用以做磬的石頭,淮水下遊一帶所産的蚌珠及魚類,用筐子盛着進貢的有細緻的黑綢和白綢。

    (進貢的船隻)由淮水和泗水漂浮而來,轉入菏水(再由菏水轉入濟水,然後到達黃河)。

     淮海惟揚州1:彭蠡既豬,陽鳥攸居;三江既入,震澤厎定2。

    篠簜既敷。

    厥草惟夭,厥木惟喬3。

    厥土惟塗泥。

    厥田惟下下,厥賦下上、上錯4。

    厥貢惟金三品,瑤、琨、篠簜,齒、革、羽、毛惟木5。

    島夷卉服6。

    厥篚織貝;厥包橘、柚,錫貢7。

    沿于江海,達于淮泗。

     注釋 1 言揚州之域,北至淮,東南至海。

     2 彭蠡,澤名,即今鄱陽湖。

    陽鳥,鴻雁之屬。

    攸,所。

    三江之說,尚無定論。

    《漢書·地理志》謂:北江在毗陵(今江陰)北,東入海。

    南江在吳(今吳縣)南,東入海。

    東江出今蕪湖西南,東至陽羨(今宜興)入海。

    姑從之。

    入,謂入海。

    震澤,澤名;即太湖。

     3 篠,小竹。

    簜,大竹。

    敷,布;謂布于地上。

    夭,幼嫩而美好。

    喬,高而上竦。

     4 塗,泥。

    厥賦下上上錯,謂賦第七等,而雜出第六等。

     5 金三品,鄭玄以為銅三色(見《正義》)。

    孫《疏》以為青白赤三色。

    瑤,美玉。

    琨,美石。

    齒,謂象齒。

    革,獸皮。

    羽,鳥羽。

    毛,當作旄;謂旄牛尾:《核诂》申僞孔《傳》說。

    《史記·夏本紀》《漢書·地理志》均無“惟木”二字;江聲以為衍文。

    《釋詞》謂此“惟”字“猶與也;及也”。

    茲從《釋詞》說。

     6 島夷,《史記》同,《漢書·地理志》作鳥。

    按:在冀州者為鳥夷,此當為島夷。

    島夷,蓋謂東南海島之夷。

    卉服,草服。

    此語亦記異俗,與鳥夷同例。

     7 織貝,舊說以為貝錦。

    按:今台灣山胞,有以極小之貝,以線串連之,織以為巾者;蓋即織貝也。

    包,包裹。

    《核诂》雲:“錫與貢古義略同。

    ”則錫貢猶言進貢。

     譯文 淮水和東海之間的地帶是揚州:彭蠡澤已彙成了湖澤,是(冬天)大雁居住的地方;三條江水既已流入海中,震澤也平定了。

    大大小小的竹子已經遍布各地。

    這裡的草柔嫩又美好,樹木都是高聳的。

    這裡的土壤都是泥土。

    這裡的田地是第九等,它的賦稅是第七等,又間雜第六等。

    這裡進貢的是三種顔色不同的銅和美玉、美石、小竹子、大竹子、象牙、獸皮、鳥羽、旄牛尾以及木材。

    東南海島的夷人都穿着草編的衣服。

    這裡用筐子盛着進貢的是用小貝織成的巾布,打起包來進貢的是橘子和柚子。

    這些貢品順着江和海而到達淮水、泗水。

     荊及衡陽惟荊州1:江、漢朝宗于海,九江孔殷,沱潛既道,雲土夢作乂2。

    厥土惟塗泥。

    厥田惟下中,厥賦上下。

    厥貢羽、毛、齒、革惟金三品,杶、榦、栝、柏,砺、砥、砮、丹3,惟箘、簵、楛,三邦厎貢厥名4。

    包匦菁茅;厥篚玄、、玑組;九江納錫大龜5。

    浮于江沱潛漢,逾于洛,至于南河6。

     注釋 1 荊,山名,在今湖北南漳縣。

    衡陽,衡山之南。

    言荊州之域,北至荊山,南至衡山之南。

     2 諸侯春見天子曰朝,夏見曰宗;此借以喻水之以小就大。

    蔡《傳》謂九江為:沅、漸、元(當作無:胡渭說)、辰、叙、酉、澧、資、湘九水(皆入洞庭湖),茲從之。

    孔,甚。

    殷,多。

    沱,水名,在今湖北枝江縣入江。

    潛,《史記》作涔,水名:《便讀》疑其當在今湖北潛江縣。

    雲、夢,二澤名;雲在江北,夢在江南:王鳴盛《尚書後案》有說。

    雲土夢,或作雲夢土。

    宋太宗據古本改為雲土夢:見《夢溪筆談》。

    雲土,謂雲澤旁已見土。

    作,則。

    乂,治。

     3 杶,木名;可為車轅。

    榦,柘木。

    栝,桧木。

    砺,粗磨石。

    砥,細磨石。

    砮,石名;可為矢镞。

    丹,紅顔料。

     4 箘、簵(lù),皆美竹名。

    楛(hù),木名;可為矢幹。

    三邦,近澤之三國,其名未詳。

    厎,緻。

    貢厥名,《便讀》謂貢其有名之善材。

     5 匦,纏結。

    菁茅,茅之有毛刺者;宗廟祭祀時,用以濾酒。

    ,淺绛色缯(見前解)。

    玑,小珠。

    玑組,當是以細絲繩貫小珠成串者。

    江聲《尚書集注音疏》有說。

    大龜,所以為蔔。

     6 洛,應作雒。

    雒水出今陝西洛南縣,流經洛陽,至今鞏縣入河。

    洛乃另一水,在渭北。

    後世多以雒為洛,誤。

    逾,越過。

    江沱潛漢,皆不通雒,故言逾。

    黃河自潼關以東東流之一段,古謂之南河。

     譯文 北到荊山,南到衡山之南,這一地帶是荊州:江水、漢水(都經過這裡)向東流入大海了,九條江(顯得)很多地(在一個區域),沱水、潛水已經疏通了,雲澤旁邊已有土地,夢澤也已治理好了。

    這裡的土壤是泥土。

    這裡的田地是第八等,它的賦稅是第三等。

    這裡所進貢的是鳥羽、旄牛尾、象牙、獸皮及三種顔色的銅,杶、柘、桧、柏等樹的木料,粗磨石、細磨石、砮石和丹砂,唯有箘竹、簵竹、楛木,是由湖澤附近的三國進貢的最有名的木料;包裹着且用繩子纏結着進貢的是菁茅;用筐子盛着進貢的是黑綢、淺绛色的綢子和珍珠串;九江這一帶進貢的是大龜。

    進貢的船隻由江水、沱水、潛水、漢水漂浮而來,越過(陸地)到雒水,而到達南河。

     荊河惟豫州1:伊、洛、瀍、澗,既入于河,荥波既豬,導菏澤,被孟豬2。

    厥土惟壤,下土墳垆。

    厥田惟中上,厥賦錯上中3。

    厥貢漆、枲、、纻,厥篚纖纩,錫貢磬錯4。

    浮于洛,達于河。

     注釋 1 言豫州之域,南至荊山,北至黃河。

     2 伊,水名;源出今河南盧氏縣,至洛陽入雒。

    洛,應作雒,見前注,下文浮于洛之洛,同。

    瀍,水名;源出今河南孟津縣,至偃師入雒。

    澗,水名;源出今河南渑池縣,至洛陽入雒。

    河,黃河。

    荥波,澤名;已湮,故迹在今河南荥澤縣。

    菏,澤名;已湮,故迹在今山東定陶縣。

    被,及也。

    孟豬,澤名,即孟諸;在今河南商丘縣。

     3 垆,黑色硬土。

    錯上中,謂賦第二等,又雜出第一等。

     4 纻,麻屬。

    纖,細。

    纩,絮。

    錫貢,猶納錫。

    錯,磨石;磬錯,可磨磬之錯。

     譯文 荊山黃河之間的地帶是豫州:伊、雒、瀍、澗四條水已經通通流入了黃河,荥波澤已經彙成了湖澤,又疏導了菏澤,并疏導至孟豬澤。

    這裡的土壤是柔軟而細緻的,低窪地帶的土壤是肥沃的黑色硬土。

    這裡的田地是第四等,它的賦稅是第二等,又雜出第一等。

    這裡進貢的物産有漆、麻、細葛布、纻麻,這裡用筐子盛着進貢的是纖細的絲絮,(此外還)進貢可以磨磬的磨石。

    進貢的船隻由雒水航行而來,然後到達黃河。

     華陽黑水惟梁州1:岷、嶓既藝,沱、潛既道,蔡蒙旅平,和夷厎績2。

    厥土青黎,厥田惟下上,厥賦下中三錯3。

    厥貢璆、鐵、銀、镂、砮、磬、熊、罴、狐、狸、織皮4。

    西傾因桓是來,浮于潛,逾于沔,入于渭,亂于河5。

     注釋 1 華陽,華山之南。

    黑水,即金沙江。

    《禹貢錐指》梁州之黑水,漢時名泸水,唐以後名金沙江。

    言梁州之域,北至華山之陽,西南至黑水。

     2 岷,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