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爾
關燈
小
中
大
缪爾卻對黑格爾的三一公式給予特高的評價。
缪爾曾一再說過:“因此三一格式至少有其方法論上的價值,作為一種調整的觀念,一種形式的、抽象的規範,我們可以運用它來概略地檢驗[經驗的]内容。
”難道還有任何一個講唯物辯證法的人會象缪爾那樣誇大三一公式的作用,竟至承認它“有方法論上的價值”嗎?或者竟會象缪爾那樣,把它用來作為檢驗經驗和知識内容的規範和标準嗎?可以肯定地說,即在所有各國新黑格爾主義者之中,把三一公式推尊得這樣高,當數缪爾為第一人。
缪爾所最尊崇的英國新黑格爾主義派的頭子布拉德雷就曾斥責黑格爾的三一公式為“死範疇的擺布”。
當然布拉德雷是從神秘主義和形而上學出發來反對三一公式的,與從唯物辯證法出發來反對三一公式有本質上的不同。
缪爾既然被别的資産階級哲學家認作“接受了黑格爾所有的範疇”,當然不能不完全保留三一公式。
他反而誣蔑批判了黑格爾的唯心論體系和唯心辯證法的馬克思,隻保留了黑格爾的三一公式,這豈不陷于“自相矛盾”嗎? 缪爾說:“在馬克思看來,黑格爾體系中,最重要的成分是《曆史哲學》。
他對于經濟和曆史過程的叙述包含很多黑格爾的術語;但是如果在閱讀它們時,我們記着他的發展觀點并不以精神的内在活動為前提,則這些術語的意義就從他的字句間消散無蹤了。
”缪爾說馬克思把《曆史哲學》看成黑格爾體系中最重要的成分,這完全不合事實。
我們知道,馬克思早在1844年以前所寫的《經濟學哲學手稿》附錄所載“黑格爾辯證法和哲學一般的批判”一文,主要是批判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而他在這期間所寫的重要著作是《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和《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
在此以前,馬克思在1841年所寫的“博士論文”,曾批評到黑格爾的《哲學史講演錄》。
而且從1858年1月14日馬克思緻恩格斯的信裡,可以看見馬克思最感興趣、一再閱讀過的是黑格爾的《邏輯學》。
總之,我們很少看見馬克思引證與評價過黑格爾的《曆史哲學》。
當馬克思偶爾提到這書時,也隻是批判它的頭腳倒置的唯心論觀點。
馬克思說:“在黑格爾的曆史哲學中,和在他的自然哲學中一樣,也是兒子生出母親,精神産生自然界,基督教産生非基督教,結果産生起源。
”并沒有肯定它的重要性。
列甯對黑格爾的曆史哲學作了經典性的論斷:“一般說來,[黑格爾的]曆史哲學所提供的東西非常之少……因為正是在這門科學中,馬克思和恩格斯向前邁了最大的一步。
而黑格爾在這裡則已經老朽不堪,成了古董。
”這些事實足以表明,缪爾根本看不見馬克思的曆史唯物主義對黑格爾唯心論曆史哲學的否定關系,誤以為減低黑格爾《曆史哲學》的價值,就可以抹煞曆史唯物主義的偉大意義。
缪爾說:“他(馬克思——賀注)認為他的辯證法的主要動力是在事物之内的一種真實的矛盾,但是矛盾除了是自我發展的精神諸方面之間的矛盾外,就隻不過是一種解不開的死結。
”缪爾這個論點,跟上面評論過的第二個論點有直接聯系。
缪爾隻承認精神自我發展的各個方面或環節,如主觀精神與客觀精神的矛盾。
情感意志與理智的矛盾等,而不承認物質、自然或事物内部的真實矛盾。
他的意思是說,精神内部的矛盾或精神産生的矛盾,精神可以憑自己的活動予以解決,而物質或自然事物内部的矛盾則是無法解除的,是永遠“解不開的死結”。
我們認為,有矛盾就有運動、發展。
有運動、發展,就有矛盾的解決。
無論物質、生命、精神都永遠是在矛盾發展中。
事物矛盾發展的過程就是不斷地解決矛盾的過程。
任何矛盾都是在無窮的前進運動之中解決的。
隻有腐朽的東西,停止前進發展的東西,如反動腐朽的階級,它的矛盾才是得不到解決,才會是“解不開的死結”。
同時也隻有那些盲目否認現實事物的矛盾,不能正确反映客觀世界矛盾發展的規律,而妄想陶醉于無矛盾、無鬥争的諧和境界裡的,代表這個腐朽反動階級的個人,他們的矛盾才得不到解決,才會是“解不開的死結”。
辯證唯物論者承認事物内在矛盾的普遍性,同時也承認對于事物的矛盾,人是可以通過實踐來加以解決的。
“黑格爾否認矛盾律,其意義隻在于超越它,馬克思違反矛盾律卻完全沒有理由。
”這是缪爾批評馬克思的又一個論點。
很明顯,這是毫無根據的,其根本出發點,在于反對馬克思唯物辯證法。
我們知道,不論馬克思主義或黑格爾都不否認矛盾律,都不“違反”形式邏輯的矛盾律。
他們在反對形而上學方法上,基本上沒有很大的出入。
他們都反對把對立面絕對化,認為事物“非此即彼”;否認矛盾轉化的形而上學思維方法。
要緊的是黑格爾和馬克思主義奠基人都把辯證法與形而上學思維方法嚴格分别開,黑格爾明确肯定辯證邏輯是理性邏輯,形式邏輯是理智或知性邏輯。
各個承認其範圍和作用。
而馬克思主義辯證法不但不違反矛盾律,并且還在辯證唯物主義的基礎上,在實踐的基礎上發展出批判的、革命的唯物辯證法,揚棄了黑格爾的唯心辯證法。
缪爾拾取了黑格爾客觀唯心論基礎上的辯證法加以主觀唯心主義的歪曲,企圖用來反對唯物辯證法,這是各國新黑格爾主義者擡出黑格爾來反對馬克思主義的一貫伎倆,這種手法現在越來越不能欺騙人了。
缪爾在書中寫道:“約翰·路易斯(Lewis)公允地描述馬克思辯證法的運動為突創的進化,不涵蘊任何目的性,也沒有設定一個指導性的精神力量。
馬克思的辯證法完全是‘後天的’,被表達為純粹從低下的物質基礎出發的一種沖力,完全缺乏任何在前面的吸引因素。
但是象這樣的被錯誤理解的發展就完全不是發展,而隻是一些不可預測的突創出來的新奇東西之前後相續罷了。
”“突創進化論”是一種企圖反對機械唯物主義的庸俗進化論。
列甯早就指出它的創始人勞埃德·摩爾根的“‘羞羞答答的唯物主義’的那種不可知論代表”。
缪爾要想把辯證唯物主義奠基人早已批判過的庸俗進化論和不可知論強加在馬克思辯證法頭上,簡直是徒勞!缪爾要求世界一切事物的辯證運動要有“目的性”和指導性的精神力量,這完全是目的論和唯心主義的濫調。
殊不知目的和精神力量不是絕對的,而是第二性的東西,它們的活動與自然萬物一樣,也是要遵循辯證運動的規律的,也是受物質條件的制約的。
唯物辯證法從事物辯證運動的内在發展中逐漸達到能動性的生命、思維、意志目的性等範疇,而且,在反映客觀世界的基礎上,在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我們承認目的、理想、社會遠景、精神反作用物質力量的重要性和指導性。
突創進化論之所以是庸俗進化論,因為它脫離了矛盾、鬥争、條件,由量變到質變的轉化過程來談“新質的出現”,突創進化論之所以是“不可知論”,因為它認為新質的産生,或新階段的到來,其原因、其條件、其前景是不可知的,是神秘不可預測的。
它是缺乏辯證發展觀點和科學預見性的庸俗進化論和不可知論的變種。
它是和唯物辯證法根本不可比拟的東西。
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并不象缪爾所誣蔑的那樣,完全是後天的,因為後天的東西據康德所了解,是沒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
當然它也不是先驗的,因為它重視實踐和經驗,而又反對片面性的經驗主義。
換句話說,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是邏輯與曆史、理性與經驗統一的方法。
它不是純粹從低下的物質基礎出發,因為辯證法則“是自然和社會的根本法則,因而也是思維的根本法則”。
它沒有固定的出發點,也沒有固定的終極點。
哪裡有矛盾,哪裡就有辯證法。
而“矛盾是普遍的、絕對的,存在于事物發展的一切過程中,又貫串于一切過程的始終”。
它是内在于事物,它是以物質的自身運動、事物的内部矛盾和相互聯系為基礎的。
馬克思主義辯證法也不是什麼物質的、盲目的神秘“沖力”,而是事物的内在本性,而且又是與他物有相互聯系的。
因為事
缪爾曾一再說過:“因此三一格式至少有其方法論上的價值,作為一種調整的觀念,一種形式的、抽象的規範,我們可以運用它來概略地檢驗[經驗的]内容。
”難道還有任何一個講唯物辯證法的人會象缪爾那樣誇大三一公式的作用,竟至承認它“有方法論上的價值”嗎?或者竟會象缪爾那樣,把它用來作為檢驗經驗和知識内容的規範和标準嗎?可以肯定地說,即在所有各國新黑格爾主義者之中,把三一公式推尊得這樣高,當數缪爾為第一人。
缪爾所最尊崇的英國新黑格爾主義派的頭子布拉德雷就曾斥責黑格爾的三一公式為“死範疇的擺布”。
當然布拉德雷是從神秘主義和形而上學出發來反對三一公式的,與從唯物辯證法出發來反對三一公式有本質上的不同。
缪爾既然被别的資産階級哲學家認作“接受了黑格爾所有的範疇”,當然不能不完全保留三一公式。
他反而誣蔑批判了黑格爾的唯心論體系和唯心辯證法的馬克思,隻保留了黑格爾的三一公式,這豈不陷于“自相矛盾”嗎? 缪爾說:“在馬克思看來,黑格爾體系中,最重要的成分是《曆史哲學》。
他對于經濟和曆史過程的叙述包含很多黑格爾的術語;但是如果在閱讀它們時,我們記着他的發展觀點并不以精神的内在活動為前提,則這些術語的意義就從他的字句間消散無蹤了。
”缪爾說馬克思把《曆史哲學》看成黑格爾體系中最重要的成分,這完全不合事實。
我們知道,馬克思早在1844年以前所寫的《經濟學哲學手稿》附錄所載“黑格爾辯證法和哲學一般的批判”一文,主要是批判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而他在這期間所寫的重要著作是《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和《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
在此以前,馬克思在1841年所寫的“博士論文”,曾批評到黑格爾的《哲學史講演錄》。
而且從1858年1月14日馬克思緻恩格斯的信裡,可以看見馬克思最感興趣、一再閱讀過的是黑格爾的《邏輯學》。
總之,我們很少看見馬克思引證與評價過黑格爾的《曆史哲學》。
當馬克思偶爾提到這書時,也隻是批判它的頭腳倒置的唯心論觀點。
馬克思說:“在黑格爾的曆史哲學中,和在他的自然哲學中一樣,也是兒子生出母親,精神産生自然界,基督教産生非基督教,結果産生起源。
”并沒有肯定它的重要性。
列甯對黑格爾的曆史哲學作了經典性的論斷:“一般說來,[黑格爾的]曆史哲學所提供的東西非常之少……因為正是在這門科學中,馬克思和恩格斯向前邁了最大的一步。
而黑格爾在這裡則已經老朽不堪,成了古董。
”這些事實足以表明,缪爾根本看不見馬克思的曆史唯物主義對黑格爾唯心論曆史哲學的否定關系,誤以為減低黑格爾《曆史哲學》的價值,就可以抹煞曆史唯物主義的偉大意義。
缪爾說:“他(馬克思——賀注)認為他的辯證法的主要動力是在事物之内的一種真實的矛盾,但是矛盾除了是自我發展的精神諸方面之間的矛盾外,就隻不過是一種解不開的死結。
”缪爾這個論點,跟上面評論過的第二個論點有直接聯系。
缪爾隻承認精神自我發展的各個方面或環節,如主觀精神與客觀精神的矛盾。
情感意志與理智的矛盾等,而不承認物質、自然或事物内部的真實矛盾。
他的意思是說,精神内部的矛盾或精神産生的矛盾,精神可以憑自己的活動予以解決,而物質或自然事物内部的矛盾則是無法解除的,是永遠“解不開的死結”。
我們認為,有矛盾就有運動、發展。
有運動、發展,就有矛盾的解決。
無論物質、生命、精神都永遠是在矛盾發展中。
事物矛盾發展的過程就是不斷地解決矛盾的過程。
任何矛盾都是在無窮的前進運動之中解決的。
隻有腐朽的東西,停止前進發展的東西,如反動腐朽的階級,它的矛盾才是得不到解決,才會是“解不開的死結”。
同時也隻有那些盲目否認現實事物的矛盾,不能正确反映客觀世界矛盾發展的規律,而妄想陶醉于無矛盾、無鬥争的諧和境界裡的,代表這個腐朽反動階級的個人,他們的矛盾才得不到解決,才會是“解不開的死結”。
辯證唯物論者承認事物内在矛盾的普遍性,同時也承認對于事物的矛盾,人是可以通過實踐來加以解決的。
“黑格爾否認矛盾律,其意義隻在于超越它,馬克思違反矛盾律卻完全沒有理由。
”這是缪爾批評馬克思的又一個論點。
很明顯,這是毫無根據的,其根本出發點,在于反對馬克思唯物辯證法。
我們知道,不論馬克思主義或黑格爾都不否認矛盾律,都不“違反”形式邏輯的矛盾律。
他們在反對形而上學方法上,基本上沒有很大的出入。
他們都反對把對立面絕對化,認為事物“非此即彼”;否認矛盾轉化的形而上學思維方法。
要緊的是黑格爾和馬克思主義奠基人都把辯證法與形而上學思維方法嚴格分别開,黑格爾明确肯定辯證邏輯是理性邏輯,形式邏輯是理智或知性邏輯。
各個承認其範圍和作用。
而馬克思主義辯證法不但不違反矛盾律,并且還在辯證唯物主義的基礎上,在實踐的基礎上發展出批判的、革命的唯物辯證法,揚棄了黑格爾的唯心辯證法。
缪爾拾取了黑格爾客觀唯心論基礎上的辯證法加以主觀唯心主義的歪曲,企圖用來反對唯物辯證法,這是各國新黑格爾主義者擡出黑格爾來反對馬克思主義的一貫伎倆,這種手法現在越來越不能欺騙人了。
缪爾在書中寫道:“約翰·路易斯(Lewis)公允地描述馬克思辯證法的運動為突創的進化,不涵蘊任何目的性,也沒有設定一個指導性的精神力量。
馬克思的辯證法完全是‘後天的’,被表達為純粹從低下的物質基礎出發的一種沖力,完全缺乏任何在前面的吸引因素。
但是象這樣的被錯誤理解的發展就完全不是發展,而隻是一些不可預測的突創出來的新奇東西之前後相續罷了。
”“突創進化論”是一種企圖反對機械唯物主義的庸俗進化論。
列甯早就指出它的創始人勞埃德·摩爾根的“‘羞羞答答的唯物主義’的那種不可知論代表”。
缪爾要想把辯證唯物主義奠基人早已批判過的庸俗進化論和不可知論強加在馬克思辯證法頭上,簡直是徒勞!缪爾要求世界一切事物的辯證運動要有“目的性”和指導性的精神力量,這完全是目的論和唯心主義的濫調。
殊不知目的和精神力量不是絕對的,而是第二性的東西,它們的活動與自然萬物一樣,也是要遵循辯證運動的規律的,也是受物質條件的制約的。
唯物辯證法從事物辯證運動的内在發展中逐漸達到能動性的生命、思維、意志目的性等範疇,而且,在反映客觀世界的基礎上,在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我們承認目的、理想、社會遠景、精神反作用物質力量的重要性和指導性。
突創進化論之所以是庸俗進化論,因為它脫離了矛盾、鬥争、條件,由量變到質變的轉化過程來談“新質的出現”,突創進化論之所以是“不可知論”,因為它認為新質的産生,或新階段的到來,其原因、其條件、其前景是不可知的,是神秘不可預測的。
它是缺乏辯證發展觀點和科學預見性的庸俗進化論和不可知論的變種。
它是和唯物辯證法根本不可比拟的東西。
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并不象缪爾所誣蔑的那樣,完全是後天的,因為後天的東西據康德所了解,是沒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
當然它也不是先驗的,因為它重視實踐和經驗,而又反對片面性的經驗主義。
換句話說,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是邏輯與曆史、理性與經驗統一的方法。
它不是純粹從低下的物質基礎出發,因為辯證法則“是自然和社會的根本法則,因而也是思維的根本法則”。
它沒有固定的出發點,也沒有固定的終極點。
哪裡有矛盾,哪裡就有辯證法。
而“矛盾是普遍的、絕對的,存在于事物發展的一切過程中,又貫串于一切過程的始終”。
它是内在于事物,它是以物質的自身運動、事物的内部矛盾和相互聯系為基礎的。
馬克思主義辯證法也不是什麼物質的、盲目的神秘“沖力”,而是事物的内在本性,而且又是與他物有相互聯系的。
因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