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夏書
關燈
小
中
大
序。
言按次序望祭岱宗以外之東方山川。
4 肆,遂。
東後,東方諸侯。
5 協,調協之使不亂。
時,謂春夏秋冬四時。
同,整齊。
律,法制。
度,丈尺。
量,斛鬥。
衡,斤兩。
6 五禮,即吉禮、兇禮、賓禮、軍禮、嘉禮。
五玉,即五瑞。
三帛,三種不同色之絲織品,用以藉墊玉器者。
諸侯以五玉為贽以見天子,其玉以帛為墊,其帛則視公侯之爵位,而分三色。
二生,羔與雁:卿大夫所執。
一死,士所執之雉。
贽,初相見時之贈禮。
7 五器,即五瑞。
卒,終;謂禮畢。
複,反;謂還之。
此謂五瑞則還之,他物則否。
8 南嶽,衡山。
9 西嶽,華山。
10 北嶽,恒山。
11 格,謂祭祀。
藝,與祢通,父廟也。
藝祖,指堯之父廟及祖廟。
特,牡牛一隻。
12 言舜每五年巡守一次;其間四年,則諸侯分别來朝于京師。
13 敷,普遍。
奏,告。
言使諸侯普遍以其治術奏告:孫《疏》說。
明試以功,謂就其所言,以明試其功效。
庸,用。
車服以庸,言賜之車服以為之用。
譯文 收斂了(來朝的諸侯所持的)五種玉器,已選定吉月,于是又選擇吉日,來接見四方諸侯的領袖,及各州的州長,把玉器還給衆諸侯。
(每逢巡守)那年的二月,(舜)到東方去巡視,到了泰山,舉行禋祭;又按順序遙望而祭祀其他的山川。
于是接見東方的諸侯。
調協四時、月份,确定日子;統一法制、尺度、斛鬥、權衡。
修訂五種禮法,五種玉器,三種色彩不同的綢子,以及兩種活物——小羊和雁,一種死的山雞,作為初見面時贈送的禮物。
像那五種玉器,等典禮完成後,仍還給他們。
五月,去南方各國巡視,到了南嶽;所行的各種禮節,如同在岱宗時所行的一樣。
八月,去西方各國巡行,到了西嶽;各種禮節,也同之前一樣。
十一月,去北方各國巡行,到了北嶽,所行的禮節和在西嶽時相同。
回來後,在堯的父廟及祖廟裡祭祀禱告,每廟用一頭公牛做祭品。
每五年巡行各國一次;其他四年,諸侯分别來朝見。
朝見時,使諸侯都發表言論;然後就他們的言論,明審地考驗他們的功效;(如果政績很好,)便賞賜他們車馬衣服以備享用。
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浚川1。
注釋 1 肇,開始設置。
相傳堯時為冀、兖、青、徐、荊、揚、豫、梁、雍九州島;至舜時又增并、幽、營三州,為十二州。
封,封土為壇以祭。
十二山,各州(十二州)中最大之山。
浚,疏導。
譯文 他開始設置了十二個州,築壇來祭祀十二座大山,疏導各州的河流。
象以典刑1。
流宥五刑2。
鞭作官刑,撲作教刑,金作贖刑3。
眚災肆赦,怙終賊刑4。
“欽哉,欽哉!惟刑之恤哉5!” 注釋 1 象,示;謂指示民衆。
典,常。
2 蔡《傳》雲:“流,遣之使遠去。
”宥,寬恕之。
五刑,墨、劓、剕、宮、大辟。
此指犯五刑之罪人。
3 鞭,鞭笞。
作,為。
官刑,官府之刑。
撲(pū),以夏(木名)楚(木名)撻之。
教刑,學校之刑。
金,黃金(《正義》以為黃銅)。
贖,以金錢贖罪。
4 蔡《傳》雲:“眚(shěng),謂過誤。
災,謂不幸。
”言無意犯罪者。
肆,故。
赦,免罪。
怙(hù),依恃;此謂怙惡。
終,永。
怙終,謂永遠怙惡不悛。
賊,與則通:于省吾《雙劍誃尚書新證》說。
5 之,是。
恤,憂;意謂顧慮。
此二語,乃舜誡諸官之辭。
譯文 指示民衆以正常的刑法。
用流放的刑罰來寬恕犯了五刑的罪犯。
鞭打是官府的刑罰,用夏木楚木的刑具責打是學校的刑罰,用金錢(贖罪)是贖罪的刑罰。
因無心的過失而不幸犯罪的,那就赦免他;永遠怙惡不悛的,那就加以刑罰。
“謹慎呀,謹慎呀!對于刑法,你們要顧慮呀!” 流共工于幽洲1,放兜于崇山2,竄三苗于三危3,殛鲧于羽山4:四罪而天下鹹服5。
注釋 1 流,放逐。
洲,《孟子》引作州。
幽州,舜十二州之一。
《括地志》謂:故龔城(在今河北密雲縣境),相傳為共工被放處。
2 放,流放。
兜,人名;僞孔《傳》謂其黨于共工。
相傳兜被放之崇山,在今湖南大庸縣西南。
3 竄,迫使逃匿。
三苗,種族名。
三危,山名;相傳在今甘肅敦煌縣南。
4 殛,誅責(流放):孫《疏》說。
羽山,有二說:一說在今山東郯城縣東北;一說在今山東蓬萊縣東南。
5 鹹,皆。
譯文 于是把共工流放到幽洲,把兜流放到崇山,逼迫三苗逃避到三危山,把鲧流放到羽山:對于這四個罪犯(這樣處理),天下的人都很佩服。
二十有八載,帝乃殂落1,百姓如喪考妣,三載,四海遏密八音2。
注釋 1 有,同又。
《史記》以為堯在位七十年,二十年而老,又八年而崩。
殂落,死。
2 百姓,民衆。
考妣,父母:義見《爾雅》。
四海,謂天下。
遏,絕。
密,靜。
八音:金、石、絲、竹、匏、土、革、木。
此言因堯喪而三年不作樂。
譯文 (舜輔佐了堯)二十八年,天子(堯)逝世了,民衆如同死去了父母似的悲痛,在三年之中,全國上下都靜靜地斷絕了樂聲。
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1。
詢于四嶽,辟四門,明四目,達四聰2。
咨十有二牧3,曰:“食哉,惟時!柔遠能迩,惇德允元,而難任人;蠻夷率服4。
” 注釋 1 月正,正月:義見薛綜《東京賦》注。
相傳以為舜正建子之月。
元日,善日;即吉日:見《述聞》說。
格,謂祭祀。
文祖,指舜之祖廟。
此言舜祭于祖廟,以告已即天子之位。
2 詢,謀。
辟四門,謂打開四方城門。
聰,聽。
明四目二句,謂四門既開,見聞益廣。
四,皆謂四方。
3 咨,詢。
牧,州長。
4 食哉惟時,言足食之道,在于不違農時:見蔡《傳》說。
柔,安。
能,如。
言使遠方如近處同樣安定,參《述聞》及孫《疏》說。
惇(dūn),厚。
允,誠然。
元,善。
難(nàn),阻;拒絕。
任,佞。
率,用:義見《詩·思文》毛傳。
譯文 正月吉日,舜在他的先祖廟舉行祭祀(報告他已即天子之位)。
訪問四方諸侯的領袖,打開了四面的城門,對四方所見的更真切,對四方所聞的更周詳。
又訪問十二位州長,說:“要解決民生問題,最重要的是注意人民耕作的時令;要安定遠方如同安定近處一般;要培養惇厚的品德,使人民真正達到至善的境界;而且要拒絕谄佞的人(不讓他們做官);能夠做到這樣,野蠻民族也就會服從了。
” 舜曰:“咨!四嶽。
有能奮庸,熙帝之載,使宅百揆,亮采惠疇1?”佥曰:“伯禹作司空2。
”帝曰:“俞咨!禹,汝平水土;惟時懋哉3!”禹拜稽首,讓于稷、契暨臯陶4。
帝曰:“俞,汝往哉5!” 注釋 1 奮,勉。
庸,事功。
熙,興。
帝,謂堯。
載,事。
言有無奮勉從事,以興帝堯之事業者。
宅,居。
此百揆謂官位:義見《史記》。
亮,輔導。
采,事。
惠,義如語詞之“惟”:唐蘭有說(見《天壤閣甲骨文存并考釋》)。
疇,類。
2 佥,指四嶽言。
司空,舊說以為天子三公之一,掌土地之事。
3 俞,語詞。
舜贊成四嶽之言,故即呼禹而命之。
時,是。
懋,勉。
4 跪而俯身,以兩手撫地曰拜;叩首至地曰稽首。
稷,官名,司農事;此謂棄。
時天下賴後稷之功,故獨以官名稱之:鄭玄有說(見《正義》)。
契、臯陶,二臣名。
5 往哉,謂去擔任司空之職。
譯文 舜說:“唉!四位諸侯之長。
有誰能奮勉地工作,振興堯帝的事業,可以使他處在官位,按照類别去管理各種事務嗎?”都說:“伯禹可做司空。
”天子說:“是啊!禹,你曾治理水土;現在你要更加奮勉呀!”禹跪拜并叩頭,謙遜地讓給稷、契和臯陶來擔任這項職務。
舜說:“好了,還是你去吧!” 帝曰:“棄!黎民阻饑1。
汝後稷,播時百谷2。
” 注釋 1 帝,謂舜。
黎,衆。
阻,厄:鄭玄有說(見《詩·思文》正義)。
2 于省吾謂後乃司之反文;後稷,乃司稷也。
播,播種。
時,與莳同義:鄭玄有說(見《詩·思文》正義)。
莳,種也。
譯文 天子說:“棄啊!民衆為饑餓所困厄。
你主持農業,種植各種谷物。
” 帝曰:“契,百姓不親,五品不遜1。
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寬2。
” 注釋 1 百姓,民衆。
五品,謂父母兄弟子:鄭玄有說(見《史記集解》)。
遜,順;融洽。
2 司徒,三公之一,主民政。
敬,謹。
敷,布;施行。
五教,五常之教: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寬,寬容。
在寬,言不加以迫脅。
譯文 天子說:“契,民衆不和睦,父子兄弟等都不融洽。
你作為司徒,謹慎地施行五常的教化,寬容而不加以迫脅。
” 帝曰:“臯陶!蠻夷猾夏,寇賊奸宄1。
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宅,五宅三居:惟明克允2。
” 注釋 1 猾,侵亂。
夏,中國。
攻劫曰寇,殺人曰賊,亂由内起曰奸,由外起曰宄。
以上本鄭玄說(見《史記集解》)。
2 士,獄官之長:馬融說(見《史記集解》)。
《釋詞》:“有猶為也。
”按:為,猶使也。
蔡《傳》:“服,服其罪也。
”三就,就三處行刑;參《國語·魯語》韋昭注。
宅,居處。
五流有宅,五宅三居,謂流刑雖有五,而其流居之處則隻有三也。
三處,謂四裔之外,九州島之外,中國之外:馬融說(見《史記集解》)。
明,察。
允,信。
譯文 天子說:“臯陶!野蠻民族擾亂中國,攻劫殺人,造成内亂外患。
你作為獄官長,施行五種刑罰要使罪犯心悅誠服,犯了五刑而服罪的,就用三處來處罰;五種流刑各有安置罪犯的地方,犯了五種流刑的人有三個地方安置他們:隻有刑罰清明,才能夠使人信服。
” 帝曰:“疇若予工?”佥曰:“垂哉1。
”帝曰:“俞咨!垂,汝共工2。
”垂拜稽首,讓于殳斨暨伯與3。
帝曰:“俞,往哉;汝諧4。
” 注釋 1 疇,誰。
若,順;謂順成之。
工,工事。
垂,人名。
2 俞咨,猶言然哉。
共,供;掌管。
3 殳(shū)斨(qiāng)、伯與,二人名。
蔡《傳》以殳、斨為二人。
4 諧,和;猶言适當。
譯文 天子說:“誰能順利地成就我的工事?”都說:“垂呀。
”天子說:“是啊!垂,你來掌管工事。
”垂跪拜并叩頭,讓給殳斨和伯與。
天子說:“好了,去吧,你很合适。
” 帝曰:“疇若予上下草木鳥獸?”佥曰:“益哉1!”帝曰:“俞咨!益,汝作朕虞2。
”益拜稽首,讓于朱、虎、熊、罴3。
帝曰:“俞,往哉;汝諧。
” 注釋 1 上,謂山陵;下,謂原隰。
益,人名;即伯益。
2 虞,官名;掌山澤禽獸。
3 朱、虎、熊、罴,四人名。
譯文 天子說:“誰能順利地管理我的丘陵原隰的草木鳥獸呢?”都說:“益呀!”天子說:“是啊!益,你做我的虞官。
”益跪拜并叩頭,謙遜地讓朱、虎、熊、罴擔任這項任務。
天子說:“好了,還是你去吧,你很合适。
” 帝曰:“咨,四嶽!有能典朕三禮?”佥曰:“伯夷1。
”帝曰:“俞咨!伯,汝作秩宗。
夙夜惟寅,直哉惟清2。
”伯拜稽首,讓于夔、龍3。
帝曰:“俞,往欽哉!” 注釋 1 典,主持。
馬融雲(見《史記集解》):“三禮,天神、地祇、人鬼之禮。
”皆祭祀之事。
伯夷,人名。
2 《史記》“伯”下有“夷”字,是。
秩宗,禮官名。
寅,敬。
直,正直不邪。
清,義當如《詩·清廟》之“清”,《詩正義》引賈逵《左傳》注所謂:“肅然清靜”也。
3 夔、龍,二人名。
譯文 天子說:“喂,四位諸侯之長!有能主持我(祭祀的)三種典禮的嗎?”都說:“伯夷。
”天子說:“是啊!伯夷,你做秩宗。
無論早晚都要恭敬,要正直而肅靜。
”伯夷跪拜并叩頭,謙遜地要把這項任務讓給夔、龍。
天子說:“好了,還是你去吧,要謹慎啊!” 帝曰:“夔,命汝典樂,教胄子1。
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2,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3;八音克諧,無相奪倫4: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5。
” 注釋 1 夔(kuí),人名。
胄,長:馬融說(見《釋文》)。
胄子,謂天子及卿大夫等之長子。
2 以上四句,謂:正直而能溫和,寬大而能敬謹,剛強而不苛虐,簡易(不殷勤)而不傲慢:言以樂陶冶性情,使至此境界。
3 詩,謂表達意志之歌辭。
永,長。
歌永言,謂歌聲婉轉悠長。
聲依永,謂樂聲之曲折高低依此長言。
陽聲六為律(黃鐘、太蔟、姑洗、蕤賓、夷則、無射),陰聲六為呂(大呂、應鐘、南呂、林鐘、仲呂、夾鐘),此“律”字統律呂(古時用以定聲音高下清濁之器)言之。
宮、商、角、徵、羽五聲,必中律乃和,故雲律和聲。
4 八音,見前注。
奪,失。
倫,序。
5 自“夔曰”至“率舞”十二字,乃《臯陶谟》之文,因簡亂而重見于此。
於(wū),歎詞。
拊(fǔ),輕擊。
率,皆。
言樂聲之和,感及獸類。
譯文 天子說:“夔,由你來主持樂律,教導長子。
使他們正直而溫和,寬大而謹慎,剛強而不苛虐,簡易而不傲慢。
詩是表達意志的,歌是将語言聲調拖長的,樂聲要依照着悠長的歌聲,用音律的标準來調和樂聲;這樣,各種音樂都能和諧,就不會失掉了次序(不和諧);那麼神和人聽了就都和睦了。
”夔說:“好啊!我重重地敲打石磬,又輕輕地敲打石磬,連各種獸類都感動得舞蹈起來了。
” 帝曰:“龍,朕堲讒說殄行,震驚朕師1。
命汝作納言,夙夜出納朕命,惟允2。
” 注釋 1 龍,人名。
堲(jí),疾惡。
讒說,讒言。
殄(tiǎn)行,殘暴之行:本孫《疏》說。
震驚,驚動。
師,衆。
2 納言,官名,掌出納王命。
允,信;不詐僞。
譯文 天子說:“龍,我厭惡(誣蔑賢能的)邪說和殘暴的行為,(因為邪說和暴行)驚動了我的群衆。
現在任命你做納言之官,不論早晚代我發布命令,并轉達下情,一定要誠信。
” 帝曰:“咨!汝二十有二人1,欽哉!惟時亮天功2。
” 注釋 1 稷(棄)、契、臯陶,皆居官久,有功,但美之而不複敕命。
初命之禹及垂以下六人,與上十二牧四嶽,凡二十二人:馬融說(見《史記集解》)。
2 亮,輔導。
功,事。
天功,符合天意之事功。
譯文 天子說:“唉!你們這二十二個人,要謹慎呀!要時時想着(來做這)天意注定的事業。
” 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庶績鹹熙1。
分北三苗2。
注釋 1 考績,考核諸官之政績。
黜,貶。
陟,升。
幽,昏暗之官。
明,明哲之官。
2 古文别字作“背”(見《說文》),和“北”字相近。
此“北”字應作“别”:惠棟說。
此句謂分别三苗使之遠去。
譯文 每三年考核政績一次;考核三次後,便将昏庸的官員降級,将明智的官員升級。
于是一切功業都振興起來了。
并命令三苗離開故土。
舜生三十征庸,三十在位1,五十載,陟方乃死2。
注釋 1 三十,謂三十歲。
征,召。
庸,用。
三十在位,謂在官位三十年。
僞孔《傳》謂:“曆試二年,攝位二十八年。
” 2 五十載,謂即位五十年。
據僞孔說計之,則舜年一百一十二歲。
按:《史記》、鄭玄皆謂舜年過百歲;二說既相合,故諸家多疑經文“三十在位”之“三”當作“二”。
陟,登;往。
方,國:甲骨文習見此義。
陟方,往各國巡守也。
《史記》謂舜崩于蒼梧(今廣西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山名;在今湖南甯遠縣南)。
譯文 舜三十歲那年被堯召用,在官位三(二)十年,在帝位五十年,(後來)在各國巡行時,登上了衡山,并在那裡去世。
臯陶谟 谟,謀也。
本篇述臯陶與帝舜及禹之謀議,故曰《臯陶谟》。
僞古文本分為兩篇:自“思日贊贊襄哉”以上,謂之《臯陶谟》;“帝曰來禹”以下,謂之《益稷》。
按:本篇文體、習慣用語及思想,皆與《堯典》相似;疑與《堯典》同時(或稍後)著成。
孟子雲:“禹聞善言則拜。
”當據本篇“禹拜昌言”之語而言。
知本篇之著成,亦當在《孟子》以前。
曰若稽古臯陶,曰:“允迪厥德,谟明弼諧1。
”禹曰:“俞,如何?”臯陶曰:“都!慎厥身修,思永2。
惇叙九族,庶明勵翼,迩可遠、在茲3。
”禹拜昌言曰4:“俞。
” 注釋 1 允,信。
迪,蹈。
谟,謀。
弼,輔。
諧,和。
2 都,歎詞。
慎厥身修,即慎修其身。
思永,謀慮長久之道。
3 惇,厚。
叙,次第。
九族,見《堯典》。
庶,衆。
明,讀為“萌”;萌、甿古通。
庶甿,即衆民:《平議》說。
勵,奮勉。
翼,輔佐。
迩可遠,由近可推及遠。
茲,此道。
4 昌,明。
譯文 我們來考察古代的臯陶,(臯陶)說:“(天子)要是真能實踐美德,處理政務,那麼計謀高明而輔佐他的臣子也就都和諧了。
”禹說:“嗯,到底怎樣做呢?”臯陶說:“啊!謹慎地修養自己,往長遠處着想。
厚道地處理家族親疏的關系,民衆就會奮勉地來輔佐你了。
由近處可以推及遠處,就在于這個道理。
” 禹拜謝他的明達之言,說:“嗯,不錯。
” 臯陶曰:“都!在知人,在安民1。
”禹曰:“籲!鹹若時,惟帝其難之2
言按次序望祭岱宗以外之東方山川。
4 肆,遂。
東後,東方諸侯。
5 協,調協之使不亂。
時,謂春夏秋冬四時。
同,整齊。
律,法制。
度,丈尺。
量,斛鬥。
衡,斤兩。
6 五禮,即吉禮、兇禮、賓禮、軍禮、嘉禮。
五玉,即五瑞。
三帛,三種不同色之絲織品,用以藉墊玉器者。
諸侯以五玉為贽以見天子,其玉以帛為墊,其帛則視公侯之爵位,而分三色。
二生,羔與雁:卿大夫所執。
一死,士所執之雉。
贽,初相見時之贈禮。
7 五器,即五瑞。
卒,終;謂禮畢。
複,反;謂還之。
此謂五瑞則還之,他物則否。
8 南嶽,衡山。
9 西嶽,華山。
10 北嶽,恒山。
11 格,謂祭祀。
藝,與祢通,父廟也。
藝祖,指堯之父廟及祖廟。
特,牡牛一隻。
12 言舜每五年巡守一次;其間四年,則諸侯分别來朝于京師。
13 敷,普遍。
奏,告。
言使諸侯普遍以其治術奏告:孫《疏》說。
明試以功,謂就其所言,以明試其功效。
庸,用。
車服以庸,言賜之車服以為之用。
譯文 收斂了(來朝的諸侯所持的)五種玉器,已選定吉月,于是又選擇吉日,來接見四方諸侯的領袖,及各州的州長,把玉器還給衆諸侯。
(每逢巡守)那年的二月,(舜)到東方去巡視,到了泰山,舉行禋祭;又按順序遙望而祭祀其他的山川。
于是接見東方的諸侯。
調協四時、月份,确定日子;統一法制、尺度、斛鬥、權衡。
修訂五種禮法,五種玉器,三種色彩不同的綢子,以及兩種活物——小羊和雁,一種死的山雞,作為初見面時贈送的禮物。
像那五種玉器,等典禮完成後,仍還給他們。
五月,去南方各國巡視,到了南嶽;所行的各種禮節,如同在岱宗時所行的一樣。
八月,去西方各國巡行,到了西嶽;各種禮節,也同之前一樣。
十一月,去北方各國巡行,到了北嶽,所行的禮節和在西嶽時相同。
回來後,在堯的父廟及祖廟裡祭祀禱告,每廟用一頭公牛做祭品。
每五年巡行各國一次;其他四年,諸侯分别來朝見。
朝見時,使諸侯都發表言論;然後就他們的言論,明審地考驗他們的功效;(如果政績很好,)便賞賜他們車馬衣服以備享用。
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浚川1。
注釋 1 肇,開始設置。
相傳堯時為冀、兖、青、徐、荊、揚、豫、梁、雍九州島;至舜時又增并、幽、營三州,為十二州。
封,封土為壇以祭。
十二山,各州(十二州)中最大之山。
浚,疏導。
譯文 他開始設置了十二個州,築壇來祭祀十二座大山,疏導各州的河流。
象以典刑1。
流宥五刑2。
鞭作官刑,撲作教刑,金作贖刑3。
眚災肆赦,怙終賊刑4。
“欽哉,欽哉!惟刑之恤哉5!” 注釋 1 象,示;謂指示民衆。
典,常。
2 蔡《傳》雲:“流,遣之使遠去。
”宥,寬恕之。
五刑,墨、劓、剕、宮、大辟。
此指犯五刑之罪人。
3 鞭,鞭笞。
作,為。
官刑,官府之刑。
撲(pū),以夏(木名)楚(木名)撻之。
教刑,學校之刑。
金,黃金(《正義》以為黃銅)。
贖,以金錢贖罪。
4 蔡《傳》雲:“眚(shěng),謂過誤。
災,謂不幸。
”言無意犯罪者。
肆,故。
赦,免罪。
怙(hù),依恃;此謂怙惡。
終,永。
怙終,謂永遠怙惡不悛。
賊,與則通:于省吾《雙劍誃尚書新證》說。
5 之,是。
恤,憂;意謂顧慮。
此二語,乃舜誡諸官之辭。
譯文 指示民衆以正常的刑法。
用流放的刑罰來寬恕犯了五刑的罪犯。
鞭打是官府的刑罰,用夏木楚木的刑具責打是學校的刑罰,用金錢(贖罪)是贖罪的刑罰。
因無心的過失而不幸犯罪的,那就赦免他;永遠怙惡不悛的,那就加以刑罰。
“謹慎呀,謹慎呀!對于刑法,你們要顧慮呀!” 流共工于幽洲1,放兜于崇山2,竄三苗于三危3,殛鲧于羽山4:四罪而天下鹹服5。
注釋 1 流,放逐。
洲,《孟子》引作州。
幽州,舜十二州之一。
《括地志》謂:故龔城(在今河北密雲縣境),相傳為共工被放處。
2 放,流放。
兜,人名;僞孔《傳》謂其黨于共工。
相傳兜被放之崇山,在今湖南大庸縣西南。
3 竄,迫使逃匿。
三苗,種族名。
三危,山名;相傳在今甘肅敦煌縣南。
4 殛,誅責(流放):孫《疏》說。
羽山,有二說:一說在今山東郯城縣東北;一說在今山東蓬萊縣東南。
5 鹹,皆。
譯文 于是把共工流放到幽洲,把兜流放到崇山,逼迫三苗逃避到三危山,把鲧流放到羽山:對于這四個罪犯(這樣處理),天下的人都很佩服。
二十有八載,帝乃殂落1,百姓如喪考妣,三載,四海遏密八音2。
注釋 1 有,同又。
《史記》以為堯在位七十年,二十年而老,又八年而崩。
殂落,死。
2 百姓,民衆。
考妣,父母:義見《爾雅》。
四海,謂天下。
遏,絕。
密,靜。
八音:金、石、絲、竹、匏、土、革、木。
此言因堯喪而三年不作樂。
譯文 (舜輔佐了堯)二十八年,天子(堯)逝世了,民衆如同死去了父母似的悲痛,在三年之中,全國上下都靜靜地斷絕了樂聲。
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1。
詢于四嶽,辟四門,明四目,達四聰2。
咨十有二牧3,曰:“食哉,惟時!柔遠能迩,惇德允元,而難任人;蠻夷率服4。
” 注釋 1 月正,正月:義見薛綜《東京賦》注。
相傳以為舜正建子之月。
元日,善日;即吉日:見《述聞》說。
格,謂祭祀。
文祖,指舜之祖廟。
此言舜祭于祖廟,以告已即天子之位。
2 詢,謀。
辟四門,謂打開四方城門。
聰,聽。
明四目二句,謂四門既開,見聞益廣。
四,皆謂四方。
3 咨,詢。
牧,州長。
4 食哉惟時,言足食之道,在于不違農時:見蔡《傳》說。
柔,安。
能,如。
言使遠方如近處同樣安定,參《述聞》及孫《疏》說。
惇(dūn),厚。
允,誠然。
元,善。
難(nàn),阻;拒絕。
任,佞。
率,用:義見《詩·思文》毛傳。
譯文 正月吉日,舜在他的先祖廟舉行祭祀(報告他已即天子之位)。
訪問四方諸侯的領袖,打開了四面的城門,對四方所見的更真切,對四方所聞的更周詳。
又訪問十二位州長,說:“要解決民生問題,最重要的是注意人民耕作的時令;要安定遠方如同安定近處一般;要培養惇厚的品德,使人民真正達到至善的境界;而且要拒絕谄佞的人(不讓他們做官);能夠做到這樣,野蠻民族也就會服從了。
” 舜曰:“咨!四嶽。
有能奮庸,熙帝之載,使宅百揆,亮采惠疇1?”佥曰:“伯禹作司空2。
”帝曰:“俞咨!禹,汝平水土;惟時懋哉3!”禹拜稽首,讓于稷、契暨臯陶4。
帝曰:“俞,汝往哉5!” 注釋 1 奮,勉。
庸,事功。
熙,興。
帝,謂堯。
載,事。
言有無奮勉從事,以興帝堯之事業者。
宅,居。
此百揆謂官位:義見《史記》。
亮,輔導。
采,事。
惠,義如語詞之“惟”:唐蘭有說(見《天壤閣甲骨文存并考釋》)。
疇,類。
2 佥,指四嶽言。
司空,舊說以為天子三公之一,掌土地之事。
3 俞,語詞。
舜贊成四嶽之言,故即呼禹而命之。
時,是。
懋,勉。
4 跪而俯身,以兩手撫地曰拜;叩首至地曰稽首。
稷,官名,司農事;此謂棄。
時天下賴後稷之功,故獨以官名稱之:鄭玄有說(見《正義》)。
契、臯陶,二臣名。
5 往哉,謂去擔任司空之職。
譯文 舜說:“唉!四位諸侯之長。
有誰能奮勉地工作,振興堯帝的事業,可以使他處在官位,按照類别去管理各種事務嗎?”都說:“伯禹可做司空。
”天子說:“是啊!禹,你曾治理水土;現在你要更加奮勉呀!”禹跪拜并叩頭,謙遜地讓給稷、契和臯陶來擔任這項職務。
舜說:“好了,還是你去吧!” 帝曰:“棄!黎民阻饑1。
汝後稷,播時百谷2。
” 注釋 1 帝,謂舜。
黎,衆。
阻,厄:鄭玄有說(見《詩·思文》正義)。
2 于省吾謂後乃司之反文;後稷,乃司稷也。
播,播種。
時,與莳同義:鄭玄有說(見《詩·思文》正義)。
莳,種也。
譯文 天子說:“棄啊!民衆為饑餓所困厄。
你主持農業,種植各種谷物。
” 帝曰:“契,百姓不親,五品不遜1。
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寬2。
” 注釋 1 百姓,民衆。
五品,謂父母兄弟子:鄭玄有說(見《史記集解》)。
遜,順;融洽。
2 司徒,三公之一,主民政。
敬,謹。
敷,布;施行。
五教,五常之教: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寬,寬容。
在寬,言不加以迫脅。
譯文 天子說:“契,民衆不和睦,父子兄弟等都不融洽。
你作為司徒,謹慎地施行五常的教化,寬容而不加以迫脅。
” 帝曰:“臯陶!蠻夷猾夏,寇賊奸宄1。
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宅,五宅三居:惟明克允2。
” 注釋 1 猾,侵亂。
夏,中國。
攻劫曰寇,殺人曰賊,亂由内起曰奸,由外起曰宄。
以上本鄭玄說(見《史記集解》)。
2 士,獄官之長:馬融說(見《史記集解》)。
《釋詞》:“有猶為也。
”按:為,猶使也。
蔡《傳》:“服,服其罪也。
”三就,就三處行刑;參《國語·魯語》韋昭注。
宅,居處。
五流有宅,五宅三居,謂流刑雖有五,而其流居之處則隻有三也。
三處,謂四裔之外,九州島之外,中國之外:馬融說(見《史記集解》)。
明,察。
允,信。
譯文 天子說:“臯陶!野蠻民族擾亂中國,攻劫殺人,造成内亂外患。
你作為獄官長,施行五種刑罰要使罪犯心悅誠服,犯了五刑而服罪的,就用三處來處罰;五種流刑各有安置罪犯的地方,犯了五種流刑的人有三個地方安置他們:隻有刑罰清明,才能夠使人信服。
” 帝曰:“疇若予工?”佥曰:“垂哉1。
”帝曰:“俞咨!垂,汝共工2。
”垂拜稽首,讓于殳斨暨伯與3。
帝曰:“俞,往哉;汝諧4。
” 注釋 1 疇,誰。
若,順;謂順成之。
工,工事。
垂,人名。
2 俞咨,猶言然哉。
共,供;掌管。
3 殳(shū)斨(qiāng)、伯與,二人名。
蔡《傳》以殳、斨為二人。
4 諧,和;猶言适當。
譯文 天子說:“誰能順利地成就我的工事?”都說:“垂呀。
”天子說:“是啊!垂,你來掌管工事。
”垂跪拜并叩頭,讓給殳斨和伯與。
天子說:“好了,去吧,你很合适。
” 帝曰:“疇若予上下草木鳥獸?”佥曰:“益哉1!”帝曰:“俞咨!益,汝作朕虞2。
”益拜稽首,讓于朱、虎、熊、罴3。
帝曰:“俞,往哉;汝諧。
” 注釋 1 上,謂山陵;下,謂原隰。
益,人名;即伯益。
2 虞,官名;掌山澤禽獸。
3 朱、虎、熊、罴,四人名。
譯文 天子說:“誰能順利地管理我的丘陵原隰的草木鳥獸呢?”都說:“益呀!”天子說:“是啊!益,你做我的虞官。
”益跪拜并叩頭,謙遜地讓朱、虎、熊、罴擔任這項任務。
天子說:“好了,還是你去吧,你很合适。
” 帝曰:“咨,四嶽!有能典朕三禮?”佥曰:“伯夷1。
”帝曰:“俞咨!伯,汝作秩宗。
夙夜惟寅,直哉惟清2。
”伯拜稽首,讓于夔、龍3。
帝曰:“俞,往欽哉!” 注釋 1 典,主持。
馬融雲(見《史記集解》):“三禮,天神、地祇、人鬼之禮。
”皆祭祀之事。
伯夷,人名。
2 《史記》“伯”下有“夷”字,是。
秩宗,禮官名。
寅,敬。
直,正直不邪。
清,義當如《詩·清廟》之“清”,《詩正義》引賈逵《左傳》注所謂:“肅然清靜”也。
3 夔、龍,二人名。
譯文 天子說:“喂,四位諸侯之長!有能主持我(祭祀的)三種典禮的嗎?”都說:“伯夷。
”天子說:“是啊!伯夷,你做秩宗。
無論早晚都要恭敬,要正直而肅靜。
”伯夷跪拜并叩頭,謙遜地要把這項任務讓給夔、龍。
天子說:“好了,還是你去吧,要謹慎啊!” 帝曰:“夔,命汝典樂,教胄子1。
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2,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3;八音克諧,無相奪倫4: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5。
” 注釋 1 夔(kuí),人名。
胄,長:馬融說(見《釋文》)。
胄子,謂天子及卿大夫等之長子。
2 以上四句,謂:正直而能溫和,寬大而能敬謹,剛強而不苛虐,簡易(不殷勤)而不傲慢:言以樂陶冶性情,使至此境界。
3 詩,謂表達意志之歌辭。
永,長。
歌永言,謂歌聲婉轉悠長。
聲依永,謂樂聲之曲折高低依此長言。
陽聲六為律(黃鐘、太蔟、姑洗、蕤賓、夷則、無射),陰聲六為呂(大呂、應鐘、南呂、林鐘、仲呂、夾鐘),此“律”字統律呂(古時用以定聲音高下清濁之器)言之。
宮、商、角、徵、羽五聲,必中律乃和,故雲律和聲。
4 八音,見前注。
奪,失。
倫,序。
5 自“夔曰”至“率舞”十二字,乃《臯陶谟》之文,因簡亂而重見于此。
於(wū),歎詞。
拊(fǔ),輕擊。
率,皆。
言樂聲之和,感及獸類。
譯文 天子說:“夔,由你來主持樂律,教導長子。
使他們正直而溫和,寬大而謹慎,剛強而不苛虐,簡易而不傲慢。
詩是表達意志的,歌是将語言聲調拖長的,樂聲要依照着悠長的歌聲,用音律的标準來調和樂聲;這樣,各種音樂都能和諧,就不會失掉了次序(不和諧);那麼神和人聽了就都和睦了。
”夔說:“好啊!我重重地敲打石磬,又輕輕地敲打石磬,連各種獸類都感動得舞蹈起來了。
” 帝曰:“龍,朕堲讒說殄行,震驚朕師1。
命汝作納言,夙夜出納朕命,惟允2。
” 注釋 1 龍,人名。
堲(jí),疾惡。
讒說,讒言。
殄(tiǎn)行,殘暴之行:本孫《疏》說。
震驚,驚動。
師,衆。
2 納言,官名,掌出納王命。
允,信;不詐僞。
譯文 天子說:“龍,我厭惡(誣蔑賢能的)邪說和殘暴的行為,(因為邪說和暴行)驚動了我的群衆。
現在任命你做納言之官,不論早晚代我發布命令,并轉達下情,一定要誠信。
” 帝曰:“咨!汝二十有二人1,欽哉!惟時亮天功2。
” 注釋 1 稷(棄)、契、臯陶,皆居官久,有功,但美之而不複敕命。
初命之禹及垂以下六人,與上十二牧四嶽,凡二十二人:馬融說(見《史記集解》)。
2 亮,輔導。
功,事。
天功,符合天意之事功。
譯文 天子說:“唉!你們這二十二個人,要謹慎呀!要時時想着(來做這)天意注定的事業。
” 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庶績鹹熙1。
分北三苗2。
注釋 1 考績,考核諸官之政績。
黜,貶。
陟,升。
幽,昏暗之官。
明,明哲之官。
2 古文别字作“背”(見《說文》),和“北”字相近。
此“北”字應作“别”:惠棟說。
此句謂分别三苗使之遠去。
譯文 每三年考核政績一次;考核三次後,便将昏庸的官員降級,将明智的官員升級。
于是一切功業都振興起來了。
并命令三苗離開故土。
舜生三十征庸,三十在位1,五十載,陟方乃死2。
注釋 1 三十,謂三十歲。
征,召。
庸,用。
三十在位,謂在官位三十年。
僞孔《傳》謂:“曆試二年,攝位二十八年。
” 2 五十載,謂即位五十年。
據僞孔說計之,則舜年一百一十二歲。
按:《史記》、鄭玄皆謂舜年過百歲;二說既相合,故諸家多疑經文“三十在位”之“三”當作“二”。
陟,登;往。
方,國:甲骨文習見此義。
陟方,往各國巡守也。
《史記》謂舜崩于蒼梧(今廣西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山名;在今湖南甯遠縣南)。
譯文 舜三十歲那年被堯召用,在官位三(二)十年,在帝位五十年,(後來)在各國巡行時,登上了衡山,并在那裡去世。
臯陶谟 谟,謀也。
本篇述臯陶與帝舜及禹之謀議,故曰《臯陶谟》。
僞古文本分為兩篇:自“思日贊贊襄哉”以上,謂之《臯陶谟》;“帝曰來禹”以下,謂之《益稷》。
按:本篇文體、習慣用語及思想,皆與《堯典》相似;疑與《堯典》同時(或稍後)著成。
孟子雲:“禹聞善言則拜。
”當據本篇“禹拜昌言”之語而言。
知本篇之著成,亦當在《孟子》以前。
曰若稽古臯陶,曰:“允迪厥德,谟明弼諧1。
”禹曰:“俞,如何?”臯陶曰:“都!慎厥身修,思永2。
惇叙九族,庶明勵翼,迩可遠、在茲3。
”禹拜昌言曰4:“俞。
” 注釋 1 允,信。
迪,蹈。
谟,謀。
弼,輔。
諧,和。
2 都,歎詞。
慎厥身修,即慎修其身。
思永,謀慮長久之道。
3 惇,厚。
叙,次第。
九族,見《堯典》。
庶,衆。
明,讀為“萌”;萌、甿古通。
庶甿,即衆民:《平議》說。
勵,奮勉。
翼,輔佐。
迩可遠,由近可推及遠。
茲,此道。
4 昌,明。
譯文 我們來考察古代的臯陶,(臯陶)說:“(天子)要是真能實踐美德,處理政務,那麼計謀高明而輔佐他的臣子也就都和諧了。
”禹說:“嗯,到底怎樣做呢?”臯陶說:“啊!謹慎地修養自己,往長遠處着想。
厚道地處理家族親疏的關系,民衆就會奮勉地來輔佐你了。
由近處可以推及遠處,就在于這個道理。
” 禹拜謝他的明達之言,說:“嗯,不錯。
” 臯陶曰:“都!在知人,在安民1。
”禹曰:“籲!鹹若時,惟帝其難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