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康甯漢《哲學問題》
關燈
小
中
大
獲得哲學常識較獲得藝術常識要困難些的地方。
又如當我們無意間參加一個隆重的典禮,遊曆到一座宏大的古刹,憑對了一個道貌崖崖的高僧,聽見了一次透人心髓的說教,甚或看見了深山大澤,驚濤駭浪,遇着了大災殃、大恐怖,處處都可以無意間培養我們的宗教情緒,增加我們的宗教常識。
換言之,我的意思,以為宗教的訓練,我們可于無意中得之,而且必須于無意中或下意識中産生出來的宗教經驗方是真的宗教經驗。
而且宗教總是用神聖的信仰,神秘的暗示,莊嚴的環境,隆重的儀文,從外面去熏陶人、感化人、喚醒人于無形。
而哲學知識的獲得,卻不是出于下意識的經驗,而乃是出于有意識的思考或反省的努力;哲學的陶養亦不是出于外來的熏陶,感化,暗示,或天啟,而乃是出于内發的慎思與明辨。
這便是哲學的訓練與宗教的訓練不同的地方,也是哲學常識的獲得較宗教常識的獲得較困難的地方。
黑格爾之所以認為哲學的價值較高于藝術與宗教,從這些事情看來,也許不為無因。
因此我敢斷言任何精神生活比較高的個人,他的哲學知識亦必較高,任何精神文化比較高的民族,則此民族的哲學訓練的水準亦必較高。
因為說到哲學概論的目的在于供給哲學常識,遂聯想到具備哲學的常識為精神訓練的主要成分之一。
溫公頤先生多年在北京大學任助教和講師,并在國立北平師範大學、中國大學等校兼任哲學概論的教師,現在他要把他再三易稿的哲學概論講義付印。
他要我作序。
我固辭不獲,所以借這機會發了這一番空洞的議論。
他這一冊哲學概論,第一,是我上面所說的美國式的哲學概論,所以有供給哲學常識,淺近易懂,态度持平種種好處。
第二,他的态度謹慎,知道寫哲學概論的困難,所以他此書是以美國康甯漢教授的《哲學問題》(ProblemsofPhilosophy)一書第二版作藍本,編譯而成。
康甯漢的原書美國許多大學都采為哲學概論一科的教本,實在不失為一本好書。
康甯漢以研究黑格爾哲學著稱(所著《黑格爾論實在與思想》一書,是他在康奈爾大學的博士論文,早已絕版),是現代美國代表新黑格爾學派最有表現的人。
書中第一卷第四章論“意義”一部分,為第二版所特别增補,實包含著者的新貢獻,且亦融會了鮑桑凱(Bosanquet)論“涵攝”(Implication,依溫先生的譯名)和魯一士(Royce)論“解釋”(Interpretation)的思想在内。
溫先生特别選出此書作為他的哲學概論的藍本,也不為無見。
從溫先生數年來教哲學概論的經驗看來,這書對于中國欲治哲學的讀者,必是很合用的。
全書第一卷認識論,第二卷範疇論,第三卷價值論,條理井然。
惟所謂“範疇論”,初看頗費解,且康氏原書第一版亦無此綱目,細讀内容,實相當于普通所謂“宇宙論”。
以認識論上的專門名詞“範疇”,來作宇宙論的标題,足見他活用範疇一名詞,亦足見他的宇宙論是受了康德(Kant)批導哲學的洗禮,和認識論聯系在一起的。
我揣想他之所以标出範疇篇是受了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路易士(C.I.Lewis)《心靈與世界秩序》(MindandtheWorldOrder)一書的影響。
至于他把“社會”亦列入範疇之一,亦為普通所不經見,且亦系第二版所新加。
我揣想(雖然他書中并未聲明)他是接受了杜威在1927年美國哲學大會上所提出“社會作為一個哲學範疇”(SocialasaCategory)一篇論文的呼籲。
至于他在第一卷之末又新加論思想自由一章,顯然因為1934年國際哲學大會中因反對共産主義及法西斯主義對于哲學思想自由的幹涉,曾熱烈讨論過此問題而增加的。
但我看于導言中略提此問題足矣,特列專章作為認識論中的主題,實不相稱。
我希望這一番簡略解釋康甯漢氏原著第二版所以異于第一版的地方,也許多少可以幫助讀者了解此書。
1936年7月于北平
又如當我們無意間參加一個隆重的典禮,遊曆到一座宏大的古刹,憑對了一個道貌崖崖的高僧,聽見了一次透人心髓的說教,甚或看見了深山大澤,驚濤駭浪,遇着了大災殃、大恐怖,處處都可以無意間培養我們的宗教情緒,增加我們的宗教常識。
換言之,我的意思,以為宗教的訓練,我們可于無意中得之,而且必須于無意中或下意識中産生出來的宗教經驗方是真的宗教經驗。
而且宗教總是用神聖的信仰,神秘的暗示,莊嚴的環境,隆重的儀文,從外面去熏陶人、感化人、喚醒人于無形。
而哲學知識的獲得,卻不是出于下意識的經驗,而乃是出于有意識的思考或反省的努力;哲學的陶養亦不是出于外來的熏陶,感化,暗示,或天啟,而乃是出于内發的慎思與明辨。
這便是哲學的訓練與宗教的訓練不同的地方,也是哲學常識的獲得較宗教常識的獲得較困難的地方。
黑格爾之所以認為哲學的價值較高于藝術與宗教,從這些事情看來,也許不為無因。
因此我敢斷言任何精神生活比較高的個人,他的哲學知識亦必較高,任何精神文化比較高的民族,則此民族的哲學訓練的水準亦必較高。
因為說到哲學概論的目的在于供給哲學常識,遂聯想到具備哲學的常識為精神訓練的主要成分之一。
溫公頤先生多年在北京大學任助教和講師,并在國立北平師範大學、中國大學等校兼任哲學概論的教師,現在他要把他再三易稿的哲學概論講義付印。
他要我作序。
我固辭不獲,所以借這機會發了這一番空洞的議論。
他這一冊哲學概論,第一,是我上面所說的美國式的哲學概論,所以有供給哲學常識,淺近易懂,态度持平種種好處。
第二,他的态度謹慎,知道寫哲學概論的困難,所以他此書是以美國康甯漢教授的《哲學問題》(ProblemsofPhilosophy)一書第二版作藍本,編譯而成。
康甯漢的原書美國許多大學都采為哲學概論一科的教本,實在不失為一本好書。
康甯漢以研究黑格爾哲學著稱(所著《黑格爾論實在與思想》一書,是他在康奈爾大學的博士論文,早已絕版),是現代美國代表新黑格爾學派最有表現的人。
書中第一卷第四章論“意義”一部分,為第二版所特别增補,實包含著者的新貢獻,且亦融會了鮑桑凱(Bosanquet)論“涵攝”(Implication,依溫先生的譯名)和魯一士(Royce)論“解釋”(Interpretation)的思想在内。
溫先生特别選出此書作為他的哲學概論的藍本,也不為無見。
從溫先生數年來教哲學概論的經驗看來,這書對于中國欲治哲學的讀者,必是很合用的。
全書第一卷認識論,第二卷範疇論,第三卷價值論,條理井然。
惟所謂“範疇論”,初看頗費解,且康氏原書第一版亦無此綱目,細讀内容,實相當于普通所謂“宇宙論”。
以認識論上的專門名詞“範疇”,來作宇宙論的标題,足見他活用範疇一名詞,亦足見他的宇宙論是受了康德(Kant)批導哲學的洗禮,和認識論聯系在一起的。
我揣想他之所以标出範疇篇是受了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路易士(C.I.Lewis)《心靈與世界秩序》(MindandtheWorldOrder)一書的影響。
至于他把“社會”亦列入範疇之一,亦為普通所不經見,且亦系第二版所新加。
我揣想(雖然他書中并未聲明)他是接受了杜威在1927年美國哲學大會上所提出“社會作為一個哲學範疇”(SocialasaCategory)一篇論文的呼籲。
至于他在第一卷之末又新加論思想自由一章,顯然因為1934年國際哲學大會中因反對共産主義及法西斯主義對于哲學思想自由的幹涉,曾熱烈讨論過此問題而增加的。
但我看于導言中略提此問題足矣,特列專章作為認識論中的主題,實不相稱。
我希望這一番簡略解釋康甯漢氏原著第二版所以異于第一版的地方,也許多少可以幫助讀者了解此書。
1936年7月于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