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穆爾·亞曆山大
關燈
小
中
大
存在于全體。
(二)一切存在的事物都發生在時空之内,他稱時空為“純事變”。
(三)時空是構成一切事物的基本質料。
這樣時空在他哲學裡面的地位正如泰利士的水,赫拉克利特的火。
他的哲學還不免帶了一些伊奧尼亞學派的氣息。
(四)時空所具有的唯一的性質就是運動。
一切事物都由時空構成,一切事物都在不斷運動,不斷發展之中。
宇宙也即成為一個事變之流彙集而成的大化流行的宇宙。
因此,亞曆山大又說時空合一體的時間這一面比空間那一面更為重要,因為時間是代表運動的。
他這裡所謂運動,大概指他所謂的“純運動”,至于純運動又是什麼,在他哲學裡面意義相當含混,頗難捉摸。
時空既是最基本的範疇,那麼時空上面當然應該有其他東西的建立,據亞曆山大的說法,時空上面的範疇,為物質,物質上面的範疇為生命,生命上面的範疇為心靈,心靈上的範疇為神(deity),這就是上面提過的他的層創說或突創說。
在時空這一基礎上,一層一層地依次突創出來,每一上層都是它的下層突創而出的性質。
神于是就是向上的沖力,與宗教的上帝不相幹。
這種層創或突創的動力,亞曆山大叫它做尼沙斯(Nisus),一種相當于柏格森“生命沖力”(élanvital)的澎湃上騰的力量。
這種力量在時空上面造出上述的四種範疇,實際上突創是沒有止境的,每一階層都不知它的上面将要創出何物,神雖然放在最上層,卻不就是宇宙的止境,神不過代表尼沙斯的上騰的力量而已。
這裡我們可以知道亞曆山大的層創論的确是個新奇的理論,它雖然和柏格森的生機主義有相似的地方,但不象柏格森那樣渾淪一如,它的創進是層次分明的。
它有範疇,但每一範疇的創生完全是從自然現象中發現而得的,不象普通所謂範疇的推演,如黑格爾辯證法的正反合之為邏輯的必然。
層層創進裡面,亞曆山大給心靈一個相當高的地位,他自謂不象唯心論那樣把心特别提高,也不象唯物論那樣對心特别貶低,他對心靈地位的安排自以為是用一種“忠于自然的态度”。
他自認為是不偏于唯心和唯物的新實在論者。
心靈的性質在亞曆山大系統裡沒有什麼太特别的讨論,他以為從許多生理狀态中,自然又創出了心理的性質,是為心靈。
心靈雖然生存、運動于生理條件之中,但本身卻不就是生理的,正如人以米麥為生,而人卻決非米麥一樣。
心的過程和神經過程是同一的存在,心的過程就是神經的過程,二者的分别隻是心的過程是用反省體會,以之為心的過程,而神經過程則是用外觀研究,以之為神經過程。
後者是生理學研究的對象,而前者則是心理學所以能夠成立的原因,因為心理學是要應用反省者的立場的。
亞曆山大對于心靈的學說中比較重要的一點,也是哲學上不能不牽涉的一點就是他對身心關系的說法。
一般說來,對于身心關系有三種解釋:一是身心交感,如笛卡爾所論的。
二是身支配心,即心的過程隻是生理活動的影子,叫做浮影論或浮象論(epiphenomenism),唯物論的看法。
三是心支配身,即一切都多受意志目的的控制,是某種意義下面的唯心論或精神主義。
亞曆山大在這三種說法裡面找出了一個折衷的看法,表面上是承認身心互相影響的,但理由卻是一種身心平行的理論。
心靈雖是心靈,但它本身有生理活動,有神經系統等物質的基礎,因此它可以影響身,身體雖是物質,但它的神經系統是有意識的,因此它可以影響心。
換句話說,就是身心不分,此一身心合一體影響彼一身心合一體,心甲因與身甲合一,通過身甲而影響身乙,當然也就影響到了心乙,不過心甲較身甲顯明,而身乙也較心乙更使人注意罷了,反之亦然。
這種說法大有斯賓諾莎的意味。
斯賓諾莎由這裡更進一步講到心物合一,講到凡物莫不有心,亞曆山大卻不如此,他以為一切心理過程裡都有神經作用相随,但不是一切神經作用都有心理過程相随,如反射作用,又如低等動物的有神經活動而無意識之類,從這點上面看,我們可以說斯賓諾莎是哲學上徹底的身心平行論,而亞曆山大則是新實在論的更加接近常識的心理學講法。
這種心身合一論實際上也是與亞曆山大形而上學的基本出發點時空合一有密切關系的,他說:身心關系正如時空關系,心身合一而心比身為重要,正如時空合一而時間比空間重要一樣。
他又說“時間是空間的心”。
我們思想意志的能夠影響實際行為,和身體動作的能夠影響心理狀态,都可說是從這裡出發而得的結論。
亞曆山大層創說下面的是宇宙,心靈之上就是神了。
但在心靈和神中間他又插進一個“價值世界”,這不
(二)一切存在的事物都發生在時空之内,他稱時空為“純事變”。
(三)時空是構成一切事物的基本質料。
這樣時空在他哲學裡面的地位正如泰利士的水,赫拉克利特的火。
他的哲學還不免帶了一些伊奧尼亞學派的氣息。
(四)時空所具有的唯一的性質就是運動。
一切事物都由時空構成,一切事物都在不斷運動,不斷發展之中。
宇宙也即成為一個事變之流彙集而成的大化流行的宇宙。
因此,亞曆山大又說時空合一體的時間這一面比空間那一面更為重要,因為時間是代表運動的。
他這裡所謂運動,大概指他所謂的“純運動”,至于純運動又是什麼,在他哲學裡面意義相當含混,頗難捉摸。
時空既是最基本的範疇,那麼時空上面當然應該有其他東西的建立,據亞曆山大的說法,時空上面的範疇,為物質,物質上面的範疇為生命,生命上面的範疇為心靈,心靈上的範疇為神(deity),這就是上面提過的他的層創說或突創說。
在時空這一基礎上,一層一層地依次突創出來,每一上層都是它的下層突創而出的性質。
神于是就是向上的沖力,與宗教的上帝不相幹。
這種層創或突創的動力,亞曆山大叫它做尼沙斯(Nisus),一種相當于柏格森“生命沖力”(élanvital)的澎湃上騰的力量。
這種力量在時空上面造出上述的四種範疇,實際上突創是沒有止境的,每一階層都不知它的上面将要創出何物,神雖然放在最上層,卻不就是宇宙的止境,神不過代表尼沙斯的上騰的力量而已。
這裡我們可以知道亞曆山大的層創論的确是個新奇的理論,它雖然和柏格森的生機主義有相似的地方,但不象柏格森那樣渾淪一如,它的創進是層次分明的。
它有範疇,但每一範疇的創生完全是從自然現象中發現而得的,不象普通所謂範疇的推演,如黑格爾辯證法的正反合之為邏輯的必然。
層層創進裡面,亞曆山大給心靈一個相當高的地位,他自謂不象唯心論那樣把心特别提高,也不象唯物論那樣對心特别貶低,他對心靈地位的安排自以為是用一種“忠于自然的态度”。
他自認為是不偏于唯心和唯物的新實在論者。
心靈的性質在亞曆山大系統裡沒有什麼太特别的讨論,他以為從許多生理狀态中,自然又創出了心理的性質,是為心靈。
心靈雖然生存、運動于生理條件之中,但本身卻不就是生理的,正如人以米麥為生,而人卻決非米麥一樣。
心的過程和神經過程是同一的存在,心的過程就是神經的過程,二者的分别隻是心的過程是用反省體會,以之為心的過程,而神經過程則是用外觀研究,以之為神經過程。
後者是生理學研究的對象,而前者則是心理學所以能夠成立的原因,因為心理學是要應用反省者的立場的。
亞曆山大對于心靈的學說中比較重要的一點,也是哲學上不能不牽涉的一點就是他對身心關系的說法。
一般說來,對于身心關系有三種解釋:一是身心交感,如笛卡爾所論的。
二是身支配心,即心的過程隻是生理活動的影子,叫做浮影論或浮象論(epiphenomenism),唯物論的看法。
三是心支配身,即一切都多受意志目的的控制,是某種意義下面的唯心論或精神主義。
亞曆山大在這三種說法裡面找出了一個折衷的看法,表面上是承認身心互相影響的,但理由卻是一種身心平行的理論。
心靈雖是心靈,但它本身有生理活動,有神經系統等物質的基礎,因此它可以影響身,身體雖是物質,但它的神經系統是有意識的,因此它可以影響心。
換句話說,就是身心不分,此一身心合一體影響彼一身心合一體,心甲因與身甲合一,通過身甲而影響身乙,當然也就影響到了心乙,不過心甲較身甲顯明,而身乙也較心乙更使人注意罷了,反之亦然。
這種說法大有斯賓諾莎的意味。
斯賓諾莎由這裡更進一步講到心物合一,講到凡物莫不有心,亞曆山大卻不如此,他以為一切心理過程裡都有神經作用相随,但不是一切神經作用都有心理過程相随,如反射作用,又如低等動物的有神經活動而無意識之類,從這點上面看,我們可以說斯賓諾莎是哲學上徹底的身心平行論,而亞曆山大則是新實在論的更加接近常識的心理學講法。
這種心身合一論實際上也是與亞曆山大形而上學的基本出發點時空合一有密切關系的,他說:身心關系正如時空關系,心身合一而心比身為重要,正如時空合一而時間比空間重要一樣。
他又說“時間是空間的心”。
我們思想意志的能夠影響實際行為,和身體動作的能夠影響心理狀态,都可說是從這裡出發而得的結論。
亞曆山大層創說下面的是宇宙,心靈之上就是神了。
但在心靈和神中間他又插進一個“價值世界”,這不