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康甯漢《哲學問題》
關燈
小
中
大
——溫公頤編譯《哲學概論》序
著哲學概論的方式,大約不外兩種:一為德國式的哲學概論,一為美國式的哲學概論。
前者大都以著者自己的哲學系統為根據,目的在于引導讀者了解他自己的哲學。
所以我常說,德國人的EinleitungindiePhilosophie(哲學導論),實即是EinleitunginmeinePhilosophie(我的哲學導論)。
其好處在于有玄思的氣魄,有創造的精神,有一貫的理論。
其短處有時不免偏見太重,太不替讀者需要設想。
而美國式的哲學概論,則大都以供給讀者關于哲學的常識——如關于哲學上的問題,哲學上的派别,或哲學史上的大哲學家等的常識為目的。
其好處在淺近易懂,态度持平而無偏重,其短處有時失之淺薄支離,不能引人入勝,隻是概論,而不是導論。
每每我們翻開一本美國人著的哲學概論,不是近于哲學名詞的字彙,隻看見些專門哲學術語,和對于這些術語的字典式的空洞簡略的解釋,便是滿紙的人名和書名,除了供初學哲學者或不學哲學者偶爾作參考檢閱的方便外,無其他用處。
康甯漢是美國康奈爾大學哲學系教授,新黑格爾主義者。
我們中國人對于西洋哲學的研究,近年來雖不無進步,但有人在現時要想著一本德國式的哲學概論,以引導讀者到他自己集中國、印度、西洋哲學之大成的系統,不是誇大,就是早熟。
即使我們退一步想著一本美國式的哲學概論,以供給哲學常識為目的,我們也會感覺到我們對于西洋哲學的認識,隻是片段的,沒有著哲學概論的美國老教授那樣豐富的學識,而且作人名書名的索引,作專門哲學術語的字彙的工作,也嫌我們圖書館所藏的參考書籍太少。
有了這種困難,我們現在要想寫一本哲學概論的書,隻有編譯他人的著作了。
我希望在上面這一段說著哲學概論的困難的話中,我沒有鄙薄以供給哲學常識為目的的哲學概論的意思。
反之,我以為專門研究哲學的人,若但以概論式的哲學知識自安,是無異于不求深造,徘徊門前,永無深入之望。
但就一般人的文化陶養言,則哲學常識實為最主要的學術常識之一,而缺乏哲學常識實即缺乏最主要的學術常識之一。
所以哲學者實有供給一般人哲學常識的義務,而非哲學者亦應有具備一些哲學常識的要求。
我覺得要想在近代的社會中作一個健全的人,除有了正當的職業、專門的技術外,尚有必不可少的兩種訓練,一為身體的訓練,如軍事訓練,少年軍訓練,體操,遊泳,滑冰,跳舞,以及吃苦耐勞的習慣的養成,均屬之。
一為精神的訓練(普通不稱為訓練,而稱為精神的修養或陶養),即訓練人對于真美善的價值具有敏感的欣賞與愛慕。
缺乏身體的訓練,便會成為羸弱偷惰無有生氣的病夫或廢人。
缺乏精神的訓練,則每每胸襟狹隘,志趣卑陋,不是精神浮躁、外骛徬徨而無安頓,便是圖近功、貪小利,卑鄙龌龊而陷于價值的盲目(Value-blind)。
身體的訓練,有時可以促進精神的發揚。
精神的訓練,有時亦可增進身體的強健。
中國本是文明古國,對于精神的訓練,素極注重,有禮教以培養善的價值,有理學以培養真的價值,有詩教以培養美的價值。
而西洋則有宗教以訓練善,有哲學以訓練真,有藝術以訓練美。
三者之中在近代尤以訓練真的哲學為骨幹為主腦。
故黑格爾于其精神哲學中認藝術、宗教、哲學同為絕對精神的表現,而以哲學為藝術與宗教的統一或綜合。
所以就精神訓練言,則藝術、宗教、哲學的訓練似均不可少,而就具備常識言,則關于藝術、宗教、哲學的常識,似均不可缺。
但是,我們雖不會做詩唱歌,卻可以欣賞詩歌;我們雖不會彈琴,卻可以欣賞音樂;雖不會演戲寫劇本,卻可以欣賞戲劇;雖不會畫畫,卻可以欣賞繪畫。
反之,我們若不會思想,卻不能了解或欣賞哲學思想。
換言之,要想具備藝術常識,我們雖不定須實地作藝術工作,但是要想具備哲學常識,我們卻不能不作哲學思考。
這是
前者大都以著者自己的哲學系統為根據,目的在于引導讀者了解他自己的哲學。
所以我常說,德國人的EinleitungindiePhilosophie(哲學導論),實即是EinleitunginmeinePhilosophie(我的哲學導論)。
其好處在于有玄思的氣魄,有創造的精神,有一貫的理論。
其短處有時不免偏見太重,太不替讀者需要設想。
而美國式的哲學概論,則大都以供給讀者關于哲學的常識——如關于哲學上的問題,哲學上的派别,或哲學史上的大哲學家等的常識為目的。
其好處在淺近易懂,态度持平而無偏重,其短處有時失之淺薄支離,不能引人入勝,隻是概論,而不是導論。
每每我們翻開一本美國人著的哲學概論,不是近于哲學名詞的字彙,隻看見些專門哲學術語,和對于這些術語的字典式的空洞簡略的解釋,便是滿紙的人名和書名,除了供初學哲學者或不學哲學者偶爾作參考檢閱的方便外,無其他用處。
康甯漢是美國康奈爾大學哲學系教授,新黑格爾主義者。
我們中國人對于西洋哲學的研究,近年來雖不無進步,但有人在現時要想著一本德國式的哲學概論,以引導讀者到他自己集中國、印度、西洋哲學之大成的系統,不是誇大,就是早熟。
即使我們退一步想著一本美國式的哲學概論,以供給哲學常識為目的,我們也會感覺到我們對于西洋哲學的認識,隻是片段的,沒有著哲學概論的美國老教授那樣豐富的學識,而且作人名書名的索引,作專門哲學術語的字彙的工作,也嫌我們圖書館所藏的參考書籍太少。
有了這種困難,我們現在要想寫一本哲學概論的書,隻有編譯他人的著作了。
我希望在上面這一段說著哲學概論的困難的話中,我沒有鄙薄以供給哲學常識為目的的哲學概論的意思。
反之,我以為專門研究哲學的人,若但以概論式的哲學知識自安,是無異于不求深造,徘徊門前,永無深入之望。
但就一般人的文化陶養言,則哲學常識實為最主要的學術常識之一,而缺乏哲學常識實即缺乏最主要的學術常識之一。
所以哲學者實有供給一般人哲學常識的義務,而非哲學者亦應有具備一些哲學常識的要求。
我覺得要想在近代的社會中作一個健全的人,除有了正當的職業、專門的技術外,尚有必不可少的兩種訓練,一為身體的訓練,如軍事訓練,少年軍訓練,體操,遊泳,滑冰,跳舞,以及吃苦耐勞的習慣的養成,均屬之。
一為精神的訓練(普通不稱為訓練,而稱為精神的修養或陶養),即訓練人對于真美善的價值具有敏感的欣賞與愛慕。
缺乏身體的訓練,便會成為羸弱偷惰無有生氣的病夫或廢人。
缺乏精神的訓練,則每每胸襟狹隘,志趣卑陋,不是精神浮躁、外骛徬徨而無安頓,便是圖近功、貪小利,卑鄙龌龊而陷于價值的盲目(Value-blind)。
身體的訓練,有時可以促進精神的發揚。
精神的訓練,有時亦可增進身體的強健。
中國本是文明古國,對于精神的訓練,素極注重,有禮教以培養善的價值,有理學以培養真的價值,有詩教以培養美的價值。
而西洋則有宗教以訓練善,有哲學以訓練真,有藝術以訓練美。
三者之中在近代尤以訓練真的哲學為骨幹為主腦。
故黑格爾于其精神哲學中認藝術、宗教、哲學同為絕對精神的表現,而以哲學為藝術與宗教的統一或綜合。
所以就精神訓練言,則藝術、宗教、哲學的訓練似均不可少,而就具備常識言,則關于藝術、宗教、哲學的常識,似均不可缺。
但是,我們雖不會做詩唱歌,卻可以欣賞詩歌;我們雖不會彈琴,卻可以欣賞音樂;雖不會演戲寫劇本,卻可以欣賞戲劇;雖不會畫畫,卻可以欣賞繪畫。
反之,我們若不會思想,卻不能了解或欣賞哲學思想。
換言之,要想具備藝術常識,我們雖不定須實地作藝術工作,但是要想具備哲學常識,我們卻不能不作哲學思考。
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