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馬斯·希爾·格林

關燈
宗教的沖突,知識階層對哲學的懷疑。

    格林所擔負的主要任務就是架設一道溝通詩、獨斷神學和科學之間的橋梁。

    一開始,他惋惜在他的時代,宗教和科學、信仰和理性的地位未得到正确安排的危險現象,于是他提出單獨用哲學形式辯護信仰和道德。

    所以,我們必須經常想到在格林的思想裡宗教的動機是很強烈的,他的哲學首先是意在當作一種拯救靈魂的方法。

    這是理解格林的關鍵。

    他的公共福利的概念,自我完善的概念,以及他對享樂主義的反對,都是充滿着宗教激情的。

    他有一種追慕永恒和精神生活的熱情。

    他并不是為論證而論證,當他著述時,他也不是想要顯示自己的聰明才智,而這似乎是許多哲學家所愛好的。

    這一點通過他對道德理想的學說的否定意義的評價明顯表現出來。

     格林是完全知道當時流行的信仰和理性之間對立的危險。

    他認為沒有理性的信仰是迷信,沒有信仰的理性是無希望的懷疑主義。

    信仰和理性之間的沖突是由于既誤解了信仰,也誤解了理性。

    他指出許多方法可以使理性不僅不與信仰發生沖突,而且還與信仰處于圓滿的和諧之中: (一)知識和信仰在自我意識裡同樣都有它們的根源。

    實在性的意識,完善性的意識(這是神的意識)同樣都是科學和宗教的源泉,理性和愛的源泉。

    在這兩方面裡,神使他自己同我們交往,在這兩方面裡,我們從我們的有限性裡得到部分自由,返回到我們真正的自我。

    這種意識并不是某種向我們證實神的存在的東西,它本身就是我們内心中的神的表現。

    換句話說,科學和宗教的目标都在于達到自我實現和自我滿足。

    這就是格林所憧憬的最高的善。

    因此,科學和宗教是不應有沖突的。

     (二)理性可以給信仰提供理性基礎。

    格林試圖表明在我們日常生活和語言中,有一種力量在那裡活動,如果我們遵循這種力量的指導,就可以在我們面前展現出精神生活的全部高度和深度。

    實現這種理想的正确方法就是指明這種力量為何物,探知這種力量,為高尚道德找出理性基礎。

    這裡,格林的意思是說理性能夠幫助我們理解神,為信仰提供理性基礎,所以,宗教可以擺脫迷信、神秘或奇迹,“理解為了增進信仰”(IntellegoutCredam)就是格林的态度。

     (三)理性和信仰是我們獲得自由的兩種既有分别而又互相關聯的途徑。

    有兩種獲取自由的方法:一種是通過外在的世界,我們理解物理的自然或事變的聯系之綱。

    這種方式是發現規律,規律雖然不是人的精神所造成,但一當發現了,規律對于人的精神就好象是它的固有的家常之物,使人的精神從自然的束縛中解脫出來。

    雖然我們不能完全達到自由,然而,在理解世界方面每進展新的一步就是自我解放的一步。

     獲得自由的另一種途徑是通過神聖的精神,我們把自己與永恒的規律等同起來。

    我們自身與顯示在自己周圍的規律的同一性使我們從邪惡中帶來善。

    他之所以變得自由,既不是由于脫離必然的東西,也不是由于盲目屈從必然的東西,而是由于認識到自身的軟弱和依賴性,要求有一個神聖的存在,人對這樣一個存在的尊崇和服務,就是他的一種完滿的自由。

    所以,人的自由是與他自己固有的創造性、他的最高創造力、他對道德理想的忠誠,象殉道者那樣的獻身精神成正比例的。

    對這自由的人,所有周圍的環境同樣皆是可塑性的材料。

     在格林那裡,我們看到信仰和理性兩者都是支配環境的工具,兩者都是達到自由的方式,兩者都有助于人們遵循永恒的規律,達到自身與神明的合一境界。

    在這兩者之間完全不可能找到任何沖突的地方。

    在格林這裡,我們發現了斯賓諾莎偉大的思想,即“我們追求真理,真理能使我們自由”。

     格林對道德哲學所做的另一貢獻就是自我和他人的一緻性,或者說,個人利益與公共福利的一緻性。

    他的理論不僅開創了消極民主到積極民主的道路,而且也有宗教的意義。

    現在讓我們考察一下格林達到他的公共福利理論的過程。

     (一)他的形而上學的自我理論。

    嚴格地從形而上學觀點看來,并沒有排除其他自我的自我這種東西。

    在格林看來,本身隻是單一的東西就是不存在的東西。

    任何東西的實在性就在于超出自身指向其他的東西。

    換句話說,實在的東西本身永遠不是一個抽象的自我同一,而是異中之同一,或有差别的同一。

    任何單一的東西都不能離開它的全體而存在。

    或者象格林所說的:“從一個事物抽出許多關系,就變成無物。

    ……單一的東西除非為關系所規定,否則就是無物,而關系就是它們單一性、孤立性的否定。

    ” (二)從心理學講來,一個自我意識的存在,在完善地意識到其自身時,也意識到自身之外的其它東西。

    在完善的自我意識裡,這種雙生而又不可分離的活動就可以無差别地表現為連續地把自身放進他物,或者連續把他物投入自身。

     (三)“公共福利”(commongood)是個人和社會存在的基礎。

    關于個人和社會的相互滲透,格林講得最好。

    他說:“社會生活對于個體性,正如語言對于思想。

    語言預先假定以思想能力為前提,但是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