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桑提耶納
關燈
小
中
大
通的哲學上把自然和人生打成一片的說法也加以反對。
他以為唯心論和玄學的錯誤之一就在把自我的意見、主觀的情緒滲進自然與宇宙的機構之中;自己有目的,就說宇宙有目的,自己在追求意義就說宇宙也在追求意義。
因此他認為必須把自己和自然分開,說:“我們隻要注重事實,不理名詞、議論和古人的陳言,我們就可以逃出玄學的圈套。
”這也就是要叫我們把主觀和客觀分開,不能對客觀存在加以主觀的解釋。
于是,唯心論那種注重曆史和文化傳統的态度遂被桑提耶納看成癡人說夢的态度。
他以為曆史上的事實都是過去了的陳迹,都是褪蝕了、消散了的無痕的春夢。
唯心論者的弱點就在不知道夢之為夢而不把它取消,卻偏偏要去圓夢,要對過去加以解釋,使過去理論化。
這在主張把握當下事實的桑提耶納看來,當然是可笑的徒勞。
此外,他認為唯心論的另一弱點就是拿對于事物的描繪來代替事物的本身,這又是上面所謂修辭學式的作用。
如貝克萊的“存在就是被感知”一語等于“存在就是被描述的”,又等于“存在就是被理性化了的”,這種情形正如拿桌子的觀念來代替桌子本身,都隻是修辭學上玩弄的花樣。
桑提耶納站在批判實在論的立場,要的卻是人對于客觀事物當下的直接的接觸。
唯心論在桑提耶納眼裡的第三個缺點也是從第二個缺點來的。
唯心論既然拿對于事物的描述來代替事物本身,于是把事物的本性認為事物本身,而事物本身反而成了徒具潛能,可被任何東西決定的,沒有形式的材料。
這,在桑提耶納意下是太忽略了物質——事物本身的本來功能了。
桑提耶納所了解的物質不隻是材料,不隻是潛能,它還能夠動,是運動的一個範圍,是存在的原則;一切可能,一切運動,一切事件都是從物質直接生發出來的。
把這點意思用到理念或者型式上面去,桑提耶納自然也反對唯心論那種“理念造成事物”的說法,也以為理念沒有任何力量來制造事物。
理念靜止寂寞,理念隻是從事物的諧和之中攝取來描繪事物、形容事物的東西。
它不是力,它不能制造事物。
當然,它也更不如唯心論者所說,是構成宇宙的真正的成分。
以上是桑提耶納反對玄學和唯心論的地方,在這裡我們不難看出他反對玄學也就是反對唯心論,他的駁诘的理論,不論對唯心論或對玄學,都是出自他的批判實在論的立場。
《懷疑主義和動物信仰》一書裡所表現的大概要算桑提耶納整個體系裡最主要的思想了。
他的懷疑主義,就是叫人不理睬一切過去的記載報告,解除千萬年來重重地壓在人類身上的文化負擔,那些曆史加給人類的束縛。
這樣,懷疑主義可以使人從重視他人意見的緊張困擾裡解放出來,可以使人掃除一切成見,保持理智上的自由和貞操。
懷疑主義叫人破除一切先入為主的信仰,以求達到真正的信仰、真正的聰明的行為,這是懷疑的第一步。
至于本能信仰,或者譯成動物的信仰,也即是肯定物質存在的信仰,這是一種“黑暗的原則”(DarkPrinciple),令人承認同時肯定外界的原則。
桑提耶納在這裡有一個比喻,他說,假如現在室外忽然飛來一塊石頭把我們打中了,我隻能夠承認,也必須承認有石頭打中了我,雖然我對什麼樣的石頭、如何會飛進來等等問題完全茫然。
我們對世界的存在也須作如是觀,外界有一震動(shock)我們就必須承認外界有一震動,外界的存在是武斷的,無理可講的。
外界的存在永遠在變遷之中,為外在關系所決定,不能自主,和一些不相幹的事物雜然并存,隻是本能信仰的對象而不是玄思的對象。
我們對于外在事物的認識都由此而來。
羅素也說過:“見了虮虱,隻消去捕捉它就是了,也沒有任何玄想的必要。
” 桑提耶納自己說過他喜歡研究印度的思想,這本能的信仰,所謂黑暗的原則,大體是從印度哲學裡“無明”這個觀念蛻化來的。
因此本能信仰一方面是信仰,一方面也就是懷疑。
本能信仰可以說是在盲目世界中的盲目的工作,它是無明的,直覺的執着的,而在經驗裡随時變遷的,每一事物也就都成了幻像。
被本能的信仰所執着的幻像當然可以懷疑,這就是批判實在論和新實在論不同的地方——批判實在論以為外界都是水月鏡花,而新實在論則以為外界真實無妄,雖然二者都同以為外界離心而獨立。
這種印度式的懷疑論,桑提耶納以為自有它的好處。
“見得萬象皆空”,以後接着的就是“則任何事物皆可不勞而成象”。
這有如首先廓清一間屋子,然後任何物件都可以自由地安放進去,所謂“一切赤地新立”。
于是在把曆史負擔,自我成見等等滌除幹淨以後,無限詩意、無限假設都可以
他以為唯心論和玄學的錯誤之一就在把自我的意見、主觀的情緒滲進自然與宇宙的機構之中;自己有目的,就說宇宙有目的,自己在追求意義就說宇宙也在追求意義。
因此他認為必須把自己和自然分開,說:“我們隻要注重事實,不理名詞、議論和古人的陳言,我們就可以逃出玄學的圈套。
”這也就是要叫我們把主觀和客觀分開,不能對客觀存在加以主觀的解釋。
于是,唯心論那種注重曆史和文化傳統的态度遂被桑提耶納看成癡人說夢的态度。
他以為曆史上的事實都是過去了的陳迹,都是褪蝕了、消散了的無痕的春夢。
唯心論者的弱點就在不知道夢之為夢而不把它取消,卻偏偏要去圓夢,要對過去加以解釋,使過去理論化。
這在主張把握當下事實的桑提耶納看來,當然是可笑的徒勞。
此外,他認為唯心論的另一弱點就是拿對于事物的描繪來代替事物的本身,這又是上面所謂修辭學式的作用。
如貝克萊的“存在就是被感知”一語等于“存在就是被描述的”,又等于“存在就是被理性化了的”,這種情形正如拿桌子的觀念來代替桌子本身,都隻是修辭學上玩弄的花樣。
桑提耶納站在批判實在論的立場,要的卻是人對于客觀事物當下的直接的接觸。
唯心論在桑提耶納眼裡的第三個缺點也是從第二個缺點來的。
唯心論既然拿對于事物的描述來代替事物本身,于是把事物的本性認為事物本身,而事物本身反而成了徒具潛能,可被任何東西決定的,沒有形式的材料。
這,在桑提耶納意下是太忽略了物質——事物本身的本來功能了。
桑提耶納所了解的物質不隻是材料,不隻是潛能,它還能夠動,是運動的一個範圍,是存在的原則;一切可能,一切運動,一切事件都是從物質直接生發出來的。
把這點意思用到理念或者型式上面去,桑提耶納自然也反對唯心論那種“理念造成事物”的說法,也以為理念沒有任何力量來制造事物。
理念靜止寂寞,理念隻是從事物的諧和之中攝取來描繪事物、形容事物的東西。
它不是力,它不能制造事物。
當然,它也更不如唯心論者所說,是構成宇宙的真正的成分。
以上是桑提耶納反對玄學和唯心論的地方,在這裡我們不難看出他反對玄學也就是反對唯心論,他的駁诘的理論,不論對唯心論或對玄學,都是出自他的批判實在論的立場。
《懷疑主義和動物信仰》一書裡所表現的大概要算桑提耶納整個體系裡最主要的思想了。
他的懷疑主義,就是叫人不理睬一切過去的記載報告,解除千萬年來重重地壓在人類身上的文化負擔,那些曆史加給人類的束縛。
這樣,懷疑主義可以使人從重視他人意見的緊張困擾裡解放出來,可以使人掃除一切成見,保持理智上的自由和貞操。
懷疑主義叫人破除一切先入為主的信仰,以求達到真正的信仰、真正的聰明的行為,這是懷疑的第一步。
至于本能信仰,或者譯成動物的信仰,也即是肯定物質存在的信仰,這是一種“黑暗的原則”(DarkPrinciple),令人承認同時肯定外界的原則。
桑提耶納在這裡有一個比喻,他說,假如現在室外忽然飛來一塊石頭把我們打中了,我隻能夠承認,也必須承認有石頭打中了我,雖然我對什麼樣的石頭、如何會飛進來等等問題完全茫然。
我們對世界的存在也須作如是觀,外界有一震動(shock)我們就必須承認外界有一震動,外界的存在是武斷的,無理可講的。
外界的存在永遠在變遷之中,為外在關系所決定,不能自主,和一些不相幹的事物雜然并存,隻是本能信仰的對象而不是玄思的對象。
我們對于外在事物的認識都由此而來。
羅素也說過:“見了虮虱,隻消去捕捉它就是了,也沒有任何玄想的必要。
” 桑提耶納自己說過他喜歡研究印度的思想,這本能的信仰,所謂黑暗的原則,大體是從印度哲學裡“無明”這個觀念蛻化來的。
因此本能信仰一方面是信仰,一方面也就是懷疑。
本能信仰可以說是在盲目世界中的盲目的工作,它是無明的,直覺的執着的,而在經驗裡随時變遷的,每一事物也就都成了幻像。
被本能的信仰所執着的幻像當然可以懷疑,這就是批判實在論和新實在論不同的地方——批判實在論以為外界都是水月鏡花,而新實在論則以為外界真實無妄,雖然二者都同以為外界離心而獨立。
這種印度式的懷疑論,桑提耶納以為自有它的好處。
“見得萬象皆空”,以後接着的就是“則任何事物皆可不勞而成象”。
這有如首先廓清一間屋子,然後任何物件都可以自由地安放進去,所謂“一切赤地新立”。
于是在把曆史負擔,自我成見等等滌除幹淨以後,無限詩意、無限假設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