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少女塑像(2)
關燈
小
中
大
那雙白淨的手讓他感覺到了遠離暴力的祥和與溫馨的撫慰。
如果所有人都有那麼一雙手多好啊!那樣的手創造出的家庭和世界該是多麼美麗啊!對于無法适應漢城、大哥家和學校的才民來說,惟一能獲得身心休憩的地方就是這個小教堂,白衣少女成了才民當時世界上惟一的朋友,成了他的思念。
每當同學們去上輔導學校或去讀書室背單詞和數學方程式的時候,才民就會來到白衣少女身旁,坐在長椅上讀從學校圖書館借來的文學書籍,有黃順遠的《驟雨》、赫爾曼·黑塞的《德米安》、泰戈爾的《吉檀迦利》,還有賽珍珠的《大地》、艾米莉·勃郎特的《呼嘯山莊》等。
天黑之後,那個地方越發幽靜。
塑像旁邊有兩盞明亮的燈,在那燈光照亮的夜晚讀的書顯得更加精彩。
才民讀書的時候,如果看到寫得好的段落,就會情不自禁地讀出聲來。
讀完一段,他就從書上擡起頭來看着少女的臉問:“怎麼樣?真的很好吧?”這時,他的眼裡仿佛看到少女含着和風和月光一樣的微笑,輕聲回答:“是啊,好像一下子觸動了我的心。
再念一遍好嗎?” 隻有那樣的瞬間,才民才會覺得開心和幸福,才會露出天真爛漫的神情。
平時,他在大哥家裡幾乎不說話,表情像雕塑一樣僵硬,行動也無聲無息,無論是關門的時候還是去衛生間的時候,甚至連在自己的房間裡走動的時候都踮着腳。
在學校裡,他一大早坐到窗邊的位子上後,除了去衛生間,一整天都不挪窩;除了點名的時候答一聲“到”以外,六七個小時幾乎不說一句話。
不然同學們怎麼會給他起個綽号叫“花盆”呢?老師和同學一緻認定,他是個怕羞、内向的孩子。
他也并不在别人玩的時候或在午飯後學習,也不從書包裡掏出厚厚的文學書籍來讀,隻是托着下巴目不轉睛地盯着窗外的天空或樓下的樹。
無論誰都覺得他的行為和他的年齡很不相稱。
别看才民嘴裡不說,心裡卻隐隐約約感覺到:随着大哥向自己揮出的每一拳、踢出的每一腳,自己體内的快樂和歡笑已漸漸消失,能發出格格笑聲的幸福的嫩芽已被摧殘得零零碎碎。
以後無論自己怎麼長大,怎麼活下去,生活給自己的快樂和幸福再也不能恢複原狀了。
即便是這樣,才民也決不能容忍自己變得吊兒郎當或成為小流氓,畢竟他在家鄉輝煌過,自信還在他的心裡和記憶中灼灼閃光,那些誇他頭腦聰明、舉止敏捷、言辭得體的動聽的話語還時時在他的耳邊回響…… 他決不能容許自己像某些差等生一樣躲在衛生間裡抽煙;在教室後面坐成一排,解開校服上的兩三個紐扣;随地吐痰;更不能容許自己像小痞子一樣嚼着口香糖晃着一條腿緊貼在女校附近路口的牆上。
他一本接一本地閱讀描寫不幸人生和坎坷經曆的文學作品,用獨特的方式包容了大哥不分青紅皂白的暴力,用白衣少女的友情沖淡傷口的疼痛。
這是才民自己創造出來的方式。
他沒有勇氣拿起包跑回家鄉,也沒有勇氣離家出走去遙遠的地方,更沒有勇氣破罐子破摔,隻有蜷縮在哀愁中,以愁消愁。
少年時期的哀愁似乎會融進一個人的血液裡,伴随他的一生。
即使在長大成人後,即使生活不時露出明媚鮮亮的一面,在他眼中,一切依然籠罩着藍色的哀愁。
無論多麼高興,多麼愉快,都隻是昙花一現,轉瞬即逝,生活中常存的是寂寞和空白。
才民舉着雨傘,一瘸一拐地走着,不知不覺就來到了自己可以敞開胸懷的小教堂的院子裡。
随着淅淅瀝瀝下落的秋雨,不知名的花瓣和樹葉落到地上,落到教堂門前的台階上。
才民用雨傘遮着臉,猶猶豫豫地走到白衣少女跟前。
一陣含着水汽的清爽的風吹動了紫藤濕漉漉的葉子。
你來了!啊,幹嗎用傘擋着臉?右腿為什麼一瘸一拐的?天哪!又發生什麼事了?你的臉……快給我看看! 少女關切的聲音在他耳邊響起,他依然低着頭,用雨傘擋住自己的臉。
挨打了?又……真……真的啊!哪兒受傷了?才……才民!快給我看看,真急死人了…… 才民似乎拗不過她,慢慢把傘放下了。
天……天哪!我還……還一直為你祈禱呢,祈禱上帝保佑你不再挨打……疼嗎?很疼嗎?很疼吧?來,靠我近點兒,我給你吹吹。
沒事兒,又不是第一次。
哎呀,我雖然不知道學習到底是什麼,看起來真夠害人的!這種事也不是一次兩次了,怎麼辦呢?才民,你得快點兒長得跟你大哥一樣高大才行啊!長高了力氣也大了,你就可以狠狠還擊了,他就不敢再打你了。
上帝到底在幹什麼呢?本來他隻要動一
如果所有人都有那麼一雙手多好啊!那樣的手創造出的家庭和世界該是多麼美麗啊!對于無法适應漢城、大哥家和學校的才民來說,惟一能獲得身心休憩的地方就是這個小教堂,白衣少女成了才民當時世界上惟一的朋友,成了他的思念。
每當同學們去上輔導學校或去讀書室背單詞和數學方程式的時候,才民就會來到白衣少女身旁,坐在長椅上讀從學校圖書館借來的文學書籍,有黃順遠的《驟雨》、赫爾曼·黑塞的《德米安》、泰戈爾的《吉檀迦利》,還有賽珍珠的《大地》、艾米莉·勃郎特的《呼嘯山莊》等。
天黑之後,那個地方越發幽靜。
塑像旁邊有兩盞明亮的燈,在那燈光照亮的夜晚讀的書顯得更加精彩。
才民讀書的時候,如果看到寫得好的段落,就會情不自禁地讀出聲來。
讀完一段,他就從書上擡起頭來看着少女的臉問:“怎麼樣?真的很好吧?”這時,他的眼裡仿佛看到少女含着和風和月光一樣的微笑,輕聲回答:“是啊,好像一下子觸動了我的心。
再念一遍好嗎?” 隻有那樣的瞬間,才民才會覺得開心和幸福,才會露出天真爛漫的神情。
平時,他在大哥家裡幾乎不說話,表情像雕塑一樣僵硬,行動也無聲無息,無論是關門的時候還是去衛生間的時候,甚至連在自己的房間裡走動的時候都踮着腳。
在學校裡,他一大早坐到窗邊的位子上後,除了去衛生間,一整天都不挪窩;除了點名的時候答一聲“到”以外,六七個小時幾乎不說一句話。
不然同學們怎麼會給他起個綽号叫“花盆”呢?老師和同學一緻認定,他是個怕羞、内向的孩子。
他也并不在别人玩的時候或在午飯後學習,也不從書包裡掏出厚厚的文學書籍來讀,隻是托着下巴目不轉睛地盯着窗外的天空或樓下的樹。
無論誰都覺得他的行為和他的年齡很不相稱。
别看才民嘴裡不說,心裡卻隐隐約約感覺到:随着大哥向自己揮出的每一拳、踢出的每一腳,自己體内的快樂和歡笑已漸漸消失,能發出格格笑聲的幸福的嫩芽已被摧殘得零零碎碎。
以後無論自己怎麼長大,怎麼活下去,生活給自己的快樂和幸福再也不能恢複原狀了。
即便是這樣,才民也決不能容忍自己變得吊兒郎當或成為小流氓,畢竟他在家鄉輝煌過,自信還在他的心裡和記憶中灼灼閃光,那些誇他頭腦聰明、舉止敏捷、言辭得體的動聽的話語還時時在他的耳邊回響…… 他決不能容許自己像某些差等生一樣躲在衛生間裡抽煙;在教室後面坐成一排,解開校服上的兩三個紐扣;随地吐痰;更不能容許自己像小痞子一樣嚼着口香糖晃着一條腿緊貼在女校附近路口的牆上。
他一本接一本地閱讀描寫不幸人生和坎坷經曆的文學作品,用獨特的方式包容了大哥不分青紅皂白的暴力,用白衣少女的友情沖淡傷口的疼痛。
這是才民自己創造出來的方式。
他沒有勇氣拿起包跑回家鄉,也沒有勇氣離家出走去遙遠的地方,更沒有勇氣破罐子破摔,隻有蜷縮在哀愁中,以愁消愁。
少年時期的哀愁似乎會融進一個人的血液裡,伴随他的一生。
即使在長大成人後,即使生活不時露出明媚鮮亮的一面,在他眼中,一切依然籠罩着藍色的哀愁。
無論多麼高興,多麼愉快,都隻是昙花一現,轉瞬即逝,生活中常存的是寂寞和空白。
才民舉着雨傘,一瘸一拐地走着,不知不覺就來到了自己可以敞開胸懷的小教堂的院子裡。
随着淅淅瀝瀝下落的秋雨,不知名的花瓣和樹葉落到地上,落到教堂門前的台階上。
才民用雨傘遮着臉,猶猶豫豫地走到白衣少女跟前。
一陣含着水汽的清爽的風吹動了紫藤濕漉漉的葉子。
你來了!啊,幹嗎用傘擋着臉?右腿為什麼一瘸一拐的?天哪!又發生什麼事了?你的臉……快給我看看! 少女關切的聲音在他耳邊響起,他依然低着頭,用雨傘擋住自己的臉。
挨打了?又……真……真的啊!哪兒受傷了?才……才民!快給我看看,真急死人了…… 才民似乎拗不過她,慢慢把傘放下了。
天……天哪!我還……還一直為你祈禱呢,祈禱上帝保佑你不再挨打……疼嗎?很疼嗎?很疼吧?來,靠我近點兒,我給你吹吹。
沒事兒,又不是第一次。
哎呀,我雖然不知道學習到底是什麼,看起來真夠害人的!這種事也不是一次兩次了,怎麼辦呢?才民,你得快點兒長得跟你大哥一樣高大才行啊!長高了力氣也大了,你就可以狠狠還擊了,他就不敢再打你了。
上帝到底在幹什麼呢?本來他隻要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