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艾思奇同志“批判胡适的實用主義”的一些啟發和意見

關燈
揚杜威為哲學史上的“一個大革命家”,但欺騙不了人,實用主義歸根結蒂還是主觀唯心論,還是沒有逃出貝克萊、馬赫的圈套。

    但實用主義中确有其不同于貝克萊、休谟及馬赫的經驗主義之處,必須明确标舉出來,指出其同中之異,作為集中批判的對象。

    杜威所講的經驗,與英國經驗主義者和德國馬赫派主要差别在于杜威特别強調觀念或經驗的效用、功用或活動方面。

    譬如就心理學思想而論,英國經驗主義者注重觀念與觀念的聯系,建立聯念論的心理學。

    實用主義者則注重觀念的功能、機能,強調意識的目的活動和選擇作用,而成立其機能派心理學。

    雖說兩派心理學都同樣是唯心論的,但其派系間的矛盾和差别,已到了不可忽視的程度。

    英國現時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康福斯,在其所著《保衛哲學》一書中,也承認杜威的認識論和英國經驗主義者有如下三點差别:(一)杜威把觀念和理論認作“行動的規劃”,适應環境,再造自然的“工具”。

    (二)觀念不是對象的靜的反映,而是對于對象的一種“反動”(reaction)。

    實用主義者注重“觀念的兌現價值”或實際效果。

    (三)實用主義不感興趣于把觀念拿來同實在相比較,而着重于找出辦法去改變實在。

    康福斯複指出,從社會背景看來,實用主義反映美國成長着的資本主義,表現了工商業資本家對于最高額利潤的急迫尋求。

    而在英國則資本主義文化和舊日地主貴族文化混合在一起,因此英國的哲學(包括馬赫派的主觀唯心論者羅素的哲學在内)必須适合有閑階級的觀點,比較注重抽象煩瑣的理論。

     特别值得注意的,杜威的實用主義與英國經驗主義的差别還引起他和羅素之間的矛盾和反唇相譏。

    羅素說:“杜威博士的觀點,其特異之處在于與工業社會和集體企業的時代相諧和。

    它對于美國人有很強的感召力那是很自然的。

    ”而杜威卻對此感到不痛快,答複道:“羅素先生照例把實用主義關于認識的理論和美國工業社會令人厭惡的諸方面相聯系的習慣,其[可笑的]情形正如我把他的哲學和英國的地主貴族的利益相聯系一樣。

    ”杜威的話也同樣令羅素感覺“遺憾和驚異”。

    很有趣的是這兩位現代英美馬赫主義的主觀唯心論的頭子,互相揭露對方的階級背景,互相感覺到不好受。

     所以承認實用主義和英國的經驗主義有着某些差别,并不是承認實用主義有什麼進步的意義,主要目的乃在于更好揭穿其打起重實踐,重實際效果,重改變社會等幌子,希圖魚目混珠,以代替并反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欺騙性。

    其次更便于他們反對反映論,主張相對真理論、偶然論以及離開對客觀現實發展規律的科學反映,不求自我改造,即無批判地,不反省地着手改變實在的盲目冒險主義等等。

    事實上實用主義的這些主觀唯心論的特點和反動實質,艾思奇同志在他的文章中第三節批判實用主義的“認識論和真理論”時,都已經多少有了一些正确的揭露和批判。

    不過如果再明确指出某些論點是實用主義異于舊經驗主義之處,可能聯系得更好,重點更明确突出了。

     第二,艾思奇同志認為胡适“在‘科學與人生觀’的論戰裡提出一套近似機械唯物論的所謂‘自然主義的人生觀’”,隻要“近似”二字了解為“似是而非”的意思,我完全可以同意。

    他并且立即警告我們不要上胡适的當,不要“看了他這些個别的文字就以為他在哲學上是一個唯物論者和真正科學的擁護者”。

    他并且從總傾向上指出胡适這種“自然主義的人生觀”是在信仰主義的基礎上提出來的。

    這也說得十分正确,我完全同意的。

    不過值得商榷的就是,艾思奇同志摘引了胡适談“自然主義的人生觀”中幾句話,并且說:“應該承認,在胡适談哲學問題的文章中,這幾段話,隻有這幾段話是帶有真正唯物論的和真正科學的氣味的。

    ”這至少在提法上是容易引起誤會的。

     不用說,艾思奇同志很了解一個人的思想是否唯物,決不是依據幾句話,從“個别文字”上就可以下判斷的。

    因為即使一個人把馬克思主義的書籍讀得爛熟,把幾條唯物論的語句抄錄下來,誰也不會承認他具有真正唯物論的氣味。

    何況胡适隻是抄錄了幾條他自己明白說是“二三百年的科學常識”,各條間既無内在聯系,又未加以分析發揮,誠如艾思奇同志所指出,與胡适的主觀唯心論形成了一個“似乎很奇怪的矛盾現象”,這類淺薄無聊、賤價抄襲而來的“個别字句”,當更不能承認它有什麼真正唯物論的和科學的氣味。

     其次,在現代科學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中,一般唯心論者(甚至包含有許多神學家在内)大概都具有一些科學常識,而且他們一般也不敢公開反對科學常識,而他們“巧妙”的手段乃在于故意歪曲并利用科學的結論以為宗教和唯心論服務。

    這種欺騙的手段在胡适這裡就表現得很明顯。

    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