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論與實用主義的差别所在
關燈
小
中
大
方式,是主觀對實在東西有所改變、有所增加,不是被動的模拟。
因此根本不承認客觀規律,從而也就不承認客觀規律的反映。
實用主義者不唯反對反映論,而且主張相對真理,絕對化相對真理。
他們不但反對絕對真理,也反對客觀真理、普遍真理,他們認為真理是拿來用的,用後就可以丢掉。
他們認為真理是工具,是人造的,是權宜之計,是相對的,因而真理也就是沒有曆史發展的。
實用主義者的相對真理論是與他們的反對反映論,與他們的主觀主義、反對客觀真理的思想不可分的。
所以他們認為:真理與個人實用相對、與人的主觀性情相對。
他們從抽象的“人性論”出發,特别強調真理是相對于人的性情。
人的性情不同,看真理就不同,人的欲望不同,看真理也不同。
照他們看來,世界觀、理論、學說都是受人的性情所決定的。
由于真理是相對的,沒有客觀真理,人們也無法按照客觀規律辦事,所以他們認為人生是“冒險”。
實用主義者對外面發生的事情,不是去加以客觀的反映,找出其發生、發展的規律,而是把它看作是臨時應付的突然事變,看作是“挑戰”,看作是用來滿足欲望的“機會”。
“冒險、挑戰、機會”,三詞一般人當然也都可以使用,這或許基于健康常識,但他們用不着有一套主觀唯心論的實用主義的哲學體系。
所以他們認為世界沒有必然性,一切都是偶然的。
他們持非決定論。
生活沒有長遠目的,隻是求實用,抓機會,應付挑戰。
從方法上來看,他們這種真理論是形而上學地把相對與絕對割裂開,不懂得“相對之中有着絕對”(列甯語)。
而且極端的相對主義必然導緻主觀主義和詭辯。
列甯說:“對于主觀主義和詭辯說來,相對隻是相對的,是排斥絕對的。
”形而上學方法和詭辯論就是實用主義方法論的實質。
實用主義的方法是形而上學的等同論,根本反對辯證法。
他們認為經驗就是自然,自然就是經驗,把經驗與自然混同起來,等同起來;沒有由物質到精神、精神到物質,由客觀到主觀再由主觀到客觀,由存在到思維再由思維到存在的對立統一和發展的飛躍過程。
他們把認識和實踐、反映外界的觀念和改變外界的行為混淆、等同起來。
他們認為觀念是行為構成,觀念的差别就是行為的差别,認識本身就是改變對象的行動,沒有由實踐到理論再由理論到實踐這個辯證的發展飛躍的過程。
他們隻知道失敗就是不真,成功就是真;不知道失敗可以轉變為成功,失敗是成功之母,在形勢對比不利的條件下,掌握真理的先進勢力也會遭受暫時的失敗。
但是最後還是要勝利。
他們沒有這種遠見,就隻知道眼前成功是正确的。
他也不知道,在認識過程裡,人的思想、方案、方針、政策,并不完全正确,通過實踐過程,可以作些修改、補充,甚至可以完全改變。
他們隻知道,形而上學地片面地、主觀主義地強調“實用”、“成功”、“勝利”,事實上這是靠不住的,是不能達到預期目的的。
在違反客觀規律、形勢不利的條件下,實用主義者為了要達到主觀願望上的“成功”、“勝利,于是他們就不得不利用詭辯,混淆概念,歪曲名詞,颠倒黑白,把失敗說成是“成功”,把資産階級專政說成是“民主”,把法西斯特務統治說成是“自由”,把對敵投降說成是阿Q式的“勝利”。
因為,反正真理是相對的,實在、真理是人造的,為了滿足主觀的欲望、利益,順随自己的性情、興趣,是可以進行詭辯、自欺欺人的。
所以詭辯方法是與實用主義的主觀主義、相對主義不可分的。
根據以上看法,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與實用主義是根本不同的。
我們不要為字面上偶爾的“相同”所迷惑、欺騙。
列甯說得好:“當人們還不會從任何一種有關道德、宗教、政治和社會的言論、聲明和諾言中揭示出這些或那些階級的利益時,他們無論是過去或将來總是要在政治上作受人欺騙和自己欺騙自己的愚蠢的犧牲品的。
”試圖運用列甯這裡所提出來的這種階級分析的武器,我們就不難在實用主義者表面上與我們相同的詞句、言論和聲明中去揭示出其階級利益的内容實質,而不緻于在政治上受欺騙,也不至于受他們表面上和詞句上的“普遍形式”的欺騙,而陷于抽象繼承法的泥坑裡。
因此根本不承認客觀規律,從而也就不承認客觀規律的反映。
實用主義者不唯反對反映論,而且主張相對真理,絕對化相對真理。
他們不但反對絕對真理,也反對客觀真理、普遍真理,他們認為真理是拿來用的,用後就可以丢掉。
他們認為真理是工具,是人造的,是權宜之計,是相對的,因而真理也就是沒有曆史發展的。
實用主義者的相對真理論是與他們的反對反映論,與他們的主觀主義、反對客觀真理的思想不可分的。
所以他們認為:真理與個人實用相對、與人的主觀性情相對。
他們從抽象的“人性論”出發,特别強調真理是相對于人的性情。
人的性情不同,看真理就不同,人的欲望不同,看真理也不同。
照他們看來,世界觀、理論、學說都是受人的性情所決定的。
由于真理是相對的,沒有客觀真理,人們也無法按照客觀規律辦事,所以他們認為人生是“冒險”。
實用主義者對外面發生的事情,不是去加以客觀的反映,找出其發生、發展的規律,而是把它看作是臨時應付的突然事變,看作是“挑戰”,看作是用來滿足欲望的“機會”。
“冒險、挑戰、機會”,三詞一般人當然也都可以使用,這或許基于健康常識,但他們用不着有一套主觀唯心論的實用主義的哲學體系。
所以他們認為世界沒有必然性,一切都是偶然的。
他們持非決定論。
生活沒有長遠目的,隻是求實用,抓機會,應付挑戰。
從方法上來看,他們這種真理論是形而上學地把相對與絕對割裂開,不懂得“相對之中有着絕對”(列甯語)。
而且極端的相對主義必然導緻主觀主義和詭辯。
列甯說:“對于主觀主義和詭辯說來,相對隻是相對的,是排斥絕對的。
”形而上學方法和詭辯論就是實用主義方法論的實質。
實用主義的方法是形而上學的等同論,根本反對辯證法。
他們認為經驗就是自然,自然就是經驗,把經驗與自然混同起來,等同起來;沒有由物質到精神、精神到物質,由客觀到主觀再由主觀到客觀,由存在到思維再由思維到存在的對立統一和發展的飛躍過程。
他們把認識和實踐、反映外界的觀念和改變外界的行為混淆、等同起來。
他們認為觀念是行為構成,觀念的差别就是行為的差别,認識本身就是改變對象的行動,沒有由實踐到理論再由理論到實踐這個辯證的發展飛躍的過程。
他們隻知道失敗就是不真,成功就是真;不知道失敗可以轉變為成功,失敗是成功之母,在形勢對比不利的條件下,掌握真理的先進勢力也會遭受暫時的失敗。
但是最後還是要勝利。
他們沒有這種遠見,就隻知道眼前成功是正确的。
他也不知道,在認識過程裡,人的思想、方案、方針、政策,并不完全正确,通過實踐過程,可以作些修改、補充,甚至可以完全改變。
他們隻知道,形而上學地片面地、主觀主義地強調“實用”、“成功”、“勝利”,事實上這是靠不住的,是不能達到預期目的的。
在違反客觀規律、形勢不利的條件下,實用主義者為了要達到主觀願望上的“成功”、“勝利,于是他們就不得不利用詭辯,混淆概念,歪曲名詞,颠倒黑白,把失敗說成是“成功”,把資産階級專政說成是“民主”,把法西斯特務統治說成是“自由”,把對敵投降說成是阿Q式的“勝利”。
因為,反正真理是相對的,實在、真理是人造的,為了滿足主觀的欲望、利益,順随自己的性情、興趣,是可以進行詭辯、自欺欺人的。
所以詭辯方法是與實用主義的主觀主義、相對主義不可分的。
根據以上看法,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與實用主義是根本不同的。
我們不要為字面上偶爾的“相同”所迷惑、欺騙。
列甯說得好:“當人們還不會從任何一種有關道德、宗教、政治和社會的言論、聲明和諾言中揭示出這些或那些階級的利益時,他們無論是過去或将來總是要在政治上作受人欺騙和自己欺騙自己的愚蠢的犧牲品的。
”試圖運用列甯這裡所提出來的這種階級分析的武器,我們就不難在實用主義者表面上與我們相同的詞句、言論和聲明中去揭示出其階級利益的内容實質,而不緻于在政治上受欺騙,也不至于受他們表面上和詞句上的“普遍形式”的欺騙,而陷于抽象繼承法的泥坑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