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黑格爾主義批判

關燈
社會精神(即黑格爾的客觀精神),政治制度就不是真實的,正如離開了絕對精神宇宙就不是真實的一樣。

    ”這就很清楚了:新黑格爾主義直接繼承并發揮了黑格爾的唯心論體系,認國家和國家的政治制度是社會精神的體現,宇宙是絕對精神的體現。

    唯心主義的世界觀與政治學說完全是一緻的。

     從認政治制度不是階級統治的工具,而是道德觀念的體現出發,銳契還說,“觀念隻有在機構和制度中固定下來才會發揮充分的作用”。

    但他不知道,觀念固定在制度中就變成僵化而束縛人的東西了。

    銳契又說:“人類的進步多半依靠社會的遺産——即通過傳統和制度的媒介把[過去的]觀念、情緒、行為傳遞下來。

    ”當然我們不能割斷曆史,但教人無批判地模仿和傳遞傳統制度,依靠“社會遺産”,以求進步,這确是騙人的。

    因為這正是保守、向後看、保持舊傳統、反對新事物、反對進步的具體表現。

    因此足見,新黑格爾主義者既假借道德的美名以反對人民,替統治階級辯護,又假借進步的美名以堅持向後看的保守主義。

     新黑格爾主義的政治哲學既然認國家是道德的有機體,政治制度是道德觀念的體現,于是就進一步為他們歌頌崇拜資産階級政權,宣揚資産階級愛國主義鋪平道路。

    據鮑桑凱的高腳弟子和忠實信徒亨勒說,“鮑桑凱的政治哲學即是愛國主義哲學”。

    他說象鮑桑凱這類的人(當然包括亨勒自己在内),“他們相信國家,用熱情去分析國家。

    他們是愛國主義宗教福音之宣教師。

    事實上唯心主義的國家哲學就是愛國主義哲學。

    ……在唯心主義者看來,國家是一個精神現象,并且作為一個公民是一個偉大的精神經驗”。

    愛國本身并不是壞事。

    但從唯心主義觀點出發,愛資産階級的、愛壟斷資産階級的國家,就是替少數統治者服務,就是支持資産階級剝削本國人民,侵略他國人民,鎮壓民族獨立。

    亨勒進一步說,“他(鮑桑凱)特别歌頌作為一個道德有機體的國家所能給予公民的教訓,和真正的自由。

    ‘人在國家中所獲得的自由就是道德自由,隻有道德自由才使得他成為他自己的真正主人。

    ’” 新黑格爾主義者國家學說的反動性,試與另一流派的資産階級民主哲學家羅素對國家的看法作一比較,就可以看出了。

    羅素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說:“國家是一些低于社會上平均道德水平的年老的紳士們組成的;政府的統治愈是加強,國家就成為一個普遍的監獄,在這個監獄裡隻有基于良心的反對者才是自由的人。

    ”羅素是從資産階級自由主義的立場說的,但他卻揭穿了資産階級國家及其統治者不僅不體現什麼道德觀念,其道德水平反而比一般人還更低,并指出了隻有反對資産階級統治才有自由,服從資産階級政府加強的統治等于坐監獄。

    把他的話與新黑格爾主義的歌頌資産階級國家,和宣揚唯心的愛國主義哲學相比較,就顯然見得羅素的政治思想是資産階級哲學家中的較進步的代表人物的思想了。

     從具體的政治主張中我們更可看出新黑格爾主義從道德出發來談政治的反動性。

    就以鮑桑凱而論,不惟在政治上是社會主義的死敵,宣稱“社會主義制度唯一令我害怕的東西就是抹煞個人的首創精神”,實際上他是害怕社會主義妨害資産階級的個人競争和剝削人民的自由發展。

    他甚至于頑固到這樣的程度,竟擡出“道德”的名義來反對極其平常的社會改良和社會福利事業。

    鮑桑凱在1906年反對從社會公共基金中提一筆款項出來作付給養老的費用。

    他的理由是給養老金會使得男人和女人在身體健康和壯年有工作能力的時期不負責任去計劃他們的老年生活,這樣就不可避免地使他們意志薄弱、眼光短淺,以緻使他們的生活更為怠惰和不知節儉。

    他的資産階級立場使他看不見勞動人民已被殘酷剝削得朝不保夕,當天的生活有時尚不能解決,哪還顧得到計劃老年的生活。

    用不發給養老金的辦法以迫使勞動人民不敢“怠惰”、更節儉,尤其表現了資産階級對付勞動人民的殘忍手段。

     再如鮑桑凱甚至反對小學免費供給出身貧苦家庭的兒童的膳食。

    他的理由是,這個政策會使得那些瀕于完全道德敗壞的家庭(他的意思是說家庭的貧困由于道德敗壞)失掉了一個最後有效的刺激,使其能繼續努力以盡作父母應盡的責任。

    從這裡,那些認國家是一個道德有機體的新黑格爾主義者的反動的面貌暴露無餘了。

    把勞動人民被剝削而窮困的責任從資産階級頭上解除,轉而加到窮苦的勞動人民頭上,說他們的貧窮是由于道德敗壞,懶惰不努力。

    不供給貧苦兒童膳食,剝奪天真兒童受教育和生活的權利,還要提出“道德”的理由來,說是要給他們的父母一個有力的刺激(亦即教訓),促其努力盡父母的責任。

    因此他還提出一個較一般的原則,說個人應該憑自己的才能智慧,努力奮鬥以解決自己生活中的問題和困難,而不應依靠國家家長式的救濟。

    象鮑桑凱這樣的新黑格爾主義者,不顧勞動人民的死活,反而誣蔑窮苦的勞動人民家庭的窮苦為由于道德敗壞,懶惰不節儉,認剝削階級的國家為“道德有機體”,認成功的資産階級統治者或大資本家為有智慧有道德的人。

    因為“國家是道德有機體”,所以國家隻管道德問題,對于勞苦人民大衆的生活,不應過問,隻須斥責其不道德,以資警戒。

     三、新黑格爾主義者形而上學化并神秘化 黑格爾的唯心辯證法 新黑格爾主義的特點就是抓住黑格爾的唯心主義體系,丢掉了他的辯證法中的合理成分,加以形而上學化和神秘主義化。

     根本放棄辯證法,提出康德式的先驗分析法去代替的,是英國新黑格爾派創始人格林。

    格林隻要黑格爾所謂“精神統一”的唯心主義結論,而主張根本丢掉黑格爾的辯證法。

    格林責備約翰·開爾德在《宗教哲學導論》一書中“過分受黑格爾的方法的支配”。

    他說:“人們拒絕相信,任何抽象理智的辯證法會教導人世界的實在性。

    ”他并且警告說:“誰要是想闡述黑格爾的結論,就應該不要象開爾德博士那樣,對于辯證法靠得太緊。

    ”這表明:第一,格林對于黑格爾的辯證法中對立統一和發展方法根本無知。

    第二,表明開爾德曾經用抽象理智的,形而上學化的接近詭辯的辯證法去論證上帝的存在,如說:“不信仰中即包含有信仰,當你說你不相信上帝時,你就已經信仰上帝了”等等,因而引起格林的反感,格林便以為這是過于受黑格爾辯證方法的支配。

    而格林自己則回到康德,運用形而上學的先驗分析法。

    他不分析自然、經驗、知識的内在矛盾和發展過程,而去分析經驗中包含的所謂“超經驗”的條件或前提;分析出自然中包含的所謂超自然的原則或所謂精神原則。

     另一個黑格爾主義者布拉德雷以現代西方資産階級哲學界中的芝諾著稱。

    他慣于用芝諾式的消極辯證法去取消規定,否定對象。

    譬如他用這樣的論證去否定康德的物自體,他說,物自體不是有性質就是沒有性質。

    如果物自體有性質,那末它就與他物有關系,就在時間之内,就是現象。

    如果物自體沒有性質,那末它就是與他物沒有關系,沒有規定性的空虛的抽象。

    這樣他就企圖論證物自體或者是現象,或者隻是空虛的抽象,從而他就否定了物自體的獨立實在性,借以反對唯物主義,建立唯心主義。

    我們知道,辯證法要超出“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

    而布拉德雷的論證就建築在這種形而上學的“非此即彼”的兩難推理上,他在這裡并沒有具體分析矛盾,沒有看見現象與物自體不可分的聯系,也沒有看見由現象到物自體的認識深化過程。

    表面上他好象在運用辯證法,在找矛盾、找兩難,實際上是反辯證法的,形而上學地割裂了現象與物自體。

     此外布拉德雷在他的《邏輯原理》一書中試圖用唯心辯證法來談形式邏輯的思維規律和思維形式,但是也同樣對辯證法予以形而上學的歪曲。

    譬如,在談同一律時,他承認同中有異,異中有同,說“毫無差别的同一是沒有的”。

    這是對的。

    但是他又認為同一律的真正意義在于肯定真理具有脫離時空條件的永恒性,并說同一律肯定“真理在一切時間都是真的,一旦是真的就永遠是真的”。

    這顯然是對同一律加以形而上學的歪曲。

    因為“具體的同一”、“異中之同”當然是指結合着不同的時間、空間和曆史發展的同一而言。

     意大利新黑格爾主義哲學家克羅齊對黑格爾的批評,把黑格爾的辯證法形而上學化,丢掉了黑格爾辯證法中的合理内核,更是大家所熟知的。

    在《黑格爾哲學中的活東西和死東西》一書中,他隻承認黑格爾所謂“相反者的同一”,如有與無、善與惡、美與醜的同一,而否認“相異者的同一”,認為相異的東西如美與善、知與行、科學與道德之間,以及發展的不同階段之間,都沒有矛盾也無所謂矛盾的統一。

    他這種形而上學的觀點根本否認了矛盾的普遍性,也根本不懂得“世界上的每一差異中就已經包含着矛盾,差異就是矛盾”的唯物主義辯證法的重要原理。

    因為凡相異的事物之間都存在相互關系,也就存在着矛盾。

    對于這個矛盾就可予以辯證的分析。

    克羅齊形而上學地認為相異者之間沒有矛盾,當然也就不懂得分析矛盾的辯證方法。

    他不懂在一物的不同發展階段之間,也存在着矛盾和統一。

    因而他所了解的“相反的同一”就成為無鬥争、無發展的形而上學的直觀的同一,而不是異中之同、多中之一的“具體的同一”了。

     以上所舉格林、開爾德、布拉德雷和克羅齊都是形而上學地歪曲了辯證法,因而也就是丢掉了黑格爾辯證法中的合理内核的例子。

     另外一些新黑格爾主義者則把辯證法加以神秘主義化。

     首先,布拉德雷不惟把辯證法加以形而上學的歪曲如上面所陳述,同時另一方面他又把辯證法中“對立統一”這一原理閹割了對立,去尋求沒有矛盾的統一。

    他的體系中的最高實在他叫做“絕對”,而他所謂絕對乃是“不自相矛盾的”、“諧和的全體”,這“絕對”不是黑格爾所謂絕對理念,而是一種神秘境界,他叫做“感性經驗”,有時他又稱為“絕對經驗”。

    他說:“宇宙中的每一個成分:感覺、情感、思想和意志,必定包含在一個無所不包的感性經驗(即絕對)之内。

    ”這個無所不包的感性經驗即他所謂絕對并不是有鬥争發展過程的對立統一,也不是舊矛盾的暫時解決和新矛盾的開始,而是可以令人陶醉、安息、欣賞的神秘境界。

     鮑桑凱歪曲和神秘主義化辯證法是相當突出的。

    鮑桑凱強調“絕對是吞噬一切矛盾的全體”。

    他隻是在力求消溶一切矛盾,而諱言事物的矛盾發展過程。

    他常說,“辯證法是愛情的邏輯。

    ”這個說法是遠承柏拉圖所謂“愛情”的意義而來:愛情是要求與對方合一的渴望。

    辯證法在鮑桑凱看來就是要求與對方結合起來的一種主觀沖動,然而他卻把這種沖動叫做邏輯。

    此外他又把辯證法叫做“全體的精神”(thespiritofthewhole)。

    他說,“邏輯或者全體的精神是達到實在、價值和自由的關鍵。

    ”當然,黑格爾也曾說過:“真理就是全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