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2範宣子:士匄替代荀偃将中軍。
3《黍苗》:是《詩經·小雅》的一篇詩,是稱美召伯勞來諸侯如陰雨使黍苗能成長。
4《六月》:是《詩經·小雅》的一篇稱美尹吉甫輔佐天子的詩,用晉侯來比喻尹吉甫。
5作林鐘而銘魯功焉:林鐘是一個樂律的名稱,作林鐘的器樂以表示魯國的功勞。
6夫銘天子令德:物上的銘詞,天子要做就為表示他的德行。
7諸侯言時計功:諸侯為的就是得時表功。
8大夫稱伐:大夫為的也是表示他的勳伐。
9計功則借人也:要是照計功算,就是借晉國的力量,不是自己的。
10小國幸于大國:小國僥幸戰勝大國。
今譯 季孫宿到晉國去拜謝晉國派兵幫助讨伐齊國,晉平公設享宴招待他,士匄掌政權,歌唱《黍苗》這篇詩。
季孫宿站起來,再拜稽首說:“小國仰望大國,就好像各種谷物,仰望潤澤的雨水。
要是常潤澤它,天下全能和睦,豈獨是我們。
”季孫宿就歌唱《六月》這篇詩。
季孫宿把所得的齊國的軍器作林鐘,銘刻魯國的功勞。
臧孫纥對季孫宿說:“這是不合于禮的。
銘文,隻能用來記載天子的德行,諸侯用來記載合時的舉動和建立的功績,大夫用來記載勳伐。
現在記載勳伐,那是降了一等,計算功勞,那是借晉國的力量,若說合于時令,實際上妨害人民很多,這有什麼銘可作?并且大國要征伐小國,取它所得的軍器,築成宗廟的常器,銘刻他的功烈給子孫們看,這是為昭明明德,懲戒無禮。
現在借别人的力量來拯救死亡,為什麼來銘刻它?小國僥幸戰勝大國,還誇耀所得來激怒大國,這是滅亡的道路啊!” 經葬曹成公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給曹成公舉行葬禮。
經夏,衛孫林父帥師伐齊。
傳晉栾鲂帥師從衛孫文子伐齊1。
今注 1伐齊:這是為的應付栾盈所說的話。
今譯 晉國栾鲂率領軍隊随從衛國的孫林父讨伐齊國。
經秋七月,辛卯,齊侯環卒。
傳齊侯娶于魯,曰顔懿姬1,無子,其侄鬷聲姬2,生光,以為大子。
諸子仲子、戎子。
戎子嬖,仲子生牙,屬諸戎子,戎子請以為大子,許之3。
仲子曰:“不可。
廢常不祥4,間諸侯難5。
光之立也列于諸侯矣,今無故而廢之,是專黜諸侯6,而以難犯不祥也,君必悔之。
”公曰:“在我而已。
”遂東大子光。
使高厚傅牙以為大子,夙沙衛為少傅。
齊侯疾,崔杼微逆光,疾病而立之7。
光殺戎子,屍諸朝,非禮也,婦人無刑,雖有刑不在朝市。
夏五月壬辰晦,齊靈公卒,莊公即位8,執公子牙于句渎之丘,以夙沙衛易己,衛奔高唐以叛。
今注 1顔懿姬:魯國女子,顔是她的母姓。
2鬷聲姬:也是魯國女子。
鬷是她的母姓。
3許之:齊靈公答應他。
4廢常不祥:廢除立嫡的尋常規矩不吉祥。
5間諸侯難:使諸侯所承認的,又使他離開這很難。
6專黜諸侯:因為太子光已經加入過諸侯的盟誓,因此他的地位也等于是諸侯,把他廢除就等于把諸侯廢掉。
7疾病而立之:靈公病重了,就把太子光立為君。
8莊公即位:莊公就是子光,就即君位。
今譯 齊靈公從魯國娶位夫人叫作顔懿姬,她沒有生兒子,她的随嫁的侄女鬷聲姬生了光,立他為太子。
仲子、戎子都是齊靈公的妾,戎子很得齊靈公的寵愛。
仲子生了兒子牙,囑托給戎子,戎子請齊靈公立牙為太子,齊靈公答應了。
仲子說:“不可以。
廢除立嫡子的常規不祥,觸犯諸侯,難以成功,光立為太子,已經列在諸侯裡邊,現在無緣無故就廢除他,是等于廢除一個諸侯,這是用難于成功的事去侵犯不祥的事,你必定要後悔。
”齊靈公就說:“這隻在我怎麼辦!”就派太子光到齊國東邊去。
叫高厚做牙的太傅,立牙當太子并派他的太監夙沙衛做少傅。
齊靈公有病了,崔杼就偷着迎接光到都城,趁靈公病得厲害,就把他立為君。
太子光就殺掉戎子,并把她的屍體陳列在朝上,這是非禮的。
婦人沒有刑罰,就是有刑也不能用在朝廷或市場上。
夏五月,壬辰這天,齊靈公死了,莊公即位,把公子牙在句渎之丘逮捕,他因為夙沙衛輕視他,夙沙衛就逃到高唐反叛。
經晉士匄帥師侵齊,至穀,聞齊侯卒,乃還。
傳晉士匄侵齊,及穀,聞喪而還1,禮也。
今注 1及穀,聞喪而還:到穀這地方,聽到齊國有喪事,就退兵回晉國去了。
今譯 晉國士匄率領軍隊侵略齊國,到穀這個地方,聽見齊靈公死了,就返回晉國,這是合于禮的。
傳于四月丁未,鄭公孫虿卒,赴于晉大夫。
範宣子言于晉侯,以其善于伐秦也1。
六月,晉侯請于王,王追賜之大路,使以行禮也。
今注 1以其善于伐秦也:這事發生在襄公十四年,鄭國子蟜勸諸侯的軍隊渡過泾水的事。
今譯 在這年四月丁未,鄭國公孫虿死了,送訃告到晉國大夫。
士匄告訴晉平公,因為公孫虿伐秦國的時候表現很不錯。
六月,晉平公請于周王,周王就賞賜他大路的車,使用以舉行葬禮。
經八月丙辰,仲孫蔑卒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八月丙辰這天,魯國孟獻子死了。
經齊殺其大夫高厚。
傳秋八月,齊崔杼殺高厚于灑藍1而兼其室。
書曰齊殺其大夫,從君于昏也。
今注 1灑藍:齊地,當在今山東省臨淄郊外。
今譯 秋天八月,齊國崔杼在灑藍這地方殺了高厚,然後,兼并他的家産。
《春秋》上寫着齊國殺它的大夫,這是由于高厚聽從了國君昏庸的命令。
他的君王同樣昏亂。
經鄭殺其大夫公子嘉。
傳鄭子孔之為政也專,國人患之,乃讨西宮之難1,與純門之師2,子孔當罪,以其甲及子革、子良氏之甲守3。
甲辰,子展、子西率國人伐之,殺子孔而分其室,書曰鄭殺其大夫,專也。
子然、子孔,宋子之子也,士子孔,圭妫之子也。
圭妫之班亞宋子而相親也,二子孔亦相親也。
僖之四年4,子然卒,簡之元年5,士子孔卒,司徒孔實相子革、子良之室,三室如一,故及于難6。
子革、子良出奔楚,子革為右尹7。
鄭人使子展當國,子西聽政,立子産為卿8。
今注 1讨西宮之難:襄公十年,尉止等在西宮作難,事實上子孔知道,而他不說。
2純門之師:在襄公十八年。
3以其甲及子革、子良氏之甲守:子革是子然的兒子,子良是士子孔的兒子。
4僖之四年:鄭僖公的四年等于魯襄公六年。
5簡之元年:鄭簡公的元年等于魯襄公的八年。
6三室如一,故及于難:子孔同子革、子良三個家等于一家,所以子革、子良也遭這禍難。
7子革為右尹:子革就是鄭丹,在楚國做右尹的官。
8子産為卿:鄭國子産就做卿的官,因為當時鄭簡公年幼,所以大夫們當權。
今譯 鄭國的子孔掌政很專權,鄭國的貴族全都以為禍患,就追究子孔知道尉止等要在西宮叛亂而不報告和帶領楚國軍隊到鄭國都城純門的事情,他該負這個罪。
子孔用他的軍隊同子革、子良的軍隊一同守衛。
甲辰這天,子展、子西率着貴族讨伐他,殺了子孔并分了他的家财,《春秋》上說鄭國殺它的大夫,是因為子孔專權的緣故。
子然、子孔是鄭穆公的妃子宋子的兒子。
士子孔是圭妫的兒子。
圭妫的位置低于宋子,而他們很親愛,子孔同士子孔也很親愛。
鄭僖公四年,子然死了,鄭簡公元年,士子孔也死了,子孔輔助子革、子良兩家,這三家跟一家一樣,所以子革、子良也連帶遭到禍難。
子革、子良逃到楚國去,子革在楚國做右尹的官。
鄭國人叫子展當政,子西也輔佐聽政,立子産為卿。
經冬,葬齊靈公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冬天,給齊靈公下葬。
傳齊慶封圍高唐1,弗克。
冬十一月,齊侯圍之,見衛在城上,号之,乃下2,問守備焉,以無備告,揖之,乃登3。
聞師将傅,食高唐人,殖綽、工偻4會夜缒納師,醢衛于軍5。
今注 1高唐:齊地。
《一統志》說:“今山東省禹城縣西北四裡有古高唐城。
” 2号之,乃下:叫他,他就下來跟齊侯說話。
3揖之,乃登:齊侯因為夙沙衛告訴他實話,所以就給他作揖,夙沙衛登上城去。
4殖綽、工偻:是齊國二大夫。
5醢衛于軍:就将夙沙衛在軍中切成肉塊。
今譯 齊國的慶封圍了高唐,不能夠攻克。
冬十一月,齊莊公親自去圍高唐,看見夙沙衛在城上,呼喚他,他就下來,問城的守衛怎麼樣,夙沙衛說沒有防備,齊莊公作揖謝他,夙沙衛還禮以後,登上城去。
夙沙衛聽說齊軍将依着城牆進攻,就為高唐人設宴打氣。
齊大夫殖綽和工偻乘昏夜登城,再缒下城去,開城門迎接齊國的軍隊,就把夙沙衛在軍中剁成肉醬。
經城西郛。
傳城西郛,懼齊也1。
今注 1懼齊也:因為魯國曾經與晉國伐齊國,所以害怕它來報複。
今譯 魯國修西郛門,是怕齊國的緣故。
經叔孫豹會晉士匄于柯。
經城武城。
傳齊及晉平,盟于大隧1,故穆叔會範宣子于柯2,穆叔見叔向,賦《載馳》之四章3。
叔向曰:“肸敢不承命4。
”穆叔曰:“齊猶未也,不可以不懼。
”乃城武城5。
今注 1大隧:《彙纂》說:“大約在今山東省高唐縣境。
” 2柯:《一統志》說:“在今河南省内黃縣東北。
” 3賦《載馳》之四章:《載馳》是《詩經》中的一篇,第四章的意思說希望大國能夠幫助他。
4肸敢不承命:肸是叔向的名字。
我敢不遵從你的命令嗎? 5武城:魯國有兩個武城,就是東武城與南武城。
南武城在今山東省嘉祥縣。
今譯 齊國及晉國和平了,在大隧這地方盟誓,所以叔孫豹在柯這地方會士匄。
叔孫豹見了叔向,賦《詩經·載馳》的第四章。
叔向說:“我敢不遵從你的命令嗎?”叔孫豹回國就說:“齊國還沒有停止入侵,不可以不畏懼。
”就修武城這個城。
傳衛石共子卒1,悼子2不哀。
孔成子曰:“是謂蹶其本3,必不有其宗。
” 今注 1石共子卒:石買死了。
2悼子:是石買的兒子石惡。
3是謂蹶其本:拔掉他的根本。
今譯 衛國石買死了,他的兒子石惡不悲哀。
孔成子就說:“這是拔掉他的根本,必定不能保有他的宗族。
” 襄公二十年(公元前五五三年) 經二十年春王正月辛亥,仲孫速會莒人盟于向。
傳二十年春,及莒平,孟莊子會莒人盟于向1,督揚之盟故也。
今注 1向:莒地,在今山東省莒縣南七十裡。
今譯 二十年春天,魯國與莒國和平,仲孫速和莒國人在向這地方盟會,這是因為督揚的盟會時,諸侯贊成魯國同莒國和解的緣故。
經夏六月庚申,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盟于澶淵。
傳夏,盟于澶淵1,齊成故也。
今注 1澶淵:江永說:“澶淵之地,當在内黃之南,河北省濮陽縣的西北。
” 今譯 夏,在澶淵盟會,是因為齊國同晉國和平的關系。
經秋,公至自會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秋天,魯襄公從盟會後回來。
經仲孫速帥師伐邾。
傳邾人驟至1,以諸侯之事,弗能報也。
秋,孟莊子伐邾以報之2。
今注 1邾人驟至:邾人屢次來侵犯魯國。
2伐邾以報之:就讨伐邾國以報怨恨。
今譯 邾國人屢次來侵犯魯國,邾國人認為魯國參與諸侯會盟的關系,所以沒辦法報複。
秋天,仲孫速讨伐邾國,以作為報複。
經蔡殺其大夫公子燮,蔡公子履出奔楚。
傳蔡公子燮欲以蔡之晉1,蔡人殺之。
公子履2其母弟也,故出奔楚。
今注 1欲以蔡之晉:想背叛楚國,同晉國要好。
2公子履:是公子燮的弟弟,因為與他有同樣的想法。
今譯 蔡國的公子燮,想讓蔡國背叛楚國,而歸順晉國,蔡國人把他殺掉。
公子履是他的同母弟弟,所以逃奔楚國。
經陳侯之弟黃出奔楚。
傳陳慶虎、慶寅畏公子黃之偪1,訴諸楚曰:“與蔡司馬同謀。
”楚人以為讨。
公子黃出奔楚。
初,蔡文侯欲事晉,曰:“先君與于踐土之盟2,晉不可棄,且兄弟也。
”畏楚,不能行而卒3。
楚人使蔡無常4,公子燮求從先君以利蔡,不能而死。
書曰蔡殺其大夫公子燮,言不與民同欲也。
陳侯之弟黃出奔楚,言非其罪也5。
公子黃将出奔,呼于國曰:“慶氏無道,求專陳國,暴蔑其君,而去其親,五年不滅,是無天也!” 今注 1畏公子黃之偪:畏懼公子黃的壓迫。
2先君與于踐土之盟:先君是指蔡文侯的父親莊侯甲午。
踐土之盟在魯國僖公二十八年。
3畏楚,不能行而卒:畏懼楚國,所以不敢如此辦,就死了。
蔡文公死在魯宣公十七年。
4楚人使蔡無常:楚國對蔡國征集夫役及軍需品沒有常律。
5言非其罪也:意思說這不是他的罪狀,隻是陳侯同慶虎、慶寅的罪狀。
今譯 陳國的慶虎同慶寅畏懼公子黃的壓迫,告訴楚國說:“公子黃與蔡國的司馬一起策劃要歸順晉國。
”楚國人因為這事讨伐陳國。
公子黃就逃奔到楚國去當面辯解。
當初,蔡文侯想侍奉晉國,說:“先君曾經參加踐土的盟會,所以晉國不可以舍棄,并且是兄弟的國家。
”但是他怕楚國,不能辦理這件事,就死了。
楚國人對于蔡國,征集夫役及軍需品沒有一定的常規,公子燮想繼承先君的遺志,以有利于蔡國,沒有辦到而死去。
《春秋》上寫着說蔡國殺他的大夫公子燮,這表示他與人民的欲望不同。
陳侯的弟弟黃逃奔到楚國去,意思說這不是公子黃的罪過,是陳侯與慶虎、慶寅的罪過。
公子黃将要出奔的時候,在國都裡喊叫說:“慶氏無道,謀求在陳國專政,欺負他的君,而去掉君的親戚,五年若不滅亡,這就是專政沒有天理了。
” 經叔老如齊。
傳齊子初聘于齊,禮也1。
今注 1禮也:這是很合于禮的。
今譯 叔老初次聘問齊國,這是合于禮的。
經冬十月丙辰朔,日有食之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冬天十一月丙辰朔,魯國有日食。
經季孫宿如宋。
傳冬,季武子如宋,報向戌之聘也1。
褚師段2逆之以受享,賦《常棣》之七章以卒3,宋人重賄之。
歸複命,公享之,賦《魚麗》之卒章4,公賦《南山有台》5,武子去所6曰:“臣不堪也。
” 今注 1報向戌之聘也:是報答向戌的聘問,在襄公十五年。
2褚師段:是宋公的兒子子石。
3《常棣》之七章以卒:《常棣》是《詩經》裡的一篇。
七章以卒是連第八章也唱完。
4《魚麗》之卒章:《魚麗》是《詩經·小雅》裡的詩篇。
意思是說對于聘問宋國是合于時宜的。
5《南山有台》:《南山有台》是《詩經·小雅》的一篇。
意思是說季武子奉使能為國争光。
6去所:離開所坐的地方。
表示不敢當的意思。
今譯 冬天,季孫宿到宋國去,這是報答向戌的聘問。
褚師段迎接他并設享宴,季孫宿賦《詩經·常棣》第七章和第八章,宋國人重重賄賂他。
回到魯國回複命令,魯襄公宴享他,季孫宿賦《詩經·小雅·魚麗》的末章,魯襄公賦《詩經·小雅·南山有台》這篇詩。
季孫宿避席說:“我不敢當。
” 傳衛甯惠子疾,召悼子1曰:“吾得罪于君,悔而無及也,名藏在諸侯之策曰:‘孫林父、甯殖出
3《黍苗》:是《詩經·小雅》的一篇詩,是稱美召伯勞來諸侯如陰雨使黍苗能成長。
4《六月》:是《詩經·小雅》的一篇稱美尹吉甫輔佐天子的詩,用晉侯來比喻尹吉甫。
5作林鐘而銘魯功焉:林鐘是一個樂律的名稱,作林鐘的器樂以表示魯國的功勞。
6夫銘天子令德:物上的銘詞,天子要做就為表示他的德行。
7諸侯言時計功:諸侯為的就是得時表功。
8大夫稱伐:大夫為的也是表示他的勳伐。
9計功則借人也:要是照計功算,就是借晉國的力量,不是自己的。
10小國幸于大國:小國僥幸戰勝大國。
今譯 季孫宿到晉國去拜謝晉國派兵幫助讨伐齊國,晉平公設享宴招待他,士匄掌政權,歌唱《黍苗》這篇詩。
季孫宿站起來,再拜稽首說:“小國仰望大國,就好像各種谷物,仰望潤澤的雨水。
要是常潤澤它,天下全能和睦,豈獨是我們。
”季孫宿就歌唱《六月》這篇詩。
季孫宿把所得的齊國的軍器作林鐘,銘刻魯國的功勞。
臧孫纥對季孫宿說:“這是不合于禮的。
銘文,隻能用來記載天子的德行,諸侯用來記載合時的舉動和建立的功績,大夫用來記載勳伐。
現在記載勳伐,那是降了一等,計算功勞,那是借晉國的力量,若說合于時令,實際上妨害人民很多,這有什麼銘可作?并且大國要征伐小國,取它所得的軍器,築成宗廟的常器,銘刻他的功烈給子孫們看,這是為昭明明德,懲戒無禮。
現在借别人的力量來拯救死亡,為什麼來銘刻它?小國僥幸戰勝大國,還誇耀所得來激怒大國,這是滅亡的道路啊!” 經葬曹成公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給曹成公舉行葬禮。
經夏,衛孫林父帥師伐齊。
傳晉栾鲂帥師從衛孫文子伐齊1。
今注 1伐齊:這是為的應付栾盈所說的話。
今譯 晉國栾鲂率領軍隊随從衛國的孫林父讨伐齊國。
經秋七月,辛卯,齊侯環卒。
傳齊侯娶于魯,曰顔懿姬1,無子,其侄鬷聲姬2,生光,以為大子。
諸子仲子、戎子。
戎子嬖,仲子生牙,屬諸戎子,戎子請以為大子,許之3。
仲子曰:“不可。
廢常不祥4,間諸侯難5。
光之立也列于諸侯矣,今無故而廢之,是專黜諸侯6,而以難犯不祥也,君必悔之。
”公曰:“在我而已。
”遂東大子光。
使高厚傅牙以為大子,夙沙衛為少傅。
齊侯疾,崔杼微逆光,疾病而立之7。
光殺戎子,屍諸朝,非禮也,婦人無刑,雖有刑不在朝市。
夏五月壬辰晦,齊靈公卒,莊公即位8,執公子牙于句渎之丘,以夙沙衛易己,衛奔高唐以叛。
今注 1顔懿姬:魯國女子,顔是她的母姓。
2鬷聲姬:也是魯國女子。
鬷是她的母姓。
3許之:齊靈公答應他。
4廢常不祥:廢除立嫡的尋常規矩不吉祥。
5間諸侯難:使諸侯所承認的,又使他離開這很難。
6專黜諸侯:因為太子光已經加入過諸侯的盟誓,因此他的地位也等于是諸侯,把他廢除就等于把諸侯廢掉。
7疾病而立之:靈公病重了,就把太子光立為君。
8莊公即位:莊公就是子光,就即君位。
今譯 齊靈公從魯國娶位夫人叫作顔懿姬,她沒有生兒子,她的随嫁的侄女鬷聲姬生了光,立他為太子。
仲子、戎子都是齊靈公的妾,戎子很得齊靈公的寵愛。
仲子生了兒子牙,囑托給戎子,戎子請齊靈公立牙為太子,齊靈公答應了。
仲子說:“不可以。
廢除立嫡子的常規不祥,觸犯諸侯,難以成功,光立為太子,已經列在諸侯裡邊,現在無緣無故就廢除他,是等于廢除一個諸侯,這是用難于成功的事去侵犯不祥的事,你必定要後悔。
”齊靈公就說:“這隻在我怎麼辦!”就派太子光到齊國東邊去。
叫高厚做牙的太傅,立牙當太子并派他的太監夙沙衛做少傅。
齊靈公有病了,崔杼就偷着迎接光到都城,趁靈公病得厲害,就把他立為君。
太子光就殺掉戎子,并把她的屍體陳列在朝上,這是非禮的。
婦人沒有刑罰,就是有刑也不能用在朝廷或市場上。
夏五月,壬辰這天,齊靈公死了,莊公即位,把公子牙在句渎之丘逮捕,他因為夙沙衛輕視他,夙沙衛就逃到高唐反叛。
經晉士匄帥師侵齊,至穀,聞齊侯卒,乃還。
傳晉士匄侵齊,及穀,聞喪而還1,禮也。
今注 1及穀,聞喪而還:到穀這地方,聽到齊國有喪事,就退兵回晉國去了。
今譯 晉國士匄率領軍隊侵略齊國,到穀這個地方,聽見齊靈公死了,就返回晉國,這是合于禮的。
傳于四月丁未,鄭公孫虿卒,赴于晉大夫。
範宣子言于晉侯,以其善于伐秦也1。
六月,晉侯請于王,王追賜之大路,使以行禮也。
今注 1以其善于伐秦也:這事發生在襄公十四年,鄭國子蟜勸諸侯的軍隊渡過泾水的事。
今譯 在這年四月丁未,鄭國公孫虿死了,送訃告到晉國大夫。
士匄告訴晉平公,因為公孫虿伐秦國的時候表現很不錯。
六月,晉平公請于周王,周王就賞賜他大路的車,使用以舉行葬禮。
經八月丙辰,仲孫蔑卒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八月丙辰這天,魯國孟獻子死了。
經齊殺其大夫高厚。
傳秋八月,齊崔杼殺高厚于灑藍1而兼其室。
書曰齊殺其大夫,從君于昏也。
今注 1灑藍:齊地,當在今山東省臨淄郊外。
今譯 秋天八月,齊國崔杼在灑藍這地方殺了高厚,然後,兼并他的家産。
《春秋》上寫着齊國殺它的大夫,這是由于高厚聽從了國君昏庸的命令。
他的君王同樣昏亂。
經鄭殺其大夫公子嘉。
傳鄭子孔之為政也專,國人患之,乃讨西宮之難1,與純門之師2,子孔當罪,以其甲及子革、子良氏之甲守3。
甲辰,子展、子西率國人伐之,殺子孔而分其室,書曰鄭殺其大夫,專也。
子然、子孔,宋子之子也,士子孔,圭妫之子也。
圭妫之班亞宋子而相親也,二子孔亦相親也。
僖之四年4,子然卒,簡之元年5,士子孔卒,司徒孔實相子革、子良之室,三室如一,故及于難6。
子革、子良出奔楚,子革為右尹7。
鄭人使子展當國,子西聽政,立子産為卿8。
今注 1讨西宮之難:襄公十年,尉止等在西宮作難,事實上子孔知道,而他不說。
2純門之師:在襄公十八年。
3以其甲及子革、子良氏之甲守:子革是子然的兒子,子良是士子孔的兒子。
4僖之四年:鄭僖公的四年等于魯襄公六年。
5簡之元年:鄭簡公的元年等于魯襄公的八年。
6三室如一,故及于難:子孔同子革、子良三個家等于一家,所以子革、子良也遭這禍難。
7子革為右尹:子革就是鄭丹,在楚國做右尹的官。
8子産為卿:鄭國子産就做卿的官,因為當時鄭簡公年幼,所以大夫們當權。
今譯 鄭國的子孔掌政很專權,鄭國的貴族全都以為禍患,就追究子孔知道尉止等要在西宮叛亂而不報告和帶領楚國軍隊到鄭國都城純門的事情,他該負這個罪。
子孔用他的軍隊同子革、子良的軍隊一同守衛。
甲辰這天,子展、子西率着貴族讨伐他,殺了子孔并分了他的家财,《春秋》上說鄭國殺它的大夫,是因為子孔專權的緣故。
子然、子孔是鄭穆公的妃子宋子的兒子。
士子孔是圭妫的兒子。
圭妫的位置低于宋子,而他們很親愛,子孔同士子孔也很親愛。
鄭僖公四年,子然死了,鄭簡公元年,士子孔也死了,子孔輔助子革、子良兩家,這三家跟一家一樣,所以子革、子良也連帶遭到禍難。
子革、子良逃到楚國去,子革在楚國做右尹的官。
鄭國人叫子展當政,子西也輔佐聽政,立子産為卿。
經冬,葬齊靈公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冬天,給齊靈公下葬。
傳齊慶封圍高唐1,弗克。
冬十一月,齊侯圍之,見衛在城上,号之,乃下2,問守備焉,以無備告,揖之,乃登3。
聞師将傅,食高唐人,殖綽、工偻4會夜缒納師,醢衛于軍5。
今注 1高唐:齊地。
《一統志》說:“今山東省禹城縣西北四裡有古高唐城。
” 2号之,乃下:叫他,他就下來跟齊侯說話。
3揖之,乃登:齊侯因為夙沙衛告訴他實話,所以就給他作揖,夙沙衛登上城去。
4殖綽、工偻:是齊國二大夫。
5醢衛于軍:就将夙沙衛在軍中切成肉塊。
今譯 齊國的慶封圍了高唐,不能夠攻克。
冬十一月,齊莊公親自去圍高唐,看見夙沙衛在城上,呼喚他,他就下來,問城的守衛怎麼樣,夙沙衛說沒有防備,齊莊公作揖謝他,夙沙衛還禮以後,登上城去。
夙沙衛聽說齊軍将依着城牆進攻,就為高唐人設宴打氣。
齊大夫殖綽和工偻乘昏夜登城,再缒下城去,開城門迎接齊國的軍隊,就把夙沙衛在軍中剁成肉醬。
經城西郛。
傳城西郛,懼齊也1。
今注 1懼齊也:因為魯國曾經與晉國伐齊國,所以害怕它來報複。
今譯 魯國修西郛門,是怕齊國的緣故。
經叔孫豹會晉士匄于柯。
經城武城。
傳齊及晉平,盟于大隧1,故穆叔會範宣子于柯2,穆叔見叔向,賦《載馳》之四章3。
叔向曰:“肸敢不承命4。
”穆叔曰:“齊猶未也,不可以不懼。
”乃城武城5。
今注 1大隧:《彙纂》說:“大約在今山東省高唐縣境。
” 2柯:《一統志》說:“在今河南省内黃縣東北。
” 3賦《載馳》之四章:《載馳》是《詩經》中的一篇,第四章的意思說希望大國能夠幫助他。
4肸敢不承命:肸是叔向的名字。
我敢不遵從你的命令嗎? 5武城:魯國有兩個武城,就是東武城與南武城。
南武城在今山東省嘉祥縣。
今譯 齊國及晉國和平了,在大隧這地方盟誓,所以叔孫豹在柯這地方會士匄。
叔孫豹見了叔向,賦《詩經·載馳》的第四章。
叔向說:“我敢不遵從你的命令嗎?”叔孫豹回國就說:“齊國還沒有停止入侵,不可以不畏懼。
”就修武城這個城。
傳衛石共子卒1,悼子2不哀。
孔成子曰:“是謂蹶其本3,必不有其宗。
” 今注 1石共子卒:石買死了。
2悼子:是石買的兒子石惡。
3是謂蹶其本:拔掉他的根本。
今譯 衛國石買死了,他的兒子石惡不悲哀。
孔成子就說:“這是拔掉他的根本,必定不能保有他的宗族。
” 襄公二十年(公元前五五三年) 經二十年春王正月辛亥,仲孫速會莒人盟于向。
傳二十年春,及莒平,孟莊子會莒人盟于向1,督揚之盟故也。
今注 1向:莒地,在今山東省莒縣南七十裡。
今譯 二十年春天,魯國與莒國和平,仲孫速和莒國人在向這地方盟會,這是因為督揚的盟會時,諸侯贊成魯國同莒國和解的緣故。
經夏六月庚申,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盟于澶淵。
傳夏,盟于澶淵1,齊成故也。
今注 1澶淵:江永說:“澶淵之地,當在内黃之南,河北省濮陽縣的西北。
” 今譯 夏,在澶淵盟會,是因為齊國同晉國和平的關系。
經秋,公至自會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秋天,魯襄公從盟會後回來。
經仲孫速帥師伐邾。
傳邾人驟至1,以諸侯之事,弗能報也。
秋,孟莊子伐邾以報之2。
今注 1邾人驟至:邾人屢次來侵犯魯國。
2伐邾以報之:就讨伐邾國以報怨恨。
今譯 邾國人屢次來侵犯魯國,邾國人認為魯國參與諸侯會盟的關系,所以沒辦法報複。
秋天,仲孫速讨伐邾國,以作為報複。
經蔡殺其大夫公子燮,蔡公子履出奔楚。
傳蔡公子燮欲以蔡之晉1,蔡人殺之。
公子履2其母弟也,故出奔楚。
今注 1欲以蔡之晉:想背叛楚國,同晉國要好。
2公子履:是公子燮的弟弟,因為與他有同樣的想法。
今譯 蔡國的公子燮,想讓蔡國背叛楚國,而歸順晉國,蔡國人把他殺掉。
公子履是他的同母弟弟,所以逃奔楚國。
經陳侯之弟黃出奔楚。
傳陳慶虎、慶寅畏公子黃之偪1,訴諸楚曰:“與蔡司馬同謀。
”楚人以為讨。
公子黃出奔楚。
初,蔡文侯欲事晉,曰:“先君與于踐土之盟2,晉不可棄,且兄弟也。
”畏楚,不能行而卒3。
楚人使蔡無常4,公子燮求從先君以利蔡,不能而死。
書曰蔡殺其大夫公子燮,言不與民同欲也。
陳侯之弟黃出奔楚,言非其罪也5。
公子黃将出奔,呼于國曰:“慶氏無道,求專陳國,暴蔑其君,而去其親,五年不滅,是無天也!” 今注 1畏公子黃之偪:畏懼公子黃的壓迫。
2先君與于踐土之盟:先君是指蔡文侯的父親莊侯甲午。
踐土之盟在魯國僖公二十八年。
3畏楚,不能行而卒:畏懼楚國,所以不敢如此辦,就死了。
蔡文公死在魯宣公十七年。
4楚人使蔡無常:楚國對蔡國征集夫役及軍需品沒有常律。
5言非其罪也:意思說這不是他的罪狀,隻是陳侯同慶虎、慶寅的罪狀。
今譯 陳國的慶虎同慶寅畏懼公子黃的壓迫,告訴楚國說:“公子黃與蔡國的司馬一起策劃要歸順晉國。
”楚國人因為這事讨伐陳國。
公子黃就逃奔到楚國去當面辯解。
當初,蔡文侯想侍奉晉國,說:“先君曾經參加踐土的盟會,所以晉國不可以舍棄,并且是兄弟的國家。
”但是他怕楚國,不能辦理這件事,就死了。
楚國人對于蔡國,征集夫役及軍需品沒有一定的常規,公子燮想繼承先君的遺志,以有利于蔡國,沒有辦到而死去。
《春秋》上寫着說蔡國殺他的大夫公子燮,這表示他與人民的欲望不同。
陳侯的弟弟黃逃奔到楚國去,意思說這不是公子黃的罪過,是陳侯與慶虎、慶寅的罪過。
公子黃将要出奔的時候,在國都裡喊叫說:“慶氏無道,謀求在陳國專政,欺負他的君,而去掉君的親戚,五年若不滅亡,這就是專政沒有天理了。
” 經叔老如齊。
傳齊子初聘于齊,禮也1。
今注 1禮也:這是很合于禮的。
今譯 叔老初次聘問齊國,這是合于禮的。
經冬十月丙辰朔,日有食之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冬天十一月丙辰朔,魯國有日食。
經季孫宿如宋。
傳冬,季武子如宋,報向戌之聘也1。
褚師段2逆之以受享,賦《常棣》之七章以卒3,宋人重賄之。
歸複命,公享之,賦《魚麗》之卒章4,公賦《南山有台》5,武子去所6曰:“臣不堪也。
” 今注 1報向戌之聘也:是報答向戌的聘問,在襄公十五年。
2褚師段:是宋公的兒子子石。
3《常棣》之七章以卒:《常棣》是《詩經》裡的一篇。
七章以卒是連第八章也唱完。
4《魚麗》之卒章:《魚麗》是《詩經·小雅》裡的詩篇。
意思是說對于聘問宋國是合于時宜的。
5《南山有台》:《南山有台》是《詩經·小雅》的一篇。
意思是說季武子奉使能為國争光。
6去所:離開所坐的地方。
表示不敢當的意思。
今譯 冬天,季孫宿到宋國去,這是報答向戌的聘問。
褚師段迎接他并設享宴,季孫宿賦《詩經·常棣》第七章和第八章,宋國人重重賄賂他。
回到魯國回複命令,魯襄公宴享他,季孫宿賦《詩經·小雅·魚麗》的末章,魯襄公賦《詩經·小雅·南山有台》這篇詩。
季孫宿避席說:“我不敢當。
” 傳衛甯惠子疾,召悼子1曰:“吾得罪于君,悔而無及也,名藏在諸侯之策曰:‘孫林父、甯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