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夏書

關燈


    知人則哲,能官人;安民則惠,黎民懷之3。

    能哲而惠,何憂乎兜?何遷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4?” 注釋 1 言君主任官貴在知人,為政貴在安民。

     2 按:鹹,讀為“”;,誠。

    時,是。

    帝,謂舜。

     3 哲,明智。

    官,動詞,謂任用官吏。

    惠,愛。

    黎,衆。

    懷,歸附。

     4 令,善。

    孔,甚。

    壬,佞;謂谄佞不正之人。

     譯文 臯陶說:“啊!(天子的重要任務)在于能認識人才,在于能安定人民。

    ”禹說:“哎呀!誠然像你所說的這樣,但(真要做到這一步),連舜帝都感到困難啊。

    能辨識人才就是明智,就能任用官員;能安定人民就是仁愛,民衆就都會歸附他。

    既明智而又仁愛,那為什麼還怕兜?為什麼還放逐苗族?為什麼還怕那花言巧語又和顔悅色的極谄佞之人呢?” 臯陶曰:“都!亦行有九德;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載采采1。

    ”禹曰:“何?”臯陶曰:“寬而栗2,柔而立3,願而恭4,亂而敬5,擾而毅6,直而溫7,簡而廉8,剛而塞9,強而義10;彰厥有常,吉哉11。

    日宣三德,夙夜浚明有家;日嚴祗敬六德,亮采有邦12。

    翕受敷施,九德鹹事;俊乂在官,百僚師師,百工惟時13。

    撫于五辰,庶績其凝14。

    無教逸欲有邦。

    兢兢業業,一日二日萬幾15。

    無曠庶官,天工人其代之16。

    天叙有典,敕我五典五惇哉17;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18。

    同寅協恭和衷哉19。

    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

    政事懋哉懋哉20。

    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21。

    達于上下,敬哉有土22!” 注釋 1 亦,語詞(非承上啟下之詞)。

    載,在。

    采,事。

    三句意謂:若言其人有德時,當舉事實證明曰:在某事某事。

     2 見《堯典》注。

     3 和柔而能樹立(不為外物動搖)。

     4 願,謹。

    恭,《史記》作共。

    楊氏《核诂》雲:“共與供通,言能供職有才能。

    ”此謂謹厚而能供職事。

     5 亂,治。

    此句言有治才而能敬謹。

     6 擾,順。

    毅,剛果;即不因受挫折而灰心。

     7 見《堯典》注。

     8 廉,與辨通。

    此句言性簡易(不殷勤)而能辨别是非:本《平議》說。

     9 剛健而能笃實。

     10 強勇而能合乎義。

     11 彰,著;顯示。

    常,謂常度。

    吉,善。

     12 宣,彰明。

    三德,九德中之三。

    浚,敬。

    孫《疏》說:“明與孟通;孟,勉也。

    ”有,保有。

    家,謂大夫所食采邑。

    此數語指大夫。

    嚴,馬融讀為“俨”(見《釋文》)。

    俨,矜莊貌。

    祗,敬。

    六德,九德中之六。

    亮采,輔導政事。

    邦,謂諸侯之國。

    此數語指諸侯。

     13 翕,合。

    翕受,合受九德。

    敷施,推行。

    鹹,皆。

    事,從事。

    自此以下指天子言。

    《正義》雲:“馬、王、鄭皆雲:‘才德過千人為俊,百人為乂。

    ’”僚、工,皆官。

    師師,互相師法。

    時,善:義見《詩》毛氏傳。

     14 撫,順循。

    古或謂四時為五時;五時,即春、夏、季夏、秋、冬也。

    撫于五辰,猶言順乎四時。

    庶績,衆事功。

    凝,成:鄭玄說(見《正義》)。

     15 無,勿。

    教,使。

    逸,樂。

    欲,貪。

    逸欲,謂逸樂貪欲之人。

    邦,謂侯國。

    兢兢,戒慎。

    業業,危懼。

    幾,音“機”,謂機兆。

    蔡《傳》雲:“一日二日者,言其日之至淺;萬幾者,言其幾事之至多也。

    ” 16 曠,空。

    意謂所任非适當之人。

    庶,衆。

    工,與功通。

    天功,見《堯典》注。

     17 天叙(xù),天所定之倫序;謂五倫。

    典,常。

    敕(chì),謹。

    惇,厚。

    五惇之五,承五典而言。

     18 秩,貴賤之品秩。

    天秩,天意所定之爵秩。

    自,遵循。

    五禮,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民之禮:鄭玄說(見《正義》);即自天子以至庶民之禮。

    庸,常。

     19 寅,敬。

    協,和。

    衷,善。

     20 有德,謂有德之人。

    五服,依尊卑所定之五等衣服。

    章,文采。

    五章,五等文采。

    五刑,見《堯典》注。

    刑有五,故言五用。

    懋(mào),勉。

     21 言天所以聰明,由于我民而聰明。

    意謂民之耳目,即天之耳目。

    明,謂顯揚善人;畏,謂懲罰惡人。

    威,與畏古通。

     22 孫《疏》雲:“上,謂天。

    下,謂民。

    ”達,通。

    此言天人相通。

    敬,謹。

    有土,謂有國之君。

     譯文 臯陶說:“啊!人的行為有九種美德;要說那個人有美德,就要以事實為依據。

    ”禹說:“什麼叫作九德?”臯陶說:“寬大而能敬謹,溫柔而能樹立,謹厚而能辦事,有治事的才幹而能謹慎,和順而能剛毅,正直而能溫和,簡易而能辨别是非,堅強而能誠實,勇敢而能合乎正義。

    顯示了有這九德的常度,那就完美了。

    能夠每天宣明九德中的三種德行,早晚謹慎奮勉,那麼大夫就可保有他的釆邑;能夠每天嚴肅慎重地實踐其中六種德行,去輔導政事,(諸侯)就可保有他的國家。

    能夠完全接受而普遍地施行,對于九種德行都能照着去做,使才德出衆的人能有官位,衆官員互相效法,那麼官員們就都可以達到良善的境界。

    順應四時(去施政),各種事業便可成就了。

    不要使安樂貪欲的人擁有國家(不讓他們做諸侯)。

    要謹慎惶恐,(因為)在一天兩天之内,就有成萬的事情的先兆發生(等待着處理)。

    不要曠廢了各種官職,天定的事功,人要代為完成。

    天所定的倫理,有經常的法則,對于五常的法則,我們要厚道地去遵行;天所規定的爵位,有一定的禮法,遵循着我們這五種禮法去做,要經常地維持着。

    官員相互恭敬,就都和善了。

    老天任命有德的人做官員,規定了五種不同文采的衣服(表示等級不同);老天讨伐有罪的,用五種刑法去懲罰犯了五刑的人。

    對于政事要奮勉啊。

    上天的聰明,由人民中而來;上天揚善罰惡,由人民的揚善罰惡的意見而決定。

    天意民意是相通的,應當謹慎啊!有國土的君主們!” 臯陶曰:“朕言惠,可厎行1。

    ”禹曰:“俞,乃言厎可績2。

    ”臯陶曰:“予未有知,思日贊贊襄哉3。

    ” 注釋 1 惠,順;謂順于事理。

    厎,緻。

    厎行,推行。

     2 見《堯典》注。

     3 思,惟;語詞。

    贊贊,輔助之貌。

    襄,輔助。

     譯文 臯陶說:“我的話都順從天意,可以去推行。

    ”禹說:“是的,你的話可以建立功績。

    ”臯陶說:“我沒有什麼知識,我隻是每天勤勉地輔佐(天子)。

    ” 帝曰:“來,禹!汝亦昌言1。

    ”禹拜曰:“都,帝!予何言?予思日孜孜2。

    ”臯陶曰:“籲!如何?”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3;下民昏墊4。

    予乘四載,随山刊木。

    暨益奏庶鮮食5。

    予決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6。

    暨稷播奏庶艱食、鮮食,懋遷有無化居7。

    烝民乃粒,萬邦作乂8。

    ”臯陶曰:“俞,師汝昌言。

    ” 注釋 1 帝,謂舜。

    汝亦昌言,舜命禹亦進明達之言。

     2 思,惟;語詞。

    孜孜,行事不倦怠。

     3 以上二句,參《堯典》注。

     4 昏,沒;墊,陷:鄭玄說(見《正義》)。

     5 四載,車(陸行)、舟(水行)、橇(形似箕,滑行泥上)、梮(山轎,山行)四種乘載之具也:見《史記》。

    刊,《史記》《說文》并作。

    《說文》雲:“,槎識也。

    ”謂砍斫樹木以做認路之記号。

    奏,進。

    庶,謂民衆。

    鮮,生;謂魚鼈之類。

    時洪水未平,谷物稀少,故以此為民食。

     6 決,挖掘。

    九川,謂弱水、黑水、河、漾、江、沇、淮、渭、洛;詳見《禹貢》。

    距,至。

    浚,挖深。

    畎(quǎn)、浍(kuài),皆田間水溝。

     7 播,播種。

    艱,馬融本作“根”(見《釋文》)。

    根食,謂谷類之食物。

    懋,貿易。

    遷,徙。

    化,古“貨”字。

    貨,賣。

    居,積貯。

     8 烝,衆。

    粒,應作“立”;定也:見《述聞》說。

    按:作,與則古通,甲骨文常見此用法。

    乂,治。

     譯文 天子說:“過來,禹!你也說一說你的高見。

    ”禹下拜說:“啊,天子!我說些什麼呢?我隻是整天勤勉不倦地工作罷了。

    ”臯陶說:“啊!那你的工作究竟是怎樣呢?”禹說:“大水彌漫天空,浩浩蕩蕩地包圍了山嶺,淹上了丘陵,人民都沉陷在水中了。

    我乘坐着四種交通工具,順着山嶺砍伐樹木來做指路标,和益送給民衆活魚鼈之類的食物。

    我領導民衆疏通了九個系統的河流,使它們流到四海;挖深了田間的水溝,使它們通到河流。

    (水退後)和稷播種谷物,給民衆以谷物和魚鼈等食物,讓人民發展貿易,将各地有餘貨物轉運到缺貨的地方,售賣或者囤積。

    這樣,民衆就都安定了,天下所有諸侯國也就都太平了。

    ”臯陶說:“是的,我要效法你這明達之言。

    ” 禹曰:“都,帝!慎乃在位1。

    ”帝曰:“俞。

    ”禹曰:“安汝止,惟幾惟康,其弼直;惟動丕應2。

    徯志以昭受上帝,天其申命用休3。

    ” 注釋 1 乃,汝。

     2 止,處所;職責。

    鄭玄雲(見《史記集解》):“安汝之所止,無妄動。

    ”幾,讀如上文萬幾之幾。

    康,安。

    弼,輔。

    直,德之壞字:江聲及孫《疏》皆有說。

    其弼直,言以有德者為輔佐。

    丕,語詞。

    丕應,言有所動作,則臣民應之。

     3 《史記》釋徯志為“清意”;孫《疏》謂虛心平意以待。

    昭,明。

    受上帝,謂受上帝之命。

    其,将會。

    申,重。

    用,以。

    休,讀為“庥”,福祥也。

     譯文 禹說:“啊,天子!你在天子之位也要謹慎啊。

    ”天子說:“是啊。

    ”禹說:“安于你的職責,要能注意到事情的先兆,(國家)才能安康;要用有德的人來輔佐你。

    這樣,隻要(你)有所動作,大家就會響應。

    要平心靜氣地明智地接受上帝的命令,那麼老天就會一再地賜給你福祥的。

    ” 帝曰:“籲!臣哉鄰哉!鄰哉臣哉1!”禹曰:“俞。

    ”帝曰:“臣作朕股肱耳目。

    予欲左右有民,汝翼2;予欲宣力四方,汝為3;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宗彜、藻、火、粉米、黼、黻、繡,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4;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在治忽,以出納五言,汝聽5。

    予違,汝弼;汝無面從,退有後言6。

    欽四鄰,庶頑讒說,若不在時,侯以明之,撻以記之;書用識哉,欲并生哉7。

    工以納言,時而飏之;格則承之庸之,否則威之8。

    ” 注釋 1 鄰,親;謂親近之人:吳氏《尚書故》說。

     2 左右,與佐佑同,輔助。

    有,于。

    翼,輔佐。

     3 宣,用。

     4 觀,顯示。

    象,此指象服言。

    華蟲,謂雉。

    會,繪。

    言以日、月等作為繪畫,以分别繪于上衣。

    宗彜,飾虎形之彜器。

    藻,水草之一種。

    粉米,白米。

    黼(fǔ),白黑相間之形花紋。

    黻(fú),黑青相間之形花紋。

    (chī),讀為“黹”,縫。

    繡,刺繡。

    言以宗彜等物分别繡于下裳。

    官爵尊卑不同,故繪繡于衣裳之花紋亦異。

    以上本馬、鄭二家之說。

    采,謂顔料。

    彰施,明著。

    于,為。

    五色,青、黃、赤、白、黑。

    汝明,汝成之:吳氏《尚書故》說。

     5 在,察。

    忽,亂。

    孫《疏》雲:“五言者,五聲之言。

    ”按:謂以宮商角徵羽五聲,配信義仁禮智五常;此謂五常之言。

    聽,謂聽之審。

     6 違,過失。

    面從,當面聽從。

    後言,背後之言。

     7 欽,敬。

    四鄰,謂天子左右之近臣。

    《大傳》謂天子有四鄰:前曰疑,後曰丞,左曰輔,右曰弼;未詳何據。

    庶,衆。

    頑,謂頑愚之人。

    讒說,謂好進讒言之人。

    時,善。

    侯,維。

    明之,使之明善。

    撻,打。

    記,孫诒讓《尚書骈枝》(以下簡稱《骈枝》)音為“誋”。

    誋,誡也;言懲戒之。

    書,謂去其冠飾,而書其邪惡于背:孫《疏》說。

    識,謂記其過。

    欲并生哉,謂欲共同生存,不使陷于殺戮之刑。

     8 工,官。

    納言,采納人言,以進告于天子。

    時,善。

    飏,舉。

    格,謂改過:蔡《傳》說。

    孫《疏》:“承,同烝;進也。

    ”庸,用。

    威,刑罰。

     譯文 天子說:“啊!臣子就是鄰人(親近的人)!鄰人就是臣子!”禹說:“是的。

    ”天子說:“臣子就是我的大腿、膀臂、耳、目,我要治理民衆,你們協助我;我要治理四方(使天下平定),你們去做;我要把古人所規定的象服顯示出來,用日、月、星辰、山、龍、雉六種物事,繪在上衣上;用虎形器、水藻、火、白米、白黑相間的形花紋、黑青相間的形花紋六種形象,繡在下裳上;用五種顔料、鮮明地做成五種色彩,做成衣服,你們來做成它;我要聽六種樂律、五種聲調、八種樂音,借以考察治亂,用來宣布且采納合乎五常的言論,你們須仔細聽清楚。

    我要是有過失,你們就來輔助(谏正)我,不要當面聽從我的話,等退回去而又背後批評。

    我尊敬我前後左右的近臣。

    許多糊塗人與專進讒言的人,若是不良善,要使他們明了良善的道理;(如果還不改過,)就打他們一頓來懲戒他們;(或者)脫去他們的上衣,把他們的罪惡寫在背上來做标記,這是希望他們能改過自新。

    官員的任務在于采納人民的言論(轉達天子),人民言論若是純正的,就薦舉他;官員如能改過,就再重用他;不肯改過的,就懲罰他。

    ” 禹曰:“俞哉,帝!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蒼生,萬邦黎獻,共惟帝臣1。

    惟帝時舉,敷納以言,明庶以功,車服以庸2。

    誰敢不讓,敢不敬應?帝不時敷,同日奏、罔功3。

    無若丹朱傲,惟慢遊是好,敖虐是作,罔晝夜頟頟;罔水行舟,朋淫于家:用殄厥世4。

    予創若時。

    娶于塗山,辛壬癸甲;啟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5。

    弼成五服,至于五千;州十有二師;外薄四海,鹹建五長6。

    各迪有功,苗頑弗即工。

    帝其念哉7。

    ” 注釋 1 光,廣。

    蒼生,黎民。

    黎,衆。

    獻,賢。

    惟,為。

     2 時舉,随時舉用之。

    敷,普。

    明,顯揚。

    庶,衆。

    敷納以下三句,參《堯典》注。

     3 讓,讓于賢人。

    時敷,謂随時敷納以言。

    奏,進;謂進用臣下。

    罔,無。

     4 丹朱,堯子。

    慢,惰慢。

    敖,戲樂。

    虐,讀為“谑”,戲谑:孫《疏》說。

    作,為。

    頟(é),不息貌:僞孔《傳》說。

    罔水行舟,謂陸地行舟。

    朋,群。

    殄(tiǎn),絕。

    世,世代。

     5 創,懲戒。

    若時,如是;謂丹朱所行。

    塗山,山名,有四,以在今安徽懷遠者為近理。

    辛壬癸甲,僞孔《傳》雲:“辛日娶妻,至于甲日,複往治水。

    ”說本《呂氏春秋》,姑從之。

    啟,禹子。

    呱(gū)呱,啼聲。

    子,愛養。

    荒,大。

    度,謀。

    土功,平治水土之事。

     6 弼,輔。

    五服:甸、侯、綏、要、荒;詳見《禹貢》。

    五千,五千裡。

    環王城之外,每五百裡為一服;東西、南北相合,各五千裡。

    八家為鄰,三鄰為朋,三朋為裡,五裡為邑,十邑為都,十都為師;州十有二師:見《尚書大傳》說。

    外,謂九州島之外。

    薄,迫近。

    九州之外,每五國立一長,謂之五長。

     7 迪,順。

    有,于。

    功,事。

    即,就。

    念,顧慮。

     譯文 禹說:“是啊,天子!你的光輝照耀天下,海内的黎民,所有國家(諸侯之國)的賢良之人,都是天子的臣子。

    天子要随時舉用他們,普遍地采納他們的言論,按照功勞來提拔衆人,而且賞賜他們車子衣服以備享用。

    這樣,誰敢不謙讓?誰敢不恭敬地響應天子的号召呢?天子如果不能随時普遍地采納他們的言論,那麼縱使同一天進用許多賢明官員,對于國家也沒有什麼功績。

    不要像丹朱那樣傲慢不敬,隻喜愛怠惰地遊玩,隻是戲谑作樂,他無晝無夜不停地(享樂);在無水的陸地行駛船隻,成群結隊地在家裡淫亂,因而斷絕了他的世代。

    我以他這樣的(行為)為懲戒,所以當我迎娶塗山氏的女兒的時候,辛日結婚,在家過了辛壬癸三天,到甲日就忙着治水去了;後來生了啟,在家呱呱地啼哭,我都沒有時間去愛護撫養他,隻忙着大規模地計劃治理水土的事業。

    輔佐天子成立了五服的制度,(使國土)達到了五千裡見方的領域;一州有十二個師;九州以外接近四海邊緣的地方,每五國都建立一個首長。

    所有的人都順利地從事工作,隻有苗人愚昧,不肯去做工。

    天子啊,你要顧慮到這一點。

    ” 帝曰:“迪朕德,時乃功惟叙1。

    臯陶方祗厥叙,方施象刑,惟明2。

    ” 注釋 1 迪,啟導。

    時,是。

    乃,汝。

    叙,與緒同義,此處作就緒解;猶言成就。

     2 祗,敬。

    叙,意謂事業。

    施,行。

    象刑,以象征性之刑罰施于犯罪之人。

    其刑有三:上刑赭衣不緣邊,中刑雜屦,下刑用巾蒙面以當墨刑:《大傳》說。

    惟明,能明察。

     譯文 天子說:“我仍要以德教開導他們,全是你的功勞所助成。

    臯陶正在敬謹地從事他的事業,正在施行象征性的刑法,(他行刑)是很明察的。

    ” 夔曰戛擊鳴球,搏拊琴瑟以詠,祖考來格1;虞賓在位,群後德讓2。

    下管鼗鼓,合止柷敔,笙镛以間;鳥獸跄跄3。

    箫韶九成,鳳凰來儀4。

    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

    庶尹允諧5。

    ” 注釋 1 曰,《史記》解釋為“于是”;是此“曰”字當與“爰”同義:孫《疏》說。

    朱駿聲《尚書古注便讀》(以下簡稱《便讀》)雲:“戛(jiá),刮也。

    ”鳴球,玉磬。

    搏,重擊。

    拊,輕擊。

    詠,歌。

    祖、考,謂祖與父之靈。

    神降臨曰格。

     2 虞賓,謂丹朱。

    丹朱,堯之後,為虞舜之賓。

    在位,謂來助祭,在其助祭之位。

    群後,衆諸侯。

    德讓,推讓有德者居尊位。

     3 下,謂堂下之樂。

    管,笙屬。

    鼗,長柄、兩耳、搖動作聲之小鼓。

    合,謂合樂。

    止,謂止樂。

    柷、敔,二樂器名。

    擊柷所以節樂,擊敔所以止樂。

    镛,大鐘。

    間,代。

    跄(qiāng)跄,舞動貌。

     4 鄭玄雲(見《正義》):“箫韶,舜所制樂。

    ”樂一終為一成。

    九成,九奏也。

    按:儀,匹也;配合也。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