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希·邁爾著 “五十年來的德國哲學”
關燈
小
中
大
對于哲學的評價在過去五十年内曾經有一很大的改變。
即在四十年前尚有人說,哲學已經到了末日,剩下給哲學的工作,僅是清理舊賬,這就是說,返觀過去的遺業,對于古代哲學家所想出的系統,或思想家的稗史,加以曆史的整理。
因為對于思想史方面,世人總是有文化史的興趣的。
此外,哲學家還有一件工作,便是劃出人類知識的限度,而此種限制知識使勿超越經驗,涉及形而上學問題的工作,實無異哲學自身宣布其死刑。
類似這種的呼聲,現在已經無痕迹可尋了。
實證科學的自身——不僅精神科學,也許精神科學的缺點即在于未與哲學十分斷絕關系——以及自然科學又力求與哲學親密的交歡。
無疑的,哲學又已完全恢複它在學術上的地位了。
但同時哲學也更為通俗化,而且在某種限度内,漸有對于純粹的哲學家表示不滿的趨勢。
試看現在一般人,誰不相信哲學,誰對于哲學不覺得津津有味?不僅如從前一樣,哲學須是生活的指導者,且又須提出一世界觀和人生觀,而此種世界觀和人生觀,須能給那失掉過去的宗教信仰的近代人,以一種情态上的慰安和補償。
哲學亦不僅有綜合各專門科學部别研究的結果,而得一統一觀點的職責,而且因探尋宇宙和人生秘奧的研究曆程是很慢而且是很費力的,于是大家又希望哲學能對于刺激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種種問題指示一簡捷的路徑,給與一簡赅的解答。
若果專門的哲學家,好象表示拒絕從事這種簡易的工作,而詩人和文學家便起而填補這種缺漏。
于是票友式的哲學,便風起雲湧,不知遵循科學的規範,隻徒用遊藝的方式以解宇宙之謎。
我們此處當然沒有機會來攻擊此種哲學。
但至少這種狂誕的辦法,乃是我們的時代對于哲學的興趣之增高的一種奔流。
在過去五十年内,哲學外表的境況,固然曾有了大大的改變,而哲學本身的内情亦複有不少的變遷。
19世紀最末十年的中間便是一很大的分界。
自然,在精神的運動裡,是不能嚴格劃分時間的界限的。
但就大體論來,從19世紀中葉直至19紀最末十年的中間為一時代,而現代哲學應自1895年左右起始。
自然,自歐洲大戰以來,引起了不少的哲學沖動,即在戰勝了的國度内亦起了很深的精神動搖。
當初看來,不僅在德國,即在别的國家的精神的領域裡,一切都好象破産。
但是從前原始的虛無的趨勢早已被淘汰了。
而所餘留下來的也都是前此所已經預備好了的東西。
此後是否或将随時代演變而發生一種新的總潮流,以結束現代的哲學界,則隻有将來方可以知道。
哲學的變遷——由前時代到現時代所造成的變遷,可以認為由一面趨向于其反對方面的變遷。
由盛行于前一時代的自然主義的趨勢,而代之以顯著的理想主義的趨勢。
由追溯自然曆史的相對的和存疑的懷疑的趨勢,而轉變到一很強烈的理性的和絕對的,是即一種堅決的肯定理性和知識的趨勢。
由理性哲學之興起,而與前一時代之哲學思想的發展,緊緊相随的悲觀态度,便為較樂觀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所代替了。
前一時代的學術界整個的思想方式皆以自然主義為出發點。
恰于此時代開首時費爾巴哈即将黑格爾代表哲學的理想主義的高調的精神哲學,轉變成一感性的哲學,且不久即過渡到一種唯物論。
于這種新起的黑格爾派的唯物論,馬克思又提出他的唯物史觀,認經濟的技術的生産方式之變遷為曆史演化的主力以代替黑格爾的“理念”。
不用說,馬克思的學說嗣後已成為曆史哲學的、經濟的、社會的和政治的信條,而是世界史上的一種潛勢。
那個時代可以說是屬于自然科學的時代。
于是又有另一派的唯物論發生,此派的人以唯物論為一種自然科學的世界觀。
福格特(KarlVogt)、莫爾霞(Moleschott)、賓希勒(Büchner)等均主此說。
他們不理會哲學上的争論,而認機械觀的物質為宇宙的本質,認精神為物質的功能或産物。
但是此種的唯物論卻沒有很長的壽命,因為許多肯用思想的自然科學家亦不喜過問這種大膽的玄學。
至于由黑格爾左派的老将施特勞斯(D.Fr.Strauss)的最末一本著作所引起的很有興味的熱烈辯争,現在已經成了過去的轶聞,更無人去理會了。
而同時自然科學方面又走上機械觀的路徑。
以新發現的能力不滅定律為武器,已經獲得了勝利。
而且準備推進到生命現象的領域——此種領域的事實,直至現在尚未完全接受物理化學的解釋——以博取勝利。
及至達爾文的進化論出世後,正好供給他們以種種便利,用機械方法來研究生物學上大部分的問題——生物的種源問題,及生物活動之有無目的問題。
因此一種進化論的哲學便應運而生,進化論在發源的英國倒還謹守範圍,但到了德國赫克爾(E.H.ckel)等人手裡,便構成進化的玄學。
赫克爾并不是唯物論者。
他所說的物質已經是具有靈魂的物質。
他的世界觀可以說是自然的一元論。
于赫克爾進化的一元論之外,又有倭士瓦爾特(W.Ostwald)的唯力的一元論。
倭氏之學說離唯物論更遠,他不僅排斥物質一概念,而以“力量”一概念代之,而且特别趨于承認一有靈魂的力量。
赫克爾和倭士瓦爾特皆是新成立的“一元論者聯合會”的創始人,此會在歐戰開始的前一年曾為其主張有一盛大的宣傳運動。
其實一元論的運動惟有在我們現時代中才達到高潮,但其發轫卻完全出于前一時代的自然主義的精神。
此時期還有一顯著的特點,就是當時的科學家以及哲學家皆僅承認并推尊自然科學為科學。
無怪乎前此在浪漫時期中即赢得科學基礎的精神科學均被迫不得不以自然科學為方法上的模範。
于是社會學、經濟學,甚至語言、宗教、藝術學等皆走上自然科學的途徑,采取自然科學的方法。
即使曆史一科,雖初步因受浪漫思潮影響,未為自然科學所侵蝕,而自具特殊的研究方法,但亦未能幸免:關于自然的社會的和進
即在四十年前尚有人說,哲學已經到了末日,剩下給哲學的工作,僅是清理舊賬,這就是說,返觀過去的遺業,對于古代哲學家所想出的系統,或思想家的稗史,加以曆史的整理。
因為對于思想史方面,世人總是有文化史的興趣的。
此外,哲學家還有一件工作,便是劃出人類知識的限度,而此種限制知識使勿超越經驗,涉及形而上學問題的工作,實無異哲學自身宣布其死刑。
類似這種的呼聲,現在已經無痕迹可尋了。
實證科學的自身——不僅精神科學,也許精神科學的缺點即在于未與哲學十分斷絕關系——以及自然科學又力求與哲學親密的交歡。
無疑的,哲學又已完全恢複它在學術上的地位了。
但同時哲學也更為通俗化,而且在某種限度内,漸有對于純粹的哲學家表示不滿的趨勢。
試看現在一般人,誰不相信哲學,誰對于哲學不覺得津津有味?不僅如從前一樣,哲學須是生活的指導者,且又須提出一世界觀和人生觀,而此種世界觀和人生觀,須能給那失掉過去的宗教信仰的近代人,以一種情态上的慰安和補償。
哲學亦不僅有綜合各專門科學部别研究的結果,而得一統一觀點的職責,而且因探尋宇宙和人生秘奧的研究曆程是很慢而且是很費力的,于是大家又希望哲學能對于刺激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種種問題指示一簡捷的路徑,給與一簡赅的解答。
若果專門的哲學家,好象表示拒絕從事這種簡易的工作,而詩人和文學家便起而填補這種缺漏。
于是票友式的哲學,便風起雲湧,不知遵循科學的規範,隻徒用遊藝的方式以解宇宙之謎。
我們此處當然沒有機會來攻擊此種哲學。
但至少這種狂誕的辦法,乃是我們的時代對于哲學的興趣之增高的一種奔流。
在過去五十年内,哲學外表的境況,固然曾有了大大的改變,而哲學本身的内情亦複有不少的變遷。
19世紀最末十年的中間便是一很大的分界。
自然,在精神的運動裡,是不能嚴格劃分時間的界限的。
但就大體論來,從19世紀中葉直至19紀最末十年的中間為一時代,而現代哲學應自1895年左右起始。
自然,自歐洲大戰以來,引起了不少的哲學沖動,即在戰勝了的國度内亦起了很深的精神動搖。
當初看來,不僅在德國,即在别的國家的精神的領域裡,一切都好象破産。
但是從前原始的虛無的趨勢早已被淘汰了。
而所餘留下來的也都是前此所已經預備好了的東西。
此後是否或将随時代演變而發生一種新的總潮流,以結束現代的哲學界,則隻有将來方可以知道。
哲學的變遷——由前時代到現時代所造成的變遷,可以認為由一面趨向于其反對方面的變遷。
由盛行于前一時代的自然主義的趨勢,而代之以顯著的理想主義的趨勢。
由追溯自然曆史的相對的和存疑的懷疑的趨勢,而轉變到一很強烈的理性的和絕對的,是即一種堅決的肯定理性和知識的趨勢。
由理性哲學之興起,而與前一時代之哲學思想的發展,緊緊相随的悲觀态度,便為較樂觀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所代替了。
前一時代的學術界整個的思想方式皆以自然主義為出發點。
恰于此時代開首時費爾巴哈即将黑格爾代表哲學的理想主義的高調的精神哲學,轉變成一感性的哲學,且不久即過渡到一種唯物論。
于這種新起的黑格爾派的唯物論,馬克思又提出他的唯物史觀,認經濟的技術的生産方式之變遷為曆史演化的主力以代替黑格爾的“理念”。
不用說,馬克思的學說嗣後已成為曆史哲學的、經濟的、社會的和政治的信條,而是世界史上的一種潛勢。
那個時代可以說是屬于自然科學的時代。
于是又有另一派的唯物論發生,此派的人以唯物論為一種自然科學的世界觀。
福格特(KarlVogt)、莫爾霞(Moleschott)、賓希勒(Büchner)等均主此說。
他們不理會哲學上的争論,而認機械觀的物質為宇宙的本質,認精神為物質的功能或産物。
但是此種的唯物論卻沒有很長的壽命,因為許多肯用思想的自然科學家亦不喜過問這種大膽的玄學。
至于由黑格爾左派的老将施特勞斯(D.Fr.Strauss)的最末一本著作所引起的很有興味的熱烈辯争,現在已經成了過去的轶聞,更無人去理會了。
而同時自然科學方面又走上機械觀的路徑。
以新發現的能力不滅定律為武器,已經獲得了勝利。
而且準備推進到生命現象的領域——此種領域的事實,直至現在尚未完全接受物理化學的解釋——以博取勝利。
及至達爾文的進化論出世後,正好供給他們以種種便利,用機械方法來研究生物學上大部分的問題——生物的種源問題,及生物活動之有無目的問題。
因此一種進化論的哲學便應運而生,進化論在發源的英國倒還謹守範圍,但到了德國赫克爾(E.H.ckel)等人手裡,便構成進化的玄學。
赫克爾并不是唯物論者。
他所說的物質已經是具有靈魂的物質。
他的世界觀可以說是自然的一元論。
于赫克爾進化的一元論之外,又有倭士瓦爾特(W.Ostwald)的唯力的一元論。
倭氏之學說離唯物論更遠,他不僅排斥物質一概念,而以“力量”一概念代之,而且特别趨于承認一有靈魂的力量。
赫克爾和倭士瓦爾特皆是新成立的“一元論者聯合會”的創始人,此會在歐戰開始的前一年曾為其主張有一盛大的宣傳運動。
其實一元論的運動惟有在我們現時代中才達到高潮,但其發轫卻完全出于前一時代的自然主義的精神。
此時期還有一顯著的特點,就是當時的科學家以及哲學家皆僅承認并推尊自然科學為科學。
無怪乎前此在浪漫時期中即赢得科學基礎的精神科學均被迫不得不以自然科學為方法上的模範。
于是社會學、經濟學,甚至語言、宗教、藝術學等皆走上自然科學的途徑,采取自然科學的方法。
即使曆史一科,雖初步因受浪漫思潮影響,未為自然科學所侵蝕,而自具特殊的研究方法,但亦未能幸免:關于自然的社會的和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