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桑提耶納
關燈
小
中
大
桑提耶納(GeorgeSantayana,1863—1952)的父母本來是西班牙人,後來移居到美國去,因此他生長在美國,取得美國國籍。
他在哈佛自由傳統下面和詹姆斯、魯一士共同執教,三人的名望約略相當,不過詹姆斯、魯一士剛出名的時候他還是無聞的。
也許由于他身體裡面西班牙民族的血液,他是一個詩人氣息很重的自然主義者,和魯一士不同,和詹姆斯、杜威不同,和注重人文主義的自然主義者也不相同,因此他在美國哲學界是一顆光芒特異的孤星。
他是哲學家又是詩人,是在哲學著作中夾上自己詩集的學者。
現在他還健在,住在羅馬,退休已經二十多年,應當是九十左右的老人了。
桑提耶納的哲學著作可以分為兩個系統,代表他思想上的兩個時期,他的初期思想屬于文化哲學和價值論方面,著作有《常識中的理性》、《社會中的理性》、《宗教中的理性》、《藝術中的理性》、《科學中的理性》等;後期思想才代表他的純粹哲學,他的本體論、宇宙論、認識論和精神哲學各方面,著作有《存在王國》、《本性王國》、《物質王國》、《信仰王國》、《精神王國》等。
在這兩個時期中他另有一本1923年出版的《懷疑主義和動物信仰》(ScepticismandAnimalFaith),這也許算是他著作裡面最精彩的。
他晚年在哲學界上地位的奠定全靠這本書,我們講他的思想,也大體以這本書為根據。
在上述第一時期的書中,桑提耶納把人生分為三個階段: (一)自然階段。
這個階段是個人的形成,在這一階段中可以得到許多材料,以為将來過道德生活的準備。
《常識中的理性》就是專論這一階段的。
(二)自由階段。
這一階段裡的價值是友誼和對他人的不自私的同情,拿一種理想的興趣來作為社會集合的基礎。
社會是個人的,自由的,有情感的結合。
這階段也可以稱為進入社會生活的階段。
對于這一階段的種種在他的《社會中的理性》一書裡有詳盡的發揮。
(三)理想階段。
在這一階段裡,人類的關系超出了偶然的生理上的關系,超出了自然、心靈裡充滿理想的興趣,完全是為真理、為價值、為美而生活的結合,這才是真正的建基在宗教、哲學、藝術之上的絕對理想的同志式的情誼。
他的《宗教中的理性》、《藝術中的理性》、《科學中的理性》都是談的這一階段。
這裡面有他對宗教的看法,他以為宗教就是詩,宗教不是現實的,而是超現實的。
傳統宗教有實用背景,有偶然成分,有獨斷性,這些都是他認為傳統宗教價值有限的地方。
他本來不喜歡宗教,後來仍然受洗為天主教徒,就是因為天主教的藝術色彩較濃,而且他認為宗教可以美化人類的心靈,聖經就是美麗的詩篇,這些都是他和蔡元培先生提倡的“美育代宗教”之說相近的地方,也是他對宗教的新穎的解釋。
我們要研究桑提耶納的哲學,必須把握住他思想裡的兩個中心,一個是詩,一個是自然主義,我們應當注意他如何配合這兩個概念。
大體上,他的書裡可以說簡直沒有邏輯的辯難,隻是充盈着無涯的詩意,成為真正的叔本華學派,下文就要提到的他的“本性”相當于叔本華的“理念”,他的“動物信仰”則相當于叔本華的“生存意志”。
他們都是自然主義者,但不實用,不含工業意味,隻着眼在一種詩意彌布的價值上,和中國魏晉南北朝時代放恣山水說理談玄的自然主義具有同一的豐神。
在哲學上,桑提耶納又是“批判實在論”(theCriticalRealism)的代表,他的哲學裡當然有批判實在論者兩個根本的概念:本性和存在。
本性在時空之外,就是理;存在在時空之中,就是物,物離心而存在,理離心而獨立,二者都是和心毫不相涉的。
在這幾個中心思想的配合下面,桑提耶納提出了對于玄學和唯心論的批評。
他以為玄學隻是辯證法的物理學,就是拿邏輯、修辭學和道德觀念來解釋自然事物,并且決定事實,既不是純粹的物理學,又不是純粹的邏輯學,更談不上誠實不欺的文學。
玄學隻是這三樣東西的混合體,把理想的美的原則物理化,又把物理上的事實用修辭學來說開,以至于失卻事實本身的存在。
因此他主張三者應該嚴格地分開,不要再拿玄學來把三者的關系攪亂。
本來哲學裡有“使理想事實化,使事實理想化”的趨勢,理想太空洞缥缈了,要用事實來使它成型;事實太穢濁淺近,太沒有意義了,要用理想來把它加以淨化。
桑提耶納就反對這種趨勢,要把事實理想等各各返本歸真,不求聯合。
很多地方他都有這種二元論的色彩。
這種二元論色彩的另一表現就是他對普
他在哈佛自由傳統下面和詹姆斯、魯一士共同執教,三人的名望約略相當,不過詹姆斯、魯一士剛出名的時候他還是無聞的。
也許由于他身體裡面西班牙民族的血液,他是一個詩人氣息很重的自然主義者,和魯一士不同,和詹姆斯、杜威不同,和注重人文主義的自然主義者也不相同,因此他在美國哲學界是一顆光芒特異的孤星。
他是哲學家又是詩人,是在哲學著作中夾上自己詩集的學者。
現在他還健在,住在羅馬,退休已經二十多年,應當是九十左右的老人了。
桑提耶納的哲學著作可以分為兩個系統,代表他思想上的兩個時期,他的初期思想屬于文化哲學和價值論方面,著作有《常識中的理性》、《社會中的理性》、《宗教中的理性》、《藝術中的理性》、《科學中的理性》等;後期思想才代表他的純粹哲學,他的本體論、宇宙論、認識論和精神哲學各方面,著作有《存在王國》、《本性王國》、《物質王國》、《信仰王國》、《精神王國》等。
在這兩個時期中他另有一本1923年出版的《懷疑主義和動物信仰》(ScepticismandAnimalFaith),這也許算是他著作裡面最精彩的。
他晚年在哲學界上地位的奠定全靠這本書,我們講他的思想,也大體以這本書為根據。
在上述第一時期的書中,桑提耶納把人生分為三個階段: (一)自然階段。
這個階段是個人的形成,在這一階段中可以得到許多材料,以為将來過道德生活的準備。
《常識中的理性》就是專論這一階段的。
(二)自由階段。
這一階段裡的價值是友誼和對他人的不自私的同情,拿一種理想的興趣來作為社會集合的基礎。
社會是個人的,自由的,有情感的結合。
這階段也可以稱為進入社會生活的階段。
對于這一階段的種種在他的《社會中的理性》一書裡有詳盡的發揮。
(三)理想階段。
在這一階段裡,人類的關系超出了偶然的生理上的關系,超出了自然、心靈裡充滿理想的興趣,完全是為真理、為價值、為美而生活的結合,這才是真正的建基在宗教、哲學、藝術之上的絕對理想的同志式的情誼。
他的《宗教中的理性》、《藝術中的理性》、《科學中的理性》都是談的這一階段。
這裡面有他對宗教的看法,他以為宗教就是詩,宗教不是現實的,而是超現實的。
傳統宗教有實用背景,有偶然成分,有獨斷性,這些都是他認為傳統宗教價值有限的地方。
他本來不喜歡宗教,後來仍然受洗為天主教徒,就是因為天主教的藝術色彩較濃,而且他認為宗教可以美化人類的心靈,聖經就是美麗的詩篇,這些都是他和蔡元培先生提倡的“美育代宗教”之說相近的地方,也是他對宗教的新穎的解釋。
我們要研究桑提耶納的哲學,必須把握住他思想裡的兩個中心,一個是詩,一個是自然主義,我們應當注意他如何配合這兩個概念。
大體上,他的書裡可以說簡直沒有邏輯的辯難,隻是充盈着無涯的詩意,成為真正的叔本華學派,下文就要提到的他的“本性”相當于叔本華的“理念”,他的“動物信仰”則相當于叔本華的“生存意志”。
他們都是自然主義者,但不實用,不含工業意味,隻着眼在一種詩意彌布的價值上,和中國魏晉南北朝時代放恣山水說理談玄的自然主義具有同一的豐神。
在哲學上,桑提耶納又是“批判實在論”(theCriticalRealism)的代表,他的哲學裡當然有批判實在論者兩個根本的概念:本性和存在。
本性在時空之外,就是理;存在在時空之中,就是物,物離心而存在,理離心而獨立,二者都是和心毫不相涉的。
在這幾個中心思想的配合下面,桑提耶納提出了對于玄學和唯心論的批評。
他以為玄學隻是辯證法的物理學,就是拿邏輯、修辭學和道德觀念來解釋自然事物,并且決定事實,既不是純粹的物理學,又不是純粹的邏輯學,更談不上誠實不欺的文學。
玄學隻是這三樣東西的混合體,把理想的美的原則物理化,又把物理上的事實用修辭學來說開,以至于失卻事實本身的存在。
因此他主張三者應該嚴格地分開,不要再拿玄學來把三者的關系攪亂。
本來哲學裡有“使理想事實化,使事實理想化”的趨勢,理想太空洞缥缈了,要用事實來使它成型;事實太穢濁淺近,太沒有意義了,要用理想來把它加以淨化。
桑提耶納就反對這種趨勢,要把事實理想等各各返本歸真,不求聯合。
很多地方他都有這種二元論的色彩。
這種二元論色彩的另一表現就是他對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