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主義是導緻折衷主義和詭辯論的思想根源

關燈
智者派的實用主義觀點與他們哲學上的折衷主義是分不開的。

    折衷主義與機會主義、妥協适應有内在聯系。

    “智者”是富于常識、富于教養,各處旅行、見聞廣泛的有知識、有智慧的人。

    他們以掌握有廣博的知識和“智慧的人”自居,以教導知識、接受報酬為業。

    主要是教人修辭學和辯論術,并不專門教導自己這個學派特有的學說。

    各派的學說,隻要受教的人有需要,他們都願教導。

    所以智者派在哲學上并不是一個單一體系的學派,而是一個以兜售各派學說、獲取報酬為業的職業集團。

    他們都是折衷主義者,利用不一緻的、甚至互相矛盾着的知識,以求适應自己的利益和不同人的欲望和要求。

     他們自己并沒有固定的主張、綱領、原則,但有一個總的傾向,即着重尋找青年,傳授知識,獲取報酬。

    同時,他們有一項重要職業,就是幫人打官司。

    在打官司時,他們利用他們的廣博知識,替人辯護,隻求訴訟勝利,不求傳播真理。

    今天可以用這些理由替甲辯護,明天又可以根據另一原則替乙辯護,把有理的說成無理的,無理的說成有理的,甚至替最壞的事情去尋找出最好的理由予以辯護。

    他們隻求辯論勝利,隻要沾得上邊,什麼知識和理由都可以扯來辯護。

    因此,他們這種辯護律師的職業也有助于促使他們成為折衷主義者,同時也促使他們依附權勢,主張強權。

     智者派的折衷主義還表現在不可知論、懷疑主義和反對專研哲學方面。

    普羅泰哥拉斯反對希臘傳統的多神論,不相信諸神,但理論上很不徹底,他隻是說:“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們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們象什麼樣子。

    有許多東西是我們認識不了的;問題是晦澀的,人生是短促的。

    ”這種不可知論是折衷、調和、不求理論的徹底的表現。

    當然也可以說是有一定進步性的“羞答答的無神論”。

     智者派隻求對哲學有一定的常識作為裝飾,以表示自己有教養,但反對認真專門研究哲學。

    這最足以說明實用主義的折衷主義和反對追求哲學真理的一面。

    在柏拉圖的《高爾吉亞篇》中描寫一個智者卡裡克裡斯告誡蘇格拉底道:“對于哲學如果在适當的年齡,作适度的研究,倒是一個很好的裝飾和成就,但是哲學搞得太多就會毀壞人的生活。

    即使一個很有才能的人,如果他到了晚年還一直研究哲學,他必定對于一個受尊敬的人應該知道的許多東西(指人情世故、文學藝術、政治法律等)一無所知。

    ”這不能不使我們聯想到杜威曾宣稱“要研究人的問題,不要研究哲學家的問題”和胡适所胡說的“哲學是壞的科學”,“哲學要關門”等反對研究哲學的說法了。

     智者派要求具有廣博的知識,但不要求認真的哲學知識。

    他們教人辯論,替人在法庭上打官司,不從一貫的理論根據出發,隻求勝不求真,這就必然使得他們在辯論的時候采取詭辯的方法,因為“詭辯是依據未加批判和反複思考的毫無根據的假設而發的議論”。

    詭辯論和折衷主義有時是很難分開的,正如列甯所指出的概念的“靈活性,如果加以主觀的應用=折衷主義與詭辯”。

    智者派不依賴原則和客觀内容,為了辯論取勝、強詞奪理,對于任何知識、理論、概念随意“加以主觀地應用”,就表明了他們折衷主義的本質和詭辯的手法。

     智者派進行詭辯的根本出發點是求勝不求真。

    由于智者認為強權即公理,利用自己廣博的知識為有權勢、有資财的人服務,故隻圖取勝。

    由于智者是折衷主義者,根本不承認客觀真理,而且反對研究哲學,隻求适應當時自己或某些人的利益,不求掌握真理,所以隻求勝不求真。

    當然脫離了客觀真理,是決不會獲得真正最後勝利的。

     試看智者派所提出的如下的詭辯: 在求學的人是聰明或不聰明這一問題上,如果你回答:“求學的人不聰明。

    ”他便辯論道:“求學的人必定聰明,因為聰明的人才會求學。

    例如講課的老師,一般在所講的問題上比聽講的學生有較多的知識,較為聰明。

    聰明的學生才學得到東西,不聰明的人如何能求學呢?”反之如果你答:“求學的人聰明。

    ”他又辯論道:“求學的人必定無知,因為無知的人才求學,聰明的人何必求學?例如不知文法才學文法。

    ”這裡的詭辯所在,首先是從無批判的根據出發來辯論。

    如“聰明的人才求學”或“無知的人才求學”都是沒有經過批判的根據。

    對于所根據的重要概念沒有下定義,意思是含混的,辯論的兩方可以片面地各執一詞進行詭辯。

    在這裡,“求學”和“聰明”兩詞都顯然包含有歧義。

    智者派利用歧義,用偷換概念的手法來進行詭辯。

    此外,這個詭辯還包括一種形而上學的前提,即把聰明和無知對立起來并加以絕對化。

    事實上,沒有絕對聰明的人,也沒有絕對無知的人,每個人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