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特海
關燈
小
中
大
能用于全部事實,以得到總括的概念,形而上學的職務就在尋找一切瑣碎事物的普遍的原則,和恢複被選擇所忽略了的全體。
他以為科學由于本身方法的限制,不得不是選擇的,這個缺陷就得用哲學來彌補,形而上學的任務就在于用邏輯的、一貫的、必然的、概括的一些觀念來解釋經驗裡面的每一成分。
因此他說:“一切有成果的思想或是出諸藝術家的詩意的觀照,或是由于把可作邏輯前提的思想加以想象的發揮。
”這種說法,比起隻講分而不講全的新實在論者如摩爾等人的想法實在深刻多了。
因此有人說他是調和實在論和唯心論這兩個極端的哲學家,英國的亨勒(Hoernlé)在“唯心論的複活”一文裡更把他說成将唯心論主要學說建基在實在論上面的人,這些都是對于他的立場的争論所在。
不管這些争論将如何發展下去,我們卻隻需注意他在重全的觀點下對于科學和維也納學派的态度。
他說:“任何一個根本觀念,隻要是用來發揮同一理論系統的,一定都互為前提,假如把它們孤立化了,它們就将立刻失去它們的意義。
”因此,他反對分離,反對孤立,說:“我要提出對于一種流行觀念的抗議,這個流行觀念就是以為科學裡面那些抽象的理論是不可改變的。
”又說:“哲學有一個目的,就是向科學的前提、原則和基本概念挑戰。
凡是科學上的抽象說法,那些部分的真理,都必須指點出來。
”又說:“我一定要反對那些以科學理論的部分看法為不可修改的人。
”這種思想當然和維也納學派大相徑庭——維也納學派正是把哲學看成不能以真僞名詞去規定的、沒有意義的命題,隻可以當作詩來欣賞,而真理則是唯有科學才能得到的。
懷特海針對維也納學派這種讨論,說:“隻有哲學才能把科學選擇所忽略的全體恢複過來。
”“玄思哲學的概念,不能夠彼此孤立,沒有一件真正的事物可以從宇宙全體之中抽出,玄思哲學的職務就在說明這一點。
在一個孤立的命題中,什麼也沒有确定。
”他認為每個确定的實在都需要一個有系統的宇宙來維持它的生存。
每個命題都指出一件事實,而這事實如加以徹底的分析,必須指出宇宙的概括性質來才談得上解釋它,一定要從宇宙的概括系統出發才能夠确知每一命題的意義。
因此他說:“沒有自己支持自己的事實。
這裡有一個法規:在這個活生生的世界裡,要把一個命題從它系統的上下文中割裂出來是不可能的事情。
”這裡他提出了字面語言和完全命題的區别,例如形式邏輯上“或真或僞”的說法和求真知是不相幹的,這正和黑格爾所謂“或此或彼”的看法非常表面的意思一樣。
在反對抽象,反對孤立的态度下,懷特海對于藝術自然會備極推崇。
他說:“一個哲學系統必須使藝術、宗教、道德的興趣和自然科學上所提出的概念發生聯系。
”“假如我們要發現一個真正的内在核心的思想,必須從文學,特别是詩和戲劇裡面去搜求。
”他又講19世紀的浪漫主義運動道:“我們從詩人那裡,得到一個教訓,就是自然哲學必須包括下面這六種概念:變化,價值,永恒對象,綿延,有機和互相的彌漫滲透。
”他并不以他的哲學為詩,但這些話的意義就在說明詩人的腦筋是最敏感、最能夠一下就抓到核心的,因此哲學家應該從詩人那裡聽取教訓,一如謝林的主張。
在《過程與實在》中,懷特海也講到了宗教和哲學的關系。
他對宗教的看法我們且留在後面再講,這裡要說的就是他試圖把哲學上抽象的理性原則和實際生活中所發生的情感、目的聯系起來,認為這就是宗教。
他說:“我們需要一種調解,在這種調解裡面,情感的經驗能有概念的說明,而概念的經驗又可得到情感的表現。
”因此,懷特海的系統裡并不排斥宗教經驗和藝術生活于思考之外,隻取哲學上的小康主義。
他是希望能将宗教經驗和藝術思想與哲學調和,共冶于一爐而得能夠充分滿足人類精神生活的體系的哲學家。
懷特海根據上述這種求具體、求系統、求有機聯系的立場,對于下列幾個哲學上的概念是極端反對的。
第一是“空疏的實有”,就是離開了主觀感覺而以為有實有的看法。
他覺得這個錯誤的概念是由對于當前的直接性(presentationalimmediacy)的分析的錯誤造成的。
這些主張空疏的實有存在的人,以為在主觀的當前感覺之外,還可以想象孤立的真實事物的存在,這就是懷特海所堅決否認的。
懷特海對于這一問題的見解,非常接近于新實在論者所共同反對的貝克萊的“存在就是被感知”這種理論。
他說:“當我們肯定實有(actualentities)或實緣(actualoccasions)是真實經驗的時候,絕對不能缺少主觀的當下性(subjectiveimmediacy)或是主觀的情感。
”這種論調和一般新實在論及批評實在論都是不相容的,雖然懷特海常以實在論者自居。
第二是“單純地位”(simplelocation)的概念,就是一件事物在時間中占據一确定的刹那、在空間中占據一确定的地方這種概念。
這概念以為我們講到一件事物時,隻要說明它确定在何時何地,就算對它已經說明了。
懷特海以為自牛頓物理學出發的宇宙觀和休谟的經驗主義都建基在這個概念之上,而這個概念卻是絕對空疏、絕對錯誤的。
他說:“依照這個思想,我們隻說明了一件事物在此一時間此一空間中的關系而沒有指出它在其他時間空間中的關系。
”“這就是說此一物體在時空裡面占據一個孤立的地位,而不需要其他的時空系統來解釋它。
”因此,這種事物和整個的宇宙依然是孤立絕緣,仍陷入了懷特海所堅決反對的支離孤立的蔽障之中。
他說,這種思想方式是絕對抽象、絕對人為的思想方式,在我們的具體經驗中,從來沒有任何具體事實可以和這種理論符合;我們對于自然經驗的原始成分裡絕不具有這種單純地位性質的東西。
他批評牛頓,并沒有抹煞牛頓在科學上面那些偉大貢獻的意思;他以為過去的科學能夠進步,完全靠了這種抽象的概念,不過這是不能拿來解釋實際經驗的,這隻不過是科學上方便的假定罷了。
然而,過去受牛頓影響的人卻就拿這種抽象的單位來代替實際經驗裡的具體事物,過去的科學哲學于是都犯了把抽象認作具體,把假定認作真實經驗的所謂“具體誤置”的錯誤(thefallacyofmisplacedconcreteness)。
這就是牛頓思想被人誤用而為他所不得不指出的地方。
懷特海批評科學假定、科學前提的這種說法頗有柏格森的意味,而和康德的完全不同。
康德是從哲學出發,用邏輯來批評的;懷特海則是從科學本身出發而又超出科學的自我批判,他的玄思哲學究竟應該歸入哲學上的哪一派系雖然很難說,但他的批評科學之處卻是無論哲學家或科學家都一緻接受,認為具有很高價值的。
對于休谟,懷特海指出他的“簡單孤立的印象”這個概念和牛頓在物理學上那種單純地位的物體的假定同樣是理智的産物,是抽象的,不能在實際經驗裡找到證明的概念。
休谟以為印象是經驗中最親切最活潑最主要的成分,而懷特海則說這種印象因為是孤立的,因為沒有空間關系,隻有印象與印象、印象與感覺之間的聯系,反而是不能在實際經驗中證明的,是純粹外在的偶然的幻想産物。
休谟把這些孤立絕緣的簡單印象用習慣穿連起來,自以為找到了解釋心理現象的最基本最單純的起點,懷特海卻以為,如說這種高度抽象的産物具有物理上的在先性,是事實上最真實的東西,就不免和牛頓世界觀一樣地陷入具體誤置的錯誤。
因此他說:“每一經驗材料,都必須在全部的具體經驗裡面去認識;脫離了全部經驗的内容,我們将無法把握任何一個孤立的感覺或者印象。
所以休谟提出的純粹感覺和印象在經驗之中是不能找到的。
”他以為我們從洛克和休谟那裡得到的,隻以分析方法為多,至于真正的經驗哲學反而很少。
由于他們的注重理智,崇尚分析,最後終不免入于抽象,而受到懷特海的“抽象的傑作”之譏。
第三是自然的兩橛化(bifurcationofnature),就是不把自然認為有機的全體,而分成孤立、沒有聯系的兩部的看法,這孤立的兩部分,一為知覺裡面感覺到的實在,一為知覺裡面感覺到的構成世界的原因。
我們感覺到的世界,實在,如色聲香味等是知覺世界。
而由理智抽象推出的那一部分,如原子、電子、以太等是知覺世界的原因,用洛克的話來說,後者是所謂初性,而前者則是所謂次性。
把自然分成這樣孤立的兩部分的人,以為心靈就是這兩個絕緣世界的彙合溝通的處所,從心靈的觀點來看,初性世界是發動的原因,次性世界是受了初性世界這些原因的影響造成的。
因此這般人把自然分成兩方面:一是浮面上的現象,二是不表露出來的實在。
現象世界在意識之内而另外那個實在的世界卻能在意識之外潛伏地獨立地維持它的生存。
所以以二元論的立場看來,真實是沒有任何形迹可供人類把握的,人類意識能夠感到、知道的一切卻又都是些虛幻的現象。
這種二元論自然又堕入了懷特海所反對的不可知論的深淵。
因此,懷特海根本否認這種二元論的看法。
他認為我們對于
他以為科學由于本身方法的限制,不得不是選擇的,這個缺陷就得用哲學來彌補,形而上學的任務就在于用邏輯的、一貫的、必然的、概括的一些觀念來解釋經驗裡面的每一成分。
因此他說:“一切有成果的思想或是出諸藝術家的詩意的觀照,或是由于把可作邏輯前提的思想加以想象的發揮。
”這種說法,比起隻講分而不講全的新實在論者如摩爾等人的想法實在深刻多了。
因此有人說他是調和實在論和唯心論這兩個極端的哲學家,英國的亨勒(Hoernlé)在“唯心論的複活”一文裡更把他說成将唯心論主要學說建基在實在論上面的人,這些都是對于他的立場的争論所在。
不管這些争論将如何發展下去,我們卻隻需注意他在重全的觀點下對于科學和維也納學派的态度。
他說:“任何一個根本觀念,隻要是用來發揮同一理論系統的,一定都互為前提,假如把它們孤立化了,它們就将立刻失去它們的意義。
”因此,他反對分離,反對孤立,說:“我要提出對于一種流行觀念的抗議,這個流行觀念就是以為科學裡面那些抽象的理論是不可改變的。
”又說:“哲學有一個目的,就是向科學的前提、原則和基本概念挑戰。
凡是科學上的抽象說法,那些部分的真理,都必須指點出來。
”又說:“我一定要反對那些以科學理論的部分看法為不可修改的人。
”這種思想當然和維也納學派大相徑庭——維也納學派正是把哲學看成不能以真僞名詞去規定的、沒有意義的命題,隻可以當作詩來欣賞,而真理則是唯有科學才能得到的。
懷特海針對維也納學派這種讨論,說:“隻有哲學才能把科學選擇所忽略的全體恢複過來。
”“玄思哲學的概念,不能夠彼此孤立,沒有一件真正的事物可以從宇宙全體之中抽出,玄思哲學的職務就在說明這一點。
在一個孤立的命題中,什麼也沒有确定。
”他認為每個确定的實在都需要一個有系統的宇宙來維持它的生存。
每個命題都指出一件事實,而這事實如加以徹底的分析,必須指出宇宙的概括性質來才談得上解釋它,一定要從宇宙的概括系統出發才能夠确知每一命題的意義。
因此他說:“沒有自己支持自己的事實。
這裡有一個法規:在這個活生生的世界裡,要把一個命題從它系統的上下文中割裂出來是不可能的事情。
”這裡他提出了字面語言和完全命題的區别,例如形式邏輯上“或真或僞”的說法和求真知是不相幹的,這正和黑格爾所謂“或此或彼”的看法非常表面的意思一樣。
在反對抽象,反對孤立的态度下,懷特海對于藝術自然會備極推崇。
他說:“一個哲學系統必須使藝術、宗教、道德的興趣和自然科學上所提出的概念發生聯系。
”“假如我們要發現一個真正的内在核心的思想,必須從文學,特别是詩和戲劇裡面去搜求。
”他又講19世紀的浪漫主義運動道:“我們從詩人那裡,得到一個教訓,就是自然哲學必須包括下面這六種概念:變化,價值,永恒對象,綿延,有機和互相的彌漫滲透。
”他并不以他的哲學為詩,但這些話的意義就在說明詩人的腦筋是最敏感、最能夠一下就抓到核心的,因此哲學家應該從詩人那裡聽取教訓,一如謝林的主張。
在《過程與實在》中,懷特海也講到了宗教和哲學的關系。
他對宗教的看法我們且留在後面再講,這裡要說的就是他試圖把哲學上抽象的理性原則和實際生活中所發生的情感、目的聯系起來,認為這就是宗教。
他說:“我們需要一種調解,在這種調解裡面,情感的經驗能有概念的說明,而概念的經驗又可得到情感的表現。
”因此,懷特海的系統裡并不排斥宗教經驗和藝術生活于思考之外,隻取哲學上的小康主義。
他是希望能将宗教經驗和藝術思想與哲學調和,共冶于一爐而得能夠充分滿足人類精神生活的體系的哲學家。
懷特海根據上述這種求具體、求系統、求有機聯系的立場,對于下列幾個哲學上的概念是極端反對的。
第一是“空疏的實有”,就是離開了主觀感覺而以為有實有的看法。
他覺得這個錯誤的概念是由對于當前的直接性(presentationalimmediacy)的分析的錯誤造成的。
這些主張空疏的實有存在的人,以為在主觀的當前感覺之外,還可以想象孤立的真實事物的存在,這就是懷特海所堅決否認的。
懷特海對于這一問題的見解,非常接近于新實在論者所共同反對的貝克萊的“存在就是被感知”這種理論。
他說:“當我們肯定實有(actualentities)或實緣(actualoccasions)是真實經驗的時候,絕對不能缺少主觀的當下性(subjectiveimmediacy)或是主觀的情感。
”這種論調和一般新實在論及批評實在論都是不相容的,雖然懷特海常以實在論者自居。
第二是“單純地位”(simplelocation)的概念,就是一件事物在時間中占據一确定的刹那、在空間中占據一确定的地方這種概念。
這概念以為我們講到一件事物時,隻要說明它确定在何時何地,就算對它已經說明了。
懷特海以為自牛頓物理學出發的宇宙觀和休谟的經驗主義都建基在這個概念之上,而這個概念卻是絕對空疏、絕對錯誤的。
他說:“依照這個思想,我們隻說明了一件事物在此一時間此一空間中的關系而沒有指出它在其他時間空間中的關系。
”“這就是說此一物體在時空裡面占據一個孤立的地位,而不需要其他的時空系統來解釋它。
”因此,這種事物和整個的宇宙依然是孤立絕緣,仍陷入了懷特海所堅決反對的支離孤立的蔽障之中。
他說,這種思想方式是絕對抽象、絕對人為的思想方式,在我們的具體經驗中,從來沒有任何具體事實可以和這種理論符合;我們對于自然經驗的原始成分裡絕不具有這種單純地位性質的東西。
他批評牛頓,并沒有抹煞牛頓在科學上面那些偉大貢獻的意思;他以為過去的科學能夠進步,完全靠了這種抽象的概念,不過這是不能拿來解釋實際經驗的,這隻不過是科學上方便的假定罷了。
然而,過去受牛頓影響的人卻就拿這種抽象的單位來代替實際經驗裡的具體事物,過去的科學哲學于是都犯了把抽象認作具體,把假定認作真實經驗的所謂“具體誤置”的錯誤(thefallacyofmisplacedconcreteness)。
這就是牛頓思想被人誤用而為他所不得不指出的地方。
懷特海批評科學假定、科學前提的這種說法頗有柏格森的意味,而和康德的完全不同。
康德是從哲學出發,用邏輯來批評的;懷特海則是從科學本身出發而又超出科學的自我批判,他的玄思哲學究竟應該歸入哲學上的哪一派系雖然很難說,但他的批評科學之處卻是無論哲學家或科學家都一緻接受,認為具有很高價值的。
對于休谟,懷特海指出他的“簡單孤立的印象”這個概念和牛頓在物理學上那種單純地位的物體的假定同樣是理智的産物,是抽象的,不能在實際經驗裡找到證明的概念。
休谟以為印象是經驗中最親切最活潑最主要的成分,而懷特海則說這種印象因為是孤立的,因為沒有空間關系,隻有印象與印象、印象與感覺之間的聯系,反而是不能在實際經驗中證明的,是純粹外在的偶然的幻想産物。
休谟把這些孤立絕緣的簡單印象用習慣穿連起來,自以為找到了解釋心理現象的最基本最單純的起點,懷特海卻以為,如說這種高度抽象的産物具有物理上的在先性,是事實上最真實的東西,就不免和牛頓世界觀一樣地陷入具體誤置的錯誤。
因此他說:“每一經驗材料,都必須在全部的具體經驗裡面去認識;脫離了全部經驗的内容,我們将無法把握任何一個孤立的感覺或者印象。
所以休谟提出的純粹感覺和印象在經驗之中是不能找到的。
”他以為我們從洛克和休谟那裡得到的,隻以分析方法為多,至于真正的經驗哲學反而很少。
由于他們的注重理智,崇尚分析,最後終不免入于抽象,而受到懷特海的“抽象的傑作”之譏。
第三是自然的兩橛化(bifurcationofnature),就是不把自然認為有機的全體,而分成孤立、沒有聯系的兩部的看法,這孤立的兩部分,一為知覺裡面感覺到的實在,一為知覺裡面感覺到的構成世界的原因。
我們感覺到的世界,實在,如色聲香味等是知覺世界。
而由理智抽象推出的那一部分,如原子、電子、以太等是知覺世界的原因,用洛克的話來說,後者是所謂初性,而前者則是所謂次性。
把自然分成這樣孤立的兩部分的人,以為心靈就是這兩個絕緣世界的彙合溝通的處所,從心靈的觀點來看,初性世界是發動的原因,次性世界是受了初性世界這些原因的影響造成的。
因此這般人把自然分成兩方面:一是浮面上的現象,二是不表露出來的實在。
現象世界在意識之内而另外那個實在的世界卻能在意識之外潛伏地獨立地維持它的生存。
所以以二元論的立場看來,真實是沒有任何形迹可供人類把握的,人類意識能夠感到、知道的一切卻又都是些虛幻的現象。
這種二元論自然又堕入了懷特海所反對的不可知論的深淵。
因此,懷特海根本否認這種二元論的看法。
他認為我們對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