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希·邁爾著 “五十年來的德國哲學”
關燈
小
中
大
化論的曆史哲學的種種著作的風起雲湧乃顯著的事實。
而受自然科學影響最甚的,當推心理學。
心理學自菲希納以來即成為一種實驗科學,至此更成為自然科學的一部門。
其影響所及,不僅在于實驗方法的應用,亦不僅限于對身心和物心問題加以“心理一物理學”(Psychophysik)研究而乃起源于極端的聯念論或心靈實質說。
與上一時期的自然主義緊緊相随者為相對主義。
此說認規範、理想、價值等,系依于人之主觀而有。
及後來哲學上的心理主義、曆史主義和進化主義,被指斥時,卻亦恰中相對主義,蓋相對主義實循此諸方向而進行的。
此種相對主義的趨勢的主要代表,為實證哲學,而此派哲學所基以作實際行為的規範或準則的厥為實用的經驗。
而其所用以解釋一切事物的本源的實用經驗,一部分是個人的,一部分是社會曆史的,而又一部分是一般的曆史進化的。
因此一切人們所追求的目标,所認為絕對價值的道德規範,便喪失其絕對性了,而其所以陷于相對性,實因為這種準則是從經驗的演變得來。
即是從人類自然的沖動和本能之心理的曆史的演化推究而來。
在認識的範圍内,相對的趨勢,尤其到了極端。
認不僅真理而且實在,均依于人之認識而有,而吾人之科學亦僅能達到此種相對的現實而止,幾為實證主義者公共的信仰。
但理論的實證主義又有兩大趨向。
一派以孔德為代表。
孔德亟欲根本排除一切玄學觀念,以實證科學的客觀經驗為基,堅持此種确定客觀的知識範疇,而進化論的哲學在斯賓塞領導之下,曾為此種的實證主義樹立基礎,而認吾人經驗知識的客觀形式就個人言為出于天賦,但就普遍言為起于動物及人類進化過程中情感或感覺與絕對實在的不斷的交互影響。
同時實證科學的實證主義亦是存疑的[亦稱不可知的——賀注]、相對的,此說認實在的本身為不可知,因此,研究實在本身的科學——形而上學——實不可能。
我們知識所能達到的僅是能呈現于吾人認識範疇之内的東西。
另一派為純粹經驗的實證主義,其立說較前派尤為深刻。
此說創自休谟,後約翰·穆勒又新加發揮。
所謂純粹經驗即完全被動的經驗,而絕無任何先天内發成分。
據此說知識既起于觀念之自然聯合,獲得知識即是接受半由個人思想發展的曆程,半由社會進化的曆史所産生的思想方式。
發揮此說最徹底的當推馬赫(E.Mach),馬赫隻認自純粹經驗得來的結果為真實,而以一切自個人的聯念湊合,曆史的發展曆程所産生的經驗為主觀的附加。
他認為凡自純粹感覺接受來的東西僅保存于吾人感覺中,而數學的函數概念亦不過僅是主觀的輔助概念,可以使感官與料條理有序,因此為求知所不可少,但亦并無客觀效準。
簡言之,“實在”一概念的本身即為純粹實證主義者所拒絕,而代之以“與料”一概念,因此據他們看來,形而上學自始就沒有那回事。
與實證主義接近但沒有那樣激進,在德國便有一種批評主義。
此說起于新康德運動,而保持其批判的立場。
且此說亦有多種派别。
心理學與史學的研究對于批評主義者雖曾有一部分的影響,但其着眼于實證科學則與實證主義者相同。
不過對于由曆史進化演變而成的形式或範疇卻從未建築在演化的經驗上。
故其相對的與存疑的态度可以說是與實證主義相同:惟有現象方可認識;至于物之自身,不論僅被認為一種區劃範圍的概念,或認為一種肯定的前提,均無認識的可能。
而被此輩批判主義者認為以研究物自身或實在本身為職志的形而上學實屬于夢呓範圍。
但自康德哲學出發的另一趨勢,即希望由現象以鑽入物自身之趨勢則一直到了我們這個時代方漸有勢力。
由此看來自然主義和相對主義實哲學上前一時期的主潮。
但自1890年以後,則與此相反的兩個潮流即所謂絕對的理想主義的潮流漸趨強盛。
理想主義的趨勢,最初從方法論上着手,盡力解除自然科學對于精神科學之幹涉,而提出精神科學之特異處及特殊律令的效準,而使精神之自立自由與自然之必然法則各不相攘。
狄爾泰(Dilthey)已早開辟出此條路徑而盡力攻擊自然主義的曆史哲學與社會哲學。
而财政學的力求一種自身的法則亦足為此新方向之預備,此外又加之以保持曆史的本質之争及為曆史知識之特殊目的與對象之争——對于此點,文德爾班及李嘉特至少曾提出一主要問題而有所貢獻,即曆史之普遍性問題是也。
特别值得注意的就是心理學方面的趨向之轉變,對于原子式的心靈構造說之排斥,就是反對自然主義之一種表征。
馮特(W.Wundt)、詹姆斯(W.James)、斯通夫(C.Stumpf)等亦皆決定放棄聯念的心理學,而提出統覺的心理學、機能的心理學,最後,完形的心理學,以替代之。
對于心靈生活之統一性和動的方面的研究愈益注重。
于是與此說相連的,就是前此盛行的身心平行論乃漸為二元的身心交感說所代替。
随着實驗的方法而興起的尚有别的經驗方法。
馮特的群衆心理學至少曾引起很有價值的激勵。
同時較此似更為重要的,當推狄爾泰氏幾乎未能成功的,分心理學為描寫的與解釋的二種的嘗試。
所謂描寫的心理學其使命在于為精神科學供給理論的基礎。
最近又有“知性的心理學”取而代之。
此學雖猶在變動中,未達完成階段,但其所趨向的途徑卻不難明白看出。
直至現在,對于心靈事實的研究大都着重于心靈的過程。
而所謂心靈經驗,乃是一些實指着對象的功能;觀念指着觀念的對象,判斷指着判斷的對象,情感指着價值的對象,要求指着目的或意欲的對象。
心理學必須謹嚴地從事此種功能的關系的研究,庶可以完成其職責。
必如此庶可成基本的理論的精神科學,而其與各特殊精神科學的部别研究之關系亦可以有如普遍的曆史與特殊的曆史之關系一樣。
至于知性之對于曆史的認識與知性之對于心理學的
而受自然科學影響最甚的,當推心理學。
心理學自菲希納以來即成為一種實驗科學,至此更成為自然科學的一部門。
其影響所及,不僅在于實驗方法的應用,亦不僅限于對身心和物心問題加以“心理一物理學”(Psychophysik)研究而乃起源于極端的聯念論或心靈實質說。
與上一時期的自然主義緊緊相随者為相對主義。
此說認規範、理想、價值等,系依于人之主觀而有。
及後來哲學上的心理主義、曆史主義和進化主義,被指斥時,卻亦恰中相對主義,蓋相對主義實循此諸方向而進行的。
此種相對主義的趨勢的主要代表,為實證哲學,而此派哲學所基以作實際行為的規範或準則的厥為實用的經驗。
而其所用以解釋一切事物的本源的實用經驗,一部分是個人的,一部分是社會曆史的,而又一部分是一般的曆史進化的。
因此一切人們所追求的目标,所認為絕對價值的道德規範,便喪失其絕對性了,而其所以陷于相對性,實因為這種準則是從經驗的演變得來。
即是從人類自然的沖動和本能之心理的曆史的演化推究而來。
在認識的範圍内,相對的趨勢,尤其到了極端。
認不僅真理而且實在,均依于人之認識而有,而吾人之科學亦僅能達到此種相對的現實而止,幾為實證主義者公共的信仰。
但理論的實證主義又有兩大趨向。
一派以孔德為代表。
孔德亟欲根本排除一切玄學觀念,以實證科學的客觀經驗為基,堅持此種确定客觀的知識範疇,而進化論的哲學在斯賓塞領導之下,曾為此種的實證主義樹立基礎,而認吾人經驗知識的客觀形式就個人言為出于天賦,但就普遍言為起于動物及人類進化過程中情感或感覺與絕對實在的不斷的交互影響。
同時實證科學的實證主義亦是存疑的[亦稱不可知的——賀注]、相對的,此說認實在的本身為不可知,因此,研究實在本身的科學——形而上學——實不可能。
我們知識所能達到的僅是能呈現于吾人認識範疇之内的東西。
另一派為純粹經驗的實證主義,其立說較前派尤為深刻。
此說創自休谟,後約翰·穆勒又新加發揮。
所謂純粹經驗即完全被動的經驗,而絕無任何先天内發成分。
據此說知識既起于觀念之自然聯合,獲得知識即是接受半由個人思想發展的曆程,半由社會進化的曆史所産生的思想方式。
發揮此說最徹底的當推馬赫(E.Mach),馬赫隻認自純粹經驗得來的結果為真實,而以一切自個人的聯念湊合,曆史的發展曆程所産生的經驗為主觀的附加。
他認為凡自純粹感覺接受來的東西僅保存于吾人感覺中,而數學的函數概念亦不過僅是主觀的輔助概念,可以使感官與料條理有序,因此為求知所不可少,但亦并無客觀效準。
簡言之,“實在”一概念的本身即為純粹實證主義者所拒絕,而代之以“與料”一概念,因此據他們看來,形而上學自始就沒有那回事。
與實證主義接近但沒有那樣激進,在德國便有一種批評主義。
此說起于新康德運動,而保持其批判的立場。
且此說亦有多種派别。
心理學與史學的研究對于批評主義者雖曾有一部分的影響,但其着眼于實證科學則與實證主義者相同。
不過對于由曆史進化演變而成的形式或範疇卻從未建築在演化的經驗上。
故其相對的與存疑的态度可以說是與實證主義相同:惟有現象方可認識;至于物之自身,不論僅被認為一種區劃範圍的概念,或認為一種肯定的前提,均無認識的可能。
而被此輩批判主義者認為以研究物自身或實在本身為職志的形而上學實屬于夢呓範圍。
但自康德哲學出發的另一趨勢,即希望由現象以鑽入物自身之趨勢則一直到了我們這個時代方漸有勢力。
由此看來自然主義和相對主義實哲學上前一時期的主潮。
但自1890年以後,則與此相反的兩個潮流即所謂絕對的理想主義的潮流漸趨強盛。
理想主義的趨勢,最初從方法論上着手,盡力解除自然科學對于精神科學之幹涉,而提出精神科學之特異處及特殊律令的效準,而使精神之自立自由與自然之必然法則各不相攘。
狄爾泰(Dilthey)已早開辟出此條路徑而盡力攻擊自然主義的曆史哲學與社會哲學。
而财政學的力求一種自身的法則亦足為此新方向之預備,此外又加之以保持曆史的本質之争及為曆史知識之特殊目的與對象之争——對于此點,文德爾班及李嘉特至少曾提出一主要問題而有所貢獻,即曆史之普遍性問題是也。
特别值得注意的就是心理學方面的趨向之轉變,對于原子式的心靈構造說之排斥,就是反對自然主義之一種表征。
馮特(W.Wundt)、詹姆斯(W.James)、斯通夫(C.Stumpf)等亦皆決定放棄聯念的心理學,而提出統覺的心理學、機能的心理學,最後,完形的心理學,以替代之。
對于心靈生活之統一性和動的方面的研究愈益注重。
于是與此說相連的,就是前此盛行的身心平行論乃漸為二元的身心交感說所代替。
随着實驗的方法而興起的尚有别的經驗方法。
馮特的群衆心理學至少曾引起很有價值的激勵。
同時較此似更為重要的,當推狄爾泰氏幾乎未能成功的,分心理學為描寫的與解釋的二種的嘗試。
所謂描寫的心理學其使命在于為精神科學供給理論的基礎。
最近又有“知性的心理學”取而代之。
此學雖猶在變動中,未達完成階段,但其所趨向的途徑卻不難明白看出。
直至現在,對于心靈事實的研究大都着重于心靈的過程。
而所謂心靈經驗,乃是一些實指着對象的功能;觀念指着觀念的對象,判斷指着判斷的對象,情感指着價值的對象,要求指着目的或意欲的對象。
心理學必須謹嚴地從事此種功能的關系的研究,庶可以完成其職責。
必如此庶可成基本的理論的精神科學,而其與各特殊精神科學的部别研究之關系亦可以有如普遍的曆史與特殊的曆史之關系一樣。
至于知性之對于曆史的認識與知性之對于心理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