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桑提耶納
關燈
小
中
大
迸湧如泉,在世界裡發現不少新奇,替世界平白地添上無窮盡的富麗。
而且,“知萬物之為幻夢,則幻夢仍可為真”,見得現實為空,則空仍為現實;這樣人類的創造性就大為增加。
桑提耶納又說:“存在會殘殺别的存在。
”就是一個存在必須以旁的許多存在的毀滅來作為它存在的前提。
但詩人的幻想卻可以鸢飛魚躍活潑潑地加以發揮,萬壑争流而互不相悖,決沒有妨礙其他的幻想和事實的可能。
因此,這種無明的印度式的懷疑乍看似乎消極,但消極後面卻具有無比的積極性。
當然,這種思想免不了它壞意義下的流弊。
講佛學講入了左道旁門的,會毫不顧忌地做出許多壞事來;一切的仁義道德、風俗傳統、責任約束都是虛幻的,都可以滿不在乎。
但一切的事物又都是真的,就是不問是好是壞,都是可為的。
這樣,講佛學的簡直成了社會上的罪魁了。
不過從好意義上面說來,諸凡文學上的幻想、科學上的假設都要有幾分超脫現實的豁達的精神才會産生;就是人格和精神,如果老是在現實束縛裡面斤斤計較,也是絕對沒有自由灑脫可言的。
所以,桑提耶納又說:“人在存在的時候,解脫永遠不能完成(因為有本能信仰的執着),死亡以後,解脫又失去了它的意義(因為已經不是生物,不得稱為解脫了)。
所以隻要見得出萬象皆空,那麼當下就可以得到解脫,感覺着不為物役的自由。
”這就是他在消極方面,替他那富于詩意的潇灑的生活所作的理論根據。
桑提耶納哲學裡的本性世界相當于柏拉圖的理念世界,不同處在桑提耶納以為柏拉圖理念的道德意味和政治意味都太濃厚,而且認為理念有目的性,這些都為桑提耶納的本性說所不取。
因此把柏拉圖理念說的上面幾點除去,就可得到桑提耶納本性說——他的本體論的近似了。
“本性”(essence)不是世界裡面的事,也不是經驗裡面的物,它隻是一種極其純粹的抽象的性質,一種永恒存在、不變不滅的、本身沒有任何作用的理念。
這種本性的數量無限多,内容無限富,不随主體而改變,也即是離心而獨立,因此它可以存在(其實應當稱為“在”,見下文)于人類知識範圍以外,不為人所發現。
本性就代表事物的本質,亦即新實在論所說的共相界,有普遍性,又有個性,如“紅”這一個本性和其他顔色比較起來,當然有它的個性,但對所有紅的事物來說,它又具有普遍性了。
上面我們說本性“存在”于人類知識範圍之外,其實本性是不存在的;它隻是“在”,而不是“存在”于時空之中。
它放棄了存在而得到了補償這損失的“在”的永恒,成為在時空之中生滅變化的事物的不可缺少的背景。
随時随地,任何事物都能表現某種本性,而任何事物也都能失掉,或者說錯過了其他的某些本性。
譬如黑闆表現了黑的本性,但就不得不失掉“紅”。
一切本性都是不斷地無變化地重複着的,如黑的本性在黑闆上的不作任何變更。
因此本性就是事物的本質,就是任何存在所必須負荷的性格。
當然一個事物也可能把某一本性失掉而變成另一事物,但是任何事物都不能沒有本性而存在。
事物在現實世界中随時随地都在變遷發展,維持着它的生存。
在這種變遷發展的過程中,抛棄掉某些本性而換上另一些本性自是不可避免的現象,猶如黑闆和白牆在變化過程裡面可能變成白闆和黑牆。
這就是本性的抛棄和增添,這也就是本性的交換。
因此本性自身雖然不能變化,卻是可交換的。
本性有如衣服,可以穿上也可以脫掉。
事物有如優伶,今天演關羽的并不表示明天就不能演曹操。
而衣服,關羽,曹操,都是沒有任何改變的。
在這種意義下,本性世界就成了潛在世界,具有着無涯的繁富和永恒的靜穆的世界。
這世界要靠我們的靜觀體會才能見到。
它是我們知識的對象,是我們理智生活的來源。
我們理智生活裡的種種經驗,譬如孝悌忠信等道德的行為,都不過是孝悌忠信等本性的表現罷了。
它是一種空曠虛靈的富于新奇、甜美而又孤寂靜穆的境界。
這靜穆境界被玄學家所沉思,被詩人所歌頌向往,猶如經曆了千辛萬苦九死一生而達到的至善的樂園。
又如在飛機中,在馳向遠方的火車中忽然看見的一片美山好水。
人在發現它的那一刹那間會心曠神怡,胸襟開朗,俨如成了一個透明無渣滓的存在——這就是桑提耶納所說的本性世界對于人類精神的淨化作用。
因此,本性世界超出了實用的急需性,沒有危險,沒有毒狠,是天真詩人歌頌膜拜流連忘返的國度。
“在我們靜觀本性時,心中彌布着詩意,這就是詩,這也就是直覺。
”桑提耶納之所以為叔本華學派者即在此。
著者二十年前讀桑提耶納著作
而且,“知萬物之為幻夢,則幻夢仍可為真”,見得現實為空,則空仍為現實;這樣人類的創造性就大為增加。
桑提耶納又說:“存在會殘殺别的存在。
”就是一個存在必須以旁的許多存在的毀滅來作為它存在的前提。
但詩人的幻想卻可以鸢飛魚躍活潑潑地加以發揮,萬壑争流而互不相悖,決沒有妨礙其他的幻想和事實的可能。
因此,這種無明的印度式的懷疑乍看似乎消極,但消極後面卻具有無比的積極性。
當然,這種思想免不了它壞意義下的流弊。
講佛學講入了左道旁門的,會毫不顧忌地做出許多壞事來;一切的仁義道德、風俗傳統、責任約束都是虛幻的,都可以滿不在乎。
但一切的事物又都是真的,就是不問是好是壞,都是可為的。
這樣,講佛學的簡直成了社會上的罪魁了。
不過從好意義上面說來,諸凡文學上的幻想、科學上的假設都要有幾分超脫現實的豁達的精神才會産生;就是人格和精神,如果老是在現實束縛裡面斤斤計較,也是絕對沒有自由灑脫可言的。
所以,桑提耶納又說:“人在存在的時候,解脫永遠不能完成(因為有本能信仰的執着),死亡以後,解脫又失去了它的意義(因為已經不是生物,不得稱為解脫了)。
所以隻要見得出萬象皆空,那麼當下就可以得到解脫,感覺着不為物役的自由。
”這就是他在消極方面,替他那富于詩意的潇灑的生活所作的理論根據。
桑提耶納哲學裡的本性世界相當于柏拉圖的理念世界,不同處在桑提耶納以為柏拉圖理念的道德意味和政治意味都太濃厚,而且認為理念有目的性,這些都為桑提耶納的本性說所不取。
因此把柏拉圖理念說的上面幾點除去,就可得到桑提耶納本性說——他的本體論的近似了。
“本性”(essence)不是世界裡面的事,也不是經驗裡面的物,它隻是一種極其純粹的抽象的性質,一種永恒存在、不變不滅的、本身沒有任何作用的理念。
這種本性的數量無限多,内容無限富,不随主體而改變,也即是離心而獨立,因此它可以存在(其實應當稱為“在”,見下文)于人類知識範圍以外,不為人所發現。
本性就代表事物的本質,亦即新實在論所說的共相界,有普遍性,又有個性,如“紅”這一個本性和其他顔色比較起來,當然有它的個性,但對所有紅的事物來說,它又具有普遍性了。
上面我們說本性“存在”于人類知識範圍之外,其實本性是不存在的;它隻是“在”,而不是“存在”于時空之中。
它放棄了存在而得到了補償這損失的“在”的永恒,成為在時空之中生滅變化的事物的不可缺少的背景。
随時随地,任何事物都能表現某種本性,而任何事物也都能失掉,或者說錯過了其他的某些本性。
譬如黑闆表現了黑的本性,但就不得不失掉“紅”。
一切本性都是不斷地無變化地重複着的,如黑的本性在黑闆上的不作任何變更。
因此本性就是事物的本質,就是任何存在所必須負荷的性格。
當然一個事物也可能把某一本性失掉而變成另一事物,但是任何事物都不能沒有本性而存在。
事物在現實世界中随時随地都在變遷發展,維持着它的生存。
在這種變遷發展的過程中,抛棄掉某些本性而換上另一些本性自是不可避免的現象,猶如黑闆和白牆在變化過程裡面可能變成白闆和黑牆。
這就是本性的抛棄和增添,這也就是本性的交換。
因此本性自身雖然不能變化,卻是可交換的。
本性有如衣服,可以穿上也可以脫掉。
事物有如優伶,今天演關羽的并不表示明天就不能演曹操。
而衣服,關羽,曹操,都是沒有任何改變的。
在這種意義下,本性世界就成了潛在世界,具有着無涯的繁富和永恒的靜穆的世界。
這世界要靠我們的靜觀體會才能見到。
它是我們知識的對象,是我們理智生活的來源。
我們理智生活裡的種種經驗,譬如孝悌忠信等道德的行為,都不過是孝悌忠信等本性的表現罷了。
它是一種空曠虛靈的富于新奇、甜美而又孤寂靜穆的境界。
這靜穆境界被玄學家所沉思,被詩人所歌頌向往,猶如經曆了千辛萬苦九死一生而達到的至善的樂園。
又如在飛機中,在馳向遠方的火車中忽然看見的一片美山好水。
人在發現它的那一刹那間會心曠神怡,胸襟開朗,俨如成了一個透明無渣滓的存在——這就是桑提耶納所說的本性世界對于人類精神的淨化作用。
因此,本性世界超出了實用的急需性,沒有危險,沒有毒狠,是天真詩人歌頌膜拜流連忘返的國度。
“在我們靜觀本性時,心中彌布着詩意,這就是詩,這也就是直覺。
”桑提耶納之所以為叔本華學派者即在此。
著者二十年前讀桑提耶納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