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夏書
關燈
小
中
大
孔穎達《尚書正義》(以下簡稱《正義》)謂馬融、鄭玄、王肅、《别錄》,題皆曰《虞夏書》。
《說文解字》(以下簡稱《說文》)兩引《堯典》之語,皆謂之《唐書》。
伏生《尚書大傳》于《唐傳》《虞傳》《夏傳》之前,各題“虞夏傳”三字(見《正義》卷二)。
唯僞孔《傳》題曰《虞書》。
今據馬鄭本,題曰《虞夏書》。
堯典 《說文》:“典,大冊也。
”古書多寫于竹簡,集衆簡而成冊。
典,乃冊之長大者。
《堯典》者,記帝堯之事之書也。
《孟子·萬章》篇引述本篇即稱《堯典》,《大學》則稱作《帝典》。
伏生所傳《堯典》,自“曰若稽古帝堯”起,至“陟方乃死”止。
《孟子》引“二十有八載”等五句,而雲“《堯典》曰”;知孟子所見《堯典》之篇幅,與伏生同。
僞古文本則将《堯典》分為二篇:自“嫔于虞。
帝曰:欽哉”以上,謂之《堯典》;“慎徽五典”以下,謂之《舜典》。
而又杜撰“曰若稽古帝舜”等二十八字,冠于“慎徽五典”之上。
常見之五十八篇本《尚書》(如《注疏》本及蔡沈《集傳》本等),皆據僞古文本,故皆分為二篇。
按:《堯典》文辭平易,與佶屈聱牙之《周诰》,絕不相似。
篇首雲:“曰若稽古”。
是《堯典》作者,已明言系後人追述古事。
篇中不但有“帝堯”之稱,且單稱一“帝”字以指時君。
又“考妣”對稱,而不稱“祖妣”。
且所述命羲和居四方觀日事,與述舜四時巡守四方事,皆以四方配四時:凡此,皆戰國以來之習慣。
可知本篇之著成,最早亦不能前于戰國之世。
而《孟子》既引述之,可知其著成時代,當在《孟子》之前也。
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勳1。
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2;光被四表,格于上下3。
克明俊德,以親九族4;九族既睦,平章百姓5;百姓昭明,協和萬邦6。
黎民於變時雍7。
注釋 1 曰若,與《召诰》之“越若”,逸《武成》(《漢書·律曆志》引)之“粵若”同,發語詞。
稽,考察。
堯,或以為谥,或以為名号。
放勳,《史記》及馬融以為堯名。
2 欽,敬謹。
明,明達。
文,文雅。
思,謀慮。
安安,和柔。
允,誠然。
克,能夠。
3 光,《經義述聞》(以下簡稱《述聞》)以為與“廣”同義。
被,覆蓋。
四表,四方也:吳汝綸《尚書故》有說。
格,感召。
上,指天神言。
下,指地祇言。
4 俊,大。
九族,高祖、曾祖、祖父、父親、己身、子、孫、曾孫、玄孫九代也。
5 平,辨。
章,明。
百姓,百官;此指各種官職。
6 昭,明。
協,和。
萬邦,指諸侯之國。
7 黎,衆。
於讀為“嗚”,歎詞。
時,是。
雍,和。
譯文 (我們來)考察古代的帝王堯,他叫作放勳。
他敬謹、明達、文雅,有計謀而又溫和,誠然恭敬能夠謙讓;他的光輝普照四方,感召了天地神明。
他能夠發揚偉大的美德,使家族都親睦融洽;家族既已和睦,就來辨明各官員的職守;全體官員的職守都已辨明,天下各國(諸侯)就都調協和順。
民衆們啊也都變得和善了。
乃命羲和,欽若昊天1;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2。
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3。
寅賓出日,平秩東作4;日中、星鳥,以殷仲春5。
厥民析;鳥獸孳尾6。
申命羲叔,宅南交7。
平秩南訛;敬緻8。
日永、星火9,以正仲夏。
厥民因;鳥獸希革10。
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11。
寅餞納日,平秩西成12;宵中、星虛13,以殷仲秋。
厥民夷;鳥獸毛毨14。
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
平在朔易15;日短、星昴16,以正仲冬。
厥民隩;鳥獸氄毛17。
帝曰:“咨!汝羲暨和18。
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19。
”允厘百工,庶績鹹熙20。
注釋 1 羲和,謂羲氏、和氏,舊說以為二氏“世掌天地四時之官”。
欽,敬謹。
若,順從。
昊,元氣廣大貌。
昊天,猶今言老天。
2 曆,屢次:據《史記》說。
象,觀測天象。
人,本是“民”字,唐人避諱“民”字,因此改作“人”。
《史記》《漢書》等俱引作民時。
民時,即耕種收獲之時。
3 羲仲,人名;上文所稱羲和二氏之一,下文羲叔等類此。
宅,居住。
嵎夷,地名,在東海濱。
旸谷,地名。
4 寅,敬。
賓,與傧同義,引導也。
此謂晨時向日敬禮,以引導其升出。
平,與伻同義,使也。
秩,即程課;猶言治理:義見《史記》。
按:五行家以東方配春;東作即春作,謂春日之農作也。
此言使民治其春作。
5 中,均等。
日中,謂日夜之長均等;此指春分時言。
鳥,南方七宿之總名。
星鳥,謂春分初昏時,鳥之七宿畢見。
殷,正;猶言定準。
以上二句,謂以日中及星鳥,以定準仲春時節。
6 厥,其。
析,分散;謂民散于野,從事耕作。
孳,乳化。
尾,交尾。
7 申,重;再。
南交,交前當有“曰大”二字;“大交”蓋山名:《述聞》說。
舊說謂南交為南方交趾,恐非是。
8 訛,讀為“為”,作也。
南訛,謂夏日之農作。
緻,謂緻日;蓋以夏至日中午時,祭日而記其影之長短:蔡《傳》有說。
9 永,長。
夏至日最長。
火,星名,即大火;東方七宿之一。
星火,謂初昏時大火在正南方。
此夏至之現象。
10 因,與襄同義,解衣而耕也: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以下簡稱“孫《疏》”)說。
希,與稀同。
革,與同;毛羽。
希革,謂毛羽稀疏:吳氏《尚書故》說。
11 西,西方。
昧谷,地名。
12 餞,送行。
納日,入日;即落日。
成,謂收成。
西成,謂秋收。
13 宵中,夜長日長相等。
虛,星名,北方七宿之一。
星虛,謂初昏時虛宿在正南方。
此秋分之現象。
14 夷,喜悅。
秋收後,農事畢,故喜悅。
毨,毛重生:義見《玉篇》。
15 朔方,北方。
幽都,地名。
在,察也:義見《爾雅·釋诂》。
治田曰易,《孟子》言“易其田疇”可證。
平在朔易,言使民省察冬日治田之事。
16 日短,謂冬至日最短。
昴(mǎo),星名,西方七宿之一。
星昴,言初昏時昴星在正南方。
此冬至之現象。
17 隩,暖。
氄,冬日鳥獸羽毛下所生柔細之毛。
18 咨,歎詞。
暨,與。
19 期,周年。
有,讀為“又”。
三百又六旬又六日,謂三百六十六日。
地球繞日一周(古人謂日繞地),共需三百六十五日又四分之一日;此舉成數言之。
月繞地球一周,需二十九日餘;全年十二周僅得三百五十四五日。
較地球繞日之實數,相差十日餘,故必以閏月補足之。
計十九年中,置七個閏月。
四時,春夏秋冬。
20 允,猶用也:《經傳釋詞》(以下簡稱《釋詞》)說。
厘,整治;意謂制定。
百工,百官。
庶,衆。
績,功。
鹹,皆。
熙,興。
譯文 于是命令羲氏與和氏,(讓他們)敬謹地順應着老天;屢次觀測日月星辰,謹慎地把時令傳授給民衆。
命令羲仲,居住在嵎夷一帶,那個地方叫作旸谷。
恭敬地迎接初升的太陽。
使人民從事春天的農作。
(看到)日夜的長度均等了,傍晚鳥星統統出現了,(就依據這景象)來定準仲春時節(春分)。
(這時)人民就分散在田野,鳥獸都在生育交尾了。
又命令羲叔,居住在南方大交山。
使人民從事夏季的農務。
敬謹地在夏至的正午祭祀太陽而記下日影的長度。
(這時)日長(夜短),黃昏之初,大火星在正南方出現。
(依據這種景象)來定準仲夏時節(夏至)。
(這時)人民都脫下衣服去耕作;鳥獸的毛羽也稀疏了。
又命令和仲,居住在西方的昧谷。
敬謹地餞别落下的太陽。
使人民從事秋收的工作。
(這時)夜間和白晝一樣長短,傍晚虛星出現在正南方。
(依據這種景象)來确定仲秋時節(秋分)。
(這時)人民喜悅;鳥獸都生出新毛來了。
再命令和叔,居住在北方的幽都,使人民經營冬天的田園工作。
(這時)日短夜長,黃昏之初昴星在正南方出現。
(依據這種景象)來确定仲冬時節(冬至)。
(這時)人民都要取暖(離開田野,住在家屋裡),鳥獸也都長出了柔細的絨毛。
帝(堯)說:“啊!你們羲氏與和氏,(測算出)一周年是三百六十六日,要用閏月的辦法來确定四季而成就了年歲。
”用以制定各官員的職掌(古人取法天時辦理政事),于是各種功業就都興盛起來了。
帝曰:“疇咨若時登庸1?”放齊曰:“胤子朱啟明2。
”帝曰:“籲!嚚訟,可乎3!” 注釋 1 疇,誰。
咨,語詞。
疇咨,猶言誰哉:吳氏《尚書故》說。
若,順。
時,天時。
登,成。
庸,功。
此言誰能順天時成就功業,意謂何人可繼天子之位也。
2 放齊,堯臣名。
胤,嗣。
朱,堯子丹朱。
啟明,開明。
3 嚚(yín),口不道忠信之言為嚚:義見《左傳》。
訟,争論。
譯文 天子說:“誰能順應天時成就功業呢?”放齊說:“嗣子朱很開明。
”天子說:“唉!他言論荒謬,又好争論,怎麼可以呢!” 帝曰:“疇咨若予采1?”兜曰:“都!共工方鸠僝功2。
”帝曰:“籲!靜言庸違,象恭、滔天3。
” 注釋 1 采,事。
2 兜,堯臣名。
都,歎詞。
共工,人名。
方與旁通,普遍。
鸠,聚。
僝(zhuàn),具。
此言共工多攬事務而具有功績。
3 靜,善。
庸,用。
象,似。
滔,讀為“慆(tāo)”,怠慢:孫《疏》說。
譯文 天子說:“誰能順利地成就我的事業呢?”兜說:“啊!共工多攬事務而具有功績。
”天子說:“哼!他對于良好的言論總是不贊成;态度似滿恭謹,其實對天也是怠慢不敬的。
” 帝曰:“咨!四嶽1。
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2。
下民其咨。
有能俾乂3?”佥曰:“於!鲧哉4!”帝曰:“籲!咈哉!方命圮族5。
”嶽曰:“異哉。
試可,乃已6。
”帝曰:“往,欽哉7!”九載,績用弗成8。
注釋 1 四嶽,四方諸侯之長:楊筠如《尚書核诂》(以下簡稱《核诂》)說。
2 湯,讀為“傷”。
湯湯,水流貌。
洪,大。
方,與旁通,普遍。
割,害。
并孫《疏》說。
蕩蕩,廣大貌。
懷,包。
襄,上。
浩浩,廣大貌。
滔,漫。
3 其,乃:《釋詞》說。
咨,嗟歎。
俾,使。
乂(yì),治理。
4 佥(qiān),皆。
鲧,禹父名。
5 咈(fú),甚不然之詞:蔡《傳》說。
方,逆:見《孟子》趙注。
圮(pǐ),毀。
族,善類:見韋昭《國語·楚語》注;謂善人。
6 異,舉:見《說文》。
已,古與以通;用也:俞樾《群經平議》(以下簡稱《平議》)說。
7 往,謂命鲧去治水。
欽,敬謹。
8 績,功。
用,以。
譯文 天子說:“唉!四位諸侯的首長。
滾滾的大水在禍害人民,廣大無邊,包圍了山嶺、淹沒了丘陵,浩浩蕩蕩地漫上了老天。
民衆們都在嗟歎。
有沒有人能治理它呢?”都說:“啊!鲧呀!”天子說:“哼!他反抗上級的命令,摧殘好人。
”四位諸侯的首長說:“推舉他吧!試試他,(如果)可用,再任用他好了。
”天子(對鲧)說:“去吧,要謹慎啊!”過了九年,并沒做出什麼功績。
帝曰:“咨!四嶽。
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巽朕位1。
”嶽曰:“否德忝帝位2。
”曰:“明明揚側陋3。
”師錫帝曰:“有鳏在下,曰虞舜4。
”帝曰:“俞,予聞5;如何?”嶽曰:“瞽子,父頑,母嚚,象傲;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奸6。
”帝曰:“我其試哉。
”女于時,觀厥刑于二女7。
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8。
帝曰:“欽哉!” 注釋 1 庸命,用命。
巽,讓。
2 否(pǐ),惡。
忝,辱。
3 明明,上“明”字為動詞,下為名詞;言顯揚明哲之人。
揚,舉。
側陋,微賤之人:蔡《傳》說。
4 師,衆。
錫,獻。
無妻曰鳏。
下,謂民間。
鄭玄雲(見《正義》):“虞,氏;舜,名。
” 5 《爾雅》:“俞,然也。
”語氣詞。
聞,言曾聞其人。
6 瞽(gǔ),盲。
舜父瞽叟,目盲。
頑,愚。
象,舜異母弟。
傲,傲慢不恭。
克,能夠。
諧,和。
烝烝,厚美貌;謂孝德之盛:《述聞》說。
乂,治;謂自治。
不,當讀為“丕”;語氣詞。
格,感。
奸,惡;指舜之父母及弟。
7 第一女字衍文:《核诂》說。
于時,于是。
刑,與“型”通,儀法。
二女,堯之二女,相傳為娥皇、女英:見《列女傳》。
8 厘,饬令。
降,謂下嫁。
妫,水名,在今山西永濟縣南。
汭(ruì),河流曲處之内側;或以為水名。
嫔,嫁。
譯文 天子說:“啊!四位諸侯的首長。
我在帝位已經七十年了,你們能夠聽從我的命令,把我這帝位就讓給你們吧。
”四位諸侯首長說:“我們品德惡劣,會污辱了帝位。
”天子說:“那麼就顯揚高明的人,縱使出身微賤的,也要推舉他。
”四位諸侯首長就向天子貢獻意見說:“有一個還沒結婚的人在民間,名叫虞舜。
”天子說:“嗯,我曾聽說他,他到底怎樣?”四位諸侯首長說:“他是盲人的兒子,他的父親很糊塗,母親談吐荒謬,弟弟名叫象,又傲慢無禮;而他能夠處得非常和諧,很美滿地盡了孝道,能修身自治而感化那些邪惡的人。
”天子說:“我來試試吧。
”于是就借自己的兩個女兒來觀察舜的品行。
便令兩個女兒下嫁到妫水的灣裡,嫁到虞家。
天子說:“(你們要)謹慎啊!” 慎徽五典,五典克從1;納于百揆,百揆時叙2;賓于四門,四門穆穆3;納于大麓,烈風雷雨弗迷4。
注釋 1 自此節以下,僞古文以為《舜典》;又于“慎徽五典”上加“曰若稽古帝舜,曰重華,協于帝。
浚哲文明,溫恭允塞;玄德升聞,乃命以位”二十八字。
(1)徽,善。
五典,即五教(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義見《左傳》。
從,順。
2 納,使進入。
百揆,即百官:義見《史記》。
下“百揆”,謂百官之職。
時,是。
叙,有序不亂。
3 賓,讀為“傧”,迎導賓客(指諸侯群臣)。
四門,國都四面之門。
穆穆,敬也。
4 麓,山足;林木暢茂處。
烈,暴疾。
迷,謂迷失道路。
譯文 (舜)能謹慎地将五種倫理做得完善,于是五種倫理都為人民所順從;使舜擔任各種官職,各種職務都辦得有條不紊;使他去國都四面的城門招待賓客,四門的賓客都肅然起敬;使他進入大山下暢茂的森林裡,遇到大風大雷大雨,他也不迷路。
帝曰:“格汝舜1!詢事考言,乃言厎可績,三載;汝陟帝位2。
”舜讓于德,弗嗣3。
注釋 1 格,告:吳氏《尚書故》說。
2 詢,謀。
考,察。
乃,汝。
厎(dǐ),緻。
績,功。
厎可績為“可厎績”之倒文。
《禹貢》之厎績、厎定、厎平,《孟子》之厎豫皆可證;《臯陶谟》之可厎行,尤其明證:《核诂》說。
陟,登。
3 德,指有德之人。
弗嗣,不繼承帝位。
譯文 天子說:“告訴你舜!我和你讨論政事而考察你的言論,你的建議都可以建立功業,至今已三年了;你登上帝位來吧。
”舜讓給有德的人,不肯繼承帝位。
正月上日,受終于文祖1。
在璇玑玉衡,以齊七政2。
肆類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3。
注釋 1 正月,謂堯之正月;堯正建醜,舜正建子:鄭玄有此說(見《正義》)。
《述聞》雲:“上日,謂上旬吉日。
”受終,言受堯既終之帝位。
文祖,《史記》以為堯太祖。
按:文祖、文考、文母、前文人等,乃周人習慣用語,指亡祖、亡父等而言。
此謂堯太祖之廟。
2 在,察。
璇(xuán),美玉。
玑(jī),渾天儀。
衡,渾天儀中觀察星宿之橫筒。
以上見馬融說(見《正義》)。
七政,日月五星:鄭玄說(見《史記集解》)。
按:齊,正也;謂定準。
3 肆,遂。
類,祭天之名。
禋(yīn),祭名;置牲于柴上而燎之,使其香味随煙而上達:王國維說;見所著《雒诰解》。
宗,尊。
六宗,天地四時:馬融說(見陸德明《經典釋文》,以下簡稱《釋文》)。
望,祭山川之名。
遍,謂遍祭之。
譯文 正月上旬的吉日,舜在堯太祖的廟堂裡接受堯禅讓的帝位。
他用(美玉做成的)渾天儀中的玉橫筒,觀察天象,來定準日月星辰運行的法則。
于是祭祀上帝,用禋燎的禮節來祭祀天地四時,用望祭的禮節來祭祀山川的神靈,又普遍地祭祀了群神。
輯五瑞1,既月乃日,觐四嶽群牧,班瑞于群後2。
歲二月,東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3。
肆觐東後4。
協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5。
修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6。
如五器,卒乃複7。
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嶽8,如岱禮。
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嶽9,如初。
十有一月,朔巡守,至于北嶽10,如西禮。
歸,格于藝祖,用特11。
五載一巡守,群後四朝12;敷奏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13。
注釋 1 輯,合。
五瑞,諸侯所執玉器,以為符信者;即《周禮·春官·典瑞》所謂“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谷璧,男執蒲璧”是也。
諸侯始受封,天子賜以圭,而刻識之,以為符信。
此謂使諸侯執瑞來朝,以合其刻識,而驗其真僞。
2 既月,謂已選定吉月;乃日,謂選擇吉日:見《史記》說。
觐,見。
四嶽,見前文。
牧,州長。
班,還。
後,君;謂諸侯。
言既合其瑞而還之。
《尚書大傳》謂:諸侯執所受圭以朝于天子,無過行者,複其圭以歸于國;有過行者,留其圭;能改過者,複其圭。
3 巡守,天子往各處巡行。
岱宗,泰山;即東嶽。
柴,祭名,與禋同。
此謂祭泰山。
秩,次
《說文解字》(以下簡稱《說文》)兩引《堯典》之語,皆謂之《唐書》。
伏生《尚書大傳》于《唐傳》《虞傳》《夏傳》之前,各題“虞夏傳”三字(見《正義》卷二)。
唯僞孔《傳》題曰《虞書》。
今據馬鄭本,題曰《虞夏書》。
堯典 《說文》:“典,大冊也。
”古書多寫于竹簡,集衆簡而成冊。
典,乃冊之長大者。
《堯典》者,記帝堯之事之書也。
《孟子·萬章》篇引述本篇即稱《堯典》,《大學》則稱作《帝典》。
伏生所傳《堯典》,自“曰若稽古帝堯”起,至“陟方乃死”止。
《孟子》引“二十有八載”等五句,而雲“《堯典》曰”;知孟子所見《堯典》之篇幅,與伏生同。
僞古文本則将《堯典》分為二篇:自“嫔于虞。
帝曰:欽哉”以上,謂之《堯典》;“慎徽五典”以下,謂之《舜典》。
而又杜撰“曰若稽古帝舜”等二十八字,冠于“慎徽五典”之上。
常見之五十八篇本《尚書》(如《注疏》本及蔡沈《集傳》本等),皆據僞古文本,故皆分為二篇。
按:《堯典》文辭平易,與佶屈聱牙之《周诰》,絕不相似。
篇首雲:“曰若稽古”。
是《堯典》作者,已明言系後人追述古事。
篇中不但有“帝堯”之稱,且單稱一“帝”字以指時君。
又“考妣”對稱,而不稱“祖妣”。
且所述命羲和居四方觀日事,與述舜四時巡守四方事,皆以四方配四時:凡此,皆戰國以來之習慣。
可知本篇之著成,最早亦不能前于戰國之世。
而《孟子》既引述之,可知其著成時代,當在《孟子》之前也。
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勳1。
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2;光被四表,格于上下3。
克明俊德,以親九族4;九族既睦,平章百姓5;百姓昭明,協和萬邦6。
黎民於變時雍7。
注釋 1 曰若,與《召诰》之“越若”,逸《武成》(《漢書·律曆志》引)之“粵若”同,發語詞。
稽,考察。
堯,或以為谥,或以為名号。
放勳,《史記》及馬融以為堯名。
2 欽,敬謹。
明,明達。
文,文雅。
思,謀慮。
安安,和柔。
允,誠然。
克,能夠。
3 光,《經義述聞》(以下簡稱《述聞》)以為與“廣”同義。
被,覆蓋。
四表,四方也:吳汝綸《尚書故》有說。
格,感召。
上,指天神言。
下,指地祇言。
4 俊,大。
九族,高祖、曾祖、祖父、父親、己身、子、孫、曾孫、玄孫九代也。
5 平,辨。
章,明。
百姓,百官;此指各種官職。
6 昭,明。
協,和。
萬邦,指諸侯之國。
7 黎,衆。
於讀為“嗚”,歎詞。
時,是。
雍,和。
譯文 (我們來)考察古代的帝王堯,他叫作放勳。
他敬謹、明達、文雅,有計謀而又溫和,誠然恭敬能夠謙讓;他的光輝普照四方,感召了天地神明。
他能夠發揚偉大的美德,使家族都親睦融洽;家族既已和睦,就來辨明各官員的職守;全體官員的職守都已辨明,天下各國(諸侯)就都調協和順。
民衆們啊也都變得和善了。
乃命羲和,欽若昊天1;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2。
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3。
寅賓出日,平秩東作4;日中、星鳥,以殷仲春5。
厥民析;鳥獸孳尾6。
申命羲叔,宅南交7。
平秩南訛;敬緻8。
日永、星火9,以正仲夏。
厥民因;鳥獸希革10。
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11。
寅餞納日,平秩西成12;宵中、星虛13,以殷仲秋。
厥民夷;鳥獸毛毨14。
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
平在朔易15;日短、星昴16,以正仲冬。
厥民隩;鳥獸氄毛17。
帝曰:“咨!汝羲暨和18。
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19。
”允厘百工,庶績鹹熙20。
注釋 1 羲和,謂羲氏、和氏,舊說以為二氏“世掌天地四時之官”。
欽,敬謹。
若,順從。
昊,元氣廣大貌。
昊天,猶今言老天。
2 曆,屢次:據《史記》說。
象,觀測天象。
人,本是“民”字,唐人避諱“民”字,因此改作“人”。
《史記》《漢書》等俱引作民時。
民時,即耕種收獲之時。
3 羲仲,人名;上文所稱羲和二氏之一,下文羲叔等類此。
宅,居住。
嵎夷,地名,在東海濱。
旸谷,地名。
4 寅,敬。
賓,與傧同義,引導也。
此謂晨時向日敬禮,以引導其升出。
平,與伻同義,使也。
秩,即程課;猶言治理:義見《史記》。
按:五行家以東方配春;東作即春作,謂春日之農作也。
此言使民治其春作。
5 中,均等。
日中,謂日夜之長均等;此指春分時言。
鳥,南方七宿之總名。
星鳥,謂春分初昏時,鳥之七宿畢見。
殷,正;猶言定準。
以上二句,謂以日中及星鳥,以定準仲春時節。
6 厥,其。
析,分散;謂民散于野,從事耕作。
孳,乳化。
尾,交尾。
7 申,重;再。
南交,交前當有“曰大”二字;“大交”蓋山名:《述聞》說。
舊說謂南交為南方交趾,恐非是。
8 訛,讀為“為”,作也。
南訛,謂夏日之農作。
緻,謂緻日;蓋以夏至日中午時,祭日而記其影之長短:蔡《傳》有說。
9 永,長。
夏至日最長。
火,星名,即大火;東方七宿之一。
星火,謂初昏時大火在正南方。
此夏至之現象。
10 因,與襄同義,解衣而耕也: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以下簡稱“孫《疏》”)說。
希,與稀同。
革,與同;毛羽。
希革,謂毛羽稀疏:吳氏《尚書故》說。
11 西,西方。
昧谷,地名。
12 餞,送行。
納日,入日;即落日。
成,謂收成。
西成,謂秋收。
13 宵中,夜長日長相等。
虛,星名,北方七宿之一。
星虛,謂初昏時虛宿在正南方。
此秋分之現象。
14 夷,喜悅。
秋收後,農事畢,故喜悅。
毨,毛重生:義見《玉篇》。
15 朔方,北方。
幽都,地名。
在,察也:義見《爾雅·釋诂》。
治田曰易,《孟子》言“易其田疇”可證。
平在朔易,言使民省察冬日治田之事。
16 日短,謂冬至日最短。
昴(mǎo),星名,西方七宿之一。
星昴,言初昏時昴星在正南方。
此冬至之現象。
17 隩,暖。
氄,冬日鳥獸羽毛下所生柔細之毛。
18 咨,歎詞。
暨,與。
19 期,周年。
有,讀為“又”。
三百又六旬又六日,謂三百六十六日。
地球繞日一周(古人謂日繞地),共需三百六十五日又四分之一日;此舉成數言之。
月繞地球一周,需二十九日餘;全年十二周僅得三百五十四五日。
較地球繞日之實數,相差十日餘,故必以閏月補足之。
計十九年中,置七個閏月。
四時,春夏秋冬。
20 允,猶用也:《經傳釋詞》(以下簡稱《釋詞》)說。
厘,整治;意謂制定。
百工,百官。
庶,衆。
績,功。
鹹,皆。
熙,興。
譯文 于是命令羲氏與和氏,(讓他們)敬謹地順應着老天;屢次觀測日月星辰,謹慎地把時令傳授給民衆。
命令羲仲,居住在嵎夷一帶,那個地方叫作旸谷。
恭敬地迎接初升的太陽。
使人民從事春天的農作。
(看到)日夜的長度均等了,傍晚鳥星統統出現了,(就依據這景象)來定準仲春時節(春分)。
(這時)人民就分散在田野,鳥獸都在生育交尾了。
又命令羲叔,居住在南方大交山。
使人民從事夏季的農務。
敬謹地在夏至的正午祭祀太陽而記下日影的長度。
(這時)日長(夜短),黃昏之初,大火星在正南方出現。
(依據這種景象)來定準仲夏時節(夏至)。
(這時)人民都脫下衣服去耕作;鳥獸的毛羽也稀疏了。
又命令和仲,居住在西方的昧谷。
敬謹地餞别落下的太陽。
使人民從事秋收的工作。
(這時)夜間和白晝一樣長短,傍晚虛星出現在正南方。
(依據這種景象)來确定仲秋時節(秋分)。
(這時)人民喜悅;鳥獸都生出新毛來了。
再命令和叔,居住在北方的幽都,使人民經營冬天的田園工作。
(這時)日短夜長,黃昏之初昴星在正南方出現。
(依據這種景象)來确定仲冬時節(冬至)。
(這時)人民都要取暖(離開田野,住在家屋裡),鳥獸也都長出了柔細的絨毛。
帝(堯)說:“啊!你們羲氏與和氏,(測算出)一周年是三百六十六日,要用閏月的辦法來确定四季而成就了年歲。
”用以制定各官員的職掌(古人取法天時辦理政事),于是各種功業就都興盛起來了。
帝曰:“疇咨若時登庸1?”放齊曰:“胤子朱啟明2。
”帝曰:“籲!嚚訟,可乎3!” 注釋 1 疇,誰。
咨,語詞。
疇咨,猶言誰哉:吳氏《尚書故》說。
若,順。
時,天時。
登,成。
庸,功。
此言誰能順天時成就功業,意謂何人可繼天子之位也。
2 放齊,堯臣名。
胤,嗣。
朱,堯子丹朱。
啟明,開明。
3 嚚(yín),口不道忠信之言為嚚:義見《左傳》。
訟,争論。
譯文 天子說:“誰能順應天時成就功業呢?”放齊說:“嗣子朱很開明。
”天子說:“唉!他言論荒謬,又好争論,怎麼可以呢!” 帝曰:“疇咨若予采1?”兜曰:“都!共工方鸠僝功2。
”帝曰:“籲!靜言庸違,象恭、滔天3。
” 注釋 1 采,事。
2 兜,堯臣名。
都,歎詞。
共工,人名。
方與旁通,普遍。
鸠,聚。
僝(zhuàn),具。
此言共工多攬事務而具有功績。
3 靜,善。
庸,用。
象,似。
滔,讀為“慆(tāo)”,怠慢:孫《疏》說。
譯文 天子說:“誰能順利地成就我的事業呢?”兜說:“啊!共工多攬事務而具有功績。
”天子說:“哼!他對于良好的言論總是不贊成;态度似滿恭謹,其實對天也是怠慢不敬的。
” 帝曰:“咨!四嶽1。
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2。
下民其咨。
有能俾乂3?”佥曰:“於!鲧哉4!”帝曰:“籲!咈哉!方命圮族5。
”嶽曰:“異哉。
試可,乃已6。
”帝曰:“往,欽哉7!”九載,績用弗成8。
注釋 1 四嶽,四方諸侯之長:楊筠如《尚書核诂》(以下簡稱《核诂》)說。
2 湯,讀為“傷”。
湯湯,水流貌。
洪,大。
方,與旁通,普遍。
割,害。
并孫《疏》說。
蕩蕩,廣大貌。
懷,包。
襄,上。
浩浩,廣大貌。
滔,漫。
3 其,乃:《釋詞》說。
咨,嗟歎。
俾,使。
乂(yì),治理。
4 佥(qiān),皆。
鲧,禹父名。
5 咈(fú),甚不然之詞:蔡《傳》說。
方,逆:見《孟子》趙注。
圮(pǐ),毀。
族,善類:見韋昭《國語·楚語》注;謂善人。
6 異,舉:見《說文》。
已,古與以通;用也:俞樾《群經平議》(以下簡稱《平議》)說。
7 往,謂命鲧去治水。
欽,敬謹。
8 績,功。
用,以。
譯文 天子說:“唉!四位諸侯的首長。
滾滾的大水在禍害人民,廣大無邊,包圍了山嶺、淹沒了丘陵,浩浩蕩蕩地漫上了老天。
民衆們都在嗟歎。
有沒有人能治理它呢?”都說:“啊!鲧呀!”天子說:“哼!他反抗上級的命令,摧殘好人。
”四位諸侯的首長說:“推舉他吧!試試他,(如果)可用,再任用他好了。
”天子(對鲧)說:“去吧,要謹慎啊!”過了九年,并沒做出什麼功績。
帝曰:“咨!四嶽。
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巽朕位1。
”嶽曰:“否德忝帝位2。
”曰:“明明揚側陋3。
”師錫帝曰:“有鳏在下,曰虞舜4。
”帝曰:“俞,予聞5;如何?”嶽曰:“瞽子,父頑,母嚚,象傲;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奸6。
”帝曰:“我其試哉。
”女于時,觀厥刑于二女7。
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8。
帝曰:“欽哉!” 注釋 1 庸命,用命。
巽,讓。
2 否(pǐ),惡。
忝,辱。
3 明明,上“明”字為動詞,下為名詞;言顯揚明哲之人。
揚,舉。
側陋,微賤之人:蔡《傳》說。
4 師,衆。
錫,獻。
無妻曰鳏。
下,謂民間。
鄭玄雲(見《正義》):“虞,氏;舜,名。
” 5 《爾雅》:“俞,然也。
”語氣詞。
聞,言曾聞其人。
6 瞽(gǔ),盲。
舜父瞽叟,目盲。
頑,愚。
象,舜異母弟。
傲,傲慢不恭。
克,能夠。
諧,和。
烝烝,厚美貌;謂孝德之盛:《述聞》說。
乂,治;謂自治。
不,當讀為“丕”;語氣詞。
格,感。
奸,惡;指舜之父母及弟。
7 第一女字衍文:《核诂》說。
于時,于是。
刑,與“型”通,儀法。
二女,堯之二女,相傳為娥皇、女英:見《列女傳》。
8 厘,饬令。
降,謂下嫁。
妫,水名,在今山西永濟縣南。
汭(ruì),河流曲處之内側;或以為水名。
嫔,嫁。
譯文 天子說:“啊!四位諸侯的首長。
我在帝位已經七十年了,你們能夠聽從我的命令,把我這帝位就讓給你們吧。
”四位諸侯首長說:“我們品德惡劣,會污辱了帝位。
”天子說:“那麼就顯揚高明的人,縱使出身微賤的,也要推舉他。
”四位諸侯首長就向天子貢獻意見說:“有一個還沒結婚的人在民間,名叫虞舜。
”天子說:“嗯,我曾聽說他,他到底怎樣?”四位諸侯首長說:“他是盲人的兒子,他的父親很糊塗,母親談吐荒謬,弟弟名叫象,又傲慢無禮;而他能夠處得非常和諧,很美滿地盡了孝道,能修身自治而感化那些邪惡的人。
”天子說:“我來試試吧。
”于是就借自己的兩個女兒來觀察舜的品行。
便令兩個女兒下嫁到妫水的灣裡,嫁到虞家。
天子說:“(你們要)謹慎啊!” 慎徽五典,五典克從1;納于百揆,百揆時叙2;賓于四門,四門穆穆3;納于大麓,烈風雷雨弗迷4。
注釋 1 自此節以下,僞古文以為《舜典》;又于“慎徽五典”上加“曰若稽古帝舜,曰重華,協于帝。
浚哲文明,溫恭允塞;玄德升聞,乃命以位”二十八字。
(1)徽,善。
五典,即五教(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義見《左傳》。
從,順。
2 納,使進入。
百揆,即百官:義見《史記》。
下“百揆”,謂百官之職。
時,是。
叙,有序不亂。
3 賓,讀為“傧”,迎導賓客(指諸侯群臣)。
四門,國都四面之門。
穆穆,敬也。
4 麓,山足;林木暢茂處。
烈,暴疾。
迷,謂迷失道路。
譯文 (舜)能謹慎地将五種倫理做得完善,于是五種倫理都為人民所順從;使舜擔任各種官職,各種職務都辦得有條不紊;使他去國都四面的城門招待賓客,四門的賓客都肅然起敬;使他進入大山下暢茂的森林裡,遇到大風大雷大雨,他也不迷路。
帝曰:“格汝舜1!詢事考言,乃言厎可績,三載;汝陟帝位2。
”舜讓于德,弗嗣3。
注釋 1 格,告:吳氏《尚書故》說。
2 詢,謀。
考,察。
乃,汝。
厎(dǐ),緻。
績,功。
厎可績為“可厎績”之倒文。
《禹貢》之厎績、厎定、厎平,《孟子》之厎豫皆可證;《臯陶谟》之可厎行,尤其明證:《核诂》說。
陟,登。
3 德,指有德之人。
弗嗣,不繼承帝位。
譯文 天子說:“告訴你舜!我和你讨論政事而考察你的言論,你的建議都可以建立功業,至今已三年了;你登上帝位來吧。
”舜讓給有德的人,不肯繼承帝位。
正月上日,受終于文祖1。
在璇玑玉衡,以齊七政2。
肆類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3。
注釋 1 正月,謂堯之正月;堯正建醜,舜正建子:鄭玄有此說(見《正義》)。
《述聞》雲:“上日,謂上旬吉日。
”受終,言受堯既終之帝位。
文祖,《史記》以為堯太祖。
按:文祖、文考、文母、前文人等,乃周人習慣用語,指亡祖、亡父等而言。
此謂堯太祖之廟。
2 在,察。
璇(xuán),美玉。
玑(jī),渾天儀。
衡,渾天儀中觀察星宿之橫筒。
以上見馬融說(見《正義》)。
七政,日月五星:鄭玄說(見《史記集解》)。
按:齊,正也;謂定準。
3 肆,遂。
類,祭天之名。
禋(yīn),祭名;置牲于柴上而燎之,使其香味随煙而上達:王國維說;見所著《雒诰解》。
宗,尊。
六宗,天地四時:馬融說(見陸德明《經典釋文》,以下簡稱《釋文》)。
望,祭山川之名。
遍,謂遍祭之。
譯文 正月上旬的吉日,舜在堯太祖的廟堂裡接受堯禅讓的帝位。
他用(美玉做成的)渾天儀中的玉橫筒,觀察天象,來定準日月星辰運行的法則。
于是祭祀上帝,用禋燎的禮節來祭祀天地四時,用望祭的禮節來祭祀山川的神靈,又普遍地祭祀了群神。
輯五瑞1,既月乃日,觐四嶽群牧,班瑞于群後2。
歲二月,東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3。
肆觐東後4。
協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5。
修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6。
如五器,卒乃複7。
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嶽8,如岱禮。
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嶽9,如初。
十有一月,朔巡守,至于北嶽10,如西禮。
歸,格于藝祖,用特11。
五載一巡守,群後四朝12;敷奏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13。
注釋 1 輯,合。
五瑞,諸侯所執玉器,以為符信者;即《周禮·春官·典瑞》所謂“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谷璧,男執蒲璧”是也。
諸侯始受封,天子賜以圭,而刻識之,以為符信。
此謂使諸侯執瑞來朝,以合其刻識,而驗其真僞。
2 既月,謂已選定吉月;乃日,謂選擇吉日:見《史記》說。
觐,見。
四嶽,見前文。
牧,州長。
班,還。
後,君;謂諸侯。
言既合其瑞而還之。
《尚書大傳》謂:諸侯執所受圭以朝于天子,無過行者,複其圭以歸于國;有過行者,留其圭;能改過者,複其圭。
3 巡守,天子往各處巡行。
岱宗,泰山;即東嶽。
柴,祭名,與禋同。
此謂祭泰山。
秩,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