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叔本華到尼采

關燈
——評趙懋華著《叔本華學派的倫理學》 撮要:本文前半摘要報告趙懋華女士《叔本華學派的倫理學》一書德文原著的内容,着重于叙述叔本華本人的思想及其弟子對于他的學說的修正的見解。

    中并摘譯有原書一頁,以見作者述學方法簡明扼要的一斑。

    後半,我特地指出叔本華倫理思想的宗教的和藝術的動機,以為了解叔氏倫理學的前提,又對叔本華學派中人一一加以評骘,而特别标明尼采為最能得叔氏思想精神而發揮光大之者。

    作者識。

     中國人用德文所撰的哲學著作,據我所知道的并且讀過的,隻有梁穎文夫人趙懋華女士(Dr.EstherMon-HuaLiang)的《叔本華學派的倫理學》(DieEthikderSchuleSchopenhauers)一書,1932年德國柏林席勒街(Schillerstrasse)荷夫曼(GeberderHoffmann)書店印行。

    此書雖是在柏林大學尼古拉·哈特曼指導下寫成的薄薄的一本博士論文(共120頁),但是确是大之對于整個的德國自康德以來的哲學有相當根底,小之對于本題範圍以内各家的典籍有研究涉獵的産物。

    全書條理井然,對于叔本華學派各家的學說及其與叔本華的關系,大都有簡明扼要的叙述。

    書中導言部分,首指出叔本華的悲觀論及形而上學的意志論在哲學史上有特殊地位。

    欲治叔本華的倫理學,須先明了其形而上學基礎。

    本書目的在研究叔本華的倫理思想的發展及其矛盾困難處。

    因為叔本華學派中人,皆叔本華學說之批評者。

    研究叔本華學派的倫理學,最足以批評的眼光看出叔氏倫理學說的長處及短處。

    繼此著者便将叔本華學派的人物加以介紹。

    雖非叔本華信徒,而卻與他有密切關系,為了解叔本華及其學派所不可缺的E.Von.哈特曼和尼采在本書中也占有相當篇幅。

    不過因為他們都是鼎鼎大名的人物,所以未加特殊介紹。

    而于比較最足以代表叔本華學派,但在普通哲學史上不顯姓氏的麥蘭德(PhilippMain-lander)、J.布朗恩司達特(JuliusBranenstadt)及班生(JuliusBahnsen)三人的生平與著作均有簡明的叙述,約略如下: (一)麥蘭德(1841—1875)原是商人,于旅遊中讀叔本華書而喜,遂私淑之。

    又是一熱烈愛國的志士。

    曾服軍役。

    常作詩遣懷。

    事母至孝,服侍母疾,不出家門。

    作《解脫哲學》(PhilosophiederErlosung)二卷,書成遂懸梁自盡。

     (二)布朗恩司達特(1813—1879)是一著作家,神學者。

    初為黑格爾信徒,後得親炙叔氏。

    著有《叔本華哲學書信集》,于推廣宣傳叔氏學說大有功。

    又著《道德生活》一書。

     (三)班生(1830—1881)亦曾親炙叔氏,但浸潤于黑格爾亦甚深。

    一生郁郁不得志,僅作一高中教員。

    著書出版,但無人過問。

    曾兩次娶妻,第一妻,情愛甚笃,但一年即死。

    第二妻結果離婚。

    與E.哈特曼初相友善,後于學說相互攻擊,友誼破裂。

    傑著名《實在之矛盾》(Realdialektik),于性格學(Charakterologie)有貢獻。

     據此我們可以知道,第一,叔本華學派中人也和他本人一樣,皆非大學中人,沒有一個是作過大學教授的哲學家。

    第二,叔本華學派中人皆曾出入于黑格爾的學說。

    第三,叔本華學派中人皆修正叔氏學說之人。

    至于他們如何修正批評叔氏學說之處,須看下文。

     除導言外,本書分為二大部分。

    第一部分讨論倫理學的形而上學基礎。

    因為叔氏曾明白宣稱道德學須有形而上學基礎,特别意志自由論、悲觀論、解脫論與同情論,不可少形而上學的基礎。

    叔氏之弟子亦大都持同樣的見解,惟布朗恩司達特的道德學說離形而上學獨立,結果遂緻他的倫理思想與他的形而上學見解,矛盾而不能貫通。

     關于認識問題,叔本華學派中人幾乎全體一緻反對叔本華自康德承襲來的時空主觀論,而皆趨向于實在論,否認時空及因果的主觀性,而認此種形式或範疇為屬于絕對實在之本身。

    本來是哲學史家多謂叔本華是由内心的研究轉入外界自然的研究,由唯心論轉入實在論的過渡,故叔本華的弟子們之走入實在論,也是很自然的趨勢。

     叔本華是個一元論者,認一種絕對的宇宙意志為萬物的本源。

    但叔氏學派中人便僅有布朗恩司達特、E.哈特曼二人持一元的宇宙意志論。

    不過他們兩人皆認除宇宙意志的本體與反映于主觀的現象界外,尚另有一物自身之客觀表現的實在界,此即因果時空的客觀世界,雖在本體論上的地位,較次于宇宙原始的意志,但究非主觀的現象或幻影。

    而E.哈特曼複進而據黑格爾“凡物莫不有理”的觀點以修正叔氏的盲目的宇宙意志論,謂宇宙意志不是盲目的,而是有理性、有智慧、有目的的,不過此種有理智目的的意志,并非自覺的而是昧覺的(unbewusst)罷了。

    因此哈特曼調和黑格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