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與尼采

關燈
一、叔本華(1788—1860) 叔本華的主要著作《意志與觀念之世界》一書初出版于1818年,與黑格爾的《大邏輯)》(1812—1816)、《哲學全書》(1817)和《法哲學原理》(1821)等書差不多同時出版。

    但直到1850年以後,他這書才得到多數讀者盛大的歡迎。

    這或許由于自1848年歐洲革命運動後,資本主義已走下坡路,叔本華的悲觀主義敏感地反映了充滿矛盾和危機的資本主義世界。

    他的學說在一群為物質享樂所滿足的、但同時又感到厭倦無聊的資産階級中受到歡迎。

     他的學說可分幾點評述: (一)觀念的世界.他從康德出發認為通過時空的形式和因果原則呈現出來的世界乃是與主體相對的,不能離主體而獨立存在的現象界。

    換言之,我們所經驗的在時空中有因果聯系的世界,乃是觀念的世界,是現象界而不是物自身。

    而時空乃是“個别化的原則”,故時空中的事物,都是彼此相間、彼此相續的個别事物,而不是第一性的物自身,而隻是物自身的表現。

     (二)意志的世界叔本華所說的物自身既不是物質,也不象康德所說那樣不可知。

    他指明物自身就是意志。

    他認為人與物,生物與無生物共同的求生存的意志就是他所謂宇宙意志。

    理智是意志原始活動的産物。

    理智隻是受意志支配、為滿足意志的欲求的仆役。

     他肯定意志為物自身,為第一性的東西,這是他的唯意志主義。

    資産階級社會的矛盾與危機,資産階級的軟弱性,再加上他所受印度佛學的影響,使得他走入悲觀論,否定意志,逃避現實鬥争和反理性主義的途徑。

     (三)悲觀論這宇宙意志他認為是盲目的,任性的,不合理性的。

    它是事物對生存的肯定與固執,不停息的掙紮。

    從人生方面說,人的意志是痛苦的根源。

    且生活的痛苦随知識之增加而增加。

    人有意欲就是有所不滿足,有所要求。

    要求達不到是痛苦,要求達到了滿足了,人又會感得厭倦煩膩。

    這種厭膩也仍是痛苦。

    人的生活就是在不滿與厭膩的往複循環中。

    人生苦多樂少,苦正樂負(無痛苦),苦無限(如被人吃掉,其苦無限),樂有限(如吃人之樂,其樂有限)。

     (四)意志的否定與解脫這種悲觀的思想使得他去否定生存的意志以求痛苦的解脫。

    解脫的途徑有二:(1)對于永恒理念的無意志的靜觀。

    包含兩方面:一是純藝術的欣賞,一是純學術(科學,哲學)的研究。

    他認為藝術和哲學,其目的均在觀賞柏拉圖式的永恒理念。

    這種無意欲超實用的靜觀,無所為而為(disinterested)的靜觀可以使人解脫生活之欲。

    他充分表明了“為藝術而藝術,為學問而學問”的資産階級個人主義脫離群衆與客觀實際的傾向。

    (2)對于人類的忘我的悲憫與同情心(Mitleid)。

    自己因同情他人的痛苦而忘掉自己的痛苦。

    有痛苦的人因得到他人的同情會覺得痛苦減輕。

    他于取消了教會與神學後,而提出同情心以保留基督教所謂“愛”和佛教所謂“悲”。

    作為一個屬于資産階級,脫離實際,獨善隐居的個人主義者,叔本華所提出的解脫方法,不過是為藝術而藝術,為學問而學問的靜觀。

    這隻是資産階級的玩意兒,并不是人民的藝術,也不是人民的科學。

    個人生活非常自私自利、意氣用事、性情乖僻的叔本華,而高談悲憫或同情心,縱不是出于虛僞,也隻表示他輕視人憐憫人自高自大的情緒,及他個人主觀的無實際服務意義的“人我一體”的神秘境界或宗教情緒罷了。

     下面再分幾點評述尼采的學說。

     二、尼采(1844—1900) (一)尼采與叔本華.漸趨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